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沉淀池工艺设计

合集下载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池与搅拌器的设计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池与搅拌器的设计
体混合。
02
涡轮搅拌器
适用于高黏度液体或需要高剪切 力的场合,通过旋转涡轮叶片产 生强大的循环流动和剪切力。
04
螺带搅拌器
适用于需要大面积混合的场合, 通过旋转螺带来实现大面积的循
环流动和混合。
搅拌器功率与转速
功率选择
根据搅拌液体的性质、黏度、混合要 求以及容器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搅拌器 功率。
转速设定
02
综合考虑沉淀池和搅拌器的性能 参数,如处理量、能耗、占地面 积等,进行优化配置。
沉淀池与搅拌器的运行维护
01
定期检查沉淀池和搅拌器的运行状况,确保设备正 常运行。
02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沉淀池和搅拌器的运行参数,以 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降低能耗。
03
对沉淀池和搅拌器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延长设备使 用寿命。
根据搅拌器的类型和功率,设定合适 的转速,以实现最佳的混合效果。
搅拌器材料选择
耐腐蚀性
01
选择耐腐蚀的材料,如不锈钢、工程塑料等,以适应污水处理
中的各种酸碱环境。
耐磨性
02
对于需要高剪切力的搅拌器,应选择耐磨性好的材料,以提高
使用寿命。
经济性
03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选择价格合理的材料,降低成本
斜板式沉淀池
利用斜板增加沉淀面积,提高沉淀效率,适用于处理 悬浮物含量较高的污水。
沉淀池尺寸与结构
池长与池宽
根据设计流量和沉淀效率确定,一般长宽比为 2:1至4:1。
池深
根据污水水质和沉淀效果确定,一般深度在2-4 米之间。
进水口与出水口
合理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以减少短流和扰动。
沉淀池材料选择
04类型

高效沉淀池设计方案

高效沉淀池设计方案

高效沉淀池设计方案一、设计概述高效沉淀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的设施,其设计目标是通过优化池体结构、水流流态和污泥沉淀等方面的因素,提高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和污水净化效率。

本设计方案将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一种高效、稳定且易于维护的沉淀池设计方案。

二、设计要点1、池体结构:为了提高沉淀池的沉淀效果,我们将采用平流式沉淀池结构。

这种结构简单、稳定,且在实际应用中表现良好。

同时,我们将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来增强池体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2、进水口设计:进水口的设计需考虑均匀分配进入沉淀池的污水,以避免流速不均对沉淀效果产生影响。

我们将采用宽堰进水方式,并在堰口设置挡板,以实现污水均匀分配。

3、出水口设计:为了防止已沉淀的污泥被水流带出,我们将设置虹吸出水口。

通过虹吸作用,出水口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流速度,避免已沉淀的污泥被带走。

4、排泥口设计:排泥口的设计需考虑排泥的及时性和均匀性。

我们将设置多个排泥口,分布在沉淀池的底部,并使用旋转式排泥阀,以实现均匀排泥。

5、曝气系统:为了提高污泥的活性,我们将设置曝气系统。

曝气系统将通过均匀布置在沉淀池底部的曝气管进行曝气,以提高污泥的生物活性。

6、控制系统:为了实现自动化控制和监测,我们将设置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将包括液位传感器、流量计、pH计等设备,以实现对沉淀池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三、具体实施方案1、施工准备:在施工前,需做好场地平整、测量放线、基础处理等工作。

2、池体施工: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池体施工。

先进行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然后安装池壁和顶板。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证池体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3、进水口施工:在池体一侧设置宽堰进水口。

进水口应保持与水平面垂直,以保证污水能够均匀分配。

在堰口设置挡板,以避免水流直接冲击沉淀池底部。

4、出水口施工:在池体另一侧设置虹吸出水口。

虹吸出水口应保持与水平面平行,以避免对已沉淀的污泥产生扰动。

在出水口处设置挡板,以防止已沉淀的污泥被水流带出。

污水处理沉淀池设计计算

污水处理沉淀池设计计算

污水处理沉淀池设计计算
一、竖流沉淀池设计计算
1、结构形式
竖流沉淀池是指在沉淀池中水流的形式主要为垂直方向,其结构型式为圆筒形或梯形,可以实现污染物的沉淀、清除,同时也有污泥贮存的作用。

2、参数计算
(1)池底角α应满足θ≤30°,最好为18°~25°。

(2)池底距离:当水流速小于0.1m/s时,可以考虑安装沉淀池,此时距离可以定为0.7m;当流速大于0.1m/s时,可以考虑改善设备或设置沉淀池,此时距离可以定为1.2m。

(3)管线内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一般内径可以确定为500mm~1000mm。

(4)池容量:可以根据污水日处理量来计算,一般池容量需大于日处理量的1.3倍。

3、主要工艺
(1)沉淀过程:污水进入沉淀池,污染物粒子在水力作用下不住自行沉淀到池底,沉淀过程可以分为凝聚期和沉淀期。

(2)搅拌过程:搅拌设备可以提高污水中污染物粒子之间的质量交换,增加沉淀率,减少污染物污泥的污染量。

二、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1、结构形式
斜管沉淀池是指,污水流入池中时,水流流向以倾斜斜管形式排列的深池,沉淀介质渗滤下来,在池底形成活性污泥后排出。

沉淀池设计

沉淀池设计


反射板直径d2=1.3 d1=2.05m
(2)沉淀区面积

取表面负荷q’=2.52 m3/m2·h,上升流速

v=2.52m/h=0.7mm/s

A= qmax/v=46.43 m2
(3)沉淀池直径

D 4( A f ) 4(46.43 1.08 7.8(m)( 8m)

1000
式中:S——每人每日的污泥量,L/d·人,可参考
表10-8;

N——设计人口数,人;

T——污泥贮存时间,d。
(8)沉淀池的总高度h:

h=h1+h2+h3+h4

= h1+h2+h3+h′4+h″4
式中:h1——沉淀池超高,m;一般取0.3m;

h2——沉淀区的有效深度,m;
l1-梯形上底长,m
部分污泥容积(V2/m3)
V

l1
l2 2
h4b
l2-梯形下底长,m h 4-梯形的高度
例一:Qmax=43200m3/d,设计人口25万 人,沉淀时间1.5h,采用链带式刮泥机,求二沉 池各部分尺寸。
解: (1)池总面积:

设表面负荷q=2.0 m3/m2·h。设计流量
(5)沉淀池的总宽度b;

b=A/L
(6)沉淀池的只数n:

n=b/b′
式中:b′——每只沉淀池的宽度。
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一般为30~50m,为了保 证污水在池内分布均匀,池长与池宽比不小于4,以 4~5为宜。
(7)污泥区的容积。 对于生活污水,污泥区的总容积V:

污水处理常见沉淀工艺原理及特点介绍

污水处理常见沉淀工艺原理及特点介绍

污水处理常见工艺原理及特点介绍沉淀是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主要单元,对沉淀工艺的进展方面进行论述,主要介绍平流式沉淀池、蜂窝斜管填料沉淀池、高密度沉淀池、拦截式沉淀池的特点和优点,旨在提高沉淀池的沉降效率。

提高沉降效率有两种方法:缩短颗粒的沉淀距离、增大沉淀池面积,斜管沉淀属这一类;增大矾花颗粒的下沉速度,通过采用高效絮凝剂和优化絮凝工艺来实现。

1、平流式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是目前我国大中型给水厂使用最广泛的池型,具有结构简单、管理方便、耐冲击负荷强等优点。

平流式沉淀池为矩形,上部为沉淀区,下部为污泥区,池前部有进水区,池后部有出水区。

经混凝的原水流入沉淀池后,沿进水区整个截面均匀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流向出口区。

水中的颗粒沉于池底,沉积的污泥定期排出池外。

2、蜂窝斜板(管)沉淀池蜂窝斜板(管)沉淀是把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一般为60°)的众多蜂窝斜板(管)组件置于沉淀池中。

水流可从下向上或从上向下流动,颗粒则沉于底部,而后自动滑下。

从改善沉淀池水力条件来分析,由于沉淀池水力半径大大减小,从而使雷诺数R大为降低,弗劳德数大为提高,满足了水流稳定性和层流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沉淀效率,许多改良型的蜂窝斜板(管)沉淀池应运而生。

蜂窝斜管填料特点:(1)湿周大,水力半径小;(2)层流状态好,颗粒沉降不受絮流干扰;(3)当斜管管长为1m时,有效负荷按3-5t/m²时设计。

V0控制在2.5-3.0mm/s范围内,出水水质最佳;(4)在取水口处采用蜂窝斜管,管长2.0~3.0m时,可在50-100kg/m³泥砂含量的高浊度中安全运行处理;(5)采用斜管沉淀池,其处理能力是平流式沉淀池的3-5倍,加速澄清池和脉冲澄清池的2-3倍。

产品规格:Φ25mm、Φ35m、Φ50mm、Φ80mm迷宫式斜管沉淀池迷宫式斜板沉淀池是在普通斜板沉淀池的斜板垂直方向上安装数道翼形叶片,翼形叶片将进入的水流分为主流区、旋流区和环流区。

沉淀池施工方案(1)

沉淀池施工方案(1)

沉淀池施工方案(1)
引言
沉淀池是污水处理工程中重要的设施之一,用于将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下来,
净化水质。

本文将讨论沉淀池施工方案的相关内容。

设计参数
1.沉淀池尺寸:根据处理污水量和水质要求确定沉淀池的尺寸,一般需
要考虑长度、宽度和深度。

2.污泥收集系统:设计合理的污泥收集系统,方便后续处理和清理操作。

3.受水口设计:保证污水可以均匀地进入沉淀池,避免局部浓缩。

施工步骤
1.地面准备:清理施工区域,确保承载力符合要求。

2.基础施工:根据设计要求施工沉淀池的基础,保证结构稳固。

3.壁板建设:安装沉淀池的壁板,通常采用混凝土浇筑或预制板安装。

4.设备安装:安装污水进口管道和出口管道,设置污泥收集系统等设备。

质量控制
1.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结构的牢固性
和密封性。

2.定期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沉淀池建设符合标准要求。

3.各项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避免因施工质量问题导致后续运
营问题。

结论
良好的沉淀池施工方案是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设计和严格质
量控制,可以确保沉淀池的稳定运行和有效处理污水。

希望本文提供的沉淀池施工方案内容能对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一定帮助。

沉淀池设计

沉淀池设计
污水拟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具体流程如下:
污水→分流→隔栅间→污水泵房→出水井→计量槽→沉砂池→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消毒池→出水
回流泵
2.1格栅
型式:平面型,倾斜安装机械格栅。城市排水系统为暗管系统,且有中途泵站,仅在泵前格栅间设计中格栅。
选择平面型格栅:格栅有一组活数组平行的金属栅条、塑料齿钩活金属筛网、框架及相关装置组成,倾斜安装在污水渠道、泵房集水井的进口处或污水处理厂前端,用来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减少后续处理产生的浮渣,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而平面型构造简单,价格低廉。
7)池总高度H
H=h1+h2+h3=3.379m
3.3初沉池
3.3.1初沉池的设计参数
(1)设计流量
沉淀池的设计流量与沉砂池的设计流量相同。在分流制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当污水是自流进入沉淀池时,应按最大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当用水泵提升时,应按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在合流制系统中应按降雨时的设计流量校核,但沉淀时间应不小于30min。
3处理构筑物设计
3.1格栅间和泵房
3.1.1格栅的设计参数:
栅渣的数量与服务地区的情况、污水排水系统的类型、污水数量以及栅条的间隙等因素有关。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一般可参考以下数据:(1)当栅条间隙喂16-25mm,栅渣截留量喂0.10-0.05m3/(103m3污水)(2)当栅条间隙喂40mm左右时,栅渣截留量喂0.03-0.01m3/(103m3污水)水流的流速一般在0.4-0.9m/s,污水通过栅条间隙的流速(过栅流速)喂0.6-1.0m/s,最高流量可高达1.2-1.4m/s。格栅栅条尺寸一般采用锐边矩形,所以栅条宽度S=0.01m
2.沉淀区有效水深h2:

污水处理沉淀池

污水处理沉淀池

污水处理沉淀池污水处理沉淀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沉淀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污水处理沉淀池的标准格式,包括其定义、设计要求、工作原理、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等内容。

一、定义污水处理沉淀池是一种用于去除污水中悬浮物和沉淀物的设备,通过重力沉降原理将污水中的固体颗粒沉淀到池底,从而实现污水的初步处理。

二、设计要求1. 容积:根据污水处理量和停留时间确定沉淀池的容积,普通建议容积为污水处理量的1.5倍至2倍。

2. 池深:池深度应根据沉淀物的特性和处理要求确定,普通建议池深为1.5米至3米。

3. 池宽:池宽度应根据处理量和布置方式确定,普通建议宽度为1.5米至2.5米。

4. 池长:池长应根据处理量和布置方式确定,普通建议长度为2倍至3倍的宽度。

5. 池进出口位置:进出口位置应合理布置,以确保污水在沉淀池中有足够的停留时间。

三、工作原理1. 污水进入沉淀池后,由于池内流速减慢,悬浮物开始沉降。

2. 沉降的悬浮物逐渐沉积到池底形成污泥层。

3. 清水从沉淀池的上部流出,经过处理后排放或者进一步处理。

四、操作步骤1. 检查沉淀池的进出口阀门是否正常开启。

2. 检查污泥泵的工作状态,确保正常运行。

3. 打开进水阀门,将污水缓慢地引入沉淀池。

4. 观察污水的流动情况,确保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沉淀池中。

5. 根据需要,定期清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避免阻塞和积累。

6. 监测沉淀池的水质,确保达到排放标准。

7. 定期检查沉淀池的设备和管道,确保正常运行。

五、维护方法1. 定期清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避免阻塞和积累。

清理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污泥对环境造成污染。

2. 定期检查沉淀池的设备和管道,确保正常运行。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修复或者更换设备。

3. 定期监测沉淀池的水质,确保达到排放标准。

如发现水质异常,应及时调整处理工艺或者采取相应措施。

4. 建立健全的维护记录,记录维护情况和处理结果,为后续的维护工作提供参考。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技术

无机盐类絮凝剂
如硫酸铝、氯化铁等,通过水解 产生多核羟基配合物或氢氧化物
,与悬浮颗粒结合形成沉降。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如聚丙烯酰胺、聚乙烯亚胺等, 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能够通过
吸附和桥接作用使颗粒聚集。
微生物絮凝剂
某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 出具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如 多糖、蛋白质等,这些物质可以
作为絮凝剂用于污水处理。
缺点
自然沉淀时间长,占地面积大, 对大型污水处理厂来说不适用。
03
絮凝沉淀
絮凝沉淀的原理
絮凝沉淀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 使水中的悬浮颗粒或微小胶体聚集形 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从而实现固 液分离的过程。
絮凝沉淀的原理基于颗粒间的相互碰 撞、吸附和聚集,通过加入絮凝剂来 促进颗粒的聚集。
絮凝剂的种类和作用
自然沉淀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04
悬浮物粒径
粒径越大的悬浮物越容易沉降 。
沉淀时间
沉淀时间越长,悬浮物沉降越 完全。
水流速度
水流速度过快会导致悬浮物难 以沉降。
池深与池形
池深越大,越有利于悬浮物的 沉降;池形也会影响水流状态
和沉淀效果。
自然沉淀的优缺点
优点
自然沉淀法简单易行,无需额外 能耗,运行费用低。
05
沉淀池的运行与管理
沉淀池的运行方式
01
02
03
自然沉淀
利用重力作用使悬浮物自 然沉降,适用于小规模污 水处理。
絮凝沉淀
通过投加絮凝剂使悬浮物 聚集沉降,适用于处理含 有大量悬浮物的污水。
斜板沉淀
利用斜板增加沉淀面积, 提高沉淀效率,适用于处 理高浊度污水。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平流式沉淀池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设备,主要用于沉淀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它通过改变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使沉淀物沉积在池底,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

设计原理:平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原理基于流体力学中的平流概念。

当污水进入沉淀池时,由于水流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导致其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相对静止,被重力沉积在池底。

这种设计原则使得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在沉淀池内有效地沉积下来,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结构设计:平流式沉淀池通常由进水管道、沉淀池本体、出水管道和泵组成。

其中进水管道通过设备设计来控制进水流量、速度和方向。

沉淀池本体的设计通常是矩形或圆形,底部设置有集水口以便清理沉淀物。

出水管道用于排出沉淀后的清水。

泵的作用是维持污水的流动和提高进水速度。

工作原理:当进水管道中的污水进入沉淀池后,由于沉淀池本体内有一定的空间,使流速减慢,使得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的密度大于水,从而开始沉积。

这种沉淀物在底部逐渐积聚,形成沉淀层。

清水则从中部或上部流出,经过出水管道排出。

设计要点:1.污水流入沉淀池的位置应考虑流速的调节,避免过高的进水速度导致出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

2.沉淀池的内部结构应设计合理,以减少水流速度的变化,保证沉淀物能够充分沉积。

3.底部集水口的设置应方便清理沉淀物,避免沉淀物积聚过多影响沉淀效果。

4.出水管道的位置应选择在沉淀池中部或上部,避免从底部排水而将沉淀物再次搬运到出水中。

5.泵的选择应考虑污水的流量和压力需求,保证污水能够顺利流入和流出沉淀池。

设计步骤:1.确定污水处理量和水质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平流式沉淀池的容积和尺寸。

2.绘制沉淀池的结构图,包括进水管道、沉淀池本体、出水管道等。

3.根据设计要点确定进水管道位置和尺寸,确保污水能够均匀流入沉淀池。

4.设计沉淀池的本体结构,包括底部集水口的位置和尺寸,以及沉淀池的形状和尺寸。

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次沉淀池的设计及选型

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次沉淀池的设计及选型

第39卷增刊2 2020年12月四川水力发电Sichuan Water PowerVol.39,Supplcmcnt2Dec.2020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次沉淀池的设计及选型鲍禹寰,何利,陈治宇(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环境与城建工程分公司,四川成都611130)摘要:市政污水处理厂中的二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曝气池之后、深度处理或污水排放之前,其作用是将经过生物处理的混合液进行沉淀及澄清,同时对混合液中的污泥进行浓缩,部分浓缩的污泥回流至曝气池。

目前,市政污水处理厂常用的二次沉淀池池型有平流式二次沉淀池、辐流式二次沉淀池、竖流沉淀池与斜板(管)沉淀池等。

在工程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型。

同时,二次沉淀池的设计及运行控制条件均影响其工作性能,而其运行效果会对活性污泥体系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合理选择二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对保证污水厂的处理效果非常关键。

关键词:市政污水处理厂;二次沉淀池;选型及参数;设计;关键中图分类号:TU279;TU29;TU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2184(2020)增2-0029-04Design and Selection of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nk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BAO Yuhuan,HELi,CHEN Zhiyu(Water Environment&Urban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LTD,Chengdu,Sichuan,611130)Abstract:The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in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plant is generally designed after the aeration tank and before the advanced treatment or sewage discharge.Its function is to precipitate and clarify the biological treated mixed liquid,at the same time,the sludge in the mixed liquid is concentrated,and part of the concentrated sludge is returned to the aeration tank.At present,the com mon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sin municipalsewagetreatmentplantsincludehorizontalsecondarysedimentationtank,radial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vertical sedimentation tank and inclined plate(tube)sedimentation tank.In engineering practice,it is necessary to make reasonable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At the same time, boththedesignandoperationcontrolcondiionsofthesecondarysedimentaiontanka f ectis workingper-formance,anditsoperatione f ecthasadirectimpactonthee f luentqualityandtheconcentrationofreturn sludge of the activated sludge system.Therefore,reasonable selection of design parameters of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is very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sewage treatment plant.Key words: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plant;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mode selection and parameter;design;important1概述二次沉淀池通常是指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工艺中的沉淀池,是污水生物处理的最后一步,在市政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中经常使用,其作用在污水处理系统中亦颇为关键。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池设计

污水处理中的沉淀池设计
05
沉淀池的运行和维护
运行管理要点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沉淀池的各项指标,如水质、水位、 流速等,确保正常运行。
排泥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排泥时间和排泥量, 保持沉淀池的清洁。
防止堵塞
及时清理进入沉淀池的悬浮物和杂质,防止堵塞。
维护保养措施
定期清洗
定期对沉淀池进行全面清洗,保持池体清洁 。
检查设备
设备故障
可能是由于设备老化或维护不当等原因造成,需要定期检查和保养设 备,及时更换老化部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式。
沉淀池的加药辅助设计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沉淀效果, 需要在沉淀池前投加药剂,如混凝剂 、助凝剂等。
加药辅助设计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药 剂、确定药剂的投加量、投加方式和 投加设备,以保证最佳的处理效果和 最小的药剂消耗。
加药辅助设计应根据污水的水质、处 理要求和药剂的性质进行选择和调整 。
CHAPTER
高效沉淀池的设计应考虑池深、斜板角度、排泥方式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沉淀效 果。
斜板沉淀池设计
斜板沉淀池是在传统沉淀池的 基础上增加斜板结构,提高沉
淀效率。
斜板沉淀池的斜板一般采用 塑料、玻璃钢等材质,安装 时需保持一定角度,以利于
悬浮物的沉降。
斜板沉淀池的设计应考虑斜板 的材质、角度、间距等因素, 以及池子的整体布局和排泥方
作用
在污水处理中,沉淀池主要用于去除 污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物,如泥沙、 有机物等,以减轻后续处理设施的负 担,提高处理效果。
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原理
沉淀池通过重力作用,使污水中的固体颗粒物自然沉降于池底,实现固液分离 。
过程
进入沉淀池的污水,在流动过程中,固体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并沿 斜坡滑向池底,清水则上浮至水面,通过刮泥机等设备将沉积的污泥推向一侧 或底部,定期排出。

沉淀池设计方案

沉淀池设计方案

沉淀池设计方案1. 引言沉淀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沉降物。

它是一种重要的工艺设备,能够有效地净化废水,提高水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沉淀池的设计方案,包括设计原理、尺寸计算、运行条件和维护要点等内容。

2. 设计原理沉淀池的设计原理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悬浮物和沉降物沉淀到池底,实现水的净化。

污水经过进水管道进入沉淀池,经过一段静置时间后,悬浮物和沉降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沉入池底。

清水则从池的上方流出,经过后续处理。

沉淀池的尺寸计算是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影响着沉淀池的处理能力和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尺寸计算方法:3.1 水力停留时间计算水力停留时间是指污水在沉淀池内停留的平均时间,通常用小时(h)表示。

根据污水的性质和净化要求,可以确定水力停留时间的范围。

一般情况下,水力停留时间在1至3小时之间。

3.2 池底面积计算池底面积的大小决定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

根据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水流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池底面积:池底面积 = 污水流量 / (水力停留时间 * 池底最大允许深度)池高的计算与污水流量以及池底面积直接相关。

通常情况下,沉淀池的高度应该在2至4米之间。

4. 运行条件为了保证沉淀池的正常运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进水质量稳定:进入沉淀池的污水必须具有较为稳定的水质,避免大幅度的波动。

•适当的搅拌:定期进行适当的搅拌,防止污泥过度沉积和池底产生死区。

•定期清理:定期清理池底的沉淀物,避免沉淀物的堆积影响处理效果。

•污泥处理:及时处理沉淀池中产生的污泥,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

5. 维护要点为了延长沉淀池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维护要点:•定期检查进水口和出水口,确保通畅无阻。

•定期检查池底的沉淀物并清理,避免沉淀物过多导致堵塞。

•定期检查沉淀池的边缘,确保没有泄漏。

•定期检查搅拌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正常工作。

•做好记录,包括维护记录、污水水质记录等,以便随时跟踪和分析。

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方案

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方案

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方案1.工艺流程设计:该污水处理厂采用传统的四级处理工艺,包括初级处理、生物处理、沉淀处理和氯消毒处理。

1.1初级处理:首先,将进入污水厂的生活污水通过格栅进行初级过滤去除大颗粒的悬浮物和固体废物,然后通过集水池进行暂时储存。

1.2生物处理:生物处理采用曝气池+序批反应器(SBR)工艺。

首先,将格栅滤出的污水通过提升泵送入曝气池,在曝气池内添加曝气设备,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将生物接种剂加入曝气池以形成良好的微生物群落。

经过一定的曝气时间后,将污水转入SBR反应器进行进一步的去除污染物的过程。

SBR反应器通过控制进水、曝气、静置、排水等过程的时间和顺序,实现污水的生物降解和污染物的去除。

1.3沉淀处理:经过生物处理后的水体中仍含有一定量的悬浮物和有机物。

因此,将生物处理后的水通过集水池再次暂时存储,然后通过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

沉淀池采用流动沉淀工艺,利用沉淀池内水体的静置时间,使悬浮物和有机物通过重力沉淀到池底,从而进一步提高水体的清洁度。

1.4氯消毒处理:沉淀处理后的水体中可能还存在一定数量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为了确保出水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需要进行氯消毒处理。

可以通过向水体中添加适量的氯,将含有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水体进行消毒。

2.技术原理:对于不同的处理工艺,其技术原理也有所不同。

以生物处理为例,其技术原理是通过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和分解,从而使有机物浓度降低。

通过控制反应器中的曝气和静置时间,以及提供适当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使微生物能够更好地进行降解作用。

3.设备选择:在具体设备选择上,需要考虑到厂址条件、处理能力、处理效果和经济因素等。

根据上述工艺流程,可以选用以下设备:3.1格栅:用于初步过滤大颗粒的悬浮物和固体废物。

3.2提升泵:将初步过滤后的污水提升至曝气池。

3.3曝气设备:提供氧气供微生物降解有机物。

3.4SBR反应器:用于生物降解和去除污染物。

3.5集水池:用于暂时储存初级处理和沉淀处理后的水。

沉淀池设计方案

沉淀池设计方案

沉淀池设计方案一、引言沉淀池是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中常用的设备,用于分离和清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浮渣。

设计一个有效和高效的沉淀池是确保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介绍沉淀池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考虑因素和步骤。

二、原理沉淀池是通过重力作用实现固体颗粒沉降的设备。

当污水进入沉淀池时,由于停留时间的延长和减慢,固体颗粒会因重力作用而沉降到底部,形成污泥。

水流持续从上方流入,经过沉淀过程后,水质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净化。

经过沉淀的水从沉淀池的上方滕流出,底部的污泥则会定期或逐渐地排除出来。

三、设计考虑因素1. 水流量和停留时间:设计沉淀池时,需要确定预计的水流量和需要的停留时间。

水流量决定了沉淀池的尺寸和容量,而停留时间则与水质的净化效果有关。

2. 污水特性:不同类型的污水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悬浮物浓度、颗粒大小和密度等。

这些特性对沉淀池的设计和运行都有影响,需要进行适当的测试和分析。

3. 污泥管理:沉淀池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对于污泥的处理和管理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这包括污泥的处理方式、储存和处理设备的选型等。

4. 污水处理系统的前后工艺:沉淀池需要与其他污水处理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

因此,设计时需要考虑前后工艺的关系和协调。

四、设计步骤1. 确定污水流量和水质要求:根据预计的水流量和水质要求,确定沉淀池的尺寸和容量。

2. 确定沉淀池的结构和布局: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沉淀池的结构和布局,包括进水口、出水口、污泥排放口等。

3. 确定沉淀池的深度和倾斜度:根据污水特性和设计要求,确定沉淀池的深度和倾斜度,以促进固体颗粒的沉降。

4. 选择适当的材料和涂层:沉淀池需要使用耐腐蚀的材料,以确保长期稳定的性能。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材料和涂层。

5. 设计污泥处理系统:对于产生的大量污泥,需要设计合理的污泥处理系统,包括储存、固液分离和处理等。

6. 考虑污水处理系统的前后工艺:确保沉淀池与其他污水处理设备的顺利衔接和协调。

城市污水处理沉淀池设计

城市污水处理沉淀池设计

城市污水处理沉淀池设计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沉淀池工艺设计一、设计基本情况介绍:1、结合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10万吨/天,总变化系数K为1.2。

2、结合污水的水质特点和出水要求以及国内外特大型城市污水厂的设计经验,和本人自己的实际考量,以二级生物处理法为主的污水处理工艺,我选用氧化沟和辐流式沉淀池。

二、处理工艺的选择和设计(一)氧化沟工艺基本原理和主要设计参数氧化沟又名氧化渠,因其构筑物呈封闭的环形沟渠而得名。

它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

因为污水和活性污泥在曝气渠道中不断循环流动,因此有人称其为“循环曝气池”、“无终端曝气池”。

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长,有机负荷低,其本质上属于延时曝气系统。

以下为一般氧化沟法的主要设计参数:水力停留时间:10-40小时;污泥龄:一般大于20天;有机负荷:0.05-0.15kgBOD5/(kgMLSS.d);容积负荷:0.2-0.4kgBOD5/(m3.d);活性污泥浓度:2000-6000mg/l;沟内平均流速:0.3-0.5m/s氧化沟利用连续环式反应池(Cintinuous Loop Reator,简称CLR)作生物反应池,混合液在该反应池中一条闭合曝气渠道进行连续循环,氧化沟通常在延时曝气条件下使用。

氧化沟使用一种带方向控制的曝气和搅动装置,向反应池中的物质传递水平速度,从而使被搅动的液体在闭合式渠道中循环。

氧化沟一般由沟体、曝气设备、进出水装置、导流和混合设备组成,沟体的平面形状一般呈环形,也可以是长方形、L形、圆形或其他形状,沟端面形状多为矩形和梯形。

氧化沟法由于具有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较低的有机负荷和较长的污泥龄。

因此相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可以省略调节池,初沉池,污泥消化池,有的还可以省略二沉池。

氧化沟能保证较好的处理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巧妙结合了CLR形式和曝气装置特定的定位布置,是式氧化沟具有独特水力学特征和工作特性:(二)氧化沟处理工艺的特点1、氧化沟结合推流和完全混合的特点,有力于克服短流和提高缓冲能力,通常在氧化沟曝气区上游安排入流,在入流点的再上游点安排出流。

污水处理沉淀池

污水处理沉淀池

污水处理沉淀池污水处理沉淀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用于分离和沉淀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泥。

本文将详细介绍污水处理沉淀池的标准格式及其相关内容。

一、引言污水处理沉淀池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设备,通过重力作用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泥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本文将对污水处理沉淀池的设计、运行和维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设计要求1. 处理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沉淀池的处理能力,通常以每小时处理的污水流量来衡量。

2. 沉淀效果:沉淀池应能有效地分离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泥,使出水达到国家标准。

3. 设备选型:根据处理能力和沉淀效果要求选择适当的沉淀池类型和规格。

4. 结构设计:沉淀池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承受污泥的分量和水流的冲击。

5. 污泥处理:设计考虑污泥的处理方式,如污泥的采集、脱水和处置等。

三、沉淀池的类型1. 流动沉淀池:通过控制进水流速和池内水流的方向,利用水流的动力将悬浮物和污泥沉淀到池底。

2. 静态沉淀池:通过静止状态下的重力作用,使悬浮物和污泥自然沉淀到池底。

3. 气浮沉淀池:通过注入气体产生气泡,使悬浮物和污泥浮起并沉淀到池底。

四、运行和维护1. 运行控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进水流量、出水流量和池内水位的控制参数,确保沉淀池的正常运行。

2. 污泥处理:定期清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如压滤、厌氧消化等。

3.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沉淀池的设备和管道,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4. 水质监测:定期对进水和出水进行水质监测,确保出水符合国家标准。

五、案例分析以某污水处理厂为例,该厂采用流动沉淀池作为污水处理系统的一部份。

沉淀池的处理能力为每小时100立方米,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进水流量的调节和池内水位的监测。

经过沉淀池处理后,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泥得到有效分离,出水达到国家标准。

六、结论污水处理沉淀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不可或者缺的设备,通过分离和沉淀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泥,可以有效提高水质。

沉淀池施工方案

沉淀池施工方案

沉淀池施工方案一、工程概述本工程为某小区污水处理厂的沉淀池,位于小区西南侧。

该沉淀池主要功能是进行污水沉淀,以去除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工艺提供预处理。

沉淀池的设计规模为5000m³/d,采用平流式沉淀池。

二、施工流程1、施工准备:包括场地平整、测量放线、材料采购等。

2、基础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沉淀池基础施工,包括混凝土浇筑、养护等。

3、池体施工:在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沉淀池池体的施工,包括墙体砌筑、抹灰等。

4、设备安装:在池体施工完成后,进行设备安装,包括格栅、刮泥机等。

5、调试运行:完成设备安装后,进行调试运行,确保沉淀池能够正常运行。

三、施工方案1、施工准备(1)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场地平整,并做好排水措施。

(2)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线,确定池体的位置和尺寸。

(3)采购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确保质量合格。

2、基础施工(1)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混凝土基础浇筑,包括池底和池壁。

(2)按照要求进行混凝土养护,确保基础牢固。

3、池体施工(1)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墙体砌筑,使用合格的材料进行砌筑,确保墙体牢固。

(2)进行池壁抹灰,使用合格的抹灰材料进行抹灰,确保池壁光滑、牢固。

(3)进行池口施工,安装合格的防水材料,确保池口不漏水。

4、设备安装(1)根据设计要求,安装格栅和刮泥机等设备。

(2)进行设备的调试运行,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5、调试运行(1)进行沉淀池的调试运行,检查设备的工作状况和沉淀效果。

(2)对沉淀池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确保沉淀池能够正常运行。

(3)在调试运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四、安全措施1、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工人和设备的安全。

2、在高空作业时,必须使用安全带和安全网等防护措施,确保工人的安全。

3、在设备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必须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污水池施工方案一、工程概述本施工方案旨在为新建的污水池项目提供一个全面的施工指导。

沉淀池设计规范

沉淀池设计规范
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对沉淀池的设计进行优化和改造。通过对沉淀池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发 现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案,进一步提高沉淀池的性能和效率。
生态友好型设计的推广与应用
生态化设计
生态友好型设计是未来沉淀池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这种 设计理念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通过采用生态化设计 方法,实现沉淀池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3. 维护方式不当:维护 方式不当可能导致维护 成本增加。应采用合理 的维护方式和流程,减 少不必要的维护工作。
06
沉淀池设计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技术创新与发展
高效能分离技术
随着沉淀池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效能分离技术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种技术能够提 高沉淀池的分离效果,减少污泥的产生量,从而降低处理成本。
果确定,一般采用1.53m³/m²·h。
沉淀池的形状和结构
04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一般
采用圆形或方形。
出水方式
05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般采用
溢流堰或虹吸方式。
污泥排出方式
06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般采用
机械或人工方式。
03
沉淀池设计规范详解
沉淀池的构造设计
沉淀池的选址
应考虑地质条件、环境因素、施工难度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建造。
污水的水质水量分析
分析污水的水质
了解污水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变化规律。
分析污水的水量
了解污水的水量大小、变化规律及高峰流量。
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沉淀池的容积
01 根据污水的水量和水质分析结
果确定。
沉淀时间
02 根据污水的水质和水量分析结
果确定,一般采用1-2小时。
表面负荷率
03 根据污水的水质和水量分析结

污水处理厂沉淀池设计

污水处理厂沉淀池设计

竖流式沉淀池设计一、设计题目:污水处理厂沉淀池设计二、设计内容:某小区的生活污水量为7000 m3/d,变化系数为1.65 ,COD Cr 450 mg/l,BOD5 220 mg/l,SS 370 mg/l,采用二级处理,处理后污水排入三类水体。

通过上述参数设计该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工艺的初次沉淀池根据上述参数完成污水处理厂沉淀池的设计计算书及相关图纸绘制。

三、设计要求:1.设计计算书主要内容:(1)设计依据:设计任务和基础资料。

(2)各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计算公式、计算过程与结果,主要设备的设计选型计算、规格等。

(3)设计完成后,针对所设计内容与同组同学比较各类沉淀池的特点。

2.绘制图纸:绘制能够清楚表达沉淀池结构的图纸,至少包括主视图、俯视图、剖面图。

3.设计时间:贵州大学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四.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图纸均鼓励采用计算机制作。

五.参考文献水污染控制工程(下),高廷耀,高等教育出版社排水工程(下),张自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分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目录一、前言 (4)二、设计内容: (3)三、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3)四、竖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准则 (4)五、各建筑物参数计算 (5)(1)中心管面积: (5)(2)中心管直径 (5)(3)中心管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缝隙高度: (5)(4)沉淀池部分有效断面积: (5)(5)沉淀池直径 (5)(6)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6)(7)校核集水槽出水堰负荷 (6)(8)沉淀部分所需总容积 (6)(9)圆截锥部分容积 (6)(10)沉淀池总高 (6)(11)出水堰总数 (6)(12)集水槽宽度 (7)(13)集水槽高度(高位差) (7)(14)进水管直径 (7)(15)排泥管直径 (7)(16)泵的选择 (8)(17)人行扶梯 (8)(18)各建筑物材料选用及尺寸 (8)六、设计讨论 (8)一、前言竖流式沉淀池又称立式沉淀池,是池中废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污染工程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基本情况设计规模:日处理城镇污水10万m3处理工艺:污水处理采用氧化沟工艺设计内容:针对进出水要求,提出合理可行的污水处理工艺;针对工艺中的沉淀池进行设计计算;针对工艺中的沉淀池进行工艺设计设计结果:设计说明书,CAD设计图纸2张(包括:(1)处理工艺流程图(2)构筑物工艺图)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进出水水质指标情况,特别是对氮、磷的去除,在初步讨论阶段,通过对A2/O工艺和氧化沟在实际运行条件下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论证,最终确定选用氧化沟作为污水处理主体工艺,用于脱氮除磷并去除CODCr 、BOD5。

二.污水水质及污水处理程度进水水质:pH值 6-8;BOD5= 180mg/L;CODCr=250 mg/L;SS=300 mg/L;NH3-N=30 mg/L;T=25℃出水水质:pH值 6-8;BOD5<30mg/L;CODCr<100mg/L;SS<30mg/L;NH3-N<3 mg/L;T=20℃三.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进行(1)污水处理后必须达到排放标准。

(2)要尽量采用成熟的、先进的、可靠的、效率高的处理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成熟的处理路线一般为:预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和污泥处理,其中核心部分二级处理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去除有机污染物,而且要求能够脱N除P,主要技术有A-B法,A2/0法,SBR法,氧化沟法等。

(3)防止处理污染物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或污染转移。

要避免和抑制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特别是剩余污泥的处理。

设置溢流、事故排除口应慎重合理。

(4)要充分利用和回收能源。

污水处理高程安排应尽量考虑利用自然地势。

(5)处理量较大时宜选择连续处理工艺。

(6)处理量较小时宜选用间歇处理工艺。

(7)尽可能回收利用有用物质。

四.污水处理工艺选择(1)此废水具有如下特点:(a)BOD5/CODCr=150/250=0.6,说明废水可生化性很好;(b)废水N、P含量较高,出水N、P应符合要求。

(2)针对以上特点,要求污水处理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功能:(a)具有一定的BOD5去除能力;(b)具备一定的脱N除P功能,使出水N、P达标;(c)使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基本达到稳定。

(3)生化处理工艺选择目前处理城市污水应用较多的生化工艺有氧化沟,A2/O法,A-B法,SBR法等。

为了使本工程选择最合理的处理工艺,有必要按使用条件,排除不适用的处理工艺后,再对可以采取的处理工艺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

氧化沟工艺,A2/O 工艺均能达到处理要求。

在设计可行性分析阶段,对氧化沟工艺,A2/O工艺比较分析:(a) A2/O工艺一般在A2/O工艺中,为同时实现脱N除P的要求,必须满足如下条件:BOD5/TKN=5-8 实际进水中:BOD5/TKN=170/60=2.8<5BOD5/TP≥15 BOD5/TP=170/4.5=37≥15通过比较,采用传统A2/O工艺,脱N所需碳源不足,影响脱N效果,为此采用倒置A2/O工艺。

污水先进缺氧段再进厌氧段,或厌氧、缺氧段同时进水,这样既解决了缺氧段的碳源不足的问题,使脱N能够很好的进行,同时也有利于除P,聚磷菌在厌氧段释放P,同时聚集能量,利用厌氧段聚集的能量,在好氧段进行好氧吸P过程,厌氧段结束后立即进入好氧段,能够使聚磷菌在厌氧段聚集的能量,充分用来吸P,加强了除P过程。

(b)氧化沟工艺氧化沟工艺目前在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处理工艺成熟,结构、设备简单,管理运行费用低。

(4)氧化沟工艺与A2/O工艺相比,具有如下优势:(a)工艺流程简单,处理构筑物少,机械设备少,运行管理方便。

与A2/O 法比较,可不设初沉池,没有混合液内回流系统,由于污泥相对好氧稳定,一般不设污泥的厌氧消化系统。

(b)A2/O工艺由于停留时间较短,剩余污泥的稳定性较差,一般需要污泥消化和浓缩过程,这不利于除P,生物除P是通过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过量吸P而使废水中的P得到去除的,最终P随聚磷菌进入剩余污泥中除去,剩余污泥长时间处于厌氧状态,将导致聚磷菌吸收的P重新释放出来,影响除P效果。

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污泥泥龄较长,具有延时曝气的特点,悬浮有机物在沟内可获得较彻底的降解,污泥在沟内达到相对好氧稳定,剩余污泥量少,根据国内外经验,氧化沟不再设污泥厌氧消化处理系统,剩余活性污泥只须经机械浓缩、脱水即可利用或污泥后处置,简化了污泥后序处理程序。

污泥在进行机械浓缩、脱水过程中,停留时间很短,基本没有污泥中磷的释放问题。

(c)转碟曝气,混合效率较高,水流在沟内的速度最高可达0.6—0.7m/s,在沟道使水流能快速进行有氧、无氧交换,交换次数可达500—1000次,可同时进行有机物的降解和氮的硝化、反硝化,并可有效的去除污水中的磷。

沟道的这种脉冲曝气和大区域的缺氧环境,可以较高程度地实现“同时硝化反硝化”的效果。

(d)污水进入氧化沟,可以得到快速的有效的混合,由于池容较大,缓冲稀释能力强,耐高流量,高浓度的冲击负荷能力强,具有完全混合式和推流式曝气池的双重优势,对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率高,出水水质稳定。

(e)供氧量的调节,可以通过改变转碟的转速、浸水深度和转碟安装个数等多种手段来调节整体供氧能力,使池内溶解氧值经常控制在最佳值,保证系统稳定、经济、可靠的运行。

(f)曝气转碟由高强度玻璃钢制成,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其具有较高的混合和充氧能力,新型转碟曝气机可以使氧化沟的工作水深达到5.0米以上。

氧化沟转碟曝气机工作在水面上,而且安装的数量少,安装、巡检、维修方便,可以即时发现了解设备运行情况,随时解除存在隐患。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两种种工艺都能达到要求,各具优势,但考虑到城市现状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最终选择氧化沟工艺作为此污水处理厂污水生化处理主体工艺。

(5)氧化沟工艺的选择目前用于处理城市污水的氧化沟主要有以下几种:(a)卡鲁塞尔氧化沟卡鲁塞尔氧化沟是一种单沟环形氧化沟,主要采用表面曝气机,兼有供氧和推流的作用。

污水在沟内转折巡回流动,处于完全混合状态,有机物不断得以去除。

表曝机少,灵活性差,设备维修期间沟不能工作,沟内混合液自由流程长,由于紊流导致的流速不均,很容易引起污泥沉淀,影响运行效果。

单沟氧化沟的平均溶解氧维持在2mg/L左右,加之单点供氧强度过大,耗氧较高。

在一般情况下,单沟很难形成稳定的缺氧段,不利于脱N。

(b)三沟式氧化沟三沟式氧化沟工艺有两个边沟,一个中沟,当一个曝气时,另外两个作为沉淀池使用。

一定时间后改变水流方向,使两沟作用相互轮换,中沟则连续曝气,三沟式氧化沟无需污泥回流装置,如果条件合适,还可以进行反消化。

缺点:进、出水方向,溢流堰的起闭及转刷的开动于停止必须设自动控制系统;自控系统要求管理水平高,稍有故障就会严重影响氧化沟正常工作。

由于侧沟交替运行,设备利用率较低。

(c)一体化氧化沟一体化氧化沟就是将沉淀池建在氧化沟内,即氧化沟的一个沟内设沉淀槽,在沉淀池两侧设隔板,底部设一导流板。

在水面上设集水装置以收集出水,混合液从沉淀池底部流走,部分污泥则从间隙回流至氧化沟。

一体化氧化沟将曝气、沉淀功能集于一体,免除了污泥回流系统,但其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d)奥贝尔氧化沟奥贝尔氧化沟由三个同心椭园形沟道组成,污水由外沟道进入沟内,然后依次进入中间沟道和内沟道,最后经中心岛流出,至二次沉淀池。

在各沟道横跨安装有不同数量转碟气机,进行供氧兼有较强的推流搅拌作用。

外沟道体积占整个氧化沟体积的50—55%,溶解氧控制趋于0.0mg/L,高效地完成主要氧化作用:中间沟道容积一般为25%—30%,溶解氧控制在1.0mg/L,作为“摆动沟道”,可发挥外沟道或内沟道的强化作用;内沟道的容积约为总容积的15%—20%,需要较高的溶解氧值(2.0mg/L左右),以保证有机物和氨氮有较高的去除率。

对于每个沟道内来讲,混合液的流态为完全混合式,对进水水质、水量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对于三个沟道来讲,沟道与沟道之间的流态为推流式,且具有完全不同溶解氧浓度和污泥负荷。

奥贝尔氧化沟实际上是多沟道串联的沟型,同时具有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两种流态的优点,这种特殊设计兼有氧化沟和A2/O工艺的特点,耐冲击负荷,可避免普通完全混合式氧化沟易发生的污泥膨胀现象,可以获得较好的出水水质和稳定的处理效果。

不同工艺的处理效果与其所配套的附属设备是分不开的,往往是新设备的产生、发展带动了工艺的改革,使其处理优越性得以突现。

奥贝尔氧化沟的沟道布置,便于采用不同种类的工艺模式。

在使用普通活性污泥法时,内沟道用于曝气,外沟道用于需氧消化;使用接触稳定和分段曝气时,是把进水和回流污泥引入相应的沟道中;为了保证高质量而稳定的处理效果和减少污泥量,需要进行硝化时采延时曝气模式。

综合比较,选用奥贝尔氧化沟,其兼具氧化沟和A2/O工艺的双重优势。

五.污水、污泥处理工艺流程图六.二沉池设计1. 设计参数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

沉淀池主要有平流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

通过对以上四种沉淀池进行比较,设计中选用辐流式沉淀池。

设计流量Q =3250m 3/h ,氧化沟中悬浮固体浓度X =4000mg/L ,二沉池底流生物固体浓度Xr =10000mg/L ,污泥回流比R =50%。

设计采用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二沉池。

2. 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F根据生物处理段的特性,选取二沉池表面负荷q =1.0m 3/(m 2·h),设4座沉淀池n =4。

2max 3250812.54 1.0Q F m nq ===⨯ (2)池子直径D32.2D m === ,取D=33m 。

(3)校核固体负荷G224(1)24(10.5)32504144/()812.54R QX G kg m d F ⨯+⨯+⨯⨯===⨯ (4)沉淀部分的有效水深h 2设沉淀时间t =3.0h ,h 2=qt =1.0×3.0=3.0m(5)污泥区的容积V设计采用周边传动的刮吸泥机排泥,污泥区容积按t=3h 贮泥时间确定 ()32(1)23(10.5)7800048357.1424()24410t R QX V m X Xr +⨯⨯+⨯⨯===+⨯+ 每个沉淀池污泥区的容积V ˊ=8357.14/4=2089.3m 3(6)污泥区高度h 4(a )污泥斗高度设池底的径向坡度为0.05,污泥斗底部直径D 2=1.5m ,上部直径D 1=3.0m ,倾角60°则'00124 3.0 1.56060 1.322D D h tg tg m --=⨯=⨯= ()'22223411122 1.3()33 1.5 1.5 5.361212h V D D D D m ππ=⨯++=+⨯+= (b )竖直段污泥部分高度h 4//''142089.3 5.36 2.56812.5V V h m F --=== 则污泥区的高度'''444 1.3 2.56 3.86h h h m =+=+=(7)沉淀池的总高度H设超高h 1=0.3m ,缓冲层高度h 3=0.5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