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梳理 原始社会

合集下载

1-5课历史知识点

1-5课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1、史前时期的特征: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起止时间:距今170万年—约前2070年3、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河流:黄河、长江、辽河;特征:多元一体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二.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三.人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在从猿到人转变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的作用。

四.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 2距今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4生产生活状况(2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依据:遗址发现门齿化石,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五. 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距今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遗址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4体貌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5生产生活状况(4点):①使用打制石器②靠采集狩猎为生③过群居生活④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6火的用途(4点):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火的意义: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7.北京人群居的原因:直接原因:环境险恶;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六. 山顶洞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 2距今年代:约3万年前3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形同4生产生活状况(6点):①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②懂得人工取火③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④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⑤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⑥过着集体生活,进入氏族社会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异同相同:工具:都使用打制石器用火:都会使用火不同:工具: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火:北京人使用的天然火,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1.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2.兴起地区及种植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稻、北方地区栽培粟、黍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和黍的国家!4.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家畜饲养也同时出现。

七年级下册123单元历史知识梳理框架

七年级下册123单元历史知识梳理框架

七年级下册123单元历史知识梳理框架[正文]七年级下册123单元历史知识梳理框架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轨迹。

(一)原始社会的定义与特征原始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的阶段,通常指的是靠狩猎、采集为生的社会形态。

其主要特征包括:人类进入定居生活的阶段、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人口数量较少、社会关系基于血缘关系等。

(二)原始社会的发展1. 石器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工具,提高了狩猎和采集的效率。

2. 定居生活的形成:人们逐渐从游牧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的农耕生活,开始种植农作物。

3. 农业的出现:农业的兴起使人类能够生产更多的食物,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第二章:古代文明的兴起古代文明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具有独特特征的文明体系。

(一)古代文明的定义与特征古代文明是指在历史上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文化体系,具有高度发展的农业经济、城市化和人类文化的显著特征。

(二)古代文明的代表1. 低线文明:主要分布在河流流域,如埃及、苏美尔、印度河流域等。

这些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建立了强大的城市国家。

2. 高线文明: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如中国古代文明。

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3. 西亚文明:出现在古代的近东地区,如古波斯、希腊等。

这些文明在人类思想、法律和政治组织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章: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中世纪是封建社会盛行的时期,封建制度成为统治社会的主要方式。

在这一时期,欧洲盛行的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特征与运作封建制度是一种基于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确立了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等级制度。

该制度的特征包括: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的互相依附关系、地权与劳动权的不平等、封建领主拥有政治和军事权力等。

(二)封建社会的影响1. 社会经济: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导,农奴为领主提供劳动力,主要生产目标是自给自足。

高考历史知识清查—中国古代史

高考历史知识清查—中国古代史

高考历史知识清查(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一)旧石器时代:以、、山顶洞人等为代表。

社会生产力低下,从事渔猎和经济,以群居生活为主,“火”的使用,延长了人类寿命。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以文化、大汶口文化、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为代表,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的发展基础。

使用打磨石器,陶器大量使用,原始农业出现,饲养家畜。

村落的修建,人类生活逐渐趋于稳定。

同时,生产力发展,产生,贫富分化严重,出现阶级分化。

部落战争不断,形成部落联盟,历史发展向国家过渡。

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0年)1.经济:是经济基础,奴隶制经济繁荣;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以兵器为礼器为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

2.政治:夏王朝建立,确立制,“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

商代的制,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力。

西周推行制,等级森严,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以制为核心,加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延续了周王朝的统治时间。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

紧密结合、以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3.思想文化: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明德慎罚、崇尚礼乐教化。

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逐渐形成。

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干支纪日法延用至今,影响深远。

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经济: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出现,确立,井田制遭到破坏,形成,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以家庭生产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等为特点。

推行,成为此次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

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繁荣,“”制度遭到破坏。

2.政治: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崩溃到建立的大变革时代。

遭到破坏,周天子权威下降,礼崩乐坏,等级秩序混乱。

战争频繁,由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转变,统一趋势出现。

七年级上册整理原始社会到隋唐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整理原始社会到隋唐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整理原始社会到隋唐的知识点1.原始社会的特征2.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3.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4.原始社会的文化特点5.原始社会的经济活动6.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7.原始社会的政治组织奴隶社会1.奴隶社会的形成2.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3.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4.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5.奴隶社会的文化特点6.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灭亡7.奴隶社会的影响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的形成2.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3.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4.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5.封建社会的文化特点6.封建社会的发展与灭亡7.封建社会的影响隋唐时期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2.隋唐时期的经济3.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4.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5.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6.隋唐时期的外交关系7.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8.隋唐时期的商业贸易9.隋唐时期的手工业10.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正文】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起始阶段,其特征是人类处于初级的生产方式,生活在采集和狩猎的时期。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由于产品的取得比较容易,社会分工比较简单,人们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小。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成员的生活是简朴的,文化水平低下,没有明确的分工,经济活动以自然经济为主,社会成员之间主要通过血缘关系和部落、氏族关系进行联结。

原始社会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工具、宗教和艺术等方面。

最初的社会生产工具是石器,有石器时代的特征。

原始社会的宗教是自然崇拜,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神秘力量的崇拜在当时占着重要地位。

艺术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歌舞和绘画等方面。

总的来说,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相对简单,主要以部落和氏族为单位组织生产和生活。

奴隶社会的产生是原始共产制社会走向了私有制社会的结果。

奴隶社会是指农奴基地所有制及奴隶制在全国范围内被确立和维护的社会。

奴隶社会主要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但已出现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生产等,不再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奴隶社会是以奴隶制度为特征的社会形态,在南方,是用人为商品来对待。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的特点:温饱性经济,无政府状态,原始公有制等。

2.奴隶社会的特点:奴隶制度的建立,城市国家的兴起,劳动分工的发展等。

3.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特点。

二、古代文明1.两河流域文明:选择信使,城邦制度,楔形文字,水利工程。

2.印度河流域文明:排水系统,城市规划,梵文文字,信使制度。

3.埃及文明:信使制度,人民公仆,象形文字,金字塔,太阳历。

4.希腊古典文明: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奥林匹克运动会,哲学和艺术。

三、古代中国1.夏朝:尧、舜、禹的传说,夏禹治水的故事,发展了陶器制作技术。

2.商朝:商汤的故事,发展了青铜器制作技术,商周文字的出现。

3.周朝:西周建立了封建制度,东周逐渐衰落,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的兴起。

4.秦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统一的法律,修建了万里长城,推行了一系列。

5.汉朝:武帝时期,推行了开疆拓土政策,丝绸之路的开辟,科举制度的兴起。

6.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相互争夺,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7.北魏南北朝:北魏统一了北方,南北分裂,佛教迅速发展,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四、世界古代文明与我国古代文明的交往1.古代世界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

2.罗马帝国:罗马法的影响,基督教的传播,科学、哲学等方面的发展。

3.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影响,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五、中世纪的欧洲1.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制度,封建领地制度,封建仪礼制度,封建经济制度。

2.教会的权力:教皇与皇帝的冲突,十字军东征,宗教运动。

3.黑死病:14世纪的大规模瘟疫,导致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六、现代近代史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兴起,艺术、文学、科学等方面的发展。

2.地理大发现:欧洲国家的航海技术的进步,纷纷进行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机等发明的出现,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开始。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详细笔记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详细笔记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详细笔记高一必修一历史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历史展开,涉及到了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的历史内容。

本篇文章将对该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笔记,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记忆历史知识。

一、原始社会1. 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早阶段,主要特点是人类处于采集和狩猎的状态,没有固定的定居地。

二、奴隶社会1. 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向定居的农业社会过渡的阶段,以奴隶制度为特征。

2. 其中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代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是世界上三大文明古国。

三、封建社会1. 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长的一个阶段,主要特点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 中国封建社会有三个主要时期:夏、商、周。

其中,周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四、秦汉帝国1.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

2.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统一货币、建立标准文字——小篆、修建万里长城等。

3. 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朝进一步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如推行降租减息、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五、中国古代文化1.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性人物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

2.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君子道德修养,大力弘扬社会和谐。

3. 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注重内心的安宁与自由。

4. 另外,先秦时期还有多种流派,如墨家、法家、兵家等,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重要影响。

六、历史上的重要事件1. 夏朝的建立和夏禹治水;2. 商朝的商汤灭夏、纣王的暴政,以及武庚起义等;3. 周朝的建立和周公制礼;4.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5. 汉朝的王莽新政和王莽的灭亡;6. 其他重要事件,如项羽和刘邦的争霸、三国鼎立、北周的改革等。

七、历史人物1. 古代中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夏禹、商汤、周公、孔子、秦始皇、刘邦、曹操、诸葛亮等。

总结:通过本篇文章的详细笔记,我们对高一必修一历史课程的重点内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是中考历史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朝时期的几千年历史。

下面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知识点。

一、远古时期远古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时期,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阶段。

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人们过着食物采集和部落生活的原始状态。

他们靠狩猎、捕鱼、采集野果等方式维持生计,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和明确的社会阶层。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奴隶制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

奴隶主通过战争、征服等手段控制奴隶,奴隶进行生产劳动。

同时,人们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和划分阶级的现象。

二、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包括周朝和秦朝到明朝的封建王朝。

1. 周朝周朝有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阶段。

西周时期,周王通过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诸侯国,实行分封制。

东周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加强,分封国家越来越多。

2. 秦朝秦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秦始皇通过征服六国统一中国,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

3. 汉朝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扩大了封建土地的规模,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东汉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不安。

4.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动乱局面,北方先后出现了魏、晋、南北朝等政权,南方有吴、刘宋、南齐等政权。

社会矛盾加剧,分封土地过多,形成割据局面。

5. 隋朝和唐朝隋朝通过统一战争统一中国,废除了分封制度,重新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唐朝辖区广大,政府组织健全。

6. 宋朝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南宋时期,宋朝遭遇金朝的侵略,北方沦陷。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复习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复习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复习一、原始社会1、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产生地在非洲;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因发现云南元谋而得名,处于长江流域。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直立行走和吃熟食,为人类大脑的发育、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标志着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天然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征服大自然的能力,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处于黄河流域。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靠采集、狩猎、捕鱼维生,已会用骨针缝制兽皮,会佩戴装饰品,说明他们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具有爱美的观念,会人工取火的方法,过着氏族组织的生活(血缘关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平均分配劳动果实,没有贫富贵贱差别,处于黄河流域。

4、人和动物是根本的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5、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六千年前,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和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一万年前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开始有了农耕生活。

6、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的石器,用木石制成的耒耜耕地,用石镰收割庄稼,种植粟、白菜、荠菜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用骨制的箭头、鱼钩、鱼叉狩猎或捕鱼,会制彩陶、纺线、织布、制衣等。

7、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的石器,用木石制成的耒耜耕地,主要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已掌握掘井技术会制造陶器,并制造出了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蔬菜(半坡人)、和水稻(河姆渡人)的国家之一。

8、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由于原始农耕的出现都过上了定居生活,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炎热潮湿)住干栏式房子,半坡原始居民(风沙大)住半穴居式房子。

9、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在山东大汶口,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现象。

10、炎帝和黄帝: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炎帝的贡献:改进了农具,教人耕田;发明了制陶技术;发明医药,组织集市交易。

高一政治原始社会知识点整理

高一政治原始社会知识点整理

高一政治原始社会知识点整理一、原始社会的概念和特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简单、最原始的社会形态。

主要特征如下:1.人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经济活动,还有简单的农业生产。

2.部落或氏族是基本社会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组织原则。

3.劳动力分工简单,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较为单一。

4.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共有制,个体所有制不明显。

5.社会等级制度尚未形成,尚未出现剥削和压迫。

6.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简单,以习俗和习惯为主要约束力。

二、原始人的生产方式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狩猎、采集和简单的农业。

具体内容如下:1.狩猎:原始人通过狩猎获取食物和皮毛等生活必需品。

主要以使用简单的石制工具,如石头、木棍等为工具,猎物多为野生动物,如猴子、鹿、野猪等。

2.采集:对于采集,原始人主要采集野果、野菜、坚果等植物食物,同时也采集鸟蛋、蜂蜜等。

采集工具主要为手、木棒等。

3.农业:在一些地区,原始人开始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主要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谷物、豆类等。

农业还是在劳动力分工较简单的情况下进行的。

三、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主要以部落和氏族为基本单位。

具体内容如下:1.部落:部落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由一群血缘关系密切的人组成,共同居住在一起并共同从事生产活动。

部落的组织形式相对松散,没有明确的统一领导机构。

2.氏族:氏族是在部落基础上形成的更大的社会集团,同一氏族的成员多为共同的祖先或祖宗,有着更为密切的血缘关系。

氏族内部的组织形式较为稳定,通常有族长或族长委员会负责管理和决策。

四、原始社会的社会等级制度原始社会尚未形成明确的社会等级制度,人们的地位和权力主要由血缘关系和个人能力决定。

没有出现明显的剥削和压迫现象,社会地位由个人在部落或氏族中的地位决定。

五、原始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原始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相对简单,主要以习俗和习惯为主要约束力。

人们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道德准则来规范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3、蓝田人——考古学家发掘出的一个完整头骨化石。

时间:距今约160万年地点:陕西蓝田4、郧县人——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时间:距今约100万年地点:湖北郧阳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北京人的特征(1)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三、山顶洞人1、时间:距今约距今约3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2、体貌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1)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

(3)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4)山顶洞人生活在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列举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异同点:答:相同点:①、生活地区相同②、都使用打制石器不同点:①、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归纳一、先秦时期(原始社会 - 公元前221年)1. 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 - 公元前2070年)-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如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距今约70 - 20万年)等。

他们过着群居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 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典型的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彩陶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和半坡文化(黄河流域,种植粟)是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

此时开始出现了定居生活,形成了氏族公社,先是母系氏族(如河姆渡、半坡),后发展为父系氏族(如龙山文化时期)。

2.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 - 公元前771年)- 夏朝(公元前2070 - 公元前1600年)-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者是禹,启继承禹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 商朝(公元前1600 - 公元前1046年)- 汤建立商朝,都城多次迁移,盘庚迁殷后稳定下来。

- 青铜铸造业发达,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记事。

- 西周(公元前1046 - 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 分封制: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周王有朝觐、纳贡、服役等义务,目的是拱卫王室。

-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驱逐,这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 - 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 公元前476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进入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争霸。

先后出现了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国)、楚庄王(问鼎中原)等霸主。

原始社会 知识点总结

原始社会 知识点总结

原始社会知识点总结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期阶段,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社会形态呈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社会关系以血缘关系和个人关系为主要特征,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社会生产力主要依赖狩猎、采集、渔猎等方式获取生活资料。

一、原始社会的定义和特征1. 原始社会的定义原始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期阶段,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阶段之一。

原始社会是人类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从野蛮向文明转变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人类社会形态呈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社会关系以血缘关系和个人关系为主要特征,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社会生产力主要依赖狩猎、采集、渔猎等方式获取生活资料。

2. 原始社会的特征(1)原始共产主义在原始社会阶段,生产资料尚未私有化,社会经济生活呈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生产资料、劳动成果以及社会财富是公有的,个人财产私有制尚未形成,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相互关联。

(2)血缘关系原始社会的社会关系主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家族关系和部落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以亲属关系为纽带组成小规模社会群体。

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中是稳定的社会纽带,维系着社会成员间的互助和合作。

(3)狩猎采集经济在原始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依靠狩猎、采集、渔猎等方式获取生活资料,这种经济形态被称为狩猎采集经济。

人们依靠自然界的资源为生,没有固定的居住点和生产手段。

(4)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原始社会的人们普遍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先,认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

在宗教活动中,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和儀式,从而形成了原始宗教。

同时,在原始社会阶段,人们也创造了原始艺术,用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理解。

二、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1. 社会结构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以家族和部落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组织形态。

家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单位,家族成员通常由同一个血统上来,形成了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

高一原始社会知识点

高一原始社会知识点

高一原始社会知识点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主要指人类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牧畜的转型时期,约距今8000年至5000年前。

本文将就高一原始社会的知识点进行探讨,包括人类起源、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特点等方面。

一、人类起源原始社会的人类起源需要从人类的进化历程来理解。

根据科学研究,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200万年前的非洲。

最早的人类类群是直立人,其后逐渐演化出智人(旧石器时代人类)。

智人具备了高度发展的大脑和灵活的手能力,这为其后的社会进化奠定了基础。

二、生活方式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是狩猎采集。

人类依靠狩猎获取食物,同时也采集天然植物和果实满足生存的需求。

人们通常居住在自然洞穴或简单搭建的遮蔽物中,采用游牧的方式进行生活。

三、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和部落为基础的。

人们根据亲缘关系建立了紧密的家族群体,多以父系制度为主。

家族成员通过共同的任务和资源共享,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多个具有共同利益的家族组成了部落,部落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四、文化特点原始社会的文化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语言和艺术方面。

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和神秘力量抱有敬畏之心,发展出各种原始宗教,通过祭祀和仪式来寻求安抚和祈福。

语言的出现使人类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并且形成较为固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艺术方面,早期人类通过绘画、雕刻等方式来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同时也记录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状况。

总结: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人类通过狩猎采集为生,社会组织以血缘和部落为基础,宗教信仰、语言和艺术成为其文化特点。

了解原始社会的知识,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与共同点,以及人类文明的源头。

历史高一必修一原始社会的知识点

历史高一必修一原始社会的知识点

历史高一必修一原始社会的知识点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它是人类社会从无政府状态进入有政府状态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社会结构简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主要基于亲缘关系和部落制度。

本文将从原始社会的起源、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原始社会的起源原始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还没有进入农业时代,生活在野外,依靠狩猎、采集和渔猎来维持生计。

人们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和发展需要,逐渐形成了原始社会。

二、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1. 狩猎与采集:原始社会的人们依靠狩猎和采集获得食物和原料。

他们使用简单的石器、木器等工具进行狩猎作业,采集果实、种子和根茎等可食用植物。

这种经济形态的发展,保证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

2. 渔猎:人类在原始社会逐渐掌握了捕鱼和捕猎动物的技术,开始进行渔猎活动。

渔猎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原始社会的发展。

三、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1. 部落制度:原始社会人们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多居住在某一地域,形成部落。

部落内部有一定的规则和职责分工,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首领负责处理部落内外事务,决策权属于部落中的一些强者。

2. 原始公社:在原始社会中,由于资源匮乏,人们常常不得不进行共享,形成了原始公社。

原始公社通常由几个家庭组成,共同使用有限的资源和领土,并且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进行联合防御。

四、原始社会的文化特点1. 语言和文字: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简单粗暴的语言和特定的符号来进行交流。

他们制定了一些简单的规则和符号,用来表达意思。

2. 宗教和神话:原始社会的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生死问题产生了好奇和敬畏之情,形成了原始宗教和神话。

他们通过崇拜神灵、鬼神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 工艺和艺术: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逐渐掌握了制作工具和加工原始材料的技术,开始进行工艺制作和艺术创作。

他们制作简单的石器、陶器,并且通过洞穴壁画等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一二单元知识梳理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一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指没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以前所经历过的历史阶段。

第 1 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古人类1、世界上发现人类化石和_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__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时间约 170万年、距今160万年的是陕西蓝田人、距今100万年的是湖北郧阳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约70 万-20 万年;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3、体貌上: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生活上:使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为生,使用天然火,已经学会保存火种,北京人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 万年前,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2、体貌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3、生产工具: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4、生活状况:懂得人工取火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会与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有爱美意识;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名称类型体貌特征制作工具用火状况社会组织北京人直立人保留猿的较多特征打制石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群居生活山顶洞人晚期智人与现代人基本相似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货集体生活(出现氏族特征)第 2 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起源(1)距今两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距今一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2)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2、标志: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3.影响:促进定居生活,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1、河姆渡居民发源于: 长江流域2、距今时间:约7000 年,地点:浙江余姚3、主要农具:骨耜(磨制)4、生产活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等家畜;5、房屋:干栏式建筑,发现木结构水井(南方温暖潮湿,可通防潮)5、原始农业:制作陶器和乐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梳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历史时期。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和历史进程。

下面我们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人类在这一阶段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

2.生产力极为低下,社会生产力主要是依赖手工劳动,社会资源非常有限。

二、奴隶社会1.奴隶社会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特征是奴隶制度的存在。

2.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逐渐出现了城市和国家。

3.古代中国的奴隶社会主要是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

三、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特征是封建制度的出现。

2.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封建制度主要包括封建王朝和封建农民。

3.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

四、中国古代文化1.中国古代是丝绸文化和春秋战国文化的代表。

2.丝绸文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化之一,表现在丝绸的生产和丝绸文化的繁荣。

3.春秋战国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特点是思想开展和学派纷争。

五、古代中国的政治形态1.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和王朝制度。

2.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础,王朝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具体表现。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结构。

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深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并对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从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

历史1到6单元总结知识点

历史1到6单元总结知识点

历史1到6单元总结知识点第一单元: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演变的最早期阶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原始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工具简单等。

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中,主要以打猎、捕鱼和采集为主要经济活动,社会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社会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

此外,原始社会的思想观念还很原始,没有文字,只有口头传承的方式。

第二单元: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奴隶制度为主要形式。

奴隶社会发达的地区多是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

在这个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奴隶社会的社会分工明显,奴隶开始从事种植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这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制度和商品经济开始逐渐兴起,并且农民起义、奴隶起义等社会矛盾也逐渐激化。

第三单元: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一个秩序严明、等级分明的社会制度,主要表现为以封建地主土地为生产资料,农民以私产为主的经济形态。

此时,家庭基础的生产方式基本保持原始状态,不过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使之更符合当时生产的需要。

在粮食作物生产上,开始逐渐有一些牛耕农业的证据;同时在手工业方面,还出现一些高级生产工具,反映出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

封建社会出现了政治制度的封建经济因素,达到了封建制。

封建社会的国家体系是世界各大洲的共同特征。

第四单元: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是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主要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是西方国家最兴盛的国家的经济的基础。

而资本主义却在社会生产按照社会利益进行分配方面是不平等的,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里,掀起更多的斗争。

最大的社会问题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产业的私有。

第五单元:世界史世界史是指世界各国历史的总和。

它包括了地球上每个历史时期,每一地区的国家。

它关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文明与国家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和事件。

知识点复习资料—原始社会时期+--202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点复习资料—原始社会时期+--202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知识——原始社会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通史)【时空坐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能人、立人、智人)距今170万年距今约110—115万年前距今约70—20万年距今1万年约7000—5000年前(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进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大汶文化、河姆渡文化)传说时代约5000年前三皇五帝公元前2070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夏朝建立【阶段特征】(约300万或170万年前~前2070年)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1)政治上: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出现,旧石器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以刀耕火种为耕作方式,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晚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具体知识点】一、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1)概念: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性文化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110万年的蓝田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遗址分布特点:沿河分布、满天星斗、本土化发展。

(4)生产工具:能以打制方法制作简单工具,如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制作骨针。

(5)生产方式:渔猎、采集、驯化动物。

(6)生活方式:群居、迁徙、已经学会用火。

(7)居住环境:穴居、巢居、半穴居。

(8)社会形态:原始人群和母系氏族。

(9)交通状况:足迹路的形成。

二、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诞生(1)概念: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早期晚期时间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距今约5 000年到前2070年代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分布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上游长江下游特征手工业: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农业: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分为早、中、晚3期。

七年级历史原始社会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原始社会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原始社会知识点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一个时期,其特点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形态也处于纯粹的原始状态。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原始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此,学习原始社会的知识点对于七年级历史学习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历史原始社会的知识点。

原始社会的定义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在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主要特征是人们还没有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处于狩猎、采集和渔捞的阶段,部落间的关系主要是以氏族为单位,没有封建等级和婚姻制度等等。

原始社会的特点1. 低水平的生产方式:原始社会人们依靠狩猎、采集、渔捞等方式向生存资源进行劳动,但因原始工具简单,所以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2. 部落氏族组织:原始社会的部落氏族组织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它以血缘为纽带,实行一定的占有与共享制度。

3. 社会缺乏劳动分工:由于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低效性,因此社会缺乏明确的劳动分工,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还比较单一。

4. 原始宗教信仰:原始社会成员都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崇拜自然神,相信祖先神灵的存在,认为神灵是影响自然环境的主要元素。

5. 简单的社交礼仪:原始社会的社交礼仪非常简单,通常以人们自身的感觉为准,没有固定的规范或仪式。

原始社会的分布原始社会主要分布在世界上一些偏远的地区,如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

其中,南非洲原始社会的代表是科伊桥人,澳大利亚原始社会的代表是土著。

在中国,也曾有过原始社会的存在,主要是分布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

原始社会的消失原始社会的消失与进化相关,进化的标志是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掌握了耕种、畜牧等生产技术。

那些部落进入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成现代化的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在进化的过程中消失了,理所当然。

总结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中人们探索了很多生存方式,这些发现和经验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了解原始社会的知识点能够帮助七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发展史和文化多样性。

原始社会至隋唐的知识点。

原始社会至隋唐的知识点。

原始社会至隋唐的知识点。

1. 原始社会
- 原始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 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原始宗教和艺术的萌芽
2. 夏商西周时期
- 中华文明的起源
- 甲骨文和金文
- 奴隶制度的产生
- 封建制度的萌芽
3. 春秋战国时期
- 百家争鸣
-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 法家和墨家思想
- 秦统一中国
4. 秦朝
- 中央集权制度
- 郡县制
- 统一度量衡
- 焚书坑儒
- 君主专制制度
- 儒家思想的确立
- 丝绸之路的开辟
- 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
6. 东汉
- 士族集团的兴起
- 佛教的传入
- 黄老思想的流行
- 三国时期的分裂
7. 魏晋南北朝
- 民族大融合
- 佛教的发展
- 诗歌、绘画、音乐的繁荣 - 断代史的编纂
8. 隋朝
- 统一中国
- 均田制
- 修建大运河
- 文化的复兴
- 贞观之治
- 科举制度
- 经济繁荣
- 文化辉煌时期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知识梳理-----(七上)
第一单元——原始社会
特点:生产力水平低下,平等互助,没有阶级压迫,没有贫富贵贱差别。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远古居民”-3)
●知识要点
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作用:照明、防寒、驱赶野兽、烧烤食物)。

5.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人类社会共同体。

由共同的祖先繁衍,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6.早期原始社会的形成:早期的原始人类,生存环境险恶,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斗争,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居民”-3)
●思考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2.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三、华夏之祖(“五帝——炎、黄、尧、舜、禹”)
●知识要点
1.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著名的部落首领,生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黄河流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结成部落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和炎帝共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2.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推
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3.原始社会的终结:禹当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社会生产发展,私有财产增多,部落联盟首领有了特权。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从部落联盟的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夏朝设置了国家机构,实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第二单元——奴隶社会
特点:有了阶级和阶级压迫,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社会两大对立阶级。

一、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