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力学-PDF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分类法
岩石
碎石土
土
砂土
天然土
粉土
粘性土
人工填土
14
2.1 土的组成与物性2.1.5 土的工程分类
粉土(mo,silt)
建筑规范分类法
粒组含量
根据
Ip
d>0.075mm≤50% Ip≤10的土
粘性土(clay soil,cohesive soil)
根据 Ip
——各粒组的相对含量,用质量百分数来表示 •确定方法 筛分法:适用于粗粒土 (>0.075 mm)
水分法:适用于细粒土 (<0.075mm)
•表述方法 颗粒级配曲线
3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特征粒径: d50 : 平均粒径
土的三相组成——土的固相
小于某粒径之土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10 5.0 1.0 0.5 0.10 0.05 0.01 0.005 0.001
e -p 曲线
e
1.0
0.9
a = − Δe Δp
压缩系数
a1-2常用作评 价土的压缩
性大小
0.8 Δe Δp
0.7
土的类别 高压缩性土
a1-2 (MPa-1) ≥0.5
0.6 0 100 200 300 400
p/kPa
1——0.1MPa 2——0.2MPa
中压缩性土 低压缩性土
0.1-0.5 <0.1
ρsat ≥ ρ ≥ ρd
ρsat
=
ms
+ ρwVv
V
单位: g/cm3
ma=0 Air
mw m
Water
ms Solid
质量
Va VwVv V
Vs
体积
天然重度 γ = ρg
干重度 饱和重度
γ d = ρd g γ sat ≥ γ ≥ γ d > γ ′
γ sat = ρsat g
浮重度
γ ′ = γ sat − γ w
— 曲率系数 Cc = 1 ~ 3, 级配连续性好
d10
4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2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试验测定 物理性质指标
天然密度ρ 或天然重度γ
含水率w 土粒比重Gs
换算物理性质指标
孔隙比e 孔隙率n
饱和度Sr
(间接)
饱和密度ρsat或饱和重度γsat
浮(有效)重度γ ′
干密度ρd 或干重度γd 5
塑性指数Ip>10的土 10<Ip≤17的土 粉质粘土
软土
(特殊土)
Ip>17的土
淤泥(muck) 淤泥质土(mucky soil)
粘土 w>wL,e≥1.5 w>wL,1≤e<1.5
15
2.2 土中应力
2.2.1 孔隙水压力 2.2.2 有效应力和有效应力原理 2.2.3 自重应力 2.2.4 基底压力,基底附加压力 2.2.5 地基附加应力
P2
P1
e Δhi
e0
e1 e2
Δh3
Δh1 Δh2
e3
测定: 轴向压力 轴向变形
t
t
ei = e0 − (1 + e0 )Δhi / h0
试验条件:双面
排水;无侧向变形
百分表
透水石
传压板 水槽 环刀 钢环
试样
25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试验曲线
e - p 曲线
e - lgp 曲线
e
e
1.0 0.9
0.9
0.8 0.8
0.7
0.7
0.6
0.6
0 100 200 300 400
p(kPa)
压缩主支 再压缩曲线
膨胀曲线
100
1000
lgp(kPa)
26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压缩性指标
e e - p 曲线
1.0
a = − Δe Δp
压缩系数,kPa-1或MPa-1
z γ2 H 2
重度:地下水位以上用天然重度γ 地下水位以下用浮重度γ’
γ3 H3
一般自重应力产生的变形已稳定
18
2.2 土中应力 2.2.3 自重应力
2)竖向自重 自重应力分布线的斜率是重度; 应力分布规律 自重应力越深越大;
自重应力在等重度地基中随深度呈直线分布; 自重应力在成层地基中呈折线分布; 在土层分界面处和地下水位处发生转折。
0.9
0.8 Δe
Es
=
Δp
Δε z
侧限压缩模量,kPa 或MPa
Δp
0.7 0.6
Δε z
=
ΔV
=
− Δe 1 + e0
Es
=
1 + e0 a
Baidu Nhomakorabea
0 100 200 300 400
e0 Δe
p/kPa 孔隙
E = Δp
Δε z
变形模量,kPa 或MPa
无侧限条件下:现场载
1
固体颗粒
荷试验确定
27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压缩性指标
ρd < (ρd )sat
饱和曲线
干密度ρd(g/cm3)
2.0
ρdmax=1.86
1.8
饱和曲线
1.6
1.4
wop=12.1
0 4 8 12 16 20 24 28 含水量w(%)
ρd
=
Gs ρw
1+ Gsw / Sr
Sr = 1
(ρd )sat
= Gs ρw
1+ Gsw
13
2.1 土的组成与物性 2.1.5 土的工程分类
d60 : 限制粒径 d10 : 有效粒径 d30
土的颗粒级配曲线
100 90
粗细程度: 用d50 表示
80
70
不均匀程度:
60
Cu = d60 / d10
50
— 不均匀系数
40
30
Cu ≥5,级配不均匀
20 10
连续程度:
0
Cc = d302 / (d60 ×d10 )
d60d50 d30
粒径(mm)
砂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相对密实度 D r
=
e max − e e max − e min
Dr
= (ρd − ρdmin )ρdmax (ρdmax − ρdmin )ρd
判别标准: Dr = 1 , 最密状态 Dr = 0 , 最松状态 Dr≤ 0.33 , 疏松状态
0.33 < Dr≤ 0.67 , 中密状态 Dr > 0.67 , 密实状态
单位: kN/m3
容重=重度
7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孔隙比e
砂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松密程度
相对密实度Dr 标准贯入锤击数N63.5
塑限wP
粘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软硬程度
液(流)限wL 塑性指数IP
液性指数IL
试验 确定
定义、意义
8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硬塑 可塑 软塑
11
2.1 土的组成与物性 2.1.4 土的压实性 击实试验
• 针对扰动土
• 在一定击实功下确定干密度ρd与含水率w关系 • 求最大干密度ρdmax和最优含水率wop
• 为工程设计和现场施工碾压提供资料。
12
2.1 土的组成与物性 2.1.4 土的压实性 细粒土的压实性
击实曲线
最大干密度 特点: 最优含水量 ①具有峰值 ②位于饱和曲线之下
16
2.2 土中应力 2.2.3 自重应力
自重应力的计算
水平地基中的自重应力
无侧向变形和剪切变形
,只有竖向变形—— 无侧向变形条件,
或侧限条件
定义: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变形稳定以后的有效应力.
目的:确定土体的初始应力状态.
假定:水平地基→半无限空间体→半无限弹性体 侧限应变条件→一维问题
计算:地下水位以上用天然重度,地下水位以下用浮重度。
17
2.2 土中应力 2.2.3 自重应力
1)计算公式
静止侧压力系数
均质地基 成层地基
竖直向:σ cz = γz
水平向:σ cx = σ cy = K0σ cz
K0
=ν 1−ν
∑ 竖直向:σ cz = γ i Hi σ cz = γ1H1 + γ 2H2 + γ 3H3
∑ γ1 H1 水平向: σ cx = σ cy = K0σ cz = K0 γ i Hi
饱和度
表达式:
Sr
=
Vw Vv
测定方法: 比重瓶法
ma=0 Air
mw m
Water
Va VwVv V
ms Solid Vs
质量
体积
三相图
6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2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各种密度重度的定义和大小关系:
天然密度 干密度 饱和密度
ρ = m 测定方法: 环刀法
V
ρd
=
ms V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资格考试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基础知识
第二章 岩土力学
1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指标
2.1.1 土的组成与结构 2.1.2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2.1.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2.1.4 土的击实特性 2.1.5 土的工程分类
2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土的三相组成——土的固相 颗粒级配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粘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塑性指数
IP = wL − wP
去掉百 分数
——分类定名的依据
液性指数
IL
=
w − wp wL − wp
——评价土体的软硬程度
IL≤0 IL=0 – 1 IL>1
坚硬状态 可塑状态 流塑
0.00 – 0.25 0.25 - 0.75 0.75 – 1.00
解:2*18=36kPa 36+5*10=86kPa
20
2.2 土中应力 2.2.4 基底压力
矩形面积中心荷载
P
矩形面积偏心荷载
P
B
B
线性分布
有效接触应力
x y
p= P A
L
x
ey
L
ex
y
单偏心
pmax
=
P A
⎜⎛1 + ⎝
6e B
⎟⎞ ⎠
当ey = 0, ex = e
pmax
min
=
P A
⎛ ⎜⎝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2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土粒比重
物理性质指标定义
土粒比重在数值上等于土粒的密度
表达式:
Gs
=
ms
Vs
ρ
4°C w
单位: 无量纲
土的含水率
测定方法: 烘干法
表达式:
w(%) = mw = m − ms
ms
ms
孔隙比 表达式: e = Vv
Vs
孔隙率
表达式: n(%) = Vv V
9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粘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稠度状态 固态或半固态
可塑态
液态 (流态)
土中水的形态 含水率
强结合水
弱结合水
界限含水率
塑限wp
自由水
w
液限wL IP = wL − wP
强结合水膜最大
出现自由水
测定方法: 液塑限联合测定
吸附弱结合 水的能力
塑性指数
粘性土的稠度反映土中水的形态 10
最终沉降计算公式
采用e-p 曲线单一土层
e
S
=
e1 − e2 1 + e1
h1
e1
S
=
a 1 + e1
ph1
e2
分层总和法公式
S = ∑ Si
31
2.3 地基变形 2.3.2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单一土层一维压缩问题
p
h1/2
σ cz
=
γH
2
h1/2
σcz
γ,e1 σz=p
h1
S
=
ε zh1
=
ε vh1
=
e1 − e2 1 + e1
h1
侧限条件
e-p曲线
压缩前
p1 = σ cz
e1
压缩后
p2 = σ cz + σ z
e2
32
2.3 地基变形 2.3.2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扩散
差别:荷载作用位置 处的附加应力数值。
23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试验与指标 2.3.2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2.3.3 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
24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试验
侧限压缩试验
试验方法
•施加荷载,静置至变形稳定
•逐级加大荷载
试验结果:
P
P3
γ
γ 1 (γ1 < γ 2 )
γ2
γ′
γ 2′
均质地基
成层地基
19
2.2 土中应力 2.2.3 自重应力
3)侧向自重 自重应力越深越大; 应力分布规律 自重应力在等重度地基中随深度呈直线分布;
自重应力在土层分界面有突变;
例:地基土重度18kN/m3,饱和重度20kN/m3,地下水位在 地表下2m,求地表下2m和7m处竖向自重应力。
先期固结压力
历史上所经受到的最大竖向有效压力pc
σcz= γz:自重压力 pc= σcz:正常固结土 pc > σcz:超固结土 pc < σcz:欠固结土
超固结比:
OCR
=
pc
σcz
OCR=1:正常固结 OCR>1:超固结 OCR<1:欠固结
30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试验与指标 2.3.2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2.3.3 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
28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压缩性指标
e -lgp 曲线
1
e
Cc
0.9
0.8 1 Cs
0.7
0.6
特点:有一段较长的直线段
指标:
Cc
=
−
Δe Δ(lg p)
压缩指数
Cs 回弹指数(再压缩指数)
Cs << Cc,一般Cs≈0.1-0.2Cc
100
1000 lgp (kPa)
29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固结状态
假定: ① 连续介质 ② 线弹性体 ③ 均匀、各向同性体 22
2.2 土中应力 2.2.5 地基附加应力
地基附加应力σz分布
大面积均布 荷载作用?
P
σz分布特点:集中荷载
作用位置处越向下、越远离 荷载作用位置,数值越小
——扩散
σz分布特点:分布荷载
作用预集中荷载基本相同, 荷载范围内越向下、越远离 荷载作用位置,数值越小
1
±
6e ⎞ B ⎟⎠
pmin
=
P A
⎜⎛1 − ⎝
6e B
⎟⎞ ⎠
21
2.2 土中应力 2.2.4 基底附加应力 2.2.5 地基附加应力
基底附加压力 地面
p0 = p - γd
γ
自重应力
地基中附加应力σz分布
σz从基底算起; σz是由基底附加应力p0=p-γd 引
起的
p
γd p0
d
基底
地基附加应力 沉降计算深度
岩石
碎石土
土
砂土
天然土
粉土
粘性土
人工填土
14
2.1 土的组成与物性2.1.5 土的工程分类
粉土(mo,silt)
建筑规范分类法
粒组含量
根据
Ip
d>0.075mm≤50% Ip≤10的土
粘性土(clay soil,cohesive soil)
根据 Ip
——各粒组的相对含量,用质量百分数来表示 •确定方法 筛分法:适用于粗粒土 (>0.075 mm)
水分法:适用于细粒土 (<0.075mm)
•表述方法 颗粒级配曲线
3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特征粒径: d50 : 平均粒径
土的三相组成——土的固相
小于某粒径之土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 10 5.0 1.0 0.5 0.10 0.05 0.01 0.005 0.001
e -p 曲线
e
1.0
0.9
a = − Δe Δp
压缩系数
a1-2常用作评 价土的压缩
性大小
0.8 Δe Δp
0.7
土的类别 高压缩性土
a1-2 (MPa-1) ≥0.5
0.6 0 100 200 300 400
p/kPa
1——0.1MPa 2——0.2MPa
中压缩性土 低压缩性土
0.1-0.5 <0.1
ρsat ≥ ρ ≥ ρd
ρsat
=
ms
+ ρwVv
V
单位: g/cm3
ma=0 Air
mw m
Water
ms Solid
质量
Va VwVv V
Vs
体积
天然重度 γ = ρg
干重度 饱和重度
γ d = ρd g γ sat ≥ γ ≥ γ d > γ ′
γ sat = ρsat g
浮重度
γ ′ = γ sat − γ w
— 曲率系数 Cc = 1 ~ 3, 级配连续性好
d10
4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2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试验测定 物理性质指标
天然密度ρ 或天然重度γ
含水率w 土粒比重Gs
换算物理性质指标
孔隙比e 孔隙率n
饱和度Sr
(间接)
饱和密度ρsat或饱和重度γsat
浮(有效)重度γ ′
干密度ρd 或干重度γd 5
塑性指数Ip>10的土 10<Ip≤17的土 粉质粘土
软土
(特殊土)
Ip>17的土
淤泥(muck) 淤泥质土(mucky soil)
粘土 w>wL,e≥1.5 w>wL,1≤e<1.5
15
2.2 土中应力
2.2.1 孔隙水压力 2.2.2 有效应力和有效应力原理 2.2.3 自重应力 2.2.4 基底压力,基底附加压力 2.2.5 地基附加应力
P2
P1
e Δhi
e0
e1 e2
Δh3
Δh1 Δh2
e3
测定: 轴向压力 轴向变形
t
t
ei = e0 − (1 + e0 )Δhi / h0
试验条件:双面
排水;无侧向变形
百分表
透水石
传压板 水槽 环刀 钢环
试样
25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试验曲线
e - p 曲线
e - lgp 曲线
e
e
1.0 0.9
0.9
0.8 0.8
0.7
0.7
0.6
0.6
0 100 200 300 400
p(kPa)
压缩主支 再压缩曲线
膨胀曲线
100
1000
lgp(kPa)
26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压缩性指标
e e - p 曲线
1.0
a = − Δe Δp
压缩系数,kPa-1或MPa-1
z γ2 H 2
重度:地下水位以上用天然重度γ 地下水位以下用浮重度γ’
γ3 H3
一般自重应力产生的变形已稳定
18
2.2 土中应力 2.2.3 自重应力
2)竖向自重 自重应力分布线的斜率是重度; 应力分布规律 自重应力越深越大;
自重应力在等重度地基中随深度呈直线分布; 自重应力在成层地基中呈折线分布; 在土层分界面处和地下水位处发生转折。
0.9
0.8 Δe
Es
=
Δp
Δε z
侧限压缩模量,kPa 或MPa
Δp
0.7 0.6
Δε z
=
ΔV
=
− Δe 1 + e0
Es
=
1 + e0 a
Baidu Nhomakorabea
0 100 200 300 400
e0 Δe
p/kPa 孔隙
E = Δp
Δε z
变形模量,kPa 或MPa
无侧限条件下:现场载
1
固体颗粒
荷试验确定
27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压缩性指标
ρd < (ρd )sat
饱和曲线
干密度ρd(g/cm3)
2.0
ρdmax=1.86
1.8
饱和曲线
1.6
1.4
wop=12.1
0 4 8 12 16 20 24 28 含水量w(%)
ρd
=
Gs ρw
1+ Gsw / Sr
Sr = 1
(ρd )sat
= Gs ρw
1+ Gsw
13
2.1 土的组成与物性 2.1.5 土的工程分类
d60 : 限制粒径 d10 : 有效粒径 d30
土的颗粒级配曲线
100 90
粗细程度: 用d50 表示
80
70
不均匀程度:
60
Cu = d60 / d10
50
— 不均匀系数
40
30
Cu ≥5,级配不均匀
20 10
连续程度:
0
Cc = d302 / (d60 ×d10 )
d60d50 d30
粒径(mm)
砂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相对密实度 D r
=
e max − e e max − e min
Dr
= (ρd − ρdmin )ρdmax (ρdmax − ρdmin )ρd
判别标准: Dr = 1 , 最密状态 Dr = 0 , 最松状态 Dr≤ 0.33 , 疏松状态
0.33 < Dr≤ 0.67 , 中密状态 Dr > 0.67 , 密实状态
单位: kN/m3
容重=重度
7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孔隙比e
砂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松密程度
相对密实度Dr 标准贯入锤击数N63.5
塑限wP
粘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软硬程度
液(流)限wL 塑性指数IP
液性指数IL
试验 确定
定义、意义
8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硬塑 可塑 软塑
11
2.1 土的组成与物性 2.1.4 土的压实性 击实试验
• 针对扰动土
• 在一定击实功下确定干密度ρd与含水率w关系 • 求最大干密度ρdmax和最优含水率wop
• 为工程设计和现场施工碾压提供资料。
12
2.1 土的组成与物性 2.1.4 土的压实性 细粒土的压实性
击实曲线
最大干密度 特点: 最优含水量 ①具有峰值 ②位于饱和曲线之下
16
2.2 土中应力 2.2.3 自重应力
自重应力的计算
水平地基中的自重应力
无侧向变形和剪切变形
,只有竖向变形—— 无侧向变形条件,
或侧限条件
定义: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变形稳定以后的有效应力.
目的:确定土体的初始应力状态.
假定:水平地基→半无限空间体→半无限弹性体 侧限应变条件→一维问题
计算:地下水位以上用天然重度,地下水位以下用浮重度。
17
2.2 土中应力 2.2.3 自重应力
1)计算公式
静止侧压力系数
均质地基 成层地基
竖直向:σ cz = γz
水平向:σ cx = σ cy = K0σ cz
K0
=ν 1−ν
∑ 竖直向:σ cz = γ i Hi σ cz = γ1H1 + γ 2H2 + γ 3H3
∑ γ1 H1 水平向: σ cx = σ cy = K0σ cz = K0 γ i Hi
饱和度
表达式:
Sr
=
Vw Vv
测定方法: 比重瓶法
ma=0 Air
mw m
Water
Va VwVv V
ms Solid Vs
质量
体积
三相图
6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2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各种密度重度的定义和大小关系:
天然密度 干密度 饱和密度
ρ = m 测定方法: 环刀法
V
ρd
=
ms V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资格考试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基础知识
第二章 岩土力学
1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指标
2.1.1 土的组成与结构 2.1.2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2.1.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2.1.4 土的击实特性 2.1.5 土的工程分类
2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土的三相组成——土的固相 颗粒级配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粘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塑性指数
IP = wL − wP
去掉百 分数
——分类定名的依据
液性指数
IL
=
w − wp wL − wp
——评价土体的软硬程度
IL≤0 IL=0 – 1 IL>1
坚硬状态 可塑状态 流塑
0.00 – 0.25 0.25 - 0.75 0.75 – 1.00
解:2*18=36kPa 36+5*10=86kPa
20
2.2 土中应力 2.2.4 基底压力
矩形面积中心荷载
P
矩形面积偏心荷载
P
B
B
线性分布
有效接触应力
x y
p= P A
L
x
ey
L
ex
y
单偏心
pmax
=
P A
⎜⎛1 + ⎝
6e B
⎟⎞ ⎠
当ey = 0, ex = e
pmax
min
=
P A
⎛ ⎜⎝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2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土粒比重
物理性质指标定义
土粒比重在数值上等于土粒的密度
表达式:
Gs
=
ms
Vs
ρ
4°C w
单位: 无量纲
土的含水率
测定方法: 烘干法
表达式:
w(%) = mw = m − ms
ms
ms
孔隙比 表达式: e = Vv
Vs
孔隙率
表达式: n(%) = Vv V
9
2.1 土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2.1.3 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粘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稠度状态 固态或半固态
可塑态
液态 (流态)
土中水的形态 含水率
强结合水
弱结合水
界限含水率
塑限wp
自由水
w
液限wL IP = wL − wP
强结合水膜最大
出现自由水
测定方法: 液塑限联合测定
吸附弱结合 水的能力
塑性指数
粘性土的稠度反映土中水的形态 10
最终沉降计算公式
采用e-p 曲线单一土层
e
S
=
e1 − e2 1 + e1
h1
e1
S
=
a 1 + e1
ph1
e2
分层总和法公式
S = ∑ Si
31
2.3 地基变形 2.3.2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单一土层一维压缩问题
p
h1/2
σ cz
=
γH
2
h1/2
σcz
γ,e1 σz=p
h1
S
=
ε zh1
=
ε vh1
=
e1 − e2 1 + e1
h1
侧限条件
e-p曲线
压缩前
p1 = σ cz
e1
压缩后
p2 = σ cz + σ z
e2
32
2.3 地基变形 2.3.2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扩散
差别:荷载作用位置 处的附加应力数值。
23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试验与指标 2.3.2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2.3.3 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
24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试验
侧限压缩试验
试验方法
•施加荷载,静置至变形稳定
•逐级加大荷载
试验结果:
P
P3
γ
γ 1 (γ1 < γ 2 )
γ2
γ′
γ 2′
均质地基
成层地基
19
2.2 土中应力 2.2.3 自重应力
3)侧向自重 自重应力越深越大; 应力分布规律 自重应力在等重度地基中随深度呈直线分布;
自重应力在土层分界面有突变;
例:地基土重度18kN/m3,饱和重度20kN/m3,地下水位在 地表下2m,求地表下2m和7m处竖向自重应力。
先期固结压力
历史上所经受到的最大竖向有效压力pc
σcz= γz:自重压力 pc= σcz:正常固结土 pc > σcz:超固结土 pc < σcz:欠固结土
超固结比:
OCR
=
pc
σcz
OCR=1:正常固结 OCR>1:超固结 OCR<1:欠固结
30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试验与指标 2.3.2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2.3.3 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
28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压缩性指标
e -lgp 曲线
1
e
Cc
0.9
0.8 1 Cs
0.7
0.6
特点:有一段较长的直线段
指标:
Cc
=
−
Δe Δ(lg p)
压缩指数
Cs 回弹指数(再压缩指数)
Cs << Cc,一般Cs≈0.1-0.2Cc
100
1000 lgp (kPa)
29
2.3 地基变形 2.3.1 土的压缩性——固结状态
假定: ① 连续介质 ② 线弹性体 ③ 均匀、各向同性体 22
2.2 土中应力 2.2.5 地基附加应力
地基附加应力σz分布
大面积均布 荷载作用?
P
σz分布特点:集中荷载
作用位置处越向下、越远离 荷载作用位置,数值越小
——扩散
σz分布特点:分布荷载
作用预集中荷载基本相同, 荷载范围内越向下、越远离 荷载作用位置,数值越小
1
±
6e ⎞ B ⎟⎠
pmin
=
P A
⎜⎛1 − ⎝
6e B
⎟⎞ ⎠
21
2.2 土中应力 2.2.4 基底附加应力 2.2.5 地基附加应力
基底附加压力 地面
p0 = p - γd
γ
自重应力
地基中附加应力σz分布
σz从基底算起; σz是由基底附加应力p0=p-γd 引
起的
p
γd p0
d
基底
地基附加应力 沉降计算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