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扶贫开发问题及政策建议
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开展扶贫工作,其中产业扶贫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贫困村产业扶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使产业扶贫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一直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就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分析1.资源匮乏贫困村的资源条件通常较为匮乏,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缺乏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和优质的土地资源,这使得产业扶贫的选址和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如何找到适合的产业进行发展,成为了产业扶贫工作的一大难题。
2.缺乏技术支持在一些贫困村,由于教育水平低、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缺乏技术支持成为了产业扶贫的一大难题。
许多贫困户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导致了产业扶贫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3.市场需求匹配问题一些产业扶贫项目在开展之初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盲目引进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等项目,使得产业推广效果不明显,甚至造成了资源浪费。
4.缺乏资金支持产业扶贫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在一些贫困村,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产业扶贫项目中,导致了产业扶贫的滞后。
5.产业扶贫项目短期效果不明显一些贫困村开展了产业扶贫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效果,导致了产业扶贫埋下了隐患,使得村民对产业扶贫失去了信心。
二、解决对策1.资源整合针对资源匮乏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帮助贫困村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可以通过整合当地的资源,引进外来的优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帮助贫困村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2.技术培训对于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技术培训投入,帮助农民学习并掌握新的技术知识,提高其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扶贫工作是中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
然而,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达到更好的扶贫效果。
问题一:信息不对称在农村扶贫工作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科技落后等原因,信息流通渠道受限,导致政策信息、技术信息等无法及时传达到贫困地区,限制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落地。
对策一:加强信息传播我们应该加强信息传播的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传媒平台,广泛宣传惠农政策、产业发展动态等信息,使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到贫困地区。
此外,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及时获取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为扶贫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问题二:基础设施滞后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支撑,给农村扶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对策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好的交通、通信和能源条件。
同时,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问题三:就业机会不足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致使农民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对于扶贫工作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对策三:培育产业发展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培育新的就业机会,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就业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农村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帮助农民实现自主创业和稳定就业。
问题四:教育医疗水平低下教育和医疗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贫困地区居民的脱贫进程。
对策四:加强教育和医疗援助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
此外,可以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教育和医疗援助基金,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的医疗服务。
新形势下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问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村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以下是新形势下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 贫困人口数量多且分散目前我国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存在,而且分布在各个农村地区,包括山区、边远地区等,这给扶贫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 信息不对称在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贫困人口对于可行的扶贫政策和项目了解不足,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
3. 缺乏创新过去的扶贫工作主要依赖政府援助和物质救助,缺乏可持续、创新的扶贫模式和手段。
这种依赖性限制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
原因分析以上问题的产生有以下主要原因:1. 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讯等条件不完善,影响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教育水平不高由于教育资源匮乏、贫困人口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教育水平普遍不高,限制了贫困地区改善生活质量和脱贫致富的能力。
3. 政策贯彻不力有时政策文件制定得很好,但在贯彻过程中存在着效果不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执行力度薄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所致。
对策建议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来解决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的连接度和融入度。
2. 加强教育扶贫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3. 完善扶贫政策执行机制加强对扶贫政策的宣传,提高贫困人口对政策的认识度和参与度。
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扶贫政策的真正落地和实施。
4. 推动产业扶贫鼓励贫困地区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提高农民的产业链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稳定农民的收入来源。
总结新形势下农村扶贫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就能够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脱贫致富。
农村扶贫政策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扶贫政策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农村扶贫政策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的效果。
一、不同地区差异的问题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现有的扶贫政策在覆盖范围和政策倾斜度上存在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制定更精准的扶贫政策,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真正解决贫困地区的根本问题。
二、脱贫后的可持续性问题目前的扶贫工作主要侧重于解决贫困群众的眼前困难,但缺乏对脱贫户的长期帮扶和产业发展的持续支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健全扶贫工作长效机制,通过培训与技能提升,帮助脱贫户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三、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一些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和政策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户。
因此,需要加强政府与贫困地区的信息对接,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确保政策和资金准确、及时地到达贫困户。
同时,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监督与评估,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四、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尽管目前我国对农村扶贫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但由于资金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一些贫困地区得到的资金较少,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财政资金的分配机制,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加强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实现扶贫资金的公平、公正分配。
五、生态环境的问题部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劣,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
因此,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同时,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积极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脱贫人口的培训与技能提升问题贫困人口由于长期贫困,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限制了他们的就业和增收能力。
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职业培训计划,提供技能培训和培训补贴,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欠发达地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欠发达地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欠发达地区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农业需要大量的有机肥料,而这些肥料的来源往往是生活垃圾和畜禽的粪便等农业废弃物。
然而,在欠发达地区,这些废弃物的处理往往存在难度,种养循环农业的运作也难以得到保障。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废物资源利用率。
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利用和处理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民实施科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地质量和作物产量。
二、欠发达地区耕地资源不足欠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紧缺,耕地面积很少,难以满足循环农业庞大的需求。
这给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一方面,可以考虑发掘土地潜力,合理利用旱地和水域资源。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推广高效养殖和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也可以在科技方面下功夫,加强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单亩产量,优化种养结构等。
在欠发达地区,水资源往往十分稀缺,循环农业需要的大量水资源难以有保障。
而且,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现有的水资源也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在政策上加强调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等。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农业生产的方式,降低耗水量,推广不需大量灌溉的新型栽培技术,倡导灌溉下限等。
总之,欠发达地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和发展,需要同时从政策和技术上加强支持,提高政策实效性,同时注重培养农民的意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习意识,通过共建农业行业大数据平台、提高“智慧农业”技能和信息普及率等策略,推动循环农业走向深入发展,达到实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型的生产方式的目的。
欠发达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欠发达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欠发达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投入不足: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对农业设施建设的投
入不足,导致农业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2.技术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
的农民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导致农业设施的使用效率低下。
3.市场需求不足:欠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不足,导致农业设施的使用率低,农民缺乏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业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设施的使
用效率。
2.加强技术培训:政府应该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现代化农业
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3.拓宽市场渠道:政府应该加强
对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的市场推广,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4.
推广合作社模式:政府可以推广合作社模式,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共同使
用农业设施,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农民的收益。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
的设施农业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实
现农业设施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增收致富。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政策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政策一、引言农村贫困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方案和政策。
本文将主要探讨这些方案和政策,以期改善农村贫困现状。
二、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是农村贫困问题的核心因素之一。
政府应该通过优化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来解决贫困问题。
首先,要加强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得到充分保护。
其次,要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应该提供土地流转补贴,并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三、发展农村教育教育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和教师的投入。
一方面,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贫困家庭的资助力度,确保他们的子女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四、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缺乏资金和金融服务一直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要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和服务,提供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并通过设立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金融机构,解决农民的融资难题。
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金融服务网络,提供金融教育和咨询,帮助农民更好地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和创业。
五、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投资和开发旅游资源。
同时,要加强农村旅游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乡村旅游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六、加强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是解决农村贫困的关键手段之一。
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贫困县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当前的重点工作。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自然和社会历史原因,贫困县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必须得到有效应对,以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文将探讨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一、资源匮乏是主要问题贫困县在乡村振兴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源匮乏。
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中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
此外,贫困县的资源也受到了环境污染、物种减少、土地沙化等问题的影响,使得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支持和扶持措施,加强对贫困县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同时,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重视环境保护,通过绿色生产,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解决资源匮乏问题。
二、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县的经济往往以单一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
这导致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贫困县受到的冲击更大。
此外,贫困县的产业也缺乏技术创新,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竞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多元化,提高贫困县的经济稳定性,这包括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等。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贫困县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
三、农民低素质农民低素质是贫困县乡村振兴中的另一大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水平落后等多种因素,贫困县的大部分农民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
这不仅对农民日常生活、工作带来困难,也限制了农民发展乡村经济的创新性、引领力和竞争力。
因此,政府应该重视贫困县农民素质提高的工作。
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扶贫、创业培训等方式,加强对贫困县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创业意识。
同时,可以通过建设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加强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为贫困县农民提供更多文化、社会资源的接触和利用。
四、基础设施滞后贫困县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基础设施滞后。
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自信心不足问题的建议(小编整理)
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自信心不足问题的建议(小编整理)第一篇: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自信心不足问题的建议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自信心不足问题的几点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宏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广泛,但由于各地农村现状千差万别,情况错综复杂,新农村建设任务艰苦,任重道远。
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部分农民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现实的粮食价格与预期相差较大,靠种植业致富没想头。
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属农业区,绝大多数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来源多以出售农产品为主。
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农业势必要参与国际竞争,这意味着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受到限制,而补贴有限,小规模农业生产条件下,靠卖粮致富的可能性很小。
选择致富项目没有好路子,增加收入没盼头。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二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而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少从事其他职业的技术、技能和经验,无论从观念、素质,还是外部条件,都难以找到合适的致富项目,“搞养殖愁思路,搞加工愁门路,搞三产没思路”,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难题。
外出打工不长远,务工增收没劲头。
由于观念和一些体制原因,多数农民不愿外出打工。
一方面,“背景离乡、抛家舍业、故土难离”的传统思维还相当程度存在;另一方面,农民对外出后的医疗、就业、就学、住房等基本保障不托底、不投心。
多数农民不愿意冒风险,害怕“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一旦挣不着钱,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不如维持现状。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个体的经济现状,使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充满迷惘。
“腰包不鼓,难筹大事”。
所以作为主体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会产生自信心不足现象。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自信心不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信心不足究其根源,是经济发展滞后。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对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我国贫困县正面临着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不仅面临着种种的困难,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
本文将从政府政策支持、农村教育和就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探讨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以及对策。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之一是政府政策支持不力。
一方面,政府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一些盲点。
当前,许多乡村振兴政策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贫困县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政府部门在政策传导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效率低下、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对贫困县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贫困县资源匮乏,财政负担沉重,无法承担起乡村振兴所需的投入。
政府需要改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加大对贫困县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之二是农村教育和就业问题。
贫困县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教育设施条件较差等问题比较突出,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教育是培养乡村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础。
贫困县的就业形势也较为严峻。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有限,很多贫困县的年轻人只能外出务工,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失。
贫困县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就业的投入,完善教育设施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农村人口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留住人才。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之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贫困县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影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行。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使得贫困县的农产品销售困难,无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贫困县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有序性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欠发达地区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可编辑版】
欠发达地区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欠发达地区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欠发达地区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依然很大,仍然存在一些较大的困难和问题。
以**县为例,目前仍有贫困村50个,占全县总行政村数的58.1;有贫困人口3.88万人(人均纯收入元1300以下),占农村人口的21.2。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条件依然比较脆弱。
**县现有农业基础设施,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50至70年代所建,年久失修,损毁较重,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集体财力匮乏,农民无力投入或因耕地分散不愿投入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降低,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的现象依然突出。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龙头企业量小质弱,带动能力差,农产品加工增值仍徘徊于很低的水平。
三是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乡村群众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不强,主动拓展市场、搞销售的能力不足,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相对滞后。
四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
据初步统计,**县农村劳动力80以上是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大多从事纯体力劳动。
工资性收入一至在低水平徘徊,增长空间有限。
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县绝大多数村是负债村,村级债务从几十万到七八百万不等。
经过几年的化债,村组织已倾其所有,从目前来看,村级组织靠自身化解债务的潜力几乎为零。
二、对策和建议1、适当调整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和范围。
扶贫资金应在保证贫困区域和重点贫困村、贫困户投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一是向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倾斜,加大对贫困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投入,促进贫困区域劳动力转移,增加贫困农户的现金收入。
二是向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按照公共财政原则,采取财政投入、补贴、贴息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尽快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策。
一、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 问题描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但是与城市经济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 对策建议:(1)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资金、政策、技术等多种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脱贫致富。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减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3)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培育农村新兴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农村人口流失问题1. 问题描述:农村人口流失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由于城市的吸引力较大,一些农村居民选择外出定居,导致农村人口流失。
(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就业能力,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减少流动。
(2)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诱因。
(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吸引农民回流农村就业创业。
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1. 问题描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大规模的农田拆分和房地产开发导致农地面积减少。
(1)加强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2)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土壤、水资源等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治理。
(3)合理规划和管理农村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和农地保护政策的执行,减少农地面积减少的问题。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对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国的贫困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困难:1. 资金短缺。
贫困县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财政收入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
缺乏资金会限制贫困县的发展空间,使乡村振兴的步伐受限。
对策:加大政府资金支持。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县的资金支持力度,提供贷款、补贴等支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贫困县,支持乡村振兴项目的发展。
2. 人才匮乏。
贫困县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
人才匮乏会影响到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效果,限制贫困县的发展潜力。
对策:加强人才培养。
贫困县应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教育水平,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可以引进外部人才,通过专业合作、人才引进政策等方式解决人才匮乏问题。
3. 基础设施薄弱。
贫困县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限制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作、PPP等方式推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4. 产业结构单一。
贫困县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依赖传统农业产业,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
这会导致贫困县的经济发展受限,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对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贫困县应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引进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向现代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还可以建立产业合作联盟,推动不同地区的产业互补,促进整体产业发展。
5. 制度机制不完善。
贫困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制度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运行机制。
对策:健全制度机制。
贫困县应加强政策研究和法规建设,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和运行机制。
还可以借鉴成功案例,建立起适应贫困县特点的制度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推进。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正文】一、问题概述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包括:1.1 土地资源有限:西部贫困山区土地资源匮乏,土地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1.2 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1.3 基础设施薄弱:西部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有待改善。
1.4 教育匮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人力资源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
1.5 资金短缺:贫困山区缺乏资金支持,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解决对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2.1 优化土地利用: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治等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2 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种植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产能和效益。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2.4 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2.5 加大资金支持:通过扶持政策、金融信贷等方式,增加对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资金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附件1:西部贫困山区土地利用改革政策文件。
附件2:现代农业技术和发展模式引进案例分析报告。
附件3: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附件4:农民教育培训计划。
附件5:贫困山区农村经济资金支持政策文件。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4.1 土地流转:指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企事业单位的行为。
4.2 土地整治:指对土地进行规划、整理、改良等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和效益。
4.3 基础设施:指交通、水利、供电、通讯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设施和服务。
4.4 农民教育培训:指提供给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课程,旨在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4.5 贫困山区:指山区经济相对困难、人均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较差的地区。
欠发达地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欠发达地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资源利用不合理。
欠发达地区常常存在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匮乏、肥料供应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难以稳定发展。
欠发达地区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也较低,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二、环境污染严重。
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普遍存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过量的问题,导致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农作物残渣和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三、经济效益较低。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和简单,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都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农民收入较低,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为了解决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新技术手段。
针对欠发达地区资源有限的问题,可以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还可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温室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品质。
二、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加强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鼓励有机农业生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倡农作物轮作、间作和合理用水,推动农作物和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清洁处理。
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农民培训和教育,加强农民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农业技能和经营水平。
可以组织农民参观学习和交流,加大推广先进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力度,提高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政府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农业政策,提供技术和经济支持,鼓励农民采用种养循环农业模式。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科技人才参与到农业生产中,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欠发达地区种养循环农业模式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但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可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政策
促进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政策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推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与政策。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农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财税政策、产业扶贫、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
一、土地改革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是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应当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的经营权和受益权。
同时,要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鼓励农民进行承包土地的合理归并,增加经营规模。
二、农业技术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培育高产高效的农作物品种、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快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解决农村交通不便、缺水缺电等问题,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金融支持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降低农民借款和投资的成本,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五、财税政策财税政策对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适当减免农村企业和农民的税费负担,给予落后地区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扶持农村企业,可以带动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支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七、市场开拓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的支持。
政府应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农村市场,帮助农民开拓市场、销售商品,加大农产品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案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1.农村贫困现状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十分严重,许多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发展和脱贫。
2.教育与贫困教育是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有限,这导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3.农村就业问题农村就业问题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资源有限,农民的就业机会有限,很多人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收入微薄,很难摆脱贫困。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缺乏良好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5.医疗保障问题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农村贫困的一大难题。
许多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一旦发生重大疾病,往往就会导致家庭贫困。
6.政府政策与扶贫政府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如农村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等,能够有效缓解贫困问题。
7.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发展适合本地资源和特色的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贫困现状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9.加强农村教育与医疗建设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匮乏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10.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农民技能培训对于改善农村贫困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经济薄弱村的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经济薄弱村的存在的问题和措施经济薄弱村是指那些具有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不完善、民生福利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地区在经济上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经济薄弱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改善经济状况。
一、经济薄弱村的问题1.1. 缺乏产业支撑经济薄弱村通常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来源。
由于缺乏技术和市场支持,这些村庄往往无法引进新的产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1.2. 基础设施滞后许多经济薄弱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供水、供电等基本条件不足。
这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也限制了村庄经济的发展。
缺乏可靠的交通运输网络使得产品难以流通,限制了村庄与外界市场的联系。
1.3. 教育与人才流失经济薄弱村庄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
这导致了年轻人的教育水平不高。
缺乏高素质、技能齐备的劳动力使村庄无法发展现代化的产业,而年轻人也倾向于外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失。
1.4. 资金短缺经济薄弱的村庄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由于经济状况不佳,村庄难以获得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
而民间资本的投入也相对较少,由于投资回报较低等原因,导致资金供给不足,限制了村庄的经济发展。
二、改善经济薄弱村的措施2.1. 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经济薄弱村需要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促进村庄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等都是改善经济薄弱村庄的有效措施。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薄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村庄的产业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
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私合作,共同推进村庄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 解 决 的 重 大 人 类 问 题 。 早 在 1945 年 联 合 国 成 立时,就把 “消除贫困 ” 写进了 《联合国宪章 》 。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大规模的农村贫困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措施来缓解和消除农村 贫困,每隔七 、 八年就有专门政策出台 。 先是从 1986 年 开 始,国 家 设 立 专 门 机 构,通 过 确 定 国 家 级 、 省 级贫困县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计划和有组织 、 大规 模 的 农 村 扶 贫 开 发; 后 来 从 1994 年 开 始,制 定 并 组织实施 “八七 ” 扶贫攻 坚 计 划, 并 把 扶 贫 开 发 的 重 点 转 移 到 西 部; 进 入 2001 年 以 来 颁 布 并 组 织 实 施 《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 2001 ~ 2010 ) 》 ,即 10 年之内 解 决 农 村 剩 余 人 口 的 温 饱 问 题, 并 将 扶 贫 开 发 的 对象扩大到低收入贫困人口,采取整村推进 、 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三项措施,深入推进农村反贫困 。 经 过近 30 年的农村反贫困实践,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 发 生 率 大 幅 度 降 低,农 村 贫 困 人 口 由 1978 年的 2. 5 亿减少到 2006 年的 2 148 万 。 但是 , “八七 ” 扶贫攻坚结束以后,随着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分 布格局的变化,新阶段扶贫的减 贫 速 度 下 降,扶 贫 成 本 加 大,为 “十 一 五 ” 期 末 彻 底 解 决 农 村 剩 余 人 口 温饱问题增加了难度 。 随着实践的进行,扶贫政策中日益暴露出许多问 题,这 些 问 题 影 响 政 策 实 施 效 果, 不可忽视 。
2
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当前扶贫开发政策中,存在着某些偏差,这些偏差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 。 具体说来,存在以
下 3 个主要问题 。 2. 1 政策目标定位不清,扶贫对象模糊 开发式扶贫旨在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在国家必要的帮助下,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 、 开发当地资 源,改善生产条件,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 、 自我发展能力 。 然而,仔细推敲,我国目 前的扶贫政策混淆了对象 。 扶贫的首要目标是满足并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解决贫困人口温 饱问题应是当前农村反贫困的首要任务,也是农村反贫困的最重要战略目标 。 因为在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欠发达地区农村扶贫开发问题及政策建议
包月英 1 ,张海永 2 ,高 飞 3*
( 1 . 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邯郸市 056038 ; 2 . 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秦皇岛 066000 ; 3 .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贫政策实施中出现 的 目 标 定 位 不 清 、 政 策 效 果 追 求 片 面 及 基 层 政 府 执 行
第30 卷 , 第6期 2 009 年12 月
中 国 农 业 资 源 与 区 划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Vol. 30 , No. 6 , pp25 -28 December ,2009
· 问题讨论 ·
偏差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准 确 定 位 贫 困 扶 助 目 标: 加 快 建 立 生 态 补 偿 机 制, 完 善 异 地搬迁政策; 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 大力推进参与式扶贫等解决措施 。 关键词 扶贫政策 主要问题 政策建议
1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述
贫困是著名的三 p ( pollution — 污 染 、 population — 人 口 、 poverty — 贫 困 ) 问 题 之 一 。 消 除 贫 困 既 是 全
收稿日期: 2009 0626 包月英为讲师 张海永为经济师 高飞为硕士生
26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年
上,生存是人的基本权,只有先解决人的生存问题才能谈得上发展问题 。 但是,现在我国的扶贫政策将瞄 准对象定为贫困地区 ( 贫困县) ,而不是以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表面上看来合情合理,但是 实行起来就会使政策产生偏差,偏离了扶贫济贫的宗旨和目标,使得我国的扶贫政策只能帮助地区经济发 展,未必能对贫困家庭和贫困户起到扶贫作用 。 更何况,以县为单位的开发式扶贫战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常常手段与目的相倒置 。 它的本意是要 通过 “开发 ” 这一手段来实现 “扶贫 ” 目的,但一 些 贫 困 地 区 政 府 及 企 业 以 扶 贫 开 发 的 名 义 向 上 级 要 资 金要项目,而争取的项目又难以实实在在惠及贫困人口,导致了扶贫资金的漏出,这样就使得贫困人口的 参与度不高,由此也造成一些产业与项目建设未能真正惠及贫困人口,因而难以从根本上提升贫困人口的 自我发展能力 。 虽说国家制定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 2001 ~ 2010 ) 》 时,提出加大贫困县扶持力度的 基础上把瞄准对象从贫困县转为贫困村 、 强调扶贫资金到村 、 到户 、 到人,但是目前的执行效果仍不太理 想。 2. 2 政策效果追求片面,生态保护措施缺乏 开发式扶贫战略的实施对推动贫困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和 缓 解 贫 困 起 到 了 很 大 作 用, 政 策 目 标 已 经 基 本 实 现 。 但是这种开发式扶贫战略明显地受到了传统发展理论的影响,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人们也逐渐认识 到了这种发展思路的负面影响,这种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各种经济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 量的投入人 、 财 、 物等流动性生产要 素, 然 而, 这 种 经 济 增 长 模 式 和 路 径 忽 视 了 经 济 发 展 中 的 非 经 济 因 素,对自然的和谐与持续发展重视不够,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发展因素 。 使得经济发展始终无 法摆脱 “生态环境恶化 — 贫困 ” 的恶性循环 。 从实际情况来看,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大山区 、 土石山区 、 干旱半干 旱地区 、 高寒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的支撑力和环境的承载力较低,其中有的根本缺少生存发展的条 件,需要退耕还林或移民搬迁 。 在全面减贫的开发式扶贫战略下,开发式扶贫政策目标是为了贫困地区的 “ 造血 ” 功能,增强贫困 人 口 的 自 力 更 生 能 力, 但 是, 由 于 自 身 发 展 能 力 不 足, 随 着 扶 贫 战 略 的 不 断 推 进,导致了贫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由于对社会发展重视不够,特别是医疗卫生教 育等,使本地区较弱的发展区域贫困化更加凸显,这样就使得贫困人口的自 我 发 展 能 力 未 得 到 根 本 提 升, 反而对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 而这些地区在整体区域内部具有 非 常 重 要 的 生 态 屏 障 作 用,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长期粗放式开发的经济增长使得自然生态和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并 且这种滞后性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1 ]。 2. 3 基层官僚主义严重影响政策实施 目前,基层政府负责扶贫政策的实施,然而,由于利益与保障措施缺乏,基层官僚主义严重地影响了 扶贫效果 。 以扶贫款的使用为例,经常会出现两类问题 。 一是扶贫资金被挪作他用,而没有用于扶贫: 二 是扶贫投资没有形成现实生产力,浪费较大 。 来自于扶贫款的资金被用于政府机构的费用开支或县域基础 设施的建设,由于资金短缺,贫困户很难发展家庭副业,而家庭副业恰恰 是 摆 脱 贫 困 陷 阱 的 最 直 接 途 径; 另一方面,下拨资金并没有被有效地使用 。 在获得贷款或其他资金方面,个人 、 企业与地方官员的关系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地区,贷款仅作为一个整体授信给村委会,由其决定具体贷款给谁,给多少,由 于绝大多数贫困户与拥有权力的基层干部毫无个人关系可言,他们无疑被排在等待扶贫款行列的最后,而 有时这些资金被一些地方官员所挪用或贪污[2 ]。
3
政策建议
贫困有多种因素形成,如: 产业不合理 、 文化落后 、 人的能力欠缺 、 与中心区域的距离 、 制度 、 自然
资源的差异等 。 从国外的经验可知,在反扶贫的进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资源环境的禀赋条件,使贫困地 区享受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增强个人和产业的发展能力 。 贫困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应是保护优先 、 适度 开发 、 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形成重要生态功能区 。 其反贫困战略措施的重点是由国家通过财
第6期
包月英: 欠发达地区农村扶贫开发问题及政策建议
27
政转移支付保障该类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促进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 通过国家生态补偿及发展特 色生态产业提高贫困地区生态居民 收 入; 国 家 提 供 教 育 、 医 疗 保 障 增 加 该 类 贫 困 地 区 人 口 的 人 力 资 本 积 累,以便提升超载人口向外转移时的 生 存 和 发 展 能 力; 对 转 移 到 其 他 地 区 的 贫 困 人 口 跟 踪 进 行 补 贴 和 扶 持,使转移出去的人口能在异地安居乐业 。 具体做法要求如下 。 3. 1 准确定位贫困扶助目标 据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2007 》 显示,农村 贫 困 人 口 的 数 量 和 贫 困 发 生 率 都 大 大 下 降, 但 在 绝 对 数量上,仍有还未解决温饱问题的 2 148 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初步解决温饱但仍面临威胁的 3 550 万 低 收入贫困人口,两类合计 5 698 万人 。 面对如此严峻的扶贫任务,必须采用更为切实有效的反贫困措施,坚持尽可能地扩大人口参与水平的 原则,只有把瞄准对象对准贫困人口才能使反贫困措施真正惠及贫困人口,只有反贫困措施最大程度地惠 及了贫困人口,才能最终培育起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 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 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反贫困的根本目标才能从根本上予以实现 。 在贫困问题的实际操作层面,不仅要注重贫困地区的扶贫效果的 “平均水平 ” ,更要注重个体与家庭 收入差异; 在评价扶贫政策的实施效应时,不仅要看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更要看贫困人口收入和支出 水平提高了多少 。 同时,建立合理有效地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 扶 贫 工 作 目 标 管 理 和 绩 效 考 核, 把贫困净人口减少的规模 、 进度和力度作为考核各部门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核心指标,作为扶贫资金分配 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 3. 2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异地搬迁政策 设立专门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由中央财政直接拨付,用于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贫困地区的生态修复 和维护 。 继续完善区域间合作和对口支援方式进行的受益者补偿,探索对于直接受益主体收取适当费用来 充实相应生态补偿基金的办法 。 完善有利于区域生态保护的税费制度,加快建立按照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 用量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征收机制 。 对于处于自然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劣,禁止开发区域,且贫困人口分散,采用常规的扶贫措施成本 过高,不能取得预期成效的地区,继续采用异地扶贫搬迁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 。 完 善异地扶贫搬迁政策,重点是抓好两个方面: 第一,切实解决异地搬迁中的耕地调整面临的困难 。 在进一 步加大异地搬迁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将一定比例的国家资金用于补偿耕地调整 。 第二,合理选择异地扶贫 搬迁安置模式 。 在异地搬迁试点工程中,应大力提倡山上搬山下 、 有土地安置等搬迁方式,而对依托小城 镇安置移民方式应加以适当控制 。 3. 3 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 保障贫困地区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从 3 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 一是 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 过扶贫开发较难脱贫,只有纳入社会救济系统 。 二是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 。 第二是 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 目前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差 、 教育水平低已经成为农民收入提高和扶贫开发 项目顺利实施的障碍 。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加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农村脱贫 致富的重要途径 。 第三是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贫困地区农村生产生活等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是制 约其快速发展的 主 要 因 素 。 一 是 道 路 建 设 相 对 滞 后, 尤 其 是 边 远 地 区 的 部 分 自 然 村 仍 然 没 有 实 现 道 路 “ 村村通 ” 。 除此之外,农田水利设施 、 自来水设施和电力设施建设仍需较大投入和改善[3 ]。 3. 4 大力推进参与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是被国际贫困实践所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 法 。 在 新 时 期 农 村 扶 贫 开 发 实 践 中, 针对贫困农户被动参与 、 影响扶贫开发效果等问题,要通过创造机会 、 促进赋权等途径,建立贫困农户广 泛参与的良性发展机制,从而发挥贫困农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 即通过充分赋予贫困农户项目决策 权 、 实施参与权 、 知情监督权 、 管理维护权和评估监督权,让他们有机会或责任根据他们自己的需求和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