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气胸治疗的临床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发性气胸治疗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8-02T08:17:34.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4期供稿作者:邵雨[导读] 自发性气胸发病多为单侧发病,偶有双侧气胸。有部分气胸发病常有明显诱因,如搬重物、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

邵雨(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外三科 618200)

【摘要】分析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法。自发性气胸以原发多见,且多发于男性,复发率较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需要及时处理。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治疗

临床上根据气胸的类型、病因、病情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临床上本病属于呼吸系统常见急诊之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现就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的4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0例,患者均由突感胸痛、干咳、呼吸困难而入院,入院时查体发现患者侧胸壁膨隆,气管向健侧移位,肋间隙增宽,语颤减弱,叩诊呈过轻音,患侧呼吸音减弱。其中男34例,女6例,男女比例约为6:1;年龄15-88岁,其中15-50岁31例,51-88岁9例。原发性气胸29例,继发性气胸11例。26例无肺部基础疾病,11例继发性气胸中9例原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为肺结核。2例气胸的发生有明显诱因,为剧烈咳嗽或者搬重物之后。

治疗方法根据自发性气胸的不同类型与病因、肺压缩的程度、病情轻重及有无并发症等选择适宜的治疗措施。

一般治疗 40例患者均严格卧床休息,并采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咳嗽排痰及胸腔闭式引流。酌情给予镇静、镇痛等药物,同时兼顾并发症和基础疾病的治疗,并持续高浓度吸氧予氧疗。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

排气治疗对于肺受压面积超过20%并伴有呼吸困难的患者,立即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者胸腔闭式引流以缓解症状。穿刺部位通常为患者锁骨中线外侧第二肋间,或者腋前线第四五肋间。穿刺前常规消毒皮肤,铺巾后用气胸针或者细导管直接穿刺入胸膛,然后连接于100ml 注射器或者气胸机抽气并测胸腔压,直至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缓解。胸腔压力维持在2cmH2O为宜;置管应维持至肺完全复张,无气体溢出24小时,夹闭导管24小时,未发现气胸复发则可以拔出导管。

药物治疗

剧烈疼痛者予止痛处理。如使用可待因15mg每天三次口服,以解除气道痉挛。

由其他疾病引发气胸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引起气胸的患者,可加用青霉素等进行抗感染对症治疗。

气胸患者有结核、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应针对疾病的特殊性进行合理规范化治疗。

肺功能锻炼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肺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其每日进行缩唇呼吸及吹气球等训练。

手术治疗对于持续胸腔闭式引流仍然不能痊愈者,开胸手术是治疗和预防气胸复发最彻底有效的方法。

结果痊愈37例,治愈患者肺完全复张,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月-2年,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复发。

2.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指在没有创伤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肺组织和脏层胸膜自发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肺大泡、细小气肿泡自发破裂,从而使空气进入胸膜腔内,造成胸腔积气和肺萎缩的病理现象。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处于青春期后期和成人期早期且身体瘦削的青年人,因此又称青年自发性气胸,男性居多,男女之比约6:1。可能与身高和小气道症状或者弹性纤维先天发育不良引起的肺大泡有关。继发性气胸多为中老年人,及发病多为慢性阻塞性肺病,其次为肺结核。可能由于病变引起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形成肺大泡而破裂所致。

自发性气胸发病多为单侧发病,偶有双侧气胸。有部分气胸发病常有明显诱因,如搬重物、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因此有潜在发生气胸的人群,尤其是有气胸病史者,应该避免以上运动。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临床较为常见,其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应根据气胸程度个体化进行治疗。对于气胸量少、病情较为稳定的患者可不作特殊处理。气胸量中等可先行胸腔穿刺予抽出气体,维持胸腔内负压。当穿刺无效或者气胸量大、有明显症状时,高位胸腔闭式引流是最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绝大部分气胸患者可经保守而治愈。少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复发率很较高,并且可能多次复发。因此,对于自发性气胸的治疗重在预防,而预防的关键在于积极防治原发病,尽量避免劳累、感染和负重。参考文献

[1] 刘伦旭,周清华,陈桂枝等.青年自发性气胸血气胸的临床分析.中国胸心血管外壳临床杂志,2001,8(2)136-137.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6.

[3] 王宝磷.气胸临床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4): 141-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