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机械学的研究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农业机械学的研究论文
高等农业机械学的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为迎合教学改革精神,针对研究生高等农业机械学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本文对该课程做出简要的教学探讨。文中指出了教学课本内容缺失,实践环节的脱节,学生基础不一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偏重等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针对问题所应做的调整与改革,从而满足研究生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新农业机械化的复合型人才。
0 引言
《高等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主要研究农业机械化领域机械装备系统和理论研究以及农业机械化组织管理理论,使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1-2]。课程目的是使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农业机械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通过学习管理学、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管理,使其获得优质和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了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方针和国内外农机化的发展动态以具备针对区域性农机化系统有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1-3]。
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农业机械化工程是海南省特色专业,是海南省培养农机化人才唯一的品牌专业。为满足农机化人才新要求,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结合近几年相关教学实践经验积极推进《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4]。
1 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等农业机械学》是本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管理》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是由《农业机器运用管理学》与《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相互融合的学科。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和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5]。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其教学中重工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还存在教学课时安排的不当、实践的不足,以及师生互动的缺乏,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如下。
1.1 课程内容的缺失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6]。《高等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农业机械化相关技术知识,同时也应紧紧围绕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加大对管理学知识的讲授。本课程教学内容缺失主要表现:一是课程不重视管理学知识。农机化管理相关结构体系与层次以及管理中的领导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存在严重的不足。二是教学内容未能做到时时更新和完善。现有的农业机械学教材侧重于理论分析和计算,而且部分内容陈旧,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机技术不断革新,样式的层出不穷,学
科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水平,促使着教学要跟进时代的需要[3]。而教学内容也要时实
更新最前沿的技术以及更加全面的学科领域。从而达到课程的研究性,专业性、学科广泛性、交叉性与边缘性等诸般特征[6]。
1.2 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度大
研究生在升学前学习的专业和基础各异,甚至部分学生没有学过机械相关理论知识。然而,老师在讲解农业机械化知识时,势必涉及农业机械学、拖拉机理论、机械原理、机
械设计以及液压和气动传动等相关密切的基础知识。从而形成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
融合讲解,仅靠现有的学时很难做到,进而导致本课程顾此失彼。学生先修课程的不足,
增加老师的额外教学负担,这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和教学效果。
1.3 教学课时不足而偏离教学大纲
大多数院校该课程的计划学时为30学时左右,课时不足,教学内容无法全面展开,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选择教学内容,顾此失彼[5]。老师的擅长和科研方向的迥
异从而导致:对技术研究和革新重视的教师会着重讲解农机具的机构原理和技术参数要求,从而忽略农业机械化管理的相关内容;对技术管理重视的教师则重点在于教授农业机械管
理学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进而忽略了农机技术管理内容。这都会使教学内容偏离其设定的
教学大纲和目标,不能有效完成其所担当的教学任务。
1.4 实践环节的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办法,然
而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和教学条件的不足,使实践课几乎没有开展,更不用说学生在实践中
拓展,从而养成研究生们“闭门造车”研究习惯。
1.5 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靠学生的主动性,目前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方法单一,授课主
要采用电子课件,时而插入动画的方式。课堂气氛沉重,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主要来
源于老师课件和自己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师生互动性差,老师缺乏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推
动学生自主解决课堂问题的必要手段,学生是“听众”,只输入而不输出运用,学习积极
性也不高。这种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提
升[4]。
2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为了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对课程的研究性、专业性、学科广泛性、交叉性、边缘性的特征;贯彻“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更加适当,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精神[6,7]。《高等农业机械学》的课程教学应做出如下的改革。
2.1 拓宽和更新教学内容,平衡知识结构
2.1.1
增加管理学在教学的教学比重。管理学的基本职能有决策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
制等,这些内容在农机化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基础[8]。研究生是复合
型人才,不仅要有夯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应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和适应农业科技化、自
动化的科学发展要求。课程设置中应包含例如农业数据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
决策系统以及监察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职能、控制运用原理等知识的讲授。拓宽了学生
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平衡学生的知识结构。
2.1.2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适应农机具的快速发展。目前课堂所讲授的农机具设计方法、机器结构以及运用的控制设备等知识缺乏新颖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
来农业机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新型的农机具和设计理念层出不穷,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农业机械化工程的研究生教学应实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信息,更新课堂内容。只有这
样才能推动我国农业机械的良性快速发展。
2.2 参与式、特色与专题式、研讨式教学
2.2.1 参与式教学,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的领会和掌握所
学知识。例如:在每章专题知识的讲述后,学生课后准备与之相关专题的Power Point课
件进行讲解。这不仅可以增强自主学习性,加深了专题的知识理解,也拓宽了知识面。更
重要的是反馈了教学成果和及时运用了所学知识。
2.2.2 特色与专题式教学,能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
主动性。农业机械有着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的教学将具有典型的实例教学意义。例如海
南大学地处热带地区,教学中可以增加热带作物农业机械教学实例,让学生更加贴近实践。专题教学就是围绕某一案例进行深度的剖析、分析和评价,同时进行知识延伸。
2.2.3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授课中发现问题,提出
小课题,学生在查找资料、讨论、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技能又锻炼了沟
通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既丰富了课
堂内容,又明确了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学习信心。
2.3 中―英双语教学
中英双语教学有着其实行的必要性,是高校教育国际化重要的步骤,推动大学教学
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4]。随着农业机械的国际化,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的教学合作也越
来越频繁,所以农机专业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由于教材和师资力量的局限,目前此课程
的双语教学可以借鉴其他课程和国外高校的成功教学经验,先实行部分或专题式双语教学,再逐渐过渡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利于老师教学的顺利展开,也利于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手段。
2.4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实际的方法,列宁曾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
校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贴合,
一是高校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课堂结合实验,这样既弥补了理论的实验性
不足,又加深了实验的理论依据,相得益彰,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二是实习基地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