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看中国
泰戈尔、甘地与尼赫鲁的中国观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1807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英国侵藏急进派对中印关系的影响研究(1888—1949)”(16CZS044)。 [作者简介]梁忠翠,女,山东菏泽人,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欧美国家边界争端与化解研究中心讲师,历 史学博士。
23
文化,都曾极度崇拜西方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 兼具东、西方文化气质,对英式资本主义的理解比 普通印度人要更为深刻,对印度作为殖民地的悲 哀也有切肤之痛,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争取印 度独立,并最终成为影响印度历史发展的重要人 物。另外,三人也都是热衷于著书立作的印度思 想家,他们是印度的精英和骄傲。
这三位基本同时代的印度人,相互关系比较 密切,泰戈尔最早将甘地称为“圣雄”[2]79,于尼赫 鲁来说,甘地则是集传统的导师与革命英雄于一 身的独特的人[3]305,甘地对泰戈尔非常欣赏,尼赫 鲁则算得上是甘地最成功的学生。
在一个非常注重出身、种姓思想根深蒂固的 印度传统社会里,这三人均出身于家资殷实、颇有 名望的家庭,他们的父辈都有异于普通人的显赫 的过去,这无疑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拔 得头筹。他们都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深浸西方
泰戈尔曾于 1924年、1929年两次到访中国, 引得中国 文 化 界 阵 阵 躁 动,泰 戈 尔 在 中 国 “提 倡 东洋思想,亚细亚固有文化之复活,与亚洲民族之 一致团结”[4]256-257。他还曾多次与中国友人谈及 印度的国际大学①,力邀国人前往印度学习交流。 1934年 5月,印中学会首先在印度成立,次年 5 月,中印学会在南京成立。1937年 4月 14日,印 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举行典礼,这一天也是孟加 拉 新 年 的 第 一 天,泰 戈 尔 在 开 幕 式 上 发 表 演 讲: “今天对 我 来 说 确 是 一 个 伟 大 的 日 子,我 久 盼 着 这个日子的来临,为我们的人民偿还从古已许下 的宿愿,就是要维护我们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之 间的文化交往和友谊,……中国和印度接壤数千 里,通道不计其数。这些通道不是战骑和机枪开 发出来的,而是和平的使者,往来不绝,一步一步 踏出来的。两国人民,现在要把这些通道,开阔平
一个印度人的中国情结
36商界36本栏目冠名: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世纪人物》:对于您来说进入商界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有过要放弃的时候吗?鲍洪升:经商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既新鲜又非常陌生的事情,虽然在大学里学习过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现实面前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既都存在挑战,又面临机遇。
于是我非常留意同行的操作模式与信息反馈,从中学习与摸索,在学习——发展——再学习——再发展的模式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从而不断总结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作一些新的尝试,以这样一种心态去发展。
当美好的愿景在不断努力中被实现,则更加激励我不断的向前发展。
现在,经济全球化了,需要我们无论从管理还是创新上都要有一个新的台阶,而这对于我又是一个新课题。
我始终认为,人能专心就能产生智慧,人能仰望,就能达到成功。
记得有一位记者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都会抛弃你。
”我们现在企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要求企业的核心层必须具备极强的战略领悟力和系统控制力,仅仅围绕加快企业的发展,求新、求变,把企业的发展融入到经济的全球化之中。
《世纪人物》:您能设想一下鸿茅的未来吗?鲍洪升:鸿茅是个大家庭,我们是一家人,大家携手上市,成为公众公司,我想用五年的时间把它实现。
我们要打破界限,相互融合,相互汲取经验,才能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中国的健康产业还是个朝阳产业,我们要把握住这次机遇,转型可以,但转型不是彻底放弃,而是继续深化、充分借鉴别人的优势、完善补充我们的不足。
鸿茅是一个提倡学习的大家庭,提倡融合与交流,鼓励家庭成员相互学习,我们自己的经销团队就有很多优秀经验,他们先后创造了大连模式、鞍山模式、桂林模式、广东模式、保定模式、江苏模式、武汉模式等等,优秀的市场运作手段,值得认真的总结、参考和借鉴,从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适合自己的企业模式。
鸿茅药酒是我们大家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家长,鸿茅药酒有历史,有文化、有疗效、有前途,朝气蓬勃,我们一定要把它培养成一个“三好生”,当然还要各位家长的耐心呵护,关心疼爱。
印度人最崇拜的中国人:唐僧玄奘
玄奘在这样的环境里,终日和学界精英相较高下,最终到达什么境界了呢?《慈恩传》说:“寺内能讲二十部经书的有一千人,三十部的五百人,五十部的只有十人,包括玄奘法师。”
就是说,在那烂陀寺的印度及外国几千名资深学者中,玄奘的水准至少算是前十名吧。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玄奘后来在曲女城大会的壮举。当时印度最大的摩揭陀国的君主戒日王邀请玄奘前往主持全国辩论会上,也就是打擂台。由玄奘守擂,摆出自己的观点,等待其他人来辩驳。结果,十八日内无人能驳,玄奘自此得号“大乘天”“解脱天”。
那烂陀,是一千五百年前世界上最辉煌的学术殿堂。但后来,毁于十二世纪突厥入侵者的战火,逐渐变为废墟,再后来沧海桑田,逐渐深埋于地下。到了近代,那烂陀寺在地面上已经没有任何标志物,甚至它到底在什么位置,都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得清了。
1861年的时候,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比对出土的文物,确认了那烂陀寺的位置,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考古挖掘过程。到现在为止,那烂陀寺也只能算是发掘了十分之一,地下还有无数神奇等待人们去唤醒。
印度人最崇拜的中国人:唐僧玄奘
印度人对玄奘非常推崇。他们承认,没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的精确描述,印度近代的历史恐怕无法写得清楚。他们感激玄奘,因为玄奘,今天的印度人才知道他们的过去是什么样子。
那烂陀遗址的废墟,遥想当年辉煌
唐僧都知道。玄奘是谁?
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唐僧是《西游记》里那一幅细皮嫩肉、手无缚鸡之力却会念紧箍咒折磨孙悟空的一个人妖不分是非不明的形象。当年,郭沫若大师在诗里甚至有“千刀当剐唐僧肉”的极端论断。尽管毛主席纠了纠偏,说“僧是愚氓犹可训”,意思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可以调解的,但毕竟唐僧算不上什么积极正面的角色。
传奇故事一箩筐
印度人游中 国后的评价
印度人游中国后的评价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老国度,中国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近年来,随着中印两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来到中国,亲身体验这个东方大国的魅力。
那么,他们在游历中国之后,会给出怎样的评价呢?一位名叫拉杰什的印度游客表示,中国给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其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他惊叹于中国城市中高楼大厦的林立,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让出行变得极为便捷。
高铁的速度和舒适度让他赞不绝口,“在中国,乘坐高铁出行,不仅速度快,而且车内环境舒适,服务也十分周到。
相比之下,印度的铁路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拉杰什感慨地说道。
另一位印度游客妮哈则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竖起了大拇指。
她表示,中国的城市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公园和绿地随处可见,城市的空气质量也比她想象中要好得多。
“在印度的一些城市,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而在中国,政府显然在环境保护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这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美食也是印度游客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库马尔在品尝了中国各地的美食后,兴奋地说:“中国的美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风味,从麻辣的川菜到精致的粤菜,从香甜的苏菜到鲜美的浙菜,每一种都让我流连忘返。
而且,中国的餐厅环境整洁,服务周到,用餐体验非常棒。
”中国的科技发展也让印度游客们大开眼界。
阿米尔在参观了一家科技公司后,被中国在人工智能、5G 技术等领域的成就所震撼。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成果令人瞩目,这将为未来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印度也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努力,迎头赶上。
”购物体验也是印度游客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普里扬卡对中国丰富多样的商品和便捷的购物方式赞不绝口。
“在中国,无论是大型购物中心还是街边小店,都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商品,而且价格实惠。
线上购物更是方便快捷,快递服务高效可靠。
”教育方面,不少印度游客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位带着孩子来中国旅游的印度家长表示:“中国的学校设施先进,教学质量高。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印度人如何看中国一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
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
她在书中谈了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
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
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
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
农业用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最大的旅游输出国。
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更令人沮丧的是,到印度旅游的中国人占印度外国游客的总数不到2%。
就旅游目的地来说,中国已成为最受外国游客青睐的第四大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的境外游客数三倍于“不可思议的印度”。
一个印度人对中国式思维的认知_拉维_布塔林加姆
循着这种思路,我发现了以下简单的模型:
语言影响思维和认知 认知指引着行为 集体行为形成了一种文化 文化创造了特殊能力 这种特殊能力影响经济发展
在此,我首先集中分析语言和思维 ( 认知) 的关 系,然后分析文化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许多物种都彼 62
此沟通交流,但只有人类开发出了语言,而且有学习 语言的能力。通过学习,语言得以在人脑中扎根。人 类的思维( 认知) 和语言的内在关系已经成为心理学 辩论的主题。早期的思想家,例如本杰明 · 沃尔夫 ( Benjamin Whorf ) 和 爱 德 华 · 撒 比 尔 ( Edward Sapir) [4],认为语言有点像一对电车线,一直引导着思 维和认知,使其在既定的语言规则内活动而不发生偏 差。而诺姆 · 乔姆斯基 ( N · Chomsky) [5] 和 品 克 尔 ( Pinker) 则认为,思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有一种人 类表达的共同工具的“普遍语法”,适用于各种语言。 辩论的双方都列举出很多人类学的证据,这些证据均 来自于对不同文化的民族所作的观察。
汉字是单元的,汉字的识别模式影响着人们的思 维并促使 人 们 习 惯 于 根 据 所 见 所 闻 去 认 识 事 物,因 此,人们很关注史料记载、先人古训和保护古籍史册。 而梵语语音字节非常丰富,使口头历史和背诵性诗歌 得以发展兴盛,也由此,印度的历史和神话之间在很 大程度上相互影响。中国人有历史典故,印度人有神 话人物,并且中国和印度在做隐喻上有很多字面上的 相似之处。就拿孔子来说,曾经有个学生问他: “敢问 死。”孔子只说: “未知生,焉知死?”这个故事与卡塔 奥义书中,小男孩 Nachiketa 和死亡之神雅玛( Yama) 的故事 非 常 相 似。Nachiketa 问 死 神: “人 死 后 会 怎 样?”雅玛则向他详细的阐释了绝对性的本质。
从印度人饮生水看中印两国的发展差异
办法保证全 国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的建设 , 无法让所 有人都得 到同样的 福利 , 无法依 靠国家 力量 来大力培养 优 秀运 动员 , 同样也 没有办法让 国
家达成统一的外 交态度 , 拥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国却做得到 。如果 说中 而 国是在 统一的全面 开放 中蓬勃发 展 , 一路检 查并 补充 自己的不足 与落
而在印度 , 除了 r 业 以外 , r 其它 的工业发 展依 旧处于一 种落 后的状 态。
印度 乡村 、 城市贫 民普遍 将 牛粪晒 干 煮饭 , 在城 市 的偏僻 街巷 , 墙
上、 上到处 都可 看到像 烙饼一样大小的牛粪在晒 。 地
国宴上 , 已故 的 甘 地 夫 人 带 头 用 手 抓 饭 , 其他 国 宾 也 照 此 办 理 , 奇 新
异 ” 化所造成的差别 。 文
至今 日, 印度似乎依 旧保 持着 自己的个性 , 旧的 火车 , 女较 低 的地 破 妇
位, 或是喝生水 , 印度 依旧保留着贫 民窟 , 体育 竞技上 也少有建树 。 在 外
近代在 两国争取独 立的过程中 , 中国经历 了翻天覆地 大手术般 的革 命, 彻底除去了许多落后 的观念 、 习俗 , 加之 古代 “ 中庸 ” 思想 和社 会主 义“ 一大二公 ” 大同思想 的影响 , 中国 的文化 总是 趋于 向统 一发展 。我
又兴奋地模仿此方法 。餐桌 上每人 一个大 盘 , 上饭 、 放 咖哩 鸡 肉、 羊肉 、 牛肉等 , 再用右手 ( 不得用 左手 ) 五指将 饭菜拌 匀, 用五 指抓起 一 口饭 ,
用 拇 指 将 饭 推 入 口内 。
同时 , 正如文章 开头所提 到 . 印度保留这在 外来人眼 中很“ 落后 ” 的一些 习俗 , 如喝生水 , 如上厕所 不用卫生纸 , 印度的文化宽容着允许着各种 各 样差异的存在 。中肯 的说 , 印度 缺乏 国家凝 聚力 , 他们 保留 着政治观 点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
印度人眼中的中国印度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自我的民族,对于中国,有多少印度人就会有多少种观点。
如同中国对印度林林总总的看法一样,印度人对中国的感情也呈现出多姿多彩:怀疑、同情、震惊、敌对、友好、好奇、害怕、愤怒、敬畏、尊敬、不知所措……“中国人并不冷酷”施瑞德哈来自泰米尔纳德邦,他在邦立大学教授国际政治和中印关系课程。
在尼泊尔的一个研讨班上,我与他成为了合作伙伴。
值得指出的是,我是他有生以来第一个接触的中国人。
当研讨班即将结束时,施瑞德哈悄悄告诉我,回国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他的学生“中国人并不冷酷”——因为以前他在给学生上课谈到中印关系时,总是给他们讲“中国人非常冷酷”。
但他现在觉得,中国人其实非常热情、友好和坦诚。
说实话,第一次听施瑞德哈说“中国人冷酷”时我感到特别不可思议。
渐渐地我明白了可能是中印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了这种认知隔阂。
所以我不断地向施瑞德哈讲述一个观念,即中国人的感情总体来说比较含蓄,对于任何他所喜欢的人或者事物都不会像印度人或者西方人那样情绪激动。
这或许是中国人被认为冷酷的直接原因。
其实,在与印度人接触中,我也发现了他们身上有许多与中国人不同的行为方式。
例如,印度人喜欢某种东西会表现出很强的倾向性,甚至会直接向对方索要,而这在中国人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印度人被许多中国人指责为贪婪。
其实,无论是“中国人冷酷”还是“印度人贪婪”,恐怕都是不同民族依据自身的文化取向作出的判断,这其中并不一定带有多大的合理成分,然而日积月累,却可能会对人民的沟通产生负面影响。
“昆明简直就是东京”拉纳是来自印度阿萨姆邦的一位电视工作者。
1999年我曾经陪他到通往缅甸的史迪威公路实地考察。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返回昆明的那天正好是晚上。
那年,昆明刚好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夜幕笼罩下的昆明被一些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装扮得异常漂亮。
当我们的车队缓缓驶入城区后,拉纳向我惊叫着:“啊,昆明真漂亮,简直就像是到了东京!”我笑了,“昆明仅仅是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如果昆明是东京,那么假如你到了北京或者上海,你又能说什么呢?”其实,我在印度网站上也经常看到那些到中国公干后的印度人撰写的中国见闻,他们一方面惊讶中国现代化程度之高,另一方面则抱怨印度媒体对中国成就的报道太少。
印度人来中国目瞪口呆中国令人惊艳
我的旅行需要乘坐火车奔跑于中国的几个城市之间。我非常焦虑不安,这来源于对印度铁路的恐惧。我乘坐高铁从广州到衡阳。广州火车南站看起来更像是机场。所有行李在入口安检。乘客在高架上通过相应入口进入站台。车票是电子验票的。入口只在发车前15分钟开放。高速火车的内部几乎类似飞机。乘务员穿着得体、机灵、对乘客的需求反应迅速。
我的司机称自己乐意支付这笔费用,而不是在另一条路上浪费燃料和时间。我在大桥的中途停下来欣赏风景。大桥被沿线安装在中间和侧栏杆的路灯照得灯火通明。我可以看到斑点似的大船飘在海上。
这是难以置信的时刻。这很奇幻。但在印度,所有基础设施工程不可避免的深陷指控和反指控的泥潭中。在中国似乎并不会这样。虽然腐败看起来并不是完全不存在。
但在工程的实施方面,齐心协力和承担义务在中国并不鲜见。正如我所见的,所有高速公路经过人口稠密的地区,但都是高架的,不需要大规模拆迁。
你可能清晰记得,几年前,喀拉拉邦的高速公路引起大声抗议。许多人指责它将把喀拉拉邦分割成两半。可能给这个邦带来革新的工程不能动工,而是失去机会。
不仅是公路和立交桥,火车旅行同样迷人。
火车很快达到了300公里/小时的运行速度。只有在往外看的时候,我才意识到火车在跑。我们甚至可以在不需要支付任何额外费用的情况下改签火车票,从而提前乘车时间,不过我们只好全程站着。中国人已经建了大约5000公里高速铁路。在停留期间,我乘坐了许多次高铁。这完全是不同的经历。
最近,我正好聆听了总理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C Rangarajan博士的看法。他非常坦率的承认,相比中国,印度正在实施的基础设施工程只有大约五分之一。我的经历让自己纳闷。在印度复制这些需要多久?
印度人对中国的五大心结
印度人对中国的五大心结读到一位印度人的博客,他在看了英国媒体上看到有关中国农村落后面的视频报道后有感而发:Watch the video, and repeat three times after me: ‘China is an emerging superpower!’ Incredible!’(你们看看这段视频,请跟我重复三遍:“中国是崛起中的强权”、“不可思议”!)这是典型的印度人心态,对中国有羡慕,也有嫉妒,但以嫉妒为主。
这一点连欧洲人都看出来了。
最近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把印度人对中国这种复杂情结总结出四条原因,我觉得有些道理。
第一条是历史原因,印度人始终没有从1962年中印军事冲突的阴影中走出来,把这场失败看作是民族的奇耻大辱。
一位印度军人居然说:“其实印度人对中国抱有的这种情绪,与中国永远无法忘怀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时期在东亚的所作所为有些相似”。
把中印边界冲突与中日战争相比当然是完全错误的,但这确实反映了印度人的心态,值得我们注意。
第二条是经济原因,但也与历史有关。
在1947年印度独立时,印度不仅是亚洲的强国,在世界上也数得上,其工业实力位列世界前10名以内,远远超过同时期的中国。
60年过后,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德赶日,排在第三名(2009年有可能超过日本位居第二);印度则排名第12。
如果看人均国民收入(名义收入,不计购买力),中国已经超过3000美元,而印度则在1000美元左右。
第三条是意识形态原因,印度被西方媒体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认为印度的发展潜力在各方面都超过中国。
这本来是西方世界的宣传手段,但也使得印度自大起来,试图借与西方的“友谊”来遏制中国。
第四条原因与巴基斯坦有关。
印度人也多少有点“敌人的朋友亦是敌人”的思维方式,所以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那种全天候的友好关系心存不满,认为要是没有中国的支持,巴基斯坦根本不敢与印度对着干。
除了上述这四条主要原因以外,我认为还要加上一条次要但不可忽视的原因:印度人大都吃素,从小吃咖喱拌饭长大,见不得大鱼大肉的中餐。
美媒:中印的比较
美媒:印度人对北京很着迷把中国当作榜样/Article/waiguoren/32142_6.html据美国《纽约时报》8月31日报道,印度媒体上充满了中印两国互相比较的文章:印度公司高管将中国企业视为发展的标杆;政府官员将中国视为威胁、伙伴以及榜样。
出生在中国、为《印度快报》撰稿的经济学家裴敏欣(Minxin Pei)说:“印度人对中国很着迷,但中国人似乎对印度很少关注。
”对此,裴敏欣说,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发展和改变漠不关心,因为他们更喜欢将中国与美国和欧洲做比较。
他曾在中国组织有关印度话题的会议,但却很难找到足够了解印度问题的中国专家。
北京一家服装店老板刘毅(Liu Yi)认为:“这很正常,因为中国经济很特殊。
如果说中国的发展曾有一个榜样,那也应该是美国或英国。
”刘毅说,在发展的阶梯上,中国正抬头看向美国,现在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比中国更大的经济体,而印度经济只到中国的“肩部”,印度是世界第九大经济体。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除美国外最大的出口市场。
因此对于印度来说,中国处于发展阶梯的更高的位置。
主管国家安全的内政部长帕拉尼亚潘·齐丹巴拉姆(Palaniappan Chidambaram)说:“尽管人人都在谈论赶超中国,但那似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与印度相似的是,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人口超过10亿。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一些理论,帮助中国比印度提前十年完成了向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经济模式的转型。
此外无论从哪些领域对比,中国都领先印度。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遥遥领先,军事实力更强大,对教育和大学投资更多,印度在英语方面有历史优势,但中国正迎头赶上。
印度为什么落后于中国?印度模式与中国模式是学术界喋喋不休的话题。
西方人认为印度一定会超过中国。
究竟孰是孰非?本文为你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印度与中国的可比性最大:两国都属文明古国,都是人口众多,都幅员辽阔,都经历过殖民入侵,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印度独立于1947年。
印度人看中国学校教育视频
印度人看中国学校教育视频在印度,人们对于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有着很高的评价。
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严谨而且实用,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而作为一个对中国教育有着浓厚兴趣的印度人,我在网上看到了许多关于中国学校教育的视频,并且在观看这些视频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首先,中国教育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的学校,课堂上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上,还会进行大量的实验与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这一点,也是印度教育体系中所缺乏的。
其次,中国教育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中国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他们注重学校的形象和环境,注重学生们的仪表卫生和纪律,还会经常组织校内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这些措施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三,中国教育注重国际化教育。
在现代世界中,国际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全球化社会。
中国在这个方面也做得非常好。
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教导学生们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从而实现文化的融合和国际化的发展。
最后,中国的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国教育系统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课程和学习机会。
而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总的来说,中国教育的发展是非常值得印度教育体系来借鉴和学习的。
中国教育的严谨、实用、创新的理念在进行着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而印度教育体系也可以从中国教育中吸取经验,推行教育改革,从而为印度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印度人眼里的中国人
南半球看上东西印度人眼里的中国人印度人和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大的移民群体,在新西兰也不例外,我们时常因为工作的关系或者就是吃饭的关系——吃印度素食,不可否认,印度素食人数的确很多,素食也很不错——会跟印度人打交道,打交道多了,也有了故事。
让我们来看看印度人眼里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吧。
那天我去印度店里买染发剂——我时常去这家印度店去买染发剂,因为就在附近,很方便,而店主夫妻也是熟人了——我买了染发剂之后,老板娘盯着我背的LV大包包问:你的包包是这里买的还是在中国买的?我说:在香港买的——其实不是我买的,是我老妹买的送我的,按照我吝啬的本性,绝对不会买这样的奢侈品。
她点点头说,香港买的贵,中国买的话就便宜多了。
她用了Very cheap这个词。
我知道她的意思是中国的都是假货。
我说,嗯,跟你们印度一样,你们的药品也Very cheap。
她愣了一下,然后笑起来。
彼此彼此。
在她的眼里,中国就是假货大国。
我相信大部分印度人民都这样认为,这个无可厚非。
如果让这个老板娘到中国去,相信她会背一大堆Very cheap的世界名牌回来。
Very cheap啊,哪个不爱?这个是小事啦,无伤大雅。
下面这件事情就关系到两国国际争端了。
那么另外一个浑身臭臭的人呢?的确是印度人。
看到巴基斯坦同胞对中国人赞不绝口,这个印度人很严肃的对黄老爸说:你们中国人对我们印度人不好,过去你们的军队在印度烧杀抢掠,把我们的人民欺负得够惨了。
黄老爸吓了一跳,问,你从哪里知道这个事情的?他说,我们的教科书上就这样写的,我们从小就知道你们中国人不友好。
不过,他话题一转:那都是过去了,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的好人,就跟你我一样,看,都是好人。
黄老爸吓了一跳之后,就是好笑:这个问题要好好理清一下,本来不爱国的,遇到这个大事大非问题,必须要爱国了。
他很严肃地对这个印度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重视睦邻友好,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团结与合作,从来不主动侵犯邻国,除非你们首先动武。
印度官方视中国为“安全威胁”
易投 资
超过 1 0 万美元的投资项 目,注册资金必 须达 到 5 % 0 0 O。
政治关系则是一个更为复杂 的问题 。
在中国不断拓展业务的跨国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 尤其是它们试图在华销售产 品时。 中国, 在 违反知 识产 权 的现象仍 然 十分 普遍 , 但这未 能阻止越 来越 多外国公
斯勒就经手办理 了好几家中国企业并购德国企业的案例。 但是,并非所有兼并都进行 的一帆风顺,T L e 的国际品牌战略在欧洲至今仍未
成功。 四年前, C 收购 了 产 的施奈德 公 司, TL 破 一年 之后再接 再厉 拿下法 国的汤姆 逊 , 跃成为瞩 目的明星。 是 , 但 没有经 过填 密 的市场调研 和 咨询给后来 的发 展埋下恶
海外经济评论 3 1
维普资讯
贸 易投 资
感到不仅来 自中国大陆的投资, 而且来自香港和澳 门的投资也应该受到审查。 除此 之外, 自中国台湾地 区、朝鲜和阿富汗的投资也被列入敏感名单。 来 而现行的外国 直接投资标准仅把孟加拉 国和 巴基斯坦归为 “ 安全威胁” 。 显而易见,印度在投资方面的举措令中国当局忧虑。事实上,中国贸促会一位 官员上 月对 印度 限制 中国投 资的做 法表达 了担 忧 。 说 , 他 中国公 司渴望在 印度 多个 领域投资,但受挫于印度针对 中国过于谨慎的做法。 当前印度的安全举措同样受到来 自印度本国的批评。 印度工商业部门渴望获得中 国的投资和技术合作, 但对 印度 日益严 重 的反 华浪潮感到担心。 印度最 大的企业信 实 工业有限公司向政府施压,要求放宽对其工程所需要的中国技术人员的签证限制。 而印度共产党则想要印度政府做 出解释, 为什么中国对 印度基础设施的投资会 对 印度安全构成威胁。 印度 国家安全委员会 的消息人士称 , 印度对中国等有关国家的投资限制只是效 仿美英等国 的做法 。 与此同时 , 虽然印度政府 对 中国人疑虑 重重 , 但似 乎大多数 印度 百姓 对其邻国 中国持正面看法。 据不久前 由芝加哥全球事务委 员会进行 的一项全球 民意调查 显示, 大约 5% 6 的印度人和 4% 6 的中国人认为他们 两国是伙伴而非对手,虽然有 6% 6 的美 国人视这两个亚洲大国为对手。这项调查还表明,7% 2 的印度人对中国的经济增长 持积极看法,有趣的是 ,韩国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印度进行的是公平贸易。 ( :英德拉 吉特 ・ 作者 巴苏)
印度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印度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中国人在印度一直都很受欢迎。
印度人对中国人有着很多好感,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有着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知识。
印度人认为,中国人是一种富有智慧、勤奋和友好的民族,他们的品行良好,经常会友好
地交谈。
印度人也很欣赏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他们乐于利用最新的科技和技术解决各种问题。
此外,印度人也很推崇中国人的营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他们有着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是
他们热爱素食。
素食可以提供大量的营养素,让人们健康长寿,也给人们带来快乐。
印度人也非常欣赏中国人的传统和文化,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优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印度人也非常注重中国的传统仪式和礼仪,这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印度人认为中国人总是充满激情,他们喜欢交朋友,喜欢分享他们的知识和想法。
他们乐于助人,常常会积极地传播他们的观点,这使得他们与印度人之间的友谊日益增强。
总而言之,印度人对中国人总体来说是很有好感的。
他们喜欢中国人的品行,也崇尚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此外,印度人还很欣赏中国人的智慧、勤奋和友好,他们乐于与中国人一
起分享他们的知识和想法。
最后,印度人对中国人的评价很高,他们乐意与中国人建立友谊。
印度人评价周深的印度歌曲
印度人评价周深的印度歌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周深的歌曲在印度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他的歌声清澈而具有穿透力,能够触动人心,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他的歌曲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也在海外市场得到了认可,尤其是在印度市场。
印度人对周深的歌曲评价颇高,认为他的音乐才华超群,演唱功底深厚,是当代歌坛的一颗耀眼明星。
周深的歌曲在印度赢得好评的原因之一是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周深在演唱时能够深情地传达歌曲的情感,让听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印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周深恰好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歌曲传递给了印度听众,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和喜爱。
周深在演唱时所展现出的优秀表现技巧也给印度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的高亢激昂的音乐旋律和动听悦耳的声线让人无法抗拒,令人难以忘怀。
印度人认为周深的演唱功底扎实,情感传达力十足,是一位真正的实力派歌手,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打动人心,感染人们的情感。
周深的音乐作品也给印度人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体验和视听盛宴。
他的歌曲不仅在中国内地广受欢迎,也在港台地区和海外市场大获成功。
周深的歌曲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不拘一格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给听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和震撼。
印度听众对周深的音乐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希望能够通过他的歌声了解更多关于中国音乐的魅力。
周深的歌曲在印度市场获得如此好评,既有他个人出色的演唱实力和音乐才华的支撑,也得益于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中印音乐领域的合作也将更加密切,带来更多优秀歌手和音乐作品的互相传播,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二篇示例:周深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国歌手,他不仅在国内拥有大批粉丝,也在海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近年来,周深在印度的歌迷群体也不断增长,他的歌曲在印度各大音乐平台上掀起了一股热潮。
尤其是他翻唱的印度歌曲更是深受印度人喜爱,俘获了无数印度听众的心。
周深的音乐才华和情感表达让他的歌曲触动了许多印度人的内心。
印度人看中国:羡慕与偏见交织
印度人看中国:羡慕与偏见交织
牛震
【期刊名称】《当代社科视野》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媒体经常炒作“中国威胁”在印度生活久了,不难发现,印度的政客与
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偏差。
翻开印度的报纸或者打开电视,关于中国的新闻经常是负面报道居多,从腐败、环境问题到食品安全等,印度政客谈及中国也常使用“威胁”或“顾虑”的字眼,例如中国“入侵”印度边境、中国军费大幅增加等。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牛震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5.4
【相关文献】
1.从转述动词看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偏见——以《中国日报》连续五天的叙事类新闻报道为例 [J], 张滢;曹榛
2.“逆转”的偏见仍是偏见——从日本电影《大奥:男女逆转》看社会性别偏见 [J], 吴新兰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智慧与偏见交织的先行者 [J], 周渝
4.从卢梭的自然教育“偏见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世俗偏见 [J], 冉锐
5.从《花木兰》电影看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 [J], 岳蓉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惊叹!看三维地图,发现中国-印度之间喜马拉雅山巨大海拔落差!
惊叹!看三维地图,发现中国-印度之间喜马拉雅山巨大海拔落
差!
平面地图,显示不出来海拔落差。
这个地图太直观了。
印度人抬头看喜马拉雅山,6、7000米的海拔,而且突然的落差。
他们该是怎么样的心情啊。
最近中印边境又有对峙,想起1962年把它打瘸腿。
印度面积是300多万平方公里,不过可耕地面积比中国还多
是多了32%,我们1.19亿公顷,阿三1.56亿公顷。
虽然说喜马拉雅山和印度平原的落差在地球上算最大,从八千米一下降到100米,但中间也有七八十公里的过度。
扔石头是不可能的,倒是短程火箭弹和短程导弹就构成对三哥的泰山压顶,天然的优势,哈哈
如果没有喜马拉雅山挡着,北纬15---35都是沙漠了。
华南和华东,就成了撒哈拉。
没有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还是古地中海一部分
#地理# #印度# #地理图志#。
印度人觉得中国妹子漂亮吗
印度人觉得中国妹子漂亮吗
坦率地说:很漂亮
熟悉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人肤色普遍偏黑,也是国内族群多元的“族群博物馆”。
因此,印度在古代就有种姓制度,现在这种思想依然保留。
当地人会认为,肤色白皙的我们,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
同时,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自然会有一种亲近感。
同时,印度毕竟外国人比较少,所以印度人喜欢看这样的外国人,也喜欢跟我们保持同步。
似乎在当地,与外地人合拍是一种很事实的表象。
也许这就是他们欢迎外国人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人看中国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
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
她在书中谈了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
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
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
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
农业用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最大的旅游输出国。
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更令人沮丧的是,到印度旅游的中国人占印度外国游客的总数不到2%。
就旅游目的地来说,中国已成为最受外国游客青睐的第四大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的境外游客数三倍于“不可思议的印度”。
这当然不是因为印度的旅游景点不多,而是旅游设施跟不上。
仅北京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星级客房,就相当于印度全国的总和。
新德里的五星级宾馆住一晚通常高达400美元,而在北京的类似客房只需100美元。
帕拉维·艾亚尔认为,印度在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做得“很差”,连自来水、电和小学基础教育都无法做到基本的保障;而在她看来,中国的不足是对社会的多元化管理经验还不足,这可能为中国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帕拉维·艾亚尔指出,中国与印度的“标杆”不同:当中国一直以美国为参照系数和发展目标时,印度则愿意以邻近的中国作为自己发展的标杆,模仿、比较和追赶。
除了帕拉维·艾亚尔之外,很多来过中国的印度人,也写下他们不同的观感。
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阿尔卡·阿查里雅认为:印度能说英语的人口,只有不到5%,大约是5500万人。
然而中国能说英语的人,正以每年2000万的速度增加。
英语基础帮助了印度的服务业与信息科技产业崛起,如果印度失去这个优势,那当前的热潮很大程度上在未来40到50年内就会幻灭。
也有人以为:到2020年,中国和印度合在一起的GDP将占全球GDP的10.5%。
两个国家人口占全球40%,自然资源消耗占全球50%,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国。
把印度和中国做一些比较后不难发现,中国确实在许多方面遥遥领先——尤其是GDP增长,基础设备建设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要远远领先于印度,但印度在服务方面也成为世界的一个服务中枢。
如果从地方性的机构体制建设来讲,在财政体系上,印度做得非常好,印度非常鼓励私有企业的发展。
从经济增长模式上看两个国家存在的问题,我们会发现,中国国有企业的许多行业进行了重组,比如说钢铁、石油领域,虽然它们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是因为这个过程不够透明,从而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除此之外,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拖累。
相比而言,印度达到世界级的公司仍然不多,外资进入的速度也比中国慢,另外其官僚体系和官僚体制也依然改进缓慢。
而印度股市红火毋庸置疑,看看印度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和印度国家改革之后不断上升的GDP,现在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者认识到了印度的潜力。
但是有人这样例举统计数字:印度1947年独立时工业实力位居世界前十,领先于当时处在内战中的中国。
但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是印度的3倍多,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流入的外资是印度的10倍。
不过,印度的全民免费医疗却优于中国:印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
“公费医疗”也称免费医疗,指国家对公民提供一种福利,代为支付医疗费用。
发达的欧洲国家如英国、瑞典、瑞士、丹麦,都是全民免费医疗,一切费用国家全包。
美国、日本等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但对于退休老人、穷人,则是免费医疗。
在俄罗斯,只要是在俄罗斯国土上的人,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一概免费医疗。
许多人认为,印度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人口众多,能够做到全民免费医疗是不容易的。
印中两国的边界长达2185公里,两国长久以来一直有边界冲突。
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的雅鲁藏布江)水资源问题和西藏问题上印中也还存在分歧。
1962年的中印战争更是两国冲突的集中表现。
不过,随着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愈加密切的贸易往来,印中关系也呈回暖趋势。
中餐早已是印度菜肴的组成部分如果问及对中国或中国人的印象,印度人马上有一连串的形容词:共产主义,勤奋,信息不公开,争取获得更多国际势力,好战,显阔,是巴基斯坦的友邦…可要问到中国菜,印度人会流露出喜爱的神情。
中餐对印度人来说已经不是异国风味,而是早就成了印度人每日饮食的一部分。
塞加尔(UshaSehgal)是家庭主妇。
她说,没有一顿印度菜里缺少中餐的成分。
市场咨询师杜贝(HimanshuDubey)也很喜欢中餐,他还认为其他方面的共同之处将"东方龙"与"南亚象"连在了一起:"印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都有就业和环保等相似问题。
我们的社会问题也相近。
两国在商贸上往来密切。
"中国:伙伴加对手尽管印度政府向欧盟和美国一样采取了进口中国产品的收紧政策,比如增收关税等,但印度市场还是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展品。
特里帕蒂(ShefaliTripathi)印度服装业的行业咨询师,他一方面抱怨中国产品"入侵"了印度市场,另一方面也指出印度政府与北京相比的不足之处:"中国产品的涌入是对印度工业一大威胁。
中国人是完美主义者,而印度人却不追求完美,特别是印度工业界组织极其混乱。
中国政府为本国工业提供很多支持,而印度的官僚主义太严重,你要是申请做什么事,会得到1000个拒绝理由。
而中国不是,中国人会想怎么能解决问题,向前发展。
"很多印度人都持与特里帕蒂类似的观点,有些畏惧中国的经济发展,又对这条"东方巨龙"的腾飞多少持怀疑态度。
1962年中印战争,以及中国同印度宿敌巴基斯坦的紧密关系都是印度人关注讨论的话题。
位于新德里的印中贸易中心主席米什拉(V.K.Mishra)认为,印度在不忘记同中国历史上一些摩擦的同时,也要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印度是个庞大的市场,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印度每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额高达270亿美元。
当然,有的印度人会想到印中历史上的问题,战争,还有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关系等,不过只要印中双边贸易是对印度经济有益的,我们就该继续合作,如果哪一天印中贸易对印度不利了,那中国也将失去印度这一市场。
"而目前印中两国的贸易从数字上看是有利于印度的,2010年一开始,印度向中国的出口增加了75%,特别是在纺织、石材和贵金属方面,大大缩小了印中贸易逆差。
经济发展能保障自由选择权么?印度和中国都被认作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
而印度国内以及国际上一些讨论中不乏有"为什么印度的经济没有像中国那样奇迹般发展"的问题,而答案之一往往是:中国人很拼命,印度人讲究民主。
市场专家韦尔基斯(NitishVergese)权衡了相关讨论中的正反观点后表示:"在印度政界和民众中有一种反中国的态度。
一方面印度想达到经济增长10到12个百分点的目标,而这正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如果印度达不到这个目标,就说因为印度是民主国家。
我们看到的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和他们明确的目标,政府调控经济,中国经济会稳步发展的。
但是经济发展也意味着个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个人有权自己选择,而不是一切都由国家控制。
"在印度的学校课本里,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出现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
但非常有趣的是,在这两种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政治课本:中国人什么动物都吃。
中国人喜欢喝茶,有抽鸦片的习惯,但是现在有此恶习的人在逐渐减少。
中国人穿长衫和裤子。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但是语言非常复杂。
这是印度高三政治学课本《政治理论和实践》关于中国的几句话。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印度人对中国的印象都是如此,至少还没有印度人知道我来自中国以后就问:“你抽不抽鸦片?”这只是更为“刻板”地再现了印度普遍存在的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中国”在印度各类教科书里出现的机率很小,跟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
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印度的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让我们先来看看政治教科书里的中国。
“中国坐落在喜马拉雅山以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国。
和印度一样,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历史上,中国总是从印度获益,印度文明让中国人了解心灵和精神领域的知识,两国也通过贸易加强了经济联系。
”这是《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关于中国的第一段话。
介绍中国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只有两页,放在全书最后一个章节“印度与世界”里,是“印度与邻国关系”的一小部分。
政治课本常常集中了一个国家当权的、主流的、有时则是偏颇或呆板的看法。
比如,这本书就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农民,他们的主要职业是种植大米和茶叶,其他职业包括捕鱼和制陶,同时工业也逐步发展。
两个如此相似的邻国,都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目前又都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欧美人眼里,但凡提到一个总要拿另一个来做比较。
印度人对中国的感觉是相当复杂和微妙的,他们不全然把中国看作对手或敌人,却也不能放开心胸地把中国当作朋友,这点在政治教科书的编写上得到了体现。
课本里首先承认印度和中国有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
“自公元前印度和中国就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
两个国家之间频繁的陆路和海路贸易为平等交流创造了条件。
”课本里提到了印度僧侣在公元前65年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知识,也提到了众多中国高僧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其中包括著名的法显和玄奘,以及在20世纪初印度和中国关系融洽,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访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