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桩挤土问题

合集下载

预制桩挤土效应的现场监测与防治措施

预制桩挤土效应的现场监测与防治措施

与防治措施2023-11-06CATALOGUE目录•引言•预制桩挤土效应现场监测方案•预制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因素•预制桩挤土效应的防治措施•工程实例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背景介绍预制桩作为常用的基础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

然而,在预制桩施工过程中,挤土效应引发的环境影响和工程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挤土效应会导致周围土体的位移、变形,对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等造成影响。

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防治预制桩挤土效应的措施,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预制桩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实现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研究预制桩挤土效应的现场监测方法,了解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规律。

02预制桩挤土效应现场监测方案在桩身侧面贴设土压力盒,监测桩身与土壤之间的压力变化,以此判断挤土效应的程度。

监测方法选择土压力盒监测法在桩基施工前,设置静力水准仪于测点,实时监测地表沉降,以此判断挤土效应的影响。

静力水准监测法在桩基施工前,将深层沉降仪埋设至桩底附近,监测土体深层沉降,以获取挤土效应的深度影响信息。

深层沉降仪监测法监测系统建立建立监测网络将选择的监测点位连接成网,以便能够全面反映挤土效应的影响范围。

确定监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和地质条件,设定合适的监测频率,确保能够捕捉到有效的数据。

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基础形式及大小、桩的分布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监测点位。

利用自动化设备对选定监测点进行数据自动采集,减少人为误差。

数据自动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提取有用的信息。

将整理后的数据与施工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挤土效应的影响。

03数据采集与分析020103预制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因素不同的桩体材料对挤土效应有不同的影响,例如混凝土桩比钢桩更容易产生挤土效应。

桩体材料不同的桩体截面形状也会影响挤土效应,例如方形和圆形桩的挤土效应就有差异。

桩体截面形状桩体长度越长,挤土效应通常也会更显著。

静压桩施工沉桩阻力及沉桩挤土效应研究

静压桩施工沉桩阻力及沉桩挤土效应研究

模型实验验证
为验证考虑沉桩挤土效应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模型 实验。实验中采用了不同类型和尺寸的桩体进行打桩试验,测量并记录了桩周土 体的密度、高度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等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考虑沉桩挤土效 应的计算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结论
本次演示研究了沉桩挤土效应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考虑沉桩挤 土效应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 果表明,沉桩挤土效应对单桩极限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忽略这一影响可能导致 计算结果失真。因此,考虑沉桩挤土效应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具有重要的 实用性和理论价值,可以为工程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关研究
在静压桩施工沉桩阻力方面,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其 中,一些研究者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静压桩沉桩阻力的计算公式,如郎肯土压 力理论、库仑土压力理论等。另外,一些研究者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质 条件下静压桩的沉桩阻力,得出了沉桩阻力与土质条件、桩体材料等因素的关系。
在沉桩挤土效应方面,研究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沉桩挤土效应对周围土体的位移、应力分布以及建筑物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 了减小沉桩挤土效应的影响,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预钻孔、控制沉桩速度等措施。
考虑沉桩挤土效应的单桩极限承 载力计算模型
基于沉桩挤土效应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提出考虑沉桩挤土效应的单桩 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
Q极限=Qo+ΔQ=Qo+kΔρgΔh
其中,k为沉桩挤土系数,Δρ为桩周土体密度增加量,g为重力加速度, Δh为桩周土体高度增加量。
根据实验数据回归分析,沉桩挤土系数k可取值为1.0~1.5,具体值应根据 工程实际情况确定。

桩基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分析及预防措施

桩基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分析及预防措施

桩基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叙述了打桩施工产生的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关键因素,并就如何消除这些影响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桩基施工;挤土效应;防治措施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由于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桩基础成为常用的基础形式。

它有许多优点,如实用、可靠、经济、施工简便等。

但在城市建筑物密集区,因打桩作业引起的环境病害明显增多。

桩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已经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甚至企业经营和社会形象,特别是桩基施工引起的挤土效应,有时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社会要向前发展,旧城区要改造,在建造新建筑物的同时,又不致影响原有建筑的正常使用,因此,对桩基施工产生危害的现象进行分析并采取经济合理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是一个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重要课题。

1 挤土效应概述1.1 什么是挤土效应当大量的预制桩打入地基地中,相当于桩体体积的土体就向四周排挤,使桩周围的土受到严重的扰动。

在打桩时产生的振动和挤压的影响下,无论是地表或深层的土体都会发生变形。

在地表附近的土体是向上隆起,而在地表以下较深层地土体,由于覆土层的压力作用,不能向上隆起,就向水平方向排挤,这就是打桩的挤土效应。

它使周围土体结构破坏,从而使土体向上隆起和向四周产生侧各位移。

1.2 桩施工挤土机理及其规律在软弱土层中打桩时,地面下土体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挤压扰动,桩周土体最先达到塑性流动和结构性破坏,较远距离的土体仍处于弹性阶段。

挤土影响主要是桩入士时将挤开相应体积的土体,在桩周饱和软粘土中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桩周土体孔隙水压力迅速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大为降低。

经扰动的土体极易蠕变,表现为地表、浅层和深层土体发生竖向和水平的位移,其数值和范围(半径约为桩入士深度)相当可观,直到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并恢复到常值,挤土对相邻建筑的地下设施的危害才会停止。

此外挤土可造成已打入的桩上浮、侧移或挠曲;在粘性土中打桩常发生地表隆起。

浅谈静压管桩挤土效应及预防措施#

浅谈静压管桩挤土效应及预防措施#

浅谈静压管桩挤土效应及预防措施静压管桩在沉桩的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进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可能造成周围的建筑物的开裂、道路隆起以及地下管线断裂等事故。

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挤土效应的产生。

静压管桩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挤土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具体的表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挤土的过程中,桩周的土体发生变形,从而对其周围的建筑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个是在压桩前后土体的应力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承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静压管桩挤土效应影响表现如下(1)沉桩时在压桩区一定范围内产生土体的水平位移。

在饱和软土中沉桩时,由于桩要置换相同体积的土,对周围土体产生侧向挤压,引起土体水平位移,过量的土体水平位移作用在先前打入的桩上,会造成桩位的偏移、桩身的弯曲,甚至会造成桩的折断。

(2)沉桩时,桩对周围土体产生的挤压作用,还会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地面的垂直隆起和抬高,并有可能造成先沉入桩上浮。

由于地面隆起,己沉入桩上抬,造成桩尖脱空,对于端承桩而言,极大地影响了单桩承载力的发挥。

(3)静压桩挤土效应引发的环境问题。

土体的垂直隆起和水平位移会对沉桩范围外一定距离内的建筑物、道路、隧道,地铁和管线造成一定程度的破损,有可能引发工程事故。

(4)沉桩过程中,特别是在饱和软新土中沉桩,会产生很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

过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也妨碍施工的速度,甚至威胁邻近建筑物的安全,也会影响桩基的承载力。

超静孔隙水压力在施工后一段时间内的消散还会对土体的强度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引起土体强度的变化。

(5)沉桩时桩对土体的扰动,使桩身周围土体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桩周土体实际上是一个被撕裂、破坏、扰动和重塑的过程。

土体的原始结构被破坏,土体工程性质较沉桩前有较大的改变。

二、施工过程中控制防止挤土的预防措施(1)井点降水:静压桩施工过程中会在瞬间产生很大的超孔隙水压力,对周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如果能在压桩之前就将地下水位降低到一定深度,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就会大大减小。

打桩挤土问题

打桩挤土问题

打桩引起的挤土问题及其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1 打桩挤土问题及其对基桩承载力影响研究现状软土地区饱和软粘土具有含水量高、渗透性弱、抗剪强度低的特点。

在该地区进行预制桩沉桩施工时,因挤土效应和产生的超静孔压,导致桩周围土体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和隆起,由于孔隙水压力向四周的传递和群桩施工中的叠加因素,位移和隆起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己打入的邻桩和邻近建筑物产生侧向位移和上抬,从而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土体的渗透系数小,因而产生的超静孔压消散慢,超静孔压在施工后一段时间内的消散对土体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而土体强度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桩的极限承载力。

打入桩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已经得到广泛关注。

张咏梅、张善明(1982)[1]针对打桩施工引起的空隙水压力变化进行了研究。

张诚大(1987)[2]提出了一种预估打桩对周围影响程度的方法。

张庆贺、柏炯(1997)[3]分析了打(压)桩引起的地振动与挤土的机理和规律,提出环境病害预测判据、方法和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提出了打桩挤土的半解析有限元数值方法与简化实用计算方法。

阳军生、刘宝琛(1999)[4]视沉桩挤土引起的地表位移符合随机过程,应用随机介质理论,提出了预计打桩引起的地表位移与变形的计算公式和计算程序。

刘希亮、罗静、边永光(1999)[5]认为周围桩体的挤土效应和自身沉桩的挤土作用是桩体隆起的两个主要因素,并对桩体隆起位移曲线进行分析,认为桩体隆起曲线大致呈正态分布形状。

周健、徐建平、许朝阳(2000)[6]以有限元方法为主要分析手段,对群桩地表的隆起、桩周土体的侧移、挤土产生的应力及其对周围桩体的影响等挤土效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

姜朋明、尹蓉蓉、胡中雄(2000)[7]以小孔扩张挤土理论为出发点,将打桩问题简化为半无限体中的孔洞问题,利用边界单元法,对群桩施工过程中引起土体位移进行计算。

罗嗣海、侯龙清、胡中雄(2002)[8]推导了具有一定初始半径的圆柱形孔扩张的弹塑性解,研究了预钻孔取土打桩时预钻孔孔径大小对挤土效应的影响。

浅析管桩的挤土效应及其应对技术方法

浅析管桩的挤土效应及其应对技术方法

浅析管桩的挤土效应及其应对技术方法摘要:桩基工程由于其诸多优点而在软土地基的城市建设中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但是管桩在沉桩过程中会对桩周土体产生挤压,并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从而影响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公共设施的安全。

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思路对软土地基中管桩沉桩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软土地基;管桩;挤土效应;圆孔扩张引言:随着城市环境要求减少施工污染及静压管桩大力推广和应用。

静压法沉桩由于其有无噪音、无振动、无污染、无冲击力等优点,同时选用高强预应力管桩作为基础,具有工艺简明、技术可靠、造价便宜、检测方便等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建设单位认识到了管桩的优越性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以下对管桩入土后产生的挤土效应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对设计、施工、监理有所帮助。

1.概念及其产生机理静压法施工预应力管桩属于挤土类型,往往由于沉桩时使桩四周的土体结构受到扰动,改变了土体的应力状态,产生挤土效应。

挤土效应一般表现为浅层土体的隆起和深层土体的横向挤出,挤土效应对周围路面和建筑物引起破坏,对已经施打的桩的影响表现为桩身倾斜及浅桩(≤20m)上浮。

某工程同一承台桩间距为1.35m~1.7m,均大于2倍桩径,柱距为7.0~10.0m之间,工程管桩采用PTC-A550(70)-10和PC-AB550(100)-10,且桩长≥45m,在沉桩时,由于桩对土的挤压,在桩周围达1.5倍桩长范围内的粘土层中产生超孔隙压力水,超孔隙压力水随着土体的隆起和侧移而慢慢消失,如果压桩施工方法与施工顺序不当,每天成桩数量太多、压桩速率太快就会加剧挤土效应。

2.挤土桩的分类首先我们将桩按挤土情况进行分类,在桩挤土的过程中,体积等代率越大,其危害越大。

根据挤土效应的大小,将桩分为三类:排挤土桩通常指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木桩、沉管灌注桩等。

非排挤土桩如挖孔桩,钻孔灌注桩等。

低排挤土桩概念不够明确,排土程度多少没有具体的标准,一般认为如H 型钢桩,开口管桩等。

管桩施工挤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40

管桩施工挤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40

管桩施工挤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针对管桩施工挤土的原因及特点,从减少桩的排土量、降低超静孔隙水;合理安排沉桩施工顺序及进度;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地基土特性;设置防渗防挤壁;设置防挤土槽;设置防挤孔;先开挖基坑后沉桩;加强监测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挤土产生的原因及特点管桩虽为开口桩,而且多数施工方法是开口打入法,但根据现场打桩观察分析,在入土过程中,很快在桩尖处便会形成一土楔(高度和地面表层杂填土的性质有关,约为桩身长的1/4~1/3),因此无论是锤击沉桩还是静压沉桩,其入土时的挤土情况虽比闭口桩稍好,但还是比较严重。

下面,对挤土产生的机理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稍作分析。

在不敏感饱和软粘土地基中沉桩时,由于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很低,具有弱渗透性和不排水时压缩性低的特点。

桩沉入地基后桩周土体将受到强烈扰动,受扰动后的土体极易蠕动,主要表现为径向位移,桩尖和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受到不排水剪切以及很大的水平挤压,桩周土体接近于非压缩性,将产生较大剪切变形,此时地基扰动重塑土的体积基本上不会产生大的变化。

土体颗粒间孔隙内的自由水被挤压而形成较大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从而降低了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促使桩周邻近土体因不排水剪切而破坏,略小于桩体积的土体在沉桩过程中向桩周发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和隆起。

由于孔隙水向四周消散及地基土体低压缩性的影响,以及群桩施工中的迭加影响,进一步扩大位移和隆起的影响范围,这也会使已打入的邻桩产生上浮、侧移或挠曲,还可能导致临近建筑物基础上抬、结构变形、地坪和墙面开裂,损坏地下管线和设施以及边坡失稳等一系列环境事故。

在敏感粘性土中沉桩时,土体受挤动的特征不同于不敏感的饱和软粘土,因为沉桩时对地基土的扰动会使地下水位以上的桩周敏感粘土液化,液化土被挤到桩周地表上,相应地减少了桩周土体的侧向位移,也减少了桩周范围外地表土的隆起,且沉桩将促使敏感粘土产生重新固结,从而减少了地基土体的隆起,其隆起量也往往小于桩的入土体积。

浅谈静压桩施工的挤土问题

浅谈静压桩施工的挤土问题

某全现浇浇混凝土框架办公楼工程,长96.12fn,宽26.12m, 建筑工程1 6900m2,地下一层,地上七层,基础采用400ram× 400ram预制静压方桩,设计桩长为14—17m,桩数共349根。本工 程地处南京河西地区,原始地貌属长江河漫地貌单元,拟建场 地地质钻探剖面图。
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见表1:
生大面积倾斜,造成50%的工程桩报废,损失工期2.5个月,损失 投资120万元。 南京河西某小高层住宅楼工程,基础采用管桩直径600ram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长31m,基坑开挖完成一天后就发生42%
的管桩倾斜,工程桩中25%的桩并被判定为Ⅲ类桩需要进行加
固处理。
三、工程实例
(一)工程概况
南京河西某七层全现浇混凝土框架办公楼工程采面 4001/im×400mm预制静压方桩,桩长为l 7m。一次开挖基坑完成一 半后,发生了桩基大面积倾斜,最大桩顶位移值1.29m,相应倾角 为80。14。,造成25%的工程桩报废,基础加固增加了159根钻孔 灌注桩,增加投资约120了亍元,损失工期约2个月。 苏州工业园区某3幢住宅楼工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桩径300ram.桩长为11m,当基坑开挖工作基本完成后,管桩发
其中在群桩之中最大的桩顶位移值已达到1.29m,相应的 倾.斜角在80—140之间。 2.桩体倾斜的方向基本致(朝向西倾斜),而基坑土方开 挖顺序正是由西向东进行的。 3.桩距较密集的承台处群桩倾斜角度要比桩距较疏的单 排桩要大。 4.先被开挖暴露出来的桩倾斜的程度要比暴露出来的桩 倾斜程度要严重。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169-02 高,施工过程中产生噪声小,对周边影响小,施工速度快,特别
适合在城市地区采用。预制混凝土方桩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桩引起的挤土问题及其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1 打桩挤土问题及其对基桩承载力影响研究现状软土地区饱和软粘土具有含水量高、渗透性弱、抗剪强度低的特点。

在该地区进行预制桩沉桩施工时,因挤土效应和产生的超静孔压,导致桩周围土体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和隆起,由于孔隙水压力向四周的传递和群桩施工中的叠加因素,位移和隆起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己打入的邻桩和邻近建筑物产生侧向位移和上抬,从而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土体的渗透系数小,因而产生的超静孔压消散慢,超静孔压在施工后一段时间内的消散对土体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而土体强度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桩的极限承载力。

打入桩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已经得到广泛关注。

张咏梅、张善明(1982)[1]针对打桩施工引起的空隙水压力变化进行了研究。

张诚大(1987)[2]提出了一种预估打桩对周围影响程度的方法。

张庆贺、柏炯(1997)[3]分析了打(压)桩引起的地振动与挤土的机理和规律,提出环境病害预测判据、方法和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提出了打桩挤土的半解析有限元数值方法与简化实用计算方法。

阳军生、刘宝琛(1999)[4]视沉桩挤土引起的地表位移符合随机过程,应用随机介质理论,提出了预计打桩引起的地表位移与变形的计算公式和计算程序。

刘希亮、罗静、边永光(1999)[5]认为周围桩体的挤土效应和自身沉桩的挤土作用是桩体隆起的两个主要因素,并对桩体隆起位移曲线进行分析,认为桩体隆起曲线大致呈正态分布形状。

周健、徐建平、许朝阳(2000)[6]以有限元方法为主要分析手段,对群桩地表的隆起、桩周土体的侧移、挤土产生的应力及其对周围桩体的影响等挤土效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

姜朋明、尹蓉蓉、胡中雄(2000)[7]以小孔扩张挤土理论为出发点,将打桩问题简化为半无限体中的孔洞问题,利用边界单元法,对群桩施工过程中引起土体位移进行计算。

罗嗣海、侯龙清、胡中雄(2002)[8]推导了具有一定初始半径的圆柱形孔扩张的弹塑性解,研究了预钻孔取土打桩时预钻孔孔径大小对挤土效应的影响。

李月健(2003)[9]根据土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本文用空穴球形扩张和源-源影射的方法,推得了挤土桩打桩结束后土体内产生各点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取得了打桩后离桩越近,土体被挤密的程度越大,砂土比粘土更容易挤密,并且挤密的范围更大以及桩径越大,土体挤密程度越大,影响范围也越大等基本规律,并由此预估砂土地基标贯锤击数及液化状态的变化。

王兴龙、陈磊、窦丹若(2003)[10]运用小孔扩张理论结合回归分析方法导出了计算土体位移量的经验公式。

王兴龙、石春梅(2004)[11]研究了桩长、桩型及打桩的速率、顺序等因素对挤土的影响。

张忠苗, 辛公锋, 俞洪良(2006)[12]研究了软土地基中管桩挤土上浮对桩侧阻、端阻和承载力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群桩上浮规律和影响因素。

杨生彬, 李友东(2006)[13]通过对PHC管桩打桩前后原位地基土变化情况的测试、打桩的监测以及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的监测等试验研究,分析了PHC管桩沉桩挤土效应。

Hagerty & Peck(1971)[14]认为群桩范围内地表的垂直隆起的体积大约是被桩代替的体积的50%。

Orrje & Broms(1967)[15]和Adams & Hanns(1971)[16]则认为,该数值分别为30%和100%,这可能与土质条件和环境有关。

打桩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打桩引起的超静空压,降低了桩周土对基桩的约束作用;2、打桩扰动降低了桩周土的强度。

Dudler et al (1968)[17]通过试验研究发现,砂层中沉桩8个月后的强度较沉桩前增长了1.4倍。

Tavenas & Audy(1972)[18]调查了45根打入细砂层的钢筋混凝土桩的静载试验结果,发现打桩完成后15~20天时的承载力比打桩后半天的承载力提高了70%。

Parsons(1966)[19]和Yang(1970)[20]在实际打桩过程中发现,当打入土层的桩达到一定数量后,土体有了较高的密实度,而后再打入的桩承载力会随时间而下降。

Moller(1981)[21]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观测到,当桩打入密实或高密实细砂土中,桩周土体产生了负孔压,桩的承载力随着负压的消散而降低,出现“松弛效应”。

在粘性土中,沉桩后由于土体的再固结,当桩尖土的压缩量大于桩尖的下沉量时,桩侧就要受到负摩阻力的作用,G. G. Meyerhof认为负摩阻力对于摩擦桩一般是无关紧要的,但对端承桩,可能会有很大影响。

2 打桩挤土问题及其对基桩承载力影响的研究方法大约从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采用数值分析和理论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压桩问题,主要的分析方法有圆孔扩张法、应力路径法、有限单元法等。

为了研究由于打桩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对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我们通过假定桩身沉入时桩尖处各点均按球形空穴扩张,利用源-源的影像法和Boussinesq解解决用无限体内球形扩张的解答来模拟半无限体中沉桩的问题[22],同时还考虑了沉桩时桩侧摩阻的影响,获得了挤土桩沉桩后在周围土体内产生的应力场、位移场、孔隙水压力场和土体强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沉桩后超静孔隙水压力分布与消散以及地基土在沉桩前后强度的变化。

2.1 单桩沉桩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单桩沉桩产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可按下式表示:(,)()()()(,)()()()(,)()()()(,)()()()(,)()()()(,)()()r r r r z z z z zr zr zr zr r r r rz z z r z r z r z r z u r z u u u u r z u u u θθθθ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ττττ=++=++=++=++=++=++源地表应力修正摩阻力修正源地表应力修正摩阻力修正源地表应力修正摩阻力修正源地表应力修正摩阻力修正源地表应力修正摩阻力修正源地表应力修正()z ⎧⎪⎪⎪⎪⎨⎪⎪⎪⎪⎩摩阻力修正(1)式中各项分别入式(2)~(12)所示。

(1)单桩即n 个空穴球形扩张对土体内任一点产生的应力和位移22221122222211122121222211222222111221121()()()[]()[]()()()[]()()()[()n i i r r i i r i i i i i i i n i i i ni i z r i i r i i i i i i ii i zrr i i i z h z h r r H R R R R H z h z h r r H R R R R r z h r z h H R θθθθθθθθσδσσσσσδσσσδσσσσσδσσ===-+=+++=+-+=+++-+=--∑∑∑源源源源22212()]nr i i i i R θσσ=⎧⎪⎪⎪⎪⎪⎨⎪⎪⎪⎪-⎪⎩∑ (2) 其中: n=L/δH 43H R uδ=以上式子为用源-源方法求得,其中:单个真实源O 1在土体内各点产生的应力和位移1211212112()()()()ni i zr i r i i i inr i r i ri i i z h z h u H u u R R u u u H r R R δδ==-+⎧=+⎪⎪⎨⎪=+⎪⎩∑∑源源 (3)2211221112211221111211111()()()()()()()()()()r r zr zr r z r r r r z h R R z h r R R r z h R z h u u R r u u R θθθθθσσσσσσσστσσ⎧-=+⎪⎪⎪=⎪-⎪=+⎪⎪⎨-=-⎪⎪⎪-=⎪⎪⎪=⎪⎪⎩源源源源源源 (4) 式中:2221()R z h r =-+。

单个影像源O 2在土体内各点产生的应力和位移: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r r zr zr r z r r r r z h R R z h r R R r z h R z h u u R r u u R θθθθθσσσσσσσστσσ⎧+=+⎪⎪⎪=⎪+⎪=+⎪⎪⎨+=-⎪⎪⎪+=⎪⎪⎪=⎪⎪⎩源源源源源源 (5) 式中:2222()R z h r =++(2)地表应力修正除桩顶外由于地面应力在土体内产生的位移和应力:2(1)(12)2(){[]}cos 0222(1)2(){[2(1)]}022u u q r r u d d R r ER R z R q z u d d R z ER R μμπθρθρπμπμρθρπ⎧''-+-∞'⎪=-⎰⎰''+⎪'⎨⎪-+∞=-+⎰⎰⎪''⎩地表应力修正地表应力修正 (6)2(12)322(){[]cos 0232(12)2()sin }222(12)322(){[]sin 0232(12)2()cos }22()u u q R r z R r R z R R q z R d d R R z R q R r z R R z R R q z R d d R R z R z μπσθπμθρθρπμπσθθπμθρθρπσ''--∞'=-⎰⎰'+'''--''+-''+'''--∞'=-⎰⎰'+'''--''+-''+'地表应力修正地表应力修正地表应力修正332()052232()()cos 052uuqz d d R R qr z d d R zr R πρθρππσθρθρπ⎧⎪⎪⎪⎪⎪⎪⎪⎪⎪⎨⎪⎪⎪⎪-∞=-⎪⎰⎰'⎪⎪'-⎪∞'=-⎰⎰⎪'⎩地表应力修正 (7) 222222212()()ni ri i i i i ii h r q H R h r R R θδσσ==+=+∑ (8)式中R ’、r ’和θ’分别由下列几式求得,r ,z 为在地面上计算点离桩中心的水平距离和深度:sin cos arctgr ρθθρθ'=- (9)2222222222cos 2cos r r r R r z r z r ρρθρρθ'⎧=+-⎪⎨''=+=++-⎪⎩ (10)(3)桩侧摩阻力修正桩侧摩阻产生土体内的应力和位移:()()()()()12200(12)()(12)(7)033811222223()6(12)()6()3(34)()55122411230()7()22212200R u f d d q R u z h z h L L r R R z h h z h h z h r z h r R R zh Z h r dh z h R R R R u f d d q R u L ππρθρμμσπμμμμμππρθρσθ-⎡⎰⎰---+⎢=⋅-⎰-⎢⎣+-+-+----+⎤--+⎥-+++⎥⎦⎡-⎰⎰⎢⎣=摩阻力修正摩阻力修正()()()()(12)(34)()6033811222416()6()55()(12)222212200(12)()(12)()033811223(34)()3()(z h z h h L R R h z h h z h dh z h R R R R R u f d d q R u z h z h L L z R R z z h h z h μμπμμμππρθρμμσπμμ⎤-⎡⎥--+-⎦⎢⋅-⎰-⎢⎣⎤-++⎥-+-++⎥-⎦⎡⎤-⎰⎰⎡⎢⎥----⎣⎦⎢=⋅-+⎰-⎢⎣-+-+-摩阻力修正()()335)30()3()575221122300(12)(12)3()0335*******(34)()3(3)30()22z h zh z h z h dh R R R R u f d d q R u z h L L zr R R R z z h h z h zh z h dh R R ππρθρμμτπμμ⎧⎪⎪⎪⎪⎪⎪⎪⎪⎪⎪⎪⎪⎪⎪⎪⎪⎪⎪⎪⎨⎪⎪⎪⎪⎪⎪⎪⎤⎪-++⎥⎪--⎥⎪⎦⎪⎡⎤-⎰⎰⎡⎢⎥---⎣⎦⎢=⋅-+-⎰-⎢⎣⎤-+-++⎥--⎥⎦⎩摩阻力修正⎪⎪⎪⎪⎪⎪⎪⎪⎪ (11) ()()()()()()[()()12200031611344(1)(12)6()35()2222122()200813401612234()(34311R u f d d r q R u z h L L u r G R z h zh z h dh z h R R R R R u f h d d q R u L L u z G R z h R R ππρθρπμμμμππρθρμμπμμ⎡⎤-⎰⎰⎡⎢⎥-⎣⎦⎢=-⋅⎰-⎢⎣⎤----+⎥+-+++⎥⎦⎡⎤-⎰⎰⎢⎥---⎣⎦=-⋅⎰-⎡---⎢+++⎢⎣摩阻力修正摩阻力修正2)()26()3522z h zh zh z h dh R R μ⎧⎪⎪⎪⎪⎪⎪⎪⎪⎨⎪⎪⎪⎪⎪⎤⎪+-+⎥+⎪⎥⎪⎦⎩(12) 式中:r ,z 为计算点到桩中心的水平距离和到地面的垂直距离2222212()()R r z h R r z h =+-=++,,q 为由于影像作用产生的地表应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