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Dickinson 写作特点分析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重要诗人之一。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狄金森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性格、爱情、死亡等主题的深刻探索,表达了她对生命和存在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对狄金森的生平及其作品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和创作。
一、生平艾米莉·狄金森出生于1830年,是一个知名的新安格兰家庭的孩子。
她在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家里度过了大部分的一生。
狄金森的家庭世代都是学术世家,她的祖父萨缪尔·福勒是阿默斯特学院的创办人之一,父亲爱德华·迪金森是一名律师,而她的弟弟奥斯曼也是诗人和散文家。
狄金森在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丰富的文学修养和诗歌天赋。
狄金森的成长经历与其后的诗歌创作密不可分。
她从小就展现出对文学和诗歌的浓厚兴趣,勤奋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开始写诗。
狄金森的一生并不顺遂,她在情感上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挫折。
她因为对社交生活的厌恶而越来越闭塞,甚至以“怪人”自居,几乎完全隐居于家中,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她的诗作在她的一生中几乎未曾公开发表,直到她去世后,狄金森的诗作才被人们发现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诗歌创作狄金森的诗歌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她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而闻名,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瑰宝”。
狄金森的诗作在形式上常常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她的诗作多以自然、生活、死亡、爱情等为题材,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探索,表达了她对生命和存在的独特理解。
狄金森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心灵世界的探寻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她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通过反思自我和周围环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在《我无法停住死亡的车》一诗中,狄金森表达了对死亡的深刻思考和对“死亡之谜”的探索。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1. 引言1.1 简介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她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内心世界闻名于世。
生于1830年的狄金森在普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但却拥有非凡的文学天赋。
她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命、死亡、爱情和信仰等主题的探索,展现出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
狄金森生平中很少离开家乡阿默斯特的狄金森家园,但却通过信件和诗歌与许多文学界人士保持着联系。
她独特的写作风格被认为是超越当时时代的,充满了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元素。
虽然她的诗歌在生前几乎未公开发表,但却在她去世后被发现,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狄金森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被广泛传播,她的影响力不仅在文学领域,还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和作家。
她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其作品至今仍被人们珍视和传颂。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狄金森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文学风格、影响与评价以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成就。
2. 正文2.1 生平经历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诗人”。
她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是一个富有且保守的家庭的长女。
狄金森在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就读于阿默斯特学院,并在那里展现出了她的文学天赋。
狄金森的生活十分低调,几乎没有离开过阿默斯特镇,整个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
她是一个内向而孤僻的人,几乎不与外界交往,甚至与家人之间也很少交流。
这种隐居生活使她有更多的时间沉思和创作。
狄金森在她的小房间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每天都会坚持写作,直到她去世。
尽管生活如此隐秘,狄金森的诗歌却展现出了对生命、死亡、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她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运用奇特的形象和隐喻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狄金森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受到广泛认可,直到她去世后,才逐渐被发现并受到赞誉。
从陌生化角度解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色
驭 能 力 ,敏 锐 的观 察 , 以 及 深 刻 的 思 想 使 这 些 诗 歌 穿 越 时 俄 国 形 式 主 义 学 家 肖克 洛 夫 斯 基 提 出 的陌 生 化 理论 来 解 读
睛 就在窗户外边 ”。小说中多次提到 “ 黑 暗 的 手 抚 在 窗 子 注释 :
上 ”,似乎预示着死 亡的存在 ,并不是那 么遥 远,而是近 [ 1 】 李文莲: 《 生命意识:新时期散文研究的新的理论基点 ,山
自然 规 律 时 , 叶 尔 克 西 选 择 了 “ 天 亮 又 天 黑 ” 这 样 的 题 【 4 ] 李文莲. 生命 意识:新时期散 文研究的新 的理论基点 [ J ] . 山东师 日。两 组名 词 相 互 辉 映 ,共 同诠 释 生命 的浩 瀚 哲理 。 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 ,2 0 1 0 ,( 2 ) . 在 叶 尔 克 两 作 品 中 体 现 出 的 生 命 意 识 , 实 质 上 是 建 [ 5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三卷 )[ M ] . 北京:人民 在~ ‘ 种 甲 和 、 从 容 的 美 丽 心 态 之 上 的 。 在 哈 萨 克 人 的 眼 出版社 ,1 9 7 5 . 中 , 死 亡是 一 种 归 真 , 同 归 生 命 的本 源 , 这 是 一 种 超 脱 世 [ 6 ] 祝谦编 . 新疆文学作品 大系 [ M ] . 乌鲁木 齐:新 疆美术摄影 出版 俗 的 从 容 心 态 。 叶 尔 克 西 以独 特 的视 角 在 作 品 中 诠 释 了 生 社 ,2 0 0 9 .
得 以摆脱世俗规 范的束缚,新颖独特,别具一格。本文试 图运用俄国形式主义学家肖克洛夫斯基提 出的陌生化理 论 来解读 艾米莉 t 狄金 森的诗歌 ,并从语 言的陌生化 、意象的陌生化、主题 的陌生化 三个方面对其诗歌 进行分 析 ,从而证 明狄金森诗歌 的独特魅力在于她那独树 一帜 的诗歌语 言,大胆精妙 的诗歌 意象,还有复杂深奥 的诗歌
埃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个体与社会的矛盾
埃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摘要埃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是19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以其独特而深刻的风格闻名于世。
然而,在探索她的诗歌作品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个体与社会的矛盾。
本文将详细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狄金森个体主义意识在诗歌中的体现、社会规范对她创作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她的作品反思和提出问题来引发读者对这种矛盾的思考。
1. 狄金森个体主义意识在诗歌中的体现埃米莉·狄金森经历了19世纪末美国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女性地位与权力争取都相对困难,因此她倾向于追求独立自主和内心自由。
这种强烈个体主义意识在她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在她的一些作品中,她表达了对社会常规和传统观念的反叛,并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通过自省和内省,她探索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她对人类存在主义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2. 社会规范对她创作的影响然而,狄金森仍然无法完全逃脱当时社会规范对女性创作者的束缚。
在19世纪美国社会中,女性被期望履行特定的角色和责任,而诗歌创作往往被视为男性领域。
狄金森的创作因此面临着来自家庭、社区和文化等多种压力,这些压力不仅限制了她作品的出版数量,也带来了怀疑和质疑。
3. 通过作品反思与提问引发读者思考尽管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狄金森以其鲜活生动、深度感悟的诗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突破口。
她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并借助隐喻和象征手法,传达出对社会约束与个人内心的矛盾、对生死灵魂问题的思考等。
这种思辨性的写作风格使读者得以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探索更广阔的主题。
结论埃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创作既有个体主义意识的倡导,也受到社会规范限制的压迫。
她通过作品反思和提问,引发读者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这种独特而深刻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声音,带来了对自我的审视、人类存在和社会秩序等议题引人深思。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是一位伟大的美国女诗人,她以其深奥的思想、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富有哲学意蕴的诗歌作品而享誉世界。
狄金森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安曼,与其家庭成员相依为命,难得与社会生活交往,因此也有“隐士诗人”之称。
她在生前仅出版了七首诗歌,但死后留下了1800多首的诗歌手稿,其中被发表的诗作同样数量众多,被认为是美国19世纪以及全球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女性诗人之一。
狄金森诗歌特色之一是其独特的语言和形式风格。
她运用简洁的语言、对仗性的格律和复杂的韵律手法,将哲学思考、宗教信仰、自我认识、人生价值等主题表达得深入浅出、简写尽致。
诗中运用的隐喻、比喻、双关语、反转、间接语等修辞手法,则增加了其神秘性和戏剧性。
狄金森的主题涉及宇宙、死亡、人生、爱情、信仰等广泛领域。
她的诗歌表现了对人生及其终极命运的深刻思索,如“死亡是一个叫我们的敲门式的人,无论我们是大人还是儿童,都会去开门迎接他”,突显人垂死时对死亡的敬畏和对生命的重视。
狄金森的诗歌作品中还涉及对社会、自然和爱情的反应,“我只是桌前的一朵花/你是阳台上的一簇花”,表达了她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
由此,在狄金森的诗作中,意象丰富、意味深长,贯穿着她哲学性的思考与创作。
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哲学意蕴也使狄金森的诗歌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学者们广泛研究狄金森的诗歌手稿、生平和时代背景,揭示其中的文学和文化内涵。
例如,一些研究关注狄金森的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探讨她在作品中对上帝、基督教和人生命运的表述;还有一些研究关注狄金森在诗歌中对性别、身份和自我意识的表达;同时,她的诗歌也受到文化理论、哲学思辨等领域的重视。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1. 引言1.1 艾米莉·狄金森简介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著名女诗人,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她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内向和孤独的性格。
狄金森的诗歌风格独特,以简洁、隐晦、象征的语言著称,她尝试突破传统的诗歌形式,追求内心世界的深度和真实。
狄金森的作品涉及爱情、死亡、自然、宗教等多个主题,独具一格,充满诗意和思辨。
狄金森的诗歌直到她去世后才被发现并出版,她的作品在20世纪初开始受到关注,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
她的作品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视为一位具有独特审美观点和文学价值的诗人。
1.2 艾米莉·狄金森作品概述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被誉为“美国的诗歌女神”。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狄金森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爱情、自然、宗教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她对生命、自我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狄金森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象征主义和隐喻,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引人深思。
她擅长运用意象和比喻,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常常用一两句简短的诗句深刻地揭示人生的哲理和真相。
她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朴实而富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动。
狄金森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的诗歌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为传播,深受读者喜爱和尊重。
研究狄金森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她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意义,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和哲理。
【2000字】2. 正文2.1 生平经历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经历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因为她是个非常隐秘的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自己生活的记录。
她出生于1830年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是一个富裕家庭的长女。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她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而著称,对于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狄金森的生平及其诗作进行综述,分析其艺术风格及影响。
一、生平艾米莉·狄金森生于1830年,在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一个权贵家庭。
她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并未接受正规的教育,因此并不像普通人一样走上大学或结婚的路。
她从小就显示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开始写诗。
她的诗作大部分都是独自保存起来,并没有在她的有生之年出版。
直到她去世后,她的家人将她近1800首诗作发现并出版。
狄金森在诗作中表现出了对生活和死亡的独特关注和深刻思考,这也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不解。
她喜欢独居,不愿外出,而是静静地居住在家中,这种生活方式也使她的诗作具有了独特的内省和思想性。
狄金森被称为“内省的诗人”,她的诗作也在19世纪末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赞誉。
二、诗作风格狄金森的诗作风格独特,常常采用简洁而又深刻的语言表达出她内心的世界。
她的诗作大多是短小精悍的,她擅长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她的诗作给人一种深沉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感觉。
诗作内容主要围绕生死、爱情、自然等主题展开,她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外部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她的诗作充满了内涵和情感。
狄金森的诗作也常常采用不规则的押韵和节奏,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她的诗作别具一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的诗作也经常运用短句和断句的技巧,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思考。
狄金森的诗作风格鲜明,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思想。
三、影响狄金森的诗作虽然没有在她的有生之年被广泛传播和赞赏,但是在她去世后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她的诗作在19世纪末开始被发现并出版后,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她的诗作在20世纪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一大批学者对她的诗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美国19世纪的女性诗人,以其独特、富有个性的诗歌风格和思想而闻名于世。
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被誉为“美国的诗神”。
狄金森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安米赛(Amherst)小镇,曾就读于安米赛学院(Amherst College)女子学校。
她的诗歌作品大部分不为人所知,直到她去世后的几十年间才被发现和出版。
由于她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爱情、死亡、自然、宗教等,以及她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对形式的高度控制,使得她的诗歌作品备受研究者和读者的关注。
狄金森的诗歌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独特的诗歌形式著称。
她常常使用短小的诗行和节奏清晰的韵律,同时善于运用押韵和象征手法。
她的诗歌节奏轻快,充满音乐性,读起来如同一种美妙的旋律。
她的诗歌语言简练,用词精确,每一个词汇都被精心选择,使得诗歌的意境和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狄金森的诗歌意境多变,既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也有现代主义的影子,她的诗歌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精神的自由。
狄金森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包括自然、宗教、生死、爱情等。
她对自然的描写充满魅力,常常以独特的视角和意象来表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她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鸟类、花朵、季节等自然元素,以及对大自然的精神和审美的追求。
在宗教方面,狄金森探讨了人的信仰、上帝的存在和命运等问题,她对宗教的态度往往是猜疑和质疑的。
在生死问题上,狄金森展现了她对死亡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灵魂的探索。
在爱情方面,狄金森的诗歌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失望,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复杂理解和对爱情的见解。
狄金森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她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成为了现代诗歌的重要源泉,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狄金森的诗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i am nobody who are you赏析
i am nobody who are you赏析一、引言i am nobody who are you这句话出自美国著名诗人艾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作《我是谁?》(I’m Nobody! Who are you?)。
这句简短的诗句,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迪金森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句话展开深入探讨,从诗歌的主旨、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
二、主旨分析1. 诗歌主题揭示“i am nobody who are you”这句话表面上似乎只是描述了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和状态,然而,通过对整首诗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更深刻的主题。
迪金森通过这句话传递出了对平凡与非凡、自由与束缚、国家与个体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2. 非凡与平凡的对比“i am nobody”这句话中的“nobody”代表着某个非凡的存在,与常人的身份相对应。
诗人暗示了自己不属于社会上的显要人物,也不被社会赋予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有着一种自由和超然的状态。
与此同时,通过句子的转折和反问,诗人向读者提出了问题:“who are you?”这是一个对常人身份和虚荣的质问,意在让人们反思自己真实的内心和追求。
诗人试图告诉读者,只有当我们放下身份和地位的包袱,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找到内心的归属。
3. 自由与束缚的反思诗人在这句话中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拒绝。
“i am nobody”所表达的状态是一种追求自由心灵的状态,是对社会观念和规范的反叛。
而后半句的反问“who are you?”则暗示了外界对个体的标签化和规定化,寓意着对个体自由性的剥夺。
诗人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唤人们要勇于追求内心的自由,拒绝被外界框架束缚。
4. 国家与个体的关系诗中的”i am nobody who are you”这句话也可视作对个体与国家关系的思考。
“nobody”一词意味着个体对国家的边缘化,以及对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否定,体现了个体的独立意识。
艾米莉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写作特点和主题作者:韩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摘要: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她的作品短小、精炼,传达的思想却非常丰富。
本文分析狄金森的写作特点以及其诗歌中自然、爱情、死亡等主题。
关键词:狄金森;写作特点;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011. 狄金森的写作特点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著名的美国诗人。
她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除了早期的学习时光以外,她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终生未嫁。
狄金森虽然与外面的世界接触较少,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创作,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她的诗歌新颖、别致,表达了丰富的主题,往往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狄金森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狄金森的诗都是独特的,非传统的。
她的诗大多无题,因此都是以诗的第一行为题。
在她的诗中有一种特别的格律,例如用破折号表达音律的顿挫,用大写字母表达强调的意义。
诗的形式或多或少类似于教堂的赞美诗。
她的诗意简洁,直接,浅显易懂。
她的诗通常很短,往往集中于一个单一的意象或符号,并专注于一个主题。
由于她的隐居生活,她的诗往往是非常个人化的思考和冥想。
她经常使用第一人称,给读者非常亲近的感觉,并采用拟人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生动。
她可以以格言的形式机智的表达最深刻的哲理。
她的诗精炼、新鲜。
诗中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思想和美丽的语言使她的诗如同宝石般璀璨。
狄金森的诗歌虽然表面浅显,实际上却孕育着微妙、丰富的变化。
她有限的私人世界从未局限过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狄金森的诗歌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
她描述的场景往往源于她的生活。
例如自家的花园,附近的牧场或者从自己窗口中看到的风景。
她的诗几乎都是非常简短、精炼的。
狄金森在音韵方面的选择,虽然运用的几乎都是赞美诗集里传统的诗韵,但她常常将不同的音韵融合到一首诗中。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色及艺术思想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色及艺术思想摘要:爱米莉·狄金森,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
除了几次有限的外出以外,她的一生都在自已的家中度过,直到1886车5月15日逝世。
在阿默斯特镇的家中,她默默无闻地用一生创乍了1775首诗。
这些关系到生命、永恒、爱情、自然和死亡的主题诗,表现了她强烈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诗提示了一个充实、坚强的个性,同时也反映了她灵魂世界的独立和宽广。
关键词:狄金森诗歌特色艺术思想1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被公认为开创了意象派之先河艾米莉·狄金森在世时深居简出,终身未嫁,过着一种近似修女式的生活,因喜穿白衣裙,被家乡阿默斯特镇的人称为“白娥”(the moth)。
她一生默默无闻,生前仅有7首诗歌发表,因为她不愿服从当时的出版商提出对她诗歌进行修改的要求,为此她视发表诗为拍卖灵魂。
由于她的勤勉和探索精神她在孤寂和静思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诗歌创作上另辟蹊径,给后人留下了1775首诗歌和1000余封书信,经发现、整理,陆续出版。
1890年《爱米莉·狄金森诗集》的问世第一次使她的诗与公众见面,此时正值她死后四年。
最初的评论是:她的诗缺少音韵语法错误令人费解的暗喻组成了没有语言知识未受过教育的情感混杂物。
但另一些评论则是:狄金森的诗含蓄、敏锐、意趣深刻。
1955年《狄金森诗集》的出版包容了她全部的诗作随着越来越多的诗篇问世狄金森的名声得到更多的好评被认为和惠特曼、爱伦·坡一样是美国十九世纪的伟大抒情诗人之一。
2 狄金森的诗主要抒写爱情、死亡、自然、不朽和美她的诗歌韵律模仿“颂歌”经书,她借用了不规则的格律,她的诗押半韵,词汇夹杂着反语、抽象的拉丁语和具体的盎格鲁撒克逊语。
她的诗行富于格言、警句富于动感想象高度概括,体现了她的思想情感。
作为优秀的抒情诗人,狄金森在对美的事物、美的景观迸发出激情的艺术表现上与华兹华斯是有区别的。
从陌生化角度浅谈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语言特色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陌生化角度浅谈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语言特色王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艾米丽•狄金森是美国最有特点的代表作家之一,陌生化是她在创作过程中主要运用的一个创作手法,本文主要使用陌生化这一理论分别从诗歌语言、主题以及意象三方面分析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以便了解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语言特色。
关键词:陌生化;诗歌语言;主题;意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117-011.引言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19世纪末美国女诗人,本世纪 意向主义新诗运动的先驱。
优良的家庭环境使得狄金森从小就可以受到正统的宗教教育。
狄金森为后人留有达1775首诗作和不计其数的书信,是一位多产诗人。
但是她生前发表的诗作很少,仅仅7首。
她的诗歌在当时不被人们接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浪漫主义诗风在当时美国诗坛上仍然占有主要地位;其二狄金森不愿意随波逐流,创作的作品不拘泥于一格,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喜欢我行我素,大胆创新,其独特的风格自成一体。
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概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事物太过熟悉, 就会失去对这一事物的关注度,会对它的存在毫不在意,与此同时 我们也就丧失了对它的感觉与兴趣。
相反, 陌生的事物可以引起人们对这一事物的兴趣。
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运用陌生化手法去表述的目的就是使事物变得新颖、独特以便重新唤醒我们对它的感觉和兴趣。
2.诗歌语言陌生化狄金森的诗歌语言简洁,甚至有时还用新英格兰的方言。
因为狄金森生活的时代正是文学作品以浪漫主义为主流的时代,在这种社会创作风气下,狄金森没有选择大众主流优美华丽的语言,而是选择与日常语言相似的诗歌语言, 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诗的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在日常生活沟通交流中,话语的表达内容或意义被人理解是最重要的。
但在文艺创作中,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通常被放在首位。
i am nobody诗歌赏析
I.在现代文学史上,Emily Dickinson 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作充满了神秘、超现实主义和个人情感的特点,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
其中,她的一首著名诗作《I am nobody》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了批判现实、反映生活的力作。
II.在《I am nobody》中,Dickinson 以“我是无名小卒”开篇,通过对自我的贬低表达出一种对社会舆论的不屑,表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
这种态度不仅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释放,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质疑。
诗中的“无名小卒”一词,可以理解为对社会等级制度的低头与隐退,也可以理解为对非凡境遇的贬低与轻蔑。
这种对社会世俗的态度,既有一种拒斥、抗拒的意味,又有一种高傲、自傲的自我陶醉。
III.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Dickinson 进一步强调了“无名小卒”所具有的自由与超脱。
她通过“无被遗余地”、“无声的村镇”、“无人知晓”等形象和片段,揭示了“无名小卒”并不是真正的无名,而是在逆境中的自立。
她没有丧失自我的价值和尊严,反而在无名中找到了一种相对的自由和质朴的生命力。
这种自由,不是以世俗的评判和期待作为标准,而是以个体的内心和信仰作为出发点。
这种超脱,不是对社会规范的否定,而是对人性的超越与升华。
IV.至于我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我认为《I am nobody》不仅仅是一首关于个人情感和社会态度的诗歌,更是一种对人类处境和命运的思考。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无名小卒”,面对种种挑战和压力,面对世俗的诱惑和压迫,我们是否能够保持自我,保持真诚和善良,保持向内心深处的追求和毅力?这是一种非凡的力量和境界,也是一种对普遍人性和生命轨迹的寄托。
我认为《I am nobody》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 Dickinson 个人的生命经历和情感倾诉,更是一种对人性、对人生的普遍关怀和深刻启示。
V.总结起来,《I am nobody》是一首充满超现实主义、神秘感和个人情感的优秀诗作,它通过对“无名小卒”的贬低和超脱,揭示了一种与社会现实的对立与超越。
“偏离”之处真性情: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偏离”之处真性情: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最负盛名的女诗人,她上承浪漫主义诗歌余续,下开现代主义诗歌先河,以独立于其他诗人之外的诗歌风格在美国乃至世界诗歌文库中独树一帜。
狄金森诗歌的“偏离”之美,不仅体现了狄金森诗歌的独创性,更是她真性情的体现。
本文从偏离的写作特点出发,对狄金森的诗歌风格进行分析,从中看出狄金森真实、内敛、深刻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真实性情偏离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最负盛名的女诗人,她不仅诗歌风格独树一帜,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备受推崇,而且她谜一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使无数人着迷。
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无论是她的死亡诗,还是她的爱情诗、自然诗、宗教诗,无不渗透着诗人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她的诗歌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意味,也从不仿照其他符合社会常规的写法,而是另辟蹊径,追随自己心的方向,将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偏离”的特点。
而这种“偏离”,归根结底,是由人的思维决定的。
正是受她本人性格、喜好、追求、经历等影响,才形成了这样一种异于他人的写作风格。
狄金森去世后,嘱咐她的妹妹将她一生所写的诗全部烧掉,恐怕就是因为这些诗是她内心太真实的写照的原因吧。
“偏离”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语言与通俗语言的最大差别就是文学语言具有“陌生化”功能。
这种陌生化功能瓦解了读者心中直观的、普通的感觉,构建起了新的审美性的语言知觉,实现了从用眼睛看事物到用心看事物的转化。
与此同时,它必然地打破了读者心中对于文学作品自发产生的某种期待,使读者不能用常规的模式去“预见”作品的发展。
“偏离”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增加了作品的难度,延长了读者的理解时间,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给他们带来意外、惊喜以及特别的心理刺激和审美体验,使文章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巨大张力。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_文体的言说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_文体的言说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文体的言说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独特的节奏和深邃的思想而著称。
然而,狄金森一生中几乎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她的诗歌在她去世后才被发现和出版,这使得她的文学地位更显神秘和独特。
本文将探讨狄金森诗歌的文体,探究她如何通过诗歌的形式和结构来传达她深邃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狄金森的诗歌常被形容为短小精悍,她以紧凑的语言和简洁明了的句式表达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她的诗歌很少超过十几行,有时甚至只有几个词。
她善于运用点题和象征手法,通过这种浓缩的方式来达到情感和思想的最大表达。
例如,在《希望是羽毛》中,狄金森用“希望是有羽毛的事物”作为开头,将希望比喻为自由飞翔的鸟,表达了希望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
此外,狄金森诗歌的韵律和押韵也是她文体的重要特点之一。
她常常使用眼韵和耳韵,通过相近的音韵来强化诗歌的音乐性。
狄金森将诗歌看作是一种音乐的形式,她认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够在音响层面上传达情感和意义。
例如,在《分离是痛苦的遗忘》中,狄金森使用了眼韵,将“forget”(遗忘)与“part”(分离)进行了音韵上的呼应,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同时也表达出分离所带来的痛苦。
狄金森还善于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创造诗歌的深邃意境。
她常常采用隐喻和比喻来描绘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形象化。
例如,在《往昔种田处、牧笛声起》中,狄金森将心灵的记忆比作田地,并运用了自然景象和动物的形象来表达人生的经历和情感的起伏。
这种形象化的语言使她的诗歌不仅具有思辨性和哲学性,也具有感性和直观性,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她的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此外,狄金森的诗歌也以其独特的排版方式而著称。
她常常将诗句的间隔调整得极为短小,甚至不留空隙,增强了诗句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连贯性。
迪金森一首诗的文体学分析
迪金森一首诗的文体学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迪金森一首小诗的文体学分析中文摘要:在艾米丽·迪金森所生活得年代,诗歌创作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与规则,然而作为一位隐士的她却丝毫不为这种标准所限。
在诗歌的创作中,迪金森大胆地采用了头韵、半谐音、重复、变异等诗歌创作的文体技巧。
正是这些独特技法的运用,形成了她区别于前人的、具有浓重自身特色的文体特征。
关键词:艾米丽·迪金森、头韵、重复、变异、文体技巧作者简介:王丽莎(1977- ),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通信地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邮编:161006. 联系电话:迪金森一首诗的文体学分析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从美国的诗坛里飘逸出一首首感情凝重、意象奇特的小诗,打动了不少繁忙的美国人的心,也引起了美国以外许多人的注意和推崇。
人们从简朴、冼炼的诗行中一面品尝着浓烈的诗味,一面想象着诗人孤寂的一生。
这位诗人就是艾米丽·迪金森。
迪金森写诗完全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她写诗一不想给别人看,二不想发表。
最初发表的几首诗面世之后,人们对迪金森的诗褒贬不一。
有的认为她的诗缺乏韵律,充满不可理解的比喻,竟是些“胡言乱语”,“是文盲和无知情感的大杂烩”;有的说她的诗尖锐但晦涩难懂。
后来人们看到的诗多了,对她开始推崇起来,并普遍认为她是同惠特曼,爱伦·坡等人并驾齐驱的美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
使迪金森在美国占有重要文学地位的不是她的诗歌的思想内容,而是她的诗歌技巧和形式。
她认为诗歌应当通过具体的形象体现思想。
诗人的任务在于以生动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概念。
迪金森擅长运用视觉、听觉等意象,所以不少人把她看成西方意象派的鼻祖,对美国和欧洲的新诗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狄金森诗歌的写作特点
狄金森诗歌的写作特点
蒂芙尼·狄金森(Duffy)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而闻名。
蒂芙尼·狄金森的诗歌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蒂芙尼·狄金森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情感。
她的诗歌抒发了她对生活的深刻感受,表达了她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她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对社会的不平等的抗议,以及对社会的悲剧的悲伤。
其次,蒂芙尼·狄金森的诗歌充满了智慧和深度。
她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
她的诗歌中有着深刻的哲理,把握着社会的发展趋势,把握着人类的本质,把握着人类的未来。
最后,蒂芙尼·狄金森的诗歌充满了现实主义和自省。
她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反思自我的方式。
她的诗歌中有着深刻的自省,把握着自己的情感,把握着自己的思想,把握着自己的未来。
总之,蒂芙尼·狄金森的诗歌充满了激情、智慧和现实主义,她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自我的方式。
蒂芙尼·狄金森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自我的方式。
Emily-Dickinson-写作特点分析
Reflection on Features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sEmily Dickson was a brilliant poet in American literature. She stayed almost all her life in the same yard except for a visit of a few weeks to Washington, D. C. and she never married. She studied at Amherst Academy, which was strongly Congregational. But she refused to observe its religious customs. She is an American poet in theme and technique. Her poems are parts of what F. O. Matthiessen terms “American Renaissance.”Here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subjects and features of her poems.The subject matter of Emily’s poems is mainly about death, eternity, nature, religion love, and agony. .The first one is nature. As I mentioned before, Emily preferred to live a private life, so she didn’t know what happened in the outside world and what she cared were just her inner world and her friends. She observed nature closely and described it vividly. Natural phenomena, changes of seasons, heavenly bodies, animals, birds and insects, flowers of various kinds, all these and many other subjects related to nature find their way into her poetry. Take the 204 for instant. “A slash of blue---/ a sweep of gray/ some scarlet patches on the way/ Compose an evening sky…A bank of day/ this just makes out the morning sky.”She described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dawn and dusk in a minute way and she used the bank to separate the day and night.The second is death, which takes a large proportion in her poems. There were some important friends in her life, such as Benjamin Newton and Charles Wadsworth. They died before Emily, which made her very sad and close to the feeling of death. In 1732, “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in yet remain to see/ If immortality unveil/ A third event to me”, there “twice” means the death of Newton and Wadsworth who are Emily’s “tutors”. From her poems, we can find that Emily described Death vividly, just like she has died once. She even wrote the death of herself, “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The third one is eternity. In 449, “I died for Beauty/ but was scarce…and I---died for truth---themslef are one---/ We Bretheren, are”, she thought that the eternity was the combination of Truth and Beauty. They talked between the tombs which reflected the first principle of poems, writing with the true feeling and the beauty stems from that.Another is religion. She wrote about her doubt and belief about religious subjects. As I mentioned, Emily was born in a religious family and taught in a school with strong religious atmosphere. She still influenced by religious belief. She wrote “Jesus Permit Thy Gracious/ Name to stand/ As the First efforts of an infants hand” when she wasfifteen. But she didn’t believe it. She read Bible and knew some religious knowledge because of her family. Many poems of her had used the allusion of Bible. “Faith is a fine invention/ When Gentleman can see/ But Microscopes are prudent/ In an Emergency”. There used the allusion of “seeing with the eyes of faiths” to tell those who didn’t believe God should observe the world with other ways.In her later poems, agony takes a large part. The agony may come from her tragic love experience and the death of her friends. It maybe comes from the contradiction of her religious belief. And she was a girl of introversion and her life was more or less clos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 In 241, “I like a look of Agony/ Because I know it’s true/ Men do not sham Convulsion/ Nor simulate, a Throe---”, she thought that life was full of agony and agony is more real compared with happiness.The subject love has special meaning to Emily, in my opinion. As a woman, she didn’t marry all her life. Though had experienced romantic relationship, she was still alone and decided to be single. She was eager to love, which could be seen from her description of the happy time of lovers. She had her own opinion about love. The style of her love poems are criticized by others for the erotic image. She was very original. From “Love ---is anterior to life---/ Posterior--- to Death---Initial of Creation, and--- / The Exponent of Earth---”, she reflected her value of love. In her thoughts, love was loyal and steadfast. In this short poem, love is together with religion. Maybe a woman writer makes the poem of love very vivid because woman has a more sensitive and minute heart than men.After talking about the subjects of her poems, I’d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features of her poems.、In forms of her poems, the most obvious feature of her pomes is no titled. She had written over 1,700 poems, none of them had a title. They are named by numbers and quoted by the first line. Such as her famous one, “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 Another is that dashes are used as a musical device to create cadence and capital letters are means of emphasis. There are many dashes in her poems, the number of which is much more than commas and full points. It seems that she didn’t like to use other punctuations. The use of letters is not of regular. In one sentence, there can be many capital letter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formal use. Her poems are usually short, rarely more than twenty lines, and many of them are centered on a single image or symbol and focused on one subject matter. Her poetic idiom is noted for its laconic brevity, directness and plainness. These features are easily found in each of her poems.Four lines of her poems are usually one stanza, such as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And never stop at all”. But there are some exceptions that one or two lines make up one stanza.The form of her poems is like the hymns in community churches, familiar communal and sometimes irregular. Her poems are almost with rhymes. Take 1129 as example, “Tell all the Truth but tell its slant/ Success in Circuit lies/ Too bright for our infirm Delight/ The Truth’s superb surprise”. Here the rhymes words are “slant” and “Delight”, “lies” and “surprise”.The basic tone of her poems is tragic, because Calvinism with its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 and its pessimism pressured her during h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ce and colored her work. This is similar with the subject, agony.Emily Dickinson lived in a narrow circled life, so most of her poems are about her own feelings. She is a representative poet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艾米莉勃朗特写作风格是什么
艾米莉勃朗特写作风格是什么一般来说,人生顺达者的作品往往情节欢快跳跃、人物生动活泼,而对于人生坎坷的作者的作品往往是故事压抑悲怆、人物阴郁分裂。
而对于艾米莉·勃朗特和她的作品就属于后者。
那么艾米莉·勃朗特的写作风格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艾米莉·勃朗特写作风格介绍第一点,就是艾米莉的作品是以荒原作为创作背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因为她从小就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小村子,在那里她们与世隔绝,并且在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度过了她的童年。
成年后的艾米莉于她的姐姐一起游学比利时,在国外的短暂留学不但没有激起艾米莉对外界世界的好奇和留恋,反而更加的思念故乡的荒原。
就她的姐姐也曾这样说过:艾米莉总能在荒原找到许多心爱的乐趣,尤其是自由,若没了荒原,她就不能生活。
也正是在荒原中,艾米莉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自己的情感,甚至是表达在作品中。
第二点就是,作品风格的基调,比较凄婉哀伤,感情热烈而又豪情奔放。
笔下的爱情炽热独特。
因为正如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艾米莉也曾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希望,其中就包括了爱情。
她也会向往爱情,追求真正的快乐,但与此同时也渴望能够有所作为,期待被大家发现和被理解,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平事迹介绍“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
”这句话正是出自于夏洛蒂・勃朗特对她妹妹———艾米莉・勃朗特的描述。
也可以确切地说,艾米莉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风暴,既严峻、无情和狂暴,又充满活力、渴望自由。
当然也是毫无疑问的,她的意志力和想象力使认识她和读她作品的人感到,她时常是可怕而激烈的,就像自然一样毫不容情和不可抗拒,像山峰一样不变,像闪电一样凶猛。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帕特里克·勃朗特,母亲是玛丽亚·布伦威尔。
此外,她还在家中排行第五,大姐是玛利亚,二姐姐是伊丽莎白,三姐姐夏洛蒂,弟弟勃兰威尔,后面就是艾米莉和妹妹安恩。
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赏析
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赏析摘要:1.简介文本背景和作者2.分析文本的主题和情感3.解读文本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4.总结文本的价值和启示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它们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心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首颇具代表性的作品——《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诗人Emily Dickinson。
她生活在19世纪,被誉为“美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主题丰富,饱含深情。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1.主题和情感:《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是一首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
在这首诗中,Emily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倾诉欲望。
她把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化作文字,传递给世界。
诗歌主题涉及到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和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热爱和关怀。
2.文学手法和特点:这首诗歌采用了抒情诗的传统形式,共四句,每句七个音节。
在文学手法上,Emily善于运用隐喻、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The love I bring to write your name”中,爱情被比喻成一种可以书写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真挚感情。
3.价值和启示:《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传达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用真诚和善良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这首诗歌对当代人们的启示在于,我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象,用爱心和责任去书写自己的生命篇章。
总之,Emily Dickinson的《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内涵的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flection on Features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sEmily Dickson was a brilliant poet in American literature. She stayed almost all her life in the same yard except for a visit of a few weeks to Washington, D. C. and she never married. She studied at Amherst Academy, which was strongly Congregational. But she refused to observe its religious customs. She is an American poet in theme and technique. Her poems are parts of what F. O. Matthiessen terms “American Renaissance.”Here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subjects and features of her poems.The subject matter of Emily’s poems is mainly about death, eternity, nature, religion love, and agony. .The first one is nature. As I mentioned before, Emily preferred to live a private life, so she didn’t know what happened in the outside world and what she cared were just her inner world and her friends. She observed nature closely and described it vividly. Natural phenomena, changes of seasons, heavenly bodies, animals, birds and insects, flowers of various kinds, all these and many other subjects related to nature find their way into her poetry. Take the 204 for instant. “A slash of blue---/ a sweep of gray/ some scarlet patches on the way/ Compose an evening sky…A bank of day/ this just makes out the morning sky.”She described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dawn and dusk in a minute way and she used the bank to separate the day and night.The second is death, which takes a large proportion in her poems. There were some important friends in her life, such as Benjamin Newton and Charles Wadsworth. They died before Emily, which made her very sad and close to the feeling of death. In 1732, “My life closed twice before its close/ in yet remain to see/ If immortality unveil/ A third event to me”, there “twice” means the death of Newton and Wadsworth who are Emily’s“tutors”. From her poems, we can find that Emily described Death vividly, just like she has died once. She even wrote the death of herself, “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The third one is eternity. In 449, “I died for Beauty/ but was scarce…and I---died for truth---themslef are one---/ We Bretheren, are”, she thought that the eternity was the combination of Truth and Beauty. They talked between the tombs which reflected the first principle of poems, writing with the true feeling and the beauty stems from that. Another is religion. She wrote about her doubt and belief about religious subjects. As I mentioned, Emily was born in a religious family and taught in a school with strong religious atmosphere. She still influenced by religious belief. She wrote “Jesus Permit Thy Gracious/ Name to stand/ As the First efforts of an infants hand” when she was fifteen. But she didn’t believe it. She read Bible and knew some religious knowledge because of her family. Many poems of her had used the allusion of Bible. “Faith is afine invention/ When Gentleman can see/ But Microscopes are prudent/ In an Emergency”. There used the allusion of “seeing with the eyes of faiths” to tell those who didn’t believe God should observe the world with other ways.In her later poems, agony takes a large part. The agony may come from her tragic love experience and the death of her friends. It maybe comes from the contradiction of her religious belief. And she was a girl of introversion and her life was more or less clos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 In 241,“I like a look of Agony/ Because I know it’s true/ Men do not sham Convulsion/ Nor simulate, a Throe---”, she thought that life was full of agony and agony is more real compared with happiness.The subject love has special meaning to Emily, in my opinion. As a woman, she didn’t marry all her life. Though had experienced romantic relationship, she was still alone and decided to be single. She was eager to love, which could be seen from her description of the happy time of lovers. She had her own opinion about love. The style of her love poems are criticized by others for the erotic image. She was very original. From “Love ---is anterior to life---/ Posterior--- to Death---Initial of Creation, and--- / The Exponent of Earth---”, she reflected her value of love. In her thoughts, love was loyal and steadfast. In this short poem, love is together with religion. Maybe a woman writer makes the poem of love very vivid because woman has a more sensitive and minute heart than men.After talking about the subjects of her poems, I’d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features of her poems.In forms of her poems, the most obvious feature of her pomes is no titled. She had written over 1,700 poems, none of them had a title. They are named by numbers and quoted by the first line. Such as her famous one, “Success is counted sweetest”. Another is that dashes are used as a musical device to create cadence and capital letters are means of emphasis. There are many dashes in her poems, the number of which is much more than commas and full points. It seems that she didn’t like to use other punctuations. The use of letters is not of regular. In one sentence, there can be many capital letter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formal use. Her poems are usually short, rarely more than twenty lines, and many of them are centered on a single image or symbol and focused on one subject matter. Her poetic idiom is noted for its laconic brevity, directness and plainness. These features are easily found in each of her poems.Four lines of her poems are usually one stanza, such as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And never stop at all”. But there are some exceptions that one or two lines make up one stanza. The form of her poems is like the hymns in community churches, familiar communal and sometimes irregular. Her poems are almost with rhymes. Take 1129 as example, “Tell all the Truth but tell its slant/ Success in Circuit lies/ Too bright for our infirmDelight/ The Truth’s superb surprise”. Here the rhymes words are “slant” and “Delight”, “lies” and “surprise”.The basic tone of her poems is tragic, because Calvinism with its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 and its pessimism pressured her during h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ce and colored her work. This is similar with the subject, agony.Emily Dickinson lived in a narrow circled life, so most of her poems are about her own feelings. She is a representative poet of American Romantic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