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

合集下载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甚大,依据其刺激——反应理论,该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控制与强化。

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其中斯金纳(B.F.Skinner 1904-)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关于教学目标: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突出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关于教学过程: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

因此,该理论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等的系统安排与控制,即强调形成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关于教学方法: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三个条件:小步子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

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和家涅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3)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1)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联系;2)学习材料的呈现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简介一、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张大均郭成(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

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

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这种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

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派的比较

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派的比较

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派的比较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派的比较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和方法的重要分支,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派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认知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构建性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1. 学习者是积极主体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积极主体,他们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先前的经验主动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

学习者通过观察、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2. 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会将其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比较、整合和扩展,从而建立更为完整和深入的认知结构。

3. 学习策略的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学习策略,如组织信息、提取关键信息、自我解释、反思和创造等。

学习者通过运用这些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4. 社会环境的影响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不可忽视。

社会环境可以提供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机会,促进知识和经验的共享,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成效。

二、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和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强调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如下。

1. 外部刺激与行为的关系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特定反应,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特定行为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关联和反应,从而形成固定的行为方式。

2. 刺激与反应的强化和灭除行为主义学派提出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强化和灭除的概念。

强化可以增加特定行为的出现频率和强度,而灭除可以减少或抑制特定行为的出现。

3. 响应的建立和塑造行为主义学派认为通过对行为的逐步建立和塑造,可以形成复杂的行为模式。

行为主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的异同

行为主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的异同
哲学基础
经验主义、联想主义
理性主义
基本假设
否认心理学应该研究内在的心理活动,而以外在的可观察的客观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强调研究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
研究对象
外显的行为
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
研究方法
实验法,对结论的解释空间较小(没有思辨的空间)
认知学习理论重视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认知学习理论的早期代表有格式塔和托尔曼,其后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新结构主义,如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以及认知建构主义,另一个是认知主义,如西蒙、安德森和加涅等。早期的认知学派唯心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如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后期的认知理论不断发展,在强调大脑的主观性和认知结构性基础的同时考虑刺激的特性。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行为主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的异同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简述
西方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系统的理论,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克的经验论的影响,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业,强调学习中的各种要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被称为肌肉运动理论,只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改善理论,将刺激反应联结之间的心理过程也纳入考虑范围,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就将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这四个过程。
实验法,对结论的解释空间较大(有一定的思辨的空间)
对学习的认识
①被动学习
②学习是对刺激进行反应的联结的习得
③学习过程中强调强化理论的应用
①主动学习
②学习是心理结构的改变
③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可观察的行为变化的结果,提供有效的刺激和适时的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两个关键因素。程序教学就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所提出的小步子学习、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以及用适当的刺激(表扬或鼓励)来强化学习结果等主张,在今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尤其是操作练习模式的软件设计中,仍有积极意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脑的作用,而且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及其过程,提出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而教学就是通过外部事件促进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所提出的认知结构、认知策略、元认知、信息加工模型、学习的条件等,对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与策略等产生了深远的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现代教育技术为建构主义的很多主张转变为现实提供了条件支持,例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或交流平台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便利;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便捷的学习工具来支持学生对内容的自主建构等等。

四大学习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四大学习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四大学习理论的区别与联系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美国现在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

由于意识是不可测的,因此,只需研究在何种刺激下,个体有何种行为即可。

所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只研究个体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巴普洛夫认为,由于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反复结合,个体产生条件行为,即刺激在前,行为在后,个体的学习是一种应答性行为。

斯金纳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行为之后的强化,即行为在前,刺激在后,个体的学习是一种操作性行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因反对行为主义而生,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

它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有思维的,因此主张研究意识,反对研究行为。

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组织和加工。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严格上讲,心理学中并没有建构主义的学派,只是很多认知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相似,故将其称为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都强调人的意识,强调学习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加工,但建构主义更强调这种加工的主观性。

强调学习者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

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但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而人本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价值、理想、情感和潜能等。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09一、学习观(1)行为主义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②联结主义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公式是S-R。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即时强化是行为学习的关键。

④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它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但具有认知性。

(2)认知主义①格式塔学习理论: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了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②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③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④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⑤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建构主义共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赋予信息以意义,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个性:①激进建构主义: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在此时,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②生成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先前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③认知灵活性理论: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强化来改变行为的过程。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教师应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改变。

2.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构建和重组知识结构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

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4.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学习。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文化差异和背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5.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教师应该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以提供有效的教育。

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理论2.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构建和重组知识结构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行为主义及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行为主义及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行为主义及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对语文学习的影响摘要:本文着重对行为主义及认知主义两种教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进行探究,并研究了将这两种教学理论在教学方法上结合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教学方法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是一对对立的学习理论观点,在教学中结合二者的主张大有裨益。

行为主义强调的是外在学习环境的条件刺激,以此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标;而认知学派则关注于内在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过程。

如今随着教育研究发展潮流,更多人趋向于把两者的理论主张相结合。

无论是个体内在主观能动性还是外部环境影响,都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主张及教学意义1.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主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学习环境,根据行为主义者,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环境的良好氛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积极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习惯。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意义。

首先教师准备教学内容要注意逻辑条理清晰,创造一个有益于学生适应接受的外部学习条件,力求每个学生都做出积极回应。

教学内容要穿插符合学生兴趣的介质来进入教学重难点,并且在某一特殊环节还应多次反复强调来加深学生的瞬时记忆,针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的回馈与适当的点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反馈思路哪里有偏颇、哪里是出彩点,学生做出反应后经过老师的有效指导才有更大意义。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主张及教学意义1.认知主义理论的教学主张。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内部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

通常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意义。

肯定学习者的主体价值、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是非常必要的,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融入具体的教学教法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点意义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为主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的异同

行为主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的异同
认知学习理论重视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认知学习理论的早期代表有格式塔和托尔曼,其后朝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新结构主义,如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以及认知建构主义,另一个是认知主义,如西蒙、安德森和加涅等。早期的认知学派唯心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如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后期的认知理论不断发展,在强调大脑的主观性和认知结构性基础的同时考虑刺激的特性。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实验法,对结论的解释空间较大(有一定的思辨的空间)
对学习的认识
①被动学习
②学习是对刺激进行反应的联结的习得
③学习过程中强调强化理论的应用
①主动学习
②学习是心理结构的改变
③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相同点
都对学习的基本规律进行解释;对教育教学改革有广泛和重大影响且两类理论有逐渐融合的趋势
哲学基础
经验主义、联想主义
理性主义
基本假设
否认心理学应该研究内在的心理活动,而以外在的可观察的客观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强调研究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
研究对象
外显的行为
人在学习或记忆新信息、新技能时不能观察到的心理过程
研究方法
实验法,对结论的解释空间较小(没有思辨的空间)
行为主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的异同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ຫໍສະໝຸດ 简述西方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系统的理论,受洛克的经验论的影响,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业,强调学习中的各种要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被称为肌肉运动理论,只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改善理论,将刺激反应联结之间的心理过程也纳入考虑范围,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就将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这四个过程。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大教育理论分析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大教育理论分析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大教育理论分析一、行为主义1、基本含义(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①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

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②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B.Skinner)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强化”的作用。

他认为,要使学习成功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也就是: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我们又可塑造出较为复杂的行为。

这就正如斯金纳所指出的:“把强化的组合按所需行为的方向逐次改变,就可能通过塑造过程的一些连续阶段得到极复杂的行为。

”2、基本观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主义学习理论的区别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主义学习理论的区别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主义学习理论的区别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概念
把学习看做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
把学习看做是学习者对事物进行认识、辨别和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学习结果
学到的是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
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结构也是渐进的。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意义学习理论。
是内发的,是主动的,也是整体性的。
注重方面
注重学习结果和实验研究。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内心活动,观察研究、思维实验和逻辑分析的方法。
教育方面
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复杂的环境作积极的心理探索。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巴普洛夫、华生----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斯金纳认知主义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人本主义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

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

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

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代表人物: 皮亚杰两点启示显然,依据几种学习理论观培养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能力。

这就导致了教学设计人员或教师会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有某一个“最好的”教学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个教学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鉴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原有知识的极大影响,也许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是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

教学设计中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

教学设计中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
行为主义运用效 果
反思教学设计
如何改进行为主 义教学
反思教学设计
如何改进认知主 义教学
评估效果
认知主义运用效 果
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01 新趋势
技术与教学融合
02 新趋势
个性化教学方法
03 发展方向
跨学科教学设计
总结
1
2
3
4
本章学习内容
教学实践建议
未来展望
深入理解行为主义和 认知主义 个案研究方法的重要
03 学习目标
行为主义培养技能,认知主义发展思维能力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应用
1
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
3
学习评价
4
教学环境
行为主义关注学习动 作 认知主义强调思维过

行为主义奖惩方法 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教 学法
行为主义笔试、实践 考核 认知主义开放式问题
解答
行为主义重视课堂纪 律 认知主义鼓励合作学

教学设计中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 义
01 适应不同学习场景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02 满足不同学习目的
根据学习者需求定制
03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融合的挑战与机遇
1
2
3
4
挑战
机遇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两 种理论
找到平衡点
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 学习需求
满足学习者发展需求
结语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融合为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思 路和方法。通过结合两种理论,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和 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案,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1
2
3
4
联系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内在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 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然而,它往往忽视了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以及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此外,认知学习理论往往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 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一些基础较差或在职成年人等特殊学习者来说可能存在一 定的挑战性。
为了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实践,我们可以结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学习 理论的优点,取长补短。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方法来培养 学习者的基本技能和行为习惯,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表 现;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学习的具体目标和成果,如提高考试成绩、掌握技能 等。这些目标通常是可以衡量的,以便验证学习效果。
认知学习理论则更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提高问 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等认知技能,使学习者具备面对复杂现实问题 的能力,并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之间不存在根本差异,只需为他们提供不同的 强化和惩罚条件,便能促使他们习得不同的行为模式。
认知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他们的认知 结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因此,为了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应充分考虑 学习者的个体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 理论比较
目录
01 一、学习定义和性质
02
二、学习者之间的差 异
03
三、学习环境和影响 因素
04
四、学习的目标和成 果
05
五、学习的组织和实 施方法
06 六、分析两种理论的 优缺点并思考结合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是两种备受的学 习理论。它们在学习的定义和性质、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学习的环境和影响因素、 学习的目标和成果以及学习的组织和实施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次演示将 对这两种学习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如何结合两者的优点以更好地指导未来 的学习和教育。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在行为学习理论比较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在行为学习理论比较

2.社会认知理论对行为学习的解释比传统行为主义有何不同,其优势何在?1.学习的定义传统行为主义以巴普洛夫和华生为代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

桑代克指出学习就是神经系统中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

从一定程度来说,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内容主要是行为的学习。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门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他的观点把行为派和认知派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刺激反应得联结、行为的变化,强调由外部强化的练习所引起的行为变化便是学习,这种观点显然存在机械性。

然而社会认知理论则强调人是有机体的能动作用,认为学习是个体对情景的理解、组织,是对外部事物的内部反应得结果,同时强调内部强化。

因此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强的科学性。

2.行为学习的过程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他还认为行为学习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教学启示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教学启示

题目: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教学启示引言教育学在不同的学派和理论的影响下,产生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其中的四大教育学派,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四大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并探讨它们对教学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的教学观点1. 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强调学习者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行为主义强调通过刺激-响应的方式来引导学习者获取知识和技能。

2. 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激励、奖惩、模仿和反复练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清晰具体的目标,提供明确的指导,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形成学习者的正确行为。

3. 行为主义的教学启示行为主义的教学启示在于教师应该重视对学习者行为的引导和塑造,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学习者的实际操作和练习。

二、认知主义的教学观点1. 认知主义的基本观点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将学习者视为信息处理的主体。

认知主义强调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在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2. 认知主义的教学方法认知主义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启发式教学、发现式学习、问题解决和启发式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习者思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认知主义的教学启示认知主义的教学启示在于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索和思考。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点1.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对现实的建构和理解,强调学习者通过互动和合作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2.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的合作和交流。

3. 建构主义的教学启示建构主义的教学启示在于教师应该注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制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旳过程。学生不是简朴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 地建构知识旳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旳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 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旳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旳意义或者说是自己旳了解。个人头 脑中已经有旳知识经验不同,调动旳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旳信息旳解释就不同。
1、加涅对学习成果旳分类:加涅要求了五种主要旳学习成果,即以为人类习得旳能力有五种类 型,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其中认知学习中旳认知策略是一种特 殊旳、非常主要旳技能,是学生在自己内部组织起来旳,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旳能 力,它是学生学会学习旳关键成份。学生旳认知策略越完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旳能力就越强。教师 在教给学生知识旳同步,一定要注意教会他们怎样学习,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策略,更加好地指导自 己旳学习。加涅指出,学生能否处理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旳规则,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内 部思维过程旳策略。学生在选择和使用认知策略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别。即便全部学生都掌握了一样程 度旳智慧技能,但因为有些学生采用旳认知策略较合适些,因而体现出来旳问题处理能力就更强些。 这里需要注意旳是,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往往是同一学习过程旳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智慧技能旳同 步,也形成了调整学习、记忆和思维旳方式,所以,脱离了详细内容旳学习,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 能利用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不可能在真空中活动。
8、强调信息提取。布鲁纳以为,人类记忆旳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因为学生 在贮存信息旳同步,必须在没有外来帮助旳情况下提取信息。提取信息旳关键在于怎样组 织信息,懂得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干提取信息。学生亲自参加发觉事物旳活动,必然 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佳旳效果。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对比研究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对比研究

教育学中的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对比研究引言: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研究的角度包括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个领域中,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作为两种重要的教育理论流派,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差异与应用。

一、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外部行为反应,强调通过外部刺激来引导和增强学习。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机械的刺激-反应过程,通过正向激励和负向惩罚来塑造和巩固学习者的行为。

1.1 条件作用与强化行为主义强调通过条件反射和强化来促进学习和行为改变。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认为通过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可以引发特定的条件反射。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条件刺激和强化措施,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反应。

1.2 行为塑造行为主义认为教育是通过后续反馈和反馈强化来塑造学习者的行为。

教师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反馈机制,逐步引导学生适应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行为主义的行为塑造过程可以说是一种“从外到内”的方式,强调个体学习者受到环境的塑造和影响。

二、认知主义认知主义理论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强调个体对信息和经验的理解、转化和判断。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我建构过程,通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来推动个体认知的发展。

2.1 认知结构和模式认知主义认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构建了复杂的认知结构,其中包括知识模式、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

教育者在实践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发展,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启发式指导来促进个体的认知活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2 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认知主义强调个体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学习策略的运用。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记忆信息和掌握新知识时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元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进行监控和调整的意识。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同时关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简介一、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张大均郭成(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

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

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这种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

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学。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根据加涅提出的学习等级或累积学习的观点,在掌握复杂的行为单元之前,应该先掌握简单的、更小的行为单元。

这一观点为教学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依据,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即进行任务分析,把教学任务分成各个成分,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化情境到复杂情境的顺序加以排列,进行训练。

学生的学习是小步子、程序化的,受到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

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机械的学习。

3.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既然学生所获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经验是个别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与累积,因此,在测验时,应该对局部、个别的成分进行准确的、量化的考查,以评估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究竟掌握了多少内容。

这就需要从学科领域中抽取代表性的内容,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测验。

在学校的学业成就测验中,最常用的就是标准化的成就测验,其中最典型的测验方式是多项选择。

众所周知,这类测验方式很难考察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环境和他人的互动能力等。

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强调教师这一变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决定性影响,这是有局限性的。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多种因素,除教师这一变量外,学生、物理与社会环境及其彼此间的互动等都是不能忽视的。

即使是教师变量,其种类及影响机制等仍有待扩展和深化。

(二)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形式1.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简称PI)程序教学是基于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形式。

其基本操作是将有待学习的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面,学习者会对每一框面上的问题(刺激)作出反应。

如果学习者的反应正确,他们就会获得积极的强化,同时进入下一框面的学习;如果反应不正确,他们就会被要求重新回答或被提供有利于找出正确答案的信息。

有效的程序教学依赖于一些基本的教学原则。

(1)小步子呈现。

框面以由易到难的小步子呈现,两个步子之间难度差很小。

(2)积极反应。

要求学习者对每一个学习问题都作出主动的反应。

(3)即时反馈。

在每个学生作出反应后,即给予“及时确认”或“及时强化”,以提高学生的信心。

(4)自定步调。

让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潜力进行学习。

(5)低错误率。

教学中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反应,提高学习效率。

2.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掌握学习是布卢姆(B.S.Bloom)提出的一种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

其指导思想是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学校所教的知识。

其基本要求是:教师首先把整个课程计划分成一系列较小的学习单元,确定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安排好单元的序列,使单元间紧密衔接,以便于学生的学习能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然后,编制与单元目标相对应的形成性测验,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错误和误解,并规定掌握标准,以确定学生在该单元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其基本教学程序是,教师教授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之后,即对全班实施形成性测验(测试1),并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学生掌握与否,找出学习困难所在,分析困难原因。

对没有通过标准的学生,教师提供各种供学生自己选择的学习材料和矫正措施进行额外辅导(矫正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额外学习,对他们进行第二次测试(测试2)。

已掌握该单元的学生可自由进行巩固性活动,或者充当未达到掌握水平的同学的“小老师”。

当所有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也许是80%)都通过了测试1或者测试2,那么整个班级就可以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这一循环可以不断重复,直到教师感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所学内容,达到了允许继续教学的标准。

掌握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效果,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被誉为“乐观的教学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以来,被改造为有中国特色的“目标教学”,对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使所有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仅仅比较适合内容要求比较严格或是“最为基础”知识的教学。

(R.E.Slavin(1986),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into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此外,还有凯勒(F.S.Keller)的个别化教学体系(PSI)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等,都是在行为主义基于程序教学和掌握学习而发展起来的一些教学理论。

二、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张大均郭成(一)认知派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学习理论使教学摆脱了行为主义的消极影响,从重视教材知识结构和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认知结构、学习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培养上来,提出了过程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结构中心(认知结构中心)、学生中心(主动生成学习)的教学思想。

因此,认知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认知建构而教学的学生中介取向。

这种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开放式环境研究者认为,简化的、有控制的教学环境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方面虽然有效,但学生形成的认识可能是割裂、分离、与实际脱节的,其理解水平以及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有效的教学环境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去建构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利用各种直观、可操作的具体材料或教具,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之后,还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应用所学概念来解决问题。

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给学生提供具有交互功能的、开放式的物理环境或模拟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人机互动来进行实际操作、观察等,对各种现象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原理、规律等有更为准确、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2.提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符的、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有组织的课程内容与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相比,学生中介取向的教学不仅关注课程内容、结构等问题,而且也重视学生如何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的问题。

研究者认为,学生能否理解所学内容,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经验有关。

学生不可能通过死记硬背或简单地拷贝等方式来掌握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

相反,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与体验来建构,否则课程也只能是专家编写的课程,而不是学生用的课程。

即使头脑中拷贝了某些知识,它们也只能是惰性的、僵化的。

因此,研究者反对直接教授课程,认为个体必须通过主动的观察、探索来建构理解。

这就要求所提供的课程内容既不能过难,拔苗助长,也不能过易,一味迁就原有水平,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先行组织者等教学策略,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相适应,具有可接受性。

认知结构的真正建构需要花费时间,这意味着试图掌握大量的课程内容是不现实的,也未必产生有意义的学习结果。

为此,研究者提出了“少而精”的原则,即透彻地学习适量的重要知识,远比浅水平、表面化地学习大量的东西更有价值,更有效率。

因此,教育者需要识别、精选并合理编排具有生成性、迁移性的知识点,将它们整合为有组织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既要包括概念、原理等知识,也要包括自我管理、元认知、问题解决、推理、阅读理解等学习策略与思维技能等成分。

3.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等进行扩展性的、表现性的评估研究者认为,学生的真实能力及认知发展水平往往是在解决比较复杂、综合的问题中体现出来的,仅用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的方式进行评价,有时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水平。

因此,有必要在时间、空间上加以扩展,让学生从事需要几天、几周或者一学期才能完成的比较大的任务或活动等,而此类活动绝非是在课堂内就能完成的,需要扩展到课外、校外,有时还需要与他人合作。

通过学生在完成此类活动时的各种实际表现,对学生的理解水平、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即进行表现性的、真实性的评价。

为了提高评估的准确性,研究者还建议利用录像、录音或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或者利用成长记录袋等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记录纸笔测验中不易展现和考察的能力与活动,如学生的口头报告、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实际的操作活动等,进而对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各个方面的发展、进步的状况有准确的了解与评价。

总之,认知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认知能力的形成为目的。

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直接控制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通过学生的认知、态度、自我调节等中介过程起作用,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加工过程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