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

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

骨为什么会错缝呢?是被肌肉拉歪了。该怎样觉知?最好的办法适用摸的。去摸出错缝的状态,推断骨头为什么错缝。我们基本上无法直接摸到骨头,只能摸到皮肤、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以及经过关节的肌腱等,包裹着骨头的「东西」。错缝关节随着其上软组织的张力增加,一定伴随着翻旋的肌腱与绷紧的韧带。在关节屈伸的过程当中,这些韧带会绷到极限,使得肌表产生类似棱角的「东西」,这东西没有办法非常圆顺的动,而是倾斜的动,医生于是可以在肤表触摸到「骨头的棱线」,这是从诊断面定义的骨错缝。

顺着这定义,关节活动到接近极限的角度时,肌腱韧带上的本体受器受到张力牵扯而作痛,关节也因疼痛之故没有办法完全的伸展或屈曲,继续执行它的功能,或到达它应该到的角度。这是从症状面定义的骨错缝。再回到脊椎骨的例子:有些脊突虽然歪歪的,可是脊上韧带并没有张力增加的现象,旁边的肌肉也没有翻旋棱线突起的地方,虽然是「歪歪的」,却是因为「底座」(荐椎)歪了,整个排列结构顺着歪上来,而呈现的被动适应状态,这种情况下不能认定是错缝。但是医生调动脊椎的时候,常常着意在骨体,摸到哪一节骨头「歪」了,就给它个铁板烧,或用个膝顶把它顶回去,让

排列看起来或摸起来比较顺。这种操作有很大的潜在危险。

细谈下去,脊椎因着骨盘而倾斜,若再加上日常生活的使用,周边的肌肉-如两侧胸肌或前踞肌的收缩的状态不同,会对肋骨产生不对称的牵拉,脊椎于是会产生更多额外左右偏斜倾斜的现象。此时连结上下两椎体的韧带及肌腱,同样的并没有真正出槽,只是被周边不平衡的结构张力带歪了。

如果强加外力把歪斜的关节调平回来,把它们「打开」或「挤回去」,其实是把没有问题的结构打乱了-虽然外观上是比较正的。却制造了真正的错位。开始若把骨盘挪正,把胸肌解开让肋骨回归正位,那些歪斜的脊椎位置就会归正,反之就变成了医生制造出错位了。所以,如果医生不去考虑周边组织肌肉韧带牵拉的整体结果,而只整复脊柱本身骨体结构,很多病人常常越整越痛,医到后来也常常好不了。或者刚调完时有改善,回去又痛。这是诊所里不难见到的现象。再举一例,比方说网球肘,其实就是二头肌收缩过度了。但是二头肌收缩过度,三头肌张力也会跟着增加(张力增加不会只出现在单一条肌肉,它的拮抗肌张力亦会跟着加码,使关节的活动能够顺畅进行。但是拮抗两头张力仍有些微差别。)二头肌收缩过度把桡骨拉歪的时候,伸肌(三头肌)肌腱的肌肉走向会发生改变,长度会变长。简言之,肌肉不当施力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压力,肌肉有时候会不断的收缩来保护自己。收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问题因此产生(网球肘,属于出力会痛一类,表现出来的是拿不起来杯子、水

罐等重物)。

像这样伴随肌肉使用而产生的疼痛,若能把筋骨调回正位,疼痛会很快消失(甚至能止牙痛)。自然,此类疼痛不适合用西医的肌肉肌膜炎观念解释,反而是种警告式的讯息,属于肌肉持续受到牵拉,引动本体受器所发出的伤害警告,告诉大脑不可以再继续使用该条肌肉。是保护性的措施,而不见得是发炎性的真正伤害。即使肌肉在疼痛的情况下继续工作,产生真正的轻微伤害,也不宜直接认定病因就把这伤害本身,因为这种伤害是可以被处理而复原的。

接着从关节周边软组织的观点看骨错缝。出槽的肌肉为了对抗系统的张力,会处在轻微收缩的状态,所以没有办法进行应有的伸展以完成被赋予的生理功能。此时因为肌肉的不正常张力,骨头是真的会错缝,证据可由触摸经过这个关节上面的肌腱韧带张力增加(即是临床触诊常可发现比较硬、紧的肌肉)而得。如果医生够仔细,还可以摸到肌肉不是整条平均的紧,而是有某些段落特别紧,这是一般所谓的筋结。这都不是太困难,稍加留心便可触知。

摸到这个东西就可以知道这一条肌肉其实是处在张力增加的状态。有趣的是,肌肉在使用的时候,并不是整条肌肉都发生收缩,而是其中一部份肌纤维发生缩收,而使得整条肌肉会产生三度空间中螺旋似的翻转。举列来说会类似衣服的皱折或海浪的前进翻滚。

肌肉上面覆着肌膜,接着腱鞘,融合着肌腱,骨膜嵌在骨头上面。一条真正的出槽的筋有其特征:处在收缩状态的筋,循着肌肉走向可以摸到上面比较硬的肌肉硬块以外,肌肉跟肌腱交接之处有一些「软软QQ的东西」,那是多出来的肌膜里面润滑液体的积聚;肌肉如果长期处于轻微的收缩的状态,在肌腱跟骨头交接附近会多一截出来,可触摸到类似小小囊状的东西,道理如同手变短了,衣服的袖子势必相对变长。几乎每个人在下臂屈肌附着肌腱头之处都可以摸到这小小一颗颗囊状东西,这是我们日常使用下的结果。单一条肌肉是三度空间梭状的构造。没有一条肌肉从起点到终点是完全走直线的。比方说屈拇指肌走向是弯的,不是一条直线直接接到关节上面。梭状的肌肉在三度空间里可以产生某种程度的翻旋扭曲,如果其中有一些肌纤维发生收缩,这一条肌肉势必产生翻转,就像捏着身上的衣服下襬用力一拉,因为身体是个柱状,衣服上就会产生旋转皱折,而其中一定有一

个「凹面和ㄧ个凸面」-,循着整个肌群平滑摸过去,也可以摸到一个或数个这些「面」,一条出槽的肌肉是这样摸出来的。因为它没有跟其它的肌肉平平整整的「放」在一个肌群里面,摸起来就像条出槽的筋,这是出槽的整个意义。(我们要让肌肉回去,也是借着这样子的触感让它回去。)

肢体动作是一个肌群同时运作的结果,不是单一条肌肉在使用。肌群通常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或者是一个共同的止点,例如下臂肌群可能是一个起点之下有不同的止点,肩膀肌群依照不同的肩部动作,有许多不同的起点:但都共同接到大、小结节,或肱骨的某个点上。这种结构设计也是造成骨错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脊柱、肋骨歪斜时,或是肌群中一条肌肉发生旋转收缩,整个肌群收缩状态都会产生偏旋,连带改变整个结构静止时的状态。比方说,如果将手向外平张真正放松的时候,手肘窝是可以旋向前方的;而翻掌向上时,如果肩膀够松,二、三头肌不要用力,手是可以完全翻开摊平的,肘窝面也可完全朝上,这是整个筋膜的走向。

很多人因为屈肌使用过度,手仰直了以后,肘窝面很难完全朝上。如果不能够摊开到这个角度,肘窝面与掌心都朝前面的人,常可以见到他的肋骨呈某种程度的歪斜不平整(回过头来看,在调动肋骨、胸椎的时候,要将肋骨完全摊平复位,亦必须把手掌心跟手肘完全的摊平,才能调平整排肋骨)。这现象说明肌群结构若发生改变,渐渐的周边会影响甚至拉歪中轴;反过来说,中轴亦能影响周边:若是中轴歪掉,比方说脚受伤、足弓垮掉、长短脚之类造成的骨盘歪斜受力不平整,脊椎于是跟着歪斜,造成肋骨翻旋不平整,最后影响手与肩膀的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