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物理复习题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三复习物理教案5篇

高三复习物理教案5篇

高三复习物理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复习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复习物理教案1一、基本说明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2、教学内容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

物理题教案7篇

物理题教案7篇

物理题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物理题教案7篇教案在编写的时候,大家务必要注意文字表述规范,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上台讲课之前认真写好一份教案,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物理题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普通物理教案

普通物理教案

普通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力学:重力、摩擦力、弹力等3. 光学:折射、反射、光学仪器等4. 电学:电荷、电场、电路等5. 热学: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能够理解和应用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

难点: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不同物理现象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不同物理现象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4.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教学步骤:1. 开场白:介绍本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进行物理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

4.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不同物理现象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5. 互动环节: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6. 总结与回顾: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基础物理实验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常考教案

初中物理常考教案

初中物理常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实验探究:设计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并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讲解:讲解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作用点,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

6.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及其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力的作用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初中物理期末题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期末题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期末题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初中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的掌握。

2.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讨论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力学:牛顿三定律、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热学:温度、热量、比热容、热传递等。

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等。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回顾本学期所学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

2. 引导学生总结各自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讲解期末试题(40分钟)1. 力学部分:分析试题中的力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牛顿三定律、重力、摩擦力、浮力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热学部分:讲解试题中的热学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温度、热量、比热容、热传递等概念。

3. 电学部分:分析试题中的电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光学部分:讲解试题中的光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等现象。

三、互动环节(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总结解题技巧和规律。

3.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解答。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自主总结本次讲解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观察学生在作业中是否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3. 学生自我评价:要求学生撰写学习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高考物理复习优秀教案七篇

高考物理复习优秀教案七篇

高考物理复习优秀教案七篇高考物理复习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掌握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掌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

2、分析曲线运动的条件及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及方法:多媒体,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曲线运动1、现象分析:(1)演示自由落体运动。

(实际做与动画演示)提问并讨论:该运动的特征是什么?结论:轨迹是直线(2)演示平抛运动(实际做与动画演示)提问并讨论:该运动的特征是什么?结论:轨迹是曲线2、结论:(1)概念: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范围:曲线运动是普遍的运动情形。

小到微观世界(如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大到宏观世界(如天体运行)都存在。

生活中如投标枪、铁饼、跳高、跳远等均为曲线运动。

(说明)为什么有些物体做直线运动,有些物体做曲线运动呢?那我们必须掌握曲线运动的性质及产生的条件。

二、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1、三个演示实验(1)演示在旋转的砂轮上磨刀具。

观察并思考问题:磨出的火星如何运动?为什么?分析:磨出的火星是砂轮与刀具磨擦出的微粒,由于惯性,以脱离砂轮时的速度沿切线方向飞出,切线方向即为火星飞出时的速度方向。

(2)演示撑开带有雨滴的雨伞绕柄旋转,伞边缘上的水滴如何运动?观察并思考:水滴为什么会沿脱离时的轨迹的切线飞出?分析:同上(3)演示链球运动员运动到最快时突然松手,在脱手处小球如何飞出?观察并思考:链球为什么会沿脱手处的切线飞出?分析:同上2、理论分析:思考并讨论:(1)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何确定某点心瞬时速度?分析:如要求直线上的某处A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不远处取一B点,求AB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如果时间取得更短,这种近似更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间的平均速度即为A点的瞬时速度。

(2)在曲线运动中如何求某点的瞬时速度?分析:用与直线运动相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

高三物理复习教师教案七篇

高三物理复习教师教案七篇

高三物理复习教师教案七篇高三物理复习教师教案(精选篇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实验探究。

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用。

3.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联系实际导入、直接导入)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讲述游乐场激流勇进的过程,提出问题:小车沿着轨道下滑的时候,它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导入新课:用平均速度的知识来解决。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

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现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巩固练习练习题一练习题二(4)小结作业①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②布置课后作业。

4.板书设计高三物理复习教师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5篇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5篇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5篇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5篇在你短暂的物理教学期间,你知道如何在高中写物理教案吗?教案在你的教学工作中能够起到很多积极的作用。

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教案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希望你喜欢。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

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力的复习,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2. 力的作用效果3. 力的示意图4.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如推门、提书包等,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牛顿)、力的作用效果(变形、运动状态改变)。

3. 互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力的示意图,并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4. 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

5. 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等基本知识。

2. 互动法:让学生展示力的示意图,解释力的作用效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3. 练习法: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练习题解答: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解答情况,检验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力的示意图模板2. 实际问题案例3. 物理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等)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互动。

2. 注重实际问题的选取,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强调力的示意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希望学生能够巩固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提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物理高考复习教案(通用8篇)

物理高考复习教案(通用8篇)

物理高考复习教案(通用8篇)物理复习教案怎么写篇1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光干涉的条件;(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3)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表述物理现象,概括其规律特征的能力,学生亲自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波的干涉条件,相干光源;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

教学难点: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加强区和减弱区并且互相间隔,如何理解“加强”和“减弱”。

1、从红光到紫光频率是如何变化的?频率由谁决定?(1)从红光到紫光的频率关系为:υ紫………υ红(2)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传播介质无关。

(由光源的发光方式决定)2、在真空中,从红光到紫光波长是如何变化的?3、任一单色光从真空进入某一介质时,波长、光速、频率各如何变化?(1)当光从真空进入介质或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发生变化。

即光的的颜色不发生改变。

(2)当光从真空进入介质后,传播速度将变小。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又如何判断传播速度的变化?(3)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又如何判断波长的变化?例1:已知介质对某单色光的临界角为θ,则()该介质对此单色光的折射率等于1/sinθB.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于csinθ倍(c是真空中的光速)C.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波长是在真空中的波长的sinθ倍D.此单色光在该介质中的频率是在真空中频率的1/sinθ倍4、在同一介质中,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速度大小间的关系如何?(1)在同一种介质中,频率小的传播速度大。

(2)在同一种介质中,频率小的波长大(这一点与真空中的规律一样)。

初中物理复习的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的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的教案教学目标:1. 巩固和掌握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2.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力学: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浮力、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2. 热学:温度、热量、比热容、热传递、蒸汽机。

3.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颜色。

4.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路、电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学:力的概念、重力、摩擦力、浮力、牛顿三定律。

2. 复习热学:温度、热量、比热容、热传递、蒸汽机。

3. 复习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颜色。

4. 复习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路、电能。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深入的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3. 通过实验演示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针对每个知识点,给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2. 对于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体系。

2. 强调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

五、课后作业(10分钟)1. 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2. 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作业的难度和量。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反思: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同时,通过典题分析,提炼解题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初中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习题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习题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习题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如力、质量、加速度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

3. 通过对习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计算2. 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3. 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4.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5. 习题讲解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讲解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F=ma,其中 F表示力,m 表示质量,a 表示加速度。

3. 讲解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其计算公式为 m=G/g,其中 G 表示重力,g 表示重力加速度。

4. 讲解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率,其计算公式为a=Δv/Δt,其中Δv 表示速度变化量,Δt 表示时间变化量。

5.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其计算公式为 F=ma。

6. 习题讲解与分析:分析学生的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公式。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力学原理的应用。

3. 问答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4.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习题集:针对力学知识的习题集。

3. 多媒体设备:用于演示力学原理的应用。

4. 教具:如弹簧秤、滑轮等,用于直观展示力学现象。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力学基本概念和公式。

物理专题复习教案(全)

物理专题复习教案(全)

一 运动的世界1、运动的相对性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

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记:记下数值和单位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3、长度单位换算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4、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

若汽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5、平均速度严格按公式v=t s来计算,切勿利用V=2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10m/s,汽车在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5.7100=13.3m/s[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的。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力的基本概念,提高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牛顿定律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牛顿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相对论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例,如推门、拉绳等,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复习:(1)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

(2)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概念。

3. 实例分析: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实例,如滑块与斜面实验、汽车加速运动等,引导学生运用牛顿定律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与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牛顿定律的应用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关键知识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与运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物理总复习高考教案七篇

物理总复习高考教案七篇

物理总复习高考教案七篇物理总复习高考教案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1.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什么是直线运动?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展示图片: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人造地球转弯的火车这几幅图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何特点?(轨迹是曲线)请大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的例子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1思考: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除了运动轨迹不同,还有什么区别?2.观察课本P32图6.1-1和图6.1-2思考: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

飞出去的链球,它们沿着什么方向?3.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4.是不是象我们大家猜测的这样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P32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从而得到结论: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切线方向5.什么是曲线的切线呢?结合课本P33图6.1-4阅读课本P33前两段加深曲线的切线的理解。

6.阅读课本P33第四段,试分析推理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速度是________(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________,也就具有________,因此曲线运动是________。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提出问题:既然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那么由可知具有加速度,又由可知受力不为零,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2.实验探究器材:光滑玻璃板小钢球磁铁演示:小钢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2023物理高考复习教案七篇

2023物理高考复习教案七篇

2023物理高考复习教案七篇2023物理高考复习教案(精选篇1)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3)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知道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教学难点: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教学方法:读、讲、练与分析相结合(一)引入新课让学生叙述火车向你驶来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火车离你而去时,汽笛本身的音调如何变?人听到的汽笛音调如何变?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多普勒效应。

(二)新课教学1、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问题:什么叫频率?声音的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提示:波源的频率--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如果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不相等,这一现象就叫多普勒效应。

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例1:波速为V=100m/s,波源的频率f=100Hz.可算得:波的周期T=0.01s,波长λ=1m。

(1)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在时间t=1s里有100个波传到观察者所在的A处,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频率相等,音调不变。

(2)观察者相对于介质静止,波源以速度V源=10m/s相对于介质运动,第一、波源向观察者运动则对观察者来说感觉到的波速为110m,他在1秒钟内接收到的完全波数为110个,所以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f'=110Hz比波源的频率f=100Hz要高,因而音调变高。

注意:波速实际并没有改变,但在相同的距离中却多了10个完整波,是由于波在介质中被均匀挤压,使之波长变短的缘故。

物理复习学生教案七篇

物理复习学生教案七篇

物理复习学生教案七篇物理复习学生教案七篇物理复习学生教案如何写?物理命题一般是从新的观察事实或实验事实中提取出来的,或者是从已有的原理中推导出来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物理复习学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物理复习学生教案精选篇1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强运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1、2过程与方法带领学生经历探究等温变化规律的全过程,体验控制变量法以及实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物理现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未知规律的过程,掌握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明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楚的。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

这节课首先通过做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学生一道讨论实验方案,确定实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实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并深入讨论,最后简单应用等温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课题引入演示实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

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章我们研究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体来说,压强、体积、温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声现象一、单元复习目的(一)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传播条件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五、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

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基础练习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某单色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其频率 不变 、波速 变小 、波长 变小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2、获取相干光的方法有: 分振幅法 , 分波振面法 。

3、来自不同光源的两束白光,例如两束手电筒光,照射在同一区域内,是不能产生干涉条纹的,这是由于 这两束光是由许多不同点光源发出不同波长的光构成的,它们不是相干光。

4、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在由两块平玻璃板构成的空气劈尖上,测得相邻明条纹间距为l ,若将劈尖角增大至原来的2倍,间距变为 l /2 。

5、如图所示,波长为λ的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2n 、厚度为e 的透明介质薄膜上,薄膜上下两边透明介质的折射率分别为1n 和3n ,已知21n n <且32n n >,则从薄膜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束光的光程差是 222λ+en 。

6、牛顿环中心处相应的空气层厚度d=0,此时应该观测到的是 暗斑 ,原因是 存在半波损失 。

7、依据光源、衍射屏、接受屏之间的距离不同,光的衍射可以分为: 菲涅尔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 两大类8、波长为λ的平面光波垂直入射到宽度为a 的单缝,其衍射时出现明纹的条件是: sin (21),0,1,2,3,2a k k λϕ=±+=L L ,出现暗纹的条件是: sin 1,2,3,a k k ϕλ=±=L L , 。

9、绿光5000Å正入射在光栅常数为2.5×10-4cm,的光栅上,1级光谱的衍射角为 '32112.0sin /sin 0111≈==--d λθ ,该光栅最多能看到 9 条谱线。

10、在夫琅禾费圆孔衍射中,设圆孔半径为0.10mm ,透镜焦距为50cm ,所用单色光波长为5000o A ,其爱里斑的半角宽度为75000101.22 1.220.2D λθ-⨯==⨯ 430.510-=⨯,在透镜焦平面处屏幕上呈现的爱里斑半为4tan 50030.510 1.52d f f mm θθ-=≈=⨯⨯=. 11、一束光垂直入射在偏振片P 上,以入射光线为轴转动P ,观察P 后光强的变化。

若入射光是 自然或圆偏振 光,则看到光强不变;若入射光是 线偏振 光,则光强明暗交替变化,有时全暗;若入射光是 部分偏振或椭圆偏振 光,则光强明暗交替变化,但不会出现全暗。

12、光强为I 的自然光通过两块偏振化方向为450的偏振片后光强为 4/I13、投射到起偏器的自然光强度为0I ,起偏器和检偏器的透光轴方向夹角为30°,则透过启偏器后光的强度为大小为 021I ;透过检偏器后光的强度为大小 038I 。

二、计算题1、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双缝间距d =0.10mm ,缝屏间距D =1.0m ,试求:(1)若第二级明条纹离屏中心的距离为12.0mm ,计算此单色光的波长;(2)相邻两明条纹间的距离.解: (1) 由λk d D x =明知,λ21.01010.123⨯⨯=,∴ 3106.0-⨯=λmm o A 6000= (2) 6106.01.010133=⨯⨯⨯==∆-λd D x mm 2、用很薄的云母片(n=1.58)覆盖在双缝实验中的一条缝上,这时屏幕上的零级明条纹移到原来的第七级明条纹的位置上,如果入射光波长为550nm ,试问此云母片的厚度为多少?(假设光通过云母片时不考虑折射引起的光线偏折)解: 覆盖云母片前:光程差210r r δ=-=覆盖云母片后: 光程差7δλ'=()[]λ7)1()(1212=-+-=-+-e n r r r ne e r 所以mm n e 31064.617-⨯=-=λ 3、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两缝相距1mm ,屏离缝的距离为1m ,若所用光源含有波长600nm 和540nm 两种光波,试求(1)两光波分别形成的条纹间距;(2)两组条纹之间的距离与级数之间的关系;(3)这两组条纹可能重合吗?解:(1)mm d D x 54.011==∆λ , mm dD x 60.022==∆λ (2)mm k dD k x k 212106)(-⨯=-=∆λλ,k x ∆随干涉级数k 的增大而增大 (3)21)1(λλdD k d D k =+ ,9121=-=λλλk 从nm 6002=λ的k=9级开始,两组条纹重合。

4、一平面单色光波垂直照射在厚度均匀的薄油膜上,油膜覆盖在玻璃板上.油的折射率为1.30,玻璃的折射率为1.50,若单色光的波长可由光源连续可调,可观察到5000 o A 与7000 oA 这两个波长的单色光在反射中消失.试求油膜层的厚度.解: 油膜上、下两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为ne 2,由反射相消条件有λλ)21(2)12(2+=+=k k k ne ),2,1,0(⋅⋅⋅=k ① 当50001=λo A 时,有2500)21(21111+=+=λλk k ne ② 当70002=λoA 时,有3500)21(22222+=+=λλk k ne ③ 因12λλ>,所以12k k <;又因为1λ与2λ之间不存在3λ满足33)21(2λ+=k ne 式 即不存在 132k k k <<的情形,所以2k 、1k 应为连续整数,即 112-=k k ④ 由②、③、④式可得:51)1(75171000121221+-=+=+=k k k k λλ 得 31=k2112=-=k k可由②式求得油膜的厚度为67312250011=+=nk e λo A 5、若用波长不同的光观察牛顿环,1λ=6000o A ,2λ=4500o A ,观察到用1λ时的第k 个暗环与用2λ时的第k+1个暗环重合,已知透镜的曲率半径是190cm .求:(1)用1λ时第k 个暗环的半径.(2)又如在牛顿环中用波长为5000oA 的第5个明环与用波长为3λ的第6个明环重合,求未知波长3λ解: (1)由牛顿环暗环公式:λkR r k =据题意有: 21)1(λλR k kR r +==,∴212λλλ-=k ,代入上式得 2121λλλλ-=R r 10101010210450010600010450010600010190-----⨯-⨯⨯⨯⨯⨯⨯=31085.1-⨯=m(2)用A 50001&=λ照射,51=k 级明环与3λ的62=k 级明环重合,则有 2)12(2)12(2211λλR k R k r -=-=∴ 4091500016215212121212=⨯-⨯-⨯=--=λλk k o A 6、用钠光灯的黄色光观察牛顿环现象时,看到第K 条暗环的半径mm r k 0.4=,第K+5条暗环的半径mm r k 0.65=+,已知05893A =λ,求所用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R 和K 为第几暗环? 解:据暗条纹条件:λkR =r k (k=0,1,2…..)得:λkR =r k λR 5+k =r 5+k )( 则: R 5+k r =kR r =λ5+k 22k )( 解得:k=4=r r r 52k 25+k 2k - 将k=4代入λR 4=r 4 得:R=m 79.6=λ4r 24 7、有一单缝,宽cm a 10.0=,在缝后放一焦距为50cm 的会聚透镜,用平行绿光nm 0.546=λ垂直照射单缝,试求位于透镜焦面处的屏幕上暗条纹的位置,中央明条纹和第二级明条纹的宽度。

解:暗纹条件:0.273k f x kkmm aλ=±=±中央明条纹宽度:01120.546f x x x mm a λ-∆=-==第2级明条纹的宽度:2212320.273ff f x x x mm a a aλλλ+∆=-=-== 8、一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一单缝,若其第三级明条纹位置正好与6000οA 的单色平行光的第二级明条纹位置重合,求此单色光的波长. 解:单缝衍射的明纹公式为:sin (21)2a k λϕ=+, 当6000=λo A 时,2=k ,x λλ=时,3=k ,重合时ϕ角相同,所以有6000sin (221)(231)22x a λϕ=⨯+=⨯+得 4286600075=⨯=x λo A 9、有一单缝,宽cm a 10.0=,在缝后放一焦距为50cm 的会聚透镜,用平行绿光nm 0.546=λ垂直照射单缝,试求位于透镜焦面处的屏幕上暗条纹的位置,中央明条纹和第二级明条纹的宽度。

解: 暗纹条件:0.273k f x kkmm aλ=±=± 中央明条纹宽度:01120.546f x x x mm a λ-∆=-== 第2级明条纹的宽度:2212320.273f f f x x x mm a a aλλλ+∆=-=-== 10、单缝宽0.10mm ,透镜焦距为50cm ,用5000=λo A 的绿光垂直照射单缝.求:(1)位于透镜焦平面处的屏幕上中央明条纹的宽度和半角宽度各为多少?(2)若把此装置浸入水中(n=1.33),中央明条纹的半角宽度又为多少?解:中央明纹的宽度为f na x λ2=∆ 半角宽度为na λθ1sin -=(1)空气中,1=n ,所以3310100.51010.01050005.02---⨯=⨯⨯⨯⨯=∆x m 33101100.51010.0105000sin ----⨯=⨯⨯=θ rad (2)浸入水中,33.1=n ,所以有33101076.31010.033.110500050.02---⨯≈⨯⨯⨯⨯⨯=∆x m 331011076.3101.033.1105000sin ----⨯≈⨯⨯⨯=θ rad 11、用5900=λoA 的钠黄光垂直入射到每毫米有500条刻痕的光栅上,问最多能看到第几级明条纹? 解:5001=+b a mm 3100.2-⨯= mm 4100.2-⨯=o A 由λϕk b a =+sin )(知,最多见到的条纹级数m ax k 对应的2πϕ=, 所以有39.35900100.24max ≈⨯=+=λb a k ,即实际见到的最高级次为3max =k . 12、波长为5000o A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每毫米有200条刻痕的光栅上,光栅后的透镜焦距为60cm . 求:(1)屏幕上中央明条纹与第一级明条纹的间距;(2)当光线与光栅法线成30°斜入射时,中央明条纹的位移为多少? 解:3100.52001-⨯==+b a mm =6100.5-⨯m(1)由光栅衍射明纹公式λϕk b a =+sin )(,因1=k ,又f x ==ϕϕtan sin所以有 λ=+fx b a 1)( 即 62101100.51060105000---⨯⨯⨯⨯=+=b a fx λ 2100.6-⨯=m 6= cm(2)对应中央明纹,有0=k正入射时,0sin )(=+ϕb a ,所以0sin =≈ϕϕ斜入射时,0)sin )(sin (=±+θϕb a ,即0sin sin =±θϕ因 ︒=30θ,∴21tan sin ±==≈f x ϕϕ 故 22103010602121--⨯=⨯⨯==f x m 30= cm这就是中央明条纹的位移值.13、波长6000=λoA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一光栅上,第三级明条纹分别出现在30.0sin =ϕ处,第四级缺级.求:(1)光栅常数;(2)光栅上狭缝的宽度;(3)在90°>ϕ>-90°范围内,实际呈现的全部级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