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入仕之谜

合集下载

庄子人物经历简介

庄子人物经历简介

庄子传第一章庄子其人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思想大解放、学术大发展的时代。

在众多学者中,有一位大思想家庄子,是道家集大成的人物。

可惜,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古代文献中确切的记载不多。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史记》和《庄子》以及历史上的传闻轶事来了解庄子的大概生平。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县(今河南省商丘市,一说今山东省曹县)人。

庄子的生卒年代难以确知,大约在公元前368年(周烈王七年)—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与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大致同时而稍后。

因此庄子大体生活于战国中期。

庄子生活的时代并非天下大治的繁荣时期,当时天下分成许多小的诸侯国,且大小战争连年不断,庄子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忧民感伤,只好走隐遁一途。

他的生活是贫困的,曾向监河侯借过粮,并受到戏弄;还曾靠织草鞋为生。

他见魏王时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破烂的草鞋。

虽然一生贫困,但他乐天知命,安贫乐道,淡泊利禄,并且时而对统治者进行无情的嘲讽。

他一生朋友不多,门徒也很有限,官场与学界名人中惠施与他交往最深。

两个人虽然在人生追求和学术思想上的分歧都很大,但是两人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

庄子少年时在蒙县的一位章老先生办的私塾中学习。

20多岁的时候,开始四处远游,曾到过楚、魏、鲁、赵等地,庄子非常喜欢楚越之地。

30多岁的时候,在蒙邑出任漆园吏。

可是没干几年他就辞官了,回到蒙县,与战国时代其他思想家一样从事讲学与著作。

著书《庄子》,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一、生逢战乱热爱自然1战国中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当时周天子的权威丧失殆尽,各个国家的诸侯纷纷割地相继称王称霸。

春秋时期有大大小小约100多个国家,到了战国时代,经过激烈争战,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主要形成了秦、齐、楚、魏、赵、韩、燕7个大国,和鲁、宋、越等小国。

为了争夺土地,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愈演愈烈,动辄出兵十万数十万,一次战役短则数月,长则可以旷日持久至好几年。

《庄子·应帝王》原文及译文

《庄子·应帝王》原文及译文

《庄子·应帝王》原文及译文《庄子·应帝王》【题解】《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

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

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

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全篇大体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于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说出理想的为政者,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

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虫之无知",指出制定各种行为规范乃是一种欺骗,为政者无须多事,倘要强人所难就像"涉海凿河","使蚊负山"一样。

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进一步倡导无为而治,即"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主张。

第四部分至"而游于无有者也",提出所谓"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贷万物"的无为之治。

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终",叙述神巫给得道的壶子看相的故事,说明只有"虚"而"藏"才能不为人所测,含蓄地指出为政也得虚己而顺应。

第六部分至"故能胜物而不伤",强调为政清明,应像镜子那样,来者就照,去者不留,"胜物"而又"不伤"。

余下为第七部分,叙述浑沌受人为伤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

全篇以这七个故事,寓托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原文】齧缺问于王倪[1],四问而四不知。

齧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2]。

庄子为何不当官 小官太累不屑作 大官危险害怕作

庄子为何不当官 小官太累不屑作 大官危险害怕作

庄子为何不当官小官太累不屑作大官危险害怕作导语: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

这种巅峰的文化意义,在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

这种巅峰的文化意义,在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

进入“坐忘”境界的庄子,是世俗完全摆脱、心灵彻底自由的一个象征。

所以,庄子作为“图腾”,始终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所仰慕,所效仿。

在他们看来,庄子那种既不“入世”,又不“避世”,姑且“游世”的人生哲学(“不傲睨万物,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乃是“十有九人堪白眼”处境中的自己最好的精神慰藉。

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是出乎本性主动朝着这方面做努力,如“浑身上下静穆”的陶渊明;有的人则是在人生道路上摔了跟头之后再回过头来寻觅庄子这个精神港湾,如李太白、苏东坡。

不过,殊途而同归,这恐怕也是事实。

其实,庄子是人不是神,他的德行、他的修为也并非一朝一夕精进到这样的地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即便是天才,他离开娘肚子的第一声哭,也同平常的婴儿一样,而绝不可能是一首美妙的诗或者是一曲动听的歌。

依我看,庄子能够参悟天地的奥秘、省识人生的玄机,恐怕有幸依赖于他自己仕途上挫折所提供的特殊契机。

换句话讲,庄子与官场的种种瓜葛,恰好使得他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真正超越了世态常情的羁绊,走向了“一是非而齐生死”的境界。

众所周知,中国读书人的千般苦闷、万种烦恼,都出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社会世态。

作为“毛”,管你是白毛黑毛、粗毛细毛,还是软毛硬毛、长毛短毛,都得依附在特定的社会体制这张“皮”上,而毛的意义、毛的作用,按传统的认知理念,则又在于能否当官,进入主流圈,拥有话语权,而不被边缘化。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云云,其实就是指读书人能把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开出一个好价格,兜售给帝王家,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当然这只是在“吾皇圣明”的盛世时代),换取一顶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官帽戴戴。

庄子的典故_庄子的典故介绍

庄子的典故_庄子的典故介绍

庄子的典故_庄子的典故介绍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关于庄子的故事有很多,但也有关于庄子的典故。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庄子的典故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庄周梦蝶的典故战国时期楚国的楚威王仰慕庄子的经世之才,想要请他出仕楚国辅佐自己,于是两次派遣使者携带珍贵的礼物前去恭请庄子出仕楚国,没想到却被庄子接连拒绝。

楚威王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第三次派遣使者前去,并许诺给庄子更高的官位。

王使第三次到了庄子的家里,庄子正午睡未醒,于是便恭敬的立于一旁等候庄子睡醒。

过了四刻时辰,庄子终于悠悠醒来。

一见王使,庄子就先开口说道:“刚才我在梦里见到自己化成了一只蝴蝶,无拘无束的在空中飞翔,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自由啊。

”王使见庄子又要出口拒绝出仕,连忙打断道:“在梦中你可以化成蝴蝶,但是那只是在梦中,睁开眼睛还是要做庄周啊。

大王请你去楚国功成名就呢”庄子则是笑着说道:“为什么是庄周做梦化成蝴蝶,而不是蝴蝶做梦化成庄周呢?说不定我们现在都在梦中呢?”庄子坚决不受,王使只能失望而回,向楚威王报告了经过。

楚威王则理解了庄子的隐含深意:“庄周是觉得世间的功名利禄,都是如同云烟,像是做梦化蝶一样仅仅是一场空啊。

”庄子鼓盆而歌的典故庄子晚年的时候他的妻子去世了,好友惠施来奔丧吊唁。

惠施走进庄子的家中,只见庄子的大儿子跪在门口迎接前来奔丧的友人亲族,见到惠施,他悲伤地道:“我替母亲谢谢伯父前来。

”惠施将他扶起来,安慰了几句,让他不要过度悲伤,然后就面带哀色的进入了大厅灵堂。

只见庄子散坐在棺材旁边的地上,面上无丝毫悲痛之色,竟然用瓦盆当乐器,以手击之伴奏,高声大唱。

见到好友惠施前来,继续面不改色高唱依旧。

惠施气愤的对他说:“夫妻多年,恩爱礼敬,她为你生儿育女,没有半句怨言,现在撒手人寰。

你性格淡泊不悲伤哭泣也就罢了,竟然还在此击盆高唱,庄周你这真是太过分了。

”庄子淡泊说:“惠施你错了,同床共枕这么多年,我怎么可能不悲伤。

但是我不能被悲伤所支配,我还要仔细地回想与她在一起的时光啊。

借问庄子您是谁?

借问庄子您是谁?
第三,楚威王派了两个大夫聘任庄子做官,不仅《史记》有记载,《庄子》书也有两次记载,一在《秋水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在《列御寇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菽),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这二则记载,与《史记》所记“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资相互参照,底子相似,措辞相异。史书注重年代,强调是“楚威王”聘请;《庄子》记载则在职位上留有分寸,不说“许以为相”,只说“愿以境内累矣”。然而楚国那时是一流大国,区区一个宋国的漆园吏,不见有何政绩,写的文章也没有安邦定国的效能,楚王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请你当大官呢?而庄子还偏偏不愿意去,说自己不愿当牺牲的牛,似乎这邀请还不能排除杀身之祸的潜在危险,宁愿当在河沟里拖着尾巴打滚的乌龟。那两个使者居然也心照不宣地说“还是当乌龟吧”,并无强迫他赴楚的意思,这里又蕴含着何种政治文化密码?
那么,庄子到底是谁?根据我的考证,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代。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两次讲到,庄氏出于楚庄王,战国时有庄周,“著书号《庄子》”。郑樵遍读唐以前的书,广搜博引,写成《通志》二百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因此他说庄氏出于楚庄王,是有唐以前的牒谱文献为据的。当然,“庄”是一个美谥,春秋战国之时,以“庄”为谥号的国君有十几个,但庄氏的出处具有特指性,特指和泛指是迥然有别的,“庄氏出于楚庄王,僖氏出于鲁僖公。康氏者,卫康叔之后也。宣氏者,鲁宣伯之后也”,这是记载得清清楚楚的。

关于庄子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关于庄子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关于庄子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庄子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故事一:惠子相梁原文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chú),子知之乎?夫(f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译文惠子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

”所以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里搜捕了几日几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yuānchú),你知道它吗?鹓雏鸟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鸟(yuānchú【下同】)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鸟,发出‘吓’(hè)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国(相位)来恐吓(此处作动词,读hè)我吗?”故事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出仕入仕作文素材

庄子出仕入仕作文素材

庄子出仕入仕作文素材
《庄子与出仕入仕》
嘿,咱今儿来聊聊庄子和出仕入仕这档子事儿。

你知道吗,就像我之前有一次找工作的经历。

那时候我可纠结了,有个公司给我发来邀请,让我去入职呢。

我就开始琢磨呀,这到底去不去呢。

去的话,就得按部就班地工作,得听领导指挥,说不定还得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可要是不去吧,又觉得好像错过了一个机会,万一这是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呢。

就像庄子,面对出仕的机会,他也得好好思量一番呀。

去工作吧,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既定的轨道,可能会稳定,但也少了很多自由。

就像庄子要是出仕,就得遵循官场的那一套规则。

可我又不想被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住,我还是喜欢自由自在的。

这多像庄子追求的逍遥自在呀,不想被世俗所累。

但反过来想,不入仕或者像我不接受那份工作,就得继续在找机会的路上晃悠,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安定下来,心里也没个底。

庄子要是不入仕,可能就得过着相对清苦的生活,得自己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哎呀呀,这可真是让人纠结死了。

就像我那次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按照自己的内心来,先不去那家公司。

我还是想先好好享受一下自由的时光,再看看有没有更适合我的机会出现。

庄子估计也是同样的心态吧,在出仕入仕之间谨慎抉择,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总之啊,庄子出仕入仕这事儿就跟我们平常面临的选择一样,得好好琢磨琢磨,找到自己最想要的那个答案才行呐!嘿嘿。

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的治国之道聊聊庄子的治国之道,那叫一个高深莫测,却又贴近咱老百姓的心窝子。

要说这老庄啊,人家讲的是“无为而治”,听起来玄乎,其实你要是细细咂摸,嘿,还真有那么几分道理。

咱先说说这“无为”。

可不是叫你啥也不干,往那儿一躺,等着天上掉馅饼。

那不成,那成懒汉了。

庄子的意思呢,是说要顺着自然规律来,别老想着用你那点儿小聪明去逆天改命。

就比如说种地吧,春天该种啥,秋天该收啥,这都是老天爷定好的规矩,你非得冬天去种玉米,那不瞎折腾嘛。

治国也是这个理儿,得顺着民心民意来,别老想着搞那些个花里胡哨的政令,把老百姓折腾得晕头转向。

再来说说这“而治”。

咱也不能光顺着自然规律啥也不干,那国家不就乱套了?庄子说的“而治”,其实就是要咱们聪明人学会放手,让下面的人自己动脑子。

皇帝老爷子坐龙椅上,别老想着啥事儿都得自己说了算,你得相信下面的大臣,相信老百姓,他们心里有杆秤,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这样一来,国家大事儿小情儿的,都能得到妥善处理,皇上您也能落得个清闲自在。

这“无为而治”的好处啊,多了去了。

首先一条,那就是省钱。

你想啊,那些个繁杂的政令,哪个不是得花钱去执行?减少这些政令,不就是变相给国家省钱嘛。

再说了,老百姓也能少受点折腾,安安心心过日子,这不是皆大欢喜嘛。

还有啊,这“无为而治”还能激发老百姓的创造力。

你想啊,要是你啥事儿都替老百姓想好了,他们还用动脑子吗?时间长了,脑袋瓜子不就生锈了嘛。

可你要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嘿,那创造力可就出来了。

什么新发明、新技术,那都是小菜一碟。

这样一来,国家能不兴旺发达嘛?当然了,这“无为而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得有个过程,得慢慢培养老百姓的自治能力。

一开始啊,你可能得手把手教他们,告诉他们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等他们学会了,你就得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

这个过程啊,就像养孩子一样,你得有耐心、有爱心,还得有智慧。

其实啊,这庄子的治国之道,说白了就是一句话:顺应自然、相信人民。

这可不是啥高深莫测的大道理,而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

庄子中三个官场险恶的故事

庄子中三个官场险恶的故事

庄子中三个官场险恶的故事庄子的著作《庄子》中有很多关于官场险恶的故事,我为你挑选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分别是《庖丁解牛》、《秋水》和《齐物论》。

《庖丁解牛》是《庄子》的第三篇,讲述了庖丁为齐宣王解牛的故事。

庖丁是一位高超的屠夫,他能够根据牛的骨骼和肌肉的结构,用刀在牛身上游刃有余,不损伤任何一根筋脉。

他说他已经从事这个行业四十年,每次解牛都是一种艺术,一种享受。

齐宣王听了非常惊叹,赞扬他的技艺超凡,问他有什么道理。

庖丁说他所遵循的就是“道”,他不以目视,不以耳听,不以心思,而以神游,顺应自然,不违背事物的本性。

这个故事表现了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暗示了官场上的奸佞之徒,他们不顾事实,只凭巧言令色,欺上瞒下,损害国家利益,与庖丁的高风亮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秋水》是《庄子》的第十七篇,讲述了庄子与惠施的对话。

惠施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曾经担任过楚国的相国,也是庄子的老师。

他对庄子说,他曾经游历了天下,见过了各种奇特的事物,比如大鹏鸟、北冥鱼、鲲鹏等。

他说这些事物都是天地之间的奇异,人类无法与之相比。

庄子听了笑了,说惠施的见识太狭隘了,他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没有看到本质的道理。

庄子说,天地之间有无穷无尽的变化,没有一定的标准,没有高低贵贱,没有美丑善恶,只有适合不适合。

他说惠施的话就像秋水一样,只能反映出一时的景象,不能表达出永恒的真理。

这个故事表现了庄子的“齐物论”的思想,也揭露了官场上的虚伪之徒,他们只凭借自己的一己之见,妄自尊大,轻视他人,忘记了天地万物的平等,与庄子的博大胸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齐物论》是《庄子》的第二篇,讲述了庄子与惠子的对话。

惠子是一位著名的名家,他曾经担任过齐国的相国,也是庄子的朋友。

他对庄子说,他曾经用一根杆子测量了海的深度,发现海水很浅,不足以容纳大鱼。

庄子听了笑了,说惠子的方法太愚蠢了,他用一根杆子就想测量无边无际的海洋,就像用一根针就想刺穿天空一样,根本不可能。

庄子对权力与政治的思考

庄子对权力与政治的思考

庄子对权力与政治的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权力与政治问题有着独特的思考与见解。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庄子对权力与政治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权力的批判、政治的本质、治理之道以及个体的自由与自主。

首先,庄子对权力的批判是他思考政治问题的出发点之一。

庄子认为,权力是一种虚幻而具有欺骗性的存在,它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产物,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世界上。

他认为,权力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它并不能真正改变人们的内心与本性。

因此,庄子对权力持有怀疑的态度,并认为权力往往会导致人们的迷失与困惑。

其次,庄子对政治的本质有着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政治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形式,而是一种变化与流动的过程。

庄子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和谐与平衡,而不是权力的集中与控制。

他主张政治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而不是人为地强加于人民的。

庄子认为,政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与自由,而不是为了个别人的私利。

第三,庄子对治理之道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治理之道应该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方式。

庄子认为,政治的干预往往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与矛盾,而真正的治理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他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人民的生活,而是给予人民更多的自由与空间。

庄子认为,只有让人民自由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自主。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而不是盲从于权威与权力。

庄子主张个体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与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压力与约束所束缚。

他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身的自由与自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综上所述,庄子对权力与政治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权力的批判、政治的本质、治理之道以及个体的自由与自主等方面。

他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政治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探索和追求一种更加和谐、自由与自主的政治与社会秩序。

庄子对政治与权力的考量与思考

庄子对政治与权力的考量与思考

庄子对政治与权力的考量与思考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对政治与权力进行了独特的考量与思考。

本文将从庄子的视角出发,探讨他对政治与权力的看法,并分析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的本质与价值庄子认为,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设立的。

然而,他对政治的看法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庄子认为,政治的本质是权力的竞争与斗争,而权力的追求往往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混乱。

他在《庄子》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德而不议,万物有成育而不说。

”庄子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政治的冷漠态度,他认为政治往往只会带来纷争和矛盾,而无法真正解决人类的问题。

然而,庄子并不完全否定政治的价值。

他认为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共利益。

他在《庄子》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认为政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

只有在政治机制合理、权力合法的情况下,政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权力的本质与危害庄子对权力的本质和危害有着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权力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力量,它可以使人们屈从于其支配之下,同时也能够使人们获得一定的利益。

然而,庄子警示说,权力往往会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混乱。

他在《庄子》中写道:“君子不重则不威,不威则不信,不信则不行。

”庄子认为,权力的追求往往会使人们变得傲慢和自私,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庄子还对权力的危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权力的追求往往会导致人们的欲望无止境地膨胀,从而使社会陷入无休止的竞争和争斗之中。

他在《庄子》中写道:“人之所以争者,以其有慾也。

”庄子认为,权力的追求使人们产生了欲望,而欲望又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冲突。

这种权力的争夺往往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三、庄子的思想对当代政治与权力的启示庄子的思想对当代政治与权力有着深刻的启示。

北冥有鱼新

北冥有鱼新

《庄子*逍遥游》中的成语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 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 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 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 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 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1-3):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 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大鹏从 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
主要内容
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这一形象, 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扶摇直上 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 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 至极邪?其 视下也,亦 若是则已矣。
高空中的大鹏和 地上的人一样,都 不能真正认识天。 从另一角度说明大 鹏受到限制,是不 自由的。
四-1、疏通课文意思(1-1): 文 笔 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幻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 九万里”--李白《大鹏赋》
• “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起 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 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
• “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水击 三千里”--毛泽东
• 《大鱼海棠》
三.预习检测
1、注意下列蓝色字的注音:
北冥( míng ) 鲲鹏( kūn ) 抟 ( tuá n ) 迁徙( Xǐ )
背景材料

庄子一生为什么不愿当官?

庄子一生为什么不愿当官?

庄子一生为什么不愿当官?本文导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庄子的思想是后人们所推崇的思想,庄子的精神追求几乎后人们都达不到像他那样的人生境界,他所代表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完全与世俗脱离,追求心灵的一种自由,庄子是进入“坐忘”境界的庄子,所以至此来说,庄子的人生境界以及他的思想也是古往今来的许多读书人们所仰慕的,所效仿的。

他的超凡脱俗,一种既不“入世”又不“避世”,尚且还可以“游世”的处世态度,成了很多心中有志向的人们所追求的人生哲理,也是许多屡遭生活打磨的文人墨客在尴尬处境中能够治愈自己的最好精神慰藉。

列举一些文人都可以在他们的生活中找到庄子的思想体现,就比如说追求田园风光,把生活都寄托在这田园山水之中的陶渊明,或是来说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入了官场,吃了苦头,回过头来又发现庄子的这神奇奥秘是一种精神的港湾的李白,苏东坡等等,他们这些人殊途同归,都是被庄子的这份真理所吸引。

其实,庄子为何有这么超凡脱俗的思想,难道他是神仙下凡?其实他就是个懂的比较多的人,他所累积的只是也是通过他的一朝一夕才达到的地步,庄子能够悟出天地玄秘,懂得人生的意义,都是在他前期的生活中所积累下的,他自己的仕途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但恰巧就是这个仕途之路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这样说,庄子和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也正是因为做官这件事,使他可以在人生道路上有着正确的选择,从而真正的看淡了世态常情,总结了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哲学思想。

庄子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是他的仕途坎坷才让他避免卷入官场的阴暗,从而避免的“沉沦”的危险,也是因为庄子也年轻过,他步入仕途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养家糊口还是因为其他的因素,庄子一开始和普普通通的人一样,有这追求,不是潇洒,而是被生活所羁绊,所以庄子在宋国蒙地当过一个小小的漆园吏,漆园吏是干什么的呢?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小的官,没有什么地位,收入也不多,但是操的心挺多的,担负的责任多,很辛苦,一年到都要管理漆园的大大小小的事务,风吹日晒,还经常受到别人的冷眼,所以庄子的选择大家可想而知,就是趁早辞官,可以见得有了之前的经历,庄子不愿做官就是嫌弃自己的官职小,办事累。

學者破解庄子身世之謎:是楚庄王的后代

學者破解庄子身世之謎:是楚庄王的后代

學者破解庄子身世之謎:是楚庄王的后代楊義庄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演講人:楊義時間:2013年4月25日地點:哈佛大學中國文化工作坊庄子的國族身份司馬遷無意中透露了破解庄子身世之謎的線索:楚國庄氏出自楚庄王上次在哈佛講演“中國敘事學”,還與學者們交談了中國少數民族史詩。

這次主要講演先秦諸子還原的問題。

我每次出國,都帶上一本耐讀的書,在牛津、劍橋、哈佛,都帶過《庄子》,讀來讀去,大概是書讀得深了,讀到文字背后去了,於是發現生命的呼喚,發現“庄子是誰?”這是一個兩千多年都沒有解決的問題!《史記》庄子傳交代:“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

”就是說司馬遷隻講庄子是蒙地人,並沒有因為蒙地在宋國,就說他是“宋人”。

《史記》對於先秦諸子都交代他們的國族,如“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孟軻,鄒人也”﹔“荀卿,趙人”﹔甚至連一筆提到的,“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

唯獨庄子沒有提到他的國族,隻說是“蒙人”,這是經過經典細讀和對讀后,發現明顯的不同之處。

司馬遷沒有說庄子是“宋蒙人”,省去一個“宋”字,可以理解為司馬遷並沒有簡單地把庄子當成“宋人”對待。

那麼庄子的國族歸屬是什麼?庄子傳結尾處講了一個故事:“楚威王聞庄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

庄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

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

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司馬遷是一位歷史敘事的高手,他在庄子傳結尾的這段補敘,是大有深意的,不可輕易放過。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庄子還未得勢。

那時是黃老的天下,黃帝和老子,而不是老子和庄子,老庄的天下是魏晉,所以司馬遷就把庄子傳放到《老子韓非列傳》的中間,作為一個附傳。

寻求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从庄子不愿入仕说开去

寻求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从庄子不愿入仕说开去

寻求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从庄子不愿入仕说开去
胡治平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庄子家境贫寒,有时靠借米、打草鞋度日。

他住在穷街僻巷,形容枯槁,显得十分疲惫。

可是,当他有进阶为官、食禄千钟的机会时,却又不愿步入仕途。

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典型的弃世隐士行为。

但从有关庄子的记载来看,说他是位隐士似乎又不是十分准确。

因为隐士大都喜欢遁迹山林、与世隔绝,而庄子不但喜欢交友、与弟子探讨人生,而且喜欢周游列国,与各国君主频繁交谈。

例如,他一边拒绝楚相千金之聘,一边又在魏王面前大发议论:“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这种既傲视王侯权贵又感叹生不逢时的双重表现能说是弃世而隐吗?
【总页数】1页(P37)
【作者】胡治平
【作者单位】山西长治职业技术学院,0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5
【相关文献】
1.张扬生命的高贵与尊严——电视连续剧《亮剑》之英雄主义解读 [J], 朱毅
2.小说的“神性”、农民的中国梦和创作的尊严——从《后土》的创作说开去 [J],
叶炜
3.俄狄浦斯:诠释人性的高贵与生命的尊严 [J], 张婷
4.俄狄浦斯:诠释人性的高贵与生命的尊严 [J], 张婷;;
5.论庄子的修辞哲学
——从庄子的"三言"说开去 [J], 邓晓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子混迹于泥水的故事

庄子混迹于泥水的故事

庄子混迹于泥水的故事,据说是由于他生活的时代纷乱不堪,社会动荡,而他所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并未被当时的诸侯所接受。

在这样的环境中,庄子选择了远离政治,混迹于泥水之中。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庄子的人生态度,更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

庄子混迹于泥水的背景和原因,以及他的思想和哲学,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思想和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要被世俗的纷扰所迷惑,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语文庄子资料卡

语文庄子资料卡

庄子资料卡庄子生活的时代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庄子生活状况庄子一生清贫,隐逸不仕,曾做过蒙地方的漆园(今山东菏泽西南)吏。

对此向来有两种解释,一说以漆园为古地名,庄子曾在此作官;一说解释为庄子曾在蒙邑中为吏主督漆事。

没干几年,庄子也就辞官不干了。

据《庄子?外物》记载,“庄子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答应等收了地方税金后借他三百金。

庄子“忿然作色”,以“涸辙之鲋”的故事反讥,但庄子家贫是毋庸质疑的。

《庄子?列御寇》这样描写庄子的生活处境,“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

”为养家糊口,庄子有时还靠编草鞋过活,他见魏王时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破烂的草鞋。

庄子的个性《庄子?天地》:“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庄子?山木》:当庄子身着破衣烂衫去见魏王时,魏王说:"何先生之惫邪?"庄子回答道:"贫也,非惫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魏王本来是想揶揄庄子的一副潦倒相("惫"),然而庄子却针锋相对指出,知识分子不能坚持自己的精神信念,放弃理想,那才是真正的潦倒,而他只不过是由于时运不济,物质生活穷困罢了。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楚国是大国,楚王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但庄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笑着对楚王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为何不当官
核心提示: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

-
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

这种巅峰的文化意义,在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

进入“坐忘”境界的庄子,是世俗完全摆脱、心灵彻底自由的一个象征。

所以,庄子作为“图腾”,始终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所仰慕,所效仿。

在他们看来,庄子那种既不“入世”,又不“避世”,姑且“游世”的人生哲学(“不傲睨万物,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乃是“十有九人堪白眼”处境中的自己最好的精神慰藉。

区别仅仅在于有的人是出乎本性主动朝着这方面做努力,如“浑身上下静穆”的陶渊明;有的人则是在人生道路上摔了跟头之后再回过头来寻觅庄子这个精神港湾,如李太白、苏东坡。

不过,殊途而同归,这恐怕也是事实。

其实,庄子是人不是神,他的德行、他的修为也并非一朝一夕精进到这样的地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即便是天才,他离开娘肚子的第一声哭,也同平常的婴儿一样,而绝不可能是一首美妙的诗或者是一曲动听的歌。

依我看,庄子能够参悟天地的奥秘、省识人生的玄机,恐怕有幸依赖于他自己仕途上挫折所提供的特殊契机。

换句话讲,庄子与官场的种种瓜葛,恰好使得他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真正超越了世态常情的羁绊,走向了“一是非而齐生死”的境界。

众所周知,中国读书人的千般苦闷、万种烦恼,都出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社会世态。

作为“毛”,管你是白毛黑毛、粗毛细毛,还是软毛硬毛、长毛短毛,都得依附在特定的社会体制这张“皮”上,而毛的意义、毛的作用,按传统的认知理念,则又在于能否当官,进入主流圈,拥有话语权,而不被边缘化。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云云,其实就是指读书人能把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开出一个好价格,兜售给帝王家,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当然这只是在“吾皇圣明”的盛世时代),换取一顶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官帽戴戴。

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达则兼善天下”。

于是乎,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都争先恐后地往仕途上挤,挤得龇牙咧嘴,碰得头破血流。

即如唐太宗李世民所乐观其成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理想场面。

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能标榜什么“精神自由”,奢谈什么“人格独立”。

常言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你既然仰人鼻息,暂时当稳了奴才,有了“扯淡”、“帮闲”甚至于“帮忙”的机会,那自然只能是以人家的意志为意志,出主入奴,亦步亦趋,做得好一点的,争取当一个良知未泯的“清官”,定力不足的,则不免“为虎作伥”,祸害天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人与官场关系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自然本色还能保持几许,他的心灵自由还能留存多少。

庄子、陶渊明等人与官场瓜葛比较少,他们的精神自由空间便相对宽阔一些,可以大白天睡懒觉,梦蝴蝶,“鼓盆而歌”;可以吟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可以“手挥五弦,目送飞鸿”。

王摩诘、李太白、苏东坡等人对于官帽比较热衷,老是幻想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角色,殷切期待着“天上掉馅饼”一类好事的发生,以便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因此,他们的心灵便难免要多受一些折磨,患得患失、自寻烦恼,“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了。

至于韩愈、柳宗元、司马光、王安石、曾国藩之流,亦官亦学,一副“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的腔调,尽让人看了恶心,则更是自桧以下,不足具论了。

庄子的走运,我觉得正在于他仕途上的坎坷,因此而避免了“失足”的尴尬,摆脱了“沉沦”的危险。

不管是出于养家糊口的原因,还是因为其他因素的考虑,庄子他一开始也不怎么清高,不怎么潇洒,也曾涉足于仕途,在宋国蒙地当过一阵子“漆园吏”。

这个管理漆园的官职,至多相当于今天小小的科长,不入流,没有品,收入不会太多,
事情操心不少,典型的责任不轻,辛苦多多。

一年到头要为漆园的经营忙前忙后,日晒雨淋,夏天在毒日底下烤得全身脱皮,冬季在寒风之中冻得手脚裂口,既没有了读书抚琴的时间,又丧失了吟诗作画的雅趣。

更要命的是,漆在当时属于国家战略物资,修缮宫殿需要它,制作武器需要它,老百姓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它。

所以国家对它的出产与质量加以关注和重视乃是势所必然,理有固宜。

这意味着上级官员动辄要莅临漆园,考察监督生产的进度,考核审计工作的实绩。

不过如此一来,庄子便更是大倒其霉了:不得不劳心费神、加班加点整理汇报材料,编造各种数据,填写各种报表;不得不低眉顺眼、哈腰迎往送来,陪宴敬酒。

在酒席上不断经历从“豪言壮语”到“花言巧语”,止于“不言不语”(完全醉倒,钻到桌子底下,不能吭声的最高酗酒境界)的游戏过程。

这种日子,就像《聊斋志异》“促织”篇中那位可怜的小吏成名那样过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这如何让生性自由的庄子能够忍受。

陶渊明好歹还是个县令,正儿八经的“正处级”,可他尚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回乡下老家种瓜栽豆,过自食其力的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庄子他的“漆园吏”官衔比起县令来,又低了不知多少级,当然更不愿为“五升米”折腰了。

于是乎他的选择也就只有一个:趁早辞官,去做“涸辙之鲋”,到烂泥沟里自由自在去摇曳自己的尾巴,“无己”、“无名”、“无功”、“无待”。

可见,庄子不愿当官,最初的动因,恐怕是嫌官职太小,只有办事的辛苦,没有吆五喝六的快乐。

不过,问题又来了?押庄子嫌漆园吏官小位卑,有苦劳没功劳,所以撂挑子不干,似乎说得通,可是当楚国国君千里迢迢派遣专使恭请庄子去当宰相,庄子还是不干,这又是什么道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而名尊,职重而权大,应该是读书人所追求的最显赫、最荣耀的仕途顶点吧。

可是庄子居然不识抬举,表示只做烂泥塘里翻跟斗的小乌龟,不做那庙堂里面供瞻仰的大乌龟,三言两语谢绝了楚王的一番盛情,让楚王的专使(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长或人事局长)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这简直是犯迷糊到了极点。

实际上这样看庄子才是蠢,庄子本人可一点也不傻,倒是绝顶的聪明。

在他看来,宰相这个官职太大太高了,就像《荀子·王霸》所称,宰相拥有“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的大权,一旦爬上这个位置,地位自然是高了,俸禄自然是多了,威风自然是有了,享受自然也是少不了了。

有金银源源不断送上门,有美女纷至沓来偎上身,荣华富贵如春风似秋雨,挡也挡不住。

可是常言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人出于众,毁必随之。

”在拥有巨大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巨大的责任,更得处于巨大的危险。

在君主独裁专制体制之下,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还不是让老虎一口吃了!范睢当年身为宰相,够厉害了吧,还不是被秦昭王用几句话便打发他送了命。

连白起这样的功臣宿将,邯郸一战打得不好,自己的小命便莫名其妙给赔了进去。

礼聘庄子的楚国,情况更是糟糕,做宰相的,下场大多都不是太妙:春秋时,城濮之战失利败北,令尹(也就是宰相)子玉只好引刀自我了断,让对手晋文公乐得心花怒放,连声叫好:“莫余毒也!莫余毒也!”战国时,吴起当宰相辅佐楚悼王辛辛苦苦搞改革,使楚国面貌大变,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龙头老大,可结果却让恩将仇报的楚国贵族大佬扣上“谋叛”的帽子,不由分说用乱箭射死。

这说明官大有官大的难处,尤其是像宰相这样的特大号高官,完全不是聪明人该干的。

庄子他学富五车,知古识今,自然懂得这层道理,哪里肯拿自己的生命去和功名利禄开玩笑,当然不会接楚王送来的宰相委任状。

由此可见,庄子不愿当官,有时又是因为嫌官职太大,虽有当官的神气、威风,但有更多当官的危机,作为明白人,这种致命的游戏唯恐避之不及,又怎么会掺和进去,同豺狼虎豹一起玩牌呢!
小官不屑干,大官又不愿干,那么,庄子难道真的对当官持深恶痛绝的态度吗?我看其实也不见得。

庄子成为大思想家后这方面的心态我不敢妄加揣度,但是其早年恐怕是不会彻底拒绝当官的诱惑的,否则,我们便不能解释他为何连漆园吏这样的芝麻官也一度做得。

按我的看法,庄子内心真正想做的官是既不太大,又不太小的中等官。

这种中等官一方面无须去承担过重过大的责任,不必一天到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似的侍候身边的国君,以至于稍
不留意,颈上的人头莫名其妙给搬了家;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地位,一定的权力,一定的威风,有下属可供驱使,有“小蜜”可供消遣,有油水可供打捞,没有太大的风险,不必像最基层小吏那样忙得头昏脑涨,手足胼胝。

庄子自己曾说过,做人要把捏分寸、恰到好处,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他在做官问题上的夫子之道:即做官也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不大不小之间。

而历史也证明了庄子的远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东坡的《前赤壁赋》等永垂不朽的篇章,岂不都是在他们当太守、团练使这类中不溜儿官员时写成的吗!可见,对读书人来讲,当不大不小的中官,恐怕是“入世”与“出世”两不相误的较好途径,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在庄子身上,这种“材与不材”、不大不小的中官的机会一直没有出现,所以到后来他也就干脆完全杜绝了仕进的念头,“终身不仕,以快吾意”,以“游世”的立场与态度打发自己的生命,“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在绝对自由的精神王国中驰骋自己的天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就中国历史而言,或许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少了一个普普通通、庸庸碌碌的官僚,而多了一位傲视千古、伟大不朽的思想大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