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

合集下载

专题七: 走向民主与法治

专题七: 走向民主与法治
制建设的进程 2.民主政治的进程
(4)俄国1861年改革签署了 废除农奴制 的法令,承认农奴 在 法律上是自由人 ,使农奴获得解放。
(5)美国内战颁布了《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使黑人奴隶 获得 人身自由 ,从而废除了黑奴制。
【史实回放】
二、中国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1.1898年的戊戌变法,维新派主张效法日本实行 君主立宪 , 建立民主政治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 蒙的作用。
1、民主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永恒的话题,也是建立和谐社
会的首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缅怀她的民
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1)这里的“她”指的是:(B

A、斯巴达 B、雅典 C、罗马共和国 D、罗马帝国
(2)西方民主制度的源泉与古希腊的城邦中的 伯利克里改革 有
2.民主政治的进程 (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的 资产阶级政权,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始。
(2)美国发表《独立宣言》,宣布 一切人生而平等 ,人们 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为 联邦制 的国家,确立 了“ 三权分立 ”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3)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宣称 人生来自由, 权利平等 。 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事件:新文化运动 材料四:民族的独立自主是实现近代民主制度的前提。 (7)、为了追求真正的民主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最终实现了真正的近代民主制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胜利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开始标志:五四运动
胜利标志: 新中国的建立
②中国人民真正实现近代民主制度是在什么时候? 时间:新中国的建立

改革开放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也对中国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改革开放对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一、改革开放为法治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法治建设严重滞后。

但改革开放打破了封闭、开放了大门,为法治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首先,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需求多元化,法治必须要适应这样的需求。

其次,改革开放带来的外来投资、技术和经验的引进,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法治的内容,也为法治的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宏观和微观数量上的必要条件。

二、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制度得到了广泛的改革和完善,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

首先,在改革开放的框架下,中国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合同法》、《物权法》等。

这些法律的出台填补了原有法律体系中的一些空白,强化了法律的适用和实施。

其次,改革开放为法律体系的运行机制带来了一系列改革。

例如,加强了法律的执行力度,提高了司法效率,完善了法律监督和审判机制等。

这些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改革开放提升了公民法治观念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人民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使得人民的法治观念得到了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学习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使得人民从被动的服从者转变为法治实践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

这种观念的变革促使了法治建设的发展,为构建法治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改革开放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它为法治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推动了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并提升了公民的法治观念。

中国近代取得的成就

中国近代取得的成就

中国近代取得的成就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这些成就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政治成就近代中国的政治成就主要体现在革命和建国过程中。

辛亥革命的成功打破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和国,开启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独立、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飞跃。

此后,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二、经济成就中国近代的经济成就令世界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成功地实施了农村改革、城市化进程和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同时,中国还在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三、科技成就中国近代的科技成就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中国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成功地发射了载人航天器,实现了月球探测和载人深潜等重大科技项目。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高铁技术、5G通信技术等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四、教育成就近代中国的教育成就为国家的人力资源培养和人才储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幅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了教育设施和条件,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素质。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人才,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五、文化成就中国近代的文化成就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许多文化景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影视、音乐、舞蹈、书画等艺术形式走向世界。

中国近现代法制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法制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法制的演变与发展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要依靠皇帝或其他统治者的意志,缺乏对民众利益的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中国近现代法制开始进行了演变与发展。

一、西方法制的传入和接纳中国近现代法制的演变与发展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定例务除,遵照圣旨,一概恪励洋例”之规定,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接受西方法律。

此后,中国立法和司法改革逐渐推进,法律制度也开始从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吸收外来的成分。

二、清末法制改革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力衰落的困境,需要进行改革。

清政府于1901年启动了法制改革,制定了《大清律例》、《大清民律》等法律。

该法律制度基本上是依照西方法律制度的蓝本进行修订,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开始走上与西方接轨的道路。

同时,清政府还设立了地方法院,实现了对全国司法制度的整体改革。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制建设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制定新的宪法法律。

新宪法中规定了国家制度和基本权利,确立了民主法制的基本框架。

随后,中国政府颁布了《刑法》、《商法》、《合同法》、《民法》等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中国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四、新中国时期的法治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为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新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此外,新中国还设立了监察机构,对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逐步建立起覆盖所有领域、涉及所有人民群众利益的法律制度体系,并加强了对法律的执行。

五、中国法制的现状与展望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比过去大大提高了民众的法治意识和信心,实现了对公正和平等的重视和追求。

然而,中国法制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包括法治宣传和教育不足、司法系统存在瑕疵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中国近现代司法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司法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司法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自古以来,司法制度一直是国家政治、法律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历史上,司法制度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近现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中国政治、法律和社会的变化,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清朝时期的司法制度清朝时期,中国司法制度实行的是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由皇帝和其下属的官员担任法官。

同时,法律制度非常复杂,包括了严格的刑法、商业法和土地法等。

从裁判程序来看,清朝时期的司法制度多数是有利于地主阶级和官僚集团,而不利于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在司法程序中,诉讼不易、无法获得公正的判决,这种不公正的司法制度也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腐败现象的加剧。

2. 辛亥革命后的司法制度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历经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变革,其司法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就国家层面而言,民国政府在《中华民国刑法典》中开创了新的司法制度,分为了重刑法、轻刑法、特别法和论功行赏的奖惩制度等。

同时,普通百姓也在司法程序中获得了更大的声音,充分发挥了民主的作用。

但是,这种新的司法制度也没有充分应对各种挑战,例如在底层司法机构中,由于官员贿赂、利益输送和政治斗争导致了司法独立性的下降。

同时,治安形势的不稳定,使得司法执行也遭遇了多种挑战。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司法制度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司法制度迎来了深刻变革。

在新的司法制度中,中国实行了“新民主主义”的司法理念,以强化党政治力量为中心和主导,实现司法服务社会需要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双重目标。

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

首先,重点强化了民主、公正和自由的司法理念。

其次,将司法与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和经济治理等领域密切联系起来,使司法成为了社会治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最后,改革司法制度和司法组织,在院内民主、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等方面实现了实质性的改进。

4. 当前中国司法制度的未来发展当前,中国的司法制度在不断完善中,不断崛起着新的挑战。

近现代中国的法律与法治建设

近现代中国的法律与法治建设

近现代中国的法律与法治建设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法律与法治建设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本文将重点探讨近现代中国的法律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变迁,以及对中国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一、清朝时期的法律体系和治理方式在清朝时期,法律体系主要基于儒家思想和律令制度。

儒家思想强调家族纲常和尊卑有序的伦理道德观念,因此在法律实践中,法官通常会依循儒家的价值观来进行判决。

此外,清朝的法律体系也大量继承了前朝的律令制度,如大明律和大清律。

但由于清朝法律实施的不公平和腐败现象严重,导致法律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法治建设严重滞后。

二、近代中国的法律改革随着近代中国的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混乱局势,法律改革成为了当时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和法治建设的尝试。

民国政府颁布了《大同宪法》和《约法十款》,旨在确立国家的法律地位和国民的基本权利。

此外,民国政府还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并进行了一些具体的法律改革,如民法典的制定和行政法的建立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法律制度和法治建设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起点出发。

新中国政府通过颁布宪法、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此外,中国还加入了许多国际法律组织,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法律体系和法治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和修订法律法规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保障公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其中,2004年颁布的《物权法》和2017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对于增强公民的权益保护和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中国的法律与法治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法律适用和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和腐败现象,公众对于司法公正性的质疑依然存在。

西方法治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西方法治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西方法治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谭万霞【内容提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西方法治思想的阐述,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其“法治”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其目的是借鉴西方法治思想的精髓,结合本土资源,培育国人的现代法治意识,明晰权力(利)关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

【关键词】西方法治思想现代法治君主专制[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the rule of law of Western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xposition,combined with China's specific situation analysis of their“rule of law”thinking of our inspiration. Hopes to study the idea of Western rule of law,combined with our local resources and foster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rule of law,clear power,right relationship,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rule of law.[Key words]The West;rule of law thought;Inspiration.法治作为一种关乎人类福祉的理论学说,从产生至今一直为古今中外众多的思想家、法学家所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法制建设历史论文题目

法制建设历史论文题目

法制建设历史论文题目法制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关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旨在深入分析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脉络,为今后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本文从古代开始,回顾了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形态和特点,分析了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随后,本文对近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行了梳理,重点探讨了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的变革和探索,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的进程和成就。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成就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法制建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挑战,例如宪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司法独立和公正、执法效能和规范、法治文化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

最后,本文提出了对未来法制建设的一些建议和展望,希望能够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前进和完善贡献自己的思考和力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法制建设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展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为深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也为未来法制建设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愿中国的法治事业蒸蒸日上,国家治理更加完善,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在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脉络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足迹,也意识到了法治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法制建设必须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不断完善和创新。

在未来的法制建设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法律体系的完善和规范,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保障司法独立和公正,提高司法效能和规范,保障人民的司法权益。

此外,在执法过程中,也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执法权的行使合法、公正和效能。

除此之外,法制建设还需要注重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文化资源和传播渠道,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治知识,引导社会成员培养尊重法律、信仰法治的良好风尚。

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时期法制(立法)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时期法制(立法)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时期法制(立法)指导思想
1.夏朝:奉“天”罚罪
2.商朝:奉“天”罚罪;神、祖先神
3.西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礼治思想
4.战国时期变法:厉行法治;法律公开;轻罪重罚
5.秦朝:事皆决于法;法令由一统;轻罪重刑
6.汉朝:黄老“无为而治”思想;以儒为主,礼法并用
7.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两晋时期:纳礼入律
●南北朝时期:礼律进一步融合
8.唐初:礼法并用治国的思想;法律内容要统一、简约、稳定
的思想;慎重行刑
9.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崇文抑武,儒道兼用;
强调慎法、法贵力行;义利并用,通商惠工
●立法指导思想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10.元朝:循旧礼,重纲常之教;“附会汉法”,构建封建法制;
延续蒙古旧制,实行民族分治
11.明朝:重典治国;明刑弼教;“法贵简严”
12.清朝:“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崇儒术、重礼教;维护旗人
特权
13.太平天国:平等、民主思想;宗教思想;封建思想;偏激思

14.晚清修律:西法与中法相结合;修律与促进法制文明相结合;
修律与传播法律新思想相结合
15.南京临时政府:“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五权宪法”与“权
能分治”理论
16.北洋政府:隆礼、重刑
17.南京国民政府:三民主义(只是表面的,实则不然)。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八)·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八)·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重要探索是在1931年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议上制定了宪法大纲,实行工农民主专政⑤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起符合这一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有利于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⑥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⑦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战胜利后,针对美蒋独裁内战的阴谋,中国共产党为尽力争取和平民主,中共中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毛泽东等人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并在1946年政协会议上,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合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刻,为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民苦难,中国共产党与南京国民政府举行北平谈判,签署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⑧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民主党派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这一时期,除了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外,民族资产阶级也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而努力。

民族资产阶级组织各民主党派。

它们既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专制,也不赞成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主张在中国建立议会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一些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民主党派与中共积极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果。

最终,在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下,民主党派放弃了幻想,与中国共产党联合进行斗争附:1、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中国近(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近(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

这一时期发生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意义摘要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必须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治国方略。

法治国家的提出体现了党的治国原则和治国思路的深刻转变,它表明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是运用宪法和法律,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城具有最高权威。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既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又有着时代的紧迫性,必须抓紧落实。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工作: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健全司法制度,坚持司法公正;完善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

关键词: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The rule of law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ruled by law significanceAbstract15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olitical report: must be rule of law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as a fundamental statecraft. Proposed rule reflects the party's national governance principles and the rule of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it shows the basic method of treatment is the use of the national Constitution and laws reflect the will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Stat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of the city with various collar the highest authority. Law and building the rule of law is both a long and gradual process, but also has the urgency of the times, we must carry out the work.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s and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asks: improve China's legal system; sound judicial system, adhere to justice; improve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action, strictly according to law;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ocialist system of supervision.Keywords: Ruling Socialist Rule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第一章绪论 (1)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2)1.2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3)第二章依法治国 (4)2.1依法治国的含义 (5)2.2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 (5)2.3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6)2.4依法治国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6)第三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7)参考文献 (8)致谢 (9)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必须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治国方略。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如下: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再到民族民主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和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完善。

3.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政治的发展。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现代化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变革与演进。

近现代的政治制度变革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中国的政治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现代化建设。

一、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近现代的政治制度变革起源于中国的社会变革。

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

第一次政治制度变革出现在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

为了抵抗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兴起,推动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措施。

例如,洋务运动推动了清朝废除科举制度,修订兵制,推进现代化的军事改革。

第二次政治制度变革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的思想启示和制度变革为中国政治制度的革新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第三次政治制度变革出现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社会主义革命重建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

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

现代化建设对政治制度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首先,现代化建设要求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能够科学决策、运行高效的政治制度。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制度随之向科学化迈进。

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开展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也成为了中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现代化建设要求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和法治性。

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确保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变革,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进行的。

例如,新中国建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权力最高形式,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论现代法治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论现代法治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论文关键词: 现代法治传统法律文化关系论文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照搬西方的模式,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值得弘扬的东西。

吸取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中所独有的东西,把中西两种法律文化融汇起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

从历史上看,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建设始于清末改制时期。

由于军事外交上的屡屡失利,当时的学者们对外国的学习也逐渐由坚船利炮意义上的器物层面和政治议会意义上的制度层面,过渡到民主法治意义上的文化层面。

在和西方源远流长的法治传统相比较时,中国自身法治传统与法治资源的贫膺与匿乏彰显得一览无遗。

在这种情况卜,对西方法律传统的学习和对法律制度的借鉴便成为中国法学的一条不归之路。

一时之间,“言必称罗马”或“言必称西方”成为中国法学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1」而中国古典文献所遗留下来的法律传统,以及古典文学所隐含的些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可能对现代法治具有积极意义的法治精神,也如弃敝展一般置之不理。

中国法学界实际上成了西方法学界的传声筒或实验场。

在这场貌似轰轰烈烈的西法东渐运动中,中国自身的声音被湮没了,中国几千年的法律传统也被无情地冲刷掉了,似乎中国法学是一个没有传统、没有历史或者没有自我的研究领域,因为我们听不到中国法学界白己发出的声音。

“依法治国,建设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和宪政目标,在这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是否必须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以及如何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究竟如何等等?这些都函待解决,笔者拟就以上诸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认识(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曾有过辉煌。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古代中国人创造了先进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法律文化自成体系,其中古代法典编纂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按照现代以前的任何标准来看,中国法典显然是自成一格的巨作,”[2」“有关正式的中国法律的不仅数量多,容易理解,而且其适用的时间,比所有现代国家法律的历史都更长久。

中国的法治道路——卓泽渊

中国的法治道路——卓泽渊

中国的法治道路2014年11月25日09:49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作者:卓泽渊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明确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它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的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条道路,以及我们以怎样的原则来坚持这条道路,这些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让我们沿着党的《决定》的思路与逻辑,对其作一个初步的解读。

一、中国的法治道路是一条崭新的法治之路它是一条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有其基本的历史规律。

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是人类在国家与社会治理方式上的共同走向,也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类进行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新和最高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时代先锋,始终尊重和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

在革命中如此,在执政中也应该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努力实践者,对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一直进行着艰苦的探索。

既遭受了许多失败,也赢得了无数成功。

这些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都熔铸成了相应的历史结论、发展目标,都有助于我们做出科学的道路选择。

这条道路它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它也尊重人类对于法治的一般认知和共同认知,并以相关的法治发展情形作为自己的参照和比较样本。

它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

中国实际是我们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我们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们所选择的法治道路就是达成这一总目标的道路,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必须以中国的客观现实为基础,从中国实际出发,符合中国实际。

就历史上的法律实践来说,中国古已有之,远可追溯到夏商周;就近代意义的法治来说,亦可在一百年前的中国找到它最初的萌芽。

九年级历史专题:民主与法治

九年级历史专题:民主与法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促进司法公正,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铲除权力腐败的温床,让人民监督权力,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思维导图基础突破一、古代民主与法制进程1.中国古代法家思想: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4、古罗马法学系统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法制进程1.思想基础(1)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欧洲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2.演变进程(1)英国: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2)美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诞生;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分掌国家的行政、立法和司法大权;1862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激发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南北战争开始向有利于北方的方向转变,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中心措施是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和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

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时期法制(立法)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时期法制(立法)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时期法制(立法)指导思想中国历史上的法制指导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一些关于法的思想,如墨家的“非攻”、“兼爱”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等。

在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了刑罚重于德教的“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制约和惩罚作用。

到了秦朝,秦始皇采取了相对极端的一系列措施来统一法制,包括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等,造成了社会的剧烈变化。

汉朝的法制比秦朝更为温和、保守,依然延续了礼制传统,法律与人伦关系紧密相连。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法律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即“因果轮回”理论,主张人行善恶必有因果报应。

唐朝是中国法律发展的全盛时期,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唐律、唐令、唐诏等成文法律最为典范。

宋代开始出现司法制度和司法机构的分立,私法逐渐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导致了法律问题的增多,因此宋代的法律思想日趋理性化、实用化。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法律思想进一步发展,依然秉承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但有些固执的守旧思想被逐渐修正和打破。

例如,明朝颁行的《大明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刑法制度,但也有许多条文被指责为酷刑,清朝的法制则更为严厉。

不过,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些非常开明的法律思想,例如纲领思想、民主法制思想等。

在这些思想的推动下,中国的法制逐步走向现代化。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连串的政治变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这些运动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法学家,如梁启超、胡适、吕志和、钱穆等,他们对中国法制的现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主张吸收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推动中国法律走向法治化的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迅速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刑法、民法等,这些法律的制定建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

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加速,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订。

例如,在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网络信息安全保护、诽谤等新型犯罪。

中国近现代政治

中国近现代政治

既是政治改革,又是救亡图存运动,还是思想文化运动。
二、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对外改善形象,对内抵制革命; “新政”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变革; 以种种借口拖延立宪,保证皇上大权(《钦定 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成立,激起各界普遍不满
三、辛亥革命与共和国的诞生
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以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为领导; 以美国为学习榜样(民主共和),但又具有中国特色(五 权分立); 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全面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民族 关系与社会关系(三民主义); 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探索资产阶级法治与宪政。
可给分)(2分) 间接民主(代议制),性质:资产阶级民主。(4分)
③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内容、与新三民主义比较) 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性质)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三三制原则→巩固维护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 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和平建国) 新中国(性质)成立和建国初的民主政治建设(三 大基本政治制度) “左”倾错误造成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简单了解 民主和法制遭到摧残的相关史实) 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法制社会、和谐政治的奋斗 目标)
1、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的世纪, 它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三个探索阶段,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探索民主政 治过程及结果。(5分)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主政治探索做出了哪些贡献?(3分)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有哪些成功实 践?有何意义?(4分) (4)你认为我国目前推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在哪里?(2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初步实践阶段, 主要集中在君主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实践探索上。(1分)康有为等 维新派开始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实 (4)艰巨性:民主与法制还不够完善;封建习惯与作风还经常存 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结果失败;(2分)以 (3)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均陆续实 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经常存在;公民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 有待提高。(任答2点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行的民主选举制度,抗战期间在延安按照“三三制”原则创建抗 (2)提倡“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 此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 日民主政权。意义:充分保障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广泛民主权利。 主义;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为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奠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 调动了各阶层民众抗日的积极性;为新中国建立人民主政权提供 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共4点,答对其中的任意三点给3分) 了宝贵的历史经验。(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法制建设: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抗战胜利后,为尽力争取和平民主,并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上作了许多努力,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政协会议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等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具有新中国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部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失误是忽视民主法制建设、个人崇拜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各种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从而使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表现在:①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首要环节。

②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③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④加快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82《宪法》《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⑤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⑥1999,“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⑦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六大,形成邓小平理论,以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民主化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