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小结与测评同步教案
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设计危机与救亡、反思与探寻:晚晴之际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列强以工业文明的重器打破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缓慢变迁,以鸦片、以枪炮、以商品、以资本或赤裸裸或隐蔽的方式进行侵略。
中国人民面对侵略从来不曾畏惧奋起反抗;同时亦在思考国家出路,不同的阶级阶层都提出了自身的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面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了解1840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虽然错综复杂,但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专制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学习中要注意掌握两个重点:一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虽然错综复杂,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出发点的。
但在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压迫中国人民时,尤其是当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时,阶级矛盾会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无法完成历史提出的新课题这个重任,中国革命需要一个个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阶级力量来领导。
19世纪中叶,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迅速激化。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系类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损害。
中国在列强侵夺中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这以过程中,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设计说课稿)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课标解读与2003年版课程标准相比,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更能体现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且贯彻在新教材的编写上。
2、教材地位《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为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早期探索,在整本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本单元的三课之间既是时序关系也是因果关系,展现了从1840年前后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强,中国在反抗侵略期间,由浅入深地学习西方。
要求学生既能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能认识到各阶级救亡的探索及存在的局限性。
3、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形成与列强侵华战争有关的时空观念。
(2)通过学习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涵养家国情怀,使学生真切体悟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4、重点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确定依据: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晚清之际中国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为了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方面,列强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持续加深;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在抗争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了学习西方、探索民族复兴的历程,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对天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阶级实质的认识和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确定依据:本单元很多知识的教学要求上,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基本设计在了“认识、知道、讲述”这个层面,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些历史重大事件的要求普遍是“理解、分析、比较、归纳”的高度,知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认识的加深和理解的递进。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统编版通用)专题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
解密05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考点热度★★★★★2022年高考涉及知识点分布考点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2022 广东卷06)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2022 山东卷06)洋务运动的目的(2022 浙江卷1月10)薛福成的海防思想与中体西用(2022 全国甲卷07)戊戌变法的策略未能统一(2022 全国乙卷05)戊戌变法的策略与减少变法阻力(2022 浙江卷6月10)严复的《天演论》与思想启蒙(2022 浙江卷6月08)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022 湖南卷07)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传统手工业(2022 浙江卷1月11)一战期间近代工业的发展(2022 浙江卷6月09)甲午战后商办工业的发展(2022 全国甲卷05)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列强经济侵略的抵制列强侵华(2022 全国甲卷0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2022 北京卷07)列强瓜分中国与英国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2022 浙江卷6月08)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2022 辽宁卷07)新式学堂中各国教习人员与列强侵华近代西学东渐(2022 北京卷06)《海国图志》与开眼看世界(2022 湖南卷06)近代西学东渐与传统文化核心考点一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一、天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阶级矛盾:腐朽的专制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自然灾害:两广地区自然灾害严重,也激化了阶级矛盾西方宗教思想的传播,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太平天国的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内容:“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特点:革命性: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极大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方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未能真正实施(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圣库制度,也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落后性:固守小农经济(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实际上未超越封建经济的范畴)4、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内容:效法西方,兴建铁路、公路,仿制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银行,推广保险;兴办医院和学校,设鳏寡孤独院、育婴堂;奖励发明;实行专利制度;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游通上、进行文化交流等。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高效复习教案
单元高效复习第五单元本单元主要时间线索是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1840—1901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
注意以下几点:(1)两条主线:列强侵华战争、挽救民族危亡;(2)三大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近代化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向西方学习;(3)四次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学生用书P72纵向贯通一: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一)阶段特征、影响1.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1)阶段特征:①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②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2)影响:①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③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2.19世纪末:(1)侵略方式:①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②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
(2)影响:①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运动的高涨;②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③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④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二)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联合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说课--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侵略线 抗争线 探索线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4~5课时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顺乎世纪之潮流(睁眼看世界、维新)
一、说教材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 的奠定与面临
的挑战
理解单元承启关系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 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六单元
四、说教学过程
内容的整合
一、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 ——梦之殇
二、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 ——近代国人的中国梦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两把火”
巴黎圣母院大火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设计意图:联系时政回忆列强侵华对中国带来的破坏,引发学生思考列强为何 侵略中国,以及中国为何被侵略,激发学生爱国情绪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1894 1895 1900
中国军民的抗争
官僚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左宗棠收 复新疆
“师夷长技以
洋
制夷”
太平天国
务 运
运动
动
器物
黄反 海割 海台 战
义和团 反帝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制度
设计意图: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方法,体现了历 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感受先辈们为追求独 立富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
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
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b.选择一位晚清时期的历史人物,分析其救亡图存的事迹,体会其民族精神。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情感态度。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历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4.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3.组织课堂讲座、观看纪录片、参观纪念馆等活动,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晚清时期我国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晚清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如林则徐、左宗棠、康有为等,分析他们在救亡图存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3.了解晚清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段关于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纪录片片段作为新课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晚清时期我国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强调其作为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起点,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讲义-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1.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18、19世纪之交清政府对外态度的特点。
提示:特点:①鄙视外夷,固守天朝上国传统(观念);②闭关自守;③维护宗藩外交;④排斥外洋事物。
3.何谓“领事裁判权”?提示:“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
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影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抢占黑龙江以北、4.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提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新增的通商口岸6.鸦片战争后中国士大夫对待西方的态度及其原因。
提示:态度:①广泛介绍西方著述和(天文历法)知识;②平等看待外国;③赞扬西方的政治制度。
(6分,言之有理即可)原因: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挽救危机的需要);②中国士大夫在鸦片战争中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③受明清西学东渐的影响;④清朝专制制度日益腐朽,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某些优点7.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提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内涵。
8.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点提示: ⑴借口不同:前者以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利益为借口;后者以列强的“修约”要求遭到拒绝为借口。
⑵规模及程度不同:前者由英国一国发动,主要在东南沿海进行。
后者由英法发动,俄美参与掠夺,战争由东南沿海直到京津地区。
⑶战争影响不同:前者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中国丧失更多权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点总结及单元整合
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列强的侵华战争........................................................................................................ - 1 - 2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5 - 单元整合 ....................................................................................................................... - 10 -1列强的侵华战争知识点一两次鸦片战争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随着英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2.第一次鸦片战争(1)导火线: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
(2)过程: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构图解史],鸦片战争爆发示意图[识图说史]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指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的根据。
但鸦片战争后,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片面规定缔约的外国可享受最惠国待遇,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此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总结-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时空坐标】【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1840-1901年阶段特征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1840—1901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中国在屈辱中向近代化迈进政治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思想“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894-1901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政治资产阶级发动戊戌变法,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经济列强大量资本输出,抢占路矿权利,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思想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战争原因结果影响鸦片战争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市场,掠夺生产原料《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19C60S 边疆危机清廷内部动荡;列强扩大侵略;清政府软弱收复新疆;中法战争,台湾建省边防危机引发“海防”和“塞防”之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蓄意挑起对华战争《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直接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与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生产力的变化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变化虽然便利了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1.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设计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说 教法
史料教学
难点突破
材料一: 它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引起传统的政治和权 力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官员权力 的增长、洋务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团的形成。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 出资本无疑是实的倡导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 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 慢渗开。
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说
确立每课核心主题
教法
节次 15
课题 两次鸦片战争
时段
核心主题
1840~1860年 变局—反应
16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 1851~1895年 传统—近代 强侵略的加剧
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895~1901年 危机与救亡
说
如何导入新课
教法
1895年4月,中日签定 《马关条约》视频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 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 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说 教材
陈旭麓在其主编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 陈代谢》一书中第四章指出:对于中国来 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 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通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 一步。对亚洲来说,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格 局……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 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的东方的胜利。 从此,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 变。
等所作出的探索。
义和团运动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 《辛丑条约》的影响。
说 教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复习课教学设计
5.甲午战争:阐述甲午战争的起因、战争过程、签订的《马关条约》及其对我国的深远影响。
6.洋务运动: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成果及其对近代化的影响。
7.戊戌变法:阐述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3.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内忧事件以及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外患事件充满好奇,但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理解表面化、碎片化的问题。此外,学生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本质,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成长,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3.结合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背景,谈谈你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认识,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如何努力。
4.撰写一篇关于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5.制作一份关于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专题手抄报,内容需包括:重要事件、历史人物、影响及启示等。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晚清时期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问题清单,自主探究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事件,总结相关知识。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高效整合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单元高效整合
整合一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整合二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方式
1.发动侵华战争: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如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
5.割占中国领土: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东北、西北、台湾等地区的大片领土。
6.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
7.经济侵略:如勒索赔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及掠夺土地、劳力、资源等。
整合三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整合四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运动的基本史实,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师总结:教师强调晚清时期历史事件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各阶层为救亡图存所付出的努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4.培养学生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5.倡导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古代至近代初期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然而,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此时期历史事件纷繁复杂,涉及重大战争、政治改革、思想启蒙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思维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晚清时期的一组历史图片,如圆明园的废墟、甲午战争的场景等,引发学生对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思考。
2.教师引导:教师对图片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吗?这些事件对我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今天我们将学习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说课课件
《辛亥革命》
1.2课标要求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 社会的影响,概述晚 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 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及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 挽救危局所作的努 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3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高一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大致学习了列强侵华战
争,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生对侵华战争的背 景、影响以及应对,知之不深,未形成系统的全球 史观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教师提供史料,运用地 图,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4.教学过程
材料: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 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 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 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 思考:对比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与西方发展状况?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贸易
中国 君主专制 自给自足自然经 济、手工生产
冷热兵器混用时 代
闭关锁国 顺差(出>进)
地
合
史
图
图
作
料
表
分
探
解
制
析
究
读
作
di san zhang jie
第三章 节
内忧外患
救亡图存
线索1、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线索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线索3、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争和探索;
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和因应》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的内容; ② 地主阶级从“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启迪到洋务运动学习 西方器物的实践; ③ 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的主张;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1-22版:单元总结提升: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创新设计)
单元提升课(五)一、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传统“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而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中国逐渐接受了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逐步具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二、全面认识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格局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1)灾难性①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侵略者烧杀抢掠,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②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领土、关税和司法等国家主权。
③经济上: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④社会性质: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被迫打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5高中历史教案】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一历史阶段,一方面,中国的主权不断遭到蚕食和破坏,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另一方面,为救亡图存,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的主权不断遭到破坏,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民族危机日渐严重的情况下,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建立的“地上天国”、清政府推行的洋务新政、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都未能改变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2.经济上: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伴随着列强在华设厂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和外面的世界,如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等,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时代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体系概览]
[主题归纳整合]
一、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
立足点是传统“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
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而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
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中国逐渐接受了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逐步具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二、全面认识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格局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1)灾难性
①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侵略者烧杀抢掠,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②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国家主权。
③经济上: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④社会性质: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被迫打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①政治: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思想:促使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三、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1840—1901年)的阶段特征
总述: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1840~1901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
1.政治
(1)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