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
东城中医院-李纯岭
中医正骨坐诊东城,妙手解除脊椎病痛李纯岭主任介绍“李纯岭,男,1959年出生,中医副主任医师,擅长手法正骨,曾多次参加全军中医骨伤推拿专业学术交流,著有《保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颈肩综合征30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手法》、《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4000例体会》等经验学术论文。
主治:颈椎病、颈椎综合征、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椎扭伤,胸椎关节紊乱综合征等。
“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妙手解病痛“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是治疗颈腰椎病的绿色疗法。
中医正骨专家李主任拥有近30年临床经验,深得中医治骨病的精髓,中医传统手法结合人体解剖学特点,针对病痛定点治疗,疗效显著。
特点:1、根据颈、腰椎病的根源是“骨错缝,筋出槽”的理论,脊柱力学平衡失调是症状产生的直接原因,利用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调整病变的软组织和骨关节,使“骨对位,筋入槽”,迅速消肿止痛、恢复正常功能。
2、方法简单,病人痛苦小,见效快,无副作用。
采用“旋转定点复位法”,以轻巧手法,有效的使病变软组织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和形态,骨正筋柔,气血自流,因而能消肿止痛,迅速恢复,从而达到“骨对位、筋入槽”的目的。
该手法由医生的双手完成,不需要特殊设备,手法轻巧、省力、简便,病人无痛苦,立即见效。
适用病症:颈椎病以及颈椎病引起的高血压、胸闷、心慌、眩晕等病症;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扭伤,胸椎关节紊乱综合征等“椎定点旋转复位法”与常见疗法对比1、传统保守疗法:口服药物、牵引、理疗等。
保守治疗具有消炎镇痛作用,适用于治疗初期颈椎软组织病变。
但是治疗因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引起的颈椎病治疗过程长、易反复发作,仅能作为辅助疗法。
长期口服药物容易加重对内脏的负担,而盲目推拿牵引则易加重病情。
2、常用手术:颈前路手术、颈后路手术。
适应症: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椎体骨折等重度颈椎疾病。
局限性:通常采用大切口或打开椎板的形式治疗颈椎疾病,因颈椎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具有一定风险。
八脉交会穴的来龙去1
八脉交会穴的来龙去脉。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目锐内眦项,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解:1、公孙(双侧),是足太阴脾经穴,通于冲脉。
内关(双侧),是手厥阴心包络穴,四穴通于阴维脉。
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2、临泣(双侧),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通于带脉,外关(双侧),是手少阴三焦经的穴位,四穴通于阳维脉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故主治:目锐眦、耳后、颊、颈、肩之病3、后溪(双侧),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位,通于督脉申脉(双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四穴通于阳跷脉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眦,耳后、颊、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4、列缺(双侧)是手太阴肺经,通任脉。
照海(双侧)是足少阴神经四穴通于阴跷脉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5、冲脉公孙主治病症: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6、阴维内关主治病症: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痛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7、带脉临泣主治病症: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透风肿痛连二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挠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胁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8、阳维外关主治病症:肢节肿痛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9、督脉后溪主治病症: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膝痛绵绵,项强伤寒不解,牙齿口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bian)----砭古时候的针的意思,砭、针、灸、药、按跷、导引是中医的六大医术。
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
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详细讲解:从骨错缝到筋出槽!骨为什么会错缝呢?是被肌肉拉歪了。
该怎样觉知?最好的方法适用摸的。
去摸出错缝的状态,推断骨头为什么错缝。
我们根本上无法直接摸到骨头,只能摸到皮肤、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以及经过关节的肌腱等,包裹着骨头的「东西」。
错缝关节随着其上软组织的力增加,一定伴随着翻旋的肌腱与绷紧的韧带。
在关节屈伸的过程当中,这些韧带会绷到极限,使得肌表产生类似棱角的「东西」,这东西没有方法非常圆顺的动,而是倾斜的动,医生于是可以在肤表触摸到「骨头的棱线」,这是从诊断面定义的骨错缝。
顺着这定义,关节活动到接近极限的角度时,肌腱韧带上的本体受器受到力牵扯而作痛,关节也因疼痛之故没有方法完全的伸展或屈曲,继续执行它的功能,或到达它应该到的角度。
这是从病症面定义的骨错缝。
再回到脊椎骨的例子:有些脊突虽然歪歪的,可是脊上韧带并没有力增加的现象,旁边的肌肉也没有翻旋棱线突起的地方,虽然是「歪歪的」,却是因为「底座」(荐椎)歪了,整个排列构造顺着歪上来,而呈现的被动适应状态,这种情况下不能认定是错缝。
但是医生调动脊椎的时候,常常着意在骨体,摸到哪一节骨头「歪」了,就给它个铁板烧,或用个膝顶把它顶回去,让排列看起来或摸起来比拟顺。
这种操作有很大的潜在危险。
细谈下去,脊椎因着骨盘而倾斜,假设再加上日常生活的使用,周边的肌肉-如两侧胸肌或前踞肌的收缩的状态不同,会对肋骨产生不对称的牵拉,脊椎于是会产生更多额外左右偏斜倾斜的现象。
此时连结上下两椎体的韧带及肌腱,同样的并没有真正出槽,只是被周边不平衡的构造力带歪了。
如果强加外力把歪斜的关节调平回来,把它们「翻开」或「挤回去」,其实是把没有问题的构造打乱了-虽然外观上是比拟正的。
却制造了真正的错位。
开场假设把骨盘挪正,把胸肌解开让肋骨回归正位,那些歪斜的脊椎位置就会归正,反之就变成了医生制造出错位了。
所以,如果医生不去考虑周边组织肌肉韧带牵拉的整体结果,而只整复脊柱本身骨体构造,很多病人常常越整越痛,医到后来也常常好不了。
“筋骨劲强”的理论渊源及其对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指导意义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 年第 11 卷第 23 期 Chinese Manip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20, Vol. 11No.23 • 77 ••理论研究•“筋骨劲强”的理论渊源及其对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指导意义*沈重庆\林斌强2,罗莉苹\汤丽珠2,翁冰倩\李长辉(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 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筋骨”相关理论在推拿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帝内经》详细记栽着“筋骨”相关理论,其中 “筋骨劲强”理论由于历史发展局限性,该理论并未被后世更好地宣传和发扬。
本课题组在长期的推拿临床及科研上,认 为《黄帝内经》的“筋骨劲强”理论对“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其丰富了中医推拿的“筋骨”理 论,对推动中医推拿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脊柱退行性疾病;筋骨劲强;骨正筋柔;筋强骨健[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 ( 2020 ) 23-0077-03DOI: 10.19787/j.issn.l008-1879.2020.23.026Theoretical Origin of M Jin Gu Jin Qiangn and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Sp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SHEN Chong-qingl, LIN Bin-qiangl, LUO Li-pingl, TANG Li-zhul, WENG Bing-qianl, LI Chang-hui 1,2 (1.Fujian University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Fujian 350122;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 f F uj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Fujian 350003)A b s tr a c t The theory of "Jin Gu"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uina department. 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o f Medicine records the theory of "Jin Gu" in detail.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Jin Gu Jin Qiang" has not been better publicized and developed by later generations. In the long-term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uina, the topic group of this lesson thinks that the theory of "Jin Gu Jin Qiang" in Yellow Emperor's Canon o f Medicine enriches the theory of "muscles and bon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assag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ssage.K e y w o rd s sp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Jin Gu Jin Qiang; Gu Zheng Jin Rou; strength of muscles and bone health“筋骨”相关理论在推拿科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筋”、“骨”之间具有相互关联、协 调统一的关系。
从《医宗金鉴》伤科学术思想论岭南林氏正骨的传承与创新
从《医宗金鉴》伤科学术思想论岭南林氏正骨的传承与创新黄帆; 丘明旺; 雷骏轩; 赵思怡; 郭汝松; 卢晓波; 范志勇; 田强; 吴山【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8)011【总页数】4页(P1300-1303)【关键词】岭南林氏正骨; 医宗金鉴; 摸法; 爆发力; 内外同治; 筋骨并治【作者】黄帆; 丘明旺; 雷骏轩; 赵思怡; 郭汝松; 卢晓波; 范志勇; 田强; 吴山【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3;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揭阳市中医院广东揭阳 5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岭南林氏正骨流派是精武门人林应强在几十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正骨推拿手法。
林应强教授精研中西医,深谙经络,又熟解剖,自幼习武,医武相融,形成以“爆发力”为特色的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因其诊治急慢性筋伤方面疗效明显而广为传播。
历经三代传人的不断完善,其学术思想和核心技术日渐成熟。
《医宗金鉴》[1]是清代重要医学巨著,其中的《正骨心法要旨》凝聚了一套系统的中医药诊治伤科疾病的实践体系,总结人体骨度,正骨手法及整复,内外相辅治疗,固定器具等内容丰富且颇有新见,对后世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岭南林氏正骨也从中汲取精华传承并创新。
现就岭南林氏正骨流派对《医宗金鉴》的传承与创新概括如下。
1 重视人体解剖结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
”主张通过观察或触摸患者外表体相、解剖部位是否存在异常,为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基础。
平素必须熟悉正常状态每块骨的形态,每条肌筋的走行方向,每个关节的功能范围,才能在临床治疗中运用合理手法,取得疗效。
林氏正骨流派在临床中重视“骨错缝、筋出槽”伤科理论,并明确指出实行手法之前,必须熟知人体现代解剖。
“骨错缝、筋出槽”伤科理论和解剖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韩玉森教授筋出槽、骨错位
++++“乐肤散”有八大功能:1、杀虫止痒;2、化腐生肌;3、消肿止痛;4、解毒散寒;5、祛风除湿;6、调理阴阳;7、激发潜能;8、健肾强身。
该药入水就化,透明无色,百年不烂,不自变质,卫生、用药少、见效快,使用方便配制非常简单。凡是用过该药的朋友,各自有奇效反馈。有几个朋友同时各自来信说:“乐肤散”治遗尿一次就好了,特效,请一定告诉大家。
韩玉森教授道宗神奇的“筋” 。
《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筋是什么呢?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很多病症,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筋论治。人的身体里有一些总开关,治病养生都是在这些地方用力,所谓的不传之密也尽在于此。曾经说过的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等,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身之大穴。这些穴位也算不得什么秘密。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书中找不到的,但却是对以上诸症皆有疗效的养生之法——揉“地筋”。
骨错缝筋出槽
1、肌肉损伤及神经根受刺激2、神经根炎性疼痛分布区域3、神经根机械受压疼痛图示4、坐骨神经下肢走行示意图5、神经受压下肢麻木示意图6、椎管狭窄致下肢受压图示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图示颈椎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要注意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
1 定义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而逐年增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但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药物的副作用、物理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费用高等。
因此,寻找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指的是颈部不同部位的筋脉错综交错,而对应的经络被称为错缝、出槽。
现代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的错缝、出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因而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
基于此,结合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治疗,能够改善错缝、出槽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骨错缝、筋出槽”学说的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分析颈椎病治疗过程中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方法对颈椎病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5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数据采集: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病史记录,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采用数字化摄影技术和CT、MRI等检查手段获取错缝、出槽的情况。
3.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和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周治疗3次,每次30分钟。
4. 疗效评估:采用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记录颈椎病的缓解情况、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等。
(三)研究预期结果1. 研究结果可望发现在颈椎病治疗过程中,错缝、出槽的变化情况与治疗效果相关。
2. 针灸和推拿手法治疗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的错缝、出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3. 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为治疗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一)研究可行性1. 研究方法明确,数据收集准确可靠。
2. 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颈椎病患者的实际情况。
3. 研究所需材料简便易得,可操作性高。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推拿治疗轻、中度拇外翻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推拿治疗轻、中度拇外翻侯宇飞;丁全茂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24(46)3
【摘要】拇外翻属中医学“骨错缝、筋出槽”范畴,是常见的前足畸形病变之一。
轻、中度患者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但效果欠佳,手术疗法又存在诸多后遗症。
推拿治疗拇外翻颇具优势。
故本文以“骨错缝、筋出槽”理论为基础,通过溯源古代医籍文献与现代研究,探索拇外翻与中医筋骨的关系。
并结合临床实际,探讨推拿手法治疗拇外翻的治则治法,以期为轻中度拇外翻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4页(P481-484)
【作者】侯宇飞;丁全茂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中医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推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2.16;R244.1
【相关文献】
1.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关键技术规范及相关临床思考
2.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特点
3.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技术规范
4.基于“筋出槽、骨错缝”理论探讨锋勾针治疗肩周炎
5.“筋出槽,骨错缝”理论在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中的应用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玉宗宫廷正骨合缝手法浅谈
1 .合缝 手法 是 宫 廷 正 骨 术 中重 要 的 手 法 之 一 , 能 充分 体 现宫廷 正 骨术 轻 、 柔、 透、 巧 的手 法 特 点 , 以 轻 柔
手法 治疗 , 减 轻病 人 治疗 中 的痛 苦 , 透 巧 之 术 使筋 归其
位, 骨缝 合 闭 。
仰不 能 , 疼痛 难 忍 , 腰 筋 僵 硬 ”是 对 脊 柱 骨 折 脱 位 及 椎 体小 关 节紊 乱 、 急性 腰扭 伤 的概 括 。
【 关键 词 】 J 司玉 宗 ; 宫 廷 正骨 ; 合 缝 手 法
周 玉宗 , 北 京市 护 国寺 中 医医院 中 医骨科 副 主任 中
脱 位 。诊断 : 左踝 关节 陈 旧性损 伤 。随 即周 玉宗 老师 用
医师 , 师承 苏宝 铭先 生 和 宫 廷 正 骨 传 人 夏 锡 五 先 生 , 从 业5 O余 年 , 擅长 治疗 各 种骨 折 、 脱位 、 颈椎 病 、 腰椎 间盘 突 出症 、 软 组织 损 伤及各 关 节骨 性关 节病 。笔者 有幸 于 2 0 1 1年 9月 跟 随周玉 宗 老师 学 习 。学 习期 间总 结 了周
值 得悉 心总 结 的地方 。
以合 缝 手法 对证 治疗 。合 缝 手法 即对 于微 错骨 缝 、 筋离 其 位 的情况 , 利用 牵引 拔 伸 、 揉 拔旋 转 、 推挤 巧 按 手法 , 使周 围经络 组织 畅 通 , 气 血 和顺 , 使“ 骨错缝” “ 筋 出槽 ” 复位 , 从 而起 到 化瘀 通络 止 痛作用 , 来 缓解 患者 痛 苦 。
典 型 病 例
4 .针 对踝 关 节 组 织 损 伤 合 缝 手 法 之 疗 效 , 笔 者 体
会是 因为踝关 节 位置 复杂 且周 围韧 带 多 , 在 踝关 节 出现
为什么真正的正骨大师都在强调“正骨窍要,全在摸法”
为什么真正的正骨大师都在强调“正骨窍要,全在摸法”?现在流行的养生保健手法有很多,以调理疼痛为主导的当属中医正骨,然而,大家对于正骨普遍存在一定误解,说到正骨,很多人纠结于正骨手法,而忽略了摸骨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试问,摸骨不清晰,又何谈正骨?真正的正骨大师不会建议你把正骨手法放在首位,而一直在强调“正骨窍要,全在摸法”。
何为“正骨窍要,全在摸法”?一、正骨之精妙:因势利导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意思是说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要顺着趋势从有利的方面去引导它,正骨亦是如此。
正骨的精妙之道在于顺其势,其妙在动则活,静则死,动则有隙可生,贵在动中求正,顺其势轻轻一推,则正矣,若是硬手硬推,虽可复正,但非精妙之道,若手法不精,无经验支撑,则易出差错。
理筋亦是如此,动则筋聚,静则筋散,随其情顺其势而动,或挑或理或拔,筋易平复。
二、正骨之道在理通心中理不通,则下手茫茫然,心中理通,则应手奏效。
理通则手中疗效自生,不过手巧手笨而已,多练多用自能生巧,所谓勤能补拙,只要勤加练习,手法自然变得精益,关窍还是在于理通不通。
同一手法,心中理明一层,则手法疗效增进一层,因此,疗效在心不在形。
心不通,多揣摩,理不通,访高手。
手中须臾之功,全在平素之日积月累。
王道无近功,正骨亦然。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骨之道虽以理法为先,手法亦是不可缺的。
手法即利器,利器在手,自能事半而功倍。
理通而手法精妙者正骨之效绝非仅理通者所能望其项背也。
若已理通,或勤于钻研,或拜访高手,掌握手法之妙,就会明白正骨手法,简而妙,正如“大巧若拙”。
四、任他说法千万,不外筋出槽骨错缝六字正骨真言:筋出槽,骨错缝。
熟记以下口诀,正骨不出错。
筋连骨,骨连筋。
筋出槽,骨错缝。
骨错缝,筋出槽。
摸其筋,求其骨。
摸其骨,求其筋。
上病之病不在上,下病之病不在下。
查其症,寻其根,复其平,求其正。
五、大道至简至易,正骨也一样所谓:大象无形,大道至简。
真正的正骨技术非常简单,而且做起来不会觉得费力。
中医养生之道——太极御养(文化篇)
中医养生之道——太极御养(文化篇)筋骨疗法技术起源筋骨疗法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记载,起源于中原民间,在祖国传统医学领域上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匮乏以及传承谱系的缺失,筋骨疗法的历史渊源只存在于少数家族内部口口相传。
太御堂通过不断的走访学习和拜访民间大师,历经多年,走遍全国各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将此技术挖掘重现。
结合我国传统医学领域上的特色,秉承《黄帝内经》中的“十二经筋理论”,通过对经络经筋,骨络的诊断,汲取多种名贵中药成分药酒药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作后,再运用民间祖传特色手法,疏通经络,排出毒素,软化经筋,补充能量,平衡阴阳,最终达到调理亚健康的疗效。
筋骨疗法的特点是:精、准、快、绝,它不同于正骨、通经、刮痧、针灸,因为其除了拥有完整的诊断和调理,不管在手法还是理论上,更是有一套神奇的诊断法:1、诊字决;2、动态诊断;3、内视诊断;4、脊椎诊断;5、经筋诊断;6、骨骼诊断;7.脉象诊断等。
不需顾客开口说话,只需一分钟即能快速、准确的诊断出身体内多年的陈年杂疾。
这些诊断既能与中医八纲辩证互相认证结合,也能被现代解剖学所验证。
筋骨疗法的手法是以中医推拿、导气、刮痧、艾灸、刺血、针灸等特色技艺,结合松筋手法、掌推、推揉、点压、按拨、按捻、摩按等法形成。
以渗透、柔和、到点、到位为手法准则,结合古方秘制中药的介质(草本药油与药酒的配方)。
从而达到深沉松筋、疏通气机的独特效果。
筋骨疗法的调理特点:太御堂筋骨疗法秉承中医外治疗法,通过“疏经”“松筋”“正骨”三个部分的调理来提升人体营卫之气,又配以御养灸法从而达到临床治愈和康复的目的。
“经”即经络。
人体的十二正经循行与上下肢体遍布全身,在中医里脾主四肢及肌肉,多以针对经络的调理离不开四肢与肌肉的调理。
疏通经络,舒缓肌肉,重在调理人体后天之本“脾”。
即调“经”意在调“脾”。
“筋”即肌腱、肌膜、韧带等。
“肝”主筋,筋又在肌肉的护裹中得以滋润濡养。
[推拿] 筋出槽与骨错缝辨析
[推拿] 筋出槽பைடு நூலகம்骨错缝辨析
坊间一般人都将正骨理解为整脊,放松按摩理解为理筋。如果整脊并配合按摩放松认为就是正骨理筋。筋骨并重。而其中又有些人认为整脊省力费时少。就是搬几下或压几下。而按摩费时费力。所以以整脊为主按摩为辅。而自称以正骨为主,理筋为辅。并言骨正筋自柔。此皆主观之理解。所谓正骨,就是将偏歪的骨头纠正。所谓理筋就是将纷乱错位的软组织理顺。现在人多受西医局部观影响,认为整脊就是正骨。岂知脊椎偏歪并非头痛医头,脚疼医脚那么简单。比如颈椎偏歪,相应的一二肋骨,锁骨也乃至更远的骨头必然会偏歪。我们知道颈椎有斜角肌、胸锁肌连于一二肋骨和锁骨。如果颈椎偏歪势必会通过肌肉带动这些骨头偏歪。而提肩胛肌而连接肩胛与上位颈椎。所以肩胛骨有问题,颈椎也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患者往往表现在颈肩难受。与其说颈椎病,不如说是颈肩病。可见西医所谓的整脊太局限化。没有整体观。同理腰椎也然。所以这也是我强调正骨反对整脊的原因之一。然后再说理筋。由于真正掌握理筋技术的人如凤毛麟角。所以可以说绝大多数人所理解的理筋都不正确。医宗金鉴中讲,十二筋经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从心转,法从手出。由于筋的概念是中医传统理论的东西。很难用西医理论解释。在现代人看来,十二筋经和十二筋脉一样。都是不可知的。然而我们从医宗金鉴与笔者所学来看。十二筋经是可摸知的。是真真实实可摸到的。笔者认为可不可以这样解释。所谓的筋转,筋翻。筋离。筋合。筋出槽等是否可以理解为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以及内脏病变等原因。而使其通行经络上的软组织发生紊乱。而理筋就是将这些软组织调整理顺。而使其内外经脉畅通,筋骨内脏功能得到恢复。而很多人将按摩等同于理筋,认为理筋费力见效慢。殊不知理筋也非常省力,一般只要摸着筋的翻转轻轻绕几圈筋便理顺。而且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病因多可立杆见影其。还有人以整脊为主,懒的按摩放松肌肉,自认为其为重骨不重筋,以骨调筋。其实连筋都不知为何物,如何调。有人认为自己既按摩松懈软组织,又整脊。便认为是筋骨并重。其实如果真正懂得什么是筋出槽就会明白。筋骨是一整体。骨错转的方向会影响到筋的翻转。反之亦然。在诊断时,要二者相互应证。通过筋的翻转和骨的错缝来判断筋骨是如何旋转错缝的。同理,在治疗中要通过骨的归位来调整筋的旋翻出槽,通过筋的回槽来调整骨的错缝。二者如一。并不能割裂的分开。也没有重那个轻那方 之理。当然也没有以何为主之理。另外,除了筋骨外还有筋骨和内脏的关系。由于十二筋脉连通内脏。筋经又与十二筋脉相通。所以筋经问题会牵连到内脏。内脏问题要牵连到筋骨。所以有些久病的筋骨问题要通过调整肝肾等内脏来调理才能见效。而真正的中医伤科手法需要师徒相传。口传心授。手摸心会。因此真正得其传的少之又少。故而多数人对筋出槽骨错缝只是闻其名而不知其实。故而有一些不知其所以然的说法也不足为奇,故写是文以辨析。
论筋出槽骨错缝
论筋出槽骨错缝昨天粉线了:什么叫“骨错缝、筋出槽”,颇受欢迎,今日把该专题相关素材分享给大家。
论筋出槽骨错缝(一)筋出槽一般要从骨错缝或患处去找,如摸着有一椎体偏歪或患者指出的某处疼痛,然后用心去摸,就会摸着一根筋一直传到远方。
如果病程久,如一般颈肩病都可以顺着摸到脚上,然后首尾相接。
顺着往上摸,可以摸到头上,然后首尾想接。
然后把筋松开,一般症状都会明显减轻。
偏歪的椎体也会归正。
有些久病的患者椎体只能归正一部份,需要再手法复位一下。
台湾林两传老师的摸筋结合西医解剖,与传统中医摸筋有些区别,其归筋方法是将筋摊平,然后给一个极限的力带动,使筋跳回。
我学的这一流派的方法是顺着筋翻转,一节一节的将筋翻回去。
一般所谓的筋节,阳性反应点都是筋上的一个横断面。
随着筋的翻转松开,筋节如果病程短的,都会松开化掉,但病程长的会还有残存,需要用手法再专门解一下。
筋松开后,再摸患处会感到很顺溜,肌肉软软的,没有张力,也没有筋节,骨头也会齐的,没有不干净的东西,也没有棱角。
患者会觉得舒服,热,或酸困,累,想睡觉,这些都是正常现像,一般过几天便会恢复,症状也会消失。
既然筋可以一直连到很远的地方,那么骨错缝也不是只有一两个地方错缝,一个两个椎体错缝,会顺着筋摸到骶髂,股骨,胫腓骨,甚至腿上的骨头都会或多或少有错缝,因为人体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结构,一个地方出问题,相关的很多地方都会出问题。
识别二维码走进武术藏经阁总有您需要的!由此既然筋可以顺势带回去,那么骨头也可以,正骨不需要多大力气,只需要顺势轻轻的一带就可以,只要你能摸得准。
以上所讲的全要摸法,只要能摸得准,能将劲的应力送到患处,能守着患处,就能归正。
这和太极拳的听劲很有点像,将劲力缓缓的送过去,而且还要摸得准能守着那个错位的筋和骨头,劲和错位点点对点对到一起,筋自然就翻开了,骨头也就很轻松的对正了。
可见所谓的整脊这种称呼本身就是有问题,比如颈椎错位,不只是颈椎有问题,相关的锁骨,胸椎,肋骨远至骨盆都会有问题,难道只是叭叭的搬几下脖子就能解决问题。
刘氏伤科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体会
刘氏伤科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体会作者:邱寿良来源:《云南中医药杂志》2009年第06期关键词:伤科;手法治疗;刘氏;经验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11-01刘氏伤科是为全国中药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单位,省临床重点示范科室。
它是由刘氏伤科前辈刘济川,刘秉夫父子创始,再由后人周时良,苏中和,邹文浩,王心支等继承和发展,手法治疗“筋出槽,骨错缝”的理论是他们几代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一套治疗软组织损伤和小关节紊乱的手法。
现介绍如下。
1筋出槽所谓“筋出槽”,是指人体软组织受到外力的作用,软组织损伤后,出现的筋络移位损伤和扭曲,而软组织损伤的病变部位则以韧带和关节囊为主。
典型的部位有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治疗原则早期以制动固定为主,后期以手法理筋调理为主,病人配合治疗为辅。
1.1肩关节“筋出槽”主要是指肩部因外伤而出现的症状,肩部外伤有肩关节脱位,肩部骨折,以及肩部软组织的损伤,经x线和MRI明确诊断骨折或关节脱位。
肩关节“筋出槽”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以制动为主,一般10~15天,此期间轻轻的用顺筋手法,外加包扎固定;中期,加大顺筋手法,稍微活动肩关节,轻轻的用食指和拇指作弹拨;后期,加大食指和拇指作弹拨的手法,顺着肌腱的方向按摸,使肌腱和肌肉能够活动,同时加大活动肩关节,嘱患者加强主动活动肩关节范围。
1.2肘关节“筋出槽”主要是指肘部因外伤而出现的症状,肘部外伤有肘关节脱位,肘部骨折,以及肘部软组织的损伤,经x线和MRI明确诊断骨折或关节脱位。
骨折或关节脱位应按常规处理。
肘关节“筋出槽”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以制动为主,功能位固定,悬吊患肢,一般10~15天,此期间轻轻的用顺筋手法,外加包扎固定,中期,加大顺筋手法,稍微活动肘关节,轻轻的用食指和拇指作弹拨,在后期,可以加大食指和拇指作弹拨的手法,加大活动肘关节,使肘关节囊能够舒展,嘱患者加强主动活动肘关节伸曲范围。
神奇的筋出槽骨错位病机秘诀
神奇的筋出槽、骨错位病机秘诀《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
筋是什么呢?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
很多病症,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筋论治。
人的身体里有一些总开关,治病养生都是在这些地方用力,所谓的不传之密也尽在于此。
曾经说过的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等,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身之大穴。
这些穴位也算不得什么秘密。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书中找不到的,但却是对以上诸症皆有疗效的养生之法——揉“地筋”。
道宗秘诀中有这样一句话,“天筋藏于目,地筋隐于足”。
藏于目,一般人难于下手去锻炼;隐于足,我们却可以把它找出来,为我们所用。
那怎么找呢?将脚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会从脚底浮现出来。
按摩这条硬筋,把它揉软,会有神奇的功效。
通常脾气越暴的人,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象琴弦一样。
凡是有肝病的人,这条经是必按之处。
你可能会问,这条“硬筋”在脚底,并不循着任何一条经啊。
其实稍微仔细些就会发现其实这根筋是循行在肝经上,只是肝经标注在脚背而不是脚底。
肝的问题是人体的一个核心问题,肝的功能加强了,人体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会显著提高。
但肝是最难调理的脏腑,药物难以起效,针灸似乎也鞭长莫及,《黄帝内经灵枢·九针篇》上的一句“肝主筋”,却道破了我们通往肝经的捷径——通过调理“筋”就可以修复肝。
所以说“书是黄金屋”一点也不过份,歧黄经典,真是字字珠矶,随便摘下一句都是“零金碎玉”,我们真是需要睁大眼睛才行。
这根筋虽然用途极广,但有些人却找不到它,揉这地方的时候反而会感觉这根筋软弱无力,塌陷不起,这样的人通常肝气不足,血不下行,反而需要把这根筋揉出来才好;还有的人虽然这根筋很粗大,揉起来却毫无感觉,也不坚韧,象是一根麻绳,五十岁以上的男士较为常见,这样的人通常年轻时脾气暴燥,肝功能较强,而由于酗酒、房劳、忧虑等诸般原因,现已肝气衰弱,更需要常揉此“筋”。
骨错缝、筋出槽的诊断与手法治疗讲解
骨错缝、筋出槽的诊断与手法治疗1 定义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1.3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
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2 诊断2.1 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2.2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2.3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2.4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2.5 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3 鉴别诊断:3.1 二头肌长头滑脱。
3.2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3.3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探讨林氏正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关键技术规
中图分类号 : R 2 7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4 5 X ( 2 0 1 7 ) 0 4 — 0 6 2 9 — 0 4
C a o ”a n d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p a r e n c h y ma o f c e r v i c a l v e ti r g o , k e y t a r g e t o f L i n S h i B o n e — s e t t i n g Ma n i p u l  ̄i o n , e t c . t h e ma n i p u l a t i o n s p e c i i f c a t i o n f o t r e a t me n t t e c h n i q u e s i s c l a i r i f e d .I t i s c o n d u c i v e t o t h e f u r t h e r p o p u l a i r z a t i o n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L i n S h i B o n e — s e t t i n g Ma n i p u l a t i o n .
【 Ke y wo r d s 】G u C u o F e n g a n d J i n C h u C a o ; L i n S B o n e — s e t t i n g ; Ma n i p u l a t i o n ; C e r v i c a l v e t r i g o ; T e c h n i c a l C i r t e i r o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
=============================
发布时间:2009-05-13 14:39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
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
中医认为,外伤劳损、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
理上筋附行于骨,或筋伴脉而行,各自都有其起止点,也有其正常顺序和位置。
一旦遭受外力的破坏,筋的运行位置、解剖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临床上的肌腱、韧带、筋膜的撕裂、撕脱、粘连与痉挛等等亦都属于“筋出槽”。
早在两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证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传统中医骨伤科中也早有文献记载,《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有:“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
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脊膂始直。
”以及“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使患者两手攀索,两足踏砖上,每足下叠砖三块踏定,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块,令病人直身,又各去一块,如是再三,其足著地,使气舒淤散,陷者能起,曲者可直”之论述,这些都是关于脊椎骨“筋”和“骨缝”的辨证及施治方法。
另有集满、蒙、汉正骨技艺真缔为一体的清朝宫廷建立的“上驷院绰班处”(即正骨科)的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也早公诸于世、众人知晓。
“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早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
如《礼记?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
”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
断。
”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难经》有“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涵。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分。
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
”这里不仅有骨缝这一名词,而且还提示了损伤后注意对骨缝的检查,也即是对关节处的脱位、半脱位和错缝的区别检查。
到清代在骨伤科的各种论著中,对“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就更为详尽,并且还提出了各种治疗手法。
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或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
”又说:“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这里不仅提示了骨错缝的原因,而且还将开错和微错作了程度上的区别。
同时提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
”强调了手法是治疗骨伤科四大方法之首,适用于骨伤科各种疾病,其中也包括了“骨错缝”和“筋出槽”的手法治疗。
《伤科补要》中对脊骨和四肢的骨错缝也分别作了叙述。
在十五则中的“脊背骨伤”有:“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
”这里不仅是指脊椎骨折和脱位,也还包括椎体小节紊乱与急性腰肌损伤在内。
根据“骨错缝、筋出槽”的原理,可用独特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与脊柱四肢骨关节,整复错位的骨关节和移位、出槽的软组织,以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协调患处内外平衡关系,缓解肌肉痉挛,调节神经反射等。
1975年,在传统医学“骨错缝、筋出槽”的临床研究基础上,专家首次提出了损伤性脊柱疾病发病和诊治机理的单(多)个椎体位移理论及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学说,并创用脊柱(定点)施转复位法。
最近十几年,不少学者从整理、发扬传统的“筋出槽”、“骨错缝”入手,以“中西结合互参”为主要手段,与国际上“整脊疗法”的研究和实践接轨,形成了各自不同风格的手法流派。
具有代表性的如:郭宪和等在《宫廷秘法,,伤筋、错缝的手法治疗》中介绍的清宫
中治疗伤筋与错缝的手法治疗,认为该病是由于关节软组织的轻度错动所致,虽然关节错缝因伤筋所致,但并非所有的伤筋都合并关节错缝,应该严格区分。
治疗以手法复位为主,强调技巧、功力,要求一准、二巧、三果断。
需要说明的是:“骨错缝”、“筋出槽”,“骨对缝”、“筋入槽”是历代学者从无数直观的临床现象中科学地总结而来的,但在现代医学领域里缺乏充足的客观依据。
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