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吴国玺曹志刚申怀飞
摘要:利用土地详查数据和200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数据,对河南省1999-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自然、人口、经济和政策等的影响,河南省近七年来土地利用中耕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居民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增加。据此,对河南省土地利用进行分区,并对几个典型区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可持续发展;河南省
Abstract:By use of land survey data and land use data in 2000 in Henan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d 1999-2005 land-use change in He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cause of natural, demographic, economic and policy impact, cultivated land has reduced, but garden, woodland, residents of mining land and transportation land area has increased. Accordingly, we partitioned the land use of Henan Province and analyzed spatial patterns of several typical areas.
Key words:land use change; spatial patter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略偏东,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全省土地总面积16.55万km2,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3%,总人口9 488万人,人均耕地0.086 hm2,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北到西、南分别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环绕,间有断陷盆地,东部为广阔的平原。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4.4%,平原面积约占55.6%[1]。平地多于山地丘陵,土地质量区域差异较大,土地环境中水热时空分布不一致,水土匹配欠佳;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垦殖率高,土地利用结构不十分合理。
一、数据来源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1999-2005年的河南省统计年鉴[2]、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土地资源年度公告、河南省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规划及统计数据以及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提供的1:10万200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数据。
目前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已经成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有数理统计方法、遥感统计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模型方法[3][4]。本文主要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整理数据,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方法[5][6],来认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布格局,为地理相关性预测、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特征
河南省土地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种类型。其中农用地又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它农用地;建设用地分为居民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等(见表1)。
2005年与1999年相比,河南耕地面积减少了18.5万hm2,而园地、林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园地增加了0.98万hm2,林地增加了18.75万hm2,居民工矿用地增加了1.93万hm2,未利用地增加了24.55万hm2,与199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
3.18%、6.62%、1.05%和13.16%,草地面积相对比较稳定。
(三)河南省土地利用类型的时序特征
1999-2005年各类土地的年度变化并不完全与整体特征趋势一致。
1.耕地变化的时序特征
耕地由面积急剧锐减的趋势转变为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在时间序列上表现
为,1999—2005年全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数目巨大,与1999年比2005年减少了18.5万hm2,减少率为2.28%。
1999-2003年间,一方面河南省兴起“房地产热”,城镇、市区迅速扩张占用大量耕地;另一方面交通建设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突起等也占用大量耕地,耕地面积锐减。由于国家和河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2003-2005年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2005年全省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灾毁和其他减少耕地17 180.48hm2。而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增加耕地16 140.84hm2,其中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12 939.81hm2,占耕地增加量的80.16%,农业结构调整增加3 190.61hm2,其他原因增加耕地10.42hm2,使耕地面积总体上维持平衡。
2.林地变化的时序特征
1999-2005年七年间,林地面积增加了18.75万hm2,其中2000-2003年急剧增加之后减慢,2000-2003年林地面积增加了17.52万hm2,其他年份增加幅度较小甚至有的年份在减少,如2004-2005年面积减小了0.04万hm2。2000年以后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每年都遭受沙尘暴的严重侵扰,国家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及人工育林工程。河南省在这一时期也加快了林业建设,申报了一批国家级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一系列绿化工程。但在2004年以后市场对木制品的需求加大,森林面积略有减少。
3.居民工矿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时序变化
1999-2005年七年间居民工矿用地增加了1.93万hm2,除2000-2002年减少外,其他年份均增加,但增加趋势有所减弱。2000-2002年减少了4.14万hm2;2002-2003年增加了1.82万hm2,之后增长趋势放缓。1999-2005年未利用地增加了24.55万hm2,其中2000-2002年增长幅度最大,其他年份都在减少,减少趋势也在放缓。2000-2002年三年间增加35.26万hm2。主要因为在这期间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纯收入降至最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结果大片农田被撂荒,耕地向未利用地转化。而在2003年以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实行种粮补贴,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未利用地又向耕地转化,未利用地减少。
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根据河南省地貌与水分、热量、光照等气候要素,将河南省上分为豫北山地、豫西山地、豫南山地、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5个土地利用类型区。
(一)豫西、豫西北和豫西南丘陵低山区土地利用特征
豫西、豫北、豫南和南阳盆地几个土地利用区的地形地貌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格局比较类似,该地区地貌类型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高坡陡,水土流失相对较为严重,水分、热量、植被等要素随着地势地貌而变化,区域差异明显,难以成片耕地,形成了以林地,草地为主,耕地为次,间杂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格局。以洛阳市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为例,农用地1 055 320.6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9.29%,其中耕地面积457 666.4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05%,主要分布在偃师、宜阳、洛宁和伊川;园地面积16 315.3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7%,主要分布在偃师、孟津、栾川、嵩县、宜阳和洛宁六个县域内;林地面积559 930.65 hm2 ,占土地面积的36.77%,集中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山区的栾川、嵩县和洛宁;牧草地面积仅14.48 hm2,分布在郊区、偃师、新安和洛宁;水面面积21 393.7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0%。建设用地130 822.23 hm2,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04 332.9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85%;交通用地面20 304.1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6 185.1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1%。未利用地面积336 840.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12%。
(二)黄淮平原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特征
该区地势低,地貌以平原为主,光照、热量、水分较充足,土地富饶,水分、热量等要素区域差异小,易成片耕种,因此形成了以耕地为主要类型的土地利用格局。以豫东周口市为例,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