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曾国藩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
余蒙祖宗遗泽、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
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
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
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
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
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
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品读《曾国藩家书》修身篇之“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品读《曾国藩家书》修身篇之“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原文】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日来京寓大小平安,癣疾又已微发,幸不为害,听之而已。
湖南榜发,吾邑竟不中一人。
沅弟书中,言温弟之文,典丽鹬皇,亦尔被抑,不知我诸弟中将来科名究竟何如?以祖宗之积累,及父亲、叔父之居心立行,则诸弟应可多食厥报。
以诸弟之年华正盛,即稍迟一科,亦未遽为过时。
特兄自近年以来,事务日多,精神日耗,常常望诸弟有继起者,长住京城,为我助一臂之力。
且望诸弟分此重任,余亦欲稍稍息肩,乃不得一售,使我中心无倚。
盖植弟今年一病,百事荒废,场中之患眼疾,自难见长。
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余心即甚忧之。
近闻还家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
吾家之无人继起,诸弟犹可稍宽其责,温弟则实自弃,不得尽诿其咎于命运。
吾尝见友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檀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
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感应之理,自然随之。
温弟所处,乃读书人中最顺之境,乃动则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我之所不解。
以后务宜力除此病,以吴檀台、凌荻舟为眼前之大戒。
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不惟乎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
万望温弟再三细想,勿以吾言为老生常谈,不直一哂也。
王晓林先生为钦差,昨有旨命其署江西巡抚,余署刑部,恐须至明年乃能交卸。
袁漱六昨又生一女,凡四女,已殇其二,又丧其兄,又丧其弟,又一差不得,甚矣穷翰林之难当也!黄麓西由江苏引入京,迥非昔日初中进士时气象,居然有经济才。
王衡臣于闰月初九引见,以知县用,后于月底搬寓下洼一庙中,竟于九月初二夜无故遽卒。
先夕与同寓文任吾谈至二更,次早饭时,讶其不起,开门视之,则已死矣。
死生之理,善人之报,竟不可解。
邑中劝捐弥补亏空之事,余前已有信言之。
万不可勉强勒派。
品读《曾国藩家书》劝学篇之“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品读《曾国藩家书》劝学篇之“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原文】四位老弟左右:二月初十日,黄仙垣来京,接到家信,备悉一切,欣慰之至。
朱啸山亦于是日到,现与家心斋同居。
伊兄代伊觅得房子,距余寓甚近,不过一箭远耳。
郭筠仙现尚未到,余已为赁本胡同关帝庙房,使渠在庙中住,在余家伙食。
冯树堂正月初六日来余家,抉会试后再行上学,因小儿春间怕冷故也。
树堂于二月十三日考国子监学正,题而耻恶衣恶食者二句,不以天下奉一人策,共五百人入场,树堂写作俱佳,应可以得。
陈岱云于初六日移寓报国寺,其配之枢,亦停寺中。
岱云哀伤异常,不可劝止,作祭文一篇三千余字,余为作墓志铭一首,不知陈宅已寄归否?余懒腾寄也。
四川门生,现已到廿余人,我县会试者,大约可十五人,甲午同年,大约可念五六人。
然有求于者,颇不乏人。
余今年应酬更繁,幸身体大好,迥不似从前光景,面胖而润,较前稍白矣。
耳鸣亦好十之七八,尚有微根未断,不过月余可全好也。
内人及儿子两女皆好,陈氏小儿在余家乳养者亦好。
六弟九弟在城南读书,得罗罗山为师,甚妙!然城南课以亦宜应,不应,恐山长不以为然也,所作诗文及功课,望日内付来。
四弟季弟从觉庵师读,自佳;四弟年已渐长,须每日看史书十页,无论能得科名与否,总可以稍长可识。
季弟每日须看史,然温经更要紧,今年不必急急赴试也,余容后陈。
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译文】四位老弟左右:二月初十日,黄仙垣来京,接到家信,备悉一切,欣慰之至。
朱啸山也在当天到,住心斋那里。
他兄代他找到房子,离我家很近,不过一箭之地,郭筠仙还没有到,我已经为他租了本胡同关帝庙的房子,让他在庙里住,在我家吃饭。
冯树堂正月初六日来我家,准备会试以后再上学,因小儿春间怕冷的缘故。
树堂在二月十三日考国子监学正,题目是“而耻恶衣恶食者”两句,“不以天下奉一人策”,共五百人入场。
树堂写作俱佳,应该可以考上。
陈岱云在初六日移住报国寺,他的夫人灵枢,也停在寺里。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曾国藩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
余蒙祖宗遗泽、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
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
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
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
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
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
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原文】诸位贤弟足下:四妹小产以后,生育颇难。
然此事最大,断不可以人力勉强。
劝渠家只须听其自然,不可过于矜持。
又闻四妹起最晏①,往往其姑②反服侍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
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十月廿一日誓永戒吃水烟,洎③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
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抄数百卷犹不能尽收。
然后知古人作《大学衍义》《衍义补》诸书,乃胸中自有条例自有议论,而随便引书以证明之,非翻书而遍抄之也,然后知著书之难。
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现在朋友愈多。
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畲、庞作人。
此四君者,首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
京师为人文渊薮④,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
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徒标榜虚声。
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
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黄子寿近作《选将论》一篇,共六千余字,真奇才也。
子寿戊戌年始作破题,而六年之中遂成大学问,此天分独绝,万不可学而至,诸弟不必震而惊之。
读书笔记--白话文《曾国藩家书》016致四弟:劝四弟勿道人长短
读书笔记--白话文《曾国藩家书》016致四弟:劝四弟勿道人长短这封信是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从安徽祁门的大营写给远在家乡的四弟曾国潢的。
曾国潢早年也曾跟随曾国藩编练湘军,但1857年他们的父亲曾麟书去世后,他开始长期待在家中料理家务,管理、照顾曾氏下一代的孩子们。
曾氏家族出现了曾国藩、曾国荃两位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朝廷重臣,远在家乡的曾国潢自然感到自豪,有时也难免骄傲。
曾国藩这封信便是针对弟弟曾国潢时常太傲的问题而发写的。
澄候四弟左右:腊月底的时候,从九弟那里接到弟弟你的来信,还有吾儿纪泽十一月十五、十七两天的信,信中所说,均已悉知。
弟弟为人处世的阅历日渐增长,所以信中字里行间不免有些傲慢的气息,然而天地之间只是谦虚、谨慎才是长久保存福分的正道。
骄傲的人常常自满,自满必然导致倾覆。
凡是动口动笔与人争辩,厌恶其他地方的风俗,嫌弃别人的粗鄙,议论别人的短处,揭别人的短,这些都是太“骄”的表现。
且不说你议论指责别人的话未必准确,即便句句属实、字字准确,也是天道不许的大忌。
我们家的人啊,都是满肚子的骄傲气,一张口就议论别人的长短,嘲笑别人鄙陋粗俗,这都不是什么好气象。
贤弟你如果想戒除子侄辈的骄傲、骄横之气,首先需要认真、彻底改正自己身上喜欢议论别人长短,揭露别人隐私忌讳之事的毛病。
然后,才有资格让后辈们事事警醒,改正不好的习气。
想要去除“骄”字的习气,首先要做到不轻易非议、嘲笑他人。
欲去“惰”字的习气,首先要做到不睡懒觉。
弟弟如果能谨记、坚持祖父星冈公的八字要诀:“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以及三不信(不信道士和尚、不信那些所谓的“灵药”,不信风水神仙),同时谨记哥哥我“去除骄傲的习气”,“去除懒惰的习气”两个方面的建议,那么家里的孩子们必然会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养成恭敬对待长辈,谨言慎行的好习惯。
前线军事一如往常,左宗棠、鲍超两支部队现在在鄱(pó)阳、建德两地交际处,还未与“贼军”交火,“贼军”数量太多,不知他们是否能够得手。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原文】诸位贤弟足下:十一前月八日已将日课抄与弟阅,嗣后每次家信,可抄三页付回。
日课本皆楷书,一笔不苟,惜抄回不能作楷书耳。
冯树堂时攻最猛,余亦教之如弟,知无不言。
可惜弟不能在京与树堂日日切磋,余无日无刻不太息也。
九弟在京年半,余懒散不努力。
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盖余实负九弟矣。
余尝语岱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①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
”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孝也。
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之罪,幸甚幸甚。
岱云与易五近亦有日课册,惜其识不甚超越。
余虽日日与之谈论,渠究不能悉心领会,颇疑我言太夸。
然岱云近极勤奋,将来必有所成。
何子敬近待我甚好,常彼此作诗唱和,盖因其兄钦佩我诗,且谈字最相合,故子敬亦改容加礼。
子贞现临隶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已千页矣。
近又考订《汉书》之讹,每日手不释卷。
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
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
以余观之,此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浅深究竟何如,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诗亦远出时手之上。
必能卓然成家。
近日京城诗家颇少,故余亦欲多做几首。
黄子寿处,本日去看他,功夫甚长进,古文有才华,好买书,东翻西阅,涉猎颇多,心中已有许多古董。
何世兄亦甚好,沉潜之至,天分亦高,将来必有所成。
吴竹如近日未出城,余亦未去,盖每见则耽搁一天也。
其世兄亦极沉潜,言动中礼,现在亦学倭艮峰先生。
吾观何吴两世兄之资质,与诸弟相等,远不及周受珊、黄子寿;而将来成就,何吴必更切实。
此其故,诸弟能看书自知之,愿诸弟勉之而已。
此数人者,皆后起不凡之人才也,安得诸弟与之联镳并驾。
则余之大幸也。
门上陈升一言不合而去,故余作《傲奴诗》,现换一周升作门上,颇好。
余读《易·旅卦》“丧其童仆”,象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原文】四位老弟足下: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
自任邱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有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
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
问之吴竹如。
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
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静养?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
予时时日悔,终未能洗涤自新。
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
读经常懒散不沉着。
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
九月十一日起,同课人议每课一文一诗,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写。
予文诗极为同课人所赞赏,然予于八股绝无实学,虽感诸君奖借之殷,实则自愧愈深也。
待下次折差来,可付课文数篇回家。
予居家懒做考差工夫,即借此以磨砺考具,或亦不至临场窘迫耳。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①大道理。
渠言有窦兰泉者,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尚未拜往。
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
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
予思朱子言为学壁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②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
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常言:与周公谨交,如饮醇醪③,我两个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
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
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
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
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
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
至今思之,如芒在背。
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
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
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诸弟平日皆恂恂退让,弟累年小试不售②,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
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注释】①嚣嚣:喧华,吵闹。
此处比喻沸沸扬扬。
②不售:不第。
【译文】四位老弟足下:我们研究学问最重要的是虚心。
我常看见朋友中有好的人才,往往恃着自己的才能傲视一切,动不动就说别人不如自己。
见了考取举人的文章便说人家的文章不通,见了考取进士的文章也说人家的文章不通。
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没有入学的便骂学院。
平心静气来说,他自己所作的诗或文,实在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不仅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而且还有见不得人的地方。
只是因为不肯用对待别人的尺度反过来衡量自己,便觉得别人不行。
既骂考官,又骂同考先考取的。
傲气已经这么大,当然不能进步,所以潦倒一生,没有一寸长进。
曾国藩家书大全之二(劝学)
孙儿身体很好,每天戏谑欢叫,也不用歇息,孙女也好。浙江的事,听说在正月底
交战,仍旧没有取胜。去年失守的宁波府城,定海、镇海两县城,还没有收复。英国人
滋扰以来,那帮汉奸助纣为虐,此辈食毛践土,丧尽天良,不知道哪天罪恶贯盈,才得
以一起把他们歼灭?
湖北崇阳县逆贼钟人杰作乱,攻占崇阳、通城两县。裕制军即日扑灭,将钟人杰及
逆党槛送京师正法,余孽俱已搜尽。钟逆倡乱不及一月,党羽姻属,皆伏天诛,黄河去
年决口,昨已合拢,大功告成矣。
九弟前病中思归,近因难觅好伴,且闻道上有虞,是以不复作归计。弟自病好后,
亦安心不甚思家。李碧峰在寓三月,现己找得馆地,在唐同年李杜家教书,每月俸金二
两,月费一千。男于二月初配丸药一料,重三斤,约计费钱六千文。男等在京谨慎,望
家乡教书以糊口或者做传传达达的事当食客或者参加人家的府幕做宾客都是用自
曾国藩家书大全之二(劝学)
曾国藩家书大全之二(劝学)
二 劝学篇
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
【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九弟之病,自正月十六日后,日见强旺;二月一日开荤,现
全复元矣。二月以来,日日习字,时有长进。男亦常习小楷,以为明年考差之具。近来
逆党用囚车关了押达京城正法,余孽已经一网打尽。钟逆倡乱不到一个月,党羽姻属,
都受到天诛。黄河去年决口,昨已合拢,大功告成。
九弟前病时想回家,近来因为找不到好伴,并且听说路上不平安,所以已不准备回
家了。弟弟自从病好之后,也安心不想家了。李碧峰在家住了三个月,现在已经找到教
书的馆地,在唐同年李社家教书,每个月俸金二两,月费一千。儿子在二月初配丸药一
男在京身体如常,男妇亦清吉。九弟体已复元,前二月问,因其初愈,每日只令写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原文】澄、沅弟左右:纪瑞侄得取县案首,喜慰无已。
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谆嘱瑞侄从此奋勉加功,为人与为学并进,切戒骄奢二字,则家中风气日厚,而诸子侄争相濯磨①矣。
吾自奉督办山东军务之命,初九、十三日两折皆已寄弟阅看,兹将两次批谕抄阅。
吾于廿五日启行登舟,在河下停泊三日,待遣回之十五营一概开行,带去之六营一概拔队,然后解锚长行。
茂堂不愿久在北路,拟至徐州度暑后。
九月间准茂堂还湘,勇丁有不愿留徐者,亦听随茂堂归。
总使“吉中”全军人人荣归,可去可来,无半句闲话惹人谈话,沅弟千万放心。
余舌尖蹇涩,不能多说话,诸事不甚耐烦,幸饮食如常耳。
沅弟湿毒未减,悬系之至。
药物断难奏效,总以能养能睡为妙。
同治四年五月廿五日【注释】①濯磨:洗涤磨炼。
比喻加强修养,以期有为。
【译文】澄、沅弟左右:纪瑞侄得了县乡试的头名,太欣慰了!我不期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秀才,就是读书的苗子,世家的招牌,礼义的旗帜。
谆谆嘱咐瑞侄从此更加奋发,为人与为学并进,力戒骄奢二字,那么家里的风气就越淳厚,而子侄们都争相濯磨。
我自奉旨督办山东军务的命令,初九、十三日两折都已寄给弟弟看,现将两次批谕抄给你们看。
我于二十五日起程登船,在河下停泊三天,等遣回的十五营,都已出发,带去的六营,都拔营而走,然后解锚长行。
茂堂不愿久在北路,准备到徐州度暑,九月间准备回湖南,士兵有不愿留徐州的,也随茂堂回去。
总要让吉中全军,人人荣归,可去可来,没有半句闲话,惹人家议论,沅弟千万放心。
我舌尖蹇涩,不能多说话,做什么事都不耐烦,幸亏饮食还如常。
沅弟湿毒没有减轻,悬念之至!药物断难收效,总以能养能睡为妙。
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文翻译目录及作品欣赏
《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一、作品目录1.劝学篇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89.治家篇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2.劝学篇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90.治家篇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3.劝学篇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91.治家篇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4.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92.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5.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93.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6.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94.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7.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95.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8.劝学篇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96.治家篇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9.劝学篇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97.治家篇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10.劝学篇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98.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11.劝学篇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99.理财篇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12.劝学篇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100.理财篇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13.劝学篇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101.理财篇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14.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102.理财篇禀父亲·筹划归还借款15.劝学篇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103.理财篇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16.劝学篇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104.理财篇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17.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选一明师105.理财篇禀父亲·家中费用窘迫18.劝学篇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106.理财篇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19.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107.理财篇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20.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108.理财篇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21.劝学篇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109.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22.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110.理财篇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23.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111.理财篇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24.修身篇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112.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25.修身篇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113.理财篇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26.修身篇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114.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27.修身篇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115.理财篇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28.修身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116.理财篇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29.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117.理财篇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30.修身篇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118.理财篇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31.修身篇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119.理财篇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32.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120.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33.修身篇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121.交友篇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34.修身篇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122.交友篇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丧事35.修身篇致九弟·做人须有恒心123.交友篇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36.修身篇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124.交友篇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37.修身篇致九弟·愿共鉴戒二弊125.交友篇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38.修身篇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126.交友篇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39.修身篇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127.交友篇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40.修身篇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128.为政篇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41.修身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129.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42.修身篇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130.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43.修身篇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131.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44.修身篇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132.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45.修身篇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133.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46.修身篇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134.为政篇禀父母·万望勿入署说公事47.修身篇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135.为政篇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48.修身篇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136.为政篇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49.修身篇致四弟·劝弟须静养身体137.为政篇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50.修身篇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138.为政篇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51.修身篇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139.为政篇禀父母·附呈考差诗义52.修身篇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140.为政篇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53.修身篇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141.为政篇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54.修身篇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142.为政篇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55.修身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143.为政篇禀父母·请四弟送归封轴56.修身篇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144.为政篇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57.修身篇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145.为政篇致诸弟·述升内阁学士58.修身篇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146.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59.修身篇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147.为政篇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60.治家篇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148.为政篇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61.治家篇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149.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62.治家篇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150.为政篇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63.治家篇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151.为政篇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64.治家篇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152.为政篇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65.治家篇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153.为政篇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66.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154.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67.治家篇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155.为政篇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68.治家篇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156.为政篇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69.治家篇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157.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70.治家篇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158.为政篇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71.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159.为政篇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72.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160.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73.治家篇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161.为政篇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74.治家篇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162.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75.治家篇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163.用人篇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76.治家篇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164.用人篇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77.治家篇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165.用人篇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78.治家篇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亲166.用人篇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79.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167.用人篇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80.治家篇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168.用人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大事81.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169.用人篇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82.治家篇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170.用人篇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83.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171.用人篇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84.治家篇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172.用人篇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85.治家篇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173.用人篇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大通厘金86.治家篇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174.用人篇致九弟·述告办事好处不多87.治家篇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175.用人篇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88.治家篇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二、作品欣赏(一)称谓及提称语称谓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原文】
澄弟左右:
沅弟营中久无战事,金陵之贼,亦无粮尽确耗。
杭州之贼目陈炳文,闻有投诚之信,克复当在目前。
天气阴雨作寒,景象亦不甚匪。
吾在兵间日久,实愿早灭此寇,仰斯民稍留孓遗①。
而睹此消息,竟未知何日息兵也?
纪泽兄弟及王甥罗婿读书,均属有恒。
家中诸侄,近日勤奋否?弟之勤,为诸兄弟之最。
俭字工夫,日来稍有长进否?诸侄不知俭约者,常常训责之否?
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日
【注释】
①稍留孓(jué)遗:稍为留下一些后人。
【译文】
澄弟左右:
沅弟营中许久没有战事,金陵之敌,也没有缺粮的确,杭州之敌人头目陈炳文,听说有投降的信,应该不久克复。
天气阴雨作寒,景象也不大好。
我在战场久了,实在愿意早日消灭敌人,以让老百姓稍留几个后人。
而听了这个消息,竟不知哪一天可以息兵?
纪泽兄弟及王甥罗婿读书,都还有恒。
家里各位侄儿,近来勤奋吗?弟弟的勤奋,是兄弟中之最。
俭字工夫,近来稍长进否?侄儿辈不知道俭约的,弟弟常常训责了吗?
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日
1/ 1。
读书笔记--白话文《曾国藩家书》008致诸弟:教诸弟子侄以耕读孝友为本
读书笔记--白话文《曾国藩家书》008致诸弟:教诸弟子侄以耕读孝友为本这封信是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即公元1849年四月十六日,写给远在家乡的四位弟弟的。
此时曾国藩已经做到了礼部侍郎的位子,是从二品的官衔,可以说在官场上已经十分成功了,但是官宦之家如何长久不衰,官场的成败是否就等同于人生的成败呢?对于这些问题,曾国藩都有深入的思考,并在信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四月十四号接到今年三月初九号你们发来的第四封信,第二天又接到二月二十三号所发的第三封信,二月初四号所发的第二封信已经在三月十八号那天收到了。
只有正月十六七号所发的第一封信至今还没有收到。
北京寓所今年寄回去的家书有:正月初十寄回的第一封(信差带回),二月初八号寄回的第二封(信差带回),二十六寄回的第三封(信差带回),三月初一寄回的第四封(由乔心农太守带回),大约五月初的时候回到省内。
《岳阳楼记》在竹伯走的时候还没有到手,因此没有交给他,但是如果这一两个月有人顺路的话,也肯定可以寄到家里。
爷爷的病像现在这样日渐加剧,做儿孙的却还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我的心怎么能安稳呢?六弟如果去年没有回去,现在在京城,也会一刻都不能安宁。
诸位弟弟亲眼目睹了父亲、叔父如此纯粹的孝心,如果能人人争先恐后、竭尽全力的侍奉长辈,那么这就是咱们家最吉祥的事了。
我在北京的寓所,吃好的穿好的,竟然没法尽到半点孙子的职责,妻子也安坐在家中享福,不能给母亲大人分担一点家务。
每次想到这些,我都十分汗颜!我仔细想了想,但凡天下的官宦人家,最多享福一代人就到头了,他们的子孙最开始骄横、放荡,之后行为不端,最终成了家里的大坑,坑爹坑娘,能够把富贵的运气延续一两代的太少了。
做生意的人家,勤俭节约的能够延续家业到三四代之后,而读书人家,谨慎朴素的则能够延续家业五六代,懂得孝敬友爱的家庭,则可以把家业绵延不断的传到八代、十代人。
我现在仰仗着祖宗们的眷顾,年纪轻轻就发达了起来,非常害怕我这一辈子就把祖宗积累的福分都享用完了,所以很想教育下一代,但愿他们生在以种地为职业,以读书为志向,讲求孝敬友爱的家庭里。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原文】澄、沅两弟左右:腊月初六接沅弟来信,知已平安到家,慰幸无已!少荃初六日起行,已抵苏州。
余于十四日入闱①写榜,是夜二更发榜,正榜二百七十三,副榜四十八,闱墨极好,为三十年来所未有。
韫斋先生与副主考亦极得意,士子欢欣传诵。
韫师定于廿六日起程,平景孙编奏请便道回浙,此间公私送程队约各三千有奇。
各营挑浚奏淮河,已浚十分之六,约年内可以竣事。
澄弟所劝大臣大儒致身之道,敬悉敬悉,惟目下精神,实不如从前耳。
《鸣原堂论文钞》、《东坡万言书》,弟阅之如尚有不能解者,宜写信来问。
弟每次问几条,余每次批几条,兄弟论文于三千里外,亦不减对床风雨之乐。
弟以不能文为此身缺憾,宜趁此家居时,苦学二三年,不可抛荒片刻也。
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注释】①闱:考试的地方,即考场。
【译文】澄、沅两弟左右:腊月初六接沅弟来信,知已平安到家,慰幸无已。
少荃于初六日起行,已抵苏州。
我于十四日入闱写榜,当夜二更发榜,正榜二百七十三,副榜四十八。
闱墨极好,为三十年来所没有。
福斋先生与副主考也很得意,士子欣喜传诵。
韫师定于二十六日起程。
平景孙编修奏请便路回浙,这里公私送程仪约各三千有奇。
各营挑浚奏淮河,已浚十分之六,大约年内可以完工。
澄弟所劝大臣大儒致身之道,敬悉敬悉,唯现在精神,实在不如从前。
《鸣原堂论文钞》、《东坡万言书》,弟弟看了如有不能解的,写信来问。
弟弟每次问几条,我每次批几条,兄弟论文于三千里外,也不减对床风雨之乐。
弟弟以不能文为自身缺憾,宜于趁在家时,苦学两三年,不可以片刻抛荒。
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原文及翻译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原文】诸位老弟足下: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日所发家信,四弟之信三页,语语平实,责我待人不恕,甚为切当。
谓“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可容”云云,此数语,兄读之不觉汗下。
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①。
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②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其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刘大爷、刘三爷兄弟皆想做好人,卒至视如仇雠③,因刘三爷得好名声于父母族党之间,而刘大爷得坏名声故也。
”今四弟之所责我者,正是此道理。
我所以读之汗下。
但愿兄弟五人,各个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若各个如此存心,则亿万年无纤芥④之嫌矣。
至于家塾读书之说,我亦知其甚难,曾与九弟面谈及数十次矣。
但四弟前次来书,言欲找馆出外教书,兄意教馆之荒功误事,较之家塾为尤甚,与其出而教馆,不如静坐家塾。
若云一出家塾便有明师益友,则我境之所谓明师益友者,我皆知之,且已宿夜熟筹之矣,惟汪觉庵师及阳沧溟先生,是兄意中所信为可师者。
然衡阳风俗,只有冬学要紧,自五月以后,师弟皆奉行故事而已。
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
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
四弟若到衡阳去,必以翰林之弟相笑,薄俗可恶。
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
兄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今四弟意必从觉庵师游,则千万听兄嘱咐,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
感悟曾国藩家书精髓之五——致诸弟
感悟曾国藩家书精髓之五——致诸弟一水石头家庭教育五部曲 6月15日【好物推送】有声挂图儿童发声识字墙贴早教认字发音贴画宝宝启蒙识字拼音幼儿学习表拼音京东¥0.00这封家书写于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曾国藩在信中写道:“父亲到县纳漕,诸弟何不寄一信,交县城转省城也?以后凡遇有便,即须寄信,切要切要。
九弟到家,遍走各亲戚,必各有一番景况,何不详以告我?”曾氏责怪诸弟没有及时回信,让他也能分享家中大小事情。
作为兄长,他希望知道家中一切情况,牵挂长辈,担心弟妹,特别是九弟(曾国荃)从京城回家,走访亲友,为什么不写信给大哥?让大哥也能感受九弟荣归故里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说明曾国藩是一个比较顾脸面的人,注重家族观念,希望诸弟也能像他一样,光宗耀祖,名扬三湘大地。
曾国藩家书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与诸弟书和训子书,几乎每封家书都提到对诸弟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的关切:“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曾氏家族,世代以种田为主业,曾国藩是曾氏家族第一个走出湘乡到朝庭做官的人,他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得益于祖辈和父辈的培养。
而曾国藩四个弟弟的成才,除了家族文化的传承影响外,还与曾国藩对诸弟的引导、督促和指导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曾国藩与曾国荃先后担任两江总都,没有曾国藩的栽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兄弟俩不可能同时成为朝庭重臣,曾国藩深信读书一定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曾国藩每封家书都提到诸弟读书。
曾国藩在督促诸弟读书的同时,也向诸弟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曾国藩虽然担任朝庭重臣,但他仍然坚持读书,每天必做三件事:写一篇“茶余偶谈”文章,读历史书十页,练习日记楷本。
不管公务何等繁忙,都要挤时间完成这三件事,从未间断,读书已经成为曾国藩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正因为有了大哥的榜样,诸弟每天坚持读书、习作和练字,希望能像大哥一样通过读书考取功名。
现在正是知识爆发年代,读书就显得更加重要。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
余蒙祖宗遗泽①、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
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
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
此时家中重庆②,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
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
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③文集》百卷,《归震川④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
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若看注疏⑤,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读书笔记--白话文《曾国藩家书》066致诸弟:劝诸弟时时内省
读书笔记--白话文《曾国藩家书》066致诸弟:劝诸弟时时内省这封信是咸丰五年九月三十日曾国藩自湘军水师江西屏风的营地写给自己的四位弟弟的,这一年曾国藩统帅的湘军与太平军的战事并不顺利。
在这一年的二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江西湖口惨败于太平军翼王石达开之手;这一年七月,湘军名将塔齐布又卒于军营。
所以听说六弟曾国华喜得一子,家中大大小小都能够各司其职,家乡又没有“贼寇”出没的消息,曾国藩才会在这封信中如此倍感心喜。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左右:二十六日王如一、朱梁七到军营来,接到九月初二日寄出的家信,二十九日刘一、彭四抵达军营,又接到十六日寄出的家信,信中所言均已悉知。
沅弟被选为优贡生的好消息,我这里二十三日的彭山屺接到家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二十七日又接到左宗棠的信,才确定这个消息,二十九日接到家信,于是详细知道了具体的情况。
沅弟在省城,寄信到江西的大营很方便,为什么一个字的平安都不报呢?(宽十寄过来的信有一封)。
在省城刊刻科举十卷,与亲友们应酬,算下来没有一个月完不了事。
十月初应该可以回家为父亲庆祝大寿。
各省的优贡生进京朝考,按照惯例应该在明年五月份,沅弟可以在明年春天的时候进京。
如果走浙江这条路,就可以顺道从江西到我军的大营来,我们兄弟可以在此相聚。
我有几十箱书在北京,没有人看管,沅弟这次去,可以帮我打点整理一番。
自从七月份到现在,我听说的家里的事情,有几件十分值得高兴。
温弟的妻妾都有梦见熊的征兆,很可能会生男孩,这个消息足以宽慰九泉之下的祖父母了,这是第一件事。
家里的妇女无论大小都纺织纱布,听说已经织成了六七机,几位子侄读书还不算懒惰,无论在家里家外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事情,这是第二件事。
咱们老家全境大丰收,远近都没有“贼寇”将要入侵的警报,这里的军事也很顺利,足以宽慰家中老人们的心,这是第三件事。
今天又听说沅弟的好消息,说明咱们家从高祖、曾祖以来积累了很多的福泽,后人会享受到他们带来的绵延不尽的福报。
读书笔记--白话文《曾国藩家书》011致诸弟:劝六弟少发牢骚反躬自思
读书笔记--白话文《曾国藩家书》011致诸弟:劝六弟少发牢骚反躬自思这封信是曾国藩在咸丰元年九月五号,从北京家中写给湖南老家的四位弟弟的,在这封信里,由于几位弟弟科举再次没有考中,曾国藩给予了他们不少安慰,也勉励他们继续努力,早日考到北京来,分担自己的压力。
对于爱发牢骚的六弟曾国华,曾国藩则在信里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
此外曾国藩再次谈到了县里的捐钱弥补亏空的事,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分析说明了理由。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近些日子,京城家里大大小小都平安,我的皮肤病又有些复发了,好在不是特别严重,就听任它去吧!湖南乡试考中的榜单已经公布,我们老家竟然没有一个人考中。
沅弟信中说温弟的文章写得典雅华丽,皇皇大作,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竟然也被考官给筛选掉了。
哎!真不知道我的几位弟弟何时能考中啊!到底能得个什么功名。
我们的祖先给咱们积累了这么多福德,父亲、叔叔立身行事也端正的很,无愧于天地,所以弟弟们一定可以会享受到先人们积累下的福报!弟弟们都正当风华正茂的时候。
即便晚中一科,也不算太迟。
只是哥哥我近些年在北京,手头的事情渐渐多起来,精神日见消耗,经常想,如果你们能考中进士,常住北京,在我身边助我一臂之力,那该多好呀!我呀!真希望你们能早点考中,分担我身上的重担,我也能稍稍减轻一些肩上的担子,可惜我这愿望一直没法实现。
如果能实现,我心中实在没有什么挂念的了。
九弟今年大病一场,什么事都荒废了,考试期间又得了眼病,学问自然无法有什么提高。
六弟你天分本来在诸位弟弟里是最高的,只是牢骚太多,平时太懒。
以前在北京的时候不好好看书,也不写文章练习,我心里就十分担心。
最近听说你回家之后,还像以前一样爱发牢骚,有时候甚至几个月都不动笔写文章。
咱们家在我之后没有人跟着考出来,几位弟弟虽有责任,但都有原因,唯独六弟真是自己不上进,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命运。
我过去亲眼见过有的朋友因为牢骚太多,此后的道路挫折不断,像吴枟(yún)台、凌荻(dí)舟之类的,简直说不胜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劝学篇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原文】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连接三月一日、四月十八两次所发家信。
四弟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衡虑、郁积思通之象①。
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②矣。
来书往往词不达意,我能深谅其苦。
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
若细读《贤贤易色》③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
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
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
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④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用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⑤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若诗文不好,此时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
不知贤弟肯则听此语否?
科名之气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谓禄仕⑥可以养亲也。
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可以承欢,可以养亲,何必兄
弟尽得哉?贤弟若细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
凡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
三弟之字,笔笔无势,是以局促不能远纵。
去年曾与九弟说及,想近来已忘之矣。
九弟欲看余白折。
余所写折子甚少,故不付。
大铜尺已经寻得。
付笔回南,目前实无妙便,俟秋间定当付还。
去年所寄牧云信未寄去,但其信前半劝牧云用功,后半劝凌云莫看地,实在道理。
九弟可将其信抄一遍仍交与他,但将纺棉花一段删去可也。
地仙为人主葬,害人一家,丧良心不少,未有不家败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
至于纺棉花之说,如直隶之三河县、灵寿县,无论贫富男妇,人人纺布为生,如我境之耕田为生也。
江南之妇人耕田,如三河之男人纺布也。
湖南如浏阳之夏布、祁阳之葛布、宜昌之棉布,皆无论贫富男妇,皆依以为业。
此并不足为骇异也。
第风俗难以遽变。
必至骇人听闻,不如删去一段为妙。
书不尽言。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注释】
①这句话意谓困苦心志、竭力思考,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
②锢()蔽:禁锢、蒙蔽。
③《贤贤易色》:此句出自《论语》,意为孝亲之道。
④《曲礼》、《内则》:此系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中之篇名。
⑤蔼然:和蔼可亲的样子。
⑥禄仕:做官的俸禄。
【译文】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连接三月初一、四月十八日两次所发家信。
四弟的信,都见真性情,有困心衡虑、郁积思通的气象。
这件事绝不可以求快,快了便成了拔苗助长,不仅没有益处,而且有害。
只要日积月累,像愚公移山一样,终有豁然开朗的时候,越求快越无出头之日。
来信往往词不达意,我能谅解他的苦衷。
今天的人都把学字看错了。
如果仔细读《贤贤易色》一章,那么绝大多数的学问,就在家庭日用中间。
在孝、悌二字上尽一分力,便是一分学问,尽十分,便是十分学问。
今天的人读书,都是为了科名,对于孝、悌、伦、纪的大义,反而似乎与读书不相干,殊不知书上所写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是要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真的事事做到,那么就是笔下写不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事事不能做,并且有亏于伦纪之大义,那即使文章说得好,也只算得一个名教中的罪人。
贤弟性情真挚,而不善诗文,何不天天在孝、悌两字上下工夫?《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去做,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没有一时不安乐,没有一刻不舒适;向下对兄弟妻子,都和蔼有恩,井然有序,这真是大学问。
如果诗文不好,这是小事不必计较,就是好得不得了也不值一个钱。
不知道贤弟肯不肯听这话?
科名之所以可贵,是说它能够让堂上大人欢心,拿了俸禄可以养亲。
现在,我已得到,即使弟弟们不得,也可以承欢,也可以养亲,何必各位弟弟都得呢?贤弟如果细想这个道理,而在孝、悌上用功,不在诗文上用功,那么不希望诗文进步它都自然会进步。
凡写字总要有一种势头,使一笔可以走千里。
三弟的字,笔笔没有气势,所以局促而不能远纵。
去年曾经和九弟说过,我想是近来忘记了吧。
九弟想看我的白折,我所写的折子很少,所以不寄了。
大铜尺已经找到。
想要寄笔回家,眼下实在不方便,等到秋天一定寄回。
去年寄给牧云的信现在还未寄去,但是信的内容,前半部分是劝牧云用功,后半部分是劝凌云莫看地仙,这是有道理的。
九弟可将此信抄一遍给他,但是将纺棉花一段删去也行。
地仙为人家主持丧事,害人一家,丧良心不少,没有不家败人亡的,不能不极力去阻止凌云。
至于纺棉花的说法,如直隶的三河县、灵寿县,无论贫与富,男与女,人人纺布为生,好比我们那儿靠耕田为生一样。
江南的妇女耕田,如同三河的男人纺布一样,湖南如浏阳的夏布,祁阳的葛布,宜昌的棉布,都是不论贫富男女,都依靠它为生,这不足为奇。
只是风俗难于速变,一定会骇人听闻,不如删去这一段为好。
书不尽言。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