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逻辑学课后答案 作者 关老健
普通逻辑学课后答案
普通逻辑学课后答案【篇一:普通逻辑学课后答案作者关老健】练】一、填空:1.思维形式思维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方法 2.抽象思维 3.思维的形式结构4.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而成 5.逻辑常项,逻辑变项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1.这个s是p 2.非p,但q3.或p,或q4.如果非p,那么,非q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1.逻辑常项:所有,是。
逻辑变项:s,p2.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3.逻辑常项:有,不是。
逻辑变项:s,p4.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r2【堂上操练】一、填空:1.反映事物本质属性2.内涵,外延3.反变4.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矛盾,反对5.定义,划分,限制,概括6.从属7.属加种差法8.二分法 9.确定性二、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1.单独概念 2.单独概念 3.单独概念 4.普遍概念5.普遍概念6.单独概念 7.普遍概念 8.单独概念 9.普遍概念10.普遍概念三、指出下列加横线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1.集合概念 2.非集合概念 3.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 4.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四、指出下列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1.正概念2.正概念 3.正概念4.负概念五、指出下列各题加横线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1.句子(a),短语(b),词(c),单句(d),复句(e)2.他(a),教师(b),文学(c),小说(d),作家(e)3.营业性舞厅(a),人(b),场所(c),成年人(d),标志(e),未成年人(f)4.共同犯罪(a),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六、下列限制是否正确?为什么?1.不正确,因为森林与树不具有从属关系。
森林是集合概念,树是非集合概念。
2.不正确,因为概念与概念的内涵不具有从属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不正确,因为欧洲与法国不具有从属关系。
法国是欧洲的一部分。
4.正确,因为颜色是红色的属概念。
《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 上海人民出版社
3.加上前提(A)不能得结论,因为相容选言推理不能用肯定否定式。 加上前提(B)可得出“艺术上有缺点”的结论,因为否定肯定式是相容选 言推理的有效式。
1.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 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不表达命题,它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并未对事物情况做出反 映。
4.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 5.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人,就不愁 找不到借口”的命题。 6.表达命题。虽然它使用的是感叹句,但反映还是十分明确的。 7.不表达命题。 8.不表达命题。 9.不表达命题。 10.表达命题。
④如果丁的自述是错误的,同理,也不能得出结论。 9.上场的是G、A、B、C、E、R六名队员。整个推理分九个步 骤: (1)根据前提②和“G一定要上场”的题设,可以推出D不上场。其推 理公式为:只有D不上场,G才上场;现已知G上场,所以,D不上场。 这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2)根据前提④,可以推知R上场。其推理式为:当且仅当D上场,R 才不上场;现已知D不上场;所以,R上场。这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 理的否定前件式。 (3)根据前提⑤,可推知C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只有R不上 场,C才不上场;现已知R上场,所以,C也要上场。这是必要条件假言 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4)根据前提③,可推A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当且仅当A上场,C才 上场;现已知C上场,所以,A也上场。这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 肯定后件式。 (5)根据前提⑥,可推知P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要么P上场, 要么A上场;已知A上场,所以,P不上场。这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 否定式。 (6)根据前提①可推知S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如果P不上场, 那么,S就不上场;现已知P不上场,所以,S不上场。这是充分条件假 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7)根据前提⑦,可推知T和Q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如果S不上 场,那么T和Q不上场;已知S不上场,所以,T和Q不上场。这是充分条 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8)根据前提⑧,可推知F不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如果R上场,那 么F不上场;已知R上场;所以,F不上场。这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 定前件式。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推知不上场的队员是D、P、S、T、F、Q。 (9)最后通过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可推知B和E上场。 其推理形式为:B和E要么上场,要么不上场;已知,B和E不上场是不 可能的(已有D、P、S、T、F、Q六人不上场;所以,B和E要上场 10.9号不该上场。推理过程如下: 根据前提②,可推出3号上场(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普通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学生用
才不上场;现已知D不上场;所以,R上场。这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 理的否定前件式。
(3)根据前提⑤,可推知C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只有R不上 场,C才不上场;现已知R上场,所以,C也要上场。这是必要条件假言 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4)根据前提③,可推A上场。其推理形式为:当且仅当A上场,C才 上场;现已知C上场,所以,A也上场。这是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 肯定后件式。
5.这里包含有两个选言推理。 第一个选言推理是:墓主人或是自然老死,或是暴力致死,或是病 死(此前提省略);经检查确认墓主人不是自然老死,也不是暴力致死; 所以得出结论:墓主人是病死的。 第二个选言推理是:墓主人或因慢性病而死,或因急性病(包括慢 性病急性发作)而死;经检查,未见慢性病致死的证据;所以得出结 论:墓主人是因急性病(包括慢性病急性发作)而死亡的。 七、请运用假言推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充分条件 假言推理的规则指出:“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而这个推理却是从否 定前件到否定后件。 2.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它的前提 否定了后件,从而结论否定了前件,违反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 3.这个推理是正确的。我们以p表示“甲队体力强”,以q表示“甲队 技术高”,以r表示“甲队配合好”,以s表示“甲队战胜乙队”。这样,这个 推理的形式可表示为:((pqr) ←s) (pqr)→s。这是个必要条件假 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它是个有效式。 4.学生甲、乙两人的回答都不合逻辑。甲运用的是充分条件假言 推理,他违反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规则。乙运用的是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他违反了“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的规则。 5.A、B、C、D四个学生关于裹尸布真伪的言论,都运用了假言推 理。因此,他们的言论是否正确,我们只要借助假言推理的规则逐一加 以检查就清楚了。 ①A的言论实际上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这个 推理就其形式结构来说是正确的(符合“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规 则)。但是它的大前提是错误的。即“如果它是假的,那么它就不可能在 六百多年时间里一直被我们的教友所敬奉”,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在 事实也是不成立的。因为,由于宗教迷信的影响和欺骗,即使它是假 的,也可能为宗教徒所祟拜。 ②B的看法也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这个推理在形式上是错
逻辑学课后答案(前五章).doc
逻辑学课后答案(前五章).doc文档介绍:第一章绪论一、请指出下列各段议论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电影《菊豆》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的逻辑的。
答:规律、规律性。
2.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这真是奇怪的逻辑!答:理论、观点(贬义)。
3.语法、修辞、逻辑都是工具性的课程。
答: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4.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说,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容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
答:思维规律、规则。
5.从中学时期就训练好一种逻辑的头脑,以后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将受益无穷。
答:合乎思维规律、规则。
二、下列命题和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请用公式表示之。
1.所有鸟都是有羽毛的,驼鸟是鸟;所以,驼鸟是有羽毛的。
2.只有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3.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
4.凡科学理论都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理论;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
5.任何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6.只有生产力迅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
答:1与4具有共同的推理形式: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2与6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只有p,才q。
3与5具有共同的命题形式:所有S是P。
第二章概念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
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
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
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3章)【圣才出品】
《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3章)【圣才出品】第9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9.1 复习笔记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它们基本上概括了逻辑思维的特征,在各类逻辑形式中普遍起作用,是正确思维所遵循的基本前提。
逻辑规律具有客观性质,它对人类思维活动具有强制性。
二、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2.公式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即“A→A”。
“A”表示任一思想,或者说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A是A”即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3.真假值从逻辑的真假值来说,“A→A”表示的实际是“A=A”。
如果A 是真的,则它是真的;如果A是假的,则它是假的。
即其真假值是相等的。
4.性质同一律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它并不是人们主观制定的,是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1.概念必须保持同一(1)含义概念保持同一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内容不变,决不能随便变换某一概念的含义,也不能把不同的概念加以混淆。
(2)逻辑错误违反概念同一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2.命题必须保持同一(1)含义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的时候,或者在论证某一问题时,人们所使用的命题,必须保持它自身的同一,不能用另外的命题代替它。
(2)逻辑错误违反这一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偷换论题”或“转移论点”。
(三)同一律的作用1.作用同一律在思维中的作用,就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思维只有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反映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2.注意事项(1)同一律要求人们使用概念、命题保持自身同一,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同一对象而言的。
(2)同一律只是思维的规律,它仅仅在思维的领域里起作用。
(3)同一律仅仅是普通逻辑的规律,不是辩证逻辑的规律。
普通逻辑课后练习答案
《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五、下列联言推理是什么式?1、黄中平是个军人;同时,黄中平是个医生;所以,黄中平是个军医。
(联言推理的组合式)2、某人是历史学家又是诗人;所以某人是诗人。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3、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所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联言推理的组合式)4、我们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因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5、我们的干部要有德;我们的干部要有才;所以我们的干部要德才兼备。
(联言推理的组合式)六、请运用选言推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由“一部作品有问题,或者政治上有错误,或者艺术上有缺点”作前提,再———加上前提(A)“某部作品政治上有错误”能否得出“某部作品不是艺术上有缺点”的结论?为什么?加上前提(B)“某部作品政治上没有错误”能否得出“某部作品是艺术上有缺点”的结论?为什么?答:加上前提(A)不能得结论,因为相容选言推理不能用肯定否定式。
加上前提(B)可得出“艺术上有缺点”的结论,因为否定肯定式是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式。
4、某界“百花奖”评选结束了。
甲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河》获得最佳故事片奖,乙电影拍摄《孙悟空》获得最佳美术片奖,丙拍摄的《白娘子》获得最佳戏曲片奖,授奖大会以后丁电影制片厂邀请这三部片子的导演前去介绍经验。
在火车上,假导演说:“真是有趣的很我们三个人的性分别是片名的第一个字,再说,我们每个人的姓同自己所拍的片子片名的第一个字又不一样。
”这时另一个姓孙的导演说真是这样。
请问这三部片子的导演各姓什么?答:《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白,《孙悟空和小猴子》的导演姓黄,《白娘子》的导演姓孙。
这个结论是通过选言推理得出的。
因为《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或姓孙、或姓白;而姓孙的导演曾同他对过话,可见他不姓孙。
根据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可得结论:《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导演姓。
《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第⼀章引论⼀、指出下列各段⽂字中“逻辑”⼀词的含义:1.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2.指逻辑学。
3.“逻辑修养”指把握、运⽤逻辑知识的能⼒,或在逻辑学上的造诣。
显然,这⾥的“逻辑”⼀词,指的是逻辑学。
4.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5.“不可战胜的逻辑⼒量”⼀词⽤来形容思维清晰,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和感染⼒。
在这⾥,“逻辑”⼀词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6.指某种特殊的⽴场、观点或看问题的⽅法。
7.“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写字母的)”,意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这⾥的“逻辑”指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意指马克思留下了体现在《资本论》中的逻辑思想,这⾥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8.指逻辑学。
⼆、指出下列各段⽂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公式表⽰之。
答:①1、10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公式可表⽰为“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②2、4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公式可表⽰为:“如果p,那么q。
”③3、11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公式可表⽰为:“只有p,才q。
”④5、12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公式可表⽰为:“p并且q,⽽且r。
”⑤6、8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公式可表⽰为:“或者p,或者q。
”⑥7、9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公式可表⽰为:“如果p,那么q;p;所以,q。
”第⼆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表达命题,因为它⽤⼀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不表达命题,它只表达⼀种良好的祝愿,并未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4.表达命题,它⽤⼀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
5.表达命题,它⽤⼀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就不愁找不到借⼝”的命题。
普通逻辑习题答案
普通逻辑习题答案普通逻辑习题答案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规律和推理方法的学科,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逻辑习题是锻炼我们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重要工具。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普通逻辑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如果A是B的父亲,那么B是谁的儿子?答案:A的儿子。
这是一个简单的父子关系的逻辑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如果A是B的父亲,那么B一定是A的儿子。
2. 所有的狗都会叫,旺财是一只狗,那么旺财会叫吗?答案:会。
这是一个全称命题的逻辑问题。
题目中说“所有的狗都会叫”,旺财是一只狗,所以根据前提,旺财一定会叫。
3. 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带伞。
今天没有下雨,所以我没有带伞。
这个推理正确吗?答案:不正确。
这是一个条件推理的逻辑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带伞。
但是题目中说今天没有下雨,所以不能得出我没有带伞的结论,因为我有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带了伞。
4. 如果所有的A都是B,那么所有的B都是C。
如果所有的C都是D,那么所有的A都是D。
这个推理正确吗?答案:正确。
这是一个前提转换的逻辑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如果所有的A都是B,那么所有的B都是C。
再根据第二个条件,如果所有的C都是D,那么可以得出结论:所有的A都是D。
5. 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不出门。
我没有出门,所以今天一定下雨了。
这个推理正确吗?答案:不正确。
这是一个逆否命题的逻辑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如果今天下雨,那么我就不出门。
但是题目中说我没有出门,不能得出今天下雨的结论,因为我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没有出门。
逻辑习题可以帮助我们锻炼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水平。
通过解答这些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逻辑规律,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逻辑习题的答案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推理规律来确定的。
通过不断练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应用逻辑规律于实际生活中。
《普通逻辑》课后习题答案 上海人民出版社
00《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引论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2.指逻辑学。
3.“逻辑修养”指把握、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或在逻辑学上的造诣。
显然,这里的“逻辑”一词,指的是逻辑学。
4.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5.“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一词用来形容思维清晰,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这里,“逻辑”一词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6.指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7.“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意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这里的“逻辑”指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意指马克思留下了体现在《资本论》中的逻辑思想,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8.指逻辑学。
二、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
答:①1、10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所有M是P;所有S 是M;所以,所有S是P。
”②2、4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
”③3、11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只有p,才q。
”④5、12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p并且q,而且r。
”⑤6、8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或者p,或者q。
”⑥7、9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p;所以,q。
”☞第二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一、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不表达命题,它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并未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4.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
5.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借口”的命题。
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P6一、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内容的存在方式、联系方式.逻辑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不变部分,它决定思维的逻辑内容.逻辑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的可变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如“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所有……是……”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全称肯定”的逻辑内容.“S”、“P”是逻辑变项词项变项,代入不同具体词项,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又如“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其中“如果……那么……”是逻辑常项,表明该命题具有蕴涵式的逻辑内容,即前件真则后件真“有之必然”,并非前件真而后件假并非“有之而不然”.“P、Q”是逻辑变项命题变项,代入不同的具体命题,表达不同的具体思维内容,并有真假.3.对思维形式结构的代入,是指用具体的词项或命题替换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并具有真假值.如用具体的词项“杨树”和“落叶乔木”,分别替换“所有S是P”这一全称肯定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S”和“P”,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所有杨树是落叶乔木”,并具有真值.又如用具体的命题“过度砍伐森林”和“会破坏生态平衡”,分别替换“如果P,那么Q”这一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思维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变项“P”和“Q”,因而使思维形式结构成为有内容的具体思想“如果过度砍伐森林,那么会破坏生态平衡”,并具有真值.4.现代逻辑从形式上定义和说明逻辑规律.如命题逻辑中的逻辑规律就是重言式一真值形式在命题变项的任意一组赋值下都真,谓词逻辑中的逻辑.规律就是普遍有效式指一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得到一个真命题①,传统逻辑主要从内容、作用上定义和说明逻辑规律.逻辑规律有特殊和一般之分.如定义、划分的规则,是特殊的逻辑规律,作用于定义、划分的特殊范围.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是一般的、基本的逻辑规律,概括正确思维形式结构的基本性质和联系,普遍作用于各类思维形式结构,支配各类思维形式结构的特殊规律规则,对思维具有强制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违反这些规律,会发生逻辑谬误.5.逻辑矛盾,是指一类思维形式结构,在任意代入下都表达虚假的思想内容.如“有S不是S”、“P并且非P”.命题逻辑中的矛盾式,指一真值形式在命题变项的任意一组赋值下都假.谓词逻辑中的矛盾式不可满足式,指一命题形式在任一解释下都不能得到一个真命题.模态逻辑中的矛盾式不可满足式,指一模态公式在任意模型的任一可能世界上都假.逻辑矛盾又叫自相矛盾.狭义的逻辑矛盾指同时肯定一对互相矛盾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不是牛”.广义的逻辑矛盾还包括同时肯定一对互相反对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是马”,因为同时肯定一对互相反对的命题,相当于同时肯定两对互相矛盾的命题如“这是牛,并且这不是牛”与“这是马,并且这不是马”.6.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正确的思维形式结构所具有的普遍、必然的性质和联系.有特殊和一般之分.特殊的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指各类思维形式结构的特殊规则,如定义、划分的规则,只在各自的特殊范围内起作用.一般的、基本的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概括正确思维形式结构的基本性质和联系,普遍地作用于各类思维形式结构,支配着各类思维形式结构的特殊规则,对思维具有普遍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违反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会发生逻辑谬误.7.逻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推理及其有效性的判定.即回答什么样的推理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是错误的,如何判定.有效的演绎推理的形式结构,同时也是逻辑规律.逻辑学研究、运用逻辑规律,发现、排除逻辑矛盾,使推理的形式结构正确,即合乎逻辑.8.语言、思维和逻辑这三者的关系,是研究对象与研究学科之间的关系.逻辑学以思维为研究对象,而思维与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思维是人类认识以概念、判断、推理的理性方式反映世界的活动和过程,是无声无息、看不见听不到的抽象心理活动,注定要与语言这种有声有息、看得见听得到的物质存在相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实现和载体,是思维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壳.思维的成果用语言记载和巩固,用语言进行交流和交际.逻辑学自然要以语言为中介,借助于语言的手段,研究思维及其形式结构.9.语言的第一个构成要素是基本符号,即素材,如汉语的字库和标点符号.第二个构成要素是语形规则,即语法,决定一符号串在该语言中是否合式成立的标准.第三个构成要素是语义规则,即对合乎语法的语言进行解释,赋予意义.10.自然语言是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表达日常思维的语言.它通常有歧义,同一语词、语句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含义.人工语言是为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定义方式创立的语言.逻辑学运用的人工语言,称为符号语言.符号语言区别于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是排除歧义.形式语言是高度抽象和严格定义的符号语言.用形式语言构造逻辑的形式系统.二、1.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的.5.一切交通事故都是违章造成的.都是全称肯定命题,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其公式是:所有S是P2.一切鸟都是卵生的,一切蝙蝠都不是卵生的,所以—切蝙蝠都不是鸟.7.一切偶数都能被2整除,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所以一切奇数都不是偶数.都是直言三段论第二格的AEE式,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其公式是:所有P是M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3.只有水量合适,水稻才能丰收.8.只有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才能实现.都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其公式是:只有P,才Q6.如果被告已经死亡,就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现在被告已经死了,所以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9.如果溶液是酸性的,就能使试纸变红,这瓶溶液是酸性的,所以它能使试纸变红.都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其公式是:如果P,那么QP所以,Q三、1.如果两个思想的表达具有相同的思维形式结构,则C.它们具有相同的逻辑常项. 2.“要么p,要么q”与“或者p,或者q”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C.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3.下列命题具有相同逻辑形式的有A.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D.如果你有空,请立即回信.C.要是寒潮到来,气温就会下降.D.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都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共同的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4.指出下列命题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D.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L 只有发烧,才患肺炎.都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其共同的逻辑形式是:只有P,才Q.第二章概念P20一、1.错误.正确的应为: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和对象间具有的关系,统称为对象的属性. 2.错误.正确的应为: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为该类对象共同具有并且仅仅为该类对象具有的属性.3.正确.4.错误.空概念的外延是空类,并非没有外延.5.错误.同一个概念可以有不同的内涵,因而可以有不同的正确定义.6.错误.对正概念下定义不能使用否定句,但对负概念下定义可以使用否错误.7.只有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外延之间,才存在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二、1.不正确.定义过宽.2.不正确.定义过宽.3.不正确.“勇敢”和“勇敢的战土”之间不存在属种关系.4.不正确.“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之间不存在属种关系.三、1.C 2. ABC 3 .A 4 .B 6 .BC 8. B 9. BC 10 .A C1.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2.从内涵方面.3.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4.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5.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6.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五、1.“美术作品”是普遍概念、正概念.2.“孔乙己”是单独概念、正概念;“作品”是普遍概念、正概念.3.“非司机”是普遍概念、负概念.4.“中国女子排球队”是单独概念、正概念;“世界冠军”是普遍概念、正概念. 5.“中国工人阶级”是单独概念、正概念.6.“国家检察机关”是普遍概念、正概念.六、1.集合意义2.非集合意义3.非集合意义4.集合意义5.1集合意义 2非集合意义 3非集合意义6.非集合意义7.集合意义1.属种关系2.相关不相容:对立关系3.交叉关系4.种属关系5.不相关不相容关系6.相关不相容:矛盾关系7.全同关系8.相关不相容:对立关系八、1.C DA B 2.A B C3、BA D4、D BACD A B C九、1. AB CD2.AB EC D3.A BC4.DA BC5. A CB6.A BC7. A CB8.DAC B9.A B C D十、1、限制为“教授”,概括为“劳动者”2、限制为“七律”,概括为“文学形式”3、限制为“公牛”,概括为“哺乳动物”4、限制为“美国”,概括为“国家”5.限制为“发动机”,概括为“工业产品”.6.限制为“中国历史学”,概括为“科学”.十一、1.限制正确,概括错误.因为“学生”不是“知识分子”的种概念,例如,小学生不是知识分子.2.限制错误,概括正确.因为“勇敢的人”是实体概念,“勇敢”是属性概念,二者不具有种属关系.3.限制正确,概括错误.因为并非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二者不具有种属关系.4.限制错误,概括正确.因为“军队”和“人民战士”不具有属种关系.5.限制和概括均错误.6.限制和概括均正确.十二、1.错误.不具有属种关系.2.“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概括为“中国最大的城市”错误,因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并不一定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二者不具有种属关系.其余正确.3.错误.单独概念不能限制.4.“洪秀全”限制为“青年时代的洪秀全”错误,因为单独概念不能限制.其余正确.十三、1.错误.定义过宽.2.错误.定义过窄.3.错误.定义不能使用比喻.4.正确.5.错误.循环定义.十四、1.错误.定义过宽.2.错误.定义过窄.3.错误.定义过窄.4.错误.定义过宽.十五、1.错误.定义过宽.2.错误.对正概念下定义不得使用否定句.3.错误.定义过宽.十六、1.是.2.是.3.不是4.是.十七、1.不是划分,是分解.2.是划分.3.是划分.4.不是划分,是分解.十八、1.不都正确,有“子项相容”的错误.例如,“长篇小说”“现代小说”两个子项相容.2.错误.划分过宽,祖父母、兄弟、姐妹均不属于直系亲属.3.错误.子项相容.4.正确.十九、1.答案是B.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和死于艾滋病菌的人数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概念,不能把它们作为同一概念使用,题干的反驳正是指出了这一点.2.答案是E.由条件,有围棋爱好者爱好武术,并且所有的武术爱好者都不爱好健身操.因此不可能所有的围棋爱好者都爱好健身操.3.答案是A.由条件,每个桥牌爱好者都爱好围棋,又每个围棋爱好者都爱好武术或者健身操,因此,每个桥牌爱好者都爱好武术或者健身操.这与A项的断定矛盾. 4.答案是A.I不可能是真实的.因为由题干,上述观点,是瑞典科学家在1998年5月首次提出的,因此,芬兰科学家不可能在1997年4月已经提出过.Ⅱ和Ⅲ都可能是真的.因为题干只是断定,科学日报登载的消息是真实的,而没有断定消息中提到的瑞典科学家的观点是真实的.第三章P62一、1、3、4、5、8正确;2、6、7、9错误2、原因:命题逻辑中的复合命题,不仅必须包含与自身不同的支命题,而且须满足,其支命题的真值可以唯一地确定自身的真值.二、三、先把规则符号化:规则①:P→S 规则②:只有D,才G 规则③:A←→C规则④:D←→R 规则⑤:只有R,才C 规则⑥:A∨P规则⑦:S→T∧Q 规则⑧:R∨F 规则⑨:G注意:对规则所断定的逻辑关系的准确分析,是进行正确推理的前提.例如:规则⑥断定:“A和P两人中,只能上场一个”,只能分析表示为“A∨P”,而不能表示为“A∨P”.“A∨P”的意思是“A和P中至少上场一个”,“A∨P”的意思是“A和P至多上场一个,即只能上场一个.推理过程如下:由规则②和规则⑨,得:只有D,才GG所以, D 1由1式和规则④,得:D←→RD所以, R 2由2式和规则⑤,得:只有R,才CR所以, C 3由3式和规则③,得:A←→CC由4式和规则⑥,得:A∨PA所以, P 5由5式和规则①,得:P→SP所以, S 6由6式和规则⑦,得:S→T∧QS所以, T∧Q 7由7式,得:T∧Q所以,T 8由7式,得:T∧Q所以,Q 9由2式和规则⑧,得:R∧FR综上所推,得:A、C、R和G上场,由于排球赛有六个队员,所以B、E也上场;F、Q、S、T、P和D均不上场.四、1、A题干的论证运用的推理可整理为:张先生点的菜中或者有川菜,或者有粤菜.张先生点的菜中有川菜.所以,张先生点的菜中没有粤菜.这是相容选言推理在某些方面肯定否定式,是无效推理.要使题干在某些方面论证成立,必须加强这个推理的前提,使之成为有效推理.选项A如果为真,显然就在于使得题干的推理由相容选言推理变为不相容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是有效式,因而推理有效,论证成立.2、EE项是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前件断定了两个条件:第一,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第二,街上没人穿雨衣.其后件断定,天没有下雨.题干断定:如果天下雨,并且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则街上有人穿雨衣.因此,加上E项的第二个条件:街上没人穿雨衣,可推出,天没下雨,或者气温不在零摄氏度以上.由此,加上E项的第一个条件: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可推出:天没有下雨.这说明,根据题干的断定,再加上以上两条件,可推出天没下雨,即如果题干的断定为真,E项则一定为真.3、D题干的断定可整理为:(1)如果是名牌产品,则一定质量过硬;(2)如果质量过硬,则一定有高技术含量;(3)如果忽视技术投资,则产品就不会有高技术含量.由3可得:4如果产品都有高技术含量,则不会忽视技术投资.由12和4,可推出I.由1和2,可推出II.III不能由题干推出.4、C诸选项中,A、B和C项都能削弱题干中书商的看法,但是,A项是说科幻小说的评论几乎没有影响,B项是说科幻小说的评论在科幻小说的读者中几乎没有影响,C 项是说科幻小说的评论对于它的读者有负影响,即起了科幻小说的负促销作用.显然,C项比A和B项更能削弱题干.D项不能削弱题干.E项涉及的只是个例,即使能削弱题干,力度也不大.5、A因为如果有吸烟史的人在1995年超过世界总人口的65%,由题干,这个百分比已经接近于有吸烟史的肺癌患者的比例,又考虑到事实上患肺癌的主要是成年人,因此,吸烟史的肺癌患者的比例,绝不会高于有吸烟史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这说明吸烟并没有增加患肺癌的危险.其余各项均不能削减题干的结论.五、1 B 2 B 3 AC 4 ABCD 5 AB 6 A 7 A 8 A 9 AC 10 ABCD六、1 必要条件 2、充分条件 3、不构成条件关系 4、充要条件 5、必要条件七、1、这个商店的商品或者价不廉,或者物不美.2、昨晚小张和小李都没有值班.3、人大胆,但地不高产.4、经济不发达地区也有环境治理问题.5、老张和老李都当代表,或者都不当代表.6、衣食足但不能知荣辱,或者衣食不足但能知荣辱.7、认识字母但学不好外语.8、孩子每天不吃巧克力也长得好.八、1、令p表示“明天我去看电影”,q表示“明天我去看展览”,r表示“明天我去游泳”.真值形式为:p∧q∨p∨q→r2、令p表示“明天天晴”,q表示“单位加班”,r表示“明天我们去游泳”,s表示“我们明天去划船”.真值形式为:p∧q→r∨s3、令p表示“科学家的预见是正确的”,q表示“我们从现在起就重视环境保护”,r表示“人类终有一天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真值形式为:p→q→r4、令p表示“在场内吸烟”主语省略,q表示“在场内随地吐痰”,r表示“在场内乱扔废弃物”,s表示“被处以罚款”.真值形式为:p∨q∨r→s九、十、1、 推理形式是命题变项的设定略,下同:p ∨q ∧p →q,错误,相容选言推理的肯定否定式,无效.2、 推理形式是:p →q ∧p →q,错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无效.3、 推理形式是:p →q ∧q →p,错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无效.4、 推理形式是:p →q →q →p,正确,对于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由否定其后件,可否定其前件. 十一、 1、2、十二、1、求p→q→p∨q的合取范示:消去→: p∨q∨p∨q 1内移: p∧q∨p∨q 2消去: p∧q∨p∨q 3 3式按合取分配律展开,得:p∨p∨q ∧ q∨p∨q 44式即为合取范示,是重言式,因此,该式是重言式.2、求p∧q←→p∨q析取范示:消去←→: p∧q∧p∨q∨p∧q∧ p∨q 1内移: p∧q∧p∨q∨p∨q∧ p∧q 2消去: p∧q∧p∨q∨p∨q∧p∧q 3化简: p∧q∧p∨q 4 4式按析取分配律展开,得:p∧q∧p ∨ p∧q∧q 55式即为析取范示,是矛盾式,因此,该式是矛盾式.3、求q→p→q→p的合取范示:消去→: q∨p∨q∨p 1内移: q∨p∧q∨p 2消去: q∨p∧q∨p 33式按合取分配律展开,得:q∨p∨p∧q∨q∨p 44式即为合取范示,是重言式,因此,该式是重言式.4、求q→p→q→p的合取范示:消去→: q∨p∨q∨p 1内移: q∧p∨q∨p 2内移: q∧p∧q∨p 3消去: q∧p∧q∨p 4化简: p∧q∨p 55式按合取分配律展开,得:p∨p∧q∨p 66式即为合取范示,因此,该式不是重言式.5式按析取分配律展开,得: p∧q∨p 77式即为析取范求,不是矛盾式,因此,该式不是矛盾式.因此,该式是非重言的可真式.十三、令:p表示“上帝创世说的故事是真空的”,q表示“地球存在的头三天没有太阳”,r 表示“‘一天’的概念是由太阳来定义的”.则该推理的推理形式为:p→q∧r∧r∧q→p求该式的合取范示:消去←→: p∨q∧r∧r∧q∨p 1内移: p∨q∨r∨r∧q∨p 2p∧q∨r∨r∧q∨p 3消去: p∧q∨r∨ r∧q∨p 4按合取分配律展开,得:p∨r∨r∨p∧p∨r∨q∨p∧q∨r∨r∨p∧q∨r∨q∨p 55式即为合取范示,是重言式,因此,该推理有效.十四、1、令:p表示“小张去春游”,q表示“小李去春游”,r表示“小王去春游”.则该推理的推理形式为:p∧q→r∧p→r构造自然推理如下:1{1} p P2{1} p∨q T13{1} p∧q T24{2} p∧q→r P5{} r T34推理有效.2、令:p表示“在有限长的线段L上存在无限多个点”,q表示“这些点有长度”,r 表示“L无限长”,表示“L没有长度”.则该推理的推理形式为:p→q→r∧q→s∧r∧s→p构造自然推理如下:1{1} p→q→r∧q→s P2{2} r∧s P3{3} p 引入 P4{} q→r∧q→s T135{} q→r T46{} q→s T47{2} r T28{2} s T29{1.2.3} q T5710{1.2.3} q T6811{1.2.3} q T1012{1.2.3} q∧q T11913{} p 归谬312推理有效.3、令:p表示“谈判要举行”,q表示“定于周三”,r表示“定于周到五”,表示“总经理能出席”.则该推理的推理形式为:p→q∨r∧r→s∧s→q→p构造自然推理如下:1{1} p→q∨r P2{2} r→s P3{3} s P4{4} q引入 P5{} r T236{2.3.4} q∧r T457{2.3.4} q∨r T68{1.2.3.4} p T179{1.2.3} q→p D48推理有效.十五、1、约定“4”表示“4号上场”;“4”表示“4号不上场”.以此类推.先把规则符号化:规则①:4→6 规则②:只有1,才3规则③:要么3,要么6 规则④:9∧12→4规则⑤:1∧12推理过程如下:由规则⑤,得:1∧12所以,1 1由1式和规则②,得:只有1,才31所以,3 2由2式和规则③,得:要么3,要么63所以,6 3由3式和规则①,得:4→66所以,4 4由4式和规则④,得:9∧12→44所以,9∧12 5由5式得:9∧12所以,9∨12 6由规则⑤,得:1∧12所以,12 7由6式和7式,得:9∨1212所以,9因此,9号不该上场.2、约定:“甲”表示“甲作案”,“甲”表示“甲没作案”.以次类推.甲说:“甲∧乙”乙说:“乙∧丙”丙说:“甲→乙”丁说:“甲∨丙”分析和推理:甲和丙的断定互相矛盾,因此其中必有一人说真话.又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因此,乙和丁说假话.由丁说假话,得:甲∨丙所以,甲∧丙即甲和丙都没有作案.由乙说假话,得:乙∧丙所以,乙∨丙即乙和丙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作案,因为已推出丙没有作案,所以,乙作案.因此,甲没作案,乙作案,可知甲说真话.3、假设甲不作案,则由条件②,丙也不会作案;如果甲和丙都不作案,则由条件③,乙不会单独作案,这样,甲、乙、丙均没有作案,这和条件①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甲一定作案.4、这个骑士说:“我不是富有的骑士”.这句话不可能是无赖说的,否则无赖就说真话了;这句话也不可能是富有的骑士说的,否则他就说假话了.因此,这句话只可能是贫穷的骑士说的.5、智者问某一个士兵,不妨问甲:“乙将如何回答,他手里拿的是毒酒还是美酒这个问题”.如果甲说真话,则乙说假话,这样,甲就把一句假话真实地告诉智者,智者听到的是一句假话;如果甲说假话,则乙说真话,这样,甲就把一句真话篡改成假话告诉智者,智者听到的还是一句假话.总之,智者听到的总是一句假话.只要否定这句假话,就能确定哪瓶是美酒.如:如果甲回答:“乙将回答他手里拿的是毒酒”,那么,事实上乙手里拿的一定是美酒.6、令p表示“选派小方”,q表示“选派小王”.则甲的意见是:p→q 乙的意见是:q→p丙的意见是:p∧q∨p∨q可用真值表解答此题:上述真值表显示,只有在p =1并且q=0的情况下,三个真值形式同真.这说明,只有“选派小方,不选派小王”的方案,同时满足甲、乙和丙三位领导的意见.7、由条件4和5,可推出“乙是罪犯”.由“乙是罪犯”和条件3,可推出“甲是罪犯”.由“甲、乙都是罪犯”和条件1和2,可推出不能确认丙是罪犯.8、甲关于A当上律师的猜测不能成立,因为否则丙的两个猜测都不成立.因此,甲关于B当上法官的猜测成立.由此可推出:C当上了律师,A当上了档案官.9、约定:“甲”表示“甲参加了公务员考试”,“甲”表示“甲没有参加公务员考试”.以此类推.条件1:甲∧乙→丙条件2:只有乙,才丁条件3:甲∧丙由条件3,得:甲∧丙所以,丙,甲 1由1式和条件1,得:甲∧乙→丙丙所以,甲∨乙 2由2式和1式,得:甲∨乙甲所以,乙 3由3式和条件2,得:只有乙,才丁乙所以,丁 4因此,乙和丁都没有参加考试.10、假设句3是真命题,则句1和句2必有一个假命题.句1和句2都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为假,当且仅当肯定其前件并且否定其后件的联言命题真,而肯定句1和句2的前件,就是断定李明不是木工,或者张元不是木工,这和句3是真命题的假设矛盾.因此,句3是假命题,句1和句2是真命题.由句3是假命题,可知事实上李明不是木工,或者张元不是木工,由此再依据句1和句2,可推出王强电工,或者赵元是电工.11、由条件3和8,可推出:A不是谋害者;由A不是谋害者,和条件5,可推出:作案不在雨前;由作案不在雨前,和条件6,可推出:张先生临死前搏斗过;由张先生临死前搏斗过,和条件7,可推出:B不是谋害者;由A和B都不是谋害者,和条件1,可推出C是谋害者.12、由条件45,可推出:乙的供词正确;由乙的供词正确,和条件3,可推出:谋杀发生在午夜前;由谋杀发生在午夜前,和条件2,可推出:甲不是凶手;由甲不是凶手,和条件1,可推出:乙是凶手.13、假设B进入金库,由条件3,可推出C未进入;由C未进入,和条件4,可推出D 未进入;由D未进入,和条件2,可推出E进入;由E进入,和条件5,可推出A和D 都进入过,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B没进入 .由B没进入,和条件3,可推出C进入.由C进入,依据诸条件,可依次推出D进入,A、B、E均未进入.14、假设句3假,即事实上甲第一,由于句1和句2中必有一假,总能推出:甲不是第一,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句3真,即事实甲不是第一.因为句1和句2假,可得出:乙第二,丙第三,丁第一,甲第四.15、分析:假设句1和句2都假,则由句1假,可得:小周和小陈都学日语;由句2假,可得:小周不学日语而小陈学日语.这样,可得小周学日语并且小周不学日语,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句1和句2中必有一真.又由条件,四句中只有一真,因此,句3和句4必假.由句3假可得: 5小刘不学日语或小陈不学日语.由句4假,可得: 6小周学日语.又句1或句2假都可得: 7小陈学日语由句5和句7可得: 8小刘不学日语因此,结论是:小周和小陈学日语,小刘不学日语.第四章词项逻辑P94。
普通逻辑出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普通逻辑出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前言
普通逻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本
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普通逻辑出版课后练习题及其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练习题
1. 定义题
请阐述以下概念的定义: #### 1.1. 三段论答:三段论是指由两个前提和一
个结论组成的论证形式,其中结论是根据前提而得出的结果。
#### 1.2. 概率答:概率是指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程度,在数学上常用概率值来表示它的大小。
2. 推理题
请根据以下条件,简述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原因。
#### 2.1. 条件 - 陈晓明
喜欢吃水果。
- 所有喜欢吃水果的人都是健康的。
- 陈晓明健康。
#### 2.2.
结论陈晓明喜欢吃水果。
答:结论成立。
由第一条和第二条条件可以得出,喜欢吃水果的人都是健康的,而根据第三条条件可知,陈晓明健康,因此可以推断出陈晓明喜欢吃水果。
3. 证明题
请证明以下命题是否成立,并说明证明过程。
#### 3.1. 命题若a+b=0,则a∗b=0。
#### 3.2. 证明过程答:假设a+b=0,则a=−b,代入a∗
b中得到(−b)∗b=−b2,因为a+b=0,所以a和b中必定有一个为正数,一个为负数,所以a2和b2的乘积一定是负数或者等于0,所以a∗b=0。
结语
以上是普通逻辑出版课后练习题及其答案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若有不理解或有更好的解答方式,欢迎讨论。
《普通逻辑》(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3章)【圣才出品】
第9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9.1 复习笔记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它们基本上概括了逻辑思维的特征,在各类逻辑形式中普遍起作用,是正确思维所遵循的基本前提。
逻辑规律具有客观性质,它对人类思维活动具有强制性。
二、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2.公式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即“A→A”。
“A”表示任一思想,或者说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A是A”即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3.真假值从逻辑的真假值来说,“A→A”表示的实际是“A=A”。
如果A是真的,则它是真的;如果A是假的,则它是假的。
即其真假值是相等的。
4.性质同一律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它并不是人们主观制定的,是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和违反它的逻辑错误1.概念必须保持同一(1)含义概念保持同一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内容不变,决不能随便变换某一概念的含义,也不能把不同的概念加以混淆。
(2)逻辑错误违反概念同一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2.命题必须保持同一(1)含义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的时候,或者在论证某一问题时,人们所使用的命题,必须保持它自身的同一,不能用另外的命题代替它。
(2)逻辑错误违反这一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偷换论题”或“转移论点”。
(三)同一律的作用1.作用同一律在思维中的作用,就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思维只有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反映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2.注意事项(1)同一律要求人们使用概念、命题保持自身同一,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同一对象而言的。
(2)同一律只是思维的规律,它仅仅在思维的领域里起作用。
(3)同一律仅仅是普通逻辑的规律,不是辩证逻辑的规律。
三、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1.基本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
普通逻辑第5版考研课后题和答案
普通逻辑第5版考研课后题和答案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1章引论第2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第3章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第4章简单命题的基本要素——概念第5章性质命题及其推理第6章关系命题及其推理第7章谓词自然推理第8章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第9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10章归纳推理第11章类比推理第12章假说第13章论证与谬误•试看部分内容引论思考题1普通逻辑的对象是什么?答:从宏观上看,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经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阶段即思维的阶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有抽象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普通逻辑主要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
2逻辑与语言有何关系?答:逻辑形式是指不同思维内容所具有的共同结构;语言形式是指某种语言的具体表达方式。
两者的关系如下:(1)联系逻辑与语言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具体地表现为思维的逻辑形式与语言形式的紧密联系:概念、命题和推理的存在与表达要借助于语词和语句,否则就无法存在和表达。
(2)区别①同样一种逻辑形式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②同样一个语言形式在不同的场合能够表达不同的逻辑形式。
3学习普通逻辑有什么意义?答: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在于:(1)根本意义通过对普通逻辑的学习与应用,培养、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人们的智能,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促进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具体意义①学习普通逻辑能够给人们探求新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
②学习普通逻辑能帮助人们准确、严密地表述和论证思想。
③学习普通逻辑对于人们反驳谬误、揭露诡辩十分必要。
④学习普通逻辑有利于人们学习、理解和掌握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
4怎样学好普通逻辑?答:学好普通逻辑需要:(1)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学习普通逻辑可以把自发地运用逻辑变为自觉地运用逻辑,提高逻辑表达能力。
luoji
《普通逻辑》练习题答案第一章一、2、(研究、、、、、、、、、、、、)--内涵(数学、、、、、、、、、、、、)--外延4、(国家根本法、、、、、、)--内涵(统治阶级、、、、、、、、)--内涵(资本主义、、、、、、、、)--外延(社会主义、、、、、、、、)--外延二、3、单独、集合、正概念4、普遍、非集合、正概念三、2、同一关系4、真包含、反对关系四、见附图BMP“逻辑题”五、1、定义过宽2、不得用否定5、不得用比喻七、2、遗漏子项6、标准不一或子项相容(或对)8、多出子项九、1、概括(对),限制(错)3、概括(对),限制(错)第二章一、3 SAP,(劳动财富)主项,周延;(劳动者创造的)谓项,不周延5SAP,(人民群众)主项,周延;(历史创造者)谓项,不周延四、4不是5不是五、1非对称5 传递6 传递第三章一、4、换质:所有的金属都不是非导电的。
换质位:所有非导电的(东西)都不是金属。
四、1、不正确,犯“四概念”错误5、不正确,中项(在学校工作)在大小前提中都不周延六、1 省略了小前提(我不是翻译人员),恢复完整为:翻译人员需要学外语,我不是翻译人员;所以,我不需要学外语。
不正确,因为大项(需要学外语)在前提中不周延,到结论中变周延了。
3省略了大前提(在法院工作的是法官),恢复完整为:在法院工作的是法官,老张是在法院工作的;所以,老张是法官。
正确。
七、4属对称性的关系推理,不正确,因为R(尊敬)属于非对称性质。
5属传递性的关系推理,不正确,因为R(战胜)属于非传递性质。
第四章一、3、不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为(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和(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联项为(不是---就是)。
6、相容选言判断,选言支为(或因其强)和(或因指挥无误),联项为(或---或)。
二、3、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假言支为(不学好文化)和(就不能学好革命理论),联项为(如果---就,“如果”被省略)。
1、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假言支为(不入虎穴)和(焉得虎子),联项为(只有---才,被省略)。
普通逻辑_课后答案(符号和课本一样哦!)之欧阳术创编
《普通逻辑》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引论一、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逻辑”一词的含义:1.答: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2.答:指逻辑学。
3. 答:“逻辑修养”指把握、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或在逻辑学上的造诣。
显然,这里的“逻辑”一词,指的是逻辑学。
4.答: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5.答:“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一词用来形容思维清晰,论证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这里,“逻辑”一词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6.答:指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7.答:“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意指马克思没有写过逻辑学的专门著作,这里的“逻辑”显然是指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意指马克思留下了体现在《资本论》中的逻辑思想,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
8.答:指逻辑学。
二、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或推理,并用公式表示之。
答:①1、10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
”②2、4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
”③3、11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只有p,才q。
”④5、12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p,并且q,而且r。
”⑤6、8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命题,用公式可表示为:“或者p,或者q。
”⑥7、9两段是具有共同逻辑形式的推理,用公式可表示为:“如果p,那么q;p;所以,q。
”第二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一、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答:不表达命题,因为它只是提出疑问,没有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2.答:表达命题,因为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即“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收获的。
”3.答:不表达命题,它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并未对事物情况做出反映。
4.答: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对事物情况的反映。
5.答:表达命题,它用一个反诘疑问句,表达了“要想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借口”的命题。
《普通逻辑学》综合练习题解
《普通逻辑学》综合练习题解《普通逻辑学》综合练习题解一、填空1.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的基本规律和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由逻辑常项和变项两个部分构成的。
3.逻辑常项是指在一个逻辑形式中有确定的逻辑涵义并始终保持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在一个逻辑形式中可变的、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具体判断加以代换的部分。
判明属于何种逻辑形式的唯一根据是逻辑常项。
4.“所有的鱼都是水生物”这一判断的逻辑形式是所有S都是P。
其中逻辑常项是“所有…都是”;变项是S、P。
5.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形式。
6.任何概念都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
7.普通逻辑研究概念间的关系,是指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
8.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是指,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
9.有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a都是b,并且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10.给概念下定义的常用方法叫属加种差定义11.“虎”这一概念可以概括为猫科动物,限制为东北虎。
12.概括是将一个种概念推演到属概念,限制是将一个属概念推演到种概念。
13.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14.任何判断都有两个特征:有所断定和必有真假。
15.性质判断是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个部分构成的。
16.当SAP与SIP两判断都假时,S与P的外延具有不相容关系SAP假时,S、P处于真包含、交叉、全异三种关系,SIP假时,S、P处于全异关系(见教材P66表)SAP假,则SOP真,SIP假则SEP真。
(对当关系)SEP真,则S、P处于全异关系(见教材P66表)17.已知SOP假,根据对当关系,可推SAP真,SEP假,SIP真。
18.在性质判断中,主、谓项都周延的是全称(含单称)否定判断(SEP,SeP);主、谓项都不周延的是特称肯定判断(SIP)。
19.根据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反对关系可由真推假,但不能由假推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参考答案【堂上操练】一、填空:1.思维形式思维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方法2.抽象思维3.思维的形式结构4.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而成5.逻辑常项,逻辑变项二、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1.这个S是P2.非p,但q3.或p,或q 4.如果非p,那么,非q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1.逻辑常项:所有,是。
逻辑变项:S,P2.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3.逻辑常项:有,不是。
逻辑变项:S,P4.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r2【堂上操练】一、填空:1.反映事物本质属性2.内涵,外延3.反变4.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矛盾,反对5.定义,划分,限制,概括6.从属7.属加种差法8.二分法9.确定性二、指出下列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1.单独概念2.单独概念3.单独概念4.普遍概念5.普遍概念6.单独概念7.普遍概念8.单独概念9.普遍概念10.普遍概念三、指出下列加横线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1.集合概念2.非集合概念3.集合概念,非集合概念4.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四、指出下列概念是正概念还是负概念1.正概念2.正概念3.正概念4.负概念五、指出下列各题加横线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出来:1.句子(A),短语(B),词(C),单句(D),复句(E)2.他(A),教师(B),文学(C),小说(D),作家(E)3.营业性舞厅(A),人(B),场所(C),成年人(D),标志(E),未成年人(F)4.共同犯罪(A),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六、下列限制是否正确?为什么?1.不正确,因为"森林"与"树"不具有从属关系。
"森林"是集合概念,"树"是非集合概念。
2.不正确,因为"概念"与"概念的内涵"不具有从属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不正确,因为"欧洲"与"法国"不具有从属关系。
"法国"是"欧洲"的一部分。
4.正确,因为"颜色"是"红色"的属概念。
"红色"是"颜色"的种概念。
5.不正确,因为"犯罪"与"杀人罪"不具有从属关系。
"杀人罪"是罪名,"犯罪"是行为。
七、下列概括是否正确?为什么?1.不正确,因为"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是全同关系。
2.不正确,因?quot;广东省"与"中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具有从属关系(真包含于)关系。
3.正确,因为"概念"与"思维形式"具有从属关系。
4.不正确,因为"党员"与"干部"是交叉关系。
5.正确,因为"天安门"属于"单独概念",具有从属关系。
八、指出下列定义违反了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1.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犯"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
2.违反"定义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3.违反"定义必须相称"规则,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4.违反"定义项不能循环"的规则,犯"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5.违反"定义应清楚确切"的规则,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九、指出下列划分违反什么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1.不是划分,"一年"与"四季"不具有从属关系。
2.违反"划分层次必须清楚"的规则,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3.违反"划分必须相称"规则,犯"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4.违反"划分必须相称"规则,犯"划分过宽"的逻辑错误。
5.违反"划分标准必须同一"的规则,犯"多标准划分"的逻辑错误。
3参考答案【堂上操练】一、填空:1.确定的、可区别的事物2.一切元素3.相等4.并集5.差集6.交换7.互换二、判断下列元素是否属于所指集合:1.属于。
2.直系,是指直接血缘关系,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属于直系亲属,妻子不属于直系亲属。
3.机器人不属于人,男人、女人属于人。
4.属于。
5.属于。
6.1,{1,2,3}属于,2,{1,2}不属于。
7.b不属于,{a,b},{b,c}属于。
8.属于。
三、求A∩B、A∪B:1.A∩B={b,c}。
A∪B={a,b,c,d}2.A∩B=。
A∪B={a,b,c,d}3.A∩B={1,2}。
A∪B={1,2,3,4}4.A∩B=。
A∪B={1,2,3,4,5,6}5.A∩B=中国科学家。
A∪B={中国人,科学家}6.A∩B=人。
A∪B=动物7.A∩B=。
A∪B={赞成,反对}8.A∩B=北京。
A∪B=北京四、求I \ A:1.{3,4}2.{ p→q }3.不是科学家的中国人4.非超车道4参考答案【堂上操练】一、填空:1.真假意义2.有所陈述,有真假之分3.思维形式4.某种性质5.断定情况6.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7.事物之间关系8.传递关系二、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表达命题。
因为这个陈述句具有命题的"有所陈述"和"有真假之分"的逻辑特征。
2.表达命题。
因为该陈述句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3.不表达命题。
这是一个一般的疑问句,它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亦无所谓真假。
4.表达命题。
这是一个反诘句,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5.不表达命题。
这是一个祈使句,仅体现一种希望和请求,亦不存在真假问题。
6.不表达命题。
这个感叹句仅抒发一种希望和请求,未对思维对象"人"有所陈述,亦不存在真假问题。
7.不表达命题。
这个感叹句中只表达一种良好的祝愿,不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8.间接表达命题。
相当于"这场拳击或者是甲胜,或者是乙胜"。
9.表达命题。
这是一个陈述句,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10.不表达命题。
它不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三、指出下列直言命题的种类和主谓词的周延情况:1.单称肯定命题。
主词"桂林"周延:谓词"广西最美丽的旅游城市"不周延。
2.该命题实为"所有的商人都是想赚钱的",全称肯定命题(A)。
主词"商人"周延,谓词"想赚钱的"不周延。
3.全称否定命题(E)主词"产业工人"和谓词"懒惰无能的人"都周延。
4.特称肯定命题(I)。
主词"问题"和谓词"暂时得不到解决"都不周延。
5.单称否定命题。
主"人"和谓词"老实人"都周延。
6.特称肯定命题(I)。
主词"同学"和谓词"来自外省"都不周延。
四、根据命题的对当关系,选择相应的命题驳斥下列命题:1.有的中国人不是不怕死的。
(SOP)2.所有的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
(SAP)3.有的景点是自然景点。
(SIP)4.所有的党委书记都是党员。
(SAP)五、问答题:答:甲的话有道理,乙的话不合逻辑。
因为该题目要求运用同素材的A、E、I、O之间的真假制约的关系,即对当关系来回答问题的。
已知的命题为I、由它判定A、E、O的真假情况。
据逻辑方阵,I与E是矛盾关系,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故由I 真,必能判定E假;I与A是差等关系,两者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故由I真,只能判定A可真可假;I与O是下反对关系,两者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故由I 真,也只能判定O可真可假。
乙由于没有掌握对当关系知识,单纯考虑具体命题的真假,而偏离了命题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当关系中的逻辑形式的真假(逻辑值的真假),所以违反了逻辑,所讲的话没有道理。
六、从关系的对称性指出下列各句带横线的概念属于什么关系?1.非对称关系。
2.反对称关系。
3.对称关系。
4.对称关系。
5.对称关系。
6.对称关系。
7.对称关系。
8.非对称关系。
七、从关系的传递性指出下列各句带横线的概念属于什么关系?1.非传递关系。
2.非传递关系。
3.传递关系。
4.反传递关系。
5.传递关系。
6.非传递关系。
7.反传递关系。
8.非传递关系。
5 参考答案【堂上操练】一、填空:1.同时存在2.至少有一种3.条件4.某个命题n5.二值6.2 7.重言式二、下列语句各表达什么复合命题?请写出其逻辑式:1.相容选言命题,p∨q。
2.联言命题,p∧q。
3.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r。
4.充分条件假言命题,p→q。
5.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 q。
6.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q。
7.负命题,p。
8.多个有关联的假言命题,p?q,r→s,u→v,m→n,e→f,h→k。
三、下列语句是否表达选言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选言命题?请写出逻辑式:1.表达相容选言命题,p∨q。
2.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3.不表达选言命题。
4.表达相容的选言命题,p q r。
5.表达相容选言命题,p∨q。
6.表达不相容选言命题,p q。
四、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假言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假言命题?请写出逻辑式:1.表达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p→q。
2,表达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p q。
3.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q。
4.表达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p q。
5.表达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p→q。
注:如果把"不……不"看成逻辑联结词,则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pq。
6.不表达假言命题。
五、下列语句是否表达负命题?如表达,各表达什么负命题?请写出逻辑式:1.不表达负命题。
2.表达负命题,p。
3.表达负命题,(p∧q)。
4.表达负命题,p。
5.表达负命题,p。
6.不表达负命题。
7.表达负命题,(p→q)。
8.表达负命题,(p q)。
6参考答案【堂上操练】一、填空:1.可能,必然2.有可能存在3.必然存在4.模态5.必须命题6.禁止命题二、下列句子各表示什么模态命题?请写出它们的逻辑式:1.必然肯定命题,逻辑式:S必然是P,简写为:必然p,符号式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