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历史复资料
1. 中国古代的主要朝代
-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 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2. 世界历史的主要文明古国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539年)
- 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年)
- 希腊文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30年)
-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
- 中国古代文明(夏朝至清朝)
地理复资料
1. 地理的基本概念
- 地球:我们生活的星球,由陆地和水域组成。

- 北半球:赤道以北的地球区域。

- 南半球:赤道以南的地球区域。

- 北极:地球的北端点,位于北极圈内。

- 南极:地球的南端点,位于南极圈内。

2. 中国的主要地理特征
- 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最大高原,位于西部。

- 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的主要平原地带。

-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是中国的主要山脉。

- 河流:长江、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的复习资料。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中国地理复习

中国地理复习

1、中国地理区位及其意义(1)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西连西亚,东北接东北亚,东南为东南亚,南接南亚,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在亚太地区,乃至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中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

2、中国的地貌大势及其地理意义;(1)地貌大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了一个逐级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2)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③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4、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①中国的西部沙漠成因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作用和山脉的阻隔作用,青藏高原将同纬度的西风分为南北两支,从周边绕了过去,而我国的原生沙漠都在盆地里面,蒸发大,降水少。

②美国西部沙漠有两个成因,一个是低纬度沿海地区的温带沙漠气候,一个是内陆的背风坡现象,温带沙漠气候就是常年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加上附近的加州寒流,降温减湿,更加减少了降水。

美国西海岸有纵贯南北的落基山脉,主脉平均海拔5000米,太平洋水汽在西面的迎风破抬升的过程中,已经有过一次降雨,因此在翻过山后,水汽含量大大减少,而且随着海拔的降低,温度增加,变成焚风,所经之处,又干又热。

另外美国西部地区海拔较高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地表水都流到低处去了。

③中国沙漠偏北的原因之前已经提到,是地形原因,青藏高原的抬升,阻隔了干燥的西风,向南的一支吹到印度,向北的一支吹到蒙古,形成戈壁。

在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的合围下,新疆内陆形成盆地,由于远离海洋,季风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加上蒸发大,形成荒漠。

藏北高原的荒漠是由于低温和少雨共同形成的,类似于苔原。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地理概况1.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平原、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

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川西高原、西北草原、西南高山等地形地貌多样。

2.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四川盆地、大盆地、大广平原等地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

3. 中国古代气候中国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寒温带气候等。

中国季风气候明显,南方多雨,北方多干。

二、世界古代地理1. 世界古代主要地理特征世界古代地理主要特征包括河流文明、地中海文明、中东地区沙漠草原、非洲的内陆盆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等。

2. 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包括黄金、铁矿、石油、原始森林、水资源等。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都是河流文明,依赖于河流的水源。

3. 世界古代气候世界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冰川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等。

北极圈和南极圈是世界古代的冰川区,气候寒冷干燥。

三、中国古代地理学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成就包括《山海经》、《大唐西域记》、《元代丹阳归经》等著作,对地球的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等都有一定认识。

3.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有章孝慈、郑和、郭守敬、徐霞客等,他们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世界古代地理学1. 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岭南地区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岭南地区
第八讲 岭南地区:粤、桂、琼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 第二节. 岭南地区的城市 第三节. 岭南民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
岭南地区位于我国最南方,地貌基本特征是山地丘陵众多,占全区陆地 总面积的80%,平原和盆地面积一般不大。山地多由花岗岩、红砂岩构成,易 风化成丹霞地貌,西部和北部为岩溶地貌。岭南地区海岸线长而曲折,岛屿 众多,以广东鉴江为界,以西为海拔不高的台地丘陵迫近海岸形成的台地海 岸,以东属于陆上山地直逼海岸而形成的山地海岸。 岭南地区跨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湿热,四季不明显,受季 风、台风影响较大,降水丰沛,汛期长达半年以上。岩石经风化后形成深厚 的红色风化壳,在此基础上土壤发育成砖红壤,呈强酸性反映。 一、广东 全省地势北高南低,向沿海倾斜,北部山地丘陵占陆地面积的2/3,中部 为河网密布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约占陆地面积的1/3。 全省山地主要为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最北部是著名的南岭(由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组 成,又称五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几省交界处, 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元朝时,将广东路辖区划归江西行省管辖,广西路及雷州半岛、海南岛 划归湖广行省管辖,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元代中原通岭南的主要交通线是 沿赣水和湘水分东西两路而下,自赣水越大庾岭则进入北江流域,连接地区 多在广东路范围内;沿湘水上溯,经全州、灵渠、桂林则进入西江支流漓水, 便于联系的地区是原广南西路的范围。 明朝控制两广后,又将岭南两广与江西、湖广分开。 二、广西 简称桂,又称“八桂大地”,因广西自古盛产肉桂,历代文人常以八桂 咏喻广西。八桂原指八株桂树,八树成林,一言其大,一言其茂盛。最早以 八桂称广西的是《山海经》:“番禺之西,八桂成林”。南朝梁朝诗人沈约 《齐司空柳世隆行状》有诗句:“临姑苏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嶷”。到 唐代,以八桂言桂州的不少,如著名文学家韩愈就有“苍苍森八桂,兹地在 湘南”的诗句。由于文人以八桂称广西,故唐代以后,八桂成为广西的专称。 广西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缘地带(其中大桂山和云开大山是两广的分 界),使广西成为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称“广西盆地”。山地丘陵 占全区总面积的2/3,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分布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1%。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

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

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江苏吴县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

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详解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历史地理是考研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通过地理背景来分析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下面是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地理特点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长江流域则是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长江及其支流的交通便利为南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青藏高原则是中国的天然屏障,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殷商时期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王朝时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秩序。

中央王朝通过分封制度来控制各地的贵族,同时也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稳定格局。

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对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军事资源与战略地位,这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不同地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差异也会影响各国之间的外交政策。

例如,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往往是朝向南方进行的,这与南方地区的比较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外交方面,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和利益,这也给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带来了复杂性。

四、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特点、经济资源以及交通条件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例如,河流和海洋对于交通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助于促进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因此有所差异。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5小题,共25分)1、关中: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其来源有二:一指在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和大震关(今陇县西北)之间称关中;《长安志》中一指居于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和武关(南)四关之中部,称为关中。

《三辅故事》。

现在通称关中是指秦岭以北,黄龙山、桥山以南,潼关以西,宝鸡市以东的渭河流域地区。

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

考核知识点,参见P228、2212、扬一益二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参见P232、2223、湖广熟,天下足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44、东南财赋地考核知识点,经济区域变迁,参见P2365、南四湖考核知识点:中国江河湖沼演变,参见P110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题,共36分)1、简述我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情况。

考核知识点:气候变迁,参见P332、谈我国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情况。

考核知识点,参见P古代农牧业分界线的变迁。

农业与牧业的分离是在原始社会晚期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随后,我国农业与牧业之间的分界线逐渐形成,并多次发生变迁。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部落,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与华夏诸部杂居。

农业区主要集中在三河地带,即渭河、黄河与洛河地区,北界到达汾水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及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农业区得以迅速扩大。

《史记〃货殖列传》说当时的农牧业分界线大致为龙门——碣石一线。

这条分界线经过太行山、北京北等地。

龙门指山西河津、陕西韩城附近的龙门山,碣石指今辽宁绥中县的碣石。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

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

众多事实证明,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

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

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

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

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

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求得精神的寄托,也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投入,大型礼仪建筑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创造了基础。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 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江西省丰城市我的家乡是江西省丰城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北纬27°42′-28°26′,东经115°25′-116°26′。

地处赣江中下游的鄱阳湖盆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南北高,中间低,以玉西岳为最高,海拔1169米。

全市山地占8%,丘陵地占7%,低丘岗地占56%,平原占27%,水域占2%。

河流以斜贯中部的赣江和境北缘的锦江、肖河、抚河为主。

境南北长70.5公里,东西宽74公里。

市域面积2845平方公里区。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离省会南昌仅有60公里。

城区距省城南昌60公里,向塘机场30公里,昌北机场70公里,距九江190公里,浙赣铁路,105国道,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赣江穿境而过。

名胜古迹有洪州窑遗址、孔子庙、万寿宫、龙兴书院、剑匣亭、白马寨明清古建筑群、厚板塘古村、罗岭千年古柏,罗山、株山、杨柳湖等。

丰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较短,生长期长。

全年平均气温为15.3-17.7℃,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日数年平均为27.9天,日最低气温少于或等于0℃的日数年平均为23.4天。

全年日照时数1935.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552.1毫米,4-6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4天,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1%,无霜期274天。

丰城资源富饶,地下蕴藏煤,钨,花岗岩,石灰石,陶土等矿产资源30余种,尤以煤,钨为最。

故丰城被称为“煤海粮仓金丰城”"江南煤田"之誉。

全市粮食,肉类总产在全国县(市)中居前50位内,水产品,蔬菜,水禽,油料,棉花总产在全省县市居前列。

先后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产煤县市,全国商品粮和商品渔基地。

丰城林木资源丰富,林地面积达157万亩,主要以松、杉为主,杂木为辅。

丰城的历史悠久,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划南昌县南境置富城县。

晋太康六年(280年),改称丰城县,史传丰城为干将,莫邪宝剑藏地。

中国疆域知识点总结

中国疆域知识点总结

中国疆域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文化多样的国家。

其疆域广阔,不仅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从中国疆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提供参考。

一、地理疆域1.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隔崇山峻岭与西亚和中亚相望,东南邻日本琉球群岛,南界东南亚诸国,西南连印度次大陆,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接壤。

2. 疆域面积中国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3. 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地、盆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

西南部为高山巍峨、雄壮的横断山系和喀喇昆仑山脉;南部有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为崇山峻岭、雄关峡谷;东部有连绵起伏、河流纵横的丘陵、盆地和平原。

4. 气候中国气候多样,南北温差悬殊,东西阴晴差异。

根据气候类型,中国可以划分为寒冷气候、温带气候、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

5. 水域中国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有着众多湖泊、河流、水库和水坝。

中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和洞庭湖,最长的河流是长江和黄河;而珠江、淮河、黄河下游、松花江、辽河等也是著名的河流。

6. 生物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动植物资源。

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大,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系统,例如亚热带雨林、北温带针叶林、苔藓-地衣极地区,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二、历史疆域1. 历史沿革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中国古代历史分成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2. 疆域扩张中国古代通过战争、外交和争夺等手段不断扩张疆域。

自夏朝至清朝,中国的疆域逐渐扩大,形成了辽阔的国土。

3. 疆域变迁中国的疆域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疆域的范围和形态不断变化。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对于中国古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这些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一、夏、商、周三大古代王朝夏、商和周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古代王朝,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特点。

1. 夏王朝: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记载中的第一个王朝,建立在黄河中游地区,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夏王朝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灌溉条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

2. 商王朝: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位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商王朝的发展得益于黄河流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与周边山区的资源勾连起来,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关系。

3. 周王朝: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版图较前两个王朝更加扩大,涵盖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周王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在各个地方设立了诸侯国,均治理着不同的地理区域,逐渐形成了封建时代的政治格局。

二、战国时期的地理分裂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面临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也带来了地理板块的重新划分。

1.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了七个主要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地区。

七雄各自有着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特点,也通过互相竞争、战争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互相影响。

2. 各国的地理利益: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理资源和地缘优势进行了各种军事行动。

秦国以其位于陕西的地理位置,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三、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与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先秦时期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

3、不仅是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4、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是东晋撰写。

5、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专著是,其作者是北魏的。

6、《元和郡县志》是我国保存较完好的最早的地理总志,作者是唐朝的。

7、历史时期中国的地图学取得了较大成就,汉代的是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图经。

8、清代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按照西方经纬度制图法绘制的,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实测经纬法绘制的地图。

9、的作者是宋朝的沈括,他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颇有建树。

10、《大唐西域记》和的作者分别是和徐霞客。

11、《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论纪要》的作者分别是。

12、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第一部有河渠书的是。

13、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14、《水经注》作者是;《水经注疏》作者是。

1、历史气候研究表明,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来看,前1000年相对更加(),后1000年相对()。

2、历史时期黄河以“善()、善()、善()”而著称。

3、见于先秦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大河和()大河。

4、见于《汉书》《水经注》中的“大河故渎”是指()中期至()末期的河道。

5、历史上黄河发生过150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次重大改道。

6、1048年黄河第三次改道,形成()与()并存的局面,称二股河。

7、清初胡渭著《禹贡锥指》,详细记载了黄河在清代以前迁徙改道的情况。

8、明朝万历年间治黄专家()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被固定为单股河道,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

9、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常有(九曲回肠)之称。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1.《禹贡》: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

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

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川地脉形势的认识;五服设定了自中心天子的王都每五百里一级依次向外的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个领域,并规定了其向中央各自不同的服属义务。

三条、四列、九山。

《禹贡》提出的是天下秩序的楷模,是一份大一统王权的地理底图,是后世地理叙述的起点,其中包含重要的地理原则。

九州格局、五服等级、分区定位、中央之尊、向心结构,都是《禹贡》倡导的社会空间秩序。

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2.《禹贡》半月刊: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学生,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禹贡半月刊。

《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主编,1934-1937年,1935年开始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

3.《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将政区、物产、风俗、人口统称“地理”。

建立沿革地理的谱系。

行政层级、户口数目、历史沿革、工商衙署、名山大川祠庙位置。

4.“中国”: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5.“九州”: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禹贡》九州。

另外几种“九州”说:《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容成氏》、《尔雅·释地》。

九州的秩序:冀州、中心之地,天子所居。

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汉民族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九州,意即汉地。

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内,九州这个地理范围是在汉代确立。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复习方法:同学们边看图边看讲义进行复习。

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国地理区域地理考点总结一、我国自然地理重要界线1. 地势三级分界线:第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级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 季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 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北段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

4. 干湿区的界线:(1)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5. 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和季风影响1. 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自然区地形气候人类活动及其利用方向东部季风区平原丘陵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广泛深刻,是我国主要农耕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副业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高原盆地大陆性显著,太阳辐射较强,日照较长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畜牧业为主,合理发展绿洲农业青藏高原高寒区高原高寒,风大,太阳辐射强,日照长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弱,畜牧业为主,适当发展农、林业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及成因自然区主要差异因素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热量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差异水分青藏高原高寒区垂直差异海拔高度3. 季风对我国降水量的影响(1)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在夏秋季节(5-10月),南方雨带到来早退得迟,雨季长,北方相反。

(3)夏季风强的年份,易出现南方干旱北方洪涝的灾害;夏季风弱的年份,则相反。

三、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区域形成原因及区域协调发展1. 三个经济地带的形成原因经济带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

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

地势低平,利于开发产业结构相对优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人们思想观念较开放,有较强的竞争危机感和紧迫感。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1、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尽全时空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意即尽可能全面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3、人地互动观念: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无不在时刻影响着,准确地说是加速地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4、禹贡:《禹贡》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

1934年,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文,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两人更创立了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5、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

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1、简述云梦泽的演变过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1、简述云梦泽的演变过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1、简述云梦泽的演变过程?先秦时期的云梦泽:由于长江、汉江泥沙淤积,形成荆江三角洲与武汉西侧泛滥平原两处平原,云梦泽限于两处平原之间,云梦泽西边是荆江三角洲,东面是武汉西侧泛滥平原。

秦汉时期的云梦泽:秦汉时期荆江三角洲不断向东扩展,汉代在荆江三角洲设立了华容、云杜两县。

云梦泽被排挤到华容以南,其东部和北部为沼泽。

从先秦到秦汉到南北朝时期,云梦泽面积逐渐缩小,是自然原因导致的。

魏晋时期,长江携带泥沙继续向南汇集,新扩展的三角洲设立监利县、惠怀县,云梦泽继续向东移动,基本位于云杜、惠怀和监利以东。

唐宋时期,云梦泽主体消失,为一系列小湖取代。

从南宋末年开始,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大量北方人南迁,其中一条路径是沿“洛阳-南阳-襄阳”迁移到云梦泽北侧,围湖造田,从江汉平原边缘到江汉平原腹心地带。

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到元末明初已经没有成片的云梦泽了。

现代云梦泽的主体部分是江汉平原。

2、说明历史时期牧民的两个原则,并解释?(1)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

1、划定季节牧场。

牧人划定季节牧场,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原则,其一为保障牧场有良好的再生能力,且植物成分不被破坏;其二为饮水条件及牧草生长状况可以满足季节要求。

根据牧场自然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四季营地、三季营地以及两季营地。

牧民逐水草的游牧活动通常是在数百里的圈内完成的,这个圈内既有满足放牧需要的基本水草条件,也在习惯上被别人视为具有稳定的使用权。

2、规定游牧路线。

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虽然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但游牧路线一般不轻易改变,每年基本都一样,形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与水源有无、草场优劣以及去年迁移中留下的粪便燃料有关。

路线的划定需要考虑水、草、燃料3个因素,是相对固定的。

3、营盘与放牧。

营盘为牲畜过夜休息的地方,牧民一般白天在营盘周围一定范围内放牧,夜晚归宿营盘,由于营盘的功能特征,往往设在牧场的中心地段,按类型可分为临时、固定于辅助营盘。

饮水是放牧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牧民确定一天之内的放牧距离基本以饮水地点为半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红色字体为本次我考过的所有题目)省简称:河北。

河南。

贵州。

1、中原,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观念里,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

中原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范围大致与今天的河南省相当;广义的中原,范围则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政区上来说,则是指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五省。

2、我国历史上的国都经历过多次位置的转移,主要呈现出先以黄河为轴线的东西向移动的趋势,后为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3、从政区上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五省、市、自治区。

4、元明清时期,四川盆地形成以成都和重庆为双中心的城镇分布格局。

5、古今地名对照:建业:今名古名今名古名今名古名西安长安广州番禺武昌夏口南京金陵、建康、江宁昆明鄯阐城、拓东城、鸭赤城长沙潭州大理阳苴咩城重庆渝州、巴州、楚州、江州南宁邕州桂林桂州荆州江陵南昌洪州贵阳顺元城开封汴梁北京大都6、“安徽”之得名,是以江北的安庆府和江南的徽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江苏”之得名,是由江宁府和苏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

7、历史时期的长江北岸曾经出现过两个面积很大的古湖泊:云梦泽和彭蠡泽,后又相继消失。

由于同样的河床演变,又导致长江南侧的湘、赣北部先后出现了洞庭湖与鄱阳湖。

从而影响了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活动。

8、岭南自两宋以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

9、中国的南岭山脉上分布着“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它们是历史时期联系着长江中游与岭南的交通要道。

10、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苏州园林最为著名,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11、“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制”是我国古代王朝行政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

12、1557年,葡萄牙人从明朝政府那里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至此,澳门成为西方殖民者在中国取得的第一块领地。

13、清末,英占缅甸,法据越南。

这一局面导致清政府西南屏障尽失。

时人不禁感叹:“西南门户大开!”14、一般来说,我国是以秦岭和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的。

15、清代以来,岭南地区成为在政治上相当活跃的地区,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与该地紧密相连,例如:南明抗清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

16、历史上常以“表里山河”形容山西省,这是因为山西省西靠黄河,东倚太行山的缘故。

17、清代有副著名的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就是形容京杭大运河的繁盛局面。

18、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置三个郡:南海、桂林、象郡。

19、通常来说,人们以湖北宜昌作为长江上游与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

20、历史时期,陕西通四川的交通线主要有:褒斜道、谠洛道、陈仓道、子午道、金牛道。

21、历史时期,中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交通线有:商山-武关道、南襄隘道、义阳三关、巢肥故道、京杭大运河等。

(有两条道要通过襄阳。

那两条)22、古蜀文明最初发源于川南和滇东北一带,后逐步向川西成都平原推进,最终形成为以三星堆文化遗址为代表的辉煌文明。

其中心区域在成都、广汉一带。

名词解释1、京杭大运河元代时期,中国修凿完成了北起大都、南达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的大运河。

元代大运河全长三千多里,可分为下列各部分:从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从通州南入大沽河,西南接御河的通州运粮河;从天津南至临清,接会通河的御河(即卫河);从临清至东平路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的会通河;从须城的安山到济州,接泗水入黄河的济州河;从黄河到扬州入长江的扬州运河;从镇江经苏州、嘉兴达杭州的江南运河。

元代大运河的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及中外贸易的发展,也为明、清运河的畅通和现代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2、太行八陉太行八陉是指从山西省穿越太行山进入河南、河北省的八个主要通道: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

山西的河流皆外流河,尤其有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而出的峡谷。

古代从山西境内穿越太行山而出的交通道路多利用山脊的隘口,于是形成这八个主要通道,成为历史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军事冲突和文化交流的要冲。

3、吴头楚尾吴头楚尾是古代重要的区域概念。

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

长江自湖广黄州府广济县、黄梅县流入江南安庆府宿松县界,南岸为江西九江府属楚地,自宿松以东皆为吴地。

吴楚两国交界,且有南北通道相连,东西头尾相接,故历史上巢湖、芜湖与江西北部一带皆谓之“吴头楚尾”。

4.麦克马洪线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

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

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

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

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

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5、坝子坝子是我国云贵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

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

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

云南省约有1100多个坝子,坝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贵州的坝子约占耕地的四分之一。

坝子的形态和成因多种多样,大致分为:(1)盆地坝,。

(2)河谷坝,。

(3)山麓坝6.都江堰都江堰(Dujiang yàn),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答题1、略述我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原则:国都的迁移不仅为了适应当时国家内外形势的需要,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是否有利于建都。

我国历代都城位置的选择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原则:首先,都城要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用度;其次,都城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者不居中,但是要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便于政令四达,制内御外;第三,都城往往挑选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保持其不被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

当然,历史上任何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的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

所以,都城的选址往往反映一个时期的总形势。

反之,都城位置的优劣,也会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能否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简述“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两句谚语的更替原因。

随着人口南迁,农业技术革新,农业开展的自然条件优越,两宋时期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长江下游地区,该地区也成为中国的粮食基地。

故南宋谚语有云:“苏湖熟,天下足。

”不过,随着元代以来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使其摆脱了单一的粮食生产基地的角色,而转向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营。

因此,明代以后,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粮食基地的地位逐渐被两湖地区取代。

因此明清时期则说“湖广熟,天下足”了。

3、总结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变迁特点。

第一,长江沿岸的城市,大都经历过城址自长江两岸的丘陵岗地向长江支流入江口转移的过程。

先是依托临水的矶头筑城,一俟城址在长江沿岸确定,其后的发展演化同长江对江岸的侵蚀或堆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第二,历史上的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城市,大都经历过由单纯的军事防御职能向行政兼工商业中心双重功能的转化,在水运条件便利的地方更为显著。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使该区域的城市更具特色。

第三,江流对沿岸的侵蚀作用强烈,便于发展城市商业码头;河流对江岸以堆积作用为主,虽不利于开辟码头,却为沿江城市范围的拓展提供了土地条件。

第四,江流沿岸有开阔的冲积平原,适宜发展农业经济。

因此,近代工业产生之前的江南城市,只有选建在开阔的河谷地带,才能获得城市成长的持续力。

第五,中国历史上多次北方对南方的移民浪潮,使江南人口增长,土地得到开发。

随着区域政治、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垦辟,地区商品交换的繁盛,城镇逐渐从长江的主要支流向更小的支流上游迈进,呈现出条带状溯源分布的规律,构成流域型城镇分布体系。

4、试述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与西南社会的关系。

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1)地貌形态的多样化。

西南地区分布着盆地、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等5种类型地貌。

概括起来说,以众多的山地和盆地是其两大重要特征。

西南地区的盆地数量极多,但除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外,都散布在广大的山地之中,显得破碎而狭小。

(2)垂直景观分布明显。

西南地区在地势上形成了不同的单元,其总体趋势是以青藏高原为顶点,海拔由西往其它方向不断下降,跨越我国地势划分的所有四个阶梯,呈现立体分布上的多样性。

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造就的西南社会文化形态:(1)造就了西南地区独特的、多样的、丰富的自然地貌。

(2)造就了经济生产类型的多样性。

(3)造就了多民族广泛分布形态。

(4)造就了多元文化的共生。

5、简析历史地名“江东”置换为“江南”的原因。

今皖南东部至江苏太湖周围,古有“江东”之称,是由于从巢肥通道南下渡江的这段长江是近乎南北走向,依渡口方位而言,渡江东去,故称“江东”,而不称江南。

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以后,经过历代不断整修,水路交通条件渐渐优于巢肥通道。

特别是隋大运河修成,江淮间以水运联系为主,巢肥通道降为一般的交通线。

渡江地点东移至扬州、镇江之间,那段长江主航道是东西方向的,所以苏南~太湖地区不再称“江东”而习惯以“江南”称之。

“江东”一词常见于先秦、秦汉史籍,“江南”一词多见于唐宋以后书籍,东、南二字之替换,表明不同时期江淮间南北通道主干线的转移。

6、试析昆明作为云南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从云南与内地联系来看,云南政治中心城市从大理向昆明的转移,最终完成于公元十三世纪。

这是两地的区位优势更迭的结果。

云南政治中心的转移,也和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关中——长江中下游)以及全国政治中心转移(南北联系——东西联系)有关。

全国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使得云南昆明与我国中心地带的联系要比大理更为近捷方便。

从云南本省及境外交通来看,昆明位于联系滇东、滇西和滇南的中心位置,处于省内外交通的咽喉地带。

三迤的交通往来与物资交流,位置最为适中,交通又很便利的地点就是昆明。

从中原到滇西、滇南乃至到交趾、缅甸等地,昆明都是必经之地。

这奠定了云南省境内外交通路线的基础。

从城市发展所需的地理条件来看,昆明市区所在的滇池地区是云南境内面积较大的盆地,在此建立的城市,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昆明处于富饶的滇中湖盆群的中心地带,一般来说,在云南省内,湖盆区多是人口集中、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的地区;广阔的滇池水域是促进昆明城市发展的又一因素,便利的水上运输在历史上和现在都承担联系呈贡、海口、晋宁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