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空气占据空间-苏教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由“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和“热空气和冷空气”三部分组成。
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块状结构,而是存在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从“空气会占据空间”到“空气有质量”再到“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这些具体概念知识点的层层深入,使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在最终完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课中,因为空气是看不见,会流动的物质,因此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借助水将不可视的空气“可视化”,让容易流动的空气存在于封闭在密闭的空间中,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性,本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降低学习难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一年级下科学三单元《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2.能够理解空气像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操作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并且有弹性。
科学探究:1.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对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
科学态度: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认识到空气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空气的利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和被压缩有弹性。
【教学难点】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小漏斗、橡皮泥、塑料杯、纸巾、气球、注射器、针筒胶帽。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体积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1.小组实验材料:水槽、注射器、实验记录单、维恩图表2.演示实验材料:塑料瓶(带导管)、注射器、水槽、纸巾、玻璃杯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有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可以给我们讲一下这个故事?生:(讲故事)师:同学们认真听完了故事,你们知道乌鸦为什么可以喝到水吗?生:因为石头重沉到了水底……(各种说法)师:石头沉到水底为什么就可以让水面上升了呢?生:(思考……)师:同学们有玩过“抢凳子”的游戏吗?凳子的数量是有限的,音乐停了,占不到凳子的人就会被挤出去。
那在故事中,瓶子里面的什么也是有限的?(生:空间),石头进来了,它也要和水……生:抢位置/抢凳子/抢空间……师:这个游戏谁赢了?为什么呢?生:石头赢了,因为水被挤出去了。
师:哦,原来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水原来的空间,使得水面上升的。
生:(齐读结论)师:那什么是空间?怎么理解?生1:就是空的部分。
生2:需要被填满的位置叫做空间。
师:哇,你们太聪明了,表述的好具体好清晰。
像空粉笔盒、空杯子的里面,它能装一定的物质,我们把这部分称为空间。
那占据空间怎么理解?生1: 把粉笔放进粉笔盒,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
生2:水杯装满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生3:还有我们的教室,桌子椅子和人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很感兴趣,能够很认真地思考问题,所以一开始学生就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使课堂气氛瞬间高涨。
2023年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8篇)
2023年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8篇)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生疏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需让学生通过详细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试验,去体会、去探究发觉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探讨、沟通、开展探究活动,最终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育学生动手试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改变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试验来验证。
在试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洁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试验是在老师的演示试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觉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然后拓展学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最终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日所学习的学问帮助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育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学问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敏捷的运用学问体验到胜利的味道。
学会将所学的学问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相识到学问的价值,增加了学习的欲,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晰,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主动活跃。
不过也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当留意细微环节。
在学生操作试验中,应当讲明试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索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
最终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确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起先对以后的教学充溢信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旁注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小诗,引导学生读一读。
虽然看不到你,
也摸不着你,
可你自由自在地
在世界每个角落嬉戏。
你呀,总是这么调皮!
植物说:有了你,
我们才以茁壮成长;
动物说:没有你,
我们就会停止呼吸。
你呀,就是这么神奇!
2. 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并猜一猜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水杯要垂直入水,不能倾斜。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做实验之前,我们还是像上一个实验那样,来预测一下,纸团会不会湿。
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并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交流实验的结果:纸团不会湿。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
1、空气占据空间吗
执 教 者
日 期
教学目标
1. 以粉笔、水为例,引发学生对物体会占据空间的思考。
2. 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3. 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并依据证据,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4. 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六、课后作业
1. 观察周围的生活,看一看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 观察生活中压缩空气运用的例子。
板书设计
1、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
运用广泛
时间:2019年09月02日
交流实验的结果:水不会漏下去。
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空气占据空间吗| 苏教版 (1)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橡皮泥、吸管、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材料:矿泉水瓶、小石子、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故事引入。
1、同学们已经上了一节课了,可能现在也累了,那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抢凳子的游戏放松一下,好不好?(通过游戏让学生懂得胜者占据了空间,把失败者挤出去了。
)2、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
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二、内容研讨。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刚才我们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能占据空间。
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学生大胆猜测)活动二: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同学们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吗?你有什么方法吗?(出示小提示,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强调利用空气把水挤出来。
)2.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该怎么做才能使瓶子里的水流出来?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说出你们的方法,老师判断方法符合要求后先填写实验报告单,再开始实验,并强调在实验中注意安全。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流出来等等。
苏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上1.1《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料瓶口,用手握住塑料瓶的下半部,用力吹塑料瓶里的气球。
实验现象: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将气球吹得圆鼓鼓的。
实验结论: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4.实验总结二、被压缩的空气空气压缩实验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一小块海绵(或泡沫)等。
实验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
将针筒口顶住橡皮。
(2)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察活塞有什么变化;然后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再松手,观察活塞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1)推动活塞时,活塞会向下移动。
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扁一些,活塞会慢慢向上方移动(被空气顶回)。
(2)用大一点儿的力推动活塞,活塞会进一步向下移动,同时注射器中的海绵(或泡沫)会被压得更扁一些;松手后,活塞会迅速向上方移动。
实验分析:注射器中充满了空气当推动活时,由于注射器口被橡皮堵住”,空气无法逃出,因此空气被压缩了,体积变小,由于空气的压力。
注射器里的海绵(或泡沫)被压扁了一些。
当松手后,由于压缩空气有弹性,因此空气恢复了原来的体积,活塞也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现象。
准备实验草料并根据操作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瓶中吹气球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这组活动意在让学生发现并解释“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现象,认识到空气也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间,由此验证自己的猜想。
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
再让学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概念和特性,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占据空间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是一种物质,能够占据空间。
2. 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空气的占据空间特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相关实验观察。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空气的认知程度较低,对空气的存在和特性缺乏直观的理解。
他们对科学实验和观察的经验也较少,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我们怎样才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们展开互动讨论。
例如: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它是看得见的吗?学生A:空气是一种气体,我们看不见它。
教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认为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第二环节:实验观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张纸和一盆水。
2. 学生将玻璃杯倒扣在水面上,然后慢慢将纸片放在杯子上方,快速翻转玻璃杯。
3.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他们会发现水没有漏出来,纸片被压住,说明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
例如:学生B:我们小组进行了实验,当我们把玻璃杯倒扣在水面上后,再翻转过来,水没有漏出来,纸片也被压住了。
教师:非常好!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C:这说明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否则水就会漏出来了。
第三环节:理论解释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
通过提问和讨论,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类似的实际生活例子,如气球的充气等,加深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7)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空气占据一定的的空间2、科学探究目标(1)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进行判断和推理。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2)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发现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水、纸巾、水盘、气球、塑料瓶、贴纸、实验报告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装有水的瓶子,问学生:瓶子里有什么?(生:水、空气)并标好水位刻线。
2、观看《乌鸦喝水》视频。
3、请一位同学上台模仿乌鸦往瓶子里放石头的片段。
水上升到一定时,问学生,现在瓶子里有什么?(生:水、石头、空气)(师标注现在水位的刻线后,说:刚才我们看到水都是在刻线下面的,现在水上升了,而瓶子里的空气变小了,空气被石头赶走了,位置被石头占据了。
)4、继续往瓶子里放石头,问:现在瓶子被什么占满了?(水和石头)理解当一个容器满了之后,我们就不能再塞东西。
师总结并揭题:水是液体、石头是固体,我们可以看到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那么我们看不到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会占据空间吗》。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一)活动1:纸为什么不会湿第一个实验:垂直放入杯子实验1、猜想纸会不会湿。
师:(出示空杯子)同学看,现在杯子里占满了什么?(生:空气)现在老师把一团纸塞到杯子底部,杯子里占满了什么?(空气和纸巾)我们知道纸遇到水会湿,如果老师倒立垂直把杯子放入水中,你觉得纸会湿吗?(生猜想)2、出示实验步骤。
3、分小组实验,师巡查。
4、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
5、师总结。
第二个实验:倾斜放入杯子实验1、猜想纸会不会湿。
师:如果我们倾斜着把杯子放入水中,你觉得纸团会湿吗?(生猜想)2、出示实验步骤。
3、组长操作实验,组员观察现象,得出结果。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
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
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学科:科学年级组:综合组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主备人主备教师教学设计议课记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及突破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方法演示法、对比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进程,总结等方面。
)教学准备:学生(每个小组):1个矿泉水瓶、2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水槽、1个水杯、1张报纸、2个注射器老师:1个矿泉水瓶、2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成功的范例、1个水槽、1个水杯、1张报纸、2个注射器(其中一个纸板有标示)。
教学过程:播放动画片《乌鸦喝水》师生问好。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一.听故事,动脑筋。
师:看了《乌鸦喝水》的动画片之后,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思考:最后,乌鸦为什么会喝着水呢?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将水挤出来了。
)板书:占据空间二.空气占据空间:实验一1.引言:是呀,因为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乌鸦喝到水了。
现在,这个瓶子里也有一些水,请问瓶子里水的上面部分是什么?(空气)假设乌鸦找到的是这瓶水,可是周围没有石头,但是有1块橡皮泥和2根吸管。
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使乌鸦喝到水吗?(小组讨论)(反馈。
指生回答,不作评判)2.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
你看,老师也想了一种办法,跟谁一样的?你能说说老师是怎么做的?再请你看看老师是怎么吹的!指生说。
师:观察非常仔细,为了使实验成功,请大家读读温馨提示吧!课件出示,齐读。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和反思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和反思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是,学生对空气的概念以及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探究空气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观察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3.讨论空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且占据空间。
4.空气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空气作用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空气的概念2.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3.空气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方面进行。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1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1课,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
【学情分析】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
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间占据空间可以变化;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1.演示:气球两个,2个透明饮料瓶(1个无洞,1个有洞)、纸巾2张、玻璃杯、透明水槽、半瓶矿泉水、2个吸管、橡皮塞、锥形瓶1个、注射器1个2.每组:纸巾2张、锥形瓶1个、玻璃杯1个、透明水槽1个、吸管2个、橡皮塞,半瓶矿泉水、注射器2个、毛巾、记录单【教学过程设计】一、乌鸦喝水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一:纸水奇遇过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小魔术,请同学们认真看。
1.教师按步骤操作实验:(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3)用桌上的毛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
师:你们猜猜纸有没有湿?生:自由回答。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空气占据空间吗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教案单元: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课题:1《空气占据空间吗》课时:2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思考“盒子里装不进粉笔”和“水杯里倒不进水”的原因,从粉笔和水占据空间的事实,引发学生猜想空气是否也占据空间。
第二部分,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以此验证导入活动引发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材选取了三个简单易做的经典实验,让学生充分感知“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现象,认识空气也像固体、液体一样,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第三部分,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通过活塞位置的变化和手的感觉,感受空气在密闭的容器里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第四部分,通过阅读图片了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压缩空气的利用。
二、学情分析1、前概念调查:课前对三年级198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下面以1个班级为样本。
数据如下:2、情况分析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已经了解空气的存在及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因此空气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物质。
本课带领学生认识空气不易察觉的性质——占据空间。
学生对“空间”这个词很陌生,更缺乏理解。
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和“物体占据空间”的概念。
同时激发学生对观察事物的变化现象的兴趣,意识到世界是物质的,是可以认识的。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科学探究: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3.科学态度:乐于合作和分享,培养耐心和细心的科学品质。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够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难点:认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小口瓶、漏斗、橡皮泥、烧杯、水槽、玻璃杯、面巾纸、塑料瓶、气球、锥子、注射器、橡皮、水。
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表格式教案及反思)
2.学生分小组领取小烧杯、带双面胶的纸片,尝试。
3.交流:把瓶子扣入水槽,A4纸湿了吗?为什么纸没有变湿?
如果空气从瓶子中跑掉,纸会湿吗?怎样能让空气出来,让水进入?
4.演示:微微拧开瓶盖,气泡从瓶盖边缘冒出,水慢慢进入塑料瓶,纸变湿。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2.愿意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分享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理解无色、透明、无固定形状的空气占据空间;能操作实验,理解水无法进入瓶子、倒扣杯底纸不潮湿、气球吹不大都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 2.一盒装满的粉笔、2支粉笔;大半瓶水、半杯水。
学生:小口瓶、橡皮泥、塑料小楼都、半烧杯水(250ml)、滴灌、洗衣液稀释溶液;塑料瓶上半部分(带盖)、A4纸2张、水槽(水大半);套好口的气球、小口瓶;注射器、橡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一下空气。
演示:注射器抽红水、排红水。
2.出示注射器抽空气、排空气。要求同学们一起操作。
提问:像老师这样操作,注射器内的空气是怎样变化的?
(抽,空气进入注射器,占据的空间变大;推,空气被挤出注射器,占据的空间变小。)
3.出示橡皮,注射器抽气,注射器前端用力顶住橡皮,用力按压注射器推拉杆,再松开。
要求:像老师这样玩一玩,和同学们说一说。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1《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第一课内容。
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 的中年段要求,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
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第一阶段设计了“水会漏下去吗?”、“纸团会不会湿?”、“气球吹得大吗?”三个实验。
通过这三个实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阶段,通过在“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这个实验,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首先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再了解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第三阶段,通过介绍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学生们的感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个活动环环相扣,既有对新知识的探索,又有对原有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动手动脑的快乐。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但对空气的认识却不多。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描述空气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知道我们周围充斥着空气。
但对空气是否有占据空间这个概念模糊的,对于空气可以被压缩,生活中也许有这样的体验,但没有具像到科学知识的层面上来。
【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并依据证据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3.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能够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难点】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课件、空纸箱子、透明玻璃杯、纸巾、装有水的水槽、橡皮泥、漏斗、矿泉水瓶、气球、注射器、橡皮、泡沫、抹布。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4)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依照“提出问题——大胆猜测——亲历探究——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大塑料瓶1个、气球1个、课件分组材料:玻璃瓶1个、2根吸管、1块橡皮泥、水槽1个、玻璃杯1个、乒乓球1个、注射器1个【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激发探究欲望: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气球吗?谁愿意上来帮老师把气球吹大。
现在老师要把这个气球变成一个吹不大的气球,你们相信吗?那我们来试试。
(将气球装入一个饮料瓶里)学生再吹气球。
质疑:这个气球怎么就吹不大了呢?想知道里面的秘密吗?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解开这个秘密。
二、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1、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出示课件)为什么不断地往瓶中投入石子就能喝到水了呢?学生交流。
揭示课题:水和石子都能占据空间,那我们周围无处不在的空气能不能占据空间呢?猜测: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板书:猜)引入: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来做做看。
2、探究空气挤占空间(1)(出示一瓶水、一块橡皮泥、两根吸管)过渡:我们来挑战乌鸦。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让空气把瓶里的水挤出来吗?(2)小组讨论。
(看书的提示,讨论怎么做?)(3)交流方法。
橡皮泥有什么用?不用会怎样?是先堵瓶口还是后堵瓶口好?你们的方法可行吗?还是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做看。
(出示有关提示)(4)小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探究结果。
怎么做的?出现了什么现象?什么时候水会流出来?吹进去的是什么?是什么把水挤出来的?(6)小结:空气把水挤出来了。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1.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1.空气据有空间吗【教材剖析】《空气据有空间吗》是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指引学生研究空气这类自然物质的开端课。
主要包含四个教课活动:第一,认识什么是占空间。
第二,经过三个活动考证空气能够像粉笔、水同样据有空间。
第三,研究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第四,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剖析】一年级时,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的认识:知道四周各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其实不真实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
这节课经过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教课目的】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要据有空间,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初步认识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1.能用不一样的试验方法,证明空气据有空间;2.能初步依据“问题 ----假定----考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对于空气的研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3.经过“玩注射器”的活动,认识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科学态度:1.培育尊敬凭证和依据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压缩空气相关的技术应用。
【教课要点】认识空气据有空间。
【教课难点】认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课准备】教师资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资料:纸、橡皮泥【教课时间】1课时【教课过程设计】一、故事导入新课1.今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几个小朋友在踢球,一不当心,球掉进了一个大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很小,球拿不出来了。
(这时,将准备好的小球放进锥形瓶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帮帮他们吗?2.学生报告:用水3.教师边演示边解说:跟着老师将水倒入到锥形瓶中,我们发现“水将瓶子里的空间一点一点的占满了,小球就出来了”“此时瓶子满了,假如老师持续往里面倒水,能够吗?为何?”“是的,瓶子里的空间被水占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在空气占据空间的活动中,设计了“用空气挤出瓶中的水”“杯底纸巾会不会湿”两个活动。
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会逐渐明白,占据空间就意味着排斥别的物体同时拥有同一空间,空气和石头、水一样,是可以占据空间的。
也是一种物体,只不过它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教材的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
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排挤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杯底纸巾不会湿”这个实验的做法不复杂,因此教材没有用过多的文字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但有两点强调得比较清楚,一是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二是倒扣着直立着按入水底。
这两点是实验成功的条件。
实验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一是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里有一大截“空”着,水始终进不去;二、是将玻璃杯竖直提出后,纸团不会湿。
在实验的基础上,教材提出“纸会湿吗”和“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强,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科学的素质。
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具有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的。
能对证据的重视。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理解“占据空间”。
(2)知道空气占据空间,认识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3)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2)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五、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六、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橡皮泥、矿泉水瓶、吸管、塑料杯、纸巾、玻璃水槽、毛巾、漏斗、胶塞、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材料:石子、沙子、水、烧杯、矿泉水瓶、纸巾、水槽、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一)建立空间的概念出示一个杯子,我们把杯子这里面空的部分称为这个杯子的空间,你们看看你们的桌子上还有哪些物体有空间啊?生:瓶子、盒子……师:咱们的教师有空间吗?(二)初步认知一个物质占据空间其他物质不能再占据它的空间师:杯子有空间它可以装东西了,我把沙子装入杯子里,这时沙进入了杯子,我们可以说沙子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我再放一个石子,放得进去吗?为什么?(三)挤占空间再用一个杯子,这个杯子有空间吗?我往杯子里装满水,谁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我再往里放个石块放的进去吗?生:可以啊。
师:那你觉得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我放放看,咿,石块放进去了,水会溢出来,原来啊,是小石块占据了水的空间,将水给挤出来了。
我们有些物体还可以把别的物体挤走,它再来占据它里面的空间。
二、乌鸦喝水引入新课一只聪明的乌鸦就用到了我们刚才学到了知识帮它解决口渴的问题,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大家都还记得吧,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只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它是怎样让瓶中的水上升的?假如乌鸦不喝水,继续放石子,会出现什么现象?看来啊,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可以占据空间,从刚才的这些现象我们知道沙子占据空间,石子占据空间,水可以占据空间,还有些物体可以把别的物体的空间给占住,然后把它给挤走,那么今天我们来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空气,它能占据空间吗?三、实验探究(一)猜测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二)验证刚才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是不是要靠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啊?老师这也有半瓶水,现在小石子没有了,你能想到什么办法,用空气把这个瓶子里面的水挤出来吗?乌鸦是用石子挤出来的,我们要用空气。
如果学生想到用手挤的办法给予鼓励。
1、出示小组材料老师还给你们几个小帮手:橡皮泥、吸管2、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并记录3、生汇报实验方案师在巡查过程中将典型记录单拿到展台展示,请该同学上来介绍实验方案。
4、出示注意事项大家觉得他们的这种方法可行吗?在做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1)不能倾斜瓶子(2)不能去吸它(3)注意观察发生什么现象5、生分组实验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把。
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记在实验记录单相应的位置。
生实验,师指导,6、生汇报实验结果,演示师引导:你是怎么把空气弄到瓶子里去的?看到什么现象?橡皮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密封,不让空气跑出来,所以才能将水挤出。
如果有小组失败,请他们也上来说原因,演示Ppt展现一个动态的空气进入瓶子,空气体积变大,水往下压,然后把水挤上来。
(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样设计可以很形象的让学生看到空气进去占据了水的空间,把水给挤出来)7、得出结论通过刚才的这个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三)再次验证1、“魔术”表演师:我们只做了一个实验就说明空气占据空气我觉得还不够,科学家在得出一个结论时会反复做很多实验去证明它,下面我来表演一个小魔术。
师:大家看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塑料杯,你们桌上有没有?当我把这张纸巾放进杯子里面的时候,再放入水中,你猜纸会打湿吗?2、生猜测3、师演示4、生实验,观察现象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我们的纸巾没有湿,这是为什么呢?生: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然后水就进不去,师:水没有进去,是谁把水挡在了外面?这次又是空气忙了我们的忙(如果有小组纸巾打湿了,也请他们说说原因)三、解决问题我们做了两个实验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空气占据空间来解决的问题,我妈妈买回来一壶油,为了用时更方便,要把油倒入瓶子里,却发现油倒不进去,她很苦恼,老师倒一下你们观察?咦?为什么油倒不进去呢?那你们能想到什么办法让我妈妈尽快的把油倒进去呢?(瓶子里有空气,空气不能出来,所以油就占据不了空间,我们要把胶塞提起来或者拿下来,再另准备一个没有胶塞的瓶子倒油)你们太聪明了,用今天所学的问题帮我妈妈解决了大问题,我代表我妈妈谢谢你们了。
四、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充气拱门、气垫船、……)五、课后延伸这个篮球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空间,篮球在地上拍一拍为什么可以弹起来了呢?又用到了什么科学知识,请你们课后思考交流,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上继续探讨。
六、谈收获七、板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石子、沙子、水……所有物质都占据空间八、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在教学前利用课前的一两分钟时间,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大大的聪字,问学生聪明的聪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聪明的人不仅要用耳朵认真听,注意你听到了什么;眼睛仔细的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嘴巴去说,去表达我们真实的想法;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用心去感受;“你们想做一个聪明的人吗?”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注意力,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空间本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所以上课开始我直接拿个烧杯,告诉学生烧杯里面空的部分就是这个烧杯的空间,然后问学生,你们的桌上还有什么物体有空间,教室有空间吗?有了空间就能装东西,在杯子里面装满沙子,这时沙子进入杯子,让沙子占据杯子的空间,理解占据的意思,此时我往里面放石子放的进去吗?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物体占据了空间,其他物体就不能再占据的,接着往杯子里装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可是这一次放石子为什么放进去了呢?而且还有水溢出,只有水出去,腾出空间,其他物体才能进到这一空间里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在知道占据空间后,我以视频的方式给同学们呈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因为有了前面“占据空间”的理解,学生马上就把知识迁移过来。
层层地引入,丝丝入扣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了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所以水面上升了。
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
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进而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时,有些学生就说我们的纸湿了,有个失败的小组正好能让全班同学帮助找湿的原因,此时我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你们的纸会湿?而人家的没有湿。
”学生通过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知道了,原来是自己的杯子没有竖直倒扣入水中,而导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里,赶跑了里面的空气,所以纸湿了,如果竖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较快的话,水是流不进去的,进而知道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
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教学生分析实验寻找失败的原因,教学生不怕失败,在反复实验中,得出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以平等地态度对待他们,已朋友的身份引领他们,学生的探究会更深入,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纵观整节课,教学层次比较清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活跃。
但还是有欠缺的地方,原本准备的动态的空气将瓶中水挤出来的幻灯片讲掉了。
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样设计可以很形象的让学生看到空气进去占据了水的空间,把水给挤出来。
学无止境,只有不断的反思、摸索,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