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非子介绍的用术材料

合集下载

韩非子的驭人之术

韩非子的驭人之术

韩非子的驭人之术
韩非子的驭人之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藏不露,密不可测。

韩非子强调君主应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使得下属难以洞察君主的内心和意图。

通过保持神秘感和敬畏感,君主能够让下属更加谨慎和忠诚。

2. 掌握“二柄”。

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善于运用权力和奖赏,即“二柄”。

通过掌握赏罚的权力,君主可以控制和引导下属的行为。

3. 知人善任。

韩非子强调君主应该了解和善用人才,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特长来安排职位,使得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4. 虚实结合。

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善于识破虚实,看清人世间的真相。

通过掌握真实情况和下属的动态,君主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5. 无为而治。

韩非子主张君主应该尽量少干预下属的工作,让下属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通过无为而治,君主可以更好地让下属展现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总之,韩非子的驭人之术是一种权谋之术,强调君主应该善于运用权力和奖赏,了解和善用人才,同时保持神秘感和敬畏感,让下属更加忠诚和谨慎。

这些策略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
2、以法为本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 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 的理论和方法。
3、依法治国韩非子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 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要宣传法律, 普及法律知识。
4、法不阿贵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韩
壹 人物介绍 贰 生平事迹 叁 主要思想
肆 主要作品 伍 历史影响 陆 历史评价
过 渡 页

人物介绍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
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
人物介绍
1 生平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 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 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狱中 被害
公元前 253年
公元前 235年
公元前 253年
韩桓惠王十九年(前 253年),荀子;稷 下后,来到楚国,春 申君任命其为兰陵令, 继续受徒教学。在此 前后,韩非在荀子门 下,“学帝王之术”, 同学者有李斯等人。
出使 秦国
李斯、姚贾陷韩非,秦 王,便将韩非交法官治 罪。”李斯使人送毒药 给韩非,让他自杀。韩 非相亡自向秦王表白, 没能见到。后来秦王 目 录后悔,派人赦免韩非, 韩非已经死了。
2、中央集权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 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根据臣民 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3、名实相符韩非子另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 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改 革
治法 理、 论术
、 势 相 结 合 的 法
1、改革图强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 内容。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全文、注释和鉴赏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全文、注释和鉴赏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全文、注释和鉴赏主之所用也七术①,所察也六微②。

七术: 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

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注释〕① 七术: 指君主控制臣下的七种权术。

《内储说》上篇即以此为题。

② 六微: 指危害君主权位的六种隐蔽的情况。

《内储说》下篇以此为题。

经一参观①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雍塞②。

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③,哀公之称“莫众而迷”。

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

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而江乙之说荆俗也。

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敌,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市之患。

〔注释〕① 参观:“众端参观”的省略语,意即从多方面验证臣下的言行。

② 听有门户: 指只听信某一个人的话,如同出入只经一个门户一样。

③ 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 这句“经文”或这个论点的说明或解说在……(下面是某个故事的标题或提要)。

侏儒: 身材矮小的人,古代统治者常视这种人为取乐的玩物。

说一①卫灵公之时②,弥子瑕有宠③,专于卫国。

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

”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

”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④?”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⑤;人君兼烛一国人,一人不能拥也⑥。

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

夫灶,一人炀焉⑦,则后人无从见矣。

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鲁哀公问于孔子曰⑧:“鄙谚曰:'莫众而迷。

’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

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⑨,举鲁国尽化为一⑩,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一曰: 晏子聘鲁⑪,哀公问曰⑫:“语曰:'莫三人而迷。

’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

集大成者韩非子丨抱法、处势、用术

集大成者韩非子丨抱法、处势、用术

集大成者韩非子丨抱法、处势、用术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把人性恶的思想教给他,并告诉他要对人进行教化。

韩非子接受了前者,在他的一双冷眼中,对人性的丑恶看得比荀子还要深刻;但韩非子放弃了后者,他不相信卑劣的人性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

他倡导法制,认为只有法令的威慑,才能真正实现对人欲的控制。

控制,主要就是针对恶的控制。

归结到个人,是对个人的懒散、邪恶、贪婪的控制,是对人群的愚蠢、盲目、冲动、挑衅和攫取的控制。

一个人只有求善的信念是不够的,还要有制恶手段和疏导流溢的生命欲望的勇气。

1.何谓控制力韩非子的学问是帝王之学,在今天被转化为“管理学”之后,也常被作为领导者的专利。

那么,这是否是一部与普通人无关的书呢?非也。

韩非子讲的控制力,是我们每个人生存于世上必备的能力。

比如,我们现在的身份是一个普通员工,韩非子说:“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意思是说,对于公司的某项业务,自己还不清楚的时候就急着发言,这是不聪明的;明明知道却保留意见,这是不忠诚的。

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的韩非子已经非常睿智地指出了职员品质的两个核心:智慧与忠诚。

而这两点都集中表现在职员对于语言的掌控上:或者不能克制自己,急于表达未经详细调查和论证的观点;或者不能催动自己,由于胆怯或疏远而未能及时提出正确的主张,都是不正确的。

这不是一种邪恶的学说,而只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

2.“强国之道”的理论家人群的情绪需要鼓动,反对的意见需要弹压,人们的贪欲和攻击欲需要反复地利用。

韩非子却不是这样强悍的男人。

相对于他伟大的帝国控制梦想而言,他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权势。

在一个纵横游说的时局里,他是个天生口讷的结巴。

不能去巧言令色、沽名钓誉,但却用一双冷眼旁观着世事变迁。

韩非是老子之后最大的阴谋家。

东周时期,“在贵族用世之时,惟恐国君不能专制耳。

国君苟能专制,其必有愈于世卿专政之局,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然此二语法家所以为根本”。

[1]韩非子是君主专制政治的设计者,诸子思想的视角大部分都是士大夫或者平民阶层的,但韩非子却是自上而下的帝王式的,这与他独特的出身背景有关。

法家代表作韩非子介绍

法家代表作韩非子介绍


文章原文把“立功者不足於力,親近者不足 於信,成名者不足於勢。近者已親而遠者不 結,則名不稱實者也。”分成兩大句,中間 加句號。這樣,我們可以試著把這幾句翻譯 成“建立功業的人在力量上不足夠,只親近 周圍的人在信用上不充分,成就功名的人在 勢力上不足夠。周圍的人已經親近而遠處的 人還沒有結交,那麼已有的聲譽不符合實際 的需要。”句子之間意義不能貫通。


綜合上述理由,這幾句可以合成調整為一大 句: “立功者不足於力,成名者不足於勢, 親近者不足於信,則名不稱實者也。”是說: “如果建立功業的人在力量上不足夠,成就 功名的人在勢力上不足夠,只親近周圍的人 在信用上不充分,那麼已有的聲譽就不能符 合實際的需要。”所以要建立功業名聲就要 有足夠的勢力,取得百姓充分的信任。
功名
——《韩非子· 功名》 第一段思考題 1.從學過的篇章中找出所有包含“所以……” 和 “所以……者” 格式的句子,總結其意义 類型。 2.什么是“天時”,什么是“人心”,什么 是“技能”?

第一段思考題參考答案
1.從學過的篇章中找出所有包含“所以……” 和 “所以……者” 格式的句子,總結其意义 類型。 2. “天時”指上天賦予的機會, “人心”指百 姓的意愿, “技能”在《韓非子》中並非只 技藝才能,而是指駕馭臣民的權謀手段。
宋人有酤酒者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第一段思考題 1.“宋人有酤酒者”中的“酤”与“沽”有怎 样的关系?

2.注解④ 把“縣幟甚高”解說成:“縣,同 懸。幟,旗幟,指酒旗”,這個註釋是否合 適?

1.從來源上說,“酤”的最古形式是“賈”, 泛指交易活動。後來買賣活動獨立出來寫作 “沽”,特指買賣酒則寫成“酤”,而在交 易活動中評定物之所值則寫成“價”。其意 義引申的路徑是: 價 賈 買酒 沽——酤 賣酒

韩非子的相关知识

韩非子的相关知识

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名韩非,字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今河南省韩城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之一。

韩非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和法律制度上。

他提出了“法治”思想,认为法律是管理社会的最重要工具,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可以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

他强调君主的权力和威严,主张集权制度,反对分封制度。

他认为君主应该通过法律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依靠仁爱和道德。

韩非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法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奉为圭臬,并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作《韩非子》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化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的来说,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和法律制度上,他的著作《韩非子》对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韩非子“术”思想

论韩非子“术”思想

论韩非子“术”思想韩非子,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如法治、权威、等级观念、深刻的人性论等等,这些思想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韩非子的“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法家思想的核心,是韩非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非子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五蠹》中详细阐述了“术”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这本书中,韩非子提出,政治家必须掌握“术”,才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所谓“术”,就是治理国家的技巧和方法。

韩非子认为学习“术”是政治家的必修课,只有通过学习和掌握“术”,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确保社会的繁荣和安定。

在韩非子看来,“术”包括三个方面:道、法和术。

首先是道,指的是政治家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和理念,如“明主相辅而治“、"尊王攀龙”等。

政治家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和信仰,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才能够准确地为社会找到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来实现政治的任务。

其次是法,指的是政治家必须熟知法律规则,并从法律角度出发来调整,规范和管理社会。

政治家必须掌握法律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确保法治的顺利实施。

只有社会有规则可循,才能保持秩序和稳定。

最后是术,指的是政治家必须掌握一种有效的治国方法和技巧,即“匠心”、“机智”、“灵巧”的手段。

在运用术的过程中,政治家必须注重实际,善于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和手段,善于抓住机会,利用趋势,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韩非子的“术”思想强调政治家必须全面掌握国家的治理,而不是单纯地倚重一种方法或手段。

在韩非子的思想中,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和社会。

另外,韩非子的“术”思想还涉及到了管理人民的问题。

他认为,政治家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人民,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掌控。

政治家要善于对人民进行管理,而不是仅仅靠人民自己去约束自己。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导读: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中文名称: 韩非性别: 男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生卒年: 280~233生平简介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出身韩家贵族。

与李斯同事荀卿。

韩非所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

韩非眼见韩国政治腐败,改革不力,在强秦进攻面前一再割地受辱,多次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度等富国强兵的建议,但不为韩王所采纳,于是退而著书,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五十五篇十余万言(《韩非子》)。

后来,这些著作传到秦国时,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看到《孤愤》、《五蠹》等著作,其深邃的思想,不禁使他拍案叫绝。

秦王为了急于得到韩非,便发兵攻韩,韩王没有办法,只好把韩非送到秦国。

韩非到了秦国,不到一年,还没有来得及被重用,李斯怕韩非得势夺取了的地位,于是和姚贾利用韩非曾建议秦王存韩以为蕃臣,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秦王听了李斯的话,将韩非下狱治罪。

韩非要求面见秦王,没有得到允许,李斯使人送毒药给韩非,迫使他自杀。

不久,秦王又后悔,使人赦免他的罪过时,他已死了。

韩非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统治经验,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了推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彻底打垮奴隶制,必须变法,实行法治。

推行法治必须掌握政治上的权势,他主张统治者要有势。

有法有势而无术,会大权旁落,人君得不到利益,所以必须有术。

韩非认为,法是国家根本的规章制度。

是除了人君之外所有臣民必须一道遵守的根本大法。

韩非主张“任法不任贤”,厉行法治,严格考核铨选,一定能出现胜任封建行政管理的官吏。

韩非还继承前期法家商鞅的“以刑止刑”的观点,力主重刑厚赏,“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五蠹》)。

韩非的重术思想渊源于申不害。

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新的阶级矛盾的条件下,韩非提出术是“藏之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难三》)的工具。

韩非子的简介

韩非子的简介

韩非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被誉为“韩国三绝”之一,与韩信和韩邪并称。

他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刻的见解而闻名,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名言“非攻不可,非举不能”仍被广泛引用。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和行为方式仍然受到学者们的研究和评价。

韩非子是《韩非子》这一经典文献的作者,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社会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国学经典”。

这部作品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思想观点,如“阴阳论”、“以德治国”等,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和行为方式仍然受到学者们的研究和评价。

他主张用智慧来处理国家和社会问题,并且强调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韩非子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强调以德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主张“以礼仪待人,以德行待物”的道德标准。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代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和言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此外,韩非子还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人物,他设计了许多独特的政策,以解决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他的思想和行为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上也有着持久的影响力。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他主张结合道德和智慧来解决国家和社会问题,并强调以德行治国的重要性。

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名言和思想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和学习,并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韩非子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权谋家必知的韩非子——朋党散众术

权谋家必知的韩非子——朋党散众术

权谋家必知的韩非子——朋党散众术心 / 里 / 有 / 束 / 光眼 / 里 / 有 / 片 / 海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权谋杂谈08:01韩非子——朋党散众术1韩非子说“大臣之门,只怕多人”,意思就是说,对领导最大的威胁是来自权臣,而权臣之所以能够无事生非,底子的原因就是朋党。

有了朋党就能够让领导,失明,失位,失制等,所以破党散众术是作为最高领导最重要的控制权术!关于破党散众术,韩非子做了很全面的研究:21、渐更以离通比。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让一个人长期待在一个位置上,这样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势力,所以要逐渐的都替换成自己的心腹,这样就可以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成为自己可以掌控,不容易被人架空,威胁的独立领地。

所以,一个位置不能让人长时间待着,必须时常的调动。

现在职场,也是如此,不能让一个人在一个位置待太久,即使这是他的专业,或是很擅长这个业务,但是为了避免成长起来自成势力,不受自己掌控了拥有了谈判加薪的筹码,也要时不时的调动。

组织内的人员流动,大家也能有新鲜感,有新的动力,新气象,新环境,一举两得。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32、下约以侵其上。

这个便是告密,鼓舞下级对上级的告密,任何的统治者都会对信息有极度的灵敏,所以一般都是专门设置督查,特务,但是这些外部的督查,有时侯很难知道内情,所以说更好的督查便是下级的告密。

快准狠。

鼓舞下级告密,一个领导就很难构成自己的实力,因为内部的出卖的危险太大了。

很多人会有疑问,职场里,咱们如果鼓舞告密,人人自危是不是会构成一种缺乏信赖的企业文化,其实,告密可以是自发构成的,也可以是自动安排的,比方你可以暗中去安插亲信或是扶植亲信的办法来告密,而这个打入下面的克格勃,就会把这个事情当成使命,不会让别人构成告密的群众气氛。

也就不会人人自危。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43、相争使其作斗。

权谋家都是擅长挑起大家彼此争斗的欲望,由于欲望越多,竞争就越凶猛。

就好比一群狗待在一同,安静不争,可是扔进去一向烧鸡,这群狗当即就散作一团。

韩非子的用人之术

韩非子的用人之术

韩非子的用人之术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韩国贵族,是战国末期最重要的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在用人问题上,韩非子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使用驾驭人才的“法、术、势”理论,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与实用性,并且表现了“以法治人”的法治主义意识。

韩非子坦然承认私欲的存在与其存在的正当性,认为人们生来都是自私自利的。

君主驾驭群臣的武器是什么呢?“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所谓“刑”,就是敢于处罚有罪或不称职的大臣;所谓“德”,就是随时赏赐、提拔那些称职和有功的人。

人臣出自私欲,都追求赏赐而躲避刑罚。

因此,明赏罚,以法治人,就可以把人才的积极性驱使调动起来。

韩非子公开告诫君主以权术手段了解、控制臣下,重点是识别奸臣,防范奸臣。

韩非子认为奸臣有五种。

一是用财物贿赂君主及君主侍臣,以求得信任者;二是通过赏赐收买人心,扩大自己影响者;三是以结交贤士的面貌出现,网罗亲信,结党营私者;四是私自赦免犯罪之人以扩充自己势力者;五是蛊惑人心,以奇谈怪论、奇装异服搞乱人心,搅乱是非者。

这些奸臣,在取悦君主以售其奸时,概括有八种手法。

一是“同床”。

这种手段,借君主喜好女色,以财货贿赂君主夫人、宠姬,请其帮忙吹“枕头风”,因而叫“同床”。

二是“在旁”。

这些在君主旁侧的人,深知君主的习性爱好,时时花言巧语逢迎、取悦君主,通过君主亲信的影响达到目的,因此称为“在旁”。

三是“父兄”。

通过王室公子、贵族取悦君主,以达私人目的,故称为“父兄”。

四是“养殃”。

就是对君主的不好习惯,不去劝谏、纠正,反而推波助澜。

五是“民萌”。

就是慷国家之慨以收买人心。

六是“流行”。

久居深宫,君主闲目塞听,容易受人迷惑。

人臣钻空子,用错误信息引导君主做决定。

七是“威强”。

即以死党、犬牙威胁百姓顺从,再以百姓之名威逼君主。

八是“四方”。

即借国外势力给君主施加压力“使之恐惧,此之谓四方”。

韩非子的“法、术、势”及辨奸防奸,脱去了儒家礼义外衣,直接地道出了统治阶级用人者与被用者的利害关系,并由此提出以法治、权术驾驭人才的理论。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又称韩非子,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客居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韩非子生平简介关于韩非生平,因目前留存史料有限,未能清楚述之。

韩非为韩国的宗室公子。

在韩非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者。

韩非有口吃之毛病。

约前255年至前247年间,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

约前247年至前234年间,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游说,皆不为所用。

《孤愤》、《五蠹》、《显学》、《难言》等篇著于此时期。

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政佩服:“唉,寡人假如能够见到这个,与他往来,就死而无憾了。

”李斯说:“这是韩非写的书啊。

”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又称韩非子,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家史料可证中最后一位子家思想人物。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客居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韩非子生平简介关于韩非生平,因目前留存史料有限,未能清楚述之。

韩非为韩国的宗室公子。

在韩非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者。

韩非有口吃之毛病。

约前255年至前247年间,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

约前247年至前234年间,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游说,皆不为所用。

《孤愤》、《五蠹》、《显学》、《难言》等篇著于此时期。

之后《韩非子》一书传到秦国,书中《孤愤》、《五蠹》内容被秦王政佩服:“唉,寡人假如能够见到这个,与他往来,就死而无憾了。

”李斯说:“这是韩非写的书啊。

”便以战争为要胁,逼韩非出使秦国。

小谈韩非子的法势术

小谈韩非子的法势术

小谈韩非子的法势术—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乱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吸收并融合荀子、慎到、商鞅和管仲等人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希望为统治者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王者之道”,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虽然他本人因为收到李斯等人诬陷最后服毒自尽但是他的法家思想却得到充分的传播和运用。

他的法治核心思想是融“法”、“势”、“术”的法治理念。

韩非子的理论的出现可以说是新型地主阶级对权势的追求,要求打破旧贵族的世袭权力制度,同时韩非子认为法、势、术是治理国家所必需的缺一不可。

所谓的“法”就是商鞅的法治思想,依法治理国家。

所谓“势”就是慎到的重“势”观,慎到主张公正的目的却是为了说明礼、法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法虽不善。

犹愈于无法”是法家学派的典型说法。

慎到的尚公去私开后世道法结合的先例,这也正是黄老道家的典型特征。

老庄反智反圣贤,主要是因为容易导致竞争之心,违背道家自然无为的理想;慎到所顾忌的是,智慧和圣贤不足以作为治国常道。

治国的关键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礼法。

特别是“权势”。

所谓的“术”指的是申不害的“术”君主要深藏不露,然后对臣下以“名实”考量、驾驭。

他认为这三者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实现法制国家的理想,韩非子说:“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则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

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秧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贵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于奸令者也。

此臣之所师也。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1【1】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认为法、术、势缺一不可,申不害和韩王善于用“术”但不善于用“法”无法制止官员的徇私舞弊,难以富强,商鞅善于“法”但是不善于“术”因此秦国富强起来但是君主并没有收益,所以要结合“术”跟“法”才是真正的孩子过之道,同时韩非子对“势”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国家应该抱法处势,这样他认为就算国君能力一般也不会使天下出现混乱,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治国理念很具有独特性,当然也是秦王朝以后的政治运作体制的基石。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简介原名韩非,韩非身世显赫,是韩国的贵族,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他们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

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因为韩非特殊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韩非无法继承这样的儒家思想,相反的,与以儒家学说继承者自居的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恶”论,所以,拜入荀子门下。

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思想,不难发现韩非子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人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利益”这一前提和基础上。

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不用讲太多的仁义礼,建立一个国家的秩序要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

韩非的思想与秦王不谋而合,告诉秦王,韩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韩国贵公子。

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无能无远见,为保残国,交出韩非。

然而韩非没有的口才,无法讨得秦王的开心。

李斯害怕秦王终有一天看到韩非的才华而重用他,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的设计陷害了韩非子,又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子。

纵观韩非子一生,只能用坎坷一词形容。

不过韩非子的依法治国,虽然不完善,但是却是有一定的依据,其中精华是可借鉴的。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也因为他的轻罪重罚思想,导致了后来因为滥用权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时非常的重视并且重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且推广实施韩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韩非子在收到重用后,也遭到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羡慕,李斯与韩非子出师同门,因此密谋毒死了韩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现在我们的中国,法家思想成为了法律的起源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国家政权,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认为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两千年的法治社会也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刚建立起的法律下还不是很成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说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李说我听:韩非子为“用术”准备的民间故事(一)

李说我听:韩非子为“用术”准备的民间故事(一)

李说我听:韩非子为“用术”准备的民间故事(一)
我们为你准备了语音版本
韩非子在《说林上篇》中,收集整理了三十四个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应该是韩非为他论述“用术”思想主张而准备的,读来挺有深意。

《说林上篇》中的第一故事,韩非子说,商汤已经攻克夏桀,但他担心天下人说自己是为了贪图夏桀的江山,于是商汤便把国家让给一个叫务光的隐士。

但商汤又恐怕务光会真的接受夏朝的江山,怎么办呢?
商汤就派人去劝说务光说:“商汤杀掉国家的君主而想把篡位的坏名声传给你,因此把天下让给你。


隐士务光,那是多么爱惜名声要面子的人呀,在强权面前,只好选择投河自尽,自爱名声去了。

务光以死自爱名声。

舆论却没有因他的死而停止纷纷,更加坐实了他篡位的事实。

商汤当然是更加要名声的,待务光篡位坐实且人已死成为事实后,他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极不情愿”地接受夏朝的江山了。

韩非子的故事里,并没有写商汤“极不情愿”地接受夏朝的江山的事。

但历史上改朝换代,新皇都要“三辞三让”才称帝,那是多有名声的呀。

隐士务光篡位被杀已成舆论。

或许,只有韩非子知道他是被“用术”了。

李说我听:韩非子为“用术”准备的民间故事(十五)

李说我听:韩非子为“用术”准备的民间故事(十五)

李说我听:韩非子为“用术”准备的民间故事(十五)
我们为你准备了语音版本
帝辛,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个国君,亡国之君。

关于商纣王亡国的征兆,韩非子在《说林上篇》中讲了两个故事。

一是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的故事。

商纣王制作象牙筷子,他的大臣箕子深感恐惧。

箕子认为,象牙筷子一定不会再用陶罐来盛汤,而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制作的杯子;美玉的杯子和象牙做的筷子,一定会用来吃牦牛、大象和豹的未出生的幼体这类珍贵的食物;吃牦牛、大象和豹未出生的幼体这类珍贵的食物一定不会再穿粗布短衫住在茅草屋下,而一定会穿上九层锦绣,住在高大的台基、宽广的大厦之上。

按照这个标准追求下去,那么普天下的东西也不足以供他享受。

所以,韩非子说:“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圣人见到微小的现象就知道它的萌芽,看到事情的开端就能预知它的结果,所以他看到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就感到恐惧,知道普天下的东西也不足以供他享受。

官场:韩非子:御人七术

官场:韩非子:御人七术

官场:韩非子:御人七术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法家代表人物及集大成者,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韩非的思想深邃而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

秦王为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到秦不久的韩非便遭李斯陷害,在狱中服毒身亡。

秦王嬴政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子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毛泽东曾说: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韩非子得老子思想精髓,把老子的“法自然之无为”转成“君王无为,众臣无不为”,并融合“法术势”三者于一体,成超级帝王术,强悍的实用智慧为千古封建君王纷纷采纳使用,韩非子认为儒墨的“仁义”不足以治天下,以主张“法治”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各朝代多依此行,这就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今天我们来看看韩非子的“御人七术”,是怎样的非同凡响。

一曰众端参观:广开言路,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而在操作中,为了获取更准确的信息,经常保留手下有几个不同的派别,这样不但可以听到不同的较为彻底准确的声音,还可让他们相互制肘,必要时拉一派打倒一派,然后再树一派。

卫嗣公宠信如耳和世姬,但又害怕他们利用自己的信任蒙蔽自己,于是就让两个人的地位相当,相互制衡、相互争宠、相互揭发,这样谁也无法一手遮天,蒙蔽自己。

二曰必罚明威: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意思是过分仁慈,法治就很难建立起来,威严不足,就很容易被下属侵犯。

刑罚必须坚决,不然政令就无法实行。

对不忠的人或政敌,决不宽恕,斩首不能解决问题的,就在精神上加以折磨,使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令人不寒而栗。

三曰信赏尽能:有功必赏,才能切实起到激励作用,并对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韩非子介绍的用术材料
发表时间:2010-4-8 12:19:00 阅读次数:60 所属分类:2010年本科教学
关于韩非子介绍的用术材料
1.众端参观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韩非子
(1)卫灵谷庞信弥子瑕,对其言听计从。

一个侏儒巧妙地讽谏卫灵谷说:“我做了个恶梦,梦见灶坑,今天见了公,是梦应验了。


卫灵谷不高兴说:“我听说见到君主应该梦见太阳,能怎么能说梦见灶坑呢?”侏儒说:“太阳光茫照天下,一件物品是遮不住的,君主之明,可以照见一国,一个人也是挡不住的。

而灶坑的亮光,一个人就可以挡住。

是不是有人在‘蔽君之明’?如果是这样,我梦见灶坑,还是对的。


(2)鲁国叔孙氏有个爱臣叫竖牛,竖牛欲杀叔孙氏的儿子壬,就对壬说:“鲁君赐给你的玉环,你可以佩戴,我已向你爸爸请示过了。

”但回头他就报告叔孙氏说:“壬和鲁君过从甚密,鲁君还赐了他玉环,现在就戴在身上呢!”叔孙氏召见王,果然如此,一怒之下将壬杀了。

其后,竖牛唆使叔孙氏杀了另一个儿子丙。

后来,叔孙氏病了,竖牛借口叔孙氏不愿听到嘈杂声,将服伺的人都赶到外面,叔孙氏无饭吃而饿死。

韩信评论说:“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戮,此不参之患也”。

2. 必罚明威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
---韩非子
成獾对齐王说:“王太仁慈,不太忍人。

”齐王高兴地说:“太仁,太不忍人,岂不是美德么?”
成说:“这却是臣下应做的,不是君主应当做么。

做臣下的,只有具备仁慈之心,才可以同他谋事,只有具备不恶人之念,才可以与他接近。

大王太仁慈于薛公,使得大臣成了权臣;太不见忍于王室田氏,使父兄犯法却从不惩治。

权臣擅权,兵弱于外;父兄犯法,政乱于内。

内乱,外弱,这是亡国之道。

以下是一个不折不扣并不惜一切代价惩罚违法者的事例。

卫嗣公时,卫国一个犯人逃到魏国。

这个犯人懂医道,为魏襄王的王后治好了病。

卫嗣谷听说后,派使节持五十金到魏国买罪人,五次交涉却不成。

卫嗣谷又下令提高交换条件,以“左氏”这个大邑换罪犯。

群臣劝阻说:“用一个城邑换一个罪犯,太不值得。


卫嗣公说:“‘治无小而乱无大’,治理国家如果不从小处入手,大乱就合随之而起。

该惩罚的不惩治,该诛杀的不诛杀,这叫‘刑罚不必’,虽有十个左氏都邑,也无用。

该惩治的惩治,该诛杀的诛杀,这叫‘刑罚必’。

刑罚必就能树立法律的威信,虽然失去十个左氏都邑,对治国也是没有坏处。


3.扶知而问
挟智(知)而问,则不智(知)者至---韩非子
(1)昭侯握爪
韩昭侯想知道臣下谁诚实,谁欺诈,故意将一个手指头压在手心,佯装丢了一个手指,急切地希望臣下帮他找回来。

臣下竟有人割下一个自己的手指头给昭侯,说“这就是你丢失的手指”。

据此,韩昭侯就知道了谁是不诚实的人。

“深智(知)一物,众隐皆变”。

君主若知道了某一事,就要利用此事指责臣下,与此相关的众多隐伏的事情,就可以全部变得明显易见了。

韩昭侯向一个到附近办事的使者打听路上看到了什么,使者说:“没看到什么要紧的事。

”昭侯问:“那不要紧的事又有什么?”使者:“倒是看到一个牛犊,在南门外的道左地里吃庄稼。

”昭侯嘱咐他,不要泄露我与你的谈话。

接着,昭侯下令说:“庄称成长时,禁止牛马入田食苗,已三令五申,官吏不把这当回事,许多牛马正在田里食苗呢!各地赶快上马牛马践踏庄稼的情况和数字”。

令下之后,附近三乡官吏急忙检查,报上数字。

昭侯一看说:“还有遗漏的食苗黄牛犊。

”百官个个都以为昭侯明察秋毫,不敢犯奸作科。

4.疑诏诡使
数见久待而不任,奸则鹿散---韩非子
能够数次见到君主,或者在君主身边停留时间比较长的人,虽然君主并未委任他们任务,外人也会以为他们接受了君主密旨,心存畏惧,不敢作奸犯科,就像鹿群遇见猛兽一哄而散一样地害怕。

庞敬做县令,有一次把管理市场的市吏召来布置任务,同时又派一个公大夫协助完成这项任务。

布置完后,让市吏马上出去办理,故意让公大夫留下来到自己身边。

公大夫站了一会,庞敬并没有向他说没有,只是说:你也可以办事了。

但是市吏以为庞敬对公大夫说了些什么,说不定还是监督自己。

所以这个市吏事事小心,不敢作奸。

诡使:“使人问他,则不鬻私”。

掌权者虽然知道某件事,但应装做不知道,指使他人以其他名义了解,调查这件事时,被指使者就会把真实情况反映上来,而不会发生另外的奸弊。

5.一听责下
一听则愚智不纷----韩非子
一一听取臣下的意见,愚智、是非、优劣等就可以看得清楚
齐宣王喜欢听众竽合奏,三百人的乐队,众竽齐鸣。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也要求为王吹竽。

南郭先生在队伍中装腔做势,也得到了其他乐手的俸给。

但宣王死,缗王即位,喜独奏,南郭先生无法,只好逃走。

6.信赏尽能
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韩非子
①首先有功才赏,郑重对待赏赐,不解轻赐滥赏,以免造成臣下无功而获赏的侥幸心理。

韩昭侯有一条穿旧了的裤子,命令臣下收藏。

侍从说:大王也太小气了,穿旧了的裤子不赏赐左右近臣,反而收藏起来。

韩昭侯说:“这是你们所不懂的。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都不轻易皱一下眉头,露一个笑脸。

皱眉有皱眉的场合,是忧心臣下没有做好,微笑有微笑的理由,那只赞许臣下办事妥当。

皱眉、微笑尚不轻易示人,何况我这条裤子比皱眉、微笑要重大得多,能轻易给人么?我所以要你们把它收藏起来,是等待赏赐那些有功者。


②要相信重赏的诱惑力。

韩非说:臣下如同兽鹿嗜吃饲草,他们所追求人只是重赏。

有了重赏诱惑,他们会不惧怕任何祸患,甚至死亡也无所畏惧。

③信赏要求说话者重信用,规定的赏赐一定要兑现,提高赏赐的可信度。

必要时可用试验的方法培养人们对赏赐的热情。

吴起做魏国西河太守。

西河(与秦国接壤),秦国的一个岗亭,吴起决定除掉它,但又不值得兴师动众,于是召集高地农民执行攻击任务。

他先将一根车辕放在北门外说:谁能把它放到南门外,赏上等土地和房基地。

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车辕移到南门外,吴起立即兑现。

不久,他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豆子,说:谁能把它移到西门外,同样赏上等土地和房基地。

众人争着抢移豆子。

吴起于是下令:“明天攻击岗亭,先冲上去的,给予‘国大夫’爵位,并赏上等土地和房基地。

”众人争往。

7.倒言反事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奸情得---韩非子
子产遇到两个争讼财物的人,就把两人隔离开,不使他们听到对方呈词。

即在单独讯问的同时,把甲方的要求颠倒过来告诉乙方,把乙方的理由颠倒过来告诉甲方,以观察双方的仅应,以此搞清了双方曲直。

子之做燕国相,想了解下僚们谁不诚实,就佯言说:刚跑出门的,是不是一匹白马?左右下僚们说没看见什么马。

有人却站起来追出门外,报告说,确实是一匹白马,跑得还不太远。

子之据此知道了谁诚实谁不可信。

淖齿听说齐王厌恶自己,为证实这点,就让手下人扮做秦国使者。

齐王不怀疑使者。

就把对淖齿的不满一股脑发泄了出来。

淖齿由此证实了传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