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注意:
1、种群中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从而实现基因交流. 即: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 该放养多少头羊,既 能保护草原,又能取 得最好经济效益?
怎样控制害虫数 量,以防止虫灾 发生?
对于某水体中的鱼, 何时捕?捕捞多少? 才能既不会使资源枯 竭,又使资源得到充 分利用?
③ 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昆虫,如家白 蚁等,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的雄蜂和蜂王, 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图
迁出率和 迁入率
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直接 影响
间接影响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决 定
出生率和 死亡率
小结:
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2.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3.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率和迁出率 4.能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5.能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③ 衰退型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个体较多。
老年 成年 幼年
衰退型年龄组成
出生率<死亡率,未来 一段时间种群密度减小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 以预测种群数量变 化的趋势
判断:下列两图的年龄结构
增长型
衰退型
思考: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吗?稳定型呢?
不一定
5、性别比例 (1)概念: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7、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 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
高考生物《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全优精品导学资料 新人教版
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1、考点解读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的考察①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例如:在蝌蚪密度大的水中,个体较大的蝌蚪能从肠道分泌有毒物质,使幼小蝌蚪死亡率增加;还有桉树的自毒现象等。
由此可见,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能,是物种生存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重要方式。
在海洋鱼类资源急剧减少时,应停止捕捞,制定“休渔期”,使之繁殖增多,还可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苗,加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
②种间关系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例如:一片草原上,牧草繁茂,食草动物就多,动物数量的增加,引起牧草衰减,由于牧草衰减,又引起动物数量减少,继而牧草又恢复正常。
若过度放牧,则会引起草场退化,进而引起动物种群数量下降。
所以要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不能超载放牧。
2.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考察a. 延滞期b. 指数增长期c. 减速增长期d. 稳定期(有波动)按自然选择学说,“环境阻力”部分个体数就是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①“J”型增长曲线:在理想条件(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大(指数增长),这种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在理论上存在,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
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但在种群增长的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条件适宜,缺少天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入侵种会呈指数增长趋势。
例如:入侵我国的大米草、水葫芦等。
②“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后停止增长,即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一个牧畜饲养场最佳养殖个数是1/2K。
两种生长曲线的区别:K值:最高密度(环境的满载量)(负载能力)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有利于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如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科学防治害虫(农田治虫要选择良机)等。
例如:在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时,种群数量控制在什么情况下,人类获得资源量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其实,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值时便可达到例题的要求。
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5)在加入草履虫后,如果研究者再加入另一种以酵母菌为食 在加入草履虫后, 物的生物, 物的生物,则三者之间最先发生的关系是 A.共生 A.共生 C.竞争 C.竞争 B.腐生 B.腐生 D.寄生 D.寄生 (
C )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 侵入定居阶段 )。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 竞争平衡阶段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 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 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 相对稳定阶段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 结构复杂、层次多。 结构复杂、层次多。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2.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我国东部亚热带某山地森林地区的一片森林遭到人为砍伐破坏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 一直难以恢复。科学家为确定森林砍伐后对环境的影响,长期跟 踪研究了该地区森林受破坏地的河流和未受破坏地的河流中氮的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含量,数据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1.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目的是研究一种生物种 研究者设计了一实验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群数量的变动对另一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 在第一天将一种酵母菌接种于一培养基上,放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合适的并且无其他物种存在的条件下培养,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 在第三天将草履虫加到此培养基上,研究者检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测了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 答相关问题: 答相关问题: (1)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各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繁殖 下图表示在培养基上培养酵母菌时, 速度的影响, 速度的影响,其中不正确的是 ( C )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恢复实践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一、群落结构和功能恢复的基本原理
(三) 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物理因素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营养因素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种源条件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物种间的关系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方法
(三) 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
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 源:现存乡土物种栖息地--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原点 缓冲区:环绕源周边的地区--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 源间联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生态流之间的高效通道和联系途径 辐射道: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战略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
演替中的物种更替,如森林中的 优势树种和杂草
关键的共生种依赖的植物资源传 粉者、传播者
兔子、地鼠、白蚁、河狸 固氮菌、菌根真菌分解者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功能群: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集合, 这些物种对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员相 互取代后对生物群落过程具有较小的影响。
森林群落的自恢复然实演践 替过程
✓ 恢复潜力度(RP):退化群落更新库组成结构与更 高演替阶段群落组成结构间的相似度。
✓ 恢复度(RD):低相似度向高相似度的发展过程 ,其自然恢复终极是与原群落相同的植被型。将 群落恢复度(RD)定义为退化群落通过自然恢复在 组成、结构、功能上与顶极群落阶段的最佳群落 的相似程度。
(一)物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为核心的景观规划途径 景观元素为核心和出发点的规划途径 物种保护始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
必修3 第4章 种群与群落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进行防 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 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则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雌雄个体 数目的比例。 (3)性别比例:种群中_________
2、性别比例 §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 密度下降。
§意义: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
雌性和雄性个体数 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 高等动物。
②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常见于人 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稳定型
衰退型
增长型
衰退型
稳定型
增长型
衰退型
增长型
稳定型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 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 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33
(2)根据上图分析,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 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①均匀分布
④出生率、死亡率 ⑥年龄组成
②种群密度
⑤集群分布 ⑦性别比例
③随机分布
将上述序号填在合适的横线上: ②④⑥⑦ 。 (1)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_________ ①③⑤ 。 (2)属于种群空间特征的是:_______
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最常见)
分析:专家预测印度人口变化的依据是 什么?
3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在群落中生态作用最大、并对群落的外 貌、结构和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㈢.种间关系 ㈣.空间结构 ㈤.群落的演替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㈠.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物种的丰富度。
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 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 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 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 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 相对稳定;
A
数
AB
寄生
A B
B
时间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Go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1.答:①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 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②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 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 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 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 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 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 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 竞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
N1+N2+N3+N4+N5 5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 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
种群密度=(4+6+8+8+9)/5=7株/m2
③计数
——蒲公英
——其他植物 计数原则:样方内无论大小都要数,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金丝猴 南极地区生活的所有帝企鹅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态学的角度看,其目的主要是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A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②取样
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会,一般来说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
样方多大适宜?
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灌木样方的大小以10m2 ,
乔木样方的大小以100m2
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
种群密度N
应用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
↓ 1.样方内+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平均值
常用取样方法:
记数方法: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注意:方框内+相邻两边(左、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例.(2011年枣庄模拟)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 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 害虫防治 举一例:________。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知识要点:
1.种群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地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的总和。 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 内斗争。
思考: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
思考?
• • • • • 种群和生物的进化有什么关系? 种群和生物的繁殖有什么关系? 种群和群落有什么关系? 种群和物种的关系? 种群和个体的关系?
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 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6.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预测变化方向
影响数量变动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决定密度大小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外界环境
[关键一点]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 出生率高造成的。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一、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种间关系1)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羊吃草,狼吃鹿。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
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3)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
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4)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
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细菌;绦虫和猪。
(4)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条件有关。
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不同地段往往分布不同种群,同一地段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①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但被彻底消灭........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 2、群落的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3、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高中生物第4章 种群和群落整合课件
-* -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影响或调节着种群数量
影响或调节种群数量的因子大致可以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 约因子两大类。前者相当于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流行病和食物等。后 者则相当于气候等非生物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 大而增强,而且种群受影响个体的百分比也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有关。 非密度 制约因子对种群的影响则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在任何密度下种群总 是有一固定的百分数受到影响或被杀死。 因此对种群密度无法起调节作用。
植物、野兔和狼在密度制约因子调节下的种群数量动态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专题一
专题二
种群的密度制约调节是一个内稳定过程,当种群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某 些密度制约因子就会发生作用,并借助于降低出生率和增加死亡率而调节 种群的增长。 一旦种群数量降到了一定水平以下,这些因子的作用就会减弱, 使种群出生率增加和死亡率下降。这样一种反馈调节机制将会导致种群数 量的上下波动。上图是植物、野兔和狼 3 个物种种群在密度制约因子(食 物和捕食)调节下的数量动态,一般说来,种群波动将发生在种群平衡密度 的附近,对种群平衡密度的任何偏离都会引发调节作用,由于时滞效应的存 在,种群很难刚好保持在平衡密度的水平上。
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
专题一
专题二
(3)从研究特征上看,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发展 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 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群 落大小以及群落的分布差异。 (4)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都是“动”与“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 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 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 结果。
第四章种群与群落
2.有利于捕食。有些鸟类在草地上排列成行,同时 前进,以便将昆虫轰赶起来,进行围捕。有些水禽常围成 包围圈,捕食鱼类。狼、狮等肉食动物也常联合成群,分 工合作,围捕猎物。
3.共同防御害兽。野猪、野牛集群后,狼、虎很难 逞虐。马、羊、牛在草地上也成群活动,遇到天敌时母畜 将仔畜围在中央,进行保护,公畜则在群外巡视,甚至与 天敌格斗。 4.组成繁育群体,有利于种群的繁殖和幼体的发育。 蜜蜂和蚁类依靠集体力量寻觅和采集食物,并且通过严格 格的分工来完成繁殖和哺育幼仔,使整个群体得以繁衍和 发展,许多哺乳动物和鸟类也有类似情况。
家畜种群的基本特征
• • • • • 一般来说,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 即种群占据有一定的空间; (2)数量特征 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合在一起,这个数量又因受 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着; • (3)遗传特征,即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构成一个 基因库。可见,种群是物种存在于自然环境的一 个基本单位。
3.遗传特征
•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某些形态特征或生理 特征方面都具有差异。种群内的这种变异 和个体遗传有关。 • 一个种群中的生物具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 以区别于其他物种。 • 种群内的变异性是进化的起点,而进化则 使生存者更适应变化的环境。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空间特征和数量特 征的科学,而遗传特征则属于种群遗传学的范畴。 种群生态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种群的分布和 空间结构,个体数量或密度,数量变动情况和调 节机制。
第四章 种群生态与群落生态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
动物的外界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指外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任何一 群动物既以其它生物为外界环境,同时也构成其 他生物的外界环境。
种群(population)是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中的组合, 它占有一定的领域,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结成的一个统 一体。 也就是说种群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生活 和繁殖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4章种群和群落1.[2020⼭东省模拟卷]豌⾖蚜是利马⾖的主要害⾍,蝉⼤眼蝽可取⾷利马⾖和豌⾖蚜。
研究⼈员施⽤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荚后,检测两种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危害)。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B.施蔬果剂后豌⾖蚜种群数量将呈S 型增长C.该⽣态系统蝉⼤眼蝽属于第⼆、三营养级D.据表数据可知,蝉⼤眼蝽主要取⾷豌⾖蚜2.[2020⼭东省模拟卷]灰沼狸⽣活在南⾮,营集群⽣活。
⼀些个体在群中其它个体取⾷时,占据⾼处放哨。
放哨者通常第⼀个发现接近的捕⾷者,并且发出告警声后,迅速到达安全的地⽅。
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A.站岗放哨是利⼰⼜利他的动物⾏为B.站岗放哨者与取⾷者是互利共⽣关系C.实验结果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关D.站岗放哨⾏为是长期⾃然选择的结果3.[多选题][2020⼭东省模拟卷]某相对稳定的草原⽣态系统中⾷物链(⽹)主要有甲、⼄、丙、丁、戊五个种群,且消费者只能以其前⼀营养级的所有⽣物为⾷,各种群⽣物体内某种重⾦属含量如图所⽰:A.图中五个种群构成的⾷物链(⽹)最可能为甲→⼄→丙→丁→戊B.甲、⼄、丙、丁、戊五个种群的所有⽣物个体统称为⼀个⽣物群落C.在甲、⼄、丙、丁、戊⽣物种群之间碳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据图可知,该⽣态系统中的甲与⼄、丙与丁分别处于同⼀营养级4.[2020聊城市⼀模]群居动物有⼀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
实验者向鸽群放出饥饿的苍鹰,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可传达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鸽⼦发现苍鹰后发出的⼤声鸣叫属于⾏为信息B. ⾷物⽹中鸽和苍鹰⼀定属于第⼆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C. 鸽种群数量越⼤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就越少D. 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关系5.[多选题][2020聊城市⼀模]夏初,在某河⼝多地点采样测定⽔体富营养化情况,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机氮浓度相近、⽆机磷浓度差异较⼤。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3群落的结构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3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活动,体验群落知识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群落的结构,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群落的概念和结构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图片、实例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征,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群落的水平和垂直结构以及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清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我采用了实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和提问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通过展示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群落结构和特征的理解。利用身边的实例和实物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群落的相关知识。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观察校园内的植物群落,分析其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群落空间分布规律的含义和应用。
第4章种群和群落
a.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
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 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 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c.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d.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2.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 类、鸟类等。 (2)原理:种群个体数中标记个体数所占比例与重捕个体数中 标记个体数所占比例相等。
(3)调查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志后 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 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的概念: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 的数学形式。
(2)建构数学模型步骤:①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
题 ;②提出 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 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3)作出假设:接种到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适应新环
境,开始数量增长缓慢;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呈对数上升;
随着种群密度增大,营养物的耗尽、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pH变化,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活菌数最 大;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剧烈变 化,出生率远远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显著下降。 (4)实施计划: ①配置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并分装进准备好的试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0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高效整合课件
种群和群落
章末高效整合
专题讲座
物种、种群与群落的比较
物种
种群 一定自然区 域内同种 生物个体 的集合
群落 一定自然区 域内各种 生物种群 的集合 种间关系的 研究范围,
在自然状态 下能够交 概念 配和繁殖 内 并产生可 涵 育后代的 一群生物 个体
种内关系的
判断物种 的标准 最重要的 首要特征 主要是 特征是种 是物种的 形态特 群密度, 丰富度, 征和能 年龄组成、 有垂直结 否自由 性别比例、 区 特 构和水平 交配并 出生率和 别 征 结构,群 产生可 死亡率、 落会发生 育后代。 迁入率和 初生演替 不同物 迁出率都 和次生演 种间存 影响种群
种群和群落特征的调查方法
取样 调 查 方 法
计算方法
适用范围
植物或活动能 样方 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 力弱、活动 /样方数 法 范围小的动 物
3.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 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被人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 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的影响,标记物 不脱落 答案: C
4.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 的是(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 应该取1 c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 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 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 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解析: 松树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取1 cm2太 小,A错误;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 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C错误;调 查鼠类数量时,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D错 误;土壤动物中的蜈蚣个体较小,不适合用 标志重捕法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B正 确。 答案: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种群和群落
1.种群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3.样方法
(1)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原则:随机取样。
4.标志重捕法
(1)主要方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
(2)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
5.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3)数学模型:N t=N0λt。
6.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7.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8.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9.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10.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体现了种间互助。
11.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12.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2)意义: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13.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14.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