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血管病_周琳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肝性脊髓病5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肝性脊髓病5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王佳炜,方明娟,刘力生,王训,杨任民,胡文彬摘要: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并发肝性脊髓病(HM)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诊断为HLD并发HM的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诊治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HM发病年龄16~32岁。
5例患者均有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3例患者有TIPS病史;2例患者脊髓MRI示胸髓异常信号;3例患者肌电图异常;4例患者脑电图示背景脑电明显变慢。
2例行肝移植术治疗,2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余4例患者病情均不同程度地恢复。
结论 HLD并发HM患病率极低,高铜状态、高氨血症、TIPS、贫血、低蛋白血症和门静脉高压与HM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肝性脊髓病;临床特征中图分类号:R742.4 文献标识码:A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complicated by hepatic myelopathy: a clinical analysis of 5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WANG Jiawei, FANG Mingjuan, LIU Lisheng, et al.(Affiliated Hospital of Neurology Institute,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Hefei 230061,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 com⁃plicated by hepatic myelopathy (HM).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clinical features, auxil⁃iary examination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outcomes of 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HLD complicated by HM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February 2023,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as reviewed.Results Among the 5 patients,4 were male and 1 was female; the age of onset of HM ranged from 16 to 32 years. All 5 patients had manifestations of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and 3 patients had a history of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 The spinal MRI showed abnormal signals in the thoracic cord in 2 patients.Electromyography showed abnormalities in 3 patients,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showed significantly slower background brain waves in 4 patients.Two patients underwent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2 patients receive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ne patient died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the other 4 patients had varying degrees of recovery.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HLD complicated by HM is very low. High copper status, hyperammonemia, TIPS, anemia, hypoproteinemia,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are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HM.Key words: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epatic myelopathy;Clinical feature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临床以肝脏和神经系统受损为主要表现。
脊髓疾病影像

影像学表现
lX线平片多无阳性发现。 l脊髓造影表现为对比剂柱中出现粗大
弯曲走行的透光条影,有时可呈多囊 状充盈缺损。 l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可直接观察到畸 形血管的部位和范围,判定供血动脉 的来源,畸形血管和脊髓的关系,具 有重要意义。
CT表现
l病变部位脊髓局限性增粗,有时可见斑点状 钙化灶或高密度出血灶。增强扫描见到异常 血管强化。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l平扫见髓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CT值 同脑脊液,相应脊髓外形膨大。部分病例空 洞内压力低,脊髓呈萎缩状态; l增强扫描无强化。有助于与脊髓肿瘤鉴别。 l造影CT延时24小时扫描见造影剂进入脊髓 空洞内。
MRI表现
l在矢状面T1WI上显示脊髓为中等信 号,空洞呈管状低信号;
lT2WI上空洞转呈亮白高信号,脊髓 受压变薄为低信号。
脊髓疾病影像
一 椎管内肿瘤
l椎管内肿瘤约占神经系统肿瘤的15%, 按生长部位可分为脊髓内、,脊髓外硬 脊膜内和硬膜外三种。
l以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最为常见,约占 60%~75%,其他两类各占15%。
l平片诊断价值有限,主要靠CT和MRI, 脊髓造影亦为一种诊断手段。
l其中,MRI 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和定 性诊断是最佳的影像学方法。
骑跨椎间孔的哑铃状全貌。
(四)脊膜瘤(menin膜细胞,靠近神经根的近段,常 位于硬膜囊中。临床上多见于30~60岁,女性多 于男性。70%以上发生在胸段,颈段次之,腰骶段 极少。典型临床表现位脊髓压迫症状。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l 椎管增宽、肿瘤邻近骨硬化;沙粒型脊膜
(一) 室管膜瘤 (ependymomas)
l占髓内肿瘤的60%。 l起源于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
脊髓病变 病情说明指导书

脊髓病变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脊髓病变概述脊髓病变(spinal cord lesions)包括脊髓发育异常、脊髓肿瘤、脊髓非肿瘤样病变。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脑干向下延伸的部分,当其有感染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时,可能会出现病变。
脊髓病变的三主征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英文名称:spinal cord lesion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具有家族遗传性。
发病部位:脊髓。
常见症状: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主要病因:先天性发育异常、髓内病变、髓外硬脊膜内病变、硬脊膜外病变、脊柱疾病、脊柱外伤、感染等。
检查项目:周围血象、骨髓涂片检查、脊柱X线、CT、MRI、脑脊液检查。
重要提醒:脊髓病变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精心护理,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脊髓病变的发病特点三、脊髓病变的病因病因总述:引起脊髓病变的病因复杂,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发育异常、髓内病变、髓外硬脊膜内病变、硬脊膜外病变、脊柱疾病或外伤、感染、维生素B12缺乏、血管病变、放疗等。
基本病因:1、先天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脊髓、脊柱或血管结构出现先天性发育异常。
如脊髓空洞症可能是由于胚胎期脊髓神经管闭合不全或脊髓内先天性神经胶质增生导致脊髓中心变性所致。
2、疾病所致(1)髓内病变如脊髓炎、脊髓血管病、血管畸形、代谢或维生素缺乏导致的脊髓病变、脊髓空洞症、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等。
(2)髓外硬脊膜内病变包括神经鞘瘤、脊膜瘤等髓外肿瘤。
(3)硬脊膜外病变如脊索瘤、转移癌、脂肪血管瘤、脓肿等。
3、脊柱疾病或外伤如椎间盘脱出、椎骨骨折或脱位、椎管狭窄、椎管内血肿形成、脊椎结核、脊椎肿瘤等。
4、感染感染可原发于脊柱结核、硬膜外脓肿和脑膜炎等,也可继发于流感、伤寒、产褥感染等。
脊髓血管畸形护理查房PPT

发现潜在问题
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评估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发现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 险
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 度
调整护理方案
评估患者病情:了 解患者病情变化, 制定相应的护理措 施
优化护理流程:根 据患者病情调整护 理流程,提高护理 效率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 专业技能和沟通能 力
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注患者需求,提 供个性化护理服务 ,提高患者满意度
患者心理状况评估
焦虑和抑郁:患者可能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需要关注并给予心理支持 恐惧和担忧:患者可能对病情和治疗产生恐惧和担忧,需要给予解释和安慰 心理压力:患者可能面临心理压力,需要提供心理疏导和压力缓解方法 社交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社交障碍,需要提供社交技巧指导和支持
护理效果评估
护理措施实施情况
根据查房结果,调整护理方案,包括药 物、饮食、康复锻炼等方面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调整方案的原因和目 的,确保他们理解并配合
告知患者及家属下一步计划,包括复查 时间、治疗方案等
鼓励患者及家属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 疗,争取早日康复
感谢观看
汇报人:
脊髓血管畸形护 理查房
汇报人:
护理人员
患者基本信息 护理查房目的 护理查房过程
患者病情评估
护理效果评估
潜在问题发现 及处理建议
护理方案调整 及下一步计划
护理人员:XX医院-XX 科室-XX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张三
患者姓名
年龄:35岁
性别:男
职业:工程师
婚姻状况:已婚
家庭状况:有子女
年龄
患者年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平均年龄:患者平均年龄 年龄分布: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趋势:患者年龄趋势变化情况
脊髓血管病讲课PPT课件

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对于脊髓 血管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患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 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
脊髓血管病的诊疗进展
诊疗现状和问题
诊疗技术:目前 脊髓血管病的诊 疗技术包括影像 学检查、神经电 生理检查和血管 检查等。
诊疗现状:目前 脊髓血管病的诊 疗现状存在一定 的局限性和挑战, 如难以早期诊断、 误诊和漏诊率较 高等问题。
脊髓血管病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和适应症
手术治疗原则:解除压迫、恢复脊髓血液供应、稳定脊柱
适应症:脊髓血管畸形、脊髓硬膜动静脉瘘、脊髓髓内肿瘤等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
手术方法和操作流程
手术适应症:脊 髓血管畸形、脊 髓动脉瘤等
手术方法:显微 手术、血管内介 入治疗等
操作流程:麻醉 、体位、切口、 暴露病灶、进行 治疗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脊髓血管病患者可 能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 肌肉萎缩等症状,严重者可导 致截瘫。
诊断方法:医生通常通过核磁 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 查来确诊脊髓血管病,同时结 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 综合评估。
诊断难点:由于脊髓血管病的 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症状多 样,因此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 多方面的因素,有时需要进行 长期的观察和治疗才能确诊。
顾能力。
康复治疗方法和技术
物理疗法:包括按摩、电刺激等,帮助恢复肌肉功能和减轻疼痛。
职业疗法:通过训练日常生活技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缓解疼痛和痉挛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变或压迫脊髓的情况,手术可能是必要的治 疗手段。
康复治疗的疗效评价和展望
康复治疗对脊髓 血管病患者的疗 效评估标准,包 括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功能、感觉 功能等方面。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第七章+脊髓疾病

临床表现
➢ 侧索受损:常较感觉症状出现晚,表现为双下肢不完全 痉挛性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 少数患者可有精神症状,如易激惹、抑郁、幻觉、认知 功能减退、视神经萎缩及中央暗点、味觉、嗅觉的改变, 提示大脑白质与视神经广泛受累
二、急性脊髓炎
概述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指各种感染后变
态反应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又称急性横贯 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
二、急性脊髓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未明,约半数患者发病前有呼吸道、胃肠
道病毒感染的病史,但脑脊液中并未检出病毒抗体,神 经组织里亦没有分离出病毒,推测本病的发生可能是病 毒感染后所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不是病毒感染的 直接作用。部分患者于疫苗接种后发病,可能为疫苗接 种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概述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 SCD)是由于维生素B12 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 侧索及周围神经
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生与维生素B12缺乏密切相关。此病多见于 胃大部切除、回肠切除、大量酗酒伴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亦见于营养不良、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叶酸缺乏、 血液运铁蛋白缺乏等,这些均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辅助检查
➢ MRI:脊髓前动脉梗死MRI可显示以前角为中心的长T1长 T2信号,轴位形状类似“猫头鹰眼”,注射钆造影剂可 见病灶轻度强化
➢ 脊髓血管造影:脊髓血管CTA和MRA价格低廉,选择性脊 髓动脉造影(DSA)是目前确诊和分类脊髓血管病的最 佳方法
脊髓血管病PPT课件

13
.
临床表现
(2)脊髓梗死 : 症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前2/3区域,以中胸段或 下胸段多见,首症为病损水平部位根性痛或弥漫性 疼痛,起病期驰缓性瘫,休克期后痉挛性瘫;痛温 觉缺失而深感觉保留(后索未受累),尿便障碍较 明显。 脊髓后动脉综合征:极少,表现急性根痛,病变水 平以下深感觉缺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痛温觉和肌 肉力保存,括约肌功能常不受影响; 中央动脉综合征:病变水平相应节段的下运动神经 元性瘫痪、肌张力减轻、肌萎缩,多无锥体束损害 和感觉障碍。
27
返回
.
参考文献
[1] .刘 磊 ,卢德宏,脊髓缺血性血管病临床病理学特点[J],中国卒中,2006 (1):69-17 [2] .丁 岩、李存江,脊髓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7,7 (12):953-954. [3] .陈红桃, 杨柯, 曹新生等, 浅析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MRI 诊断[J],放射学实践 2010,25( 7 ):40-742 [4] .刘 磊 ,卢德宏,脊髓缺血性血管病临床病理学特点[J],中国卒中,2006.王少 波 蔡钦林 党耕町 等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 21例报告 中华骨科杂志,1998, 鉴别诊断 18(7)405-407 [5] .刘 磊 ,卢德宏,脊髓缺血性血管病临床病理学特点[J],中国卒中,2006.张世 民 ,黎作旭,颈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 16例临床治疗与分析[J ], [6] . Murpgy MA ,Denton MJ ,Scott DF. eurogenic claudication sec2ondary to vascular disease[J ] . Aust N ZJ Surg , 1992 , 2 : 154~157. [7] .沈雪莉、柳忠兰、宋或琳等,脊髓血管病的临床与 MRI [J ],中风与神经疾 病杂志,1999 ,16 , 3 :189 [8] .麻桂霞、高春秀 、 张学红等,脊髓血管畸形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其应用价 值[J ],山西医药杂志,2008 ,37 (8 ):729-730.
脊髓血管畸形神经外科护理病历书写范文模板

脊髓血管畸形神经外科护理病历书写范文模板脊髓血管畸形(CVN)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神经系统疾病。
本病常表现为一侧下肢的血管管腔畸形,并可伴或不伴脊髓的结构改变。
本病是脊髓血管畸形最为常见、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本病在诊断上,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
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与先天性基因突变有关,亦与其他各种原因(如内分泌疾病、感染)等有关。
多发生于四肢动脉导管周围或动脉的近端,并可有动脉瘤形成,其中最常见为大动脉、小动脉之畸形:大动脉有三支:第一支位于左下肢;第二支在右股总动脉;第三支在右大腿后部。
当病变累及两条以上血管时,就可发生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或脑溢血;当病变累及脊柱及脊髓时往往形成“脊柱-脊髓综合征”,即畸形的椎间盘突出和截瘫。
一、护理目标护理目标:①、精心呵护患者的生命,做好护理服务工作,使病人早日康复。
②、以亲切的微笑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其心理压力。
③、配合神经外科医生正确进行手术和麻醉。
④、认真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
⑤、做好病人的伤口的护理,及时发现感染的部位并进行处理、预防和治疗。
⑥、进行好患者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及体位选择。
⑦、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随时准备麻醉术前及术后的护理工作。
⑧、确保病人绝对安全。
⑨、做好术后镇痛工作。
二、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情绪紧张不安,对治疗及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心理上很容易出现悲观情绪,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故应加强沟通交流并予以安抚家属的情绪。
2、饮食护理:患者入院后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对糖尿病患者要给予严格的饮食控制,饮食清淡些,增加营养。
3、心理护理:由于肿瘤合并下肢运动障碍等因素影响,病人情绪易出现波动。
因此我科医护人员除关注患者的身体情况外,也应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疏导,安抚患者不良情绪同时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做饭、洗碗等,增加其对疾病的信心;当患者出现不适时也要耐心安慰病人,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脊髓血管病PPT参考课件

– 脊髓冠状动脉环:根动脉沿脊神经根进入椎管,分成前后两 支,分别与脊髓前、后动脉吻合,构成脊髓冠状动脉环。 – T6附近Adamkiewicz动脉
3
4
5
6
脊髓血液供应
• 脊髓前动脉供应脊髓腹侧面2/3区域,脊髓后动脉供应脊髓背侧 1/3区域。
• 脊髓前动脉在下行过程中不断得到前后根动脉的补充,相邻根动 脉吻合处或分水岭区是供血薄弱部位,如C4、T4、L1缺血最多 见(危险区)。
• 若同时伴有先天性脊柱发育或身体其它部位血管畸形,更有诊断 价值。
32
检查手段—MRI和DSA
• DSA可以清楚显示AVF瘘口征象,在区别AVM和AVF上DSA明显 优于MRI。 • MRI可以多节段、多方位成像,在显示血管畸形和脊髓的相互关 系上更直观、更全面。 • 畸形血管内血液流动产生流空效应,AVM在MRI上典型表现为点 状、团状、条索状混杂无信号区。 • MRI能够清楚显示脊髓畸形血管、血肿及血栓,并可发现脊髓 DSA呈阴性表现的隐匿性血管畸形。
13
脊髓根动脉闭塞
• 脊髓根动脉闭塞所致脊髓梗死,临床上与脊髓前动脉综合 征难于区别 • 可以引起脊髓半切综合征
14
脊髓短暂性缺血发作(TIA)
• 最常表现为发作性双下肢无力、间歇性跛行
• 发作最长24小时内完全恢复缓解
15
脊髓静脉梗死
脊髓静脉梗死罕见 可以是出血性或缺血性,多亚急性发病,临床表 现多种多样,运动、深浅感觉、反射及植物神经 均可受累。 病因:减压病、食道静脉曲张栓塞治疗时
11
ASAS误诊原因
由于脊髓特殊的血液供应方式,较小的血管损害就能产生严重的 危害,而临床上往往忽略脊髓血管病的诊断。
– (1)由于ASAS作为多种疾病的并发症,如颈椎病、椎间盘突出, 症状往往被原发病所掩盖 – (2)缺乏可靠的诊断方法
慢性压迫性颈髓损伤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与神经丝磷酸化异常的病理机制

mots ot ea v. h E tnyw s e ydi epr e t r p( nh s p rte T eS Pl ec a l e xe m n o p o i a da n i g u P<00 1 . B t nn t sy a i icn d cesd . ) L Fs iigi e i s g f at erae 0 a n n t w s ni
ao a dgn rte w i a soS Pa nr a i e hoi cm rsi e ia siacr r t x n ee eav , hc l d E om t rnc o pes e r clpnl odi y i r s l i he t b l nh c v cv  ̄u n a .
摘
要 : 目的】 【 观察慢 性来自迫性颈脊髓损 伤神经元和轴 突中神经丝 高度磷酸化 和异常积 聚的特征 , 探讨其介 导体感诱
发电位(E ) S P 变化的神经病理机制。【 方法】 2 将 O只 s 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 =1) n 5 和对照组( 5 , n= )实验组采用聚氨酯
胶 片建立 脊髓 背侧慢性压迫模 型 ; B B B评分法 和 S P评估 造模前 、 6个 月脊髓功 能变化 ;u o F sBu ( F 染色观察 脱 E 后 L xl at le L B) 髓鞘 变性 、 免疫组 织化学法 观察磷酸化 ( MI 1 和非磷酸 化 (MI 2 神经丝在 脊髓灰质前 角神经元 、 突中 的表 达 , 探讨 S 一 ) 3 S . ) 3 轴 并
血塞通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血塞通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急性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患者可能出现肢体肌力和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临床症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目前,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依然存在许多挑战,特别是对于患者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支持和帮助。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研究者在脊髓损伤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其中针对中草药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也得到了关注。
血塞通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均是中药注射剂,具有促进血流和改善微循环、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中。
此前的研究显示,血塞通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可以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减轻脊髓损伤所引起的症状。
然而,血塞通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方面的作用研究尚不多见。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血塞通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血塞通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方面的作用,分析其治疗机制。
三、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设计选取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50只,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单纯应用血塞通注射液组、单纯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和血塞通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组。
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均采用Allen缚腰法制备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2.治疗方案所有治疗方案将在模型制备后72小时给予治疗,按每日一次、连续7天的方案进行。
①假手术组:大鼠脊髓暴露但未造成脊髓损伤,不予治疗。
②模型组:大鼠仅行Allen缚腰制备脊髓损伤模型。
③血塞通注射液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制备后,每日给予血塞通注射液2ml/kg。
④复方丹参注射液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制备后,每日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ml/kg。
⑤血塞通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制备后,每日给予血塞通注射液2ml/kg与复方丹参注射液2ml/kg联合治疗。
脊髓疾病——讲义

浅感觉区
9
感觉( )纤维束
脊髓白质
纤维束
薄束 楔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运动( )纤维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Barne前外侧束 红核脊髓束
短(
顶盖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内侧纵束
)纤维束 固有束
躯体运动 肌张力 视听反射
深感觉 浅感觉 脊髓反射
10
脊髓灰质自主神经中枢 病损部位
33
慢性脊髓压迫症呈缓慢进行性发展,通常 表现三期:(1)根痛期:神经根痛及脊膜刺 激症状;(2)脊髓部分受压期:表现脊髓半 切综合征;(3)完全受压期:出现脊髓完全 横贯性损害。三期的表现并非绝对孤立, 常可相互重叠。
1· 神经根症状 2· 感觉障碍 3· 运动障碍
表现为根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
肿瘤压迫示意图(1):
29
肿瘤压迫示意图(2):
30
肿瘤压迫示意图(3):
31
肿瘤压迫示意图(4):
32
2· 发病机制
病情程 度的相 关因素
①是否有代偿
②脊髓受压的速度:急性、慢性
③病变发生的部位:髓内还是髓外
3.
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压迫症病情进展迅速,脊髓功能可 于数小时至数日内完全丧失,多表现脊髓横 贯性损害,常有脊髓休克;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血管参 数变化特征

收稿日期:2020 ̄05 ̄22基金项目:北京天坛医院青年科研基金(2017 ̄YQN ̄04)通信作者:瞿远珍ꎮE ̄mail:quyuanzhen2008@126.comdoi:10.6040/j.issn.1673 ̄3770.1.2020.046临床研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血管参数变化特征徐婧ꎬ瞿远珍ꎬ梁小芳ꎬ杨柳ꎬ汤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眼科ꎬ北京100070㊀㊀瞿远珍ꎬ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眼科学教研室主任㊁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眼科主任㊁主任医师ꎮ擅长白内障精准手术治疗㊁近视眼防治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的诊治㊁眼与颅脑相关疾病(神经眼科疾病)的诊治研究ꎮ主要学术任职:北京医师协会眼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㊁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务委员㊁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眼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㊁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ꎬ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㊁北京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等ꎮ摘要:目的㊀观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血管参数的变化特征ꎮ方法㊀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ꎮ观察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医院确诊为NMOSD且血清AQP4 ̄Ab为阳性的患者40例(74眼)ꎬ按照是否有ON病史分为NMOSD+ON组(34眼)和NMOSD ̄ON组(40眼)ꎮ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40例(80眼)ꎮ使用AvantiRTVueXROCT对所有受检者进行黄斑区㊁视盘血管成像及神经节复合体(GCC)及神经纤维(RNFL)扫描ꎮ将NMOSD+ON组ꎬNMOSD ̄ON组㊁健康对照组各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㊁GCC和RNFL厚度进行比较ꎬ并分析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结构的相关性ꎮ结果㊀NMOSD+ON组视盘放射状血管(RPC)血管密度㊁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MSVD)显著降低ꎬGCC及RNFL明显变薄(P均<0.05)ꎮNMOSD ̄ON组黄斑深层血管密度(MDVD)降低(P<0.05)ꎮNMOSD患者MSVD㊁RPC整体血管密度(WIVD)㊁视乳头旁血管密度(PPVD)与GCC及RNFL厚度呈正相关(P均<0.001)ꎬ而MDVD㊁视乳头内血管密度(IDVD)与GCC及RNFL厚度无相关性(P均>0.05)ꎮ结论㊀有ON病史的NMOSD患者眼黄斑浅层及视盘周围血管密度显著减低ꎬ无ON病史NMOSD患者除MDVD外视网膜血管减少不明显ꎮGCC及RNFL越薄ꎬ黄斑浅层毛细血管丛㊁视盘周围血管越稀疏ꎮ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ꎻ视神经炎ꎻ体层摄影术ꎬ光学相干ꎻ血管密度ꎬ造影术中图分类号:R774.6+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3 ̄3770(2020)04 ̄0069 ̄06引用格式:徐婧ꎬ瞿远珍ꎬ梁小芳ꎬ等.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血管参数变化特征[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ꎬ2020ꎬ34(4):69 ̄74.XUJingꎬQUYuanzhenꎬLIANGXiaofangꎬetal.Measurementoftheparametersofthemac ̄ularretinalandperipapillaryvasculaturein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patients[J].JournalofOtolaryngologyandOph ̄thalmologyofShandongUniversityꎬ2020ꎬ34(4):69 ̄74.Measurementoftheparametersofthemacularretinalandperipapillaryvasculaturein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patientsXUJingꎬQUYuanzhenꎬLIANGXiaofangꎬYANGLiuꎬTANGYangDepartmentofOphthalmologyꎬBeijingTiantanHospitalꎬCapitalMedicalUniversityꎬBeijing100070ꎬChinaAbstract:Objective㊀Toevaluatethechangesintheparametersofthemacularandperipapillaryvasculatureinpatientswithneuro ̄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NMOSD).Methods㊀Thiscase ̄controlstudyinvolved40(76eyes)aquaporin ̄4antibody ̄posi ̄tiveNMOSDpatientsand40(80eyes)age ̄andgender ̄matchedhealthycontrols(HCs).Of76eyeswithNMOSDꎬ34hadahis ̄toryofopticneuritis(ON)ꎻ40hadnohistoryofON.Macularsuperficialvesseldensity(MSVD)ꎬmaculardeepvesseldensity(MDVD)ꎬandradialperipapillarycapillary(RPC)densityweremeasuredbyOCT ̄A.The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andganglioncellcomplex(GCC)thicknessesweremeasuredbyOCT.Comparisonsoftheretinalstructuralandmicrovascularparame ̄tersofthecohortswereperformedusinggeneralizedestimatingequation(GEE)models.Therelationshipbetweenretinalvesselden ̄sityandretinalthicknesswasalsoanalyzed.Results㊀RPCdensityandMSVDweresignificantlylowerineyeswithNMOSD+ONthaninthosewithNMOSD ̄ONandHC(P<0.05).TheGCCandRNFLthicknesseswerealsosignificantlythinnerineyeswithNMOSD+ONthaninthosewithNMOSD ̄ONandHC(P<0.001forboth).MDVDwaslowerineyeswithNMOSD ̄ONthaninthosewithHC(P<0.05)ꎻhoweverꎬothervesseldensitieswerenotsignificantlydifferent(P>0.05).IneyeswithNMOSDꎬMS ̄VDꎬwholeimagevesseldensity(WIVD)ofRPCꎬandperipapillaryvesseldensity(PPVD)werecorrelatedwithGCCandRNFLthicknesses(P<0.001).HoweverꎬMDVDandinsidediscvesseldensity(IDVD)werenotcorrelatedwithGCCandRNFLthick ̄nesses(P>0.05).Conclusion㊀RetinalmicrovascularchangeswerepresentineyeswithNMOSD+ON.HoweverꎬthesechangesꎬexceptthoseinMDVDꎬwerenotsignificantineyeswithNMOSD ̄ON.ThinnerGCCandRNFLwereassociatedwithlowerMSVDandRPCdensity.Keywords: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ꎻOpticneuritisꎻTomographyꎬopticalcoherenceꎻAngiographyꎻVesseldensity㊀㊀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ꎬNMOSD)是一种视神经与脊髓相继或同时受累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性疾病[1 ̄2]ꎬ占亚洲人群脱髓鞘疾病的20%~48%[3]ꎬ水通道蛋白4抗体(aquaporin4 ̄antibodyꎬAQP4 ̄Ab)是其特异性指标[4]ꎬ可在60%~80%的NMOSD患者中检测到ꎬ使我们对该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的理解得以迅速发展[5]ꎮNMOSD患者中约50%以视神经炎(opticneuritisꎬON)为首发表现ꎬ其中大约50%表现为孤立的视神经炎ꎬ持续且严重的视力损伤是NMO视神经炎的特征表现[1ꎬ6]ꎮ然而ꎬON在NMOSD第一次发作的时间因患者而异ꎬ在第一次发作之前眼底很少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ꎮ在临床NMOSD症状出现之前ꎬ亚临床疾病活动通常不明显ꎮ在本研究中ꎬ我们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pti ̄calcoherencetomographyꎬOCT)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ꎬOCT ̄A)对AQP4 ̄Ab阳性的NMOSD患者眼和正常人群眼的黄斑㊁视乳头血管情况进行对照研究ꎬ以探索NMOSD的视网膜结构和微血管损伤以及两者之间关系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眼科确诊为NMOSD且血清AQP4 ̄Ab为阳性且纳入研究的患者共40例(74眼)ꎬ其中男5例ꎬ女35例ꎻ按照有无ON病史分为NMOSD+ON组(34眼)及NMOSD ̄ON组(40眼)ꎮ选取同期健康对照(healthycontrolꎬHC)组40例(80眼)ꎬ其中男5例ꎬ女35例ꎮNMOSD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NMO诊断小组2015年的标准[7]ꎬ且血清AQP4抗体阳性ꎻ②视力较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ȡ0.05ꎻ③屈光度+3.0D~-8.0Dꎻ④眼压(IOP)ɤ21.0mmHgꎻ⑤根据视神经炎治疗研究小组指南ON的定义[8]ꎬ在入组前3个月内无视神经炎发作ꎮ正常对照组选取性别㊁年龄与病例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及我院职工ꎬ对照组纳入标准:①BCVAȡ0.8ꎻ②眼压正常ꎻ③眼底正常ꎻ④屈光度+3.0D~-8.0Dꎮ排除标准:①白内障㊁青光眼㊁葡萄膜炎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㊁视网膜静脉阻塞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ꎻ②内眼手术史ꎬ包括白内障㊁青光眼手术㊁玻璃体视网膜手术㊁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等ꎻ③眼底检查发现视乳头充血㊁水肿等急性期表现ꎻ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㊁压迫性病变ꎻ⑤屈光间质混浊影响扫描图像清晰程度或无法配合检查者ꎮ1.2㊀检测方法㊀所有患者都接受了最佳矫正视力㊁眼压㊁眼底㊁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和MRI检查ꎮ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ꎬ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ꎮ采用TX ̄20P型眼压计(Canon公司ꎬ日本)行眼压检查ꎮ采用ABK ̄1型电脑验光仪(Nidek公司ꎬ日本)行电脑验光ꎬ统计时换算为等效球镜(sphericalequivalentꎬSE)ꎮ使用AvantiRTVueXROCT(Optuvue公司ꎬ美国)进行检查ꎬ受检眼自然瞳孔下按照标准方法[9]进行检查ꎮ分别选择视盘㊁黄斑高清血管成像模式及GCC㊁ONH扫描模式进行扫描ꎮ1.2.1㊀血管成像模式㊀使用设备自带软件(版本号V.2017ꎬ1ꎬ0ꎬ155)自动测量区域内血管密度ꎮ黄斑区扫描范围为6mmˑ6mmꎬ得到黄斑区内浅层毛细血管密度(macularsuperficialvesseldensityꎬMSVD)㊁深层毛细血管密度(maculardeepvesseldensityꎬMDVD)ꎬ包括中心凹血流密度(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mm区域)ꎬ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3mm之间区域)和中心凹周围区血流密度(中心凹为中心直径3~6mm之间区域)ꎮ视盘区扫描范围为4.5mmˑ4.5mmꎬ得到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网(radialperipapillarycapillariesꎬRPC)血流密度ꎬ包括整体血管密度(wholeimagevesseldensityꎬWIVD)㊁视乳头内血管密度(insidediscvesseldensityꎬIDVD)和视乳头旁血管密度(peripapillaryvesseldensityꎬPPVD)ꎮ只接受总图像质量指数IQȡ6的高质量图像ꎮ1.2.2㊀GCC㊁RNFL扫描㊀GCC以中央凹颞侧1mm为中心ꎬ扫描范围7mmˑ7mmꎬ采样直径6mmꎬ是从内界膜到视网膜内丛状层边界之间的所有黄斑各层的总平均厚度ꎮRNFL以视乳头为中心ꎬ扫描范围直径3.4mm内圆形区域ꎮ使用设备自带软件自动测量GCC㊁RNFL厚度ꎮ只接受具有信号强度指数SSIȡ40的高质量图像ꎮ1.3㊀统计学处理㊀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ꎬ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ꎮ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 ̄Smirnov检验呈正态分布ꎬ以 xʃs表示ꎮNMOS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年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ꎮlog ̄MARBCVA㊁眼压㊁SE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ꎮ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estimatingequationꎬGEE)对两组视盘及黄斑血管密度㊁GCC和RNFL厚度进行统计分析ꎮNMOSD组患者视盘及黄斑血管密度与GCC㊁RNFL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ꎮ检验水准α=0.05ꎮ2㊀结㊀果2.1㊀基本情况㊀NMOSD患者16~66岁ꎬ平均(37.34ʃ11.59)岁ꎻ男女比为5ʒ35ꎬlogMARBCVA为(0.31ʃ0.57)ꎬ平均眼压(14.71ʃ2.63)mmHgꎬ平均SE(-1.11ʃ1.71)Dꎮ其中双眼ON病史者14例(35%)ꎬ单眼ON病史者10例(25%)ꎬ双眼均无ON病史者16例(40%)ꎮ排除不能配合检查6眼ꎬ剩余眼按照是否有ON病史分为NMOSD+ON组(34眼)及NMOSD ̄ON组(40眼)ꎮ健康对照组16~63岁ꎬ平均(39.83ʃ13.56)岁ꎻ男女比例为5ʒ35ꎬlogMARBCVA为(0.05ʃ0.05)ꎬ平均眼压(14.78ʃ2.23)mmHgꎬ平均SE(-1.14ʃ1.67)DꎮNMOS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性别构成相同ꎬ年龄㊁眼压及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9ꎬF=0.186ꎬF=1.057ꎬP=0.147ꎬ0.976ꎬ0.350)ꎬNMOSD患者BCVA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ꎬlogMAR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6ꎬP<0.001)ꎮ2.2㊀血管密度比较㊀MSVD在NMOSD+ON组与NMOSD ̄ON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ꎬNMOSD ̄ON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ꎮ浅层中心凹内血管密度在NMOSD患者无明显降低ꎬNMOSD+ON㊁NMOSD ̄ON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ꎮ而旁中心凹区域及中心凹周围区域浅层毛细血管密度ꎬNMOSD+ON组与NMOSD ̄ON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MDVD在NMOSD ̄ON组与NMOSD+ON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ꎬ而NMOSD+ON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略有降低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ꎬ见表1ꎮ表1.㊀NMOSD患者及对照组黄斑区血管密度比较Table1.㊀Comparisonofmacularvasculardensitybetweengroups组别MSVD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浅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浅层中心凹周围血流密度MDVD深层中心凹血流密度深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深层中心凹周围血流密度HC组51.15ʃ0.3319.47ʃ0.8753.39ʃ0.4152.27ʃ0.2754.41ʃ0.7236.28ʃ1.1158.41ʃ0.5555.66ʃ0.79NMOSD ̄ON组49.98ʃ0.7818.15ʃ1.3953.17ʃ0.8351.83ʃ0.7152.09ʃ0.88∗34.14ʃ1.4256.83ʃ0.7153.38ʃ0.99NMOSD+ON组46.49ʃ1.28∗#14.89ʃ1.77∗49.68ʃ1.13∗#47.04ʃ1.10∗#54.37ʃ0.78#33.00ʃ1.4858.30ʃ0.5855.49ʃ0.86Waldχ213.495.879.9222.035.723.503.714.12P0.0010.0530.007<0.0010.0570.1740.1570.126㊀㊀∗P<0.05vsHC组#P<0.05vsNMOSD ̄ON组㊀㊀NMOSD+ON组WIVD㊁IDVD㊁PPVD与健康对照组及NMOSD ̄ON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ꎬ而NMOSD ̄ON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降低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ꎬ见表2ꎮ2.3㊀黄斑和视盘的结构改变㊀NMOSD+ON组平均GCC及RNFL厚度与健康对照组及NMOSD ̄ON组相比明显降低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ꎬ而NMOSD ̄ON组GCC㊁RNFL厚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ꎬ见表2ꎮ表2.㊀NMOSD患者及对照组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网㊁GCC及RNFL厚度比较Table2.㊀ComparisonofRPCdensityꎬGCCꎬandRNFLbetweengroups组别WIVDPPVDIDVDGCC(μm)RNFL(μm)HC组50.81ʃ0.2352.94ʃ0.3053.46ʃ0.5498.22ʃ0.89106.37ʃ1.05NMOSD ̄ON组50.46ʃ0.5652.26ʃ0.7653.44ʃ1.0697.34ʃ1.00104.31ʃ1.67NMOSD+ON组42.78ʃ1.14∗#42.77ʃ1.46∗#48.49ʃ1.47∗#80.16ʃ2.33∗#82.64ʃ3.39∗#Waldχ247.7446.7110.4054.4944.97P<0.001<0.0010.006<0.001<0.001㊀㊀∗P<0.05vsHC组#P<0.05vsNMOSD ̄ON组2.4㊀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和视网膜结构改变的相关性分析㊀NMOSD患者MSVD㊁WIVD㊁PPVD与平均GCC及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0.627和0.685ꎬ0.624和0.706ꎬ0.621和0.543ꎬP均<0.001)ꎬ而MDVD㊁IDVD与平均GCC及RNFL厚度无相关性(r分别=0.185和0.167ꎬ0.012和-0.014ꎬP分别=0.120㊁0.162㊁0.924㊁0.911)ꎮ3㊀讨㊀论㊀㊀AQP4高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与脑毛细血管壁物理连接ꎬ有助于维持血-脑脊液屏障(blood ̄brainbarrierꎬBBB)功能ꎮ直接荧光实验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发现抗AQP4抗体基本作用靶点在血-脑脊液屏障的星形胶质细胞足突的细胞外区的AQP4ꎬ破坏血-脑脊液屏障ꎮ因此星形胶质细胞在调节局部脑血管微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10]ꎮ在视网膜中ꎬ存在AQP4表达的星形细胞ꎬ称为Müller细胞ꎬ它可能被AQP4 ̄Ab直接靶向ꎬ成为NMOSD原发性视网膜病变的潜在原因ꎮ既往实验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将抗AQP4 ̄Ab被动转移到大鼠眼内ꎬ导致Müller细胞AQP4表达显著丢失ꎬ并伴有胶质反应㊁小胶质细胞激活和轻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11]ꎮ眼底镜检查就能发现NMOSD患者ON发作后眼底血管改变[12]ꎮ虽然Müller细胞炎症与视网膜血管改变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证实ꎬ但可以合理地推测血管改变与NMOSD的发病机制有关ꎮ在本研究中ꎬ我们使用OCTA观察NMOSD患者眼中黄斑区及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密度ꎬ发现NMOSD患者有ON病史眼视盘整体血管密度㊁视盘内血管密度和视盘周围血管密度与健康对照组及NMOSD无ON病史眼比较明显降低ꎮ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3 ̄14]ꎬ但既往这两项研究均未对NMOSD患者是否有视神经炎发作进行分组ꎮ本研究发现NMOSD+ON眼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与健康对照组及NMOSD ̄ON眼比较明显降低ꎬ与之相反的是NMOSD ̄ON眼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与NMOSD+ON眼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ꎮ这提示NMOSD+ON患者黄斑区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降低主要位于浅层毛细血管丛ꎬ而在NMOSD ̄ON眼的血流下降则位于深层的毛细血管丛ꎮ我们推测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对NMOSD的影响更为敏感ꎬ这与William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5]ꎬ因为深层和浅层毛细血管丛微血管结构存在差异ꎬ与浅层毛细血管丛相比深层毛细血管丛的横截面更薄ꎬ血管数量更多ꎮ可能由于在未发生ON前ꎬAQP4 ̄Ab的产生及其他炎症因素引起了星形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ꎬ导致了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结构的直接破坏以及血流的减少[16]ꎬ而发生ON后由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及视盘周围RNFL的变薄ꎬ引起代谢率下降ꎬ而血流下降是其继发的退行性改变ꎮ视网膜微血管网络是组织功能需求和疾病程度等因素的综合结果[17]ꎮ本研究中NMOSD+ON眼黄斑区深层血管密度与健康对照组及NMOSD ̄ON眼比较无明显改变ꎮNMOSD ̄ON眼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㊁RPC血流密度㊁视盘内血流密度和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均无明显差异ꎮ但既往样本量较大的研究则发现在NMOSD患者无论是否发生ON均出现黄斑浅层毛细血管和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的下降[18 ̄19]ꎮ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研究样本量较少ꎬ未能发现NMOSD ̄ON眼黄斑浅层血管丛及视盘周围血管密度的改变ꎮ在对黄斑浅层分区血管密度比较中ꎬ本研究显示中心凹区NMOSD患者浅层血管密度无明显降低ꎬNMOSD+ON㊁NMOSD ̄ON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ꎮ而旁中心凹区域及中心凹周围区域毛细血管密度ꎬNMOSD+ON与NMOSD ̄ON眼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ꎬ提示NMOSD毛细血管稀疏主要位于血管弓旁的视网膜大血管附近区域及中心凹旁毛细血管汇集的拱环附近ꎬ推测可能是由于此区域富含表达AQP4的Müller细胞ꎬ包括神经节细胞ꎬ有助于血-脑脊液屏障的紧密连接ꎬ并在控制渗透和离子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20]ꎮAQP4 ̄Ab介导的慢性Müller细胞炎症很可能造成旁中心凹区血管密度的下降ꎻ另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占所检测中心凹区的大部分面积ꎬ故较少出现血管密度的明显下降ꎮ既往研究也发现健康人群中中心凹旁浅层血管密度与内层视网膜神经层的厚度呈正相关ꎬ但与中心凹处血管密度不相关[21]ꎮ本研究还发现在NMOSD+ON眼的GCC及RNFL厚度较NMOSD ̄ON眼及健康对照组均明显降低ꎬ而NMOSD ̄ON眼较健康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变ꎬ这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22 ̄23]ꎬNMOSD反复发作ON会导致RNFL明显变薄[24]ꎬ甚至比特发性视神经炎患者的RNFL更薄[25]ꎬRNFL及神经纤维内丛状层复合体变薄是NMOSD可靠的影像学标志[26]ꎮ在NMOSD患者眼中ꎬ视盘整体血管密度㊁视盘周围血管密度和黄斑浅层血管密度与平均GCC和RNFL厚度均有很好的相关性ꎬ提示血管改变与视网膜结构损伤有关ꎮ综上所述ꎬ我们的研究表明有ON病史NMOSD眼的黄斑浅层旁中心凹㊁中心凹周围和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灌注减少ꎮ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减少可能发生在ON和RNFL㊁GCC萎缩之前ꎬ且视网膜血管密度的改变与视网膜结构损伤相关ꎮ但由于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ꎬ尚需要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探索NMOSD在ON发作前是否有视网膜血管密度的改变ꎬ为NMOSD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ꎮ参考文献:[1]JariusSꎬWildemannBꎬPaulF.Neuromyelitisoptica:clinicalfeaturesꎬimmunopathogenesisandtreatment[J].ClinExpImmunolꎬ2014ꎬ176(2):149 ̄164.doi:10.1111/cei.12271.[2]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ꎬ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ꎬ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ꎬ2016ꎬ23(3):155 ̄166.doi:10.3969/j.issn.1006 ̄2963.2016.03.001.[3]LevinMHꎬBennettJLꎬVerkmanAS.Opticneuritisinneuromyelitisoptica[J].ProgRetinEyeResꎬ2013ꎬ36:159 ̄171.doi:10.1016/j.preteyeres.2013.03.001. [4]WingerchukDMꎬLennonVAꎬLucchinettiCFꎬetal.Thespectrumofneuromyelitisoptica[J].LancetNeurolꎬ2007ꎬ6(9):805 ̄815.doi:10.1016/s1474 ̄4422(07)70216 ̄8.[5]MetzIꎬBeiβbarthTꎬEllenbergerDꎬetal.Serumpeptidereactivitiesmaydistinguishneuromyelitisopticasub ̄groupsandmultiplesclerosis[J].NeurolNeuroimmunolNeuroinflammꎬ2016ꎬ3(2):e204.doi:10.1212/NXI.0000000000000204.[6]PetzoldAꎬPlantGT.Diagnosisandclassificationofauto ̄immuneopticneuropathy[J].AutoimmunRevꎬ2014ꎬ13(4/5):539 ̄545.doi:10.1016/j.autrev.2014.01.009. [7]WingerchukDMꎬBanwellBꎬBennettJLꎬetal.Interna ̄tionalconsensusdiagnosticcriteriaforneuromyelitisopti ̄caspectrumdisorders[J].Neurologyꎬ2015ꎬ85(2):177 ̄189.doi:10.1212/WNL.0000000000001729. [8]Theclinicalprofileofopticneuritis.Experienceoftheop ̄ticneuritistreatmenttrial.Opticneuritisstudygroup[J].ArchOphthalmolꎬ1991ꎬ109(12):1673 ̄1678.doi:10.1001/archopht.1991.01080120057025.[9]AugstburgerEꎬZéboulonPꎬKeilaniCꎬetal.Retinalandchoroidalmicrovasculatureinnonarteriticanteriorische ̄micopticneuropathy:a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study[J].InvestOphthalmolVisSciꎬ2018ꎬ59(2):870 ̄877.doi:10.1167/iovs.17 ̄22996. [10]ZontaMꎬAnguloMCꎬGobboSꎬetal.Neuron ̄to ̄astro ̄cytesignalingiscentraltothedynamiccontrolofbrainmicrocirculation[J].NatNeurosciꎬ2003ꎬ6(1):43 ̄50.doi:10.1038/nn980.[11]FelixCMꎬLevinMHꎬVerkmanAS.Complement ̄inde ̄pendentretinalpathologyproducedbyintravitrealinjec ̄tionofneuromyelitisopticaimmunoglobulinG[J].JNeuroinflammationꎬ2016ꎬ13(1):275.doi:10.1186/s12974 ̄016 ̄0746 ̄9.[12]GreenAJꎬCreeBA.Distinctiveretinalnervefibrelayerandvascularchangesinneuromyelitisopticafollowingopticneuritis[J].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ꎬ2009ꎬ80(9):1002 ̄1005.doi:10.1136/jnnp.2008.166207. [13]成璐ꎬ董田田ꎬ凌振芬.视乳头血流改变在视神经脊髓炎疾病进展评估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ꎬ2018ꎬ26(2):32 ̄38+63.CHENGLuꎬDONGTiantianꎬLINGZhengfeng.Evalu ̄ationofNeuromyelitisOpticaPatientsthroughOpticNerveHeadBloodFlowDensity[J].ChineseJournalofClinicalNeurosciencesꎬ2018ꎬ26(2):32 ̄38+63. [14]KwapongWRꎬPengCLꎬHeZYꎬetal.Alteredmacularmicrovasculaturein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 ̄ders[J].AmJOphthalmolꎬ2018ꎬ192:47 ̄55.doi:10.1016/j.ajo.2018.04.026.[15]KwapongWRꎬYanJYꎬXieLFꎬetal.Retinalmicro ̄vasculaturealterationsin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sbeforeopticneuritis[J].MultSclerRelatDis ̄ordꎬ2020ꎬ44:102277.doi:10.1016/j.msard.2020.102277.[16]RoemerSFꎬParisiJEꎬLennonVAꎬetal.Pattern ̄specif ̄iclossofaquaporin ̄4immunoreactivitydistinguishesneuromyelitisopticafrommultiplesclerosis[J].Brainꎬ2007ꎬ130(Pt5):1194 ̄1205.doi:10.1093/brain/awl371.[17]JiangHꎬGameiroGRꎬLiuYꎬetal.Visualfunctionanddisabilityareassociatedwithincreasedretinalvolumetricvesseldensityinpatientswithmultiplesclerosis[J].AmJOphthalmolꎬ2020ꎬ213:34 ̄45.doi:10.1016/j.ajo.2019.12.021.[18]ChenYHꎬShiCꎬZhouLLꎬetal.Corrigendum:thede ̄tectionofRetinamicrovasculardensityinsubclinicalaquaporin ̄4antibodyseropositive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s[J].FrontNeurolꎬ2020ꎬ11:217.doi:10.3389/fneur.2020.00217.[19]HuangYHꎬZhouLꎬZhangBaoJZꎬetal.Peripapillaryandparafovealvascularnetworkassessmentby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inaquaporin ̄4anti ̄body ̄positive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s[J].BrJOphthalmolꎬ2019ꎬ103(6):789 ̄796.doi:10.1136/bjophthalmol ̄2018 ̄312231.[20]YouYYꎬZhuLꎬZhangTꎬetal.EvidenceofMüllerglialdysfunctioninpatientswithaquaporin ̄4immuno ̄globulinG ̄positive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 ̄der[J].Ophthalmologyꎬ2019ꎬ126(6):801 ̄810.doi:10.1016/j.ophtha.2019.01.016.[21]YuJꎬGuRPꎬZongYꎬetal.Relationshipbetweenreti ̄nalperfusionandretinalthicknessinhealthysubjects:a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angiographystudy[J].In ̄vestOphthalmolVisSciꎬ2016ꎬ57(9):OCT204 ̄OCT210.doi:10.1167/iovs.15 ̄18630.[22]OertelFCꎬKuchlingJꎬZimmermannHꎬetal.Micro ̄structuralvisualsystemchangesinAQP4 ̄antibody ̄sero ̄positiveNMOSD[J].NeurolNeuroimmunolNeuroin ̄flammꎬ2017ꎬ4(3):e334.doi:10.1212/NXI.0000000000000334.[23]JeongIHꎬKimHJꎬKimNHꎬetal.Subclinicalprimaryretinalpathologyin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 ̄der[J].JNeurolꎬ2016ꎬ263(7):1343 ̄1348.doi:10.1007/s00415 ̄016 ̄8138 ̄8.[24]BennettJLꎬdeSezeJꎬLana ̄PeixotoMꎬetal.Neuromy ̄elitisopticaandmultiplesclerosis:Seeingdifferencesthrough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J].MultSclerꎬ2015ꎬ21(6):678 ̄688.doi:10.1177/1352458514567216. [25]ZhaoXJꎬQiuWꎬZhangYXꎬetal.Aprospectivecase ̄controlstudycomparing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characteristicsin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 ̄opticneuritisandidiopathicopticneuritis[J].BMCOphthalmolꎬ2018ꎬ18(1):247.doi:10.1186/s12886 ̄018 ̄0902 ̄3.[26]MateoJꎬEstebanOꎬMartínezMꎬetal.Thecontribu ̄tionof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inneuromyelitisopticaspectrumdisorders[J].FrontNeurolꎬ2017ꎬ8:493.doi:10.3389/fneur.2017.00493.(编辑:李纬)。
脊髓血管病护理查房课件

针对患者的职业需求,进行特定的训练和指导,以最大程度地恢复 工作能力。
言语疗法
针对患者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障碍,进行语言训练和交流能力提 升。
自我管理的技巧和策略
健康生活方式
01
保持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以增强
身体免疫力。
情绪管理
02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可采
现状
脊髓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如早期诊断困 难、治疗效果不稳定等。
02 脊髓血管病的症 状与诊断
症状表现与特点
01
02
03
急性脊髓缺血
突发肢体麻木、力,甚 至瘫痪,伴随剧烈疼痛, 进展迅速。
脊髓血管畸形
缓慢进展的肢体麻木、无 力,伴随肌肉萎缩和营养 不良。
诊断方法和标准
急性脊髓缺血
MRI显示脊髓信号改变, 血管造影可发现血栓形成 或栓塞。
脊髓出血
MRI显示脊髓信号改变, 血液检查可见高血糖、高 尿素氮等。
脊髓血管畸形
MRI显示脊髓内血管畸形 ,血管造影可见异常血管 团。
鉴别诊断与排除
急性脊髓炎
无明确诱因,发病前有感染史或 预防接种史,起病急骤,有发热
社会关系
了解患者的工作、社交关系等社 会支持系统,评估其对患者的支
持和帮助程度。
文化背景
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和信仰,评 估其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的
影响。
04 脊髓血管病的护 理措施
一般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 空气流通,光线适宜。
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 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护理。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5-09-30T10:15:49.8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7期作者:周琳黄作义李鹏[导读] 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 TIA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脑梗死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最易被公众和医生忽视的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病亚种.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关键词:阿司匹林;脑出血转化率TIA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脑梗死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最易被公众和医生忽视的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病亚种,﹝5﹞未经系统治疗的TIA约有1/3以上可发展为脑梗死,其危险评分愈高,则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则大大提高,现在已经有ABCD2评分系统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分层管理、分层治疗,并选择相应的治疗干预措施[1],那么双抗在治疗TIA患者是在当前神经内科领域的热点问题,预防及治疗脑梗死的发生,均有与单抗,以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我科在应用ABCD2评分系统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后,并选用双抗治疗干预,在临床应用上取得良好的成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TIA患者共239例,男121人,女118人,年龄在30岁~80岁,平均59.16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60.78岁,诊断标准符合﹝4﹞新的推荐应用的TIA的诊断标准,脑梗死的诊断主要根据头颅CT/MRI对1小时CT未显示责任病灶的患者72小时再复发查头CT,若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肯定的脑梗死相符的特征性影像学的异常,并为新发的脑梗死灶,则诊断为卒中[2-4]。
而脑出血则依赖头部CT,即为症状性脑出血,复查头CT与原片对比新增高密度灶,则诊断为脑出血。
1.2方法筛选标准:ABCD2对TIA患者进行高危危险程度分组,分值6~7分。
评分相同的TIA两位患者则分为双抗组、单抗组、脑梗死好转率、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
治疗:双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单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
以脊髓损害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诊治体会

以脊髓损害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诊治体会周建波;杨小华;李格【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6(011)005【总页数】2页(P457-458)【关键词】脊髓损害;主动脉夹层;诊断【作者】周建波;杨小华;李格【作者单位】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区湖北天门431700;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区湖北天门431700;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区湖北天门43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1.041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常以胸腹部剧痛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危急重症之一,其发病率虽不高,但因其高死亡率以及逐年渐增高的发病率[1]备受关注。
AD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常累及多个系统,因此误诊率也较高[2]。
对于以脊髓病变为首发表现的腹主动脉夹层,特别是当症状不典型时,尽早确诊尤为困难[2,3]。
现将我院收治的以脊髓病变首发症状的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患者,男,78岁,因“双下肢无力麻木6 h”入院,伴全身大汗及小便失禁,无胸腹部疼痛。
既往有右侧青光眼手术史遗留右眼视力下降。
否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
查体:BP 170/ 12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D=2.5 mm,光反射存在,右侧D= 5.0 mm,光反射消失,余颅神经检查正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双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双侧腹股沟水平以下痛温觉消失,克氏征(-),布氏征(-),双下肢无水肿。
患者入院后留置尿管,约10余小时左右尿袋见暗黑色液体,量约200 mL,诉右下肢疼痛,双下肢冰冷,急查尿常规PRO3+,RBC 93个/μL,行腹部及盆腔彩超未见明显异常,暂观察处理,8 h后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腰椎MRI提示腹主动脉夹层,见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脊髓前2/3区域, 中胸段或下 胸段多见 首发症状常突发病损水平根 痛或弥漫痛 短时间内发生弛缓性瘫,脊 髓休克期过后转变为痉挛性 瘫 传导束型分离性感觉障碍 (痛温觉障碍、深感觉保留) 性感觉障碍, 尿便障碍明显
脊髓前动脉分布区梗死(中央髓梗死综合征)
77岁女性,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表现为进行性四肢瘫,剧烈颈部疼痛向双 上肢放射。MRI T2(图a)显示纵向高信号,T1(图b)及强化显示脊髓腹 侧轻度不均匀强化(铅笔画样;图c箭头)。T2轴位(图d,f)显示C3/4 水平脊髓前角对称性高信号(图d箭头为蛇眼征;图e箭头显示轻度强化), 病变扩展到C5水平,累及脊髓后动脉分布区。
出血性脊髓病病因
动静脉畸形 动脉瘤 血液病 肿瘤 抗凝治疗后
外伤(常见)
自发性出血
出血性脊髓病
出血性脊髓病临床表现
分类:硬膜外/硬膜下/脊髓内出血 均骤然出现剧烈背痛 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截瘫/病变水平以下感觉缺失/ 括约肌功能障碍)
脊髓血管畸形
临床分型
① ② ③ ④
影像学和手术分型:
(2) 急性脊髓炎 急性起病的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前多有前驱感染史或接种史, CSF细胞数可增加
治疗
① ② ③ ④ ⑤ 缺血性脊髓血管病治疗原则同缺血性卒中 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应紧急手术, 解除脊髓受压 脊髓AVM可行血管结扎\切除或介入栓塞治疗 截瘫病人应加强护理, 防止合并症(褥疮&尿路感染) 急性期后尽早功能训练&康复治疗
脊髓血管病分类
缺血性 出血性 血管畸形 发病率显著<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脊髓病病因
心肌梗死 心搏骤停 主动脉破裂 主动脉造影 胸腔&脊柱手术
动脉粥样硬化 梅毒性动脉炎 肿瘤 蛛网膜粘连
严重低血压
缺血性脊髓病
缺血性脊髓病分类
脊髓前动脉综合症 脊髓后动脉综合征 中央动脉综合征
脊髓TIA 脊髓梗死
脊髓血管病
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周琳
脊髓血管解剖—动脉
脊髓前动脉 脊髓后动脉
根动脉
• • 根前动脉 根后动脉
脊髓血管解剖—静脉
脊髓静脉与动脉一样,也分脊髓前后和神经根静脉.较动脉多,口径大, 主要分布后面,两侧最少 椎静脉丛向上与延髓静脉相通,在胸段与胸腔内奇静脉及上腔静脉相 通,而后又与肺静脉有联系.在腹部与下腔静脉,门静脉及盆腔静脉 相连.
脊髓后动脉综合征
脊髓后动脉侧支循环良好, 极 少闭塞, 或症状较轻, 恢复较 快
急性根痛, 病变水平以下深感 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
痛温觉、肌力保存, 括约肌功 能常不受影响
脊髓后动脉/脊髓后外侧动脉分布区梗死
57岁女性,脊髓后动脉和脊髓后外侧动脉分布区梗死。矢状位和轴位T2(图a,c) 显示高信号(箭头),DWI高信号(图b)
MRI: 脊髓局部增粗 出血或梗死 增强后可能发现血管畸形
T 1
T 2
脊髓前动脉梗塞
脊髓出血
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CSF呈血性 椎管梗阻时CSF蛋白量增高, 压力低
鉴别诊断
(1) 脊髓间歇性跛行应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鉴别 后者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超声多普勒检查有助于鉴别
脊髓供血特点
故骨折,椎间盘突出 可影响血供,脊髓前动脉也可受后纵韧带钙化影响 脊髓对缺血较脑有耐受性:20-26min(dog)能recovery 脊髓动脉硬化为脑动脉硬化1:100 脊髓有三只血管互相吻合,呈冠状环,代偿相对良好,不 易缺血。其中两条根动脉分水岭区最薄弱(T4 、L1) 脊髓横断面3个供血薄弱区 中央管部 皮质脊髓侧束脊 髓前角 静脉丛压力低、无静脉瓣,胸腹压力变化,血液可以逆流, 这是感染和肿瘤转移入颅的途径之一 脊髓内结构紧密, 较小血管损害可导致严重后果
多见于胸腰段,其次为中胸段,颈段少见 多在45岁前发病,男女之比为3:1 缓慢起病或间歇性病程,部分以运动障碍为主,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 /部分复发缓解 畸形血管破裂表现为急性起病(根痛、横贯性/半切) 括约肌功能障碍早期为尿便困难,晚期失禁。也有少数患者单纯表现 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辅助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
① ② ③ ④
髓内动静脉畸形 髓周动静脉瘘 硬脊膜动静脉瘘 混合型
I型硬脊膜动静脉畸形 II型髓内动静脉畸形 III幼稚型动静脉畸形 IV型髓周动静脉瘘(IVa型,单 滋养血管,低血流量 ; IVb型, 多滋养血管,高血流量 ; IVc 型,多滋养血管,高血流量及 团块样引流静脉)
脊髓血管畸形临床表现
中央动脉综合征
病变水平相应节段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肌张力减低、肌萎缩 多无锥体束损害 感觉障碍
脊髓前角内外系统之间的分水岭区梗死(蛇眼征)
71岁男性,腹部外科手术后在ICU发生顽固低血压,导致脊髓前动脉分布区血 流动力学性梗死。矢状位T2显示铅笔画样高信号(图a,箭头),轴位T2(图 b-d)显示蛇眼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