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阮顺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阮顺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广西桂平市江口中学阮顺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2.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感情3.通过抓意象掌握古代离别类诗歌的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步骤:(一)导入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

(二)题目用意“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三)诗歌赏析1、诵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教师范读)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感情 2、文本探究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大力、快速。

正是因为现代交通工具行停不由人,明明知道离别之人分别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因才更让人“生离愁”、“增忧心”。

③再读体悟配乐——感受离愁别绪。

3、析手法。

①诗人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

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②拓展:例举其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

1.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作用;2. 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从来都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钟爱的写作题材,亲朋好友送别之际,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离别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的哀伤,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

让我们走进近代诗人黄宗宪的《今别离》,看一看他所描绘的离别之景又有什么不同呢?二.读诗歌三、赏诗歌1.展示教学目标2.分析鉴赏(1)本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火车轮船轻气球⑵试分析总结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面对如此迅疾,快捷的交通工具,作者有何感慨呢?“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古代车舟速度有限,可以让人尽情感受离别的情景,尽情挥洒离别的泪水,尽情抒发握手言别,各自天涯的惆怅。

而今别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因交通工具的快捷,来不及告别,离人已远行,让人倍加忧伤。

不过好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是新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4).合作探究:《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提示:(1)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方面不同。

(2)在对短暂离别场景的刻画与描写上也不同。

总结:近代社会,西方科技与文明逐渐被引入中国。

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近代文明不能兼容,诗歌的传统意象已经不能准确表达近代人的种种感受与思考。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今别离其一课时时间班级教师一教学目标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今别离·其一》
课时
1
时间
班级
教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和方式,能够回归历史语境认识此诗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结合诗句能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我手写我口”的具体体现,并借鉴到今天的写作教学中。 3.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作者及写作背景。
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
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二、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1.出示作品、对比异同
古今互联,学会批判性思 考问题。读写结合,相互 促进。
(3)随着西方思想精神大量输入中国,《今别离》旧瓶所装之新酒 渐失 “新奇”的魅力。而在日寇进逼下,儿女思愁让位于国耻创痛,《今 别离》不如感事诗有救亡之助,自然淡出时人的视野。你怎样看待以上
思辨阅读,转换视角,训 练分析问题的思维灵活 性。
现象?
不好确立,参看网络,觉得不满意;参看教参也 校安排的各班自习课。想不到有八九个学生一
感觉价值不大,最后,找来对黄遵宪的生平事迹 直围着我问问题,交流他们的思考,辨析不同
文章学习,又找来黄遵宪诗歌风格特色、历史意 的观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样一篇在当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近代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今别离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东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四自读释疑||五、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①从意象上看: |②从感情的浓淡上看:| |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教学目的1 .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2003 年6 月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 .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今别离(其一)黄遵宪》4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今别离(其一)黄遵宪》4

《今别离》教学设计瑞金市三中学黄文娟一、教学目的二、1.活用“知人论世”掌握诗歌新意象,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2.增强抓关键词的能力和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4.二、教学重点、难点:5.1.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6.2.难点: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1、诗歌题材分类导入——引出送别诗2、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3、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时间类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空间类意象:长亭、古道、山、南浦习俗类意象:柳、酒其它意象:草、水、梦(二)诗歌赏析1、初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全班朗读)配乐——正字音一(í)刻既万周钟声一(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 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hū)不见烟波杳(ǎo)悠悠。

——明基调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巨力、快速。

2、再读探析配乐——析意象③分析《今别离》(其一)的诗歌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辨异同④结合《今别离》其二、其三、其四节选,和黄闿运同题诗作。

分析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多的新意象。

3、三读体悟配乐——讲体验,写感受与黄遵宪的时代相比,当今各种通讯工具又有所发展,而离别交通工具的改变不仅导致了意象的改变,是否也引起了离别情感的变化?请动手写写你的离别感受!4、结语离别是一本书,写满了桩桩件件的往事;离别是一句话,传达着你我之间珍贵的情谊;离别是一首歌,唱出了我们难忘的成长经历;离别是一张画,油印着一只只从小渐大的脚丫……不管离别情绪如何变化,面对离别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离别!四、教学反思1、学生初读过程中由于第一个人表现优秀而没有让其他学生展示,直接进入齐读阶段。

《今别离》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今别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一、教学目的1.赏析诗人在意象和意境上表现出的离情别绪。

2.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 .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知人论世。

1.知人。

黄遵宪,( 1848--1905 ) 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倡导“ 诗界革命” 。

2.论世。

本诗创作背景: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三、播放诗歌伴奏,学生个别朗读和自由朗读,品味诗的感情。

四、诗歌赏析。

1 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师总结::从意向方面看,古人写离别常用“柳”、“酒”、“长亭”、“芳草”、“古道”等意象表达离别的愁绪。

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 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当然也有表达一种嘱咐、祝福、期待等情感。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现代性意象。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请全体同学共唱一首李叔同《送别》感受传统意象的特点。

长亭古道、芳草萋萋、折柳送别、夕阳西下,营造出一个凄清的送别场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对比同题材诗歌的不同之处。

2、诵读请同学自由朗读,自查字词。

再请集体朗读,感受氛围。

请优秀同学配乐朗诵,读出情感。

3、体味情感,鉴赏现代意象。

明确:情感是忧、愁明确:现代意象用了车、舟。

现代意象有着快速、巨力、准时、不自由的特征,同传统意象有很大不同。

|4、知人论世明确:通过黄遵宪的职业(外交家)、学术理念(“我手写我口”)来理解本诗的创作原因。

5、练习请同学们感受运用现代意象的优秀诗篇,同时可以学着自己写一写。

四、课堂小结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我们不能用现代和传统来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我们敬仰黄遵宪革新的精神,也学习他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

附件:课堂练习课堂写作训练是让学生们学会使用现代意象,因此我也写了一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麦子快熟了教室外的杨树叶沙沙作响,你们就要毕业了。

没有人教过我们成长是什么,时间推着你我前行。

不要怕,勇敢,忍耐你终会长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即将到来的六月,毕业照片上的笑容,成人礼上洒下的热泪,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个树荫之下,打了个盹,然后一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今别离教学设计人教版

今别离教学设计人教版
- 针对每种修辞手法,给出具体的诗句例子,并解释其效果和作用。
- 通过颜色、图案或符号标注不同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快速识别和理解。
⑤作者情感分析
- 板书上展示诗人杜甫的情感态度,如离别时的哀愁、无奈等。
- 通过引用的诗句或关键词,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 在板书中加入表情符号或图标,以生动的方式展现诗人的情感。
- 在教室中布置一些与《今别离》相关的装饰,如古诗文的挂饰或海报,营造一个古诗文学习的氛围。
5. 其他准备:确保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正常运作,并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今别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
-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今别离》的诗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意象性,学生需要理解其含义并能够背诵。
- 诗歌的表达技巧:学生需要掌握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其更好地背诵。
- 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今别离》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今别离》教学目标和《今别离》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今别离》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今别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今别离》学习状态。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今别离(其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今别离(其一)》是明代著名曲剧之一,由关汉卿所作,别名《打金枝》。

将乐曲、舞蹈、说唱等融为一体,构成了复杂多样的艺术形式。

此曲生动准确地刻划了明代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和复杂,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曲剧《今别离》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特点;2、掌握曲剧《今别离》基本剧情;3、能识读曲剧《今别离》中的花腔唱腔;4、能通过曲剧充分领略优秀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以图画欣赏的方式展示明代曲艺家的生活场景和演出场景,让学生通过图画体验明代曲艺在文化、制度、审美等方面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二步、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言简意赅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解《今别离(其一)》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别离》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步、阅读(20分钟)让学生阅读选段后的《今别离(其一)》文本,并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识读其中的花腔唱腔。

该部分可采取分角色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同时,感受《今别离(其一)》中不同角色的人生、情感、命运等。

第四步、欣赏(30分钟)开设小型曲剧演出,首先播放曲剧《今别离(其一)》片段,然后请学生观看课堂上的曲艺演出。

演员化装、表演、唱腔、戏曲乐器、布景等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全方位领略《今别离(其一)》中反映明代社会生活、道德观念的丰富内涵及表演技巧的独特魅力。

第五步、思考(15分钟)请学生讨论曲剧《今别离(其一)》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义,以及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神韵和精神的重要性。

第六步、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对此节课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回顾。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教学设计李影一、教学目的1 . 掌握与离别有关的意向。

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播放《无题》诗歌歌曲,感受离别氛围。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二.齐读学习目标1、掌握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课前把脉 |2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而这种激情往往借助某些有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得以生发,这些意象被诗词作者不断袭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久而久之,读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仅由交织在诗词中的意象,就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

那么,与离别结缘最深的意象有哪些呢?三、知识梳理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常表达留恋、伤感、安慰、嘱咐、祝愿、期待的情感)时间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

空间意象:长亭、古道、山。

习俗类意象:柳、酒。

其他意象:雨、兰舟、船、草、水。

四、记忆检测回顾与检测:古代送别诗常见意象有哪些?五、深化点拨1、面对别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忧和愁。

忧那他哪里说到忧和愁?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愁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2、探究、讨论: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心忧”?舟车的特点,哪些句子呢?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关键词是须臾和愁莫,还有顷刻不少留,对应的是钟声一及时,钟声准时响|3起,没有给人停留的时间。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万钧柁是说轮船重,绕指柔是说它的灵活。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孟令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孟令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找规律1. 巧导入播放李叔同《送别》。

感觉它的曲调怎样?——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人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就如江淹《别赋》中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2. 读诗词齐读古代著名的送别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柳永《雨霖铃》。

3.明规律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时间类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 |空间类意象:长亭、古道、山、南浦习俗类意象:柳、酒其它意象:草、水、梦二、赏诗歌1.正字音学生齐声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订正读音:一(yí)刻既万周钟声一(y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shū)不见烟波杳(yǎo)悠悠 2.明基调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⑵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所以,“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高中语文选修《今别离》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今别离》公开课教案
赏析一梁启超认为《今别离》四首是“诗界革命"的大旗,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闿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比黄遵宪年长15岁的王闿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别肠转如轮,
一刻既万周。①
眼见双轮驰,
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
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
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
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③
钟声一及时,
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
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
送者未及返,
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
归定留滞⑩不。
⑧倏疾速,忽然
⑨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宋薇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宋薇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取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2、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和感知诗歌思想情感,进一步引导高三学生复习诗歌。

3、激发学生自我情感表达、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创新处与局限性,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巧情导入课间播放李叔同《送别》伴奏。

感觉它的曲调怎样?——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人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就如江淹《别赋》中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每年的6月分外伤感,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离别时,我们今天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可谓应景。

二、鉴赏诗歌 1、检查预习效果齐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进一步检查课前作业,学生彼此之间交流思维导图,整体上把握理解诗歌。

2、明确基调—高三学生鉴赏诗歌(1)学生推荐优秀作业,学生一上台展示思维导图并进行讲解。

⑵教师展示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PPT),适当加以补充。

|⑶进入诗歌形象部分学习,重点分析意象、意境。

人物形象(思妇)事物形象(品质情怀)景物形象(意象、意境)①《今别离》(其一)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学生抢答)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ⅰ、联想思考:古代离别诗常用的意象都有哪些?(如柳、酒、长亭、芳草……)ⅱ、分小组讨论,同学们能否写出含有这些常见意象的古诗词,每组2-3句,派代表上台板书,供大家欣赏。

(附: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ⅲ、教师歌唱李叔同《送别》,提问思考,进入到意境环节。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精选第一单元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明确知人论世教学原则,应用这一原则解读诗歌。

把握特征,做到深层次鉴赏。

2了解作者人生经历,以意逆志,体会作者情感,民与国与时代的关系。

3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分析字词句,明确写实特点,并了解诗歌革命的意义4学习作者革新图强精神,明确自我时代价值,培养民族感和爱国情怀。

5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课堂,德育新人。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身份、追求与革命图强的信仰。

2鉴赏写实特点,并了解诗歌革命意义。

3把握人、民族、时代关系,感受革新图强的精神。

4激发单元教学“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维动态。

5德育新人,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课堂。

今别离(其一)——时代变迁的缩影革新图强的心喜与忧伤二知识储备与应用1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新思想:"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身在异国的黄遵宪,思念祖国,十分关注战事的发展。

在日本期间,黄遵宪清楚地看到,日本体制和科技革新,日益强盛后的日本正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

有作为:民族地位低下,美国多名旧金山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

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

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目睹新加坡华侨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设领事馆,受洋人欺凌剥削,有冤无处诉;促使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华侨的规定;创立了给华侨颁发"护照"的制度。

这是弱国外交家坚守着刚正气节,维护同胞的利益和尊严。

2时代背景:用图片展示真实的大清:包括青年、老人、交通工具、1900八国联军进北京时高官命运。

用照相机,电报机、火车轮船等展示科技力量,反映精神抖擞。

今别离教学设计1

今别离教学设计1

《今别离》教学设计今别离(其一)﹝清﹞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①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③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

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教学目标:1、通过吟诵诗歌,明晓诗意,炼字训练,培养学生感受传统诗歌的语言建构和运用美;2、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在结构,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和提升;3、通过诗歌意象的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4、通过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自我情感表达,抒写诗歌的热情,进而感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以诗意、诗脉为基础,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吟诵法、对比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最让人痛苦消沉的,只有离别!)离别是悲伤的,如:“执手相见泪眼,竟无语凝噎”/“山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时,离别有时也是洒脱的,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离别有时是生离,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有时是死别,如“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悲莫悲兮生别离”,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古人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难,通讯落后,常常是“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走进诗人黄遵宪写的《今别离》,一同去感受新旧时代交汇时人们心上的这份离情别绪,感受在现代交通工具下人们别样的感受。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化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化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与古诗意象选用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赵雷《成都》有句歌词写得很好,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离别总是古今诗人常写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

二、知人论世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三、文本探究1、这是一首什么诗?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明确: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⑵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所以,“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学习设计一、学习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邓去!”写尽了妻子在丈夫远行前难舍难分的惜别情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出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正如柳永所叹“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清秋节!”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涉及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既日常而又重大的问题。

离别的诗词我们学了很多,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1)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申晓佩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申晓佩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巩义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选修语文编写人:申晓佩|1《今别离》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2、教材分析《今别离》为高中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推荐作品课。

第一单元教学重点是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

《今别离》是整个单元的学习的最后一篇,对于加强和巩固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遵宪的这首诗,重点要体会诗中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一方面,通过知人论世,研讨分析鉴赏诗句,概括诗人表现的情感,另一方面,找出诗歌的主要意象,探讨其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的不同,研究其写作手法,总结诗歌主旨。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有一定的鉴赏诗词的意识,但是由于学生这一板块基础较差,而且本身鉴赏诗词也有一定难度,所以鉴赏上先以文本翻译解读为主,以问题研讨为辅设计较简单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鉴赏上能有方向有方法,对诗词的意象、意境有所感悟,同时教师还要给予补充总结。

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内容来源:选修第一单元的推荐作品主题: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设计者:申晓佩/巩义市第三高级中学|巩义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选修语文编写人:申晓佩|2在诗词诵读方面,要引导和唤醒学生朗读诗词的意识,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习目标1、诵读诗句,读准字音,能够说出诗歌大意。

2、结合诗句,联系诗人经历与时代背景,能够准确概括出诗人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别离》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今别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
黄遵宪,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
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
四、诗歌赏析
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
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答: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