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翻译

合集下载

礼记《学记》全文

礼记《学记》全文

《学记》全文及翻译2010年10月05日星期二 18:06【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学记的原文及翻译

学记的原文及翻译

学记的原文及翻译学记的原文及翻译《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下面是学记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教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念jiào)学相长(促进)也。

《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年(每年)入学,中年(隔一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悦”)服而远者怀(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蚁”)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qiè),孙(以逊顺之心)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同后文“陵”,超越)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纲要)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学记》全文及翻译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寻找有贤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宝典]《学记》原文翻译

[宝典]《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翻译《学记》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

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

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

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

《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代教学,家里办学有“塾”,党里办学有“庠”,遂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

每年入学一次,隔一年考试一次。

学习了一年,就考察他经文句读的能力辨别他的志向所趋。

《学记》原文 翻译

《学记》原文 翻译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

《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原文对照翻译

《学记》原文对照翻译

《学记》原文对照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译文〕〔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译文〕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原文+翻译)

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学习。

困:贫乏;自己因为不懂道理而办事有困惑。

学记及其全文翻译

学记及其全文翻译

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学。

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原文+翻译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学记》原文 翻译

《学记》原文 翻译

凡事发生,必有利我!因为凡事都是我赋予它意义,它才对我有意义。

而我的思维模式已经调整成“赋予所有事情对我有利的意义”了。

什么叫做说话的高手?说的人家舒服、感动,同时愿意按你说的做。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你对爱的定义是什么?通过你说话我就知道。

哭泣女:“给他做了20年饭,从来没听他夸我一句。

”——她的爱是“肯定、赞许”
委屈男:“不管她做的好吃不好吃,我不全都吃掉了嘛”——他的爱是“行动”
“纪念日、生日,买个包包就完了,从没见他在家过!”——她的爱是“陪伴”,他的爱是“礼物”。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 20 节, 1229 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简介:《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尊师的思想。

历史地位:《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全文虽然只有1230 个字,但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借鉴。

《学记》全文及译文

《学记》全文及译文

《学记》全文及译文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学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学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学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篇一:学记及其全文翻译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学。

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如果执政者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尽管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尽管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授他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能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学习;知道了困惑,就能自我勉励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所以说,“学习和教授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学习别人所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才算是学问的一半。

”也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译文:大学开学时,官员们要穿着皮弁服,备办祭祀菜蔬,这是表示尊先圣、敬师长的礼节。

学校要按时练习射箭和歌唱,这是为了使学者一开始就认真对待学业。

使用夏楚二物来惩戒游手好闲的人,这是为了使他们有所畏惧而不敢放纵自己。

没有占卜禘祭就不去视察学校,这是为了让学者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原文: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导语: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

以下是小编为你介绍的学记全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者采纳2009-06-26 18:4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朱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谁对时间最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

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

----布封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歌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岁去弦吐箭。

--孟效★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萧绎***********************************************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古代的“劝学诗”,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六类:一、立志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明杨继盛《言志诗》)二、勤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刘过《书院》)三、惜时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金缕衣》)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

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佚名《昨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文嘉《今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清钱泳《明日歌》)四、方法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劝学诗》)五、体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观书有感》)六、乐趣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学记》翻译《学记》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

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

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

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

《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代教学,家里办学有“塾”,党里办学有“庠”,遂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

每年入学一次,隔一年考试一次。

学习了一年,就考察他经文句读的能力辨别他的志向所趋。

学习了三年,就考察他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亲爱同学乐和群众。

学习了五年,就考察他是否广博地学习,亲敬师长。

学习了七年,就考察他能否讨论学问上的深奥道理和选择朋友;这已可称为“小成”。

学习了九年,就能闻一知十,触类贯通,临事独立判断而不惑,不再违背师道;这可以称为“大成”。

这样以后才能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附近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

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路。

古书上说:“蚂蚁时时都在学习衔泥,(然后能垒成大窝。

)”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3.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就让负责的人穿戴皮制弁帽的朝服,让他用蘋藻一类菜蔬来祭祀先圣先师,向学生表示对于道术的尊重。

学习并歌唱《诗?小雅》中的《鹿鸣》、《四牡》。

《皇皇者华》三首反映君臣宴乐和相互慰劳的诗歌,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以作官各自勉励。

入学时要击鼓召集学生,并打开箱箧,(拿出书籍做功课,)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恭顺自己的学业。

用夏、楚两种木条做的鞭棒,(是老师用来打罚不上进的学生的,使他们有所畏惧,)收得整肃的威仪。

夏天还没有禘祭以前,天子就不到学校去视察考查,使学生能够优游宽缓地去用心学习。

老师要时常静观默察,不必多说话,使学生在内心自觉地受到启发。

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讲,不要乱发问,那是因为学习不能不一级一级地上升。

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

古书上说:“凡学习,学做官就先要学习办事,要做学问的就先要坚定志向。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大学的教育,依照时序进行,(如春秋教学礼乐,冬夏教学诗、书等)而且一定要教正规的课业;退下来休息时还一定要在家中继续钻研。

不学调琴的基本动作,就不能调好琴弦;不学广博的比喻,就不能很好地体悟诗意;不学冕服皮弁等各种服饰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行礼;不引起对于六艺的兴趣,也就不能乐意地学习,所以君子对于学习,是心里常怀抱学业,修习而不废弃学业,作事倦息时也在学习,闲暇游乐时亦在学习。

这样,也就能巩固他的学业而且亲爱师长,喜欢他的朋友而且信守道义。

因此即使离开了老师和同学,亦不会违背道义。

《兑命》说:“敬重道义,恭顺学业,努力专心,精进不已,那末他修习的学业也就成功了。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4.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译文】现在的教师,只是看着那本书上的文字吟诵,(自己并不深通里面的精义;)而提出很多难题,又只讲些名物制度,(而不是推究义理根本;)求躁进而不顾及学生能否安然接受,教学生不竭尽自己的忠诚,又不量度学生材性的高下。

他施行的一套是悖谬的,他要求的那些也是不合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