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超分子化学第七章讲义

合集下载

高分子化学课件资料全

高分子化学课件资料全
航天器用高分子材料
高比强、高比模结构材料
火箭整流罩、卫星接口支架、液氢/液氧发动机共底、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等: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F-22的材料组成
钛合金:41%;铝合金:15%;钢:5% 树脂基复合材料: 24% 环氧树脂、聚双马来酰亚胺。用于雷达罩、进气道、机翼(含整体油箱等)、襟翼、副翼、垂尾、平尾、减速板及机身蒙皮等。
高分子材料具备金属和陶瓷等材料的性能特点,在几乎所有的应用领域大量地取代它们,甚至综合性能更优良。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是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生产的20项发明之一
每年全球生产超过2亿吨聚合物材料以满足全世界的60亿人的使用需要。在这一生产过程,只消耗了全球原油年产量的4%。比较而言,全球每年采伐的木材量所等效的石油消耗却要比聚合物大一个数量级。
复合化 高性能的结构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革命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以玻璃纤维增强材料为主的复合材料不仅在当前已进入大规模生产和应用阶段,而且在将来仍会有所发展。
支柱
生物技术
先进材料
信息技术
能源环境 结构材料 军事 航空、航天
三大材料
金属 陶瓷 高分子
材料是人类进化史的里程碑,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高分子材料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高分子的应用Βιβλιοθήκη 未来为满足航天航空、电子信息、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等多方面技术领域的需要,在机械性能、耐热性、耐久性、耐腐蚀性等方面性能进一步提高
高性能化
合成新的高分子 改性 通过新聚合反应控制分子结构(如: 阴离子活性聚合) 通过聚合方法和聚合过程的控制、提高性能(如: 齐格勒纳塔聚合)
可控制反应物空间立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所谓可控聚合 活性聚合、酶催化聚合、微生物催化聚合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及合成 基于分子识别、分子有序组装的分子设计、组装化学和组装方法 包括分子改性和表面改性在内的聚合物改性方法和原理

超分子化学的相关概念PPT教案

超分子化学的相关概念PPT教案
第30页/共56页
4) 与信息科学交叉 分子电子器件、分子电子学正在为信息科学带来一场革
胸腺嘧啶
胞核嘧啶
第6页/共56页
腺嘌呤 胸腺嘧啶
鸟嘌呤 胞核嘧啶
没 有 别 的 结 合 方 式 存 在
(2)膜电位
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以三磷酸腺苷(ATP)化学键能的形式储存起 来,人体能量存储和释放均和碱金属-(三磷酸腺苷)ATP酶有关
Mg2+
ΔG0=-35KJ/mol
H2PO4 - +
ATP
超分子化学的相关概念
会计学
1
考试形式(闭卷)
题目类型:
选择 填空 名词解释 化合物命名 简答 综合题 无计算题,重在大家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理解
第1页/共56页
第七章 超分子化 学的相关概念
第2页/共56页
参考书目:
1)《超分子化学》,[英] J.W.斯蒂德,J.L.阿特伍德著,赵耀鹏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2)《超分子化学:概论和展望》,Jean-MarieLehn著,沈兴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超分子层状结构:组装与功能》沈家骢等著,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
第28页/共56页

整体生物


细胞

分子聚集体
超分子化学
化 学
分子

原子
两方面从不同方向走到同一层次上来了, 都认识到有序高级结构是这个 层次的重要结构特征,化学和生命科学正通过对超分子的研究而相互融合.
第29页/共56页
2) 与物理学交叉 在物理学中, 三维材料的不断分割到纳米尺度的微粒, 产
第26页/共56页
Answer to Question 3

超分子化学基础课件

超分子化学基础课件
作为阴离子受体分子的聚铵大环和大多环已研究 得相当深入。由于静电和结构上的有效性,它们与许 多阴离子(无机阳离子、羧酸盐、磷酸盐等)结合,并 且有稳定性和选择性。
用诸如5的质子化形式(见8)和双-三氨乙基胺(15) 等化合物作为受体,大双环和球型大四环聚铵能与球 型卤素阴离子形成强而稳定的配合物。
六质子化型态的双-三氨乙基胺(15-6H+)能与不同单原子和 多原子离子配合。球型卤素离子与椭圆形受体空穴不相匹配, 使结构扭曲,F-通过+NH…F -键键合,以四面体排列,C1 - 和Br -具有八面体配位排列。线性三原子阴离子N3 -与15-6H+ 空穴互补,通过三个氢键键合在空穴中,形成空穴配合物16。 15-6H+是一种分子受体,能识别线性三原子底物,这种键合比 单电荷离子的强。
参考书目
9. Interfacial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Johannes G. Vos, Robert J. Forster, Tia E. Keyes,John Wiley & Sons, c2003. 10. Optical sensors and switches edited by V. Ramamurthy, Kirk S. Schanze, Chichester ; New York : Marcel Dekker, c2001. 11. Chemistry of nanomolecular systems : towards the realization of molecular devices T. Nakamura ... [et al.] (eds.), Berlin ; New York : Springer, c2003.
大双环3同样可以键合NH4+ ,形成配合 物11。但从反映在受体-底物键合互补上看, 11和9的动力学特征不同:在9中NH4+ 被固 定在空穴中,而在11中NH4+ 可以在内部 旋转。

智能高分子材料

智能高分子材料

三、光敏感性材料
• 接受光照后--→高分子结构异构化 接受光照后-- 高分子结构异构化 ---→本身长度变化 -- 本身长度变化 --→对溶剂的溶胀性发生变化 对溶剂的溶胀性发生变化。 -- 对溶剂的溶胀性发生变化。 • 这类材料的特征是高分子的主链或侧链 上有接受光照可发生异构化的结构。 上有接受光照可发生异构化的结构。典 型的如偶氮苯、三苯甲烷等。 型的如偶氮苯、三苯甲烷等。
第二节 对于特异刺激敏感的高分子 智能凝胶
• 一、葡萄糖敏感型材料
例如:在pH值敏感型高分子组葡萄糖氧化酶后,葡萄糖浓度高时, 内包埋葡萄糖氧化酶后,葡萄糖浓度高时, 葡萄糖受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变成葡萄糖 凝胶内的pH值降低。 pH值降低 酸,凝胶内的pH值降低。而凝胶本身又因 pH值的降低而溶胀 值的降低而溶胀, pH值的降低而溶胀,从而释放出内部所储 存的胰岛素。 存的胰岛素。
• 二、抗原敏感型材料
第三节 对多重刺激敏感的智能 高分子凝胶
对多种刺激条件敏感的凝胶可分为两种情况: 对多种刺激条件敏感的凝胶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多种刺激条件中任一种存在即起作用; 一种是多种刺激条件中任一种存在即起作用; 另一种是多种刺激条件同时存在才起作用。 另一种是多种刺激条件同时存在才起作用。 研究发现形成网络互穿(IPN) 研究发现形成网络互穿(IPN)结构是实现复合 型刺激敏感系统的关键。因为形成IPN IPN结构的两 型刺激敏感系统的关键。因为形成IPN结构的两 种高分子材料可以通过网络互穿结构互相保护, 种高分子材料可以通过网络互穿结构互相保护, 单一刺激条件不能使凝胶破坏, 单一刺激条件不能使凝胶破坏,它们各自的破 坏条件同时存在才能使凝胶被破坏。 坏条件同时存在才能使凝胶被破坏。
四、电场敏感型材料

高分子化学(第五版)第7章课件

高分子化学(第五版)第7章课件
高分子化学(第五版)第7 章课件PPT
本课件为高分子化学第五版第7章的课程讲义,详细介绍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知 识和合成方法。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您将了解高分子合成的意义、方法及 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作者和出版信息
作者
Michael M. C. Billingham, F. G. Haworth, J. H. Hoar
3
高分子的共聚反应
介绍高分子的共聚反应机理和各种常用
高分子的交联反应
4
的方法。
解释高分子交联反应的过程和常用的交 联方法。
高分子的合成方法的应用
• 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 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同时介绍高分子合成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结和展望
本章内容回顾
对本章讲义进行简要回顾,总结本章的重点和要点。
出版时间
2021年第五版
出版商
John Wiley & Sons, Inc.
目录概述
1 章节1
高分子化学导论
2 章节2
高分子结构与性质
3 章节3
高分子的物理性质
第7章:高分子的合成方法
1高分子合成的意义 Nhomakorabea介绍高分子合成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领
高分子的聚合反应
2
域。
探讨高分子的聚合反应原理和多种常见
的合成方法。
未来高分子合成方法的发展趋势
探讨高分子合成方法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超分子化学基础课件

超分子化学基础课件

大双环3同样可以键合NH4+ ,形成配合 物11。但从反映在受体-底物键合互补上看, 11和9的动力学特征不同:在9中NH4+ 被固 定在空穴中,而在11中NH4+ 可以在内部 旋转。
胺离子的识别
由于胺离子及其衍生物在化学和生物中所担 负的重要角色,发展能识别这样底物的受体分子 具有特殊意义。 许多大环聚醚能与R-NH3+在结构和手性选择 相键合。其中四羧酸12b显示出更强的键合能力, 这是由于12b含有要求的基本[18]-O6 环,增加 了静电相互作用。所以形成任何大环聚醚的金属 离子或铵的复合物后,其稳定性最高。
通过改变侧基X,可利用X和中心键合RNH3+底物中R基团的特殊相互作用(静电、氢 键、电荷转移、憎水效应)来调节配合物12的 特征,导致侧面的识别效应。它也代表一种改 变生物体受体-底物的相互作用的方法。如通 过发生在烟酰胺和色氨酸之间的缔合,可以将 其连在12的氨基酸残基、核酸或核苷、糖类上。
四面体识别:
选择性键合一个四面体底物要求构建一个具 有四面体识别位置的受体分子,如大四环5,它在 四面体和八面体的角上分别含有四个N和六个O的 键合位置。由于在结构和能量上的高度互补,5与 四面体NH4+离子形成具有稳定性和选择性的配位 体9。NH4+ 的尺寸和形状与5的空穴相匹配,通过 四个N形成+N-H…N的氢键而成为四面体排列。 由于键合能力强, NH4+配合物的pKa比游离的 NH4+的pKa 高6个数量级,这意味着强的键合影 响底物的性质。在酶活化位和生物底物-受体的键 合中也存在相似的效应。
分子能够聚集在一起形成有用的材 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人们 在长期科学研究中也发现,分子间相互 作用力对物质性能影响很大,如它们对 物质熔点、沸点、溶解性和表面吸附等 的影响。但就那一时期科学和技术的发 展水平而言,还仅仅停留在证实其存在, 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影响这一程度上。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超分子(教师版)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超分子(教师版)

超分子1.了解超分子的概念、结构、性质。

2.了解超过分子的存在与应用,能举例说明物质在超分子等不同尺度上的结构特点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一、超分子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分子聚集体。

2.存在形式超分子定义中的分子是广义的,包括离子。

3.微粒间作用力—非共价键:超分子内部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键结合,主要是静电作用、范德华力和氢键、疏水作用以及一些分子与金属离子之间形成的弱配位键。

4.分子聚集体的大小:超分子这种分子聚集体,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无限伸展的。

二、超分子特征1、分子识别:通过尺寸匹配实现分子识别。

2、自组装:超分子组装的过程称为分子自组装(Molecular self-assembly),自组装过程(Self-organization)是使超分子产生高度有序的过程。

三、超分子的应用1、应用(1)在分子识别与人工酶、酶的功能、短肽和环核酸的组装体及其功能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超分子化学的发展不仅与大环化学(冠醚、穴醚、环糊精、杯芳烃、C60等)的发展密切相连,而且与分子自组装(双分子膜、胶束、DNA双螺旋等)、分子器件和新兴有机材料的研究息息相关。

2、应用实例(1) “杯酚”分离C60和C70:杯酚与C60通过范德华力相结合,通过尺寸匹配实现分子识别。

向C60和C70的混合物中加入一种空腔大小适配C60的“杯酚”,再加入甲苯溶剂,溶解未装入“杯酚”的C70,过滤后分离C70;再向不溶物中加入氯仿,溶解“杯酚”而将不溶解的C60释放出来并沉淀。

(2)冠醚识别碱金属离子:冠醚是皇冠状的分子,有不同大小的空穴,能与正离子,尤其是碱金属离子络合,并随环的大小不同而与不同的金属离子络合,利用此性质可以识别碱金属离子。

冠醚环的大小与金属离子匹配,将阳离子以及对应的阴离子都带入有机溶剂,因而成为有机反应中很好的催化剂。

(3)细胞和细胞器的双分子膜:细胞膜的两侧都是水溶液,水是极性分子,而构成膜的两性分子的头基是极性基团而尾基是非极性基团。

第七章-超分子化学简介PPT课件

第七章-超分子化学简介PPT课件

无序水
35
7.2.3 锁和钥匙原理
7.2.3. 锁和钥匙原理
是能量效应和熵效应共同配合形成稳定的超分子原理。 是超分子体系识别记忆功能和专一选择功能的结构基础。
锁和钥匙间每一局部是弱的相互作用,但各个局部之间相互的加和作
用、协同作用形成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稳定的超分子。
2021
36
7.3 分子识7别.和4、自组分装子识别和自组装 7.3、分子识别和自组装
6
7.1 超分子的概念
超分子化学研究对象是:超分子实体(supramolecular entities),即具有分子本身的特征并由这些特征来定义的超 分子(supermolecule)。
分子与原子和共价键的关系如同超分子与分子和分子 间价键。
超分子代表了继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和分子之后 的下一个层次的物质的复杂性。化学术语中的原子、 分子、超分子相当于字母、单词和句子。
2021
22
7.2.1 能量因素
➢非常规氢键
(i) X-H---π氢键:
炔基作为质子受体形成的Cl-H…π氢键
2021
23
7.2.1 能量因素
(ii)X-H---M氢键: 具有充满电子d轨道的过渡金属作为 质子受体,与X-H基团形成3c-4e氢键体系。
2021
24
7.2.1 能量因素
(iii)X-H---H-Y二氢键 二氢键X-H---H-Y也可以存在于分子间或分子内。
C(胞嘧啶)与G( 鸟嘌呤)之间有一个 N-H---N 和 两 个 N-H--O氢键
7.2.2 氢键 α-螺旋是一种 典型的蛋白质二 级结构,主要稳 定因素是第i个 氨基酸残基的肽 键 氧 与 第 i+4 个 氨基酸残基的肽 键氮氢之间形成 的 N-H---O 氢 键 。

高分子物理化学全套PPT课件课件

高分子物理化学全套PPT课件课件
通过深入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为高分 子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指导。
探索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
发展新型的高分子合成方法,实现高效、环保、低成本的合成,提高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功能。
拓展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
将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新能源、生物医学、环保等领域,开发具有创新 性和实用性的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
• 总结词:高分子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繁荣阶段,其 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 详细描述:高分子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开 始对高分子物质进行研究,并发现了高分子化合物的长链结构和多分散性等特 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高分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在不同尺度上 存在差异,并开始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在成长阶段,高分子 物理化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多,如物理学、化学、生 物学等。同时,人们开始将高分子物理化学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推动了 相关产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物质世界的 认识不断深入,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研究进入繁荣阶段。人们开始深入研究高分 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探索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规律和机制,为解决实际问 题提供更加精准的理论支持。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不断发 展,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模拟和预测高分子物质的行为和性能,进一步推动相 关领域的发展。总之,高分子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 程,其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高分子物理化学全套 ppt课件
目录
• 高分子物理化学概述 • 高分子结构与性质 • 高分子合成与制备 • 高分子反应与改性 • 高分子材料性能与应用 • 高分子物理化学前沿研究

超分子化学简介.ppt

超分子化学简介.ppt

24.62 34.57 30.35 25.33
12
冠醚对碱金属离子的识别
冠醚的空腔直径和碱金属离子的体积是否匹配有关
冠醚 12-c-4 15-c-5 18-c-6 21-c-7 24-c-8
内腔直径/pm 120~150 170~190 260~320 340~430 >400
阳离子 Li+
Na+ K+ Rb+ Cs+
28
通过氢键Dendrimer的自组装
29
通过静电作用Dendrimer的自组装
30
不规整、不完善分子的自组装
31
金属体系的自组装
1.金属离子和有机或无机物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2.有机金属化合物自身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3.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主体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4.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客体形成的超分子体系。 5.含有金属的多组分自组装体系。
实际上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已不限于化学的范畴, 而是与生物、物理、生命科学、材料、信息及 环境等学科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超分子科 学”。
8
分子识别(recognization)
识别:指给定受体与底物选择性结合并产生某些特定 功能的过程。(这种选择性是指分子间特殊、专一的 相互作用)
分子识别:发生在分子间的识别过程。 位点识别:发生在实体局部间的识别过程。
1
分子间作用力
组成超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范德华力,静电作用,配位键的作用,疏水亲脂 作用力,芳香堆积等. 正是通过以上分子间作用力的协同作用而形成了超分子
分子间作用力(非共价键力)属于弱相互作用,那怎么能 结合成这种稳定、有序的实体呢?
2
分子间作用力的协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层状组装超薄膜及其超分子结构Ultrathin Films from Layer-by-Layer Supramolecular Assembly1、层状组装超薄膜概述Y1.1 LB膜技术Y1930s Langmuir and BlodgettBlodgett K.B. JACS , 1935,57:1007-1010Y LB膜技术是由两亲性分子在气/液界面铺展形成单层膜,然后借助特定的装置将其转移到固体基片上形成单层或多层膜技术。

Y特点:层内有序度高,结构交规整;但仪器昂贵;且由于层间是分子间作用力,膜的稳定性较差。

1.2 基于化学吸附的自组装技术Y通常包括两个步骤:1.小分子化合物(如硅烷或烷基硫醇)通过化学吸附形成单层膜;2.通过活化得到活性表面从而吸附下一层分子,循环这两步可以制备多层膜。

单层膜有序度较高,化学键稳定性也较好。

烷基硫醇在金表面的自组装单层膜已被用作图案化1.2.1 有机硅衍生物单层膜J. Am. Chem. Soc.2010, 132, 5945-59471.2.1 有机硅衍生物单层膜J. Am. Chem. Soc.2004, 126, 7597-7600控制溶液中水分的含量、温度和组装时间是获得高质量有机硅衍生物单层膜的重要条件。

可用作有机硅衍生物单层膜制备的基底种类很多,包括:氧化硅、氧化铝、石英、玻璃、云母、硒化锌、氧化锗,甚至经过紫外光或臭氧氧化过的金表面。

1.2.2有机硫化合物单层膜J. Am. Chem. Soc.2008, 130, 6908-6909Y观察到辛硫醇先在金(111)表面上自组装成单层膜,但在真空条件下与氢气反应后,有金原子移动到表面上,还证实了辛硫醇单层膜中金原子/辛硫醇之比为1:2。

Y烷基硫醇在Au(111)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在稀溶液中,烷基硫醇的自组装包括两个过程:第一个是一个受扩散控制的Langmuir吸附过程;第二个是一个表面结晶化过程,烷基链将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类似二维晶体的结构,这是一个慢过程。

Y除了金以外,有机硫化合物还可以在银、铜、铂、汞、铁以及纳米级的γ-氧化铁微粒、金微粒、GaAs、ZnP微粒等表面形成单层膜。

1.3 交替沉积层状组装技术Science, 1997, 277, 1232Layer-by-Layer (LbL) assemblyJ. Am. Chem. Soc.2009, 131, 671-679通过LBL技术把多壁碳纳米管变成高度可调的薄膜。

弱电解质的组装可以控制厚度和形貌。

电化学检测显示相比于聚合物复合物单壁纳米管,它有更好的电导性。

J. Am. Chem. Soc.2009, 132, 8264-82652、基于静电作用的层状组装超薄膜Y Decher等提出了由带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在液/固界面通过静电作用交替沉积形成多层膜的技术。

只需将离子化的基片交替浸入带有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溶液中,静置一端时间,取出冲洗干净,循环以上过程就可以得打多层膜体系。

Y多层膜有序度不如LB膜高,但过程简单,不需要复杂仪器设备,成膜物质丰富,成膜不受基底大小和形状的限制,制备的膜具有良好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膜组成和厚度可控。

静电自组装技术:electrostatic self-assembly(ESA) technique2.1 基底的处理Y常用基底材料:玻璃、石英、单晶硅、云母、ITO玻璃、蒸镀于玻璃或石英上的金、各种塑料等。

只有云母带负电荷,其他基底均需认为引入电荷。

Y2.1.1自组装方法2.1.2 聚电解质吸附法Y一些聚电解质,特别是聚阳离子,很容易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式吸附到某些基底上而在其表面引入电荷。

Y将H2O2/H2SO4处理过的干净的石英(玻璃、硅、ITO)表面水溶液)对表面羟基做去质子处理,可使其用碱液(如NH3表面很容易吸附一层聚阳离子而引入电荷。

Y聚铵阳离子聚电解质更是易于吸附。

2.1.3 化学反应法Y PET化学修饰Y聚(4-甲基-1-戊烯)、聚乙烯:CrO3/H2SO4表面甲基氧化为羧酸基Y PTFE:表面烯丙基胺等离子体聚合2.2.1静电沉积组装的成膜驱动力Y成膜驱动力主要是聚电解质分子或带点物质在液/固界面上的静电作用力。

Y由于静电相互作用的非特异性,多种物质已经被成功地组装到多层膜体系中,如:人工合成的聚电解质、蛋白质、DNA、胶体微粒、无机薄层等。

Y带电基团微环境对成膜能力影响很大,带相反电荷聚电解质能否组装成稳定多层膜关键在于聚合物链上电荷密度是否匹配,而不取决于电荷密度的绝对大小。

2.2.2静电组装多层膜J. Am. Chem. Soc.2001, 123, 954-960Y荧光功能分子芘通过和邻近溶剂交换进入到薄膜中,它的浓度足够低以致可以认为染料分子彼此间孤立,但是之间能够有高度的能量转移。

Y通过染料探针共聚物使得染料分子在薄膜的特定层中。

Y能够得到不同极性的薄膜,这对于电荷转移非常有利。

2.3 蛋白质的层状组装J. Am. Chem. Soc.1995, 117, 6117-61232.4 DNA层状组装J. Am. Chem. Soc.2005, 127, 8586-85872.5 有机-无机杂化结构利用交替沉积的办法,可以把多种无机材料如:纳米微粒、无机薄层、杂多酸等组装到多层膜结构中。

J. Am. Chem. Soc.1999, 121, 3435-34452.6 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层状组装J. Am. Chem. Soc.1997, 119, 2224-22312.7 基于静电组装多层膜的化学修饰电极Y通过滴涂、溶液吸附、电化学沉积及聚合、等离子体聚合等方法,可将聚合物附着于电极表面,获得聚合物薄膜修饰的电极,但这些方法都不能在分子水平上精确地控制聚合物在电极上沉积的量,这使得其重复性大大降低。

Y静电组装技术应用于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和其他方法相比,此技术除了在制备方面的简便易行外,还具备以下优点:Y适用于任何形状和任何材料的电极,具有电极选择性广的优点;Y适用于制备多组分修饰的电极,在这样的修饰电极上,底物的检测室通过与电极上所修饰物质的串联反应而实现的。

这是由此技术可制备三维层状结构的多层膜决定的;Y电极重复性好, 这是由沉积过程的重复性决定的。

从这一意义上讲,静电组装技术克服了其他方法所不能克服的困难,既适于制备多层/多组分的膜,又可在分子水平上控制膜的结构,提供了一种薄膜化学修饰电极制备的崭新的途径。

2.8 非平面基底上的层状组装Chem. Soc. Rev.2007, 36, 707-718Y不需要聚阳离子就能胶囊化,得到高浓度非络合的短寡聚核苷酸链,同时还有单分散的可降解的微胶囊。

Y功能化后的带电二氧化硅吸附寡聚核苷酸,之后巯基功能化的聚丙烯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在其表面上组装成多层膜,除去模板粒子得到可降解的包满寡聚核苷酸的胶囊。

弱聚电解质的静电层状组装Y弱聚电解质是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一大类聚电解质的统称,既有聚阳离子,如含有氨基和吡啶、吡咯等基团的聚合物,也有聚阴离子,如含有羧酸基团、甚至苯羟基等的聚合物。

Y与强聚电解质静电组装超薄膜相比,弱聚电解质超薄膜有其独特的特点:Y它容易获得较厚的超薄膜,这是由弱聚电解质链段在溶液中的卷曲构象决定的;Y弱聚电解质超薄膜的界面和表面性质很容易通过超薄膜组装时溶液的pH控制;Y弱聚电解质超薄膜更易于结合第三组分,作为模板或微反应器,在超薄膜中实现新的组装体的结构与功能。

功能聚合物的静电层状组装界面上特殊的接枝段加以链-链的不相容性,使得三维聚合物由溶液中的无规状态形成两维网络结构师哥熵增的过程,这能够驱动聚合物由无规向单层转变。

原本连接在同一聚合物主链上的相容性差的组分由于排斥导致分离,在二维单层膜组装体中也不例外。

J. Am. Chem. Soc.1996, 118, 1856-18663.1 电场诱导的静电组装技术(EFDLA)J. Am. Chem. Soc.2005, 127, 6802-68134、基于其他群动力的交替沉积组装超薄膜Y4.1 基于氢键的超薄膜被PAH 覆盖过的基底(SiO 2,玻璃,聚苯乙烯或者ZnSe 片)在pH 为3.0时交替浸入PAA 和PAAm 的稀水溶液中。

J. Am. Chem. Soc.2002, 124, 2100-2101PAA/PAAm多层薄膜在pH大于5.0时完全溶解,因为PAA分子的酸性基团的电离扰乱了氢键网络,会产生静电排斥力。

但通过加热或者紫外光诱导交联后能够在pH为7.0时仍不溶解,如将薄膜在175℃下加热3h或者利用光引发探针共聚物PI-PAA 产生自由基来使得薄膜交联。

所以,使得利用简单,water-based subtractive patterning Technique 如喷墨打印或者平版印刷术来制备图案化的多层薄膜。

4.2 基于共价键的层状组装超薄膜J. Am. Chem. Soc.2006, 128, 9318-93194.3 基于配位键的层状组装超薄膜J. Am. Chem. Soc.1998, 120, 13469-134774.4 基于电荷转移作用的层状组装超薄膜J. Am. Chem. Soc.2007, 129, 15758-157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