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看中国

印度人看中国
印度人看中国

印度人看中国

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

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

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

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她在书中谈了

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

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

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

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

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

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

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

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

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

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

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农业用

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

最大的旅游输出国。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

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更令人沮丧的是,到印度旅游的中国人占印度外国游客的总数不

到2%。就旅游目的地来说,中国已成为最受外国游客青睐的第四大

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的境外游客数三倍于“不可思议的印度”。这

当然不是因为印度的旅游景点不多,而是旅游设施跟不上。仅北京一

个城市所拥有的星级客房,就相当于印度全国的总和。新德里的五星

级宾馆住一晚通常高达400美元,而在北京的类似客房只需100美元。

帕拉维·艾亚尔认为,印度在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做得“很差”,连自来水、电和小学基础教育都无法做到基本的保障;而在她

看来,中国的不足是对社会的多元化管理经验还不足,这可能为中国

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帕拉维·艾亚尔指出,中国与印度的“标杆”

不同:当中国一直以美国为参照系数和发展目标时,印度则愿意以邻

近的中国作为自己发展的标杆,模仿、比较和追赶。

除了帕拉维·艾亚尔之外,很多来过中国的印度人,也写下他们不同的观感。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阿尔卡·阿查里雅认为:印度能说英语的人口,只有不到5%,大约是5500万人。然而中国

能说英语的人,正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增加。英语基础帮助了印度

的服务业与信息科技产业崛起,如果印度失去这个优势,那当前的热

潮很大程度上在未来40到50年内就会幻灭。

也有人以为:到2020年,中国和印度合在一起的GDP将占全球

GDP的10.5%。两个国家人口占全球40%,自然资源消耗占全球50%,

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国。把印度和中国做

一些比较后不难发现,中国确实在许多方面遥遥领先——尤其是GDP

增长,基础设备建设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要远远领先于印度,但印度

在服务方面也成为世界的一个服务中枢。如果从地方性的机构体制

建设来讲,在财政体系上,印度做得非常好,印度非常鼓励私有企业的

发展。从经济增长模式上看两个国家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发现,中国

国有企业的许多行业进行了重组,比如说钢铁、石油领域,虽然它们

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是因为这个过程不够透明,从而影响了其进一步

的发展。除此之外,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拖累。相比而言,印度达到世界级的公司仍然不多,外资进入的速度也

比中国慢,另外其官僚体系和官僚体制也依然改进缓慢。而印度股市

红火毋庸置疑,看看印度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和印度国家改

革之后不断上升的GDP,现在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者认识到了印度的

潜力。

但是有人这样例举统计数字:印度1947年独立时工业实力位居世界前十,领先于当时处在内战中的中国。但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是印

度的3倍多,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流入的外资是印度的10倍。不过,印度的全民免费医疗却优于中国:印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公

费医疗”也称免费医疗,指国家对公民提供一种福利,代为支付医疗

费用。发达的欧洲国家如英国、瑞典、瑞士、丹麦,都是全民免费医疗,一切费用国家全包。美国、日本等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对于

退休老人、穷人,则是免费医疗。在俄罗斯,只要是在俄罗斯国土上

的人,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一概免费医疗。许多人认为,印度作为

第三世界国家,人口众多,能够做到全民免费医疗是不容易的。

印中两国的边界长达2185公里,两国长久以来一直有边界冲突。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的雅鲁藏布江)水资源问题和西藏问题上印

中也还存在分歧。1962年的中印战争更是两国冲突的集中表现。不过,随着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愈加密切的贸易往来,印中

关系也呈回暖趋势。

中餐早已是印度菜肴的组成部分

如果问及对中国或中国人的印象,印度人马上有一连串的形容词:共产主义,勤奋,信息不公开,争取获得更多国际势力,好战,显阔,是巴基斯坦的友邦…可要问到中国菜,印度人会流露出喜爱的

神情。中餐对印度人来说已经不是异国风味,而是早就成了印度人

每日饮食的一部分。塞加尔(UshaSehgal)是家庭主妇。她说,没有

一顿印度菜里缺少中餐的成分。市场咨询师杜贝(HimanshuDubey)也

很喜欢中餐,他还认为其他方面的共同之处将"东方龙"与"南亚象"

连在了一起:"印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都有就业和环保等

相似问题。我们的社会问题也相近。两国在商贸上往来密切。"

中国:伙伴加对手

尽管印度政府向欧盟和美国一样采取了进口中国产品的收紧政策,比如增收关税等,但印度市场还是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展品。特里帕

蒂(ShefaliTripathi)印度服装业的行业咨询师,他一方面抱怨中国

产品"入侵"了印度市场,另一方面也指出印度政府与北京相比的不

足之处:"中国产品的涌入是对印度工业一大威胁。中国人是完美主

义者,而印度人却不追求完美,特别是印度工业界组织极其混乱。

中国政府为本国工业提供很多支持,而印度的官僚主义太严重,你

要是申请做什么事,会得到1000个拒绝理由。而中国不是,中国人

会想怎么能解决问题,向前发展。"

很多印度人都持与特里帕蒂类似的观点,有些畏惧中国的经济发展,又对这条"东方巨龙"的腾飞多少持怀疑态度。1962年中印战争,以及中国同印度宿敌巴基斯坦的紧密关系都是印度人关注讨论的话题。位于新德里的印中贸易中心主席米什拉(V.K.Mishra)认为,印

度在不忘记同中国历史上一些摩擦的同时,也要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印度是个庞大的市场,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每年

来自中国的进口额高达270亿美元。当然,有的印度人会想到印中

历史上的问题,战争,还有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关系等,不过只要印

中双边贸易是对印度经济有益的,我们就该继续合作,如果哪一天

印中贸易对印度不利了,那中国也将失去印度这一市场。"

而目前印中两国的贸易从数字上看是有利于印度的,2010年一

开始,印度向中国的出口增加了75%,特别是在纺织、石材和贵金

属方面,大大缩小了印中贸易逆差。

经济发展能保障自由选择权么?

印度和中国都被认作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而印度国内以及国际上一些讨论中不乏有"为什么印度的经济没有像中国那样奇

迹般发展"的问题,而答案之一往往是:中国人很拼命,印度人讲究

民主。市场专家韦尔基斯(NitishVergese)权衡了相关讨论中的正反

观点后表示:"在印度政界和民众中有一种反中国的态度。一方面印

度想达到经济增长10到12个百分点的目标,而这正是中国的经济

增长速度。如果印度达不到这个目标,就说因为印度是民主国家。

我们看到的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和他们明确的目标,政府调控经济,

中国经济会稳步发展的。但是经济发展也意味着个人的自由发展,

就是个人有权自己选择,而不是一切都由国家控制。"

在印度的学校课本里,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出现在历史和政

治两类教科书里。但非常有趣的是,在这两种课本里,你看到的常

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政治课本:

中国人什么动物都吃。

中国人喜欢喝茶,有抽鸦片的习惯,但是现在有此恶习的人在逐渐减少。

中国人穿长衫和裤子。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但是语言非常复杂。

这是印度高三政治学课本《政治理论和实践》关于中国的几句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印度人对中国的印象都是如此,至少还没

有印度人知道我来自中国以后就问:“你抽不抽鸦片?”

这只是更为“刻板”

地再现了印度普遍存在的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中国”在印度各类教科书里出现的机率很小,跟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印度的

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让我们先来看看政治教科书里的中国。

“中国坐落在喜马拉雅山以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国。和印度一样,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

老的国家之一。历史上,中国总是从印度获益,印度文明让中国人

了解心灵和精神领域的知识,两国也通过贸易加强了经济联系。”

这是《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关于中国的第一段话。介绍中国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只有两页,放在全书最后一个章节“印度与世界”里,是“印度与邻国关系”的一小部分。

政治课本常常集中了一个国家当权的、主流的、有时则是偏颇或呆板的看法。比如,这本书就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农民,他们

的主要职业是种植大米和茶叶,其他职业包括捕鱼和制陶,同时工

业也逐步发展。

两个如此相似的邻国,都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目前又都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欧美人眼里,但凡提到一个总要拿另一个来做比较。印度人对中国的感觉是相当复杂和微妙的,他们不全然把中国

看作对手或敌人,却也不能放开心胸地把中国当作朋友,这点在政

治教科书的编写上得到了体现。

课本里首先承认印度和中国有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自公元前印度和中国就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两个国家之间频繁的陆路

和海路贸易为平等交流创造了条件。”课本里提到了印度僧侣在公

元前65年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知识,也提到了众多中国高僧不远万里

前往印度取经,其中包括著名的法显和玄奘,以及在20世纪初印度

和中国关系融洽,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访问中国。

历史课本:避不开的中国

与政治课本相比,历史教科书里中国的内容更为详细,论调显得客观和适当一些,对一个中国读者而言也不无启发。

“我们的课本里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部分很少,但是在讲述印度古代历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中国,这是很有趣的,因为很

多印度古代的历史记录都是根据中国人的记录,比如玄奘的游记,”印度首都新德里泰戈尔国际学校的高中历史老师萨罗吉说,“因此,我想每个学生应该都知道玄奘的故事。”

印度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则出人意料的仔细。11年级(相当于中国学校的高二)的历史课教的是世界近现代史,和

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似地以编年史的形式介绍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

各国的重大事件,其中自然或多或少提到中国。

但特别的是,该教科书辟了一个专题“现代化之路”,介绍亚洲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其中“中国”的部分大约有10到11页,介绍

了清末的两次鸦片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抗日

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以及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

这部分课文开头写道:“中国的现代历史始终围绕着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结束外国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平等和发展。”它并不是按照年代前后来介绍,而是分别介绍了中国这个时期不同的政治力量的兴衰,即清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华民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

除了文字介绍以外,课本里也收录了照片、地图和表格等更加感性和形象化的内容。课本还开了一个小专栏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八股文”以及其负面影响。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部分内容再熟悉不过,但是,印度人介绍的方式却有新奇之处。比如,课本对比了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分析了两者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缺点。书里说:“日本和中国的历史显示了不同的历史条件使他们在建立独立的现代国家时走上了多么不同的道路。日本成功地发扬了传统使之适应新的时代,但是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进程也导致了激进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而中国选择的是放弃传统,破旧立新。”

此外,课本里收入了一些同时代人对中国的记录资料,其中一个小专题叫“被歧视的人如何团结起来”,引用了上世纪3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美国黑人爵士乐手巴克克莱顿的日记,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来看当时中国人的处境,以及对外国殖民者的仇恨和反抗。

沙特眼中的中国

沙特眼中的中国

我很尊重别人的语言,和拉美人用西班牙语,和德国人用德语,和中东人打招呼用阿拉伯语(我的阿拉伯语只会打招呼那两三个个词),但是如果你能讲汉语,我坚决不和你拽洋文。我没有种族歧视,但是我一贯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语言。 第一次见到我的人大都会问:中国人?我总是很响亮很骄傲说:中国人!有时候还顺便跟他们吹嘘一下我的大学,告诉他们这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本科生。老外当然都不知道清华,我说你以前不知道,下次就知道了。欢迎你来中国。 有一次和一个2字班的师兄一起吃饭,一个中东人看见我笑着问:中国人?还没等我回答,他又看见了师兄。师兄个头不高,有点清瘦,再加上刚从井上回来,晒得有点黑。中东人看走眼了,改口问:菲律宾人?我当时很严肃地说:你见过这么高大英俊的菲律宾人么?你这是对我们的侮辱!他赶紧道歉。 我不是歧视菲律宾,但是我不允许任何人模糊我中国人的身份。有一次我跟一个委内瑞拉同事用西班牙语简单聊聊,他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说我宁愿死也不做日本人,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旁的另一个拉美同事赶紧说:在我们眼里,中国日本韩国的人根本没法区别,就像你看不出来我是南美还是北美的,绝对不是有意侮辱你。 习惯了自己打扫自己收拾自己洗涮的日子,来到这突然发现有佣人,还有点不习惯。特别是他们毕恭毕敬地叫我Sir的时候,当我一不小心撞到他们他们却赶紧翻了错误似的赶紧向我一个劲道歉的时候。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信仰人人生来平等,我不愿使用“佣人”这个词,但是实在找不到其他词汇。如果叫服务员,我们都习惯地认为是餐馆酒店的服务员。 不计其数的印尼/马来/菲律宾/印度人在这工作,大多是佣人,保洁等。司机大多是印度/巴基斯坦的。超市服务员收银员,各单位的前台好多是印度的。我们这个别墅区的前台就都是印度的。一个兄弟问我:你说这些仆说闹鞠蚴鞘裁矗课乙膊恢朗鞘裁矗蛐砭褪腔炜诜钩裕圩骋坏愕木褪茄液凇?/p> 服务业嘛,投行咨询公司也都是服务的,我们这些出来给资本家卖命的也是服务的,我们公司就是世界最大的油品服务公司。区别就是工资不一样。对我而言,和他们不同的是:我在中国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很好的工作,而他们不能。我们也有大批未受教育或者受教育很少的同胞海外打工,但是绝对不像东南亚三国和印巴那样,他们是真的养活不起自己的百姓了,于是大举流落海外。 中国特有的词汇——农民工,待遇和生存状况很可能赶不上这些流落海外的东南亚人,但是他们创造的的价值还在中国,还是在为国家做贡献。说得直白一点,是我们一批富人在利用廉价的穷人来发财,同时我们的穷人得以糊口。中国人还是有骨气的,宁可在家里受苦,也不愿出去伺候别人。

女性社会地位论文

中国女性的地位问题,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它不仅是中国社会一个层面的一部发展史,更是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变化史。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下女性的地位问题: 从相敬如宾到男尊女卑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汉乐府》中脍炙人口的词句。它讲述的是一位女子的山盟海誓,充分提炼了自由恋爱的精神和敢爱敢恨的态度。 也许很多人是从琼瑶阿姨的作品中了解其中的情怀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情怀却出自先秦和汉代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能印象中,古代就应该是充满了性别歧视和礼教压抑的,但其实这首诗就能反映出这种地位差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相敬如宾、至死不渝、相濡以沫等形容男女相敬相爱的词汇,就足见性别歧视本身始终存在于我们文化当中。 母系社会时妇女地位很高,之后夏商周妇女地位降低,春秋战国时期妇女地位更低,交易买卖实属平常,到唐朝时,因为武则天登基为帝,妇女地位又大大提高,甚至一度使得当时人人都渴望生女而不是生男,之后到清朝,妇女地位依然很低,到近代时,随着西方民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的传入,妇女地位一步步提高,直到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应该说性别问题是带有社会性的,一方面是男性在社会分工中逐渐占据了非常主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跟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建立有关。但是即便如此,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不能完全抹去那些自由浪漫的诗篇。 从先秦到汉唐,封建社会的如日中天,也从根本上淹没了诗句的美好意义。从而进入了一个男尊女卑、天经地义的时代。 女性物化及礼教的迫害 应该说,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对妇女的迫害和歧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男性在婚姻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男方在婚姻关系中占据绝对地位,对感情不忠的量刑差异也颇为巨大,更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女性本身被物化。 马未都先生在说中国古代家具的时候曾经提到《金瓶梅》中的一个章节:西门庆购买了两个丫环和一部拔步床而这两个丫环的身价加在一起还远不如一部床的价值组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 这样的地位差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妾”的出现,封建礼教的威力在于,通过等级观念,不但迫害女性,而且还在女性中设置阶层,通过这样的阶层来达到女性们自主迫害的局面。同样是女人,妻子的地位与丈夫并列为家长,而“妾”只能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应与“经济体制”改革同行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应与“经济体制”改革同行 左河水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了经济发展的惊人成绩,但离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国家的目标却很遥远。特别是我国在一些重要的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改革一直迟滞不前,使一些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明眼人都知道,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缘于经济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权力变本加厉地压制和干预社会正当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广泛而恶劣的寻租活动之结果。 在目前这种社会矛盾凸显、不同政治诉求之间的争辩趋于激化的时刻,如何防止各种极端派的思潮撕裂社会,造成两端对立。特别是避免不走到绝路决不回头的历史陷阱,成为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应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一、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与制度思考 1977年11月,复出后的邓小平第一次外出视察,眼光盯住了和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当年沿海的小渔村)。如何尽快让亿万群众富裕起来,中国如何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等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中国推向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接着开辟“长三角”、“珠三角”,福建“厦漳泉”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1988年5月,在“中关村”成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科技园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0年4月,更是作出了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1992年,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特区。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在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犹如歌曲《春天的故事》所唱的那样迅速在全国全面展开并迅猛发展。30余年的历程,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果。 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通常是由两个“车轮”驱动的,即“技术”和“制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与技术水平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新的效率及更高的技术是对先进国家已广泛存在的东西的借鉴。至于我国是否能够广泛地运用好这些新技术,则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与这些技术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了。而在“技术”和“制度”这两个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制度显然较之技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30多年的经济改革开放历程中,有意或无意形成了一种“双轨制”的制度环境。 其一是作为计划经济基础的国有经济享有着特殊的待遇,在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上处于垄断和优先的地位,但它却仍然按照行政性命令经济的逻辑运

巴基斯坦人眼中的中国

记者在巴基斯坦工作了近3年,切身感受到,巴基斯坦人虽然普遍对中国极富好感,但除了那些曾有机会访问中国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并不十分了解中国。 大多数巴基斯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还算客观、友好,但明显少于对美国和欧洲的报道。几乎所有的巴基斯坦人都知道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今天的中国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许多巴基斯坦人并没有多少印象。相当多的人过高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甚至认为中国在未来10年到20年内肯定能超过美国,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中国仍然比较落后。 有一次,记者请一个电脑工程师到记者站来修理宽带网络。办公室墙上挂着一本中国挂历,图案是上海浦东的电视塔和高楼大厦。这个工程师盯着挂历看了好半天,后来终于忍不住问道:“这是中国的照片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他十分惊讶地说:“想不到,真是想不到,原来中国也有纽约!” 其实,就算是一些到过中国的人,也不是都对中国很了解。记得有一次,记者曾遇到过一个十分倔强的老大爷,非要说大多数中国人是穆斯林,而且还是他的“亲眼所见”。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过卡车司机的他曾经去过一次中国的喀什,便把自己在新疆看到的当成了中国的全貌。记者告诉他,坐飞机从伊斯兰堡到喀什只需1个小时,但从喀什到北京还得再飞5个多小时,老大爷惊得目瞪口呆。 以前曾听人说,许多西方人看了李小龙主演的电影后,误以为中国人全都会功夫,当时记者还不相信西方人真会这么天真,但在巴基斯坦确实有一些人把银幕上的中国当成了现实。有人看了中国的古装电影,便以为中国人现在还是宽袍大袖,驾着马车在街上奔

跑。一个加油站工人对记者说:“你们中国人真厉害,能在树叶上飞来飞去!”记者哭笑不得地问道:“你刚看完电影《卧虎藏龙》吧?”他一本正经地说:“是呀!是呀!” 许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充满兴趣,并希望从与中国人的接触中,尽量揭去一些蒙在中国身上的“神秘面纱”。在巴基斯坦,记者经常遭遇各种各样好笑的问题:“是不是各个阶层的中国人都使用筷子?”“中国年轻人自由恋爱的多不多?”“中国人吃不吃猫肉?”“听说中国文字有3000多个字母,你是怎么记下来的?”“巴基斯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中国是从哪个国家的统治下获得独立的?” 任职于伊斯兰堡某中国公司的哈布希曾在中国生活、学习了10多年,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他说:“与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外国人不可能从经史中去了解中国,而现阶段的中国又变化得实在太快,常常让外国人摸不准中国的节拍。看起来,中国应该试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自己,”哈布希对记者说,“比如,印度的电影和歌舞享誉世界,让许多对印度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在提到印度时,自然想起那独特的旋律。” 哈布希对中国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办孔子学院的做法赞不绝口。“…孔子学院?这个名字富有迷人的中国魅力,现在伊斯兰堡已经有了一所孔子学院,希望像这样的…中国魅力?在巴基斯坦越来越多!”他还建议说,在巴做生意的中国人往往只在名片上印英文,可能觉得即使印上了中文巴基斯坦朋友也看不懂,“其实中国文字就像艺术品一样美妙,名片印上中文可以让对方自然而然地心生崇敬之情,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又是对中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宣传。”

唐代女性地位探究文献综述

1关于唐代女性地位探究这一选题,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即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与其社会地位。相关史料主要分布在《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广记》,比较集中。 关于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细分来看,又分为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三个阶段,史料主要集中在新旧唐书的各传中。如《旧唐书·李光进传》载:“光颜先娶妻,其母委以家事,母卒,光进娶妻,光颜使其妻管钥家籍财物归于其女也。”又如《新唐书·徐岱传》中有:“岱吝啬,自持家管钥,世所讥云。”可见当时社会风气是主妇在家庭中担当财物的管理人。此外,《旧唐书·列女传》《新唐书·公主传》等都可作为史料依据,反映唐朝一代女性特别是贵族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较少。 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体现在女性参政,社会交往,受教育情况这几个方面。女性权利达到顶峰是在女皇武则天时期,主要史料参考新旧唐书的《则天本纪》,其余女性参政资料分散于各传中,如《资治通鉴》卷194,卷209,《旧唐书》卷51,《旧唐书》上官昭。关于女性社交,《太平广记》卷31,卷386分别记载了一些节度使夫人和都督夫人设宴招待下属夫人的事例,这对她们协助丈夫处理公务,协调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好处。这就说明了当时的贵族妇女还没有完全沦为养尊处优的家庭奴隶,其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而《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士女,游春野出,遇名花则设席祭草,以红裙相插挂,以为宴幄”。反映了唐代女性能够自由出入及旅游。 除了以上史籍,还有很多史料可以借鉴参考。如《礼记》《全唐诗》《唐会要》等。 以上是关于这一选题的史料搜集情况,下面介绍当代相关的学术研究概况。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地位的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所以搜集材料相对便利。 现当代的学者这要侧重从经济、法律、婚姻家庭等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唐代女性的地位。 段塔丽于2001年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从夫妻关系看唐代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一文,她说到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时期,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皇朝内政外交等方面,而且还生动而具体地反映在家庭内部夫妻关系等方面。唐代夫妻关系上的开放,以及丈夫对妻子人格意志的尊重和行为上的宽容,为整个封建时代所少有。此外,贵族女性的地位远远高于下层社会。据台湾王寿南先生的统计:唐代公主总共210人,其中公主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除去早亡和入道的公主,再嫁公主占总数的23%,远远高于下层社会。王曰美在《齐鲁学刊》2005年02期上的《唐代贵族妇女婚姻家庭观念研究》,文中说到在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唐代贵族妇女的地位相对提高。她们敢想敢做,旷达不羁,向儒家礼教进行了大胆地冲击,昂扬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家庭观念变得清新、率真而自然,其放达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极致。这些都是从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来指出唐代女性的地位较之前代有了提高,女性地位提升。但有些学者注意事物的两面性研究。如:汤蓉岚于2003年发表在《台州学院学报》上《论唐代妇女生活的悖反现象》一文,文中谈到唐代的女性向来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比较幸运的一群,她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她们毕竟没有超脱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因而又在法律、伦理上受到种种歧视和压制。这种悖反现象和两面性,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唐代妇女自主抗争的表现。张金桐与左占平在《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发表的《唐代妇女及其地位》一文也指出唐律“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的地位,与其前代婢女的“资产”属性并没有两样。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应该是全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唐人的妇女观仍然是“男尊女卑”。唐代妇女生活比较开放,当源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并不意味着其地位的改变。 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的研究方面出现的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唐代一朝便是一个热门,但是以法律为出发点来研究女性地位的 1

印度人看中国

印度人看中国 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 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 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 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她在书中谈了 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 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 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 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 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 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 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 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 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 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 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农业用 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 最大的旅游输出国。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 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研究

浅谈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到今,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女性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过程。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影响 一、从古到今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1、母系社会------“女主”地位 母系氏族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生产经验不足,所拥有的主要是以石器为主的极其粗糙、简陋的生产工具。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大自然变幻无常,野兽出没,人类时常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一个人根本无法独立生存。因此人们只有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在简单而合理的社会分工中共同抵御自然的侵袭,保证自身的生存。在这样的简单的社会分工中,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打鱼、防御野兽,妇女主要采集食物、生儿育女、缝衣做饭$狩猎!打鱼由于技术设备的限制,收获很少,而防御更使男子损失较多。女子从事的采集等工作安全系数要高得多,并且当时人口稀少,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使女子采集的收获颇丰,所以,女子在经济方面有很高的地位。女性牢牢地抓住了经济大权,从而也奠定了女性处于氏族群体核心的社会地位。母系氏族时代早期处于人类的婴儿期,人们的意识尚处于低级阶段,不知道两性生活与生育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解释女性的生育现象。人们看到大地可以生长植物,女性可以生出孩子,对其原因却一无所知,于是认为女性和大地一样有着生长万物的神秘力量,于是就把女性当作神来崇拜。这一时期女性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并且以其生殖能力和所掌握的部落经济权利而取得崇高的地位,女性受到人们“神’一般的敬仰。 2、父权社会-----“女奴”地位 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形成,交换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个人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思想和认识也得到很大提高。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巩固,从根本上稳固了男性的地位,也进一步将女性从事的采集等行业边缘化,决定了女性地位被贬低的命运。直至社会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女性社会地位边缘化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女性的光辉时代一去不复返,男性逐步占据了社会的主导,甚至是全部,女性变为男性的附属。父权社会成为女性的“女奴’时代。 3、新民主主义时期--------打碎封建枷锁 五四运动是中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座界石,它翻开了中国女性发展新的一页。自五四运动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开明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社会状况得到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开女禁,兴女学,女性的潜力展现,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也得到相当的改善。新中国建立后,广大中国妇女终于获得了解放,形式上的解放。建国后,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得到了一个质的变化。首先,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逐渐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承认。女性首次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拥有了参政的权利。《婚姻法》的颁布,从根本上使广大女性得到了婚姻自由。《妇女权益保障法》给女性提供了一个正当维权的途径。其次,妇女与男子共同接受教育和参与生产,给了女性自身发展与独立的机会,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情形堪虞。 4、社会主义时期--------男女平等 改革开放后,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宪法和其他法律进一步规定妇女有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并切实保护妇女政治权利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妇女与男子享

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政治体制改革

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政治体制改革 1992 年初,邓小平来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以这次谈话为契机,中国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高速发展、着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代。这次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实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在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我今天主要想谈一下南方谈话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影响。 整体看来,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常常只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已有论述中去理解,甚至照搬某些具体结论,以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的某些具体设想来衡量现实生活。因此还远未达到成熟的认识。 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则是将马克思主义发展为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对马克思主义有多处创造性的发展,但其最突出的方面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们党之所以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崭新的思想,跟邓小平所发表的“南方谈话”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密切相关。 为什么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呢?这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不能实行市场经济。若要主张场经济,就是逆经叛道,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必说20 世纪前期至改革开放以前国内外对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的探索都被斥责为修正主义,遭到严厉批判;就是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前一个时期,尽管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媒体一直将此视为禁区,任何人不能越雷池一步。 邓小平自1979 年开始在小范围内谈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研讨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的问题,前后达十四五次之多,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而且他还提出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根据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此后,党中央不断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使这个理论愈益丰富和完善。因此,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巨大的政治感召力呢?邓小平不是学者,而是政治家、战略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发表“南方谈话”时,尽管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仍然关心和思考党和国家

解码印度——为什么印度人比中国人幸福

解码印度,为什么印度人比中国人幸福? 为什么,在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里,人们普遍感觉不安全、不幸福?而在一个经济欠发达、贫富差距巨大、种姓制度影响根深蒂固的国家里,人民却深深地眷恋着这片土地? 编者按:新士界是从本期开始设立的新栏目,希望就新一代士阶层所关心的文化艺术、心灵提升、慈善公益、品质生活等话题,开一扇新视窗。 印度女性对纱丽非常钟爱,即使是最基层的劳动者,也能穿出纱丽的万千风情。 “假如有来生,你想成为哪国人?” 《印度时报》最近公布了该报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调查在印度五大城市展开,即首都新德里、商业中心孟买、“文化重镇”加尔各答、“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和历史名城海德拉巴。结果显示,将近九成的人表示:“假如有来生,还做印度人。” 想象一下,同样的调查如果在中国进行,结果会怎样? 经济学家伊斯特林(R. Easterlin) 在他的论文《中国的生活满意度:1990-2010》(China's Life Satisfaction, 1990-2010),用大量数据说明,与中国近30年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相对的,是生活满意度的直线下降,多数中国人2010 年的幸福感还不及1990 年。作为“幸福经济学”的鼻祖和奠基人,伊斯特林在

1974 年就提出过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即一国的经济增长未必会换来生活满意度的改善。而来自中国,这个样本量巨大的调查结果,无疑是一个可信度极高的有力亻左证。 如果说数据和论文太抽象,身边越来越热的移民潮也许能给人们以更直观的感受。为什么,在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里,人们普遍感觉不安全、不幸福?而在一个经济欠发达、贫富差距巨大、种姓制度影响根深蒂固的国家里,人民却深深地眷恋着这片土地? 文化自信,幸福源于历史 “印度人一直很骄傲,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当然,他确实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教授,师从季羡林,扎根印度研究四十余年,说起印度之优秀,如数家珍。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其篇幅总和是希腊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和的8 倍;古印度数学很发达,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的;现代科学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而原子论就印度人创立的;棉花的驯化和制棉技艺的发明也是印度人的功劳。 从光辉灿烂的古印度文明一路走来,印度人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在自信的基础上充满自豪。“他觉得西方的东西,太差,好的东西怎么能跟差的走呢?”郁龙余进一步解释道:“比如,印度人就很看不上西装,认为它太简单,而印度纱丽,美得不得了,一块6 米长的布能穿出几百上千种变化。”在印度,处处可以看到印度女性对纱丽的钟爱。即使是最基层的劳动者,用水泥修马路的人,也穿着纱丽,而不穿所谓的工作服。 除了服装,电影也很能体现印度人的骄傲和自信。宝莱坞,从名字就不难看出印度人抗衡好莱坞的决心。印度南部还有一个泰莱坞,因为宝莱坞在孟买,说印地语,而南方主要说泰米尔语。两大电影制作基地,基于本地区的票房市场,生产了大量作品,共同造就了印度电影年产量世界最高的记录。除了产量巨大,在风格上,印度电影也保持着鲜明而一以贯之的民族特色—歌舞,每部影片都一定会有印度歌舞。 “印度人看电影,不在乎情节发展,在乎的是演员在歌舞中的手势、眼神有没有到位。”郁龙余介绍道:“通过歌舞,印度人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穿越,他们天天穿越,不穿越无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印度歌舞就像中国戏曲,故事情节都烂熟于心了,依旧百看不厌,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等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所不同的是,中国戏曲日渐式微,印度歌舞却是深受爱戴,在影片里,在生活里,在印度人的血液里。 “孟买的精神就是歌舞”,导演丹尼·鲍尔(Danny Boyle) 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作为一个英国导演,他在印度主题的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也诚恳地加入了印度歌舞,而该片横扫了包括最佳电影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 比下有余,幸福不怕比较 种姓制度,在外国人眼里,简直是民主社会的一个毒瘤,但对印度人来说很正常,甚至是社会安定人心平和的一个保护伞。 作为国教,印度教长期提倡种姓制度,历史上虽然受到佛教“众生平等”思想

香港政改底线:爱国爱港,不对抗国家

香港政改底线:爱国爱港,不对抗国家 徐达内 2014-08-26 07:13围绕香港政改已到“摊牌”之际——“中央态度已经十分明朗:政改方案必须在基本法框架内提出,行政长官候选人必须爱国爱港、不可以对抗国家,这是中央的底线。 近日,针对香港政改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飞等中央主要涉港官员密集发表讲话;昨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香港政改,中央底线不会变》。 昨天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将就香港特首普选办法框架通过决定。分析认为围绕香港政改已到“摊牌”之际——“中央态度已经十分明朗:政改方案必须在基本法框架内提出,行政长官候选人必须爱国爱港、不可以对抗国家,这是中央的底线。” “天底下哪有这个道理” 围绕香港2017年普选,香港街头正在进行一场民意较量,为各自主张造势。此刻,民意已经清晰,中央直接表态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香港政改。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飞、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周波等中央主要涉港官员密集发表讲话,亮出中央政府对香港政改两大底线——特首必须爱国爱港、不可以对抗国家。 昨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在释放这两大底线时,引述提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飞8月22日讲话:“香港反对派提出的政改观点背后,贯穿着一个简单的逻辑,这就是要求允许与中央对抗的人能够通过普选担任行政长官,按照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做不到,就要求在基本法之外另搞一套所谓的普选办法,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就不是‘真普选’、不符合所谓的‘国际标准’,就要‘占领中环’、搞公民抗命。‘天底下哪有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反对这种主张,理直气壮。’” 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23日同样也曾强调,“摆在香港人面前的不是方案之争,而是香港与中央的互动模式之争”:“如果真正有国家观念,真正认同‘一国为先’的原则,真正认同基本法的规定,真正认同中央对香港的管治权,包括对香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导权,政改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 至此,中央对香港政改的态度已非常明确,过去“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下,“一国”是“两制”的政治底线。 8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所登文章《爱国爱港者治港原则绝不能动摇》,同样也由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张定淮再次亮明这一底线:“中央政府作为国家主权的代表,对于治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的政制发展是具有毋庸置疑的主导权的。中央对于其辖下的一个享有相对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域行将举行的特首普选,作出必须是爱国爱港者当选的要求,是再具有正当性不过了……这是一个不容退让的原则问题。中央不可能作无原则退让。” “天经地义的政治伦理” 昨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引述李飞讲话之际,阐明了引发“占中”与“反占中”等活动的香港政改本质:“这次关于香港行政长官普选的争议,比历次争议都激烈。表面上是制度之争、规则之争,而实质上是政治问题。” 维护中央政府对香港政改的红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规定,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 落实行政长官普选,最主要即是落实这一规定。但关于香港政改执政的焦点,也都集中在这一条款引发的两个问题上:一是提名委员会的组成;二是提名委员会提名的民主程序。

中国人和印度人沟通篇

中国人和印度人,谁更会沟通? 对于中国人来说,人际关系是门学问,自古以来就很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同样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国家之一的印度,在古老的社会传统和宗教信仰下,他们也有独特而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特点。那么,如果将当代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人际沟通状况做一个比较,又有哪些相似点,哪些差异之处呢? 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2007年零点中印居民沟通指数报告》就以独特的国际视角,对中印两国居民的沟通模式和沟通水平进行了跨文化比较。该项目基于2005年中国沟通指数的起始性研究,于2006年10月-2007年1月在中国城乡和印度城市地区,同时进行普通居民大规模的入户抽样调查。并报告中,研究人员选取了中国城市和印度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方式的对比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印两国城市居民具有相似的“亚洲亲缘小圈”特点,但相比之下,中国居民的人际交往规模明显高于印度居民,对于“熟人维护”也更加擅长,而印度居民在陌生人社交和外圈关系的交往能力方面则更胜一筹。 相似的“亲缘核心”,人际外围空间结构有差异 沟通指数报告表明,中国和印度的人际圈带有相似的亚洲社会文化特点,亲缘关系在整个人际网络中占有绝对核心位置,人们与家人小圈的心理距离最近,和亲缘关系的交往频率、深度及收益均超过了业缘,地缘和其它社会交往。对于中印居民来说,亲缘小圈是封闭的人际交往内核区域。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印居民的社会网络结构也表现出很多差异:在中国,划分鲜明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原点,从家庭亲缘关系——业缘关系——社会交往关系逐渐疏远的一个圈层结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三类关系可以清楚区分,并且亲疏距离有所差异。而在印度,对家庭的依赖和沟通程度更强,但对于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包括业缘和社会交往关系)之间的区隔并不十分明显,它们共同构成了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外围空间。 中国人表现出独特的“同学社交”情缘 中国人的社交半径平均长度为43人,超过了印度人的社交半径36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业缘关系要比印度人更为丰富一些,平均每个中国人经常来往的分别有9个同学和9个同事,而印度人则只和4个同学和6个同事经常来往。 同时调查数据还发现,中国居民同学圈的沟通频率、沟通深度明显高于社会圈,而在印度则正好相反,人们与同学交往的频率、深度最低;中国居民与从同学交往中获益较多,尤其在沟通情感上,同学关系的作用明显高于同事圈和社会圈,而社会圈则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在事业发展、沟通情感、交流信息的帮助上得分均为最低值。相反,印度居民社会圈帮助明显高于中国居民,而同学圈发挥的作用则不大。 研究人员认为,在中国,同学关系不仅仅是人们在校期间一种短期而特定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中国人在离开学校后的长时间内,都会与同学保持联系。由于结识渠道和感情上的特殊性,同学往往有别于其他人际关系,而在生活中形成一个稳定而特殊的“同学”关系网。可以说,同学关系在中国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特殊的“同学情缘”。相比之下,印度社会并没有类似的固定的“同学关系”,同学圈的交往规模、交往频率、交往深度和帮助都要低于其他人际关系。 印度人更善于积累从“社交外圈”积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将人际网络资本化的一种衡量方式,它展现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调动的资源。如果对中印社会资本积累情况的比较,我们可以对两国居民的人际网络应用能力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中国人的社会半径为43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0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1人和潜在社会资本9人);印度居民的社会半径为36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9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6人和潜在社会资本12人)。尽管中国人的社交半径更长(43人),但是在对社交资源的利用上,印度人却更占优势,社会资本转化率更高(81%),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虽然社交规模无法和中国人相比,但印度居民的社交却更“有用”。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 印度人如何看中国一 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 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 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 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她在书中谈了 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 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 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 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 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 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 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 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 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 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 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农业用 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 最大的旅游输出国。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 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当代女性地位调查研究报告

从工作家庭冲突方面探讨当代女性地位的调查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性别问题古今中外一直都存在。研究性别问题就不得不提女权主义这个词。女权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介绍到我国。当时的学者根据西方的女性运动发展和中国传统“封建家长制”的社会背景将feminism这个英文词汇翻译为女权主义。然而中国女性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被几千年来传统的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约束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历经母系氏族时期、父系氏族时期、奴隶制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在女性主义的进入到中国之前的时期里,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是在降低的,悠久的历史压迫和奴役已经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人潜意识里对女性地位“低下”的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人对待女性的看法也在改变,特别是早期的一些革命参与者。毛泽东同志就妇女解放的思想曾发表过多篇文章,仅1919年就超过20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在飞速的发展,国民素质也得到了整体的提高。西方女性主义思想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同,这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的提高。女性对自我本身的看法变得更加肯定和越来越注重自我实现。但在男性主宰的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意识形态期待着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女性在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但相应地,女性对工作相关需要的增加,限制了她们对家庭角色的参与和贡献。在我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家庭中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也超过70%,但是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城镇家庭的家务劳动分工具有“女性为主,男性为辅”的特征。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女性工作的高比例都没有改变家务劳动分工的状况。 职业女性必须面临家庭工作之间的冲突,在家庭家务分工中(也包括非职业女性)又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中国女生的社会地位低下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女性主义的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同。 一、国外文献综述 在人类社会研究中,对于人权这个概念的研究已经有200多年了,但最初的人权并不包括女权。在18世纪,欧洲地区在宗(新)教伦理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出了资本主义精神【1】,

印度人怎么看1962年战争:很多人至今想不通_1

印度人怎么看1962年战争: 0位网友发表评论核心提示:当时印度军队都已经冲昏了头脑,居然把前进哨所建在了“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当然占理。但他也认为,“我们是在不停地、主动地挑衅中国,但动作都不大, 可你们最后却给了印度狠命全力地一击,把我们打蒙了”,“西藏海拔那么高,运输条件那么差,你们却能调动这么强的力量,说明你们早在很久以前就暗中准备给我们一个教训了,这点让许多印度人想不通!” 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狄博杰教授来自中印边境附近的喜马偕尔邦。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的家乡流传过关于中印战争的歌,他只记得一句歌词———“让我们拿起枪,打向中国”,但他唱起来却有印度民歌特有的婉转,不知道歌词的还觉得挺好听。也许,这种感觉恰恰反映了印度人对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战争复杂的、谜一样的态度。 1962,在媒体上热,在书店中冷 在印度媒体上,只要提到中印边境问题,或者中印军事抗衡,通常会提到1962年那场战争。如7月12日的《印度时报》发表题为“印度担心中巴在被占克什米尔联手”的文章,文章称:“印度非常担心中国与巴基斯坦在被两国联合占领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结成战略联盟,一旦结盟的话,那么就有军事实质意义。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中国军队侵占了3.8万平方公里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报业托拉斯7月15日的一篇文章题为“印度称:中巴‘边境协议’是非法的”,文章称,提及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的所谓“边境协议”。印度外务秘书普雷尼特·卡奥尔说:“印度政府的立场是,所谓的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协议’是非法和无效的,在边境问题的谈判中,我们反复向中国方面重申这点。”还有的印度媒体一提到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立即就想到“中国军事威胁”。如《印度快报》7月15日以“印度应该做好应对中国的准备”为题报道说,印度脑子里应该装着250万解放军正在迅速现代化的念头。说到1962年战争,就要好好想想现在北京拥有的大量武器库,比如说洲际导弹,75艘大型战舰和62艘潜艇,其中10艘是核潜艇…… 与印度媒体经常“温故而知新”不同的是,印度关于1962年中印战争的书很“稀少”。《环球时报》记者去了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三家书店。发现只有一家卖法律和相关书籍较多的书店有两本关于中印战争的书,其中一本是英国人尼维尔的《印度的对华战争》,另一本是《中国、西藏、印度———1962年战争和战略军队的未来》,书皮上还印了作者手写的中文名字“国多马”。翻看一下这本书的前言,得知这是一位军官受军队委托研究这场战争后写成的,作者试图不从“对与错”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而是理解双方的立场,如他试图从在印度的中国人群体了解中国对战争的看法。作者个人认为这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另一家书店只有一本中印文化关系的书。第三家最大的书店在国际关系和国防部分摆出来的几本关于中国的书,都是如何在中国做生意的。本报记者问店主是否有1962年战争的书,他皱了皱眉,看了记者一眼,摇了摇头。 对于印度是否有纪念那场战争的轰动性的影视作品,几个印度朋友都对记者说没印象。《环球时报》记者则在新德里一家最大的音像市场找到了一部名为《真相》的电影。据说只有这部电影能算得上与中印战争有关的经典影片。影片描述的是中印战争拉达克地区的战事。印度人在片中特别强调,中国人在战争前天天用大喇叭喊“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两国是兄弟)”,给印度人上够了迷魂汤,然后突然袭击,才在战争中占了便宜。此外,片子数次借士兵之口宣称“一个印度士兵就消灭了20个以上的中国士兵”,看了感觉有些滑稽。对于战争的失败,电影中给出的原因是:上层出于政治考虑,要求部队不要恋战、撤出战斗。 教科书中很少提到中印战争 《环球时报》记者曾听中国留学生说起,与同宿舍的印度同学讨论1962年战争和边界问题时

中国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

中国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women's role in society of china) R eferring to women’s role in society of china, the first word coming to my mind is “change”. especially in 20th century, women’s r ol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terms of both status and variety. in the old society of china, women, in general, were inferior to men. women were to remain ignorant and to obey--first, their fathers; after marriage, their husbands; during widowhood , their sons. the major role of women, considered the private property of men, was to please their husbands and to bear children. symbolic of women's subservience was the practice of binding women's feet which lasted nearly 1,000 years. www? as time goes on, the society is developing constantly in all fields. women's role in society of china has been undergoing great changes. to sum up the situation, women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they have the right to receive education and go to the job markets to find jobs. from working as nurses and teachers to working as doctors, engineers and managers, women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 work in certain fields. they even surpass men in some jobs which used to be occupied by men. with women’s abilities being recognized, they are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respect from the society. still,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especially in some rural areas, women are still in a lower position. they have to obey their husbands and are almost illiterate. therefore, women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wards a completely equal society. all in all, women’s role in society of china is being made various and significant , which is certainly the trend of the whole world’s development. 提问者评价 谢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双语阅读> 双语资讯> 关注社会> 正文 关注社会:中国女性地位再次提高 时间:2012-03-09 10:57:19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1111357514.html,编辑:Jasmine 英语很烂,元芳你怎么看?| 可可微信 Women in China have been enjoying increasing independence and respect i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renas as well as their family households, Xinhua reported.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妇女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越来越有独立性,也愈加受到尊重。 China had about 137 million female workers by October 2010, accounting for 42.6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workforce. This compared to just 610,000 female workers, or 7.5 percent, in1949 wh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2010年10月,中国女职工达1.37亿,占总职工数的42.6%。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女职工仅有61万,是总职工数的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