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4)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柳宗元的命题的理解

柳宗元命题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总而言之,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马祖道一的话的理解“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马祖道一“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也就是说色不是单独存在的,对应于心,才显现出色。心不是单独的存在,对应于色,才显现出心的存在。这两个是互为依存,互为显现的。梅花的显现,是因为本心,本心的显现,是因为梅花。这是禅宗的智慧,也是禅宗对中国美学的贡献。

“心”照亮美的光源。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敞亮。美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

5.对“美在意象”的理解

最早提出意象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提出“意象”范畴。在中国的传统美学看来,意象就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也就是情景交融。“情”“景”统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意象的分析

1)审美意象的性质

A、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情景交融。

B、审美意象在审美活动中产生。

C、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D、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2)审美意象的意蕴,是以情感性质的形式所揭示的世界的意义。

3)与美对立的概念

美的反面,就是遏制或消解审美意象的生成,遏制或消解美感(审美体验)的产生。美和不美的界限,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就在于王夫子所说的,能不能“兴”(产生美感)

如何理解审美意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意象世界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这就是美和美感的统一。

意象是一个意向性产物,意象的统一性以及作为这种统一性的内在基础的意蕴,都依赖于意向性行为的生发机制——审美活动。

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意象世

界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的。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

7.如何理解真善美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美”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生活世界(人生),这是存在的本来面貌,即“真”,但这个真实存在的“真”,而不是逻辑的“真”。这就是“美”和“真”的统一。这个意象世界没有直接的功利的功效,所以没有直接功利的“善”。但在美感中,当意象世界照亮我们这个有情趣、有意味的人生(存在的本来面貌)时,就会给予我们一种爱的体验,感恩的体验,它会激励我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情操,激励我们去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这是“美”与“善”的统一,当然,这个善不是狭隘的、直接功利的“善”,而是在精神领域提升人生境界的“善”。这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但这个统一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真:美是自然,体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善:意象世界激励我们向善。

第二章

美感是体验活动

审美体验的出发点是与人生紧密相连;其本身特性是直接、当下的经验;其思维模式是瞬间的直觉,得到的是整体性;其追求目标是创造了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认识的出发点是脱离人和世界;其本身特性是脱离直接性,抽象的概念世界;其思维模式是逻辑思维,对事物整体进行分割;其追求目标是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

移情学说

19世纪,德国美学家菲舍尔提出移情的概念,移情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立普斯。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侧重“我及物”,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心理距离学说

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本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是美感有利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事物产生了新的体验,若是主客体在心理距离上失距了,则不会获得美感。

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A、美感与生理快感的区别

美感是超实用、超功利性的,是指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产生的审美意象。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

生理快感是满足实用要求,完全受外来刺激支配,没有审美意象。

B、美感与生理快感的联系

第一,美感往往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视听器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引起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