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错缝、筋出槽的诊断与手法治疗讲解
筋出槽复位的方法
筋出槽复位的方法
筋出槽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关节周围的肌腱或筋膜因外伤或慢性损伤而脱离正常位置,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筋出槽复位的方法:
1. 按摩:按摩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和筋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可以使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按摩疼痛部位,也可以使用按摩球或按摩棒进行按摩。
2. 热敷:热敷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和筋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疼痛部位,每次15-20 分钟。
3. 拉伸:适当的拉伸可以帮助恢复筋的正常位置,缓解疼痛。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如手腕、手指、肩部等部位的伸展。
4. 针灸: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促进筋的复位。
5. 手术:如果筋出槽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和生活质量,
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筋出槽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受伤部位,以免加重症状。
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田纪钧
《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作者田纪钧著出版日期2006年01月所属类别临床字数211页数257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定价:25 元本书是《临床四术丛书》之一,分为上、下篇,分别介绍了颞下颌关节、胸肋与胸锁关节、上下肢关节和脊柱关节发生错骨缝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治疗原则、基本复位手法及术前术后处理,肌束、肌腱、周围神经出槽病理改变的推断、临床诊断及治疗。
本书图文并茂,复位手法稳、准、巧、快,容易掌握和应用;适合骨科医师阅读参考。
目录上篇错骨缝第1章错骨缝概论/3第一节中医伤科关于错骨缝的论述/3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相关论述/3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相关论述/3三、《伤科汇纂》相关论述/5四、《伤骨补要》相关论述/5第二节现代医学关于关节紊乱的论述/6一、《矫形外科学纲要》相关论述/6二、《椎间盘及其他椎间组织损害》相关论述/7三、Dayies Colley教授的相关论述/8四、Holmes教授的相关论述/8五、J.Cranford教授的相关论述/8六、叶衍庆教授的相关论述/8七、冯元桢教授的相关论述/9八、脊椎推拿治疗的相关理论认识/12第三节关节的基本结构、分类与功能/15一、关节/15二、不动关节/20三、影响关节稳定的因素/20第四节病因、病机及其相关因素/21一、病因/21二、病机/24三、相关因素与问题/27四、关节内结构位置的微小异常/31第五节临床分类/33第六节诊断与鉴别/35一、诊断/35二、鉴别/36第七节治疗/49一、治疗原则/49二、术前处理/49三、基本复位手法/51四、术后处理/53第2章颞下颌关节错骨缝/55第一节别卡型颞下颌关节/56第二节旋转型颞下颌关节/59第3章胸肋与胸锁关节错骨缝/63 第一节胸肋关节/63第二节胸锁关节/72第4章上肢关节错骨缝/78第一节肩锁关节/78第二节肩胛胸壁关节/84第三节肩肱关节/90一、下移型肩肱关节/91二、嵌夹型肩肱关节/95第四节肘关节肱尺部/98一、旋转型肘关节肱尺部/99二、错移型肘关节肱尺部/102三、嵌夹型肘关节肱尺部/106 第五节肘关节桡尺部/109第六节肘关节肱桡部/113第七节桡尺远侧关节/119第八节腕部/124一、桡腕关节/125二、腕骨间关节/127三、腕掌关节/132四、掌骨间关节/134第九节指部/135一、掌指关节/136二、指间关节/137第5章下肢关节错骨缝/139 第一节溜胯/139一、错大胯/139二、落小胯/143第二节髌骨/148第三节膝关节/152第四节胫腓近端关节/156第五节胫腓远端关节/158第六节距骨/161第七节跟骨/164第八节前足/168一、足舟骨/169二、楔骨/172三、骰骨/173四、跖骨/173五、跖趾与趾间关节/174第6章脊柱关节错骨缝/175第一节寰枕关节/176第二节寰枢关节/179第三节第3~7颈椎/182第四节胸椎倾倒型/187第五节肋椎关节/191第六节腰椎嵌夹型/196第七节腰椎倾倒型/200第八节腰椎旋转型/200第九节骶尾/204下篇筋出槽第7章筋出槽概论/209第一节中医伤科关于筋出槽的论述/209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相关论述/209二、《伤科大成》相关论述/210三、《医宗金鉴》相关论述/211四、《伤科汇纂》相关论述/211五、《时氏家传正骨术》相关论述/211六、作者的理解/211第二节现代医学关于软组织紊乱的论述/212 第三节软组织/213一、肌肉/213二、周围神经/215第四节病理改变推断/216第五节分型和临床诊断/218一、分型/218二、临床诊断/219第六节治疗/219第8章肌束出槽/221第一节肩胛提肌/221第二节三角肌/222第三节肱三头肌/224第四节桡侧腕伸肌/226第五节骶棘肌/228第六节下后锯肌/230第9章肌腱出槽/233第一节肱二头肌长头腱/233第二节肱二头肌短头腱/235第三节掌长肌肌腱/236第四节膝内侧肌腱/238第五节膝外侧肌腱/240第六节腓骨肌肌腱/241第10章周围神经出槽/244第一节枕大神经/244第二节副神经/245第三节臀上皮神经/248第四节隐神经/249第五节腓浅神经/250第六节腓深神经/251附录A常用方剂/253附录B参考文献/255序言/前言“错骨缝、筋出槽”是常见病,多发病,大多中医骨伤医师及民间捏骨师通过相应的推、拉、扳、压,揉、顺、拨、弹等手法使之复位,治法简约独到,常获立竿见影、手到病除之效,是千百年来深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和拍手叫绝的一种骨伤科疾病的医治方法。
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临床评估中触诊的价值和操作方法
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临床评估中触诊的价值和操作方法杜国庆;沈知彼;李正言;詹红生
【期刊名称】《中医正骨》
【年(卷),期】2024(36)2
【摘要】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国手法医学的核心理论,也是手法治疗的关键指征。
触诊作为“筋骨评估”的重要环节,其检查结果是诊断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不
可或缺的标准之一。
本文探讨了触诊在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临床评估中的价值和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的触诊操作方法,以期业内形成统一、规范、完善、客观、可复制的脊柱触诊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的临床诊疗。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杜国庆;沈知彼;李正言;詹红生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
【相关文献】
1.颈椎棘突偏歪评估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价值的影像学研究
2.脊柱"骨错缝、筋
出槽"研究现存问题的思考3.颈椎病发病机制的再认识——兼谈中医学“骨错缝、筋出槽”理论的临床价值4.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理论的研究进展5.《脊柱筋出
槽骨错缝临床诊疗指南》计划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错骨缝与筋出槽治疗术》完整版教程
错骨缝与筋出槽第一节中医伤科关于错骨缝的论述在浩瀚的医学典籍和文献中,骨伤科专著所占比例甚微。
其中,常可散见即非骨折、又非脱位、也非伤筋的所谓“骨缝开错”、“骨缝参差”、“骨缝裂开”以及“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等记述。
代表性的论述有: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相关论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的记载。
可知,“骨缝”泛指关节间隙,使用这一名称至少始于唐代;同时,它强调伤后要重视对“骨缝”(亦即关节面间相互位置)的检查。
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相关论述1.错骨缝概念的提出比较确切提出错骨缝一症的,应该首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里的一段文字:“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分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1)错骨缝是由外伤引起,包括其他损伤合并错骨缝,只治疗了其他损伤,而遗有错骨缝的情况。
(2)病变的部位在“骨节间”(即关节间隙),亦所谓的骨缝处。
病理改变是“错落不合缝”(即两个关节面错动、关节间隙不正常)、“气血循行不畅”。
其特点是“微有”,即病变轻微。
(3)由于病变轻微,不必用“将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的接、整、端、提等法,仅用“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的推法和“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的拿法即可。
(4)手法的目的是使错开的骨缝复位吻合,“以通经络气血”,消肿止痛、恢复功能。
2.“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淤结之肿,其患可愈。
”认为错骨缝的临床表现是肿胀和疼痛,治疗宜用按法(“谓以手往下抑之也”)和摩法(“谓徐徐揉摩之也”)通气散瘀。
当然,必须是在手法复位之后,按摩方可奏效。
此外,按法和摩法也有矫正骨缝开错的作用。
正骨心法: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
正骨心法: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2022-05-17 11:04·华氏中医天下之道相互贯通,自古以来才有“一贯道”之称,其多源于对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的体悟。
本文详述中医正骨之道亦如是,筋出槽骨错缝,明心见性,理通则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真,发人深思,可堪为正骨不传之心法。
孙膑曰:因势利导之○正骨也然,硬手硬推,虽可复正,但非精妙之道。
精妙之道在顺其势也。
其妙在动则活,静则死,动则有隙可生,贵在动中求正,顺其势,轻轻一推,则正矣。
理筋也然,动则筋聚,静则筋散,随其情,顺其势而动,顺其走势顺势或挑或理或拔,则筋易平复。
正骨之道全在理通理通则手中疗效自生。
心中理不通,则下手茫茫然。
心中理通,则应手奏效。
只不过手笨手巧之不同。
多练多用则手中巧自生焉。
此皆外形。
非其关窍。
关窍则在理法。
同一手法,心中理明一层,则手法疗效增一层。
故疗效在心而不在形。
心不通,多揣摩,理不通,访高手。
故手中须臾之功,全在平日之日积月累。
王道无近功,正骨亦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骨之道,虽以理法为先。
然手法亦不可缺。
手法即利器。
利器在手,自能事半而功倍。
而民间传承之手法与方药。
经过数代乃至数十代心口相传。
集数代人之精思秘验。
其技之巧,其效之神,实令人叹为观止。
虽理则同一而法之精妙神效则非仅通其理者所能望其脊项也。
得之则有乐由心生,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之感。
叹其法之简,之妙。
正所谓大巧若拙。
绝技在民间,能得其技则知此言非虚。
任他说法千万不外筋出槽骨错缝六字○过去对正骨之理解,甚为浅显。
往往偏执于一方。
闻得某某理论,亦人云亦云。
反啊是穴,宣氏软伤理论,聚焦说,多处卡压说,激发点说,筋缩说,等等不一而足。
听之总觉有理,用之也觉有效,然不能融通。
心中觉零零散散,茫茫然,不知何求。
而今方悟得,过去所学之理,皆为管窥之见,任他说法千万,不外乎筋出槽骨错缝六字。
此六字乃一本贯万殊之理。
真正是千金不换之诀法。
自编口诀一首○筋连骨,骨连筋。
老中医:治愈小儿骨错缝的复位手法技术
“骨错缝”即小儿髋关节错缝,又称髋关节半脱位,是一种股骨头与髋臼窝之间发生微小移动的病症。
该病多见于2~6岁的儿童,病史中多数无明确伤因,少数有蹦、跳、滑、跌等过程,但发病后仍可行走活动。
该病病机为下肢过度外展或内收时,由于股骨头与髋臼的间隙增宽,关节腔内的负压力将关节滑膜或韧带嵌夹所致。
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髋关节疼痛,并可涉及大腿及膝内侧不适,跛行步态,双下肢相对长度不等,多数出现患侧腿长,少数亦可有患侧腿短现象,当髋关节内收、外旋活动时范围受限,疼痛加剧。
治疗步骤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胯骨》载:骨错缝“宜手法推按胯骨复位,将所翻之筋向前归之,其患乃除。
宜服加味健步虎潜丸,熏洗海桐皮汤,灸熨定痛散。
”确可作为该病之证治心法。
患儿取仰卧位,助手两手分别压在健侧膝前、髂前上棘,医生一手握住踝部,一手握膝关节,先轻轻做屈髋屈膝试验,出现疼痛即不强屈,在无痛范围内做伸屈两关节运动,至患儿肌肉放松并能主动配合活动时,突然将髋膝两关节屈至最大限度,停留1分钟,待疼痛稍有缓解,腿长者做屈髋内收内旋患肢(如腿短者反之做屈髋外展外旋
动作),然后将患腿伸直,此时测量双下肢等长。
整个手法动作恰似“?”形或反“?”形。
施治后,宜卧床休息3~5天,限制下地活动,防止患肢外展外旋。
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内服活血化瘀中成药,局部外敷消瘀止痛药膏。
中医体会,只要手法正确,一般来讲,1周左右髋关节活动即可恢复如初。
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
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骨为什么会错缝呢?是被肌肉拉歪了。
该怎样觉知?最好的方法适用摸的。
去摸出错缝的状态,推断骨头为什么错缝。
我们根本上无法直接摸到骨头,只能摸到皮肤、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以及经过关节的肌腱等,包裹着骨头的「东西」。
错缝关节随着其上软组织的力增加,一定伴随着翻旋的肌腱与绷紧的韧带。
在关节屈伸的过程当中,这些韧带会绷到极限,使得肌表产生类似棱角的「东西」,这东西没有方法非常圆顺的动,而是倾斜的动,医生于是可以在肤表触摸到「骨头的棱线」,这是从诊断面定义的骨错缝。
顺着这定义,关节活动到接近极限的角度时,肌腱韧带上的本体受器受到力牵扯而作痛,关节也因疼痛之故没有方法完全的伸展或屈曲,继续执行它的功能,或到达它应该到的角度。
这是从病症面定义的骨错缝。
再回到脊椎骨的例子:有些脊突虽然歪歪的,可是脊上韧带并没有力增加的现象,旁边的肌肉也没有翻旋棱线突起的地方,虽然是「歪歪的」,却是因为「底座」(荐椎)歪了,整个排列构造顺着歪上来,而呈现的被动适应状态,这种情况下不能认定是错缝。
但是医生调动脊椎的时候,常常着意在骨体,摸到哪一节骨头「歪」了,就给它个铁板烧,或用个膝顶把它顶回去,让排列看起来或摸起来比拟顺。
这种操作有很大的潜在危险。
细谈下去,脊椎因着骨盘而倾斜,假设再加上日常生活的使用,周边的肌肉-如两侧胸肌或前踞肌的收缩的状态不同,会对肋骨产生不对称的牵拉,脊椎于是会产生更多额外左右偏斜倾斜的现象。
此时连结上下两椎体的韧带及肌腱,同样的并没有真正出槽,只是被周边不平衡的构造力带歪了。
如果强加外力把歪斜的关节调平回来,把它们「翻开」或「挤回去」,其实是把没有问题的构造打乱了-虽然外观上是比拟正的。
却制造了真正的错位。
开场假设把骨盘挪正,把胸肌解开让肋骨回归正位,那些歪斜的脊椎位置就会归正,反之就变成了医生制造出错位了。
所以,如果医生不去考虑周边组织肌肉韧带牵拉的整体结果,而只整复脊柱本身骨体构造,很多病人常常越整越痛,医到后来也常常好不了。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临床应用讲解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临床应用"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
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
这一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就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
如《礼记·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
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难经》中的:"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含。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查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份。
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这里不仅有骨缝这一名词,而且还提示了损伤后注意对骨缝的检查,也即是对关节处的脱位、半脱位和错缝的区别检查。
到清代在骨伤科的各种论著中,对"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就更为详尽,并且还提出了各种治疗手法。
如《医宗金监·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或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瘀滞,为肿为痛。
"又说:"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这里不仅提示了骨错缝的原因,而且还将开错和微错作了程度上的区别。
同时提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
强调了手法是治疗骨伤科四大方法之首,适用于骨伤科各种疾病,其中也包括了"骨错缝"和"筋出槽"的手法治疗。
《伤科补要》中对脊骨和四肢的骨错缝也分别作叙述。
在十五则中的"脊背骨伤"有:"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
"这里不仅是指脊椎骨折和脱位,也还包括椎体小节紊乱与急性腰肌损伤在内。
韩玉森教授筋出槽、骨错位
++++“乐肤散”有八大功能:1、杀虫止痒;2、化腐生肌;3、消肿止痛;4、解毒散寒;5、祛风除湿;6、调理阴阳;7、激发潜能;8、健肾强身。
该药入水就化,透明无色,百年不烂,不自变质,卫生、用药少、见效快,使用方便配制非常简单。凡是用过该药的朋友,各自有奇效反馈。有几个朋友同时各自来信说:“乐肤散”治遗尿一次就好了,特效,请一定告诉大家。
韩玉森教授道宗神奇的“筋” 。
《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筋是什么呢?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很多病症,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筋论治。人的身体里有一些总开关,治病养生都是在这些地方用力,所谓的不传之密也尽在于此。曾经说过的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等,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身之大穴。这些穴位也算不得什么秘密。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书中找不到的,但却是对以上诸症皆有疗效的养生之法——揉“地筋”。
骨伤科跟师笔记
骨伤科跟师笔记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
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诊断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鉴别诊断:二头肌长头滑脱。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治疗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
骨错缝筋出槽
1、肌肉损伤及神经根受刺激2、神经根炎性疼痛分布区域3、神经根机械受压疼痛图示4、坐骨神经下肢走行示意图5、神经受压下肢麻木示意图6、椎管狭窄致下肢受压图示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图示颈椎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要注意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
1 定义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推拿] 筋出槽与骨错缝辨析
[推拿] 筋出槽பைடு நூலகம்骨错缝辨析
坊间一般人都将正骨理解为整脊,放松按摩理解为理筋。如果整脊并配合按摩放松认为就是正骨理筋。筋骨并重。而其中又有些人认为整脊省力费时少。就是搬几下或压几下。而按摩费时费力。所以以整脊为主按摩为辅。而自称以正骨为主,理筋为辅。并言骨正筋自柔。此皆主观之理解。所谓正骨,就是将偏歪的骨头纠正。所谓理筋就是将纷乱错位的软组织理顺。现在人多受西医局部观影响,认为整脊就是正骨。岂知脊椎偏歪并非头痛医头,脚疼医脚那么简单。比如颈椎偏歪,相应的一二肋骨,锁骨也乃至更远的骨头必然会偏歪。我们知道颈椎有斜角肌、胸锁肌连于一二肋骨和锁骨。如果颈椎偏歪势必会通过肌肉带动这些骨头偏歪。而提肩胛肌而连接肩胛与上位颈椎。所以肩胛骨有问题,颈椎也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患者往往表现在颈肩难受。与其说颈椎病,不如说是颈肩病。可见西医所谓的整脊太局限化。没有整体观。同理腰椎也然。所以这也是我强调正骨反对整脊的原因之一。然后再说理筋。由于真正掌握理筋技术的人如凤毛麟角。所以可以说绝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理筋都不正确。医宗金鉴中讲,十二筋经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从心转,法从手出。由于筋的概念是中医传统理论的东西。很难用西医理论解释。在现代人看来,十二筋经和十二筋脉一样。都是不可知的。然而我们从医宗金鉴与笔者所学来看。十二筋经是可摸知的。是真真实实可摸到的。笔者认为可不可以这样解释。所谓的筋转,筋翻。筋离。筋合。筋出槽等是否可以理解为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以及内脏病变等原因。而使其通行经络上的软组织发生紊乱。而理筋就是将这些软组织调整理顺。而使其内外经脉畅通,筋骨内脏功能得到恢复。而很多人将按摩等同于理筋,认为理筋费力见效慢。殊不知理筋也非常省力,一般只要摸着筋的翻转轻轻绕几圈筋便理顺。而且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病因多可立杆见影其。还有人以整脊为主,懒的按摩放松肌肉,自认为其为重骨不重筋,以骨调筋。其实连筋都不知为何物,如何调。有人认为自己既按摩松懈软组织,又整脊。便认为是筋骨并重。其实如果真正懂得什么是筋出槽就会明白。筋骨是一整体。骨错转的方向会影响到筋的翻转。反之亦然。在诊断时,要二者相互应证。通过筋的翻转和骨的错缝来判断筋骨是如何旋转错缝的。同理,在治疗中要通过骨的归位来调整筋的旋翻出槽,通过筋的回槽来调整骨的错缝。二者如一。并不能割裂的分开。也没有重那个轻那方 之理。当然也没有以何为主之理。另外,除了筋骨外还有筋骨和内脏的关系。由于十二筋脉连通内脏。筋经又与十二筋脉相通。所以筋经问题会牵连到内脏。内脏问题要牵连到筋骨。所以有些久病的筋骨问题要通过调整肝肾等内脏来调理才能见效。而真正的中医伤科手法需要师徒相传。口传心授。手摸心会。因此真正得其传的少之又少。故而多数人对筋出槽骨错缝只是闻其名而不知其实。故而有一些不知其所以然的说法也不足为奇,故写是文以辨析。
论筋出槽骨错缝
论筋出槽骨错缝昨天粉线了:什么叫“骨错缝、筋出槽”,颇受欢迎,今日把该专题相关素材分享给大家。
论筋出槽骨错缝(一)筋出槽一般要从骨错缝或患处去找,如摸着有一椎体偏歪或患者指出的某处疼痛,然后用心去摸,就会摸着一根筋一直传到远方。
如果病程久,如一般颈肩病都可以顺着摸到脚上,然后首尾相接。
顺着往上摸,可以摸到头上,然后首尾想接。
然后把筋松开,一般症状都会明显减轻。
偏歪的椎体也会归正。
有些久病的患者椎体只能归正一部份,需要再手法复位一下。
台湾林两传老师的摸筋结合西医解剖,与传统中医摸筋有些区别,其归筋方法是将筋摊平,然后给一个极限的力带动,使筋跳回。
我学的这一流派的方法是顺着筋翻转,一节一节的将筋翻回去。
一般所谓的筋节,阳性反应点都是筋上的一个横断面。
随着筋的翻转松开,筋节如果病程短的,都会松开化掉,但病程长的会还有残存,需要用手法再专门解一下。
筋松开后,再摸患处会感到很顺溜,肌肉软软的,没有张力,也没有筋节,骨头也会齐的,没有不干净的东西,也没有棱角。
患者会觉得舒服,热,或酸困,累,想睡觉,这些都是正常现像,一般过几天便会恢复,症状也会消失。
既然筋可以一直连到很远的地方,那么骨错缝也不是只有一两个地方错缝,一个两个椎体错缝,会顺着筋摸到骶髂,股骨,胫腓骨,甚至腿上的骨头都会或多或少有错缝,因为人体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结构,一个地方出问题,相关的很多地方都会出问题。
识别二维码走进武术藏经阁总有您需要的!由此既然筋可以顺势带回去,那么骨头也可以,正骨不需要多大力气,只需要顺势轻轻的一带就可以,只要你能摸得准。
以上所讲的全要摸法,只要能摸得准,能将劲的应力送到患处,能守着患处,就能归正。
这和太极拳的听劲很有点像,将劲力缓缓的送过去,而且还要摸得准能守着那个错位的筋和骨头,劲和错位点点对点对到一起,筋自然就翻开了,骨头也就很轻松的对正了。
可见所谓的整脊这种称呼本身就是有问题,比如颈椎错位,不只是颈椎有问题,相关的锁骨,胸椎,肋骨远至骨盆都会有问题,难道只是叭叭的搬几下脖子就能解决问题。
刘氏伤科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体会
刘氏伤科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体会作者:邱寿良来源:《云南中医药杂志》2009年第06期关键词:伤科;手法治疗;刘氏;经验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11-01刘氏伤科是为全国中药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单位,省临床重点示范科室。
它是由刘氏伤科前辈刘济川,刘秉夫父子创始,再由后人周时良,苏中和,邹文浩,王心支等继承和发展,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理论是他们几代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一套治疗软组织损伤和小关节紊乱的手法。
现介绍如下。
1筋出槽所谓“筋出槽”,是指人体软组织受到外力的作用,软组织损伤后,出现的筋络移位损伤和扭曲,而软组织损伤的病变部位则以韧带和关节囊为主。
典型的部位有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治疗原则早期以制动固定为主,后期以手法理筋调理为主,病人配合治疗为辅。
1.1肩关节“筋出槽”主要是指肩部因外伤而出现的症状,肩部外伤有肩关节脱位,肩部骨折,以及肩部软组织的损伤,经x线和MRI明确诊断骨折或关节脱位。
肩关节“筋出槽”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以制动为主,一般10~15天,此期间轻轻的用顺筋手法,外加包扎固定;中期,加大顺筋手法,稍微活动肩关节,轻轻的用食指和拇指作弹拨;后期,加大食指和拇指作弹拨的手法,顺着肌腱的方向按摸,使肌腱和肌肉能够活动,同时加大活动肩关节,嘱患者加强主动活动肩关节范围。
1.2肘关节“筋出槽”主要是指肘部因外伤而出现的症状,肘部外伤有肘关节脱位,肘部骨折,以及肘部软组织的损伤,经x线和MRI明确诊断骨折或关节脱位。
骨折或关节脱位应按常规处理。
肘关节“筋出槽”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以制动为主,功能位固定,悬吊患肢,一般10~15天,此期间轻轻的用顺筋手法,外加包扎固定,中期,加大顺筋手法,稍微活动肘关节,轻轻的用食指和拇指作弹拨,在后期,可以加大食指和拇指作弹拨的手法,加大活动肘关节,使肘关节囊能够舒展,嘱患者加强主动活动肘关节伸曲范围。
中医伤科关于筋出槽的论述
中医伤科筋出槽的论述
在中医伤科中,筋出槽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称为“筋错缝”。
它是指人体的某些关节或肌肉在意外受伤或长期劳损后,导致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发生位移,形成一种特殊的疾病。
中医认为,筋出槽是由于人体气血不畅、经络受阻、筋膜失养等原因所引起。
在受伤或劳损后,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受到过度牵拉或挤压,导致其弹性降低,进而产生位移。
这种位移会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疼痛、肿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治疗筋出槽时,中医采用手法复位、针灸、中药等方法来调理气血、舒经活络、濡养筋膜,从而促进软组织的恢复。
其中,手法复位是治疗筋出槽的主要方法,通过医生的手法操作,将错位的软组织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缓解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缓解疼痛。
中药则可根据个体情况,配制适当的方剂来调理身体,促进康复。
在预防筋出槽方面,中医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肌肉力量,减少受伤和劳损的风险;二是注意姿势和动作的正确性,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过度使用某些关节;三是注意保暖,避免寒气侵入身体,影响气血流通;四是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疾病或损伤。
总之,中医伤科对于筋出槽的论述主要基于气血不畅、经络受阻、筋膜失养等理论,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复位、针灸、中药等。
预防筋出槽需要加强锻炼、注意姿势和动作的正确性、保暖以及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查。
骨伤科跟师笔记
骨伤科跟师笔记骨伤科跟师笔记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
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诊断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鉴别诊断:二头肌长头滑脱。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 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治疗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
基于 骨错缝 筋出槽 椎间盘病症诊治新观点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病机认识的椎间盘病症诊治新观点詹红生石印玉张明才王翔黄仕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上海200021)[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T03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4043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2004YX139);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2000ZL20)[作者简介]詹红生(1964-),男,河南确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颈椎病、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病等的防治研究及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学的研究工作。
我国政府向WHO提交的《2005年中国国家环境与健康概况》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包括颈椎和腰椎在内的椎间盘病症发病率,居我国各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第八位[1]。
在“椎间盘病因说”的指导下,各种手术和非手术方法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并未得到合理解决,包括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椎间盘病症的疗效、如何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等。
中医学关于“骨错缝、筋出槽”的病机认识及其相关治疗技术,可为我们攻克这一重大医学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椎间盘病因说”的局限性以往认为,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是引起椎间盘病症临床发病的直接原因。
在这一学说指导下,涌现出众多针对椎间盘的手术治疗方法。
但是,新近发表的一项在美国进行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脊柱患者转归研究临床试验(SPORT)”结果显示,两年内手术治疗组与常规非手术治疗组患者所有的主要和次要转归评价指标均有大幅度改善,患者各时期症状改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以上结果提示手术治疗椎间盘病症的远期疗效并不优于常规非手术治疗,同时也使这一长期指导临床的“椎间盘病因说”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
在各种非手术疗法中,中医手法是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受“椎间盘病因说”影响,早期认为手法治疗可促使突出的椎间盘还纳,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后来又修正为手法治疗可以改变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的位置关系,通过松解神经根与局部组织的粘连而起效,即所谓的“位移学说”。
骨错缝、筋出槽的诊断与手法治疗讲解
骨错缝、筋出槽的诊断与手法治疗1 定义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1.3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
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2 诊断2.1 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2.2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2.3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2.4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2.5 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3 鉴别诊断:3.1 二头肌长头滑脱。
3.2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3.3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骨错缝”“筋出槽”理论的临床认识
“骨错缝”“筋出槽”理论的临床认识
汪芹;黄顺贤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09(0)4
【摘要】"骨错缝""筋出槽"是祖国医学骨伤科理论体系指导下发掘整理出来的,并已逐步得到现代医学科学的证实。
由于外伤受损,风寒湿邪侵袭,退行性病变等因素致骨关节、软组织损伤后,则不同程度地出现功能障碍,伤后局部软组织出血渗出固然是重要原因,但骨关节的筋膜失去正常解剖位置亦是重要原因,中医提倡用按摩推拿法治疗。
通过牵引、旋转、按压、斜扳、拔离等手法,使偏离的筋膜与错落的骨节得以矫正,从而达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之目的。
【总页数】2页(P60-61)
【关键词】骨错缝;筋出槽;中医骨科理论;诊断;治疗
【作者】汪芹;黄顺贤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4.3
【相关文献】
1.对“骨错缝、筋出槽”的认识及临床诊断 [J], 元唯安;张明才;詹红生
2.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关键技术规范及相关临床思考 [J], 赖淑华;范志勇;王金玲;田强;李黎;郭汝松;林应强;吴山
3.试述“筋出槽,骨错缝”理论及其伤科临床应用 [J], 张铁刚;章艳霞
4.平乐\"筋滞骨错\"理论与\"筋出槽、骨错缝\"关系辨析 [J], 赵启;赵明宇;赵利敬;袁帅;鲍铁周
5.颈椎病发病机制的再认识——兼谈中医学“骨错缝、筋出槽”理论的临床价值[J], 詹红生;石印玉;黄仕荣;陈东煜;王翔;吴健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错缝、筋出槽的诊断与手法治疗
1 定义
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 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1.3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
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2 诊断
2.1 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2.2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2.3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2.4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
2.5 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3 鉴别诊断:
3.1 二头肌长头滑脱。
3.2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3.3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3.4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3.5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4 治疗:
4.1 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
手法是其治疗最佳的手段。
4.2 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3天左右即可,在一个月内注意适当防护。
4.3 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药水。
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
4.4 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的运动方式练习,每组12次左右为宜,每日一趟,每趟4组。
5 治疗的评价:
绝大部分的筋出槽、骨错缝可于日久自愈,但易引发功能减退。
手法治疗有效,但不像关节脱位那样立竿见影,常于手法整后几分钟自觉好转,并于第2天有明显疗效,因此建议当天不应做其它太多样的治疗,给予1-3天的时间恢复为好。
6 举例说明:
6.1 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髋部筋出槽)
6.1.1 诊断:以14-40岁男性多见,常为瘦小体质,髋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休息不能缓解数天而就诊,X线正常。
6.1.2 手法:仰卧位屈髋屈膝90°, 医者用肘拔伸1-3分钟。
(1)内收活动3次,然后继续屈髋屈膝,外展接近至床面渐伸至0°位。
(2)嘱自主屈伸髋关节3-5次,无障碍。
(3)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1次(慢)。
(4)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3次(快)。
6.1.3 红外线照射或薰洗20分钟。
6.1.4 嘱休息避免负重3-7天。
6.2 胸肋关节骨错缝
6.2.1 诊断:18-48岁女性多见,常于晨起自觉胸闷,上肢活动乏力,上举时胸助
关节处疼痛,应与肋间神经痛鉴别。
6.2.2 手法:坐位,医者带动患者双手向内交叉于胸前,然后于交叉位上举过头,双手置于脑后,搬双肘向后展肩同时用膝顶患者胸椎(T5为主),使之扩胸1次,然后将双手从头后向外于体例放下,可重覆1-2次。
6.2.3 注意:手法宣轻巧,避免拉伤肩部腱袖。
6.3 胸部岔气
6.3.1 诊断:未充分准备时,突然用力搬重物或不慎背部被冲击或猛然转身而出现胸部疼痛、胸闷不适。
6.3.2 手法:
(1) 理顺胸背部肌肉
(2)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搬肩臂部,膝顶于背部(肩胛内侧缘中点连线处),向后提拉双臂,使之展胸1次。
(3)双肩挤摇5-6次。
(4)点前心穴1-3分钟(拇指点,向上推至天突)。
(5)仰卧屈臂压胸1次,侧压1次,斜压1次,并提托放下震背一次。
(6)背部拍击法(空掌拍)1-3分钟。
6.4 第五胸椎综合征(背部骨错缝)
6.4.1 诊断:背部反覆发作,T5突起明显,压痛(棘突、上、旁)以年轻男性多见。
6.4.2 手法
(1)坐位膝顶展胸法1次。
(2)旋背推棘法(左右)2次。
(3)俯卧压背3遍。
6.5 骶骼关节骨错缝
6.5.1 诊断:于提重物或下蹲作业时,突感一侧骶骼关节弹响而扭伤,活动受限,
检查“4” 字试验(+)。
6.5.2 手法:
(1)仰卧位,屈髋屈膝位,一手握踝,一手扶膝下压,可有弹响声。
(2)俯卧位,托腿后伸,一手切压骶骼部,向后扳髋带动髋骨向背侧伸1次。
6.6 腰椎滑膜嵌顿(腰部骨错缝)
6.6.1 诊断:好发于18-38岁年轻瘦长体形男性。
多于晨起下地穿鞋时,突发腰部剧痛,特殊体位绞锁,于扶腰弯向一侧,无法坐下及躺下而就诊,X线无明显异常。
6.6.2 手法:
(1)俯卧,腹部垫枕,双人于肩腋一双踝牵引1-3分钟。
(2)点按痛点(肘按法)1-2分钟。
(3)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
(4)腰部斜扳左右各1次。
(5)俯卧于患处红外线照射20分钟。
6.6.3 药物:桃红四物汤4g、金铃子散2g/tid×3。
6.7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后关节错缝)
6.7.1 诊断:腰痛反复发作,平腰畸形,腰肌痉挛,棘突偏歪。
多见于运动员及腰部作业者,常由腰椎急性扭挫伤或劳损未得到及时治疗,反复发作而然。
X线可见后关节退行性变化。
6.7.2 手法:
(1)推揉:叠掌推法3-5分钟。
(2)肘点L3横突1-3分钟,肘刮法1次。
(3)拍击法、压法各1遍。
(4)腰部斜扳、伸腰3次,伸腿3次。
(5)俯卧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
(6)腰部空提法1-3分钟。
6.7.3药物:大活络丹1#Bidx15
6.7.4练功:腰背、腹肌锻炼链20次×4组,×Qn×30
7小结:
筋出槽、骨错缝是一种骨关节顺应性差,功能障碍为特点,但没有明显的解剖结构改变指标的临床症候群。
通过手法治疗效果明显,但有
时于数月或数年后复发,若配合功能作业训练,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
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手法应用以轻巧为主,即使未经治疗亦可一段时间休息而好转,但复发率高,练功疗法有治本固元的作用,应指导进行正确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