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全册 教案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1.知道树木对世界的重要性。
2.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保护世界的感觉。
4.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数学知识计算分析出树木的重要性。
2.探讨如何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过自己每天会用掉多少木材吗?二、探究新知1.森林对世界十分重要,1公顷森林1年大约滞尘32吨,1天大约可以从地下吸收85吨水。
2.1公顷松柏林每天大约分泌杀菌素30千克。
3.1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每周大约可吸收6.3吨二氧化碳。
三、提出问题、探索新知1.4.5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时,一个月大约可以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请列式计算。
2.18.4公顷松柏林,一个季度大约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3.1公顷绿地一年蒸发4500-7500吨水,一昼夜蒸发水分的调温效果相当于500台空调连续工作20小时所释放出来的冷气。
4820公顷绿地一昼夜蒸发水分的调温效果相当于多少台空调工作了20小时?4.某市一天可从垃圾中回收废纸600吨,加工1吨废纸可制造800千克新纸,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
加工这600吨废纸有什么用途呢?四、总结今天我们亲自体验了森林的重要性,通过列式计算的方式更加直观的看出森林对保护环境的不可缺性。
五、作业1.假设一家店每天有200名顾客使用一次性筷子,那么一年使用一次性筷子需要消耗多少大树?(一棵大树大约可以生产5万双一次性筷子)2.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少用一些一次性筷子和纸张,那么会有什么好处?3.除了森林树木对世界有重大贡献,还有别的生物对世界有重大贡献吗?。
《循环小数》(教案)-2024-2025学年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循环小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互评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
8. 课堂小结
-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循环小数的产生到概念的形成,再到循环节、简便写法以及与其他小数的区分,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实际计算、观察、分析中逐步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基础题巩固了循环小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提高题加深了学生对循环小数在除法运算中的理解,拓展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书面作业和拓展作业相结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认识循环节,能正确判断循环小数。
-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并能将循环小数按要求进行改写。
- 能正确进行循环小数和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区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对小数除法计算结果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经历循环小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Fra bibliotek课- 教师播放一段四季更替的视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这个视频里四季不断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那在数学里有没有类似这样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呢?” 然后教师写出一道除法算式:1÷3。
-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视频引出数学中的循环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熟悉的生活情境过渡到数学学习,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全册 教案
《小数的数位顺序》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分数的倍数关系,来用类比的方法感受小数的数位顺序的概念。
(2)让学生可以对小数的数位顺序有进一步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接受新的知识的能力,并且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让学生对小数的引入着重理解。
(2)使学生知道如何用小数来表示分数。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分数的倍数关系,引入小数的数位的顺序的概念。
(2)如何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小数的数位的顺序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铺垫。
1、情景引入。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概念,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记得!老师:恩,那好,现在你们帮我想想百分之十怎么用小数表示呢?学生:是0.1。
老师:恩,很好,回答正确。
那谁可以回答我10分米、1分米、0.1分米怎么用分数来表示呢?学生:10分米是1米,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0.1分米是1厘米是百分之一米。
2、引出课题。
(PPT展示)老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把1分米,1厘米,1毫米都分别化成米,都用小数表示。
同学们可以一起先讨论一下。
学生:恩,好的。
一段时间的讨论后。
学生:1分米是0.1米,1厘米是0.01米,1毫米是0.001米。
老师:恩,回答正确,同学们真是越来越厉害了啊!那你们现在一起说一说1,0.1,0.01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讨论一下。
一段时间的讨论后。
学生:1是0.1的10倍,1是0.01的100倍,0.1是0.01的10倍。
老师:恩,回答完全正确,值得表扬!(二)课堂练习。
带领学生一起发现: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的结论,使学生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带领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数位顺序的概念,让学生对小数的数位有了更好的认识,知道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使学生对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浙教版
课题平均数
课
时
第 1、2 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2.初步学会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初步感知“移多补少”的数学方法。
教
材分析学情
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平均分的能力,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重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点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
教具
准备
课件、两个篮球、课前小研究。
教学过程共性教案:
一、前置作业
一、预习课本90页,完成下面练习。
1.上图是环保小队收集塑料瓶的数量情况,请根据上图给出的信息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练习5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练习5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掌握小数的比较及大小关系;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小数。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为小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大小比较,旨在让学生建立小数的概念和认识小数在数轴上的位置。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对小数及其基本运算的掌握程度达到一定的基础,因此需要对小数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小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难点:小数大小比较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5分钟)让学生回顾小数的相关知识,并将相应的练习题做好。
2. 新知讲解(15分钟)(1)讲解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讲解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比较加深认识。
3. 练习(30分钟)(1)分发作业本,布置本节课的练习;(2)板书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自建概念,思考解题方法;(3)适当引导学生,解决部分练习题的难点。
4. 课堂讨论(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经验,并指出解题时的常见错误,以提高学生对小数的掌握。
5.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本节课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以及分组讨论,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从大量的练习中提高对小数的掌握。
六、教学工具本节课的教学工具主要为黑板、笔、教材和作业本,老师还可以使用一些乐器、模型等教具进行示范和讲解。
七、教学评价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互相评价;2.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作业和考试中的表现;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表现。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了小数及其相关表示方法,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但是由于时间有限,难免出现部分学生的掌握不够深入,下一步需要注意多加巩固和练习。
同时,也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加强对小数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学会看余数不商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四、教学过程:A、复习准备:8.746保留一位小数约(),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B、讲授新课:出示例1:我国的原煤产量1981年是6.2亿吨,1991年达到10.9亿吨。
1991年的原煤产量是1981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理解题意,求什么?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10.9÷6.2≈1.83、题目要求我们商怎样?保留一位小数我们商应该除到哪一位?(学生独立完成)4、横式1.8前面用什么符号?为什么?答语要注意什么?例2:一台织布机12小时织布62.55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审题、理解题意,学生试做?2、讨论:竖式商除到哪一位?为什么?C、巩固练习:计算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三位小数)45÷179.9÷101D、师生归纳:1、学生讨论:计算小数除法,需要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学生归纳后,集读P-55最后一段。
E、强化练习:1、P-40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是否掌握方法。
2、P-40第一题。
F、课堂小结:1、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2、要截取商的近似值还要注意什么?G、布置作业:P-40第二题、第三题和第四题。
课后小结:本课是建立学生已经掌握如何取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基础上教学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的重点是放在让学生知道列竖式计算时商要除到那一位,我出示例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根据题意列竖式计算,有地同学算到了很多位,有的同学只算到了第三位,在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理解除到哪一位,为什么要除到比保留的小数为数多一位,从而归纳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③注意:为了书写简便,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的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无限小数中,小数部分有重复数字出现的归为一类,常识自己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记忆循环小数和循环节的定义,并学者运用小数的简便记法。
可以写成
认真分析题目,列式为2÷0.55=,计算结果表示为 ,保留一位小数为3.6
保留两位小数为3.64
③
④
①③⑤⑥⑨
②④⑦⑧⑩
④>①>②>③
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结论。考察学生的总结能力
像0.666···,1.318318···都是循环小数。0.666···的循环节是“6”,写做 。1.318318···的循环节是“18”,写做 。
提出注意事项:为了书写简便,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的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要求学生将0.781781··写成简便记法。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一起来探究。
听故事,并讨论发言自己的发现
通过通俗易懂,且与课程内容有相同点的内容导入,更能引发学生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
两个数相除,商如果是小数,会有几种情况?
1、探究循环小数
展示5道题目,要求学生先计算,再根据商的特点将式子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
题目:16.8÷8 2÷3 4.59÷4.5
29÷22 10÷17
.
⑧2.02020···⑨2.75⑩5.6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⑤拓展提高
比较大小:
(1)把 、4.23、4.32、 从小到大排列。
(2)把① ② ③3.81④ 从大到小排列。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最新版】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一、教学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土地面积计算和简易方程。
教材重点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和简易方程,教材难点是小数除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的扩展和延伸。
当第二个因数是整数时,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当第二个因数是纯小数时,小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扩展,就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类似,只要掌握了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应刃而解,为此教材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对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则较为复杂。
教材安排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当除数是整数时,计算方法与整数计算方法相同,只要弄清商里小数点的定位问题即可。
二是当除数是小数时,则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通过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律,简便合理的进行计算的能力。
本册教材的应用题主要是整、小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学会列综合式解答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地面积计算,教材主要安排了直线的测定、测量和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土地面积的计算等内容。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测量和的方法。
简易方程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代数知识,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等,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接需两、三不计算的方程,并能列方程解应用题。
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到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渗透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 1 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教学目标:1(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1、填表。
(投影出示)因数 15 150 1500 15000因数 5 5 5 5积填得数后,引导学生观察:(1) 先从左往右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2) 再从右往左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或 )10倍、100倍、1000倍……积也 (或 )10倍、100倍、1000倍……2、口答:15×5表示什么,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3、引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这部分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首先我们来学习小数乘以整数。
(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二、尝试: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 出示例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让学生讨论,只列算式不计算,并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用加法计算:6.5+6.5+6.5+6.5+6.5用乘法计算:6.5×5? 6.5×5表示什么?(5个6.5或6.5的5倍是多少)? 小数乘以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 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 练习:P.4页 1、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0.9×4 63×6 8.4×151P.4 页2、列出乘法算式。
? 5个2.05是多少,? 4.95的7倍是多少?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全单元12课时教案
浙教版小学六年制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一课时小数除法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商的小数点定位的方法和算理,初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和初步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方法和算理。
教学过程: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准备题每袋水果糖0.5千克,3袋有多少干克?(2)学生口答计算过程,教师板书(3)把准备题改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即例1)a.把1.5千克水果糖,平均分装成3袋,每袋重多少千克?b.把1.5千克水果糖分装成每袋0.5千克,可以分装多少袋?学生口答,教师板书(4)比较: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算式,弄清乘除法的关系。
(5)讨论归纳: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除法的意义,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从而使学生知道: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6)任意选择几个除法算式,请学生说说意义。
(加深学生对小数除法意义的理解)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出示例2,请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方法和算理。
A.如果学生的计算结果式1.2,可让学生说说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定在这里。
B.如果学生算出的结果式12,则可用小数的意义或小数的乘法进行验证,说明计算结果错了,,进而引导学生弄清算理,使学生初步知道商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
(3)归纳出小数除法的部分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巩固练习。
学生尝试计算“试一试”,并说说商的小数点怎样定位,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拓展练习(1)练一练第三题(2)练一练第五题5、课堂小结1、这节课学了什么?2、说一说小数除法的意义。
3、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第二课时小数除以整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9平均数丨浙教版(1)《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中,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
为了突出学生对平均数特征的认识,教材借助一个记忆数字的游戏情境,结合数字统计表提出相应的问题串,由此引导学生来认识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多角度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对统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中积累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和一般方法。
尤其是部分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平均数,并会求平均数。
但对“平均数只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并不指向某一个数据”这种认识没有建立,而且对“新的不同数据进入会对平均数产生什么影响”、“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缺乏深入了解。
因此,本节课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对数据的分析上。
学习目标:1.借助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巩固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特点和作用的了解。
2.在自主探究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发展统计观念。
3.增强学生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磁力扣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1.课出示日常用品,发现这些物中蕴含很多数字,可见数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
有时为了生活的方便,我们需要记住这些数字。
2.提出问题:如果给你10个数字,三秒钟之内,你能记住几个呢?3.出示记数要求,学生进行记数练习。
4.汇报记数结果。
5.出示淘气五次记数的结果,提出问题:淘气能记住你个数字呢?【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从生活引入,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杭州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杭州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课时一:整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 理解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 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运用整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1.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2. 整数的加法运算3. 整数的减法运算教学步骤1. 导入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
2. 教师示范整数的加法运算,并解释运算规则。
3. 学生进行整数的加法练,巩固掌握加法运算规则。
4. 教师示范整数的减法运算,并解释运算规则。
5. 学生进行整数的减法练,巩固掌握减法运算规则。
6. 引导学生运用整数的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复。
教学资源- 教学用具:整数棒、黑板、白板、笔、本子- 教学素材:整数的例题、练题课堂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研究情况,记录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和掌握程度。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整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
课时二:分数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 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内容1. 分数的基本概念2. 分数的加法运算3. 分数的减法运算教学步骤1. 导入分数的概念,引发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讨论。
2. 教师示范分数的加法运算,并解释运算规则。
3. 学生进行分数的加法练,巩固掌握加法运算规则。
4. 教师示范分数的减法运算,并解释运算规则。
5. 学生进行分数的减法练,巩固掌握减法运算规则。
6.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7.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复。
教学资源- 教学用具:分数卡片、黑板、白板、笔、本子- 教学素材:分数的例题、练题课堂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研究情况,记录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和掌握程度。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
(继续撰写下一页)。
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浙江教育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全集单元1十进制乘法班1教学内容:十进制乘法整数教学目标:1。
在理解十进制乘法整数含义的基础上,掌握十进制乘法整数的含义和十进制乘法整数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比能力3。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与渗透之间的关系,转化思想教学重点:十进制整数的含义教学难点:十进制整数的小数点位置确定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激发:1,填表(投影演示)填写完阶乘积后,引导学生观察:(1)首先观察因子和积从左到右的变化规律(2)再次观察因素和产品从右向左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总结:一个因素保持不变,另一个因素(或)10倍、100倍、1000倍...产品也(或)10倍、100倍、1000倍...2,口头回答:15×5是什么意思?整数乘法是什么意思?3,引用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的含义和积的变化规律。
十进制乘法有相同的规则吗?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这部分知识吗?今天我们将学习十进制乘法的知识。
首先,我们将研究整数的十进制乘法(板书题目:十进制乘以整数)计算1几个相同加数之和)(5)练习:p 4第1页,说出下列各种含义0.9× 4 63× 6 8.4× 15 p 4第2页,列表乘法公式什么是(1)和5 2.05?(2)什么是7乘以4.95?2、十进制整数倍计算方法如何计算(1)十进制乘法?(根据整数乘法以垂直形式计算)板书:6.5× 5(2)原始试算,命名为棋盘游戏经过(3)的计算,小组讨论了计算过程。
(4)演示:6.5扩大10倍,65×5×3 2.5×3 25缩小10倍,5]刚才复习了如何计算6.5×5?使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被乘数6.5增加10倍至65,被乘数6.5增加10倍,乘积也增加10倍。
当需要原始乘积时,乘积325进一步减少10倍。
[6]做一件事:什么是14 9.76?(7)通过示例1和“执行一个”,您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明白被乘数是小数,乘积是小数,被乘数是两位小数,乘积也是两位小数。
浙江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浙江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测定直线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教学过程: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
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
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1)量地面上较近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请两个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口到窗户的距离。
(2)量比较远的距离。
量比较远的距离如学校到市场,用卷尺不能一次测出距离,量几次就会歪斜,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所得距离不准,所以要在两点中先测立一条直线。
(3)使用标杆测定两点间直线的方法。
学生先看第79页内容。
教师用教具讲解,教学生使用标杆的方法,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直线。
问:为什么插在C点的插杆必须和B点标杆同时被A点标杆挡住,三点才在一条直线上?把所有的点连起来就得到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后,就可以就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间的距离。
三、实际测量练习。
1、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
一组测量操场的长,另一组测量操场的宽。
每组再分成两个小组。
2、小组内各成员由小组长负责,明确分工,分配好测量工具,讨论好测量方法。
3、测量后,记录有关数据。
4、一个小组完成后,另一个小组接着测量,(已测量过的同学自由选择同学讨论测量方法和疑难问题。
)5、完成后回教室,整理测量数据,计算所求问题。
6、组织学生交流测量体会与结果。
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方案设计1》教案
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方案设计(1)》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购票”的过程2.能利用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进行列式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方法与过程:1.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比较、归纳等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最省钱的购票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1.同学们,秋天到了,西山的风景真美丽,让我一起去欣赏一下吧!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1.出示情境图我们来欣赏一下西山风景区美丽的景色。
想一想,设计方案前先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要知道景点的门票每张多少钱。
每个景点需要游览多长时间……坐什么交通工具去?路上需要多长时间…这些资料怎么收集呢?还要做哪些准备?你想采取怎样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独立完成/小组合作)如果是小组合作,你想怎样进行分工?设计几种往返方案,包括路线费用和时间。
尽可能节省费用,去的路线和回来的路线不同尽可能早点到西山,多玩一会儿根据以上要点,讨论出最合理的旅游方案。
2.教学例2,社区辅导员带4位小学生去游览,出示课件显示门券和游览券的价格表。
仔细阅读第一问题的要求,观猴山、坐高架车和玩迷宫思考:第一步先完成什么?计算出怎样的结果?先求出一共需要多少旅游券,注意辅导员要跟随。
然后根据旅游券数,结合联票的价格推算出最合理的购票费用。
下列比较买单票价格:10+6×4+16×3=82元买联票,得到25张游览券,然后再单独买五张游览券18+14×4+5×2=84元比较得出84>82所以第一种方案最合理。
认真阅读第二问的要求自己选择活动的场所。
看看自己怎样购票既玩得好又花钱少写出自己的购票思路。
小学数学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学案
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平均数》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2. 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得数是整
数)
方法与过程:
1.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接受新的知识的能力。
2.懂得在交流与合作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三、导学问题
1.你还记得我们以前计算各科的平均分怎么计算的吗?
搜集以前学过的有关平均数资料和图片,利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和同学
一起分享。
2.计算出男生平均投中篮球的个数:
(5+8+7+8)÷4=
3.计算出女生平均投中篮球的个数:
(4+5+8+9+4)÷5=
4.算一算书法作品的得分:
(8+6+9+7+9+9)÷6
5.试着把课后练习题第1题做一做。
(8+7+9+9+10+8+8+5)÷8
6. 独立完成第2和第3题。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练习7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练习7一、教材分析本次练习7所使用的教材为《浙江教育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具体内容为第八单元的“小数”的第二节——“小数加减法”。
本单元主要讲解小数的概念、读法、书写方法以及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节课的重点是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可以让学生掌握加减小数的方法和技巧。
相较于其他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
因此,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概念,并教授相关技巧,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熟悉小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有效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加减法概念;•掌握小数的加减法口算步骤;•运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大数口算时中途不能出错的注意事项;•小数乘法、除法口算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过程1. 热身(1)抽查学生最近学习的知识点,巩固练习。
(2)出示计算器,让学生根据口算结果模拟操作。
2. 讲解和练习(1)讲解小数的加减法概念和表示方法,并对比整数加减法。
(2)讲解小数加减法口算步骤,包括对齐、补零和竖式计算。
(3)结合题目进行练习,包括口算和竖式计算。
(4)引导学生运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水电费计算等。
3. 总结(1)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口算技巧;(2)强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重要性,以及对实际生活的帮助。
五、作业布置为巩固练习,学生需要完成本节课后的习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难度较大,由于小数加减法概念抽象,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口算技巧。
此外,在练习过程中,尤其是竖式计算时中途出错或小数点位置不准确是常见问题,需要提醒学生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数的数位顺序》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分数的倍数关系,来用类比的方法感受小数的数位顺序的概念。
(2)让学生可以对小数的数位顺序有进一步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接受新的知识的能力,并且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让学生对小数的引入着重理解。
(2)使学生知道如何用小数来表示分数。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分数的倍数关系,引入小数的数位的顺序的概念。
(2)如何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小数的数位的顺序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铺垫。
1、情景引入。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概念,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记得!老师:恩,那好,现在你们帮我想想百分之十怎么用小数表示呢?学生:是0.1。
老师:恩,很好,回答正确。
那谁可以回答我10分米、1分米、0.1分米怎么用分数来表示呢?学生:10分米是1米,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0.1分米是1厘米是百分之一米。
2、引出课题。
(PPT展示)老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把1分米,1厘米,1毫米都分别化成米,都用小数表示。
同学们可以一起先讨论一下。
学生:恩,好的。
一段时间的讨论后。
学生:1分米是0.1米,1厘米是0.01米,1毫米是0.001米。
老师:恩,回答正确,同学们真是越来越厉害了啊!那你们现在一起说一说1,0.1,0.01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讨论一下。
一段时间的讨论后。
学生:1是0.1的10倍,1是0.01的100倍,0.1是0.01的10倍。
老师:恩,回答完全正确,值得表扬!(二)课堂练习。
带领学生一起发现: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的结论,使学生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带领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数位顺序的概念,让学生对小数的数位有了更好的认识,知道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使学生对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第7页第2、3题。
(五)作业。
第7页第1题。
《小数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小数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2)让学生可对小数的性质进行全面的了解。
(3)培养学生的接受新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进一步的认识。
(2)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如何引入小数的性质。
(2)如何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3)知道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铺垫。
1、情景引入。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位数的顺序的概念,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记得!老师:恩,那好,你们谁能告诉我,小数的进位是多少呢?学生:是10。
老师:恩,很好,那1和1.0有什么区别吗?谁可以说一说呢?学生:不知道。
2、引出课题。
(PPT展示)老师:想知道有什么区别,那我们现在来看看:0.3和0.30谁大谁小呢?你们可以讨论一下那个大。
学生:一样大的啊?老师:恩,是一样大的,0.3和0.30大小是一样一样的,区别0.3尾部就是加了0,所以呢,1和1.0是一样的。
老师:小数的性质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下面各数中,哪些0去掉后数的大小不变?50.50 200.04 310042.200 0.8080 32.450(让学生自己完成,完成后老师需要订正)也可以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带领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在小数的末尾加上0或者去掉0,小数是没有变化的。
使学生对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第11页第2、3题。
(五)作业。
第11页第1题。
4《小数加减法》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小数会进行简单的加减。
(2)让学生可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熟练的进行小数的加减。
(3)培养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进一步的认识。
(2)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来进行简单的加减。
教学难点(1)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来进行加减法。
(2)如何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利用到小数的加减法中去。
教学过程(一)铺垫。
1、情景引入。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记得!老师:恩,那好,你们谁能告诉我,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呢?学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老师:恩,很好,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引出课题。
(PPT展示例题)老师:跳高比赛中,聪聪跳的高度是1.19米,强强跳的高度比聪聪跳的高0.08米,强强跳的高度是多少米?同学们讨论一下怎么计算,和整数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异同点。
一段时间的讨论后。
学生:不知道怎么算。
老师:那我们现在一起看PPT吧。
老师:现在我们再看一题:航模型比赛中,迪迪的飞机飞了59.02秒,佳佳的飞机飞了58.17秒。
迪迪的飞机多飞了多少秒?(PPT展示,老师细心讲解)(二)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老师:通过刚才的例题,你们会不会进行计算了呢?学生:会了。
老师: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一根绳子长7.2米,第一次剪去0.58米,第二次剪去3.42米。
还剩多少米?你们自己算哦。
(让学生自己完成,完成后老师需要订正)也可以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带领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让学生明白: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得数的小数点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可以去掉。
(四)巩固练习。
第15页第1、2题。
(五)作业。
第15页第3题。
《小数与整数相乘》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小数与整数相乘有初步的认识。
(2)让学生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熟练的进行小数与整数相乘。
(3)培养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来引入小数与整数的乘法。
(2)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来进行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1)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来进行小数与整数的乘法。
(2)如何让引入小数与整数相乘,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
(3)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小数与整数乘法的应用,从而来加深理解小数与整数的乘法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
1、情景引入。
老师:同学们,小数有哪些性质你们还记得吗?学生:记得!老师:恩,那好,谁可以来说说呢?学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老师:恩,很好,还有吗?学生:小数点后面的数位分为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等,以此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老师:恩,同学们总结的很好,那我现在又想问了,你们还记得整数的乘法吗?学生:记得。
老师:恩,很好,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怎么进行小数与整数的乘法。
2、引出课题。
(PPT展示例题)老师:同学们看看PPT,然后一起来算一算:买2盆月季要多少元?一起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头绪。
一段时间的讨论后。
学生:一盆的月季是7.8元,那两盆的话,就是7.8+7.8=15.6元,就是两盆的月季一共需要15.6元。
老师:恩,很好,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如果用竖式怎么计算呢?那我们现在一起看PPT吧。
老师:同学们想想如果买7盆的含羞草呢?需要多少元,同学们在好好讨论一下。
(二)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老师:通过刚才的例题,你们会不会进行计算了呢?学生:会了。
老师: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买15盆含羞草要多少元?你们自己算哦。
(让学生自己完成,完成后老师需要订正)也可以找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完成。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带领学生学习了小数与整数的乘法,让学生对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如何利用竖式来计算小数与整数的乘法。
(四)巩固练习:第25页第1、3题。
(五)作业。
第25页第2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小数点向右移动的性质可以有初步的认识。
(2)让学生知道小数点向右移动具有什么意义。
(3)培养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来引入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代表什么意义。
(2)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小数的小数点右移来使小数的乘法变的简单明了。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知道来利用小数的性质来进行小数点右移。
(2)如何让引入小数点右移代表的意义。
(3)如何让学生在小数点右移的过程中明白,可以在计算小数乘法的时候转换为整数乘法,来利用小数点的移动变化得到所求的结果。
教学过程(一)铺垫。
1、情景引入。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计算,现在你们还会计算吗?学生:会!老师:恩,那好,现在你们一起来计算一下,2.3乘以9。
学生:2.3乘以9利用竖式计算的结果是20.7。
老师:恩,计算的很好,那你们再试着计算一下2.3乘以10,2.3乘以100,2.3乘以1000?学生:好的,2.3乘以10是23,2.3乘以100是230,2.3乘以1000是2300。
老师:恩,同学们计算的很好,那你们现在可以看一下计算的结果,有什么发现没?你们可以分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发现,有结果了就站起来告诉大家。
一段时间的讨论后。
学生:小数点发生了变化,小数点向右移动了。
老师:恩,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看看这些变化会有什么性质。
2、引出课题。
(PPT展示例题)老师:同学们看看PPT,然后一起来算一算:买2盆月季要多少元?一起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头绪。
一段时间的讨论后。
学生:一盆的月季是7.8元,那两盆的话,就是7.8+7.8=15.6元,就是两盆的月季一共需要15.6元。
老师:恩,很好,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如果用竖式怎么计算呢?那我们现在一起看PPT吧。
老师:同学们想想如果买7盆的含羞草呢?需要多少元,同学们在好好讨论一下。
(二)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老师:通过刚才的例题,再任意写几个数,分别乘10、100、1000,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
(让学生自己完成,完成后老师需要订正)(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带领学生学习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性质,让学生知道了在小数的计算中,可以将小数运算先转化为整数运算,再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四)巩固练习。
第28页第1、3题。
(五)作业。
第28页第5题。
《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2)让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如何利用小数的性质来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小数除以整数有哪些方法可以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