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一、毒理学基础概述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毒物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毒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口服、吸入、注射等,对生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了解毒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二、毒物的分类根据毒物的性质和来源,毒物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素和放射性物质等不同种类。
化学毒物又可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不同种类的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三、毒物的作用机制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毒性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细胞膜的破坏、对DNA的损害、对细胞色素系统的影响等。
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
四、毒物的代谢和排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其中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毒物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可以影响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影响毒性效应的发生和程度。
五、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学方法等。
通过对毒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为毒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六、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昏迷等。
针对不同种类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毒素治疗、洗胃、血透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避免不良后果。
七、毒物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问题,毒物污染会影响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导致生态系统受损,危害人类健康。
了解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八、毒物的法律和政策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维护社会的秩序,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毒物管理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了毒物的管理和使用标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 作者:
———————————————————————————————— 日期: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危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物而产生健康损害的与其频率,(统计概念),可用绝对危险度或相对危险度表示。
危险度评定包括: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暴露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危险度表征(riskcharacterization)。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
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
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产生有害效应,3个阶段:
毒理复习资料5篇范文
毒理复习资料5篇范文第一篇:毒理复习资料绪论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2、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3、食品安全性: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4、毒性:外源化学物具有的对机体造成损伤的能力5、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异常改变到明显的临床中毒表现,直至死亡。
毒效应的这些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谱。
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2、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3、毒性和毒物: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toxicants)。
在一定意义上,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低于一定数量,任何物质都不具备毒性;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数量,则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多的数量,才呈现毒性。
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毒理学复习题及答案1. 什么是毒理学?2. 毒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3. 简述剂量-反应关系。
4. 解释什么是LD50,并举例说明。
5. 描述毒物的分类方法。
6. 什么是毒性?7. 简述毒物的代谢过程。
8. 描述毒物如何通过生物膜。
9. 列举至少三种常见的毒理学测试方法。
10. 解释什么是毒物的生物累积性。
11. 描述毒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2. 简述毒物对肝脏的影响。
13. 什么是遗传毒性?14. 解释什么是致癌性。
15. 描述毒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答案1.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因素(如化学物质、生物因素或物理因素)对生物体(特别是人类)的有害影响的科学。
2. 毒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物毒理学、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等。
3.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毒物剂量与生物体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4. LD50是指能够导致一半测试动物死亡的剂量。
例如,如果一种化学物质的LD50为50mg/kg体重,那么这意味着每公斤体重摄入50毫克该化学物质将导致一半的测试动物死亡。
5. 毒物的分类方法包括:根据来源分类(如天然毒物和合成毒物)、根据作用机制分类(如神经毒、肝毒等)。
6. 毒性是指一种物质引起生物体损伤的能力。
7. 毒物的代谢过程通常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阶段。
8. 毒物通过生物膜主要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等方式。
9. 常见的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细胞培养测试、体内动物实验、计算机模拟等。
10. 毒物的生物累积性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11. 毒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包括神经传导的干扰、神经细胞的损伤等。
12. 毒物对肝脏的影响可能包括肝脏功能损害、肝细胞损伤等。
13. 遗传毒性是指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如DNA损伤或基因突变。
14. 致癌性是指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引起细胞的异常增殖,导致癌症的发生。
毒理总复习
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源化学物的分类:用途及分布范围分,靶器官分,毒性作用分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成病理损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生物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效应谱:死亡率条件可逆患病率对健康有影响亚临床改变生理变化不明显对健康有潜在影响生理负荷增加毒作用类型:速发性或迟发性局部或全身可逆和不可逆超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毒性作用类型免疫抑制速发型毒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引起的毒作用(氰化钾、硫化氢)迟发型毒作用: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化学物质后,经一定时间间隔出现的毒作用毒性: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物:指在较低计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剂量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的重要因素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给予剂量:试验情况下,动物的暴露剂量内剂量: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援化学物的量靶器官剂量: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造成的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LD100绝对致死剂量:使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或浓度LD1最小致死剂量:受试对象中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选择性毒性作用的不同水平:●物种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群体间(易感人群)生物标志: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病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1暴露标志○2效应标志○3易感标志暴露生物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
毒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2.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直接研究的是毒性鉴定(毒性实验),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还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4.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特殊毒性试验)、体外试验(游离器官、细胞或细胞器)、人体观察(临床毒理学研究、志愿者研究—低浓度、短时间、可逆性)、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toxicant / 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毒性和毒效应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3.★影响化学物毒效应的因素①剂量:任何化学物只要到达一定的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②接触途径:同一种化学物质经由不同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其吸收系数不同。
静脉、口、皮肤、呼吸道。
③接触期限、吸收速率和频率:急性(一次或24 h内多次)、亚急性(小于或等于1个月);亚慢性(3个月左右);慢性(大于6个月)。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
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效应谱】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可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毒理学复习重点
毒理考试重点整理一、选择填空1、由于胃液酸度较高,弱有机酸多以未电离的形式存在,脂溶性也亦高,易于进行简单扩散,所以容易吸收。
2、P450(MFO)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
3、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和人群调查两类。
4、毒理学展望: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从毒性定量描述到毒理作用机制探讨、从构效关系到毒性预测、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从现代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
5、毒理试验的替代法又称为“3R”法,具体是指:优化毒理学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
6、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外源化学物都可能是毒物,只要进入机体并达到一定的量,7、毒性的上限参数包括: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或LC0)。
8、毒性的下限参数:观察到最小有害剂量(L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阈剂量、基准剂量。
9、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化学物的代谢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10、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
11、外源化学物可直接经肺静脉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在全身组织器官分布,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消除作用,故毒性较强。
12、化学物的储存库有:血浆蛋白、肝脏和肾脏、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13、化学物的非交互作用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
交互作用:协同、增强、拮抗作用(理解P57)。
14、突变的类型: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15、碱基置换、颠换。
P7316、根据基因突变的后果,突变可分为: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17、以DNA为靶的直接诱变有:碱基烷化、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致突变剂改变碱基、的化学结构、碱基类似物的取代、二聚体的形成、DNA加和物和交联分子的形成。
18、Ames试验的目的是监测DNA突变。
毒理学期末复习
一、填空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
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
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
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
5.毒物动力学指毒物在体内随时间浓度变化,主要模型为房屋模型,包括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三种具体模型。
6.多环结构毒物的毒性和致癌性主要由具有丰富电子云的K区决定。
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
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
9.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
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
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
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
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苦杏仁苷,毒性机制为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一直对氧的利用。
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游离棉酚。
17.河豚毒素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
18.烤面包时,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
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8 种。
20.天然色素中,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
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肝脏部位残存较高。
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肠道内菌群失调、诱发过敏反应和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
毒理学基础期末复习总结学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期末复习总结学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 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 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 毒性:是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3. 毒效应:是指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4. 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5.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有害作用也称为健康效应。
6. 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7. 适应:是生物体对环境条件改变的反应,此反应无不可逆的紊乱和不超过正常稳态。
8. 耐受:是早先的暴露导致对该化学物毒作用反应性降低的状态。
9. 抗性:用于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学改变,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10. 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在实验情况下,动物暴露剂量被称为给予剂量。
(暴露剂量又可分为潜在剂量和应用剂量)潜在剂量:是指机体实际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应用剂量: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流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靶器官剂量:为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地反映剂量-效应之间的联系。
也称为到达剂量。
生物有效剂量:在发生有害作用的细胞或部位的量,是到达剂量的一部分。
暴露特征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暴露特征包括暴露途径和暴露期限及暴露频率。
毒理学资料——精选推荐
毒理学复习资料选择题:1.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LOAEL指的是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3.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简单扩散。
4.毒理学体外实验当选用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5.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生物性别无选择为雌雄各半。
6.自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同义密码、错义密码、终止密码,以上都对。
7.确证的人类致癌物必须有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方面允分的证据。
8.FAO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英语缩写简称。
9.瑞士医师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剂量决定了它是毒物还是药物。
10.以下烃类毒性物质中哪种毒性最强?答:丁烷11.以下哪一项不是毒理学体外实验的特点?答:影响因素多,不易控制。
12.如果检测某人的血液、尿液中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这些生物标志称为接触性生物学标志。
13.阈剂量是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14.下列属于重要的环境致癌物的是7,8-二醇。
15.毒物的吸收是指毒物随染毒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16.LOAEL指的是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
17.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关系是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18.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19.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易于饲养管理、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以上都对。
20.毒物按其毒性强弱分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
21.多大颗粒容易经呼吸道再排出?答:0.1um~0.5um22.急性毒性实验的试验周期最长为24小时。
23.动物实验中最基本的指标是体重。
24.下列关于肿瘤引发的叙述错误的是引发是可逆的。
25.研究化学物质机构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寻找毒性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预测毒性大小、预测新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范围,以上都是。
毒理学复习纲要 归纳
第一章绪论1经典毒理学和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经典毒理学(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
现代毒理学:所有外源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评价的学科。
2毒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但是考试的时候不会直接问毒理学研究的是哪三个领域?问法示例:问:工业和环境毒物除考虑对人的影响外,还要研究其对鱼类、鸟类、陆栖动物及植物等的影响这属于哪类毒理学范畴?正选:描述毒理学。
)(1)描述毒理学---用以实验动物为受试对象的毒性实验,获得与各种染毒途径相联系的受试物毒性大小、受损系统和器官以及症状发生顺序和恢复过程等资料,可以为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并且为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及分子机制。
(3)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以确保化学物、药品及食品进入市场足够安全。
3 理论、建设、推测、观点,猜测的肯定性的大小4毒理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大点)▢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试验---3R原则:优化(refinement)实验方法和技术, 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 代替(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方法▢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阈剂量没有准确值,只可由LOAEL或NOAEL得到近似最大无作用剂量值;且这些测定值受样本含量和组距大小的影响很大。
几个参数:LOAEL(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BMD(基准计量法)应用于制定非致癌物的可接受水平时比传统方法更准确,推荐替代LOAEL和NOAEL。
现用于包括生殖与发育毒性在内的各种危险度评定。
▢从构效关系SAR到定量构效关系(QSAR):QSAR是根据药效基因图谱和3D搜索与分子设计,确立了QSAR。
这种QSAR研究,包括多个毒性终点以及致突变、致畸和致癌的QSAR研究,为开展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混合化合物(复合暴露)的危险评定创造条件。
毒理学复习资料
毒理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领域1。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2。
卫生毒理学(health toxicology) :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损害作用,亦即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 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环境中外源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 ——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接触相.(2)外源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过程.—-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动力学相。
(3)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性损害及其机制.——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效相。
4.外源性化学物(xenobiotic):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
5。
毒物(poison,toxicant):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6. 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取决于化学物的化学结构。
7。
毒效应(toxic effect):化学物对机体健康所致的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性)作用、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8.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 effect):是指在接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化学物对不同物种,同一物种间不同个体,或在同一个体中不同器官产生的毒效应不一致的现象.9。
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的浓度。
10. 生物标志(biomarker):外源性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分类:接触(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1)接触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反映机体生物材料中外源性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或与某些靶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的产物含量。
实用中药毒理学复习资料
实用中药毒理学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1.马兜铃酸事件-肾脏损伤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青木香,天仙藤,木防己,细辛,寻骨风,威灵仙等2.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二甘醇体内氧化成草酸引起肾损害将工业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丙二醇3.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不良反应附:毒性药品中的28种中药品种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班螯,轻粉,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雄黄,雪上一只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主要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致人中毒或死亡的有毒中药作为毒性药品。
常见肝毒性中药成分和毒理分析:生物碱类:乌头碱(CNS和周围神经先(+)后(-),并能直接作用于心脏,产生异常兴奋)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支蒿雷公藤碱(主要作用于CNS,可导致实质脏器的变性坏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甘类:黄药子强心昔类:心律失常和神经系统症状(洋地黄,夹竹桃,蟾酥)氟苷类:水解后可析出氢氰酸作用于细胞内酶系统,引起组织缺氧,并损害CNS (苦杏仁,瓜蒂,狗爪豆)菇与内酯类:川楝子(川楝素)局部有强烈刺激性,并对CNS有抑制作用,还可引起肝细胞损害(艾叶挥发油,马桑)毒蛋白类:苍耳对胃肠粘膜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巴豆,苍耳子,蓖麻子)鞣质类:五倍子,石榴皮,河子重金属类:(朱砂,雄黄,铅粉)汞类:原浆毒,对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并能抑制多种酶活性,引起CNS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肾衰。
(水银,轻粉,朱砂,红升丹,白降丹)铅类,砷类复习题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描述毒理学(主要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途径;以及危害的程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则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中药毒性分级基本原则?根据已知的定量毒理学研究数据大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5g/kg有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介于5-15g/kg小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介于16-50g/kg无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50g/kg据物质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美国科学院把毒性物质危险划分为五个等级①“0":无毒性,LD50>15 g/kg;②“1”:实际无毒性,5 g/kg<LD50<15 g/kg;③“2”:轻度毒性,0.5 g/kg<LD50<5 g/kg;④“3”:中度毒性,50 mg/kg<LD50<500 mg/kg;⑤“4”:毒性,LD50<50 mg/kg何谓 LD50、ED50 ?LD50 (median lethal dose, LD50)半数致死剂量,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14天内有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剂量。
毒理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1. 被称为现代毒理学奠基人的是A. OrfilaB. MagendieC. BernardD. BrownE. Fraser2. 下面哪一项不是毒理学体外试验的特点A. 影响因素多,不易控制。
B. 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
C. 节省人力、物力、花费较少。
D. 不能全面反映化学物毒作用。
E. 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最后依据。
3.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A.有益作用B. 营养作用C. 治疗作用D. 有害作用E. 以上都是4. 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A. 尿中δ-ALA的含量B. 中度铅中毒C. 动物死亡D. 持续性肌肉松弛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5. 阈剂量是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A. 多数个体B. 一半个体C. 少数个体D. 全部个体E. 零个体6. 影响化学毒物毒性的关键因素是:A. 接触途径B. 接触时间C. 接触速率D. 剂量E. 接触频率7.剂量-反应(效应)曲线是:A. 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构成比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B. 以表示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效应的构成比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C. 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构成比为横坐标,以剂量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D. 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E. 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横坐标,以剂量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9. 机体接触有机磷农药后,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致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及时水解而神经突触处,引起瞳孔缩小、肌肉颤动、大汗、肺水肿、肢体麻痹等中毒表现。
这种毒性作用属于:A. 速发作用B. 局部作用C. 全身作用D. 高敏感性E. 过敏性反应10. NOAEL指的是A. 慢性阈剂量B.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C. 最大耐受量D. 最大无作用剂量E.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11.CO中毒后引起的昏迷病人,有些在恢复数周甚至数月后可突然发生严重的脑病,以下哪种概括更为合适:A. 局部作用B. 不可逆作用C. 过敏性反应D. 迟发作用E. 特异体质反应12. 如谷丙转氨酶活力增高表示有肝脏损伤,心脏梗死患者表现为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活力增高,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A. 接触性生物学标志物B. 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C.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物D. 一般性生物学标志物E. 特殊性生物学标志物13. 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A. 氧化B. 结合C. 分解D. 酯化E. 裂解14.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酶存在的主要亚细胞结构是:A. 内质网B.线粒体C. 细胞膜D. 细胞核E. 溶酶体15. 空气中的外来化合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气态物质达到肺泡后,主要经易化扩散进入血液。
毒理复习资料
毒理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 被称为现代毒理学奠基人的是A. OrfilaB. MagendieC. BernardD. BrownE. Fraser2. 下面哪一项不是毒理学体外试验的特点A. 影响因素多,不易控制。
B. 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
C. 节省人力、物力、花费较少。
D. 不能全面反映化学物毒作用。
E. 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最后依据。
3.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A.有益作用B. 营养作用C. 治疗作用D. 有害作用E. 以上都是4. 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A. 尿中δ-ALA的含量B. 中度铅中毒C. 动物死亡D. 持续性肌肉松弛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5. 阈剂量是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A. 多数个体B. 一半个体C. 少数个体D. 全部个体E. 零个体6. 影响化学毒物毒性的关键因素是:A. 接触途径B. 接触时间C. 接触速率D. 剂量E. 接触频率7.剂量-反应(效应)曲线是:A. 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构成比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B. 以表示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效应的构成比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C. 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构成比为横坐标,以剂量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D. 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E. 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横坐标,以剂量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9. 机体接触有机磷农药后,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致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及时水解而神经突触处,引起瞳孔缩小、肌肉颤动、大汗、肺水肿、肢体麻痹等中毒表现。
这种毒性作用属于:A. 速发作用B. 局部作用C. 全身作用D. 高敏感性E. 过敏性反应10. NOAEL指的是A. 慢性阈剂量B.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C. 最大耐受量D. 最大无作用剂量E.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11.CO中毒后引起的昏迷病人,有些在恢复数周甚至数月后可突然发生严重的脑病,以下哪种概括更为合适:A. 局部作用B. 不可逆作用C. 过敏性反应D. 迟发作用E. 特异体质反应12. 如谷丙转氨酶活力增高表示有肝脏损伤,心脏梗死患者表现为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活力增高,这些生物学标志称为A. 接触性生物学标志物B. 效应性生物学标志物C.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物D. 一般性生物学标志物E. 特殊性生物学标志物13. 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A. 氧化B. 结合C. 分解D. 酯化E. 裂解14.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酶存在的主要亚细胞结构是:A. 内质网B.线粒体C. 细胞膜D. 细胞核E. 溶酶体15. 空气中的外来化合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气态物质达到肺泡后,主要经易化扩散进入血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解:1.蓄积作用:指毒物逐次进入生物体,而在靶器官内积和/或毒物对生物体所致效应的累加现象。
当较长时间连续、反复给药,或者说给药的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时,出现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除的速度(或总量)的现象,这时药物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起来,也就是说出现了蓄积作用。
蓄积作用可以分为药物积蓄和功能性积蓄。
2.近似致死量:近似致死量(Approximatal Lethal Dose,ALD)是介于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 MLD)与最大非致死量(Maximum Non-Lethal Dose, MNLD)之间的剂量。
MLD是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可表示为LD10或LD5;MNLD实际上是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毒效应时的一种最大耐受量,指药物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可表示为LD0。
3.染色体畸变:药物或化合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涉及到整个染色体,表现为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化称为染色体畸变。
4.S9:肝脏微粒体酶。
指1经酶诱导剂处理后制备的肝匀浆,2再经离心分离所得上清液,3再加上适当的缓冲液和辅助因子。
/ 它主要含有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国内常规应用于体外致突变实验的代谢活化系统。
其缺点是S9随实验动物种属或器官不同而有差异;S9含有的大量亲核物质有可能影响实验的敏感性。
选用200g左右的雄性大鼠,ip多氯联苯,500mg/kg。
杀死12小时前开始禁食。
诱导处理后d5断头法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肝脏,用冷KCL溶液洗涤后称重。
剪碎肝脏,制备肝匀浆。
肝匀浆以9000xg速度离心,取上清液分装小试管。
置液氮罐内速冻,-80或-20度保存备用,此即S9上清液,简称S9。
5.微核:染色体发生畸变导致断裂,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中形成的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又与他比普细胞核小,故称微核。
6.程序外DNA合成:S期是细胞有丝分裂正常合成DNA时期,但如果DNA受损后,DNA的修复合成可以发生在S期以外的时期,因此叫程序外DNA合成,这是致突变的检测方法之一。
7.促长剂(promoter of carcinoma):本身并没有致癌性,但可使化学物诱发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与致癌物共同作用or在致癌物作用之后,这类物质反复作用于细胞,具有促进癌的发生or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的间接致癌作用。
常见的促癌物有佛波酯(TPA),巴豆油(croton oil),煤焦油中的酚类、卤代烃、烟草中的某些成分等。
8.完全致癌物(complete carcinogen):指同时具有引发、促长和恶性进展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9.致畸指数(teratogeic index):指药物对母体的LD50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
指数<10者判为不致畸。
10-100为致畸,>100为强致畸。
10.交叉依赖性:有的药物可以抑制另一种药物戒断后出现的戒断症状,并有替代或维持后者所产生的身体依赖状态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之为交叉依赖性。
11.急性毒作用带:用于表示一种药物的急性毒性,用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作用剂量的比值表示。
12.慢性毒作用带:用药物的急性毒性最小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表示,亦可用于表示一种药物的长期毒性。
13.中毒阈剂量:是指能使机体的某项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权重指数:权重系数是表示某一指标项在指标项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它指标项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权重系数的大小与目标的重要程度有关。
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每个指标项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各指标项的权重系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规定。
15.间接诱变原:间接致突变物,本身不引起突变,必须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突变作用(indirect-actingmutagen)。
16.碱基类似物:有些物质(包括药物)的化学结构与DNA链上四种天然碱基非常相似,称为碱基类似物。
17.催促戒断试验:短期内给予动物大剂量受试药物然后注射一剂受试药拮抗剂,考察是否出现戒断症状以判断药物是否具有依赖性的实验。
18.悉生动物: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是指用与无菌动物相同的方法取得饲养(剖腹取胎,在隔离器内饲养)、但明确的物体内所给予的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即凡含有已知的单菌、双菌、三菌或多菌的动物。
简答题:1.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和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目的:①了解药物的毒性反应和中毒症状;②明确药物的中毒剂量,进而确定安全剂量范围;③确定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组织④了解药物的毒性作用是否有可逆性;⑤确定药物毒性作用机制及确定抢救方案。
作用:①利用对毒性作用的研究可以发展新药:如对磺脲类的毒作用的研究,发现其降压作用明显而被开发成降压药。
②通过对毒性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可以规避毒性作用。
对反应停毒作用的机理深入分析,发现只有S 型药物没有毒作用,而用于抗麻风病。
③临床前的毒理研究为临床研究及临床实际应用提供解毒措施。
2.毒性作用的分类和常见参数毒性作用的分类:(一)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局部作用(local effect)是指药物对与机体最初接触的部位所造成的直接损害作用。
全身作用(system effect)是指经吸收、分布至机体的其他部位后才产生的损害作用。
(二)可逆作用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指停药后可自行消失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指停药后仍继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发展的毒性作用,例如某些实质性损害,神经元损伤,肝硬化,肿瘤等。
(三)速发作用与迟发作用速发作用(immediate effect)指在一次接触后短时间内即引起的损害作用。
迟发作用(delaved effect)则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才发生,甚至停药后才发生。
(四)变态反应与特异质反应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机体对外源性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由于既往已被该类药物致敏所致。
特点:1、过去有接触史。
2、不呈典型的“S”型剂量—反应曲线。
特异质反应(idiosvncratie reaction)指机体对药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表示毒性作用的常用参数:1.毒性上限指标:引起实验动物急性中毒死亡的剂量(or浓度),是评价药物毒性和危险性的一类重要参数。
1.绝对致死剂量(LD100)or绝对致死浓度(LC10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2.半数致死剂量(LD50)or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药物能引起一群实验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
3.最小致死剂量(MLD)or最小致死浓度(MLC):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剂量(MTD)or最大耐受浓度(LD0或LC0):指药物在动物实验中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最大浓度。
5.致死剂量(LD)or致死浓度(LC):指笼统地表示药物对实验动物引起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此剂量或浓度在MLD100与MLC100之间2.毒性下限指标:即阈剂量或阈浓度,指药物在动物实验总体的一组实验动物中,只有少数个别动物在某项生理、生化或其他观察指标出现轻微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又称最小有作用剂量。
中毒阈剂量或浓度(Toxic threshold dose or concentration):指在一群实验动物中,只有少数个别动物的某项生理、生化或其它观察指标出现轻微变化的最小剂量或浓度,又称最小中毒量(Minimal toxic dose)。
一般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1.急性阈剂量或浓度(Acute threshold dose or concentration,Limac):指一次接触某药物所得的阈剂量或浓度。
2.慢性阈剂量或浓度(Chronic threshold dose or concentration,Limch):指长期连续接触某药物所得的阈剂量或浓度。
3.最大无作用剂量或浓度(Maxim non-effect dose or concentration,ED0或EC0):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4.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是能使机体在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亦可称为中毒阈剂量。
3.毒性作用带1.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半数致死量与急性阈剂量之比,其公式为:Zac=LD50/Limac其比值的大小反映了急性阈剂量值距离LD50的宽窄,比值越大从急性阈剂量到引起死亡的剂量距离越宽,化合物引起死亡的危险就越小,反之亦然。
2.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之比,其公式为:Zch=Limac/Limch其比值越大,表明从慢性阈剂量至急性阈剂量之间的距离越宽,即引起慢性中毒或亚慢性中毒的剂量范围越宽,引起慢性中毒的机会就越多,反之亦然。
3.何谓选择毒性?产生选择毒性的原因?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性作用。
选择毒性的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4.长期毒性试验设计原则。
观察指标及其生化指标的意义。
总的原则:二种动物、三个剂量,即应至少在两种动物体上进行,兼顾雌雄性别。
剂量至少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剂量组应能充分反映供试药物的毒性,而低剂量组不出现毒性反应。
同时设一溶剂对照组或已知药物毒性对照组。
观察与测定指标:一、日常观察1.一般内容2.生长率3.食耗二、测定指标1.器官重量:器官系数2.血液学指标:1红细胞计数;2白细胞计数;3白细胞分类计数;4血红蛋白含量;5红细胞压积;6凝血时间;7血小板和网积红细胞计数3.血液生化学指标:AST;ALT;ALP;BUN、Crea;TP;Alb;Glu;T-BIL;T-CHO;CPK;TG;非啮齿类动物还需测定:γ-GT;K+、Na+、Cl-离子浓度4.尿液分析:1酮体尿;2蛋白尿;3糖尿;4尿胆原;5渗透压;6酸化能力;7酶;8结晶尿5.突变的类型和常用的检测方法及其原理(三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及其原理)突变的类型一、基因突变1.点突变:即碱基取代型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