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基础知识
抗原知识点总结
抗原知识点总结一、抗原的概念1. 抗原的定义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包括蛋白质、多肽、多糖、核酸、脂质、细胞表面分子等。
2. 抗原的特点(1)具有免疫原性,即能够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2)具有免疫原性,即能够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3)能与特异性抗体或T细胞受体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4)具有抗原决定簇(epitope),这是抗原分子上与抗体或T细胞受体结合的部位。
二、抗原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抗原可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根据来源分类(1)自身抗原:机体内源性蛋白质和其他分子,是机体免疫系统的自我识别对象;(2)异体抗原:来自其他生物体或外界环境的抗原,包括微生物、异种蛋白等。
2. 根据免疫原性分类(1)免疫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2)半免疫原:需要与载体蛋白共价结合或与抗原提高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反应;(3)不免疫原:不能引起机体产生明显免疫反应的抗原。
3. 根据抗原的结构分类(1)多肽抗原:由氨基酸组成,通常是蛋白质片段;(2)糖抗原:由糖类物质组成;(3)脂质抗原:由脂类物质组成;(4)核酸抗原:由核酸物质组成。
三、抗原的识别与处理1. 抗原的识别(1)抗原的识别主要通过机体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完成;(2)抗原呈递细胞能够通过其表面的抗原提呈递分子(MHC分子)与抗原结合,并将抗原分子呈递给T细胞。
2. 抗原的处理(1)抗原通过内源性通路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然后将抗原呈递到细胞质溶酶体中进行降解和内源性途径的处理;(2)抗原通过外源性通路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然后将抗原呈递到内源性途径中。
四、抗原的免疫应答1. 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
2. 免疫应答的过程(1)抗原的识别和摄取:抗原呈递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提呈递分子(MHC分子)与抗原结合,并将抗原分子呈递给T细胞;(2)免疫应答的激活:T细胞通过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MHC分子提呈递的抗原片段与其上的T细胞受体结合,从而激活T细胞;(3)免疫应答的增殖和分化:激活的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从而发挥其对抗原的免疫作用。
抗原是什么
抗原是什么引言在生物学和免疫学领域,抗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原可以是各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糖类、核酸等,也可以是化学合成的物质。
本文将介绍抗原的定义、种类、免疫应答和应用等方面内容。
一、抗原的定义抗原(Antigen)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产生抗体的”。
抗原最初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后来发现,抗原不仅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还能够激活细胞免疫应答。
因此,现代对抗原的定义是指能够激发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原可以是内源性的,如细菌、病毒、自身组织等,也可以是外源性的,如食物、药物、化学物质等。
无论是内源性抗原还是外源性抗原,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能够与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或抗体结合,激活免疫应答。
二、抗原的种类根据抗原来源的不同,抗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根据化学性质,抗原可以分为蛋白质抗原、多糖体抗原和脂质抗原等;根据免疫原性的强弱,抗原可以分为强免疫原性抗原和弱免疫原性抗原;根据敏感性和特异性,抗原可以分为常见抗原和特异抗原等。
三、免疫应答免疫系统通过抗原识别和抗原特异性应答来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害。
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会对其进行识别和应答。
抗原的识别主要依赖于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如B细胞和T细胞。
B细胞通过表面上的抗体分子来识别和结合抗原,从而激活相关免疫应答。
T细胞则通过T细胞受体来与抗原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免疫应答的识别阶段和应答阶段。
在识别阶段,免疫细胞通过表面上的特异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激活相应的免疫细胞。
在应答阶段,激活的免疫细胞会产生免疫效应分子,如抗体和细胞因子,来清除抗原或抑制其活性。
四、抗原的应用抗原不仅是免疫学研究的基础,还在临床诊断、疫苗研发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临床诊断中,抗原通常被用作特异性检测的工具。
例如,免疫学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免疫荧光染色法(IFA),常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抗原
蛋白多肽、多糖、脂多糖、 核酸等
四、半抗原-载体效应
天然蛋白抗原同时存在T和B细胞表位,因此其单独
即可激活T细胞和B细胞。 而半抗原由于免疫原性低,须与蛋白载体偶联才可诱
导抗半抗原的抗体产生。其机制为:B细胞特异性识 别半抗原,蛋白载体含有T细胞表位,被抗原提呈细 胞提呈并活化T细胞,辅助B细胞活化并产生抗体。
5、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
1、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是指存在于人、动 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 抗。
溶血性链球菌表面成分 人肾小球基底膜 、心肌组织
心肌炎
肾小球肾炎
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
结肠粘膜
溃疡性结肠炎
2、异种抗原: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 微生物及其产物
人类同种异型:血型(红细胞)抗原
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4、自身抗原:能引起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 成分称为自身抗原。
在正常情况下,自身耐受。
但:
5、独特型抗原
TCR、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 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 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 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 型(idiotype, Id)。 Id所诱生的抗体(即抗抗体,或称Ab2)称抗独特型 抗体(AId)。
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
质。
T
免疫原性 lmmunogenicity
+
T
免疫反应性 immunoreactivity
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性者
只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者
半抗原
+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31 免疫调节知识拓展之(一)抗原相关知识
高考知识能力提升专题31 免疫调节知识拓展之(一)抗原1.抗原的性质(1)基本特性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被B、T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
②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大分子通常为完全抗原。
然面,某些小分子物质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完全抗原,此类小分子物质称为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半抗原可与免疫应答效应物质结合,具备免疫反应性。
(2)抗原特异性①定义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效应产物发生结合均显示专一性,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活化T/B细胞或抗体,且仅能与该淋巴细胞或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②表位——抗原特异性的决定因素Ⅰ.定义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
Ⅱ.组成表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也可由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Ⅲ.种类a.线性表位:线性表位由连续的氨基酸序列构成(下图E1、E3),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后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结合并提呈到APC表面的线性表位,此类表位称T细胞表位。
由8~10个氨基酸组成的是CD8+T细胞表位,13-17个氨基酸构成CD4+T细胞表位。
b.构象表位:由不连续但空间上相邻的多个氨基酸构成构象表位(下图E2)。
大多数构象表位和少数线性表位无需APC加工和提呈,能直接被B细胞识别,属于B细胞表位,一般由5~15个氨基酸构成。
Ⅳ.数量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有多个表位,属于多价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
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表位。
抗原抗体知识点
抗原抗体知识点一、什么是抗原和抗体1.1 抗原抗原指的是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应答的物质。
它通常是一种蛋白质或多糖分子,也可以是一些化学物质或微生物。
1.2 抗体抗体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也被称为免疫球蛋白。
它能够与抗原结合,通过多种机制来中和或清除抗原,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二、抗原与抗体的识别2.1 抗原识别抗原识别是指抗体通过其特异的结构与抗原相互作用。
抗原通常具有多个决定簇,也称为表位,而抗体则具有与之对应的可识别的抗原决定簇。
2.2 抗体识别抗体通过其可变区域与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结合是基于亲和力和特异性。
亲和力是指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力,而特异性是指抗体只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结合。
3.1 抗原抗体结合抗原和抗体结合通常发生在抗体的可变区域与抗原的表位之间。
这种结合可以是非共价的,也可以是共价的。
抗原抗体结合的力量取决于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以及抗原的表位结构。
3.2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抗原抗体反应可以分为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和固相抗原抗体反应。
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和抗体在溶液中发生结合,而固相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体表面,另一方在溶液中发生结合。
四、抗体的功能4.1 中和抗原抗体可以通过中和抗原来阻止其进入或感染细胞。
这种中和作用通过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来实现,从而阻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
4.2 清除抗原抗体可以通过与抗原结合促使其被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或其他免疫细胞摧毁。
这种清除作用有助于清除机体内的感染和病理物质。
4.3 激活免疫系统抗体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免疫细胞的反应,包括炎症反应、细胞毒性反应和细胞增殖反应。
通过这些机制,抗体有助于消除抗原并增强免疫应答。
5.1 免疫检测原理免疫检测是一种利用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原理进行的检测方法。
它可以通过检测体液中的抗原或抗体来判断是否存在某种疾病或感染。
5.2 免疫层析法免疫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它通过把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体膜上,利用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特异性来检测样品中的目标物质。
第三章抗原ppt课件
第三章 抗原 Antigen,Ag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一) 抗原 是指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产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致敏T细胞), 并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 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之为抗原。
1.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三、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物质间的相 互吻合性或针对性、专一性。
抗原特异性 是指抗原只能与相应抗体或 受体(BCR/TCR)互补结合的特性。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抗原表位 1、概念: 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结合价:
2、抗原决定基的类型
而不存在于相应组织正常细胞或其他肿
瘤细胞表面的抗原。
如黑色素瘤、结肠癌。
2. 肿瘤相关抗原
是指不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在正常
细胞上也可微量表达的抗原分子。由于该类抗
原在细胞癌变时数量明显增高,而无严格的肿
瘤特异性,故称肿瘤相关抗原。
胚胎性抗原 如甲胎蛋白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如:EB病毒与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
(toxoid) (三)动物免疫血清(immune serum (四)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 (五)同种异型抗原(alloantigen) (六)自身抗原(autoantigen) (七)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
1. 肿瘤特异性抗原
是指只存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
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
乙肝病毒与原发性肝癌
六、超抗原(supper antigen, SAg)
抗原基础知识
抗体
记忆B细胞
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
抗原分子具有两种特性:
免 疫 原 性 (immunogenicity)— 抗 原 分 子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免 疫 反 应 性 (immunoreactivity)— 抗 原分子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 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 特性,又称为抗原性或反应原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Immunogenicity is the ability to induce a humoral and /or cell 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including induce production of antibody and effector lymphocytes.
抗原的特异性:
(一)、抗原决定基 (antigenic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或被淋巴 细胞抗原受体识别的特殊化学基团,称 为抗原决定基,又称表位(epitope)。
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与相应抗体或致 敏淋巴细胞结合的基本单位。
表位的性质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的差 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具有异物性的抗原物质可分三大类: ①异种物质:各种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植物蛋
白质等 ②同种异体物质:ABO血型、Rh血型、HLA抗原等 ③自身抗原:外伤、感染、药物等因素导致自身组
织成分的结构发生改变;隐蔽性抗原(在胚胎期 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物质如精子、眼晶状 体等)释放入血。
(二)理化性质
1、大分子量
>10kD 免疫原 >100kD 强免疫原 <10kD 弱免疫原
免疫学 第2章 抗原
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并能与 相应抗体或免疫细胞(分子)发生特异性免疫 反应的物质。 两个基本属性: 诱导免疫应答(免疫原性) 与免疫应答产物反应(免疫反应性)
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即引起机体产生抗体或 激活淋巴细胞并与之进行反应的特性。 所以免疫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特异)。 抗原性( 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或 致敏细胞结合反应的特点。 抗原和免疫原的不同之处。 免疫原一定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但抗原不一定都 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半抗原)。
化学合成多肽研究抗原表位 6肽(p20 表2-4) 免疫斑点实验 高通量 生物学方法研究表位 纯化蛋白、水解、分离、转膜、免疫识别、阳 性肽段分离、测序、合成、免疫活性鉴定、关 键氨基酸鉴定(定点突变)。 PVDF膜分析抗原表位(ployvinylidine difluoride)
第三节抗原的免疫特性
颗粒型
名称
免疫刺激复合物 脂质体 生物降解微球 皂苷
非离子型嵌段共聚物 胞壁酰肽类似物 聚磷脂 合成多核苷酸 IFN-γ/IL-2
百日咳毒素(PT) 胞壁酰二肽 弗氏不完全佐剂 油乳剂或乳化 MF96/SAF
合成体
剂
细胞因子
佐剂的机理
储存作用。 增进抗原递呈作用。APC MHC I分子 改变抗原递呈途径。模拟病毒,避开MHCII 刺激抗原APC分泌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细胞因 子本身也能做疫苗佐剂。
3 合成抗原 聚合体,支链或直链。一般是聚氨基酸或聚糖。 4 多克隆激活剂 A、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一类强有力的T、B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机制:MHC-SAg-TCR。 种类:外源性(G+/肠毒素,SE/SEA、SEB) 内源性(淋巴细胞刺激原)
抗原的特性-抗原
四、耐受原与变应原
1 耐受原 (toleragen):引起机体 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2 变应原 (allergen): 引起机体 产生超敏反应的抗原。
第一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分子的大小
凡是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都较大, 一般在10000 dal以上,个别超过100000 dal。 小于10000 dal者呈弱免疫原性,低于4000 dal者一般不具有免疫原性
Ag)
不须Th细胞的辅助即可刺激B细胞产生抗 体的抗原。
TD-Ag (大分子蛋白) TI-Ag (多糖)
TD-Ag与TI-Ag结构示意图
第二节、抗原的特异性
• 免疫原性的特异性:某种抗原只能刺 激机体产生某种特定的应答产物。
• 抗原性的特异性:抗原只能与其相应 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AD), 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的化学 基团,是抗原分子与抗体及TCR/BCR特异 结合的部位,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 基础。
颗粒抗原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 多聚体的免疫原性强于单体。
二、异物性
指与机体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未 与宿主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与机体之间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 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自体 移植
同种同 型移植
同种异 型移植
异种 移植
?
二、异物性
指与机体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未 与宿主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与机体之间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 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如:微生物抗原→人 强免疫原 鸭血清蛋白→鸡:弱免疫原 兔:强免疫原
抗原的类型
基本概念
抗原(Antigen,Ag):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 的物质。即刺激免疫细胞(T B细胞) 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 敏淋巴细胞等效应产物,并与其特 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的二个免疫学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ecity): 指抗原分子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免 疫效应产物的性质。 (2)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 应性)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如:蛋白质、细菌、病毒等。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 : 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如:多糖,某些小分子药物。 载体(carrier):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 蛋白质。 半抗原+蛋白质完全抗原(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类型
一、根据抗原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二、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 Th细胞辅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 需Th细胞辅助。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不需Th细胞辅助。如:细菌脂多糖, 聚合鞭毛素。
三.根据天然与人工合成分:
天然抗原:自己抗原,非己抗原。 人工抗原:人工结合抗原、人工 合成抗原、基因工程 抗原。
四.根据与人体的亲缘关系:
1. 异种抗原(xenogenic Ag): 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 产物。抗毒素血清(由异种动物制备的)。 2.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g):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抗原。如:血型抗原、 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autoantigen): 来自自身的抗原。如:隐蔽的自身组织成分、 修饰的自身组织成分、肿瘤抗原
11-12 第一学期 第二章 抗原
二 抗原决定簇
静态表面可及性
抗原表位往往趋向于蛋白质的表面部位。 突出在分子表面的区域往往含有连续性表位 序列的多变性 同源蛋白质中,变异程度大的区域往往含 有抗原表位。 肽链的两端 采用N端或C端10~15肽进行免疫,往往可以 获得与完整蛋白质交叉反应的抗体。
SAg Ag结合沟 MHCⅡ类分子
第二节 抗原的分子基础 一、抗原的化学性质
1 分子组成
构成抗原分子的物质主要有蛋白质、 结合蛋白(糖蛋白、脂蛋白、核蛋白 等)、多糖和脂多糖等。
一、抗原的化学性质
蛋白质是最主要的抗原,凡含有大量芳香 族氨基酸,尤其是含有酪氨酸的蛋白质, 其免疫原性更强,而以非芳香族氨基酸为 主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弱。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不同
1 超抗原不需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
2 超抗原可直接与抗原递呈细胞的MHC-Ⅱ类分子结 合,结合部位不在抗原的结合槽沟中,而是在MHCⅡ类分子的非多态区外侧,故无 MHC 限制性。
3 超抗原除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外,还能与 TCR Vβ 链结合,与 TCR 的α链无关。超抗原与 TD 抗原 一样,主要与 CD4+ 的T细胞(TH)结合。超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与 TCR 结合后,导致 T 细胞 活化增殖,同时也使 B 细胞、单核细胞等活化。
第二章 抗原(ANTIGEN )
减 肥 咖 啡
优展 免 势的 疫 发学 展 疫 及 苗 其 与 相 人 关 类 性 历历 史史 的进
免 疫
立即即可将
枫叶
第一节 抗原的基本概念和类别
高中抗原的概念
高中抗原的概念高中抗原是指存在于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以及一些正常细胞、肿瘤等生物体内的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是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外界入侵物质的关键。
它是构成生物体免疫系统常规工作的基础,对于研究免疫功能和免疫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抗原可以被免疫系统中的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受体识别和结合,从而触发免疫应答。
抗原通常是蛋白质或多糖,也可以是核酸等其他生物分子。
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抗原的某些特定结构,称为抗原决定簇(epitope),抗原决定簇是与特定抗体或T 细胞受体结合的部分。
一个抗原通常具有多个抗原决定簇,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可以激活不同的免疫反应。
抗原可以分为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是来自外界的入侵物质,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表面蛋白、胞外多糖等,以及某些人造化学物质。
内源性抗原是生物体本身产生的,包括自身抗原和肿瘤抗原。
自身抗原是指正常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蛋白质、糖蛋白等分子,肿瘤抗原是指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蛋白质或突变的细胞表面分子。
免疫系统通过在抗原识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方面的不同作用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主要分支。
细胞免疫依赖于T细胞,T细胞能够通过识别抗原决定簇与抗原结合并产生免疫应答,如细胞毒作用和细胞因子分泌。
体液免疫依赖于B 细胞,B细胞能够通过识别抗原决定簇与抗原结合并产生免疫应答,如抗体产生和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抗原的特异性是免疫系统攻击外界入侵物质的基础。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个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删除自身抗原特异的抗体或T细胞克隆,保证了对自身组织的耐受。
然而,免疫系统也会产生针对损伤自身组织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另外,免疫系统通过不断地暴露于外界抗原来增强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从而形成免疫记忆。
这使得免疫系统能够更快、更强烈地应对再次暴露于同一抗原的情况,形成了免疫保护。
抗原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学诊断中,抗原可以用于检测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医学基础知识_医学上六种重要的抗原物质
医学基础知识考前冲刺,帮助大家直击医学基础知识中的核心知识。
今天我们来学习抗原概念及医学上六种重要的抗原物质。
(一)何为抗原?抗原是一类能与相应克隆的淋巴细胞上独特的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哪些?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每种病原微生物都是由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都是良好的抗原,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等对人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刺激机体可产生抗体, 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抗体诊断相关的疾病;亦可将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用于预防疾病。
2.动物免疫血清;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动物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后,收获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即为动物免疫血清。
临床上用来治疗破伤风和白喉的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属此。
是用类毒素免疫马制备的。
马的免疫血清对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含有特异性抗体(抗毒素),可以中和相应的毒素,起到防治作用;另一方面,马血清对人而言是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可引起血清病或过敏性休克。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抗原,称为Forssman抗原。
目前已发现多种异嗜性抗原:大肠杆菌O86与人B血型物质; 肺炎球菌14型与人A血型物质; 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溶血性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脏组织;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
4.同种异性抗原;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基因型不同,表现在组织细胞结构上存在差异,形成同种异型(体) 抗原。
5.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1.隐蔽抗原释放:如眼晶体、精子等因外伤手术等释放入血2.自身抗原被修饰:如自身组织成分因感染、药物、辐射而变性6.肿瘤抗原。
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高表达抗原物质的总称。
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概括为两大类。
抗原的简介——精选推荐
抗原的基本概念
1.抗原和抗原的特性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般具备两个重要特性:⼀是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免疫应答,诱⽣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是抗原性,即抗原与其所诱⽣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
2.抗原表位
抗原分⼦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称抗原决定基。
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加⼯提呈的线性表位,⽽B细胞则可识别医学''教育搜集整理线性或构象表位。
因此,也可根据T、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
B细胞表位多位于抗原表⾯,可直接刺激B细胞;T细胞表位可存在于抗原物质的任何部位。
3.抗原结合价
能与抗体分⼦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共有决定簇)
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其原因是在这些抗原分⼦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或共有决定簇。
5.交叉反应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6.耐受原与变应原
可诱导机体产⽣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抗原概念、特性与类型
+++ – – –
– +++
– –
– – +++ –
– – – +++
立体异构型对半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影响
半抗原
反应 针对下列物 质的抗血清
右旋
左旋
消旋
COOH HO CH
COOH
COOH
CH OH HC OH
HC OH HO CH
COOH
COOH
HC OH COOH
载体-右旋酒石酸 载体-左旋酒石酸 载体-消旋酒石酸
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免疫学诊断和免疫 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机体
特定抗原
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
巴细胞)
仅能与此免疫应答产物
发生特异的结合反应
抗原概念、特性和类型
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抗原表位
1、抗原表位的概念
(1)抗原表位 (epitope)又称抗原 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是否存在具备免疫原性抗原而概念不、特具性备和类抗型 原性的物质?
机体 机体
+
机体
+
4、耐受原和变应原
耐受原(tolerogen) 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变应原(allergen) 诱导机体产生变态反应(超敏反应)的
抗原
抗原概念、特性和类型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二、特异性
抗原概念、特性和类型
2、抗原表位的类型
(2)按表位结构特点分类
顺 序 表 位 sequential epitope/ 线 性表位linear epitope,由连续 性排列的短肽构成。T细胞表 位
免疫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 抗原汇总
免疫学基础理论第一章抗原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生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
一个完整的抗原应包括两方面的免疫性能:①免疫原性指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②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亦称为反应原性。
有些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hapten);而免疫原通常同时具有免疫反应能力。
第一节免疫原性基础免疫原性是抗原最重要的性质,一种抗原能否成功地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抗原的性质、宿主的反应性和免疫方式。
这里重点叙述抗原自身的因素。
(一)异物性正常成熟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区别宿主自身物质与非自身物质,对自身物质一般不产生免疫应答,只对非自身物质产生免疫应答。
不同物质之间的抗原性差别取决于它们化学上的异质性,这是免疫识别的物质基础。
一般,物质来源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化学结构差别越大,抗原性也就越强;而亲缘关系越近,抗原性越弱。
(二)分子大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这可能是因高分子物质在水溶液中易形成胶体,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与免疫细胞接触的机会较多,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另外,大分子物质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所含有效抗原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对地多。
蛋白质的分子量较大,一般多在10kD之上,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糖类物质分子量较小,多数单糖不具有免疫原性;而聚合成多糖时可以成为抗原。
但是分子量10kD不是一个绝对的界限,例如明胶的分子量高达100kD但免疫原性极弱,而胰岛素的分子量仅仅5734,却有免疫原性。
(三)化学结构免疫原性的形成还要求分子的化学结构复杂。
直链结构的物质一般缺乏免疫原性,多支链或带状结构的物质容易成为免疫原,球形分子比线形分子的免疫原性强。
人工合成的单一氨基酸的线性聚合物(例如多聚L-赖氨酸和多聚L-谷氨酸)无免疫原性,但多种氨基酸的随机线性共聚物可具有免疫原性,且其免疫原性随共聚物中氨基酸种类的增加而增强,加入芳香族氨基酸的效果更明显。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二)宿主因素 1.异物性 异种或同种异体的物质。 2.宿主的遗传性 同种动物不同品系及不同
个体对同种抗原产生不同强度的免疫应答。 3.免疫原的剂量及进入途径
(1)剂量 1)剂量不足或过多均不引起免疫应答。 2)重复进入,引起强免疫应答。
(2)途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及结构 (1)蛋白质 1)氨基酸组成 2)结构 (2)多糖:具有免疫原性, 较蛋白质弱。 (3)核酸:多无免疫原性。
3.可降解性 L-氨基酸/D-氨基酸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第二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一、病原微生物 (一)细菌性抗原
伤寒杆菌
链球菌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痢疾杆菌
G-菌胞壁
G+菌胞壁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二)病毒性抗原 衣壳:蛋白 包膜:糖蛋白
腺病毒
流感病毒
狂犬病病毒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口蹄疫病毒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三)其他病原微生物
真菌
疟原虫
Ag
T
T
致敏T细胞
浆细胞 B
抗体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2.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
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 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Ag
抗原性
T
T
致敏T细胞
浆细胞 B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三、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1.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 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如:蛋
白质、细菌、病毒等。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2.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g):
来自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抗原。如:血型 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
3.自身抗原(autoantigen):
来自自身的抗原。如:隐蔽的自身组织 成分、修饰的自身组织成分、肿瘤抗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一. 病原微生物: 1.细菌性抗原: 细胞壁:蛋白质、脂多糖等。 鞭毛:蛋白质 菌毛:蛋白质 夹膜:多糖 2.病毒性抗原: 衣壳:蛋白 包膜:糖蛋白
3.其它: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链球菌
痢疾杆菌
伤寒杆菌
霍乱弧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E.coli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细菌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浆 核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细菌细胞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不同种属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Forssman抗原:
豚鼠脏器(生理盐水悬液) 家兔 抗 豚鼠抗体 + 豚鼠脏器抗原 反应(+)
反应)
+ 绵羊RBC凝集反应(+)(交叉
实际意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溶血性链球菌
肾小球基底膜
共同抗原 急性肾小球 肾炎
溶血性链球菌 共同抗原 风湿病 心肌
AB型 AB抗原
无抗A、抗B抗体
O型 无A、B抗原 抗A、抗B抗体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根据抗原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 二.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
胞辅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 Ag):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 毛素
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的外毒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异种动物血清
异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对人具有免疫原性。 如:抗毒素血清(马血清) 破伤风 抗毒素血清、白喉抗毒素血清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 antigen,又称 Forssman抗原)
最外层结构 —— 肽聚糖(基本成分)
G+菌:含有大量磷壁酸 G-菌:—— 三层结构,由内向外依次是:
脂蛋白 外膜 脂多糖(LPS):脂类A、核心多糖和
寡糖重复单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G+ 菌细胞壁结构
磷壁酸 肽聚糖 磷脂(细胞膜)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G- 菌细胞壁结构
核质:核酸 —— 细菌的遗传物质
二、特殊结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荚膜:细胞壁外围绕的黏液型层 构成成分:多糖
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构成成分: 蛋白质
菌毛:粘附于人和动物细胞 构成成分:蛋白质
芽胞:细菌的休眠状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脂多糖(LPS)
磷脂(外膜) 脂蛋白 肽聚糖
磷脂(内膜,细 胞膜)
脂 多 糖 的 结 构
脂类A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特异性多糖 (O抗原)
核心多糖 聚二糖
脂肪酸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细胞浆外侧 构成成分:脂类、蛋白质和多糖
细胞浆(细胞质): 内含有质粒、核糖 体、胞浆颗粒。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毒(viruses)
流感病毒
腺病毒
狂犬病病毒
口蹄疫病毒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毒的结构
病毒
核衣壳 核心 衣壳
核酸 蛋白质
包膜(部分病毒) 脂类、糖蛋白
刺突 蛋白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包膜内层 基质蛋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根据抗原的合成方式: 天然抗原:非己抗原 自己抗原 人工抗原:人工结合抗原 人工合成抗原 基因工程抗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根据与人体的亲缘关系:
1.异种抗原(xenogenic Ag):
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 及其产物;抗毒素血清(由异种动物制备 的)。
antigen ): 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如: 多为某些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载体(carrier): 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半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蛋白质 完全抗原
半抗原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载体
完全抗原
B B
B
BT T
抗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抗原的类型
刺突 包膜外层 核衣壳 核心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真菌
疟原虫
白色念珠菌 (1,000X oil)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细菌的外毒素与类毒素
外毒素:细菌分泌的毒性蛋白质。 类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过的失
大肠杆菌O14型 结肠粘膜
共同抗原 溃疡性结 肠炎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血型抗原: ——人类血型抗原已报导23个系统
1. ABO(H)血型系统: A、B、AB、O四型
血型 抗原(RBC) 抗体(血清) ———————————————————
A型 A抗原
抗B抗体
B型 B抗原
抗A抗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抗原(Antigen,Ag):
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 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 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ecity): 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