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

合集下载

河南地理必背知识点

河南地理必背知识点

河南地理必背知识点河南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内陆省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下面是河南地理的必背知识点:一、位置和边界1.河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东北与山东接壤,东南与安徽相邻,西南与湖北接壤,西部与陕西相连,北部与河北相邻。

2.河南省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

二、地形1.河南省地势主要由中原高原和华北平原构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呈南北走向。

2.河南省的地形特点有草原、黄土高原、平原和丘陵等多种类型。

三、气候1.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河南省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温差较大,昼夜温差也较大。

四、河流1.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河流网区域之一,汇聚着黄河、长江、淇河、颍河等众多河流。

2.位于河南省的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流经河南省边缘,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五、自然资源1.河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有煤炭、铁矿、铝土矿、玛瑙石等。

2.河南还拥有较多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水和地下水资源。

六、行政区划1.河南省下辖18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等。

2.河南省辖2个地级市、6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44个县级市、82个县和30个自治县,共计179个行政单位。

七、人口1.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人口已经超过1.20亿。

2.河南省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其中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三个城市。

八、经济1.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以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苹果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

2.河南省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主要产业包括煤炭、冶金、化工、机械、食品加工等。

以上是河南地理的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

作者:吴国玺曹志刚申怀飞摘要:利用土地详查数据和200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数据,对河南省1999-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受自然、人口、经济和政策等的影响,河南省近七年来土地利用中耕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居民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增加。

据此,对河南省土地利用进行分区,并对几个典型区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可持续发展;河南省Abstract:By use of land survey data and land use data in 2000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d 1999-2005 land-use change in He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cause of natural, demographic, economic and policy impact, cultivated land has reduced, but garden, woodland, residents of mining land and transportation land area has increased. Accordingly, we partitioned the land use of Henan Province and analyzed spatial patterns of several typical areas.Key words:land use change; spatial patt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略偏东,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

全省土地总面积16.55万km2,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3%,总人口9 488万人,人均耕地0.086 hm2,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河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河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1 . 2土地利 用分 区的划 分原则 1 . 2 . 1人地关 系协调原则 土地利用 分 区划分 以全面发 展为 中心 , 立足 自然 条件 和环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t h e He n a n p r o v i n c e ,C o mb i n e d w i h t he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
国 土 与 自然 资 源 研 究
2 01 3 No . 2
T ERRI TORY & N ATURAL RE SOURCES STUDY
・ 4 3・
文章 编号 : l O O 3 — 7 8 5 3 ( 2 0 1 3 ) 0 2 - 0 0 4 3 - - 0 3
不 同的分布格 局又构 成 了不 同 的生态 系统 , 各不 同的土地 资源 之间又相互影 响 , 相互 制约 。通过科 学 的手段进 行土 地利 用分 区, 能够 在揭示 河南 省土 地 资源结 构 的基 础上 , 认识 全 省 土地 资源 的组成 和各组 成部分 之 间的相互 关系 , 从 总体上 了解 全省
关键 词 : 土地 利 用分 区; 指标体 系; 层 次聚类 ; 河 南省
中 图分类 号 : 1 7 3 0 1 . 2 4 文 献标识码 : A
The St u dy o f La nd-us e Re g i o na l i z a t i o n i n
He n a n Pr o v i nc e
t i c s f o l a n d u s e i n He n a n P r o v i n c e ,C o n s t r u c i t o n o f he t 6 f a c t o r s , 2 4 f a c t o r s l a y e r o f l a n d u s e r e g i o n li a z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b y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概述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大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河南省的土地利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河南省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其分布格局。

历史背景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是河南省的主要经济来源,土地主要用于粮食种植和农牧业。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农业用地河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用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用地逐渐减少。

大面积的农田被用作发展工业和建设城市,农业用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

工业用地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河南省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工业区和工厂。

特别是河南省的沿海城市,如郑州和洛阳,工业用地的需求极大。

由于工业用地的需求量大,土地利用结构中工业用地的比例逐年上升。

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化是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也在迅速上升。

大量农田和荒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区、商业区和公共设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生态用地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河南省开始加大对生态用地的保护力度。

大量的山林、湖泊和湿地被列为生态用地,用于保护稀有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生态用地的面积逐年增加,成为土地利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分布格局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农业用地分布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平原地区,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是农田最集中的区域。

同时,河南省还有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区,农田用地分布相对较少。

工业用地分布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尤其是郑州、洛阳、南阳等沿海城市。

这些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工业经济。

城市建设用地分布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各大城市和新兴城市,如郑州、洛阳、南阳等。

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区域和周边地区。

三门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门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门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年)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二○体规划(1997~2010 年)》是 1997 年 开始编制,1999 年批准实施的,规划的实施对促进三门峡市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护和保障作用,但随 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供求矛盾和人 地矛盾日益尖锐,上轮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已不适应经济社 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按照“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保障科学发展 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的思路进行修编。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8.7%,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14.4%)高 4.3 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 18 个省辖市中排名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 42.79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342.0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33.77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的 9.9∶60.3∶29.8 变化为 2007 年的 8.2∶66.0∶25.8,“二、三、一”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2007 年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23294 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河 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的要求,在做好上轮规 划实施评价和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三门峡市人民政 府组织编制了《三门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以 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 2005 年为基期年,2010 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 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期 15 年。规划范围为三门峡市所辖全部土 地,包括三县两市一区(陕县、渑池县、卢氏县、灵宝市、义马 市和湖滨区),土地总面积 9936.65 平方公里。
附表 1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 ...................... 80 附表 2 建设用地指标 .......................................... 81 附表 3 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 .................................... 82 附表 4 园地指标 .............................................. 83 附表 5 林地指标 .............................................. 83 附表 6 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 84 附表 7 三门峡国家级、省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一览表 .... 85 附表 8 三门峡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 86 附表 9 三门峡水源保护区一览表 ................................ 87

级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分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级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分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河南省是中国中部最重要的工农业大省之一。

自21世纪初以来,该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国土空间功能变化迅速,并逐渐显露出开发时序不尽合理、空间布局不够科学等问题,需通过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来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开发与保护格局。

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基于多源国土信息数据,构建“初始评价+功能修正”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评价模型来研究国土空间功能特点,并引入基于树形结构的两维图论聚类算法进行功能分区,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 研究区概况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整体自然条件优越。

当前,该省城镇化发展不均衡,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速度较慢,应明确该省国土空间功能强弱,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的综合时序与分区管理。

1.2 数据来源国土空间基础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2018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30 m)”,2018年的GDP空间数据、人口密度分布数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也分别获取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中国GDP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数据集”,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各图件均经裁剪、投影变换统一转为Albers双标准纬线等积投影。

2 研究方法2.1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思路遵循“微观栅格尺度的功能评价-宏观区域尺度的县级管理”研究思路,进行国土空间功能分区:(1)以现状遥感分类数据为基本数据源,运用功能归并分类法进行国土空间功能的初始评价,然后选取区域功能状态因子进行功能修正,以获得更切合实际的国土空间功能特征;(2)将各县域国土空间的生产(X1)、生活(X2)和生态(X3)功能均值视作基本分区指标,在DPS(Data Processing System)数据处理系统()支持下,运用基于树形结构演化而来的两维图论聚类算法进行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并验证分区结果的空间邻接性和区域完整性特点;(3)以各分区功能复合特点及基本资源状况为调控依据,提出国土空间调控策略(图1)。

河南省土地整理建设标准

河南省土地整理建设标准
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致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水位埋深逐年加大。
1.2. 4 土壤条件分析
河南受暖温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了地带性的褐土(暖温带)和黄棕壤(北亚热带)。但各地气候、植被、地形、成土母质的不同以及人们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别,使得土壤类型亦很繁多。大的土类有九个,亚类28个,近一百多个土属。
光、热、水同季,利于作物生长
夏半年(4~9月)集中了全年日照时数和太阳年总辐射的64%,年降水的80%~90%。日照、降水与植物生长同期,气温也最高,对于作物生长非常有利,冬半年大部分地区光照弱、气温低,降水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干湿分异明显
以干燥度K为主要参考指标,河南省气候区划把K<0.6区域定为半干旱地带,把K=0.7~1.0区域定为半湿润地带,把K>1.0区域定为湿润地带。土地开发整理
工程建设标准说明
1.工程类型区(工程模式)划分说明
2.建设目标与项目建设条件
3.一些项目工程设计要求
1 工程类型区(工程模式)划分说明
1.1目的
目前正在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分布广泛、内容复杂,涉及千差万别的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其工程内容涉及土地平整和田块建设工程、农田灌排水工程、农田道路工程、农田生态防护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工程类型。
流域水资源量
在计算水资源总量时,从水循环的观点出发,考虑到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单向或双向转化关系,它们处在同一个循环之中,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构成了水资源的完整体系。这次分析改进了过去采用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分别计算而最后简单相加,导致水量重复计算、成果偏大、不能正确反映水资源总量的做法,而是相加后分别扣除计算的重复量。全省水资源总量为41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33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205亿立方米,重复量104亿立方米,详见表2.1。

河南省新乡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河南省新乡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河南省新乡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新乡市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土地利用现状值得深入研究和评价。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全市总面积约8249 平方千米,地形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

在土地利用类型方面,新乡市主要有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

耕地是新乡市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拥有较为广阔的耕地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耕地保护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部分耕地存在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了耕地的生产能力。

此外,一些地区存在耕地闲置和撂荒的现象,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不利于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地在新乡市的土地利用中也占据一定比例。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林地对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一些地方的林地遭到了非法砍伐和破坏,导致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生态功能减弱。

草地资源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

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发,部分草地出现了退化现象,影响了草地的生态和生产功能。

建设用地在新乡市的发展中不断增加。

城市的扩张和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建设用地需求持续上升。

然而,在建设用地的规划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闲置土地较多等问题。

一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存在土地粗放利用的情况,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对于保障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但部分水域受到了污染和破坏,水质下降,影响了水域的生态服务功能。

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来看,平原地区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山区和丘陵地区则林地、草地等分布较多。

这种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但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土地利用的管理方面,新乡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开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开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开封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六月目录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 - 2 -第一节市情概况. - 3 -第二节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 - 4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 5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形势. - 7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 8 -第一节指导思想. - 8 -第二节规划原则. - 8 -第三节区域功能定位. - 9 -第四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 10 -第五节土地利用战略. - 10 -第六节土地利用目标. - 11 -第三章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 12 -第一节土地供给形势分析. - 12 -第二节土地需求形势预测. - 13 -第三节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 14 -第四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 15 -第一节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与布局. - 15 -第二节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 - 18 -第五章加强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 21 - 第一节加强耕地保护. - 21 -第二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 22 -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 25 -第一节确定标准. - 25 -第二节盘活存量挖掘潜力. - 25 -第三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 26 -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 - 27 -第一节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基础建设. - 27 -第二节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 28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29 -第八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 30 -第一节区域土地利用布局. - 30 -第二节建设用地布局与管制要求. - 32 -第三节加强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 33 -第九章产业集聚区布局与重点工程建设安排. - 35 -第一节优化产业集聚区布局. - 35 -第二节重点工程建设安排. - 37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 39 -第一节法律措施. - 39 -第二节行政措施. - 39 -第三节经济措施. - 40 -第四节技术措施. - 40 -第五节完善体系. - 41 -第六节公众参与. - 41 -附表:. - 43 -表一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 43 -表二农村居民点整治及用地规模. - 43 -表三 2006-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 43 -表四 2006-2020年开封市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分配. - 44 -表五 2006-2020年开封市交通水利用地指标分配. - 45 -表六 2006-2020年开封市园地指标分配. - 45 -表七 2006-2020年开封市林地指标分配. - 46 -表八 2006-2020年开封市中心城区交通水利用地指标. - 46 -表九 2006-2020年开封市中心城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指标. - 47 -表十 2006-2020年开封市中心城区园地用地指标. - 47 -表十一 2006-2020年开封市中心城区林地用地指标. - 47 -前言为保证开封市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进一步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农用地和非农用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开封市编制了《开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面分析了开封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制定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引导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土地数据主要采用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人口、经济、社会等数据主要来源于《开封市统计年鉴》(2006).规划范围为开封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金明区五区和尉氏县、杞县、通许县、兰考县、开封县五县.土地总面积6260.95平方公里.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对土地需求日益强烈.人口众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资源相对不足,承载能力较低,人地矛盾日趋尖锐,这一国情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即将到来的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将导致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土地非农化趋势越来越快,土地利用及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我省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城市建设规模快速膨胀,大量城郊土地非农化;另一方面,人口快速增加,而耕地后备资源却相对不足,这样就进一步加剧了用地紧张的局面. 我市自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以来,在加强土地管理,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方针与产业政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促进节约集约土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协调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现行规划已执行了十几年,土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都难以适应开封市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郑汴新区的提出与实施,郑汴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为我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处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文化旅游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的关键时期,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对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因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是新一轮规划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开封市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第一节市情概况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距首都北京580公里,省会郑州50多公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书法名城.全市土地面积6261平方公里,总人口487万,其中市区面积79.74平方公里,人口87.15万.下辖尉氏县、杞县、通许县、兰考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金明区五区.开封市气候主要受蒙古高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4.0—14.2℃,年无霜期207—220天,年均降雨量627.5—722.9毫米,年均大气蒸发量1959.1毫米.改革开放以来,开封市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是1980年的近9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第一产业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9.6%;第二产业1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第三产业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35.5:32.5调整为2005年的29.7:40.2:30.1.开封是一个农业资源大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是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2005年粮食产量接近25亿公斤.按播种面积计算,优质农作物面积404466.67公顷,其中优质小麦209200公顷,优质玉米73866.67公顷,优质水稻8400公顷,优质大豆4800公顷,优质红薯2200公顷,优质棉花41333.33公顷,优质花生48000公顷,无公害蔬菜16666.67公顷.开封市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陇海铁路从市内穿过,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左右为邻,连霍高速、日南高速和大广高速在境内交汇,北京至广州的106国道和天水至连云港的310国道在此相遇,黄河公路大桥使得天堑变为坦途,郑徐高速铁路年内即将动工,郑民高速公路一期项目工程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全市公路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开封市是中原旅游区重点观光游览城市,境内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以宋代特色为主,元、明、清、民初特色齐备,布局严谨,古朴典雅,史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截止目前,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3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38处,市级30处,县级182处.龙亭公园、大相国寺、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开封府、铁塔公园、翰园碑林、焦裕禄纪念园等8家景点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21处,其中新发现558处,复查263处.如今的开封市面临着郑汴新区发展的新机遇,在强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汴、开放引进、旅游带动、加快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的指引下,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呈现出稳定和谐、全面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第二节上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一)上轮规划指标执行情况按照国办发[2005]32号文件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按照“四查清、四对照”的要求对上轮规划进行对照分析,系统评价.评价结果:基本农田保护全部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实际执行比率为93.85%,耕地实际补充完成了104.73%.(二)上轮规划取得的成效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加强了土地的宏观管理和用途管制,有效遏制了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水平;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了各业用地矛盾,保证了重点工程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上轮规划存在的问题一是规划的弹性不足;二是规划编制时技术水平不高,规划手段较为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三是规划的预期不足,建设用地布局欠合理,可操作性受到影响;四是规划实施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五是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现状根据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开封市土地面积626094.50公顷,其中,农用地498270.63公顷,占总面积的79.58%;建设用地92230.01公顷,占总面积14.73%;其他用地35593.88公顷,占总面积5.69%(专栏二).农用地布局为从北向南,从西向东耕地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五县中,杞县、尉氏县耕地面积所占比重最大,通许县耕地面积比重最小;五区耕地所占比重最小.历史上黄河泛滥流经沿线,多为沙丘、沙地、古河道等,耕地质量较低,土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以市、县、乡(镇)驻地为中心,耕地面积及所占比重,随向外分布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布局整体上为五个卫星城镇半围绕中心城市呈扇型面状分布;绝大多数居住与公共设施新建项目分布在老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毗邻地区;产业聚集区分布着大量新增用地,主要为工业用地;建设用地扩展具有较强的中心邻近性;城市形态发生了变异: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原有的“一心两组团”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相对独立的城市片区已经连为一体;工矿用地、水利、军事用地呈面状分布,交通用地为线状分布.其他用地中,滩涂面积13643.25公顷,沼泽面积67.02公顷,水域面积4518.19公顷,荒草地面积723.26公顷,盐碱地面积298.87公顷,沙地面积1104.01公顷,其他未利用面积6613.68公顷.(二)土地利用特点——农用地比重较大,但总体质量不高开封市农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58%,高于全省农用地比重(73.59%);耕地总体质量相对不高,高产田面积131354.07公顷,仅占到耕地总面积的30.68%,而中低产田面积占总面积的69.32%.——建设用地增长速度逐年增加,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全市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14.73%,高于全省(12.89%)平均水平.自1996年以来,建设用地年均增加624.55公顷,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特别是近两年,随着郑汴一体化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开封市建设用地比重增长迅速.开封市建制镇的人均建设用地更是高达150.08平方米,是城镇人均用地水平的1.47倍,远超过人均100平方米的规划用地标准,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68.78平方米,高出国家标准最高值18.78平方米.——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后备资源相对不足2005年全市土地开发利用率为94.31%,高于全省(86.48%)平均水平.开封市未利用地总面积35593.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9%,土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形势(一) 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与生态用地问题的严峻作为平原地区的开封市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土地供需矛盾一直突出,随着人口高峰、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峰的相继逼近,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后备资源相对不足,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二) 中原城市群建设和郑汴一体化政策的实施中原城市群建设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施中原崛起战略的重大举动.开封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极两圈三层”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强力推进郑汴一体化、全力打造“郑汴新区”、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增长极的重大机遇,奋力推进汴西新区的开发与建设.开封市未来面临大发展的好形势,建设用地的需求将会激增,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土地利用规划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三)国家实施粮食战略工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开封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是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要抓住国家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促进开封市传统农业产区尽快向现代农业基地转变,应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保护好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更好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解决“三农”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两保一高”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控制与市场调节、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从全国、全省与中原城市群等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研究开封市土地利用的方向及目标,结合开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对开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开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二节规划原则(一) 严格保护耕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与质量的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出贡献.(二)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非农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汴西新区用地;保障民生工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发展用地,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严控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奖惩机制,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四)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优化各类用地布局从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出发,调整优化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尤其注重对基本农田与建设用地的调整优化,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五)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切实加强对水源保护区、黄河湿地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和重要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加大对土地沙化、土地污染的防治力度,提高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第三节区域功能定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对开封市和“汴西新区”定位:重新确立开封在全省的战略核心地位;中原城市群将构建“一极两圈三层”的总体框架,郑汴新区将成为全省的核心层,“大郑东新区”和“汴西新区”将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增长极.——开封市农业定位:黄淮海粮食主产区的核心区.——开封市工业及产业定位为:郑汴洛工业走廊东支点;郑汴产业带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中陇海产业带的重要功能区.——郑开大道两侧功能区发展及土地利用定位: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郑汴新区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全省城乡协调发展和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根据开封市在全国、全省的战略地位,结合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开封市功能定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汴西新区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增长极;全省城乡协调、科学发展和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城市功能突出的复合型新城区.第四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 经济目标2010年全市GDP达到75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15000元,三产比重调整为:17:48:35;2020年全市GDP达到195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34800元,三产比重调整为:10:45:45.(二) 农业目标规划期末实现优质农产品率达到70%,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万公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三) 工业目标规划期末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四) 服务业目标规划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占全市GDP比重35%.(五) 城镇化建设目标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8%,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第五节土地利用战略根据开封市的区域功能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开封市土地利用战略.——保持耕地数量不减少,逐步提高耕地质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展开,积极开发土地后备资源,达到耕地占补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工业和城市用地的综合效益.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城镇向中心城区集中,集约发展;工业集中布局,规模发展;农村居民点积聚发展;商贸向物流中心集中,多元发展”的土地利用新格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民生工程、交通、水利、能源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通过内涵挖掘、外延扩大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取得较大成效,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用地条件.——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对黄河脆弱生态区、水源保护地、水源涵养地等生态用地保护,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优先布设生态屏障网络用地,加强农田生态建设,发挥农用地生态功能,逐步实现耕地与建设用地穿插布局,积极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构建城乡良好宜居环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复合型城市,初步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第六节土地利用目标——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受到严格保护.耕地保护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得到有效控制.规划期间,建设占用耕地3703公顷,补充耕地3703公顷;耕地保有量428199.46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365700公顷,保护率85.40%.——建设用地得到节约集约利用.闲置土地和低效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率达到96%以上;至规划期末,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14平方米以内.——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其他用地得到合理开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相挂钩.至规划期末,新增城乡用地规模控制在94平方公里以内,城镇工矿用地在城乡建设用地中的比例从2005年的26.22%提高到2020年的43.22%.——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开封市森林覆盖率:2010年达到26%,2020年达到28%;城市绿化覆盖率:2010年达到35%,2020年达到45%;柳园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原始面貌得到较大恢复,建立“尉氏贾鲁河滩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继续加大生态农业发展力度,力争再建成并命名一批生态示范区和示范县.第三章土地供需形势分析第一节土地供给形势分析(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根据《开封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开封市“三项整治”规划》及2005年开封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分析,开封市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潜力34301.73公顷,其中耕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18884.46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新增耕地潜力3685.37公顷;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潜力786.05公顷;土地开发新增耕地潜为18846.43公顷(专栏三).开封市黄河滩区新增耕地潜力总量7720.58公顷.其中:开封县黄河滩区开发潜力3845.00公顷;兰考县黄河滩区开发潜力2278.50公顷;开封市城区潜力1597.08公顷.(二)建设用地利用潜力近期独立工矿集约用地潜力主要集中在砖瓦窑场的整治和部分低效使用工矿用地的整理.考虑到独立工矿用地挖掘潜力难度的不断加大,开封市远期独立工矿用地集约利用潜力为847.39公顷,合计规划期内总潜力为3858.68公顷(专栏四).(三) 供给量分析根据极限原则要求,规划期间的供给量应为省厅所下达的各项指标(附表一至七).第二节土地需求形势预测(一)农用地预测经预测,2010年农用地面积达到498321.35公顷,2020年达到498433.34公顷;比2005年净增50.73公顷、111.99公顷.1、耕地面积预测经预测:2010年耕地面积418529.65公顷,2020年耕地面积423397.09公顷.2、林地面积预测2005年开封市林地总面积26249.83公顷,根据河南省及开封林地规划需求预测,规划至2010、2020年林地面积分别达到27552.24公顷、29850.68公顷,比2005年净增1302.41公顷、3600.85公顷.3、园地面积预测2005年开封市园地总面积10250.35公顷,根据河南省以及开封市园地规划需求预测,规划至2010年、2020年园地面积分别达到10564.28公顷、10960.84公顷,比2005年净增313.93公顷、710.49公顷.4、其他农用地预测2005年开封市其他农用地总面积33570.99公顷,预测至2010年、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32720.72公顷、31133.71公顷,比2005年减少850.27公顷、2437.28公顷.(二)建设用地预测经预测,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02806.22公顷,2020年达到105768.12公顷,比2005年净增10567.49公顷、13538.39公顷.1、城市建设用地预测预测2010年达到11443.39公顷,2020年达到16080.13公顷.。

河南地理知识

河南地理知识

河南地理知识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来源,也是河南“豫”的由来。

省会:郑州市面积:约17 万平方千米人口:约9640 万人山脉:伏牛山、大别山等河流:黄河、淮河等GDP:约58887亿元产业:食品工业、汽车产业、矿业自然地理: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省、山东省,北界河北省、山西省,西连陕西省,南临湖北省。

全省东西长约580 千米,南北长约550 千米,总面积约17 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74%。

地形特征三面环山,大部分为平原。

河南省北、西、南部三面环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呈梯状降低。

气候特征河南省属温带一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

全省年均温12℃~16℃,年均降水量为600~1 000 毫米。

自然资源河南省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数量有限。

全省以约占全国 1.74%的土地,养育着占全国7.7%的人口。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些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但水资源比较缺乏。

矿产种类多,已发现各类矿产142种,已开发利用93 种。

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钼天然碱等。

全省各类陆栖脊椎动物共有520 余种,药用植物多达1200 多种,河南省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其中平菇、毛木耳、白灵菇和天麻等 4 种食用菌的种植量与!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人口民族河南省是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

常住人口全国排名第三位;户籍人口11444 万人,全国第一位。

全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约673 人。

许昌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主成分分析

许昌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主成分分析

2024 / 3 31许昌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主成分分析李向然1 朱荣荣2 田明霜3 冯娟3 路振宇4(1.郑州市新世纪测绘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省远志林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3.河南省科发地理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52;4.林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河南 安阳 456550)摘 要: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市2000~20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挖掘其空间利用分布特征,为日后国土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GlobeLand 30数据集,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探究许昌市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并结合2000~2020年许昌市统计数据,通过SPSS 软件分析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综合研究结果,为日后许昌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GlobeLand 30数据集;转移矩阵;空间分布作者简介:李向然(1991—),男,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理信息。

1 引言土地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2],多表现在水文、气候、地形等对土地利用的影响[3],是当代学术界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研究之一[4]。

随着3S 技术的成熟,专家学者们在不同地区开展全面或专项性探究[5],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比如,陈磊[6]等通过SSM 模型和信息熵方法研究南京市2005~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差异,建立了经济计量模型分析驱动力。

林晓楠[7]等利用动态度和灰色关联度探究柳州市201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面积呈爆发式增加趋势,耕地及其他土地利用面积下降,经济增长、粮食产量增加等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系别:城市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1005班姓名:芦静学号:**********南阳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一区域概况: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

东邻我省的驻马店市和信阳市,南接湖北省的襄樊市和十堰市,西与陕西省的商洛市相连,北与我省的三门峡市、洛阳市和平顶山市三市毗邻。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58′~113°49′,北纬32°17′~33°48′之间。

东西长263公里,南北宽168公里,土地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面积的16%。

全市下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2005年总人口1074.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8.99万人,城镇化率为27.8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5人,人均耕地面积0.093公顷,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一) 自然条件1 、地形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大南阳市西、北、东三面环山。

地势呈阶梯状逐渐向中、南部倾斜,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相连接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

盆地东北角的方城缺口与华北平原相通,构成历史上著名的“南(阳)襄(阳)隘道”。

市域北部和西北部为伏牛山,西部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的秦岭余脉,东部及东南部为桐柏山。

2、水资源丰富,水土资源结合较好,农业综合生产潜力大南阳境内河流纵横,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

属于长江水系的有唐河、白河、丹江及其支流,属于淮河水系的主要是淮河及其支流。

境内山区、丘陵、平原面积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南阳市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性大陆半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4.4℃~15.7℃。

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降雨量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

年平均日照数2121小时。

年无霜期225-240天。

全市域土壤以黄棕壤土为主,砂姜黑土次之,共9个土类,120个土种,适宜农、林、牧、副、渔业发展,素有“中州粮仓”之称。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方式和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变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城市地区,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吞噬着周边的农田和绿地。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网络日益密集,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生态平衡被打破。

而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规模的农田集中化经营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小块分散式农田,同时,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外流,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

在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驱动力的分析是一个关键环节。

人口增长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住房、基础设施和粮食的需求也相应增长,这促使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农业用地的集约化利用。

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驱动力。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对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土地用途的转变。

政策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政府出台的土地保护政策、城市规划政策以及农业扶持政策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和格局。

技术的进步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大范围、长时间序列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通过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为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可视化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借助 GIS,研究人员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和趋势。

此外,模型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模型可以模拟不同驱动因素作用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未来情景,为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当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

开封城市土壤主要性质及空间分布分析

开封城市土壤主要性质及空间分布分析

开封城市土壤主要性质及空间分布分析孙艳丽;马建华【摘要】采用正方形网格法在开封市布设土壤样点137个,采集表层(0 ~ 10 cm)土壤样品进行城市土壤性质的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土壤密度、pH、有机质和全氮均与郊区存在差异,且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开封市土壤密度的功能区差异为休闲区>道路临近区>居民区>文教区>行政区>工业区,水平分布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土壤的pH呈强碱性,空间分布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工业区>行政区>道路临近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由东至西呈环状递减;全氮含量为工业区>行政区>道路临近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由城市东南区域向西北区域降低.【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3)005【总页数】6页(P94-99)【关键词】城市土壤;性质;空间分布;开封市【作者】孙艳丽;马建华【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8.2城市化是最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之一,在大量占用土地的同时,导致土壤性质发生显著变化,产生了一类特殊的土壤—城市土壤.城市土壤是指人为非农业作用形成的,由于土地的混合、填埋或污染而形成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 cm的城区或郊区土壤[1].城市土壤在城市环境的影响下,剖面形态、物质组成及养分特征等基本性质均与自然土壤或农业土壤存在差异.国外城市土壤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2-4].中国城市土壤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城市土壤的分类、性质、污染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5-8],但对城市土壤的案例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城市土壤性质的基础数据库资料尚不完善.本文以开封市为例,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壤的主要性质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旨在获取基础数据,丰富城市土壤研究案例.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区概况开封位于河南省中偏东部,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地理坐标为113°52′~115°15′E、34°11′~35°01′N.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52 ℃,年平均降水量为622 mm.坐落于豫东平原之上,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69~78 m之间.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土壤类型以潮土为主.市区面积为362 km2,人口为84.23万.1.2 样品采集以1∶2.5万开封市城区图为基础,按正方形网格法(500×500 m)布点.在每个网格中心附近选取代表性绿地,用GPS进行样点定位.采样时,在样地4 m2范围内按“梅花形” 布设5个子样点,采集表层(0~10 cm)土壤样品,将其混合均匀,按“四分法”舍弃多余样品,最后保留1 kg左右,同时采集土壤环刀样品.为比较城市不同功能区间土壤性质的差别,把开封市划分出6个功能区,将各表层样点进行相应功能区归属.本研究共计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37个(图1).图1 开封市表层土壤采样点分布图1.3 实验方法取部分新鲜土样做土壤含水量测定.将剩余分析样品在阴凉处风干,拣出大的土壤侵入体(砖瓦块、铁屑、木屑、塑料和石灰颗粒等),然后用圆木棍碾碎,使其全部通过10目(孔径2 mm)尼龙筛,供土壤pH测定.从<2 mm土样中随机多点取样5 g左右,用玛瑙研钵研磨,全部通过60目(孔径0.25 mm)尼龙筛,混匀,供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测定.土壤pH测定采用玻璃电极法,土壤密度测定采用重量法,全氮含量测定采用半微量开氏法[9],有机质含量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10].1.4 数据分析处理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K-S检验.利用ArcGIS 9.x软件的Geostatistical Analyst地统计模块,采用普通克立格插值法(Ordinary Kriging) 进行空间插值,绘制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图.2 结果与讨论2.1 土壤密度开封市绿地表层土壤密度变化于0.73~1.66 g·cm-3之间,均值为1.32 g·cm-3,与郊区土壤密度(1.31 g·cm-3)相近(表1).与已有的城市土壤密度研究成果相比,开封市土壤表层平均密度低于美国华盛顿(1.6 g·cm-3)[11]、香港(1.84g·cm-3)[12]、韩国春川(1.40 g·cm-3)[13]、南京(1.43g·cm-3)[14]、徐州(1.44 g·cm-3)[15],哈尔滨(1.37 g·cm-3)[16]等城市的土壤密度.显示出了人类活动强度差异导致的土壤密度异质性特征.开封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密度的大小顺序表现为:休闲区>道路临近区>居民区>文教区>行政区>工业区(表1).其中,休闲区土壤平均密度是工业区的1.12倍.这种土壤密度变化规律主要是不同的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休闲区、道路临近区、居民区和文教区多分布在市区,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对土壤的践踏频繁而严重,故其土壤密度较高.工业区多位于城市外围,人为对绿地的践踏弱,故其土壤密度小.行政区位于市区西南部的新开发区,绿地建设时间短,经营管理优良,所以土壤密度也不高.表1 开封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密度土壤密度/(g·cm-3)工业区(n=23)休闲区(n=10)道路临近区(n=27)文教区(n=28)居民区(n=20)行政区(n=15)郊区(n=14)范围0.73-1.401.25-1.581.03-1.591.07-1.661.01-1.541.05-1.490.92-1.66均值1.221.401.361.331.351.271.31标准差0.130.110.120.130.160.110.21CV/%10.667.868.829.7711.858.6616.03注:表中n为样本数量.图2 开封市表层土壤密度的空间分布从开封市土壤密度的空间分布等值线图(图2)可以看出,土壤密度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老城区中部和西北部郊区出现两个高值中心.开封市老城区中心是商业区,人流量大,人类活动集中,对土壤的踩踏严重,土壤密度较高;西北部区域土壤密度高值的原因主要与土壤质地有关,该区濒临黄河,地势较高,土壤质地偏砂,因而土壤密度也较高;东南部区域土壤质地偏细,人口密度较低,人为压实作用较弱,土壤密度较小.2.2 土壤酸碱性开封市土壤的pH变化于6.93~10.65之间,变幅较大,均值为8.58,呈强碱性,强于郊区土壤(均值8.02)(表2).开封市土壤偏碱性的特征与其他城市土壤的研究结果一致[12,17-20].表2 开封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pH值pH值工业区(n=23)休闲区(n=10)道路临近区(n=27)文教区(n=28)居民区(n=20)行政区(n=15)郊区(n=14)范围6.93-9.497.65-10.656.94-10.247.22-9.887.43-9.917.13-9.567.44-8.30均值8.318.888.508.528.788.718.02标准差1.261.171.050.830.810.750.32CV/%15.1613.1812.359.749.238.613.99注:表中n为样本数量.开封市土壤pH偏碱性的原因有:(1)城市土壤特殊的成土环境和成土过程导致土壤中掺杂有水泥、砖块等建筑废弃物,这些碱性物质会向土壤中释放Ca2+;(2)融雪剂(CaCl2、NaCl等)的使用使地表径流携带较多的碱性物质进入土壤;(3)含有碳酸盐(CaCO3、MgCO3)的灰尘沉降到城市土壤中;(4)土壤中的碳酸盐会与碳酸反应形成重碳酸盐,而重碳酸盐比碳酸盐更容易解离OH-[11].郊区土壤环境比较稳定,反映着半湿润、黄河洪冲积母质潮土的基本特征.图3 开封市表层土壤pH的空间分布开封市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图(图3)显示:土壤pH值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呈增大趋势,城市西南部和城墙西南部附近出现两个高值中心.这种土壤pH分布格局与开封市的城市发展格局和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开封市东部区域是老工业区,工厂集中,工业生产中形成的一些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会降低土壤的pH值.其中尤其以化肥厂对土壤pH的影响最为显著.马建华等[21]的研究表明,位于开封市区东南部的化肥厂绿地表层土壤的pH值只有7.21,比位于老城区西北部的华北体育场绿地土壤的pH值(8.66)低1.45.开封市西部区域的开发历史较短,绿地植被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较轻,建筑活动中建筑垃圾对土壤的影响仍然强烈.因而,开封市东部区域土壤的pH值低于西部区域.2.3 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开封市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于7.44~189.46 g·kg-1之间,均值为47.60 g·kg-1,高于郊区土壤有机质含量(25.50 g·kg-1).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22],属于含量很丰富的1级水平.与其他城市土壤有机质含量相比,开封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徐州市、南京市、杭州市等[15,17,23],而低于纽约市[24].开封市不同功能区间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出工业区>行政区>道路临近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的特征(表3).表3 开封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g· kg-1)工业区(n=23)休闲区(n=10)道路临近区(n=27)文教区(n=28)居民区(n=20)行政区(n=15)郊区(n=14)范围16.74-189.4612.28-69.107.93-167.997.44-87.3716.40-94.2118.52-130.764.76-70.20均值71.1933.1947.1834.8843.4555.7325.50标准差40.3918.8835.0318.3622.7634.6417.74CV/%56.7456.8874.2552.6452.3862.1 669.57注:表中n为样本数量.开封市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东至西呈环状递减(图4).东部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在70.89~189.46 g·kg-1之间,城墙内的中部区域及其向西的部分延伸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多在47.43~70.88 g·kg-1之间;西部、北部和南部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在4.76~47.42 g·kg-1之间.图4 开封市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开封市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在0.15~2.61 g·kg-1之间,平均值为1.05 g·kg-1,高于郊区土壤的全氮含量(0.69 g·kg-1),属于土壤养分等级中的3级水平.开封市土壤全氮含量要高于徐州市(0.69 g·kg-1)[15]、厦门市(0.40 g·kg-1)[25]、广州市(0.88 g·kg-1)[26]绿地土壤,而低于福州市(1.12 g·kg-1)[27].不同功能区平均全氮含量的大小顺序是:工业区>行政区>道路临近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表4).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降低.具体表现为:老城区城墙外侧东南区域至护城堤之间为全氮高值区,含量在1.39~2.61 g·kg-1之间;而老城区东部及其向外延伸的东南部区域,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含量在1.15~1.38g·kg-1之间;自城墙西缘向西北一侧的延伸区域,土壤全氮含量则比较低,在0.15~1.14 g·kg-1之间(图5).表4 开封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全氮/(g· kg-1)工业区(n=23)休闲区(n=10)道路临近区(n=27)文教区(n=28)居民区(n=20)行政区(n=15)郊区(n=14)范围0.54-2.010.40-0.800.43-2.600.71-1.040.15-2.610.80-2.100.31-1.28均值1.340.701.140.881.091.150.69标准差0.740.130.700.130.720.470.43CV/%55.2231.6161.4018.1566.2458.9662.32 注:表中n为样本数量.图5 开封市表层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受土壤质地、土地利用方式、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开封市土壤质地属壤土类,有机质和全氮较易积累,郊区土壤属砂土类,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城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功能区差异及空间异质性主要与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有关.工业生产中的有机废弃物排放可增加土壤外源有机物输入,因而工业区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为功能区中的高值,及工业集中分布的开封市东部区域也表现为空间分布上的高值区;城墙内为人口密度大的老城区,生活垃圾排放也可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相对较高;老城区西南向西的延伸区域为西郊工业区,分布有橡胶厂、缝纫机厂、化纤染织厂等企业,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高.城市南北两侧为郊区,土地利用方式多为农田,由于经常耕种,表层有机质分解快,及近些年来有机肥施入量较少,有机质、全氮含量均低于城市土壤.3 结论(1)开封市绿地表层土壤密度变化于0.73~1.66 g·cm-3之间,均值为1.32 g·cm-3,与郊区土壤密度(1.31 g·cm-3)相近,休闲区>道路临近区>居民区>文教区>行政区>工业区;水平分布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降低.(2)土壤的pH变化于6.93~10.65之间,高于郊区土壤,呈强碱性特征;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增大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3)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于7.44~189.46 g·kg-1之间,工业区>行政区>道路临近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全氮含量在0.15~2.61g·kg-1之间,工业区>行政区>道路临近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城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高于郊区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东至西呈环状递减,全氮含量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参考文献:[1] Bockheim J G.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highly-disturbed urban soils[M].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Paper presented before Division S5. Soil Genesis, Morph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il Society of America. Chicago, 1974.[2] Williamm R E, Richard V P. The genesis, class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soils in urban areas [J]. Urban Ecosystems,1997, (1): 217-228.[3] Al-Khashman O A.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in Urban Soil around Potash Industrial Site in the East of the Dead Sea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Risks [J]. 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2012,21(2):276-290.[4] Hagan D, Dobbs C, Timilsina N, et al. Anthropogenic effects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ubtropical coastal urban soils[J].Soil Use and Management, 2012,28(1):78-88.[5] 张甘霖,朱永官,傅伯杰.城市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03,23(3):539-545.[6] 卢瑛,龚子同,张甘霖.南京城市土壤的特性及其分类的初步研究[J].环境化学,2003,22(2):131-136.[7] 陶晓,徐小牛,石雷.城市土壤活性碳、氮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1,30(12):2868-2874.[8] 李翠兰.长春市绿地铅污染评价及其植物修复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1.[9] 北京林业大学.土壤理化分析实验指导书[M].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2.[10] 全国农业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B 9834-88土壤有机质测定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11] Bullock P,Gregory P. Soil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M].Great Britain:Oxford, 1991.[12] Jim C 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 Hong Kong Roadside Soil in Relation to Urban Tree Growth[J]. Urban Ecosystems,1998,2(2-3):171-181.[13] Jo H K. Impacts of urban greenspace on offsetting carbon emissions for middle Kore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64(1552):115-126.[14] 杨金玲,张甘霖.城市功能区、植被类型和利用年限对土壤压实的影响[J].土壤,2007,39(2):263-269.[15] 于法展,尤海梅,李保杰,等.徐州市不同功能城区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 85-88.[16] 高玉娟.哈尔滨城市绿地土壤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2.[17] 王焕华,李恋卿,潘根兴,等.南京市不同功能城区表土微生物碳氮与酶活性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5,24(3):273-277.[18] Norra S, Fjer N, Li F, et al.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Land Uses on Mineralogica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Horizonation of Urban Soil Profiles in Qingdao, China[J]. Journal of Soils Sediments,2008,8(1):4-16.[19] 李家熙,葛晓立.城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苏州市为例[J].地质通报,2005,24(8):710-713.[20] 冯万忠,段文标,许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土壤理化性质及其肥力的影响—以保定市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2):61-64.[21] 马建华,张丽,李亚丽.开封市城区土壤性质与污染的初步研究[J].土壤通报,1999,30(2):64-67.[22]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普查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23] 章明奎,周翠.杭州市城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特性[J].土壤通报,2006,37(1):19-21.[24] Pouyat R. Groffman P. Yesilonix I. et al. Soil carbon pools and fluxes in urban ecosystem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2,116: 107-118. [25] 王良睦,王文卿,林鹏.城市土壤与城市绿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180-181.[26] 管东生,何坤志,陈玉娟.广州城市绿地土壤特征及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1998,11(4):51-54.[27] 董艳.福州市建成区绿地景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碳及酶活性特征[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河南省“三生空间”分类与时空格局分析

河南省“三生空间”分类与时空格局分析

河南省“三生空间”分类与时空格局分析李明薇;郧雨旱;陈伟强;马月红;郭蕊蕊【摘要】[目的]“三生空间”是十八大提出的政策性指导,对河南省进行三生空间研究可为该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三线划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在探索“三生空间”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遵循土地的多功能性原则,依据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构建了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及其评价标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功能揭示了1990-2015年河南省三生空间的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结果](1)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中北部地区,南阳市也有零星分布;2015年每个省辖市的生产生态空间明显比1990年范围有所缩小,郑州市最为明显.其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地区,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辖市的城镇地区,其中信阳南部山地有较大区域生产空间呈减少状态.(2)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两期生活空间基本保持一致,但是生活生产空间2015年较1990年有较明显的增加.扩大区域主要是生活生产空间,分布在各省辖市的城镇地区,郑州市扩张面积最大.(3)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和南部山地区域,两期生态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呈现出“西高、南高、东低”的格局特征.扩大区域主要集中在崂山东西两坡、伏牛山、大别山等区域;减少区域主要在嵩山、黄河沿岸区域、桐柏山、信阳南部丘陵区域、崂山大部区域.[结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大量增加是河南省三生空间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郑州市是变化最大一个地区,这是由郑州市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决定的.【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8(039)009【总页数】8页(P13-20)【关键词】三生空间;土地功能;土地利用分类;地理信息系统;河南省【作者】李明薇;郧雨旱;陈伟强;马月红;郭蕊蕊【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00;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00;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00;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00;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0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河南省由原来经济落后的农业大省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第五大经济体,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15.52%提高到2015年的46.85%。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以卢龙县为例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以卢龙县为例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以卢龙县为例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索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并以卢龙县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介绍卢龙县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卢龙县土地利用现状的梳理和分析,为后续的优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优化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和介绍方法,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接下来,本文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卢龙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优化。

这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卢龙县土地利用优化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土地利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总结卢龙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优化的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卢龙县等地区的土地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卢龙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大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该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卢龙县土地利用现状,本研究对该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总体来看,卢龙县土地利用结构以农业用地为主,耕地占比最大,其次是林地和园林。

这种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县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的比重逐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利用格局。

具体来看,耕地主要集中在县城南部和中部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林地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和东部地区,植被茂盛,生态环境良好。

园林主要分布在该县的南部和西部地区,那里的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和果实质量的提高。

豫西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豫西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化的关系 ” , 而分析其与土地利用空 问格局 间相互关
收稿 日期 :2 1 0 0 0— 9—2 ;修 回 日期 :2 1 0 6 02— 3—2 0 基 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17 l8 D 1 3 ; 南 省 4 0 1 1/ 00 ) 河
边缘地区 , 兼有南北之长 , 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 气 候温和 , 四季分 明 , 日照充 分 , 降水 丰 沛。年 平均 气 温
( . 昌学 院 城市与环境学 院, 南 许 昌 4 10 ; , 1许 河 6 0 0 2 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 , 河南 开封 45 0 ) 7 04 摘 要 :豫 西黄河流域 土地利 用空间格局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具有 明显 区域特征 。利 用 D M数据对研 究区土 E 地利用空间格局 地形梯度规律进行 了分析 , 结果表明 : 1 各 土地利 用类 型的 空间分布规律 随 高程 和坡 度 的变化具 () 有显著的特点 : 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较大的各类农业用地、 建筑用地、 果园、 水域 和湿地主要 分布在 海拔 相对较低和 坡度相 对较 小的区域 ; 而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较小的各类林地( 除果 园外) 草地和未利 用地 则比较均 匀地 分布在海 、 拔相对较 高和坡 度较 大的区域 。( ) 2 不同的海拔段 和坡度段 内各 土地 类型的分布也 存在一定 的分布规律 : 农业 用地 类型和林地类型在各个地形梯 度 内都 占有较 大 的面积 比重, 这是 由于其 基数较 大 , 区域 内占据优 势地 位决 定的 ; 在 在低海拔 小坡度地段 内农业用地具有相对的面积优 势 ; 有林地 随着 海拔 升 高和坡 度增 大 , 面积 比例 不断增 大, 其主
解各土地类型要素的形状 、 大小 、 数量和空间组合 ; 分析 度特征进行深入地研究 , 而为该 区域 的土地资源管理 从 影响物种分布 、 动物迁徙 、 流径 流和土壤 侵蚀等 生态 及规划、 河 生态环境保护 、 社会 经济发展 等提供科学 决策

锚定“两个确保” 谋划现代化河南空间布局——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创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探索

锚定“两个确保” 谋划现代化河南空间布局——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创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探索

特别关注锚定“两个确保”谋划现代化河南空间布局——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创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探索□ 李运海国土空间规划是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事关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两个确保”奋斗目标的实现。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编好国土空间规划,坚持省、市、县、乡同步编制,合理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引导城镇空间布局与开发强度、发展需求相适应,既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又为长远发展留好空间。

近段时间以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锚定“两个确保”奋斗目标,按照前瞻30年、编细15年、编实“十四五”要求,结合河南实际,不断探索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在要求和规律的方式方法,科学谋划现代化河南空间布局。

. All Rights Reserved.推进四级同步编制规划围绕加快推进和高质量编制省、市、县、乡四级国土空间规划,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先后制定印发《河南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河南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河南省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制定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规程等技术规范。

在工作推进中,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

——工作方式上提出了“四定”。

定原则。

坚持安全优先、保护优先,在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基础上,突出保障发展第一要务,留好、调优发展空间。

定指标。

结合各市、县主体功能定位和人口变化趋势、单位GDP地耗以及实有耕地状况等因素,综合研究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建设用地规模。

定地块。

省级层面将市、县、乡试划的三条控制线初步成果,逐图斑落到具体地块,再由市、县、乡实地核查,做到上下贯通、精准落地。

定进度。

坚持结果导向,持续推进规划方案优化深化,确保依照国家最终确定的时间节点,及时高质量全面形成国土空间规划成果。

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空间格局及平衡研究

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空间格局及平衡研究

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空间格局及平衡研究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空间格局及平衡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地价的调研和分析,了解了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的空间分布和平衡状况。

研究发现,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平衡现象,一些发达地区的地价普遍较高,而相对贫困地区的地价则较低。

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为实现城镇基准地价的平衡发展,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1. 引言城镇基准地价是指城市非农用地的价格标准,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城镇基准地价的研究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的分析,探讨其空间格局和平衡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 数据和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的相关数据,并结合GIS技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布局分析。

3. 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的空间格局通过对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存在明显的空间格局。

一方面,一些经济发达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如郑州、洛阳等,城镇基准地价普遍较高,这与其经济发展、人口密集以及交通便利等因素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如南阳、信阳等,城镇基准地价相对较低,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有关。

4. 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的平衡状况由于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的空间不平衡现象,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首先,高地价区域的土地供应不足,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其次,低地价区域的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滞后现象,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的平衡发展亟待解决。

5. 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的平衡研究为了实现河南省城镇基准地价的平衡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地价的上升。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研究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研究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是对土地利用状况和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过程,它是地理学、农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土地利用的演化过程,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等。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卫星遥感图像,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进行识别和分类,并对其变迁进行监测和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从而更直观地展示土地利用的变迁。

统计学方法主要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土地利用的演变规律。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的研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

首先,可以从时间维度上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过程,比如对比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像,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土地的扩张或收缩情况,以及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各类土地类型的变化趋势。

其次,可以从空间维度上研究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格局,通过对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了解到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特征。

此外,还可以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土地利用变迁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的研究对于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持续利用能力,从而为农业、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对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的研究还可以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的研究对于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化过程、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相信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变迁的研究将会为我们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吴国玺曹志刚申怀飞摘要:利用土地详查数据和200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数据,对河南省1999-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受自然、人口、经济和政策等的影响,河南省近七年来土地利用中耕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居民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增加。

据此,对河南省土地利用进行分区,并对几个典型区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可持续发展;河南省Abstract:By use of land survey data and land use data in 2000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d 1999-2005 land-use change in He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cause of natural, demographic, economic and policy impact, cultivated land has reduced, but garden, woodland, residents of mining land and transportation land area has increased. Accordingly, we partitioned the land use of Henan Province and analyzed spatial patterns of several typical areas.Key words:land use change; spatial patt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略偏东,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

全省土地总面积16.55万km2,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3%,总人口9 488万人,人均耕地0.086 hm2,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北到西、南分别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环绕,间有断陷盆地,东部为广阔的平原。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4.4%,平原面积约占55.6%[1]。

平地多于山地丘陵,土地质量区域差异较大,土地环境中水热时空分布不一致,水土匹配欠佳;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垦殖率高,土地利用结构不十分合理。

一、数据来源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1999-2005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2]、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土地资源年度公告、河南省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规划及统计数据以及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提供的1:10万200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数据。

目前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已经成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有数理统计方法、遥感统计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模型方法[3][4]。

本文主要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整理数据,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方法[5][6],来认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格局,为地理相关性预测、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特征河南省土地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种类型。

其中农用地又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它农用地;建设用地分为居民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等(见表1)。

2005年与1999年相比,河南耕地面积减少了18.5万hm2,而园地、林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园地增加了0.98万hm2,林地增加了18.75万hm2,居民工矿用地增加了1.93万hm2,未利用地增加了24.55万hm2,与199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18%、6.62%、1.05%和13.16%,草地面积相对比较稳定。

(三)河南省土地利用类型的时序特征1999-2005年各类土地的年度变化并不完全与整体特征趋势一致。

1.耕地变化的时序特征耕地由面积急剧锐减的趋势转变为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在时间序列上表现为,1999—2005年全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数目巨大,与1999年比2005年减少了18.5万hm2,减少率为2.28%。

1999-2003年间,一方面河南省兴起“房地产热”,城镇、市区迅速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另一方面交通建设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突起等也占用大量耕地,耕地面积锐减。

由于国家和河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2003-2005年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

2005年全省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灾毁和其他减少耕地17 180.48hm2。

而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增加耕地16 140.84hm2,其中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12 939.81hm2,占耕地增加量的80.16%,农业结构调整增加3 190.61hm2,其他原因增加耕地10.42hm2,使耕地面积总体上维持平衡。

2.林地变化的时序特征1999-2005年七年间,林地面积增加了18.75万hm2,其中2000-2003年急剧增加之后减慢,2000-2003年林地面积增加了17.52万hm2,其他年份增加幅度较小甚至有的年份在减少,如2004-2005年面积减小了0.04万hm2。

2000年以后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每年都遭受沙尘暴的严重侵扰,国家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及人工育林工程。

河南省在这一时期也加快了林业建设,申报了一批国家级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一系列绿化工程。

但在2004年以后市场对木制品的需求加大,森林面积略有减少。

3.居民工矿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时序变化1999-2005年七年间居民工矿用地增加了1.93万hm2,除2000-2002年减少外,其他年份均增加,但增加趋势有所减弱。

2000-2002年减少了4.14万hm2;2002-2003年增加了1.82万hm2,之后增长趋势放缓。

1999-2005年未利用地增加了24.55万hm2,其中2000-2002年增长幅度最大,其他年份都在减少,减少趋势也在放缓。

2000-2002年三年间增加35.26万hm2。

主要因为在这期间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纯收入降至最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结果大片农田被撂荒,耕地向未利用地转化。

而在2003年以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实行种粮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未利用地又向耕地转化,未利用地减少。

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根据河南省地貌与水分、热量、光照等气候要素,将河南省上分为豫北山地、豫西山地、豫南山地、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5个土地利用类型区。

(一)豫西、豫西北和豫西南丘陵低山区土地利用特征豫西、豫北、豫南和南阳盆地几个土地利用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格局比较类似,该地区地貌类型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高坡陡,水土流失相对较为严重,水分、热量、植被等要素随着地势地貌而变化,区域差异明显,难以成片耕地,形成了以林地,草地为主,耕地为次,间杂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格局。

以洛阳市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为例,农用地1 055 320.6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9.29%,其中耕地面积457 666.4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05%,主要分布在偃师、宜阳、洛宁和伊川;园地面积16 315.3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7%,主要分布在偃师、孟津、栾川、嵩县、宜阳和洛宁六个县域内;林地面积559 930.65 hm2 ,占土地面积的36.77%,集中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山区的栾川、嵩县和洛宁;牧草地面积仅14.48 hm2,分布在郊区、偃师、新安和洛宁;水面面积21 393.7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0%。

建设用地130 822.23 hm2,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04 332.9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85%;交通用地面20 304.1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6 185.1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1%。

未利用地面积336 840.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12%。

(二)黄淮平原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特征该区地势低,地貌以平原为主,光照、热量、水分较充足,土地富饶,水分、热量等要素区域差异小,易成片耕种,因此形成了以耕地为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格局。

以豫东周口市为例,周口地区耕地面积占到80%以上,在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三)中原城市群地区土地类型空间特征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的推进,建设用地规模逐年增加、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以省会郑州为中心,以中原城市群九市为典型区,建设用地特别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与其他土地类型相比,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相当大。

以郑州市为例,1996年全市土地总面积2 650 869.39hm2。

其中农用地1 958 172.52hm2,占73.87%;建设用地317 940.53hm2,占12.0%;未利用地374 756.34hm2,占14.13%。

农用地中耕地 1 014 638.70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1.82%;园地51 470.03hm2,占 2.62%;林地795 901.73hm2,占40.65%;牧草地4 555.39hm2,占0.23%;水面面积91 606.67hm2,占4.68%。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4 370.06hm2,占建设用地67.42%;交通用地54 716.62hm2,占17.21%;水利设施用地48 853.85hm2,占15.37%。

三、河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一)城镇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城镇地区土地利用应遏制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鼓励城镇组团式发展,协调城镇绿化和耕地保护,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功能,实行组团间农田与绿色隔离带有机结合。

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农业。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节地型和循环再生利用型建筑材料产业,严格控制污染企业用地,积极防治土地污染。

(二)平原、农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针对平原和农区,应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地生态循环利用。

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严格限制工业污染项目用地,支持农区生活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的治理。

(三)生态脆弱区、矿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生态脆弱区用地应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活动,限制建设用地比重。

加强植被建设,坚持封育为主,稳步推进不宜耕土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

以小流域为单元,建立山区立体复合型土地利用模式,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