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西方的电影及音乐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西方的电影及音乐看东西方文化差异“东方和西方电影及音乐所体现出来的两种文化,它们将会改变或支持我们对于某种事物的观点。
”这话听起来是有些抽象,作为青少年阶段以及二十来岁的前几年,我们会发现生活将教导我们——我们需要不同的文化,正如我们需要睡觉、需要舞蹈,需要提醒我们身体和精神的自由。
一、电影方面我们小组的人员在研究周期类先后观看了两部电影,如下便是我们的种种观点。
蒂姆·波顿(Tim Burton)在西方的受欢迎远不止在青少年中,这位怪才导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被称为成年版的《爱丽丝》。
在这部主旨为“成长”的电影中,遗留了大量由蒂姆·波顿营造出的如同《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的哥特鬼魅气息。
在片中的爱丽丝已经19岁了,她再也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被不喜欢的人逼婚、守着财富名利,在人世间看到不少阴暗面的她却被迫自欺欺人。
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她第二次掉入了仙境。
在那里,她见到了有如动物园般丰富多彩的各色人物——一只喜欢虚张声势的睡鼠、精神错乱的“疯帽子先生”、名叫阿布索伦的毛毛虫、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白色皇后”......而东方优秀的、具有想象力的作品,在大多数东方人心中非宫崎骏(Miyazak)的电影莫属。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会发现梦想是如此的自由!以至于我们会感觉到想象中的烟火在头顶上燃放,随着梦想像花儿一样绽开!《千与千寻》(Spirited Away)便是宫崎骏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少女荻野千寻误入了一个神奇的小镇,千寻害怕极了,这时白龙出现了,他轻轻地对千寻说,别怕别怕,我是站在你这边的。
在经历了困难重重“成长的洗礼”过后,终于,千寻离开了这里,她想再回头看一眼那个小镇,想看一眼白龙,可是想起白龙告诉自己不能回头,于是咬着牙随着父母走出了隧道。
她是否还能见到白龙,没有人知道......“原只是为了孩子创作的此片,《千与千寻》却让更多的大人醒悟到已经失去的纯真与热情。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调和》篇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背景的作品,深入展示了两种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碰撞与调和。
本篇论文将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这些差异中如何寻找共同点,从而实现文化的融合。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电影《刮痧》中展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
1. 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家庭、社会和谐,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独立。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 思维方式差异:中国思维注重整体、综合,重视关系和联系,而西方思维更注重分析、逻辑和实证。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3. 生活习惯差异:中西方在饮食、节日、礼仪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生活细节得以体现。
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电影《刮痧》中,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的冲突:主人公在美国因刮痧疗法引发的误会,体现了中西方对健康、治疗观念的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2. 沟通障碍: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在沟通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障碍。
电影中主人公与美国社会的沟通困难,正是这种文化碰撞的体现。
3. 法律与习俗的冲突:在不同国家,法律和习俗各不相同。
电影中主人公因刮痧被误认为虐待儿童,正是这种法律与习俗冲突的体现。
三、中西方文化的调和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和碰撞,但电影《刮痧》也展示了两种文化如何寻找共同点,实现调和。
1. 相互尊重与理解: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实现文化调和的关键。
电影中,主人公通过了解美国社会的法律和习俗,逐渐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2. 寻找共同点: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点。
电影中,主人公通过分享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让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的差异一、引言国产影片刮痧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
该影影片的主角许大同在美国奋斗八年时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并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
正当他在为实现美国梦而感到高兴的同时,随后降临的意外事件却使许大同从梦中惊醒,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因闹肚子发烧,来美国探亲的爷爷因为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而这就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
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的降临,使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一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
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
正是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的才导致影片中的冲突碰撞不断,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片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一)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情感与态度取向等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习俗、行为准则、伦理道德乃至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讲究逻辑推理,注重理性与实证。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强调直觉感悟,多依赖经验与辩证的形象思维。
片中对于刮痧的争论是中西两种思维模式冲突的典型体现。
刮痧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与“阴阳调和”认为人体是气,形,神的统一体,刮痧的主要目的便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理顺体内的“气”。
而这在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中是讲不通的,西医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尽管许大同在法庭上极力为刮痧辩护,但他提到的“七经八脉”、“丹田”、“气”等涉及中医传统文化的术语仍让美国老法官不知所云。
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不同的医学理论,如果硬要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刮痧和“气”的概念,必然会带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加之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缺少交流,刮痧便成了大同在法庭举证的一大难题。
电影《刮痧》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权威资料]
![电影《刮痧》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94f057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a.png)
电影《刮痧》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家庭观念,婚姻观念,法律观念以及友情观念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中西方在行为处事上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不同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只有融合,理解,包容才会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在教育,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使两种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合。
一.电影简介《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此电影主要围绕是否对儿童有虐待行为这一中心思想展开,本文讲述了的是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北京夫妇许大同和简宁及儿子丹尼斯在美国追梦的生活状况,他们一家很幸福,过得也很体面,许大同开发了一款游戏同时也获得了奖项,在颁奖时,许大同说道:“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来到美国经过八年的努力,拼搏,终于实现了美国梦”。
但是幸福随之被打破了,丹尼斯闹肚子,爷爷因为看不懂英文说明书,就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疗刮痧,在一次事故中丹尼斯受伤了,随之送到医院,医生看见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认为丹尼斯长期受到家人的虐待,随之告知儿童福利局对丹尼斯进行监护,最后在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刮痧,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
本片围绕是否对儿童虐待而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本文从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 家庭教育观念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有一直被热议的棍棒底下的北大生,清华生,我们中国人认为严厉是成功的途径。
其中“父为子纲”就是儿子必须听取父亲的话,同时父亲也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
记得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当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许大同让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他就打了丹尼斯一巴掌。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及成因探析 以《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为例

结论
电影《喜宴》作为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经典作品,通过对比分析文 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观众对两种文化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还能够提高跨 文化交际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电影中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 独特性和魅力,为多元文化的世界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
电影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家庭关系和价值观上。主角伟同是一个在 美国生活的华人,他的父母远在台湾。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在电影中展现无遗:伟 同的父母期望他能够结婚生子,完成在传统华人社区中的“正常”生活轨迹。然 而,伟同却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公开出柜,与他的同性恋人赛门共同生活。 这种家庭期望与个人自由选择的冲突,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
参考内容三
励志电影与励志文化:以《中国 合伙人》和《阿甘正传》为例
当我们在探讨励志电影与励志文化时,不得不提及两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中国合伙人》和《阿甘正传》。这两部电影都以鼓舞人心为主题,但采用不 同的叙事和言说方式,为观众呈现了风格迥异的励志文化。
《中国合伙人》和《阿甘正传》都是关于主人公奋斗的故事。前者讲述了一 个普通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梦想的历程;后者则描绘 了一个智商较低的男孩阿甘,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成功的 企业家和父亲。
《阿甘正传》和《中国合伙人》分别代表了中美两国的文化特色,前者展现 了一个普通美国人的传奇一生,后者则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一群年轻人的创 业历程。两部电影在故事背景、人物塑造、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从价值观方面来看,《阿甘正传》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平等,鼓励人们 追求梦想,主人公阿甘凭借简单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中国合伙人》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责任,注重社会秩序与群体利益。成冬 青作为电影中的主人公,以整个社会为己任,努力实现中国梦。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导语: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叙述了一其中国家庭接待遥道而来的美国亲属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呈现了中美家庭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细节入手,探讨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一、背景介绍:由于中美两国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家庭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
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背后既有历史和制度的因素,也有社会经济的因素。
正是这些差异,形成了中美家庭文化在观念、教育、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差异。
二、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表现:1. 价值观差异:中国家庭强调集体利益和家族观念,追求家庭和谐与稳定。
美国家庭重视个人权益和个人追求,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
电影中,美国家庭成员对待事物往往以个人需求为出发点,而中国家庭成员更加重视集体利益和家庭和谐。
2. 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差异: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功利性和强制性,普遍追求孩子的学术效果。
美国家庭重视培育孩子的独立沉思和创设力,更加重视孩子的爱好和个性进步。
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学业效果赐予了高度关注和严格要求,而美国家庭则更加重视孩子与外界的互动和思维的自由进步。
3. 亲子干系和家庭角色的差异:中国家庭中,父母往往扮演着严厉的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重视亲子间的尊重和孝顺。
美国家庭则更加重视对等和合作,强调亲子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支持。
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待孩子的要求较高,而美国家庭更加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 社交规则和交往方式的差异:中国社交过程中重视面子和尊重,行为比较保守。
美国社交重视个人的开放和直接表达,习惯在社交场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电影中,中国家庭与美国亲属的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出现了一些误会和冲突。
三、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1. 互相理解和尊重的缺失: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了中美家庭在交往过程中的误解和冲突。
例如,电影中中国家庭对美国亲属不满的情节,反映了双方对于家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不理解和不适应。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电影《花木兰》通过展现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观众可以从中思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必要性。
电影中木兰作为女性独自参军,挑战传统观念,体现了西方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精神,与中国家庭观念的差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文化碰撞在电影中的呈现提醒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融。
【关键词】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中西文化差异、文化交流、文化多元化、电影《花木兰》1. 引言1.1 介绍电影《花木兰》迈克·卢的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代传说的动作冒险片。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北方,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花木兰冒充男装,代替父亲入伍参加军队,最终斩获胜利的英雄故事。
这部电影充满了战斗场面和惊险刺激,同时也涵盖了家庭情感、女性力量、尊重传统等多个主题。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演绎,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展现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动。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好评,成为一部集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1.2 概述中西文化差异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修改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性勇敢追随内心信念,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是指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不同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差异在电影《花木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尊重和孝道,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导言: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域、历史、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呈现中美文化差异的影片,通过展示中美两国不同的传统医疗方式和观念,深度开掘出中美两国之间文化差异的根源,并引发对不同文化间对比与沉思。
下文将从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以及从社会文化层面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深度探讨。
一、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中美两国在传统医疗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认为身体的健康与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休戚与共,强调的是整体性,从身体的内在调整来达到治疗效果。
刮痧作为中医药的一种韧度疗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增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
而在美国,西方医学的理念以疾病对症治疗为主,强调疗效的可观察性,更加重视科学依据和临床试验。
传统中药疗法、如刮痧等在美国并不被广泛认可,甚至有些人认为其属于“迷信”。
这种观念的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刮痧》电影中,中国的刮痧师在使用刮痧技术时,通常会运用刮板等工具,通过刮痧师的手法和力度来刺激皮肤,从而增进气血流通。
这种手法在中国被认为是分外有效的疗法。
而在美国,刮痧术的推广进展相对较慢,市场上的刮痧产品更多是自己在家中使用,通常接受刮痧板等器具,在皮肤上来回刮擦以增进血液循环。
两种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中美两国人对于刮痧技术的理解和使用习惯的不同。
刮痧带来的效果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反映。
在电影中,中国人认为刮痧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治愈各种常见病,例如感冒、头痛、颈痛等。
这种观念与西医的治疗方式不同,西医更倾向于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痛苦或症状。
因此,刮痧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平时生活,成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而在美国,刮痧作为一种非传统的疗法,虽然有一定的追随者,但并不被广泛接受。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医疗观念上的差异。
从电影名称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电影名称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电影名称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
文化差异导致了各国语言文化也相应有着各自的特点。
如今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也基本顺畅,电影名称作为电影的眼睛,在人们对电影的猜想、期待以及电影欣赏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电影名称时,其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本文将通过比较一些中英文电影名称来试图分析东西方在电影名称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1 电影名称翻译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1 中国人注重唯美东方文化从古至今喜内敛谦虚,中国语言则偏重委婉,唯美,所以从古至今流传了无数的名诗雅作。
而西方文化则刚好相反,属张扬豪放型,并且他们的文字也比较简洁。
这些从东西方人的性格与语言上都有所表达,同时这些差别在电影的命名上也都有所体现;中国人比较喜欢唯美,内敛,诗意的名称,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花样年华》、《长恨歌》、《霸王别姬》等;而外国人则比较喜欢轰动、刺激、速度、科技、简单且有冲击力的电影名称,比如taxi(《的士速递》)、predator(《铁血战士》)、transformers(《变形金刚》)、saw(《电锯惊魂》)以及host(《人鬼情未了》)等。
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电影通常倡导给观众带去美的感受。
以电影beautiful irls 为例,该名称可以简单的按照原意译为《美国女孩》,但是在中国自古就有才子佳人的美妙说法,因此将电影名翻译成《美国佳人》则透露出女性含蓄的内在和外在美。
影片away from her讲述了一对相濡以沫共同走过四十多年光阴的夫妻,因女主人公老年痴呆,遗忘了记忆中的美丽爱情,甚至于爱上别人,男主人公在伤感中也逐渐离开妻子,两人的感情出现了渐行渐远的裂痕,但最终是个完美的结局。
原片名away from her暗指由于爱人对他的依恋与情感的消失,影片的中文译名《柳暗花明》从字面上看似乎与away from her不搭界,但实际上却很好地概括了这个故事,简单显露出故事经历一番风雨后一定会是个美好的结局,顺应了我们中国人的一种审美观以及注重唯美的观念。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媒介,不仅仅是众多观众追逐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刮痧》通过讲述主人公在美国居住期间与中国刮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生动地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交流。
本文将在对电影剧情和细节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家庭观念、医疗文化、社交礼仪以及审美观念四个方面,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家庭观念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电影中,主人公窦婷在美国的生活中渐渐实现了对独立自主的追求,而与她共同生活的美国室友们则对自己的亲属和家庭关系表现出较为淡漠的态度。
这对比直观地展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观念上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相对较为传统和重视,亲情关系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美国,独立自主的个人观念更为突出,个人追求和个体权利获得更高的评价,对亲属关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主人公与美国室友交往和沟通的种种细节所表现出来。
其次,医疗文化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电影中,片中的窦婷因为身体不适去看医生,却被告知“肚子没问题”的奇怪答案,而主人公坚持为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最终选择了传统的刮痧疗法。
中国的传统医疗文化强调整体的平衡和自然的治疗方式,相对更加注重对病因的深入剖析和综合的治疗手段。
而在美国,医疗体系更加注重科学化和现代化,倾向于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
片中的对比恰好体现了中美在医疗文化上的差异,同时也探讨了传统医疗文化的价值与科学医疗的优劣。
第三,社交礼仪是中美文化差异体现中的重要方面。
电影中,主人公窦婷在与美国主人公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社交礼仪的碰撞与融合。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普遍注重面子和礼仪,尤其是对于长辈和上级等不同身份的人,有着独特的尊重和行为模式。
而在美国,强调个人的平等和自由,社交礼仪相对简洁和自由。
电影中,主人公逐渐融入美国文化,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同时也影响了室友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从中外影视发展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中外影视发展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中国影视发展之路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
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
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引言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而这些文化差异正是跨文化交流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其显著特点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因此,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通过分析电影《刮痧》,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各个层面上的反映和影响。
一、电影《刮痧》的简介《刮痧》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拍摄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故事。
在电影中,主人公为了治愈自己的病痛,接触到了刮痧这种不同于西方传统医学的治疗方式。
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去看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医学领域中的体现。
二、中西方医学1. 学科体系中西方医学的学科体系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传统医学强调整体观念,注重环境与人体的和谐关系。
而西方医学则侧重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这种差异导致了疾病观念、治疗方法以及医疗体制的不同。
2. 病因论中西方医学的病因论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医学强调“阴阳五行”的平衡,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引起。
而西方医学则倾向于寻找明确的病因,如细菌感染、遗传等。
3. 治疗方法中西方医学的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医学注重整体调理和草药治疗,强调促进机体自愈。
而西方医学则侧重于手术和药物治疗,追求疾病的部分治疗。
三、电影中的刮痧与中西方文化差异1. 治疗理念电影中,主人公选择刮痧作为治疗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治疗理念。
刮痧的治疗目的是通过刺激皮肤,促使体内毒素排出,恢复体内平衡。
而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可能对刮痧这种疗法感到新奇并对其效果产生怀疑。
2. 治疗方式电影中展示了刮痧的具体过程,包括使用特殊工具刮动皮肤,以及导致皮肤出现暂时性红斑的情景。
这种方法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视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西方观众来说,这可能会引发不解和担忧。
3. 身体观念在电影中,刮痧不仅作为一种疗法,还展现了中国传统对身体的特殊观念。
从电影论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论中西文化差异从电影论中西文化差异无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电影的内容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思维方式的差异。
其实思维方式是主导一切文化差异的根本。
二是从电影的拍摄习惯这一技术层面可以感觉到文化的差异。
东方电影导演是注重色彩表达感情的,而西方电影更加注重光影的变化,来传达情感。
三是从电影的文化衍生物副产品的方面,也明显能感觉到文化差异。
美国的电影是工业化的,产业链条非常完整。
而中国和东方的电影更多是为了传递情感、表达述求。
即使拍出了大片,也不能把大片的产品中影像转化为实物,进行二次销售。
思维方式上,西方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于是便有来一大批《超人》、《蜘蛛侠》、《蝙蝠侠》、《007》等一系列凭借个人能力拯救世界的电影。
同样西方人是崇前的,于是《黑客帝国》、《变形金刚》也成为来西方人的不朽之作。
而对于东方人而言,他们崇尚团结,反对特立独行,同时怀古情节也颇为严重,因此《黄金甲》、《赤壁》也会风靡一时。
从技术层面来讲,中国的各方面特效技术都远不及美国。
但从一个《阿凡达》来讲——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斥资5亿美元,历时12年精心打造的史诗级科幻巨作,其特效成分就占了整部电影的80%。
而中国的电影则更注重于人物的刻画,电脑特效使用的程度与深度都是微乎其微的从电影的文化衍生物副产品的方面来讲,西方的电影做的是非常之完美的。
从《变形金刚》来看,虽然其电影在影院早已下线,然而其票房却一直处于收入状态,原因就在于电影公司对电影的周边产品的制作与版权保护方面做得十分周到,使得标价近千元的实物“变形金刚”热销于荧屏之外。
而中国的《长江七号》正版的“七仔”在还未面世之前,各式各样的“七仔”就开始活跃于全国各个电影周边市场。
类似于这样的中国电影还有很多,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剧。
以上是对中西方电影内容上的总结,下面我们要说一下关于电影叙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发现了,中国的一些电影,在表达情感时候经常会用景物来做铺垫和衬托,靠景色来突出人物的情感及当时环境的氛围。
以电影《喜福会》试析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英礼貌用语的不同之处。在中文中,礼貌用语通常比 较间接,强调的是一种谦虚和尊重。例如,当别人称赞你时,你会说“哪里哪里, 还差得远呢”。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往往更加直接和积极。当别人称赞你时,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谢谢”或“非常感谢”。
这种差异在中英文化交流中造成了许多误解和冲突。在《喜福会》这部电影 中,这种跨文化冲突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故事讲述了四个中国移民在旧金山的生 活,他们在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其中最明与集体主义的角度来看,中美文化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也有显著的区别。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的是群体利益和家庭 责任,而美国文化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精神,强调的是个人权利和自由。这种 差异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中国,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家族的命运紧 密相连,而在美国,个人的发展更为自由,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一个社会中弱势群体对权力分配的接受程度。在《喜福 会》中,这一维度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中国文化注重尊重长辈和权威,强调等级 和秩序,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例如,在电影中,中国母亲们往往表 现出对长辈和权威的尊重,而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对长辈的 依赖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框架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具 有重要意义。《喜福会》作为一部展现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 了生动的例证。通过对比分析这部电影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在中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 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习俗和价值观,而且也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这篇文 章中,我们将对比中英礼貌用语,并以《喜福会》为例,探讨跨文化冲突。
基于跨文化视角对中美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

这种语言习惯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明显表现,也导致了跨文化交际 中的一些误解和障碍。
另外,电影也展示了中西方对家庭观念的不同理解。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 被强调,个人的权益和自由被视为至关重要。然而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更 为重要,“家和万事兴”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在电影中,这种家庭观念的差异 在许大同对待儿子的教育问题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2、家庭环境
中国家庭注重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家长习惯于将孩子视为家庭的中心,过度 保护孩子。而美国家庭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家长会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 力和社交技巧。
3、教育资源
中国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注重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而美国教育 资源丰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提高文化自信:对于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应持有自豪感和自信。在面对 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时,要坚信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以便在交流中更 好地展示和传播本国文化。
3、建立文化认同:在跨文化交流中,认同对方的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 仅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可以通过学习对 方的语言、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等方式来建立文化认同。
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国家庭教育应该加强与国际接轨。首先, 家长们应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素养,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 念。其次,国家和社会应该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和资源,以便 家长和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教育和文化。最后,我们应该在保持本 土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以促进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 进步。
最后,电影也揭示了中西方在法律观念上的不同理解。许大同因为给儿子刮痧 而被控虐待儿童,并被法院判决不能接触自己的孩子。这是西方社会对儿童保 护法律的严格体现,而在中国文化中,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这种法律观念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得跨文化交际变得更加 复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中美家庭文化差异•陈青凤陈泄欣匚h西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属中国和美国。
中美两国I文化的碰撞融合,不仅体现在外交上,还体现在家庭文化的方方面面。
本文通过对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的剧情解读,运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对该影片进行文化维度分析,探寻中美两国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
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霍夫斯泰德在1965年入职IBM时,发现不同地区公司员工文化价值观差异巨大,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査分析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此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权力距离即群众对于权力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
在权力距离指数较高的社会,等级顺序森严,掌权者享有特权,群众对于权力的畏敬程度比较高,认为服从是理所当然的,对不公平的忍受度较高。
反之,在权力距离指数较低的社会,人们追求平等,具有反抗精神,不拘泥等级限制,在面对权威、官方意见时也会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对未知的境况或者不太确定的事情带来的威胁大小进行假设、规避的程度。
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趋向建立各种条例、规范、程序,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追求稳扎稳打,防患未然,不能允许出现任何越轨之举。
在低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中,人们对未知情况并不会提前做好准备,喜欢新事物,鼓励冒险,愿意面对未知领域的风险和挑战。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关注个人价值和群体利益的优先选择。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中,鼓励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需要的利益,取得个人成就,奖励开展个人之间的竞争。
集体主义者则强调团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个人要忠于集体,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枝附叶连,通过为集体创造价值获取自身的价值。
男性化与女性化是指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扮演的社会角色。
自信刚猛、锐意进取、追求名利是男性化社会的主要特征。
女性化社会则讲究谦逊委婉,和睦融洽,享受生活。
探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以电影《喜宴》为例

第4卷第07期H媒於文化传播与审美探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以电影《喜宴》为例刘异婷(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电影《喜宴》是一部以充满戏剧冲突的喜宴展开,呈现了李安最拿手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和中西方文 化差异。
荒诞、幽默的剧情背后折射出年轻人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时的坚守以及年迈父母的妥协。
本文笔者 将从电影简介,《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希望通过剖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探寻到合适的文化交流的途径,最终达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甚至 是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目的。
关键词:婚礼;文化差异;面子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7-0107-02— '引言影片的男主角叫作高伟同,一个在美国定居多年的中国人。
他有一个相恋五年的恋人赛门。
伟同的父母年事已高,一直催促他结婚生子,延续高家香火。
伟同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恋情告诉父母,只能一再隐瞒。
面对父母的催促,伟同接受了恋人赛门的建议与房客薇薇结婚。
得知伟同要结婚的消息,高家父母高兴地飞往美国参加儿子婚礼。
本来伟同只想简单举行一个结婚公证,可在父母的坚持下举办了一个隆重热闹荒诞的婚礼仪式。
后来,薇薇意外怀孕了,伟同与赛门出现矛盾,伟同只能将自己的真实恋情告诉了母亲。
父亲因为听得懂英文也了解了伟同和赛门的情感。
电影结尾,薇薇决定生下孩子。
高家父母怀着妥协,疑惑等复杂的情感离开了美国。
二、电影《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一)送礼的差异(1)给儿媳妇送礼。
高家父母来美国参加伟同婚 礼,第一次见到伟同的未婚妻薇薇,高家父母很亲切地拿出了红包,定制旗袍,手镯等礼物,这些礼物都非常贵重。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第一次见到未来儿媳,准备礼物的贵重程度与对儿媳的满意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礼物太过简陋,甚至会让儿媳产生未来公公婆婆对自己不满意的感觉。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文化维度理论的角度,深入探讨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文化维度理论,作为一种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间差异的重要工具,对于我们理解中美两国在价值观、行为准则、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不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电影《别告诉她》以其真实而细腻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跨越中美两国、涉及家庭、亲情、文化冲突等多个层面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和思考中美文化差异的独特视角。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在对待家庭关系、疾病观念、生死观等方面的显著不同,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决策。
本文将从文化维度理论的多个维度出发,对电影中的文化冲突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中美文化差异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文化维度理论概述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用于理解和描述不同文化间差异的工具。
该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维度,用以揭示各种文化在特定方面的独特性和共性。
这些维度包括但不限于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不确定性规避以及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社会中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在一些权力距离较高的文化中,如中国,人们往往对权威和传统持有高度尊重,并习惯于服从于上级和长辈的决策。
而在权力距离较低的文化中,如美国,人们更强调平等和民主,对权力和决策的分配更加开放和灵活。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则描述了文化对个体和集体关系的重视程度。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如美国,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被视为至关重要,人们倾向于追求个人成就和独立。
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如中国,人们更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目标,个人的角色和责任常常与集体紧密相连。
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关注的是文化中性别角色的分配和期望。
在男性化文化中,如日本,人们通常认为男性应该具有决断力、竞争力和物质追求,而女性则应该注重温柔、体贴和家庭。
而在女性化文化中,如瑞典,性别角色的期望更加平等和开放,强调女性的独立和男性的关心与照顾。
从电影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必然意味着对传统文化形态的全面革新,尤其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
道德规范的改变,是影响到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扭曲、道德规范的失衡,已 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一大阻碍了。
• 现代人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采取一种开放的价值观,客观公正
地评价本民族和异族文化,才有可能保有本族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 向别族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扬长避短,使本族文化放出更绚丽的光 彩。这使我想到了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所称赞的那位赵武灵王了。 那个时代他却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向最顽固的传统文化 习惯宣战,堪称得上伟大。社会发展到今天,当人们对“全球一体 化”、“地球村”等概念不再陌生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固步自封、
• 面对科学主义对人文精神的种种冲击,现代社会中心人 变得焦灼困惑、冷漠仇怨了,把有些现代社会所需的价 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如修身克己,爱众亲仁,忠信笃敬等也 丢失了,不由得让人发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叹 了。
• 反思?
•
因此,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吸纳与更新,使之有益于社会的
发展,成了中国有识之士非常重视的课题,我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造,
段之一; • 又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代表的正直和勇敢; • 再如孕妇临盆,丈夫对医生说两难之下“保夫人”
所表示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观点, 等等。 • 但是,这些却都统统成了美国法律和美国律师对 主人公的起诉理由和判罪根据。 • 刮痧被当成“虐待儿童”; • 孙悟空摘蟠桃,打翻老君炉等被理解为“不遵守 社会规则,毁坏他人劳动”; • 而两难择一的“保夫人”,干脆被说成是“对一 个独立生命的直接扼杀”。
• 高父
• 影片中的高父与儿子矛盾的引发、发展和结局,成 为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生动展现过程。高父是中国 传统伦理的代表,他面对儿子大龄未婚的担忧、无子嗣 的恐惧,以及对新媳妇待人温柔、体贴的喜欢和赞赏,最 后却因得知儿子搞同性恋的实情而被激怒中风,以及最 终对儿子因同性恋组成的“三合一”家庭形式的接纳, 等等,都全面展示了高父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西方 当代文化从疑惑、焦虑到妥协的经过,刻画了高父既具 有中国传统普通父亲的慈祥、和蔼与威严的性格,以及 受到压抑性的困惑心态,又有一般中国传统父亲所缺乏 的现代父亲的宽容与豁达。高父的“中国父权”权威 向西方式同性恋文化的让步与妥协,既从根本上动摇了 中国传统伦理的根基,也调和了同性恋、异性恋之间不 同的文化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区以及各国文化迅速交融,日益深化。
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已经作为商业或者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
电影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在电影中充分的显示出来。
中西方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以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本文将通过电影这个文化载体讨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电影、文化差异
电影作为文化载体,反映了文化的方方面面。
它就像一个容器,把人生的酸甜苦辣咸融入其中,作为人对未来的展望,现在的理解和过去的总结。
1.战争片。
《拯救大兵瑞恩》对比《集结号》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梦工厂1998年出品的一部战争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汤姆·塞兹摩尔和马特·达蒙等联袂出演。
电影描述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汤姆·汉克斯所饰演的米勒上尉在参军前是一个教师,刚刚经历过诺曼底登陆的弥勒上尉接到了上级命令去拯救二等兵瑞恩,他是整个小队的核心和领导者,他没有考虑过任务的价值,在他心里军令如山。
在拯救瑞恩的过程中队员一个一个的战死,最后找到了瑞恩,可是留给了观众一个问题:“这值不值得?仅仅是为了拯救一个二等兵,虽然这个二等兵是家族里的最后一个人。
”
[1]《集结号》是2007年12月18日上映的一部以国共第一次内战和朝鲜战争为题材的中国电影,改编自杨金远的小说《官司》。
张涵予饰演的九连连长谷子地在1948年淮海战役中接到一项阻击战的任务。
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如果集结号不吹响,全连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
一座废弃的旧窑场里,47名战士奋勇厮杀,终究火力悬殊寡不敌众,谷子地亲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
排长焦大鹏是谷子地的左右手,他在临死之前说自己听到了集结号响,让谷子地带着仅剩的几个弟兄撤退,战士中有人附和有人反对,大家对此产生了分歧。
谷子地此时发现友邻部队早已撤退,他怀疑是自己忽略了号声,导致战友们枉送性命。
强烈的震惊和内疚之下,他携带炸药包奔出窑场只身前往敌军战壕。
其余战士最终全部阵亡。
谷子地受伤后被解放军当做敌军士兵俘虏,在后方医院才得知,自己原来部队的番号被取消,他不仅难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他自己的47名战死的兄弟也被视为失踪者。
于是谷子地设法加入解放军,南征北战,内战胜利后就返回旧窑厂寻找兄弟的尸骸,但没人相信这破旧的窑厂下面埋了47名光荣的军人。
最后汶河修水利才发现47具遗骸,并确认为中原野战军独二师一三九团九连的全体战士。
最后,谷子地和他的47个战友一同被授予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谷子地是一个固执的人,也是一个合格的军人,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心中军令如山。
而他又是一个义气的男人,为了寻找死去的兄弟,在旧窑厂一直挖掘着。
两部片子都是战争,《拯救大兵瑞恩》更多的是战争的场面以及对军人定义的体现,而《集结号》更多的是体现人性以及战友之间的情谊。
2.爱情片。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对比《泰坦尼克号》
有人说泰坦尼克是不可被超越的经典,可是经典也只能是经典而已。
《泰坦尼克》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浪漫史诗灾难片风靡世界,其票房和影响力是后来很多电影不可超越的。
[2]其中由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杰克和由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露丝之间的爱情更是引起了众多影迷的热捧。
《泰坦尼克号》以豪华巨轮泰坦尼克为背景,以一个老妇人的回忆为时间轴,以海洋之心这块绝世至宝作为线索,描述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杰克和露丝之间的爱情也是众多人向往的爱情,男的英俊有才,女的漂亮温婉,虽然故事的最后杰克为了救露丝而尸沉大海,可是众多观影者被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爱人无私奉献的行为感动。
《泰坦尼克号》里的爱情是伟大的,伴随着美国特有的英雄主义精神,塑造了露丝的柔情和杰克的伟大。
可是这种爱情却是特殊的,所谓的牺牲精神只有在特定场合才能发生,这种爱情是独一无二的,也许杰克没有赢得那场扑克的胜利就不会上船,也不会与露丝相恋,更不会在大海里英年早逝。
而船上的中国人更是作为美国英雄主义精神的陪衬[3]。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改编自台湾作家九把刀的同名小说,也由九把刀自编自导。
该片描述了由当红小生柯震东饰演的柯景腾和由陈希妍饰演的沈佳宜之间让人唏嘘的爱情故事。
柯景腾是一个典型的差生,一次犯错,老师把他“托付”给班里最优秀的学生沈佳宜,只要他不认真学习,沈佳宜就会拿钢笔戳他的衣服。
在沈佳仪的监督和鼓励下,柯景腾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气质优雅的沈佳仪。
但是柯景腾却不敢向心爱的女生表白,因为几乎被所有男生喜欢的沈佳仪对追求她的男生一律有一种反感,她只想好好学习,不希望别人介入自己的生活。
但是沈佳宜却唯独对柯景腾会说心事。
高考之后,沈佳宜和柯景腾并不在同一所大学,开始了艰难的异地恋。
柯景腾去看沈佳宜的时候俩人一起放孔明灯,是片子里最温馨的时刻。
在故事的最后两个人并没有在一起,可是在一场地震里,柯景腾还是第一时间给沈佳宜打了电话,“希望在另一个时空里,柯景腾和沈佳宜会在一起。
”沈佳宜这样的话语也给腾宜恋画上了句号。
沈佳宜最后结婚了,正如主题曲所唱“男孩要赴女孩最后的约”,故事也即将完结。
柯景腾也在回忆之后写下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柯景腾就是九把刀。
没有《泰坦尼克号》的伟大牺牲和轰轰烈烈,《那些年》更多的是温情和青春洋溢的画面。
不同于《泰坦尼克号》,《那些年》告诉我们的是,那些年,不同的故事,一样的青春。
电影就像世界文化的大熔炉,所有的文化都在这里交融、演变、转变。
仅仅通过这几部电影的浅显讨论虽然不能深刻的反映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但是电影所具有的直观性和表现张力使得它具有很多方面不可替代的文化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外电影文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兰州晚报》,维舟,2014.1.27
[2]《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兰州晚报》,维舟,20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