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
维生素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谢小燕【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2(18)4【摘要】Calcitriol is an essential vitamin in human body and is activation form of vitamin D in the body, in addition to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romoting calcium and phosphorus absorption, it also has the role of inducing cell differentiation,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promoting tumor cell apoptosis and immune adjustment effect. The antitumor function of calcitriol acts mainly via vitamin D receptor( VDR )ge-nome mechanism. VDR have been detected in the endometrial cancer. Here is to review the mechanism of vitamin D in endometrial cancer.%骨化三醇是人体必需维生素,是维生素D在人体内的活化形式,不仅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还具有诱导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以及免疫调节作用.骨化三醇的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维生素D受体的基因组机制而发挥,在子宫内膜癌中已检测到维生素D受体的存在.现对维生素D的作用机制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总页数】4页(P527-530)【作者】谢小燕【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福州,3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相关文献】1.食品中维生素D与25-羟基维生素D检测技术及含量分布研究进展 [J], 李兵;周香玉;赵榕;赵海燕;屠瑞莹;柳静;孟娟;刘泰然;杨永红;肖香兰;陈东2.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J], 刘思思; 孙振杰3.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张明海4.PAX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J], 谭雨桐;王艳5.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殷爱军;孔北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要点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要点自20世纪初对佝偻病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以来,维生素D与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关联被不断发现。
维生素D及其相关制剂(或称类似物)的应用从根本上遏制了全球范围内佝偻病/骨软化症的广泛流行趋势。
然而,维生素D缺乏和营养不足在人群中仍普遍存在,全球约有超过10亿人群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达不到维持骨骼肌肉健康所推荐的30μg/L(75nmol/L)水平,因此维生素D作为基本健康补充剂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然而,维生素D缺乏和营养不足在人群中仍普遍存在,全球约有超过10亿人群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达不到维持骨骼肌肉健康所推荐的30μg/L(75nmol/L)水平,因此维生素D作为基本健康补充剂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维生素D在体内经过两步羟化后形成1,25双羟维生素D[1,25(OH)2D],后者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形式并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又被称为“D激素”或“活性维生素D”。
近年来,有许多与维生素D结构相似且具有活性维生素D样作用的化学物质(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被不断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特别是用于骨质疏松症、佝偻病、慢性肾脏病和皮肤病等疾病。
随着维生素D受体(VDR)和25OHD-1-α羟化酶(CYP27B1)在许多骨外组织中被发现,维生素D的作用已不再囿于调节钙磷代谢和维护骨骼健康,其在肌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和炎性反应等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关注,维生素D已成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
维生素D概述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开环固醇类物质,包括动物来源的维生素D3和植物来源的维生素D2,化学结构见图1。
维生素D在体内经25羟化酶的催化合成25OHD,是体内的主要贮存形式,反映体内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25OHD经过1α位羟化成为1,25(OH)2D,是体内维生素D 的主要活性代谢物,与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激素样作用,又称D激素。
维生素D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薛林岩【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发生于肠道的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主要认为其病因与免疫因素、遗传、环境及饮食因素有关.病程长、易反复已成为其最突出的临床特征,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UC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维生素D缺乏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现就维生素D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一综述.【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7(022)004【总页数】4页(P607-610)【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维生素D;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免疫炎症反应【作者】薛林岩【作者单位】010050 内蒙古医科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发生于肠道的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我国UC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消化道常见疾病之一。
目前较为公认的病因包括免疫、遗传、环境及饮食因素等[1]。
UC的病变通常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部分患者可延伸至整个结肠,少数重症患者可累及末端回肠,病变呈连续性。
病程长、易反复是其最突出的临床特征[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维生素D水平及其受体功能在UC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性,还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调节肠道黏膜和全身免疫系统,调节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增强肠道抗菌活性,从而减轻UC患者炎症反应。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脂溶性维生素,其中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与健康关系最为密切[3]。
人体内的维生素D主要通过日照与食物两种途径获得,在阳光暴露下,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吸收紫外线(290~315 nm),转变为前列腺素D3,后者热力学不稳定,在体温下(37℃)易快速异构化形成维生素D3[4]。
影响皮肤合成的因素较多,包括:太阳的入射角度(纬度、季节和时间)、臭氧层的厚度及皮肤中黑色素含量等[5]。
维生素D与结核病发病及其辅助治疗作用的研究

维生素D与结核病发病及其辅助治疗作用的研究肺结核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是伴随人类历史最长、造成人类死亡最多的慢性传染病。
自从1940年以来,化学治疗一直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手段。
结核病化学治疗虽取得很大成功,却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包括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多,患者依从性差,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等,近40年来仅有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两种抗结核新药上市,耐药及耐多药结核病增多而抗结核新药研发困难,无疑增大了化学治疗的难度,因而,开发一些辅助结核病治疗措施,在提高疗效、缩短痰菌阴转时间及(或)缩短疗程方面显得尤为急切。
回顾结核病的历史,在1840年使用的鱼肝油[1],1890年至1950年间使用的光照疗法[2-6],二十世纪初期的日光浴[7-8],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口服维生素D[9-12]以及同时代使用的注射维生素D[13]的方法都曾被单独用于治疗结核病,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证实。
2006年发表的关于维生素D的里程碑式的研究[14],描述了维生素作为类固醇激素通过调节基因转录,刺激白细胞产生天然抗菌素从而发挥杀灭结核菌的作用。
随后维生素D受到广泛关注,有望成为辅助治疗结核病的药物之一。
近年来很多基础研究报道了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产物1,25-二羟维生素D能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15-18],它能刺激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分化,促进巨噬细胞的成熟,增强巨噬细胞的抗菌肽的表达从而增强其杀灭MTB活性;它还能调节T细胞的增殖,介导免疫耐受。
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19-20]内并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有报道显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关系密切[21]。
然而,目前临床研究中有关维生素D辅助治疗结核病的疗效报道结果却不尽一致[22-26],2015年印度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2]显示补充维生素D不能改变临床治疗结局。
由此可见有关维生素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结果之间还有着一定的差异,本研究探讨了人体维生素D水平与结核病的相关性,进而设立了动物试验探索维生素D在豚鼠结核病模型中的辅助治疗作用,为维生素D用于临床辅助治疗结核病提供理论依据。
维生素D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维生素D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胡萍萍;房栋;陈建华;薛娣;陈淼【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8)006【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在胃癌发生过程及不同分化水平、不同分期胃癌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VDR在140例胃正常组织、胃癌前病变(异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并分析VDR在不同分化、不同分期胃癌的表达.结果①胞浆VDR阳性细胞百分比随癌变下降,而核VDR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百分比则升高;②低分化组胞核VDR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比均较中高分化组为高;③进展期胃癌细胞核VDR的表达强度较早期升高.结论胃癌发生及进展过程中细胞浆内的VDR表达存在下降趋势,同时细胞核VDR表达异质性增强,存在少量细胞上调核内VDR表达水平.【总页数】4页(P416-419)【作者】胡萍萍;房栋;陈建华;薛娣;陈淼【作者单位】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镇江 212002;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相关文献】1.维生素D受体和P-糖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房栋;李成军;胡萍萍;陈淼2.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J], 肖芹;顾学文;田秀春;王翠梅3.神经肽受体1表达在胃癌临床病理中的意义及其与β3-catenin、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相关性 [J], 黄丹丹;虞敏红;蔡颖;杨树东;孙荣超;陈瑛;周志毅4.Foxp3+调节性T细胞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J], 鞠晓静5.胃癌组织中VEGF-C与VEGF-D及受体-3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 [J], 李健;沈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应用共识

缺乏: <20 μg/L
不足: 20–30 μg/L
充足: >30 μg/L
0
20
40
60
80 100
总Vitamin D 测定 (μg/L)
人体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因素
日光照射不足(季节、纬度、海拔
、着装)
膳食摄入不足
需要的量增高
自身合成速度下降
患疾病的影响 维生素D受到重视的关键原因
其他因素:年龄、维生素D即是维生素,又是内分泌
• 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有关,包括遗 传性低血磷性佝偻病和肿瘤相关的骨软化症
• 血循环中高水平的FGF23抑制肾小管钠磷共转运蛋 白的表达和功能,使尿磷排出增加,血磷下降。
• 同时FGF23抑制1-α羟化酶的合成与活性,使血1,25 (OH)2D水平不适当降低,肠道钙磷吸收减少, 加重低磷血症,导致矿化障碍,发生佝偻病 / 骨软 化症。
维生素D多系统调节的生理功能:
• 维生素D概述
• 维生素D缺乏及其危险因素
• 维生素D与佝偻病/骨软化症 • 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症 • 维生素D骨骼外作用 • 维生素D临床应用 • 维生素D的安全性
Vitamin D 参考范围: 正常人群参考值
严重不足:<10
μg/L
更多的专家共识认为维持基本健康所需 的维生素D浓度应>30μg/L(>75nmol/L)!
• 1,25双羟维生素D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形式 并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
• 维生素D在肌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 自身免疫和炎性反应等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关注。
• 维生素D概述
• 维生素D缺乏及其危险因素 • 维生素D与佝偻病/骨软化症 • 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症 • 维生素D骨骼外作用 • 维生素D临床应用 • 维生素D的安全性
维生素D及其受体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综述 •维生素D及其受体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刘亚坤1,胡盼盼1,罗善顺1作者单位:1 150000 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干部一病房通讯作者:罗善顺,E-mail:Luoss63@ doi:10.3969/j.issn.1674-4055.2019.04.36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前激素,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DR)的相互作用,在调节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广泛作用。
近年来,维生素D缺乏症并不少见,且与骨骼疾病和非骨骼并发症有关。
在此,我们总结了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领域关联的证据和研究进展,以及对未来可行性的展望。
维生素D被肝脏25-羟化酶代谢,再由肾1a-羟化酶转化为其活性形式,1,25二羟基D3或骨化三醇,与VDR在不同组织中发挥作用[1]。
VDR是一种核受体,起转录因子的作用,大部分活性受配体1,25(OH)2D调控,VDR广泛分布于不同细胞系中,影响多种信号途径,包括调节骨和钙的稳态、炎症、细胞免疫、细胞周期进程和凋亡[2]。
维生素D的大部分营养需求(80%~100%)来自皮肤对紫外线的辐射,小部分来自天然含有或维生素D强化剂[3]。
据估计,维生素D缺乏症的患病率占总人口的30%~50%,研究发现在各慢性病之间,维生素D缺乏扮演了重要角色[1]。
1 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物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调节与心血管相关的基础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和分化、凋亡、氧化应激、膜转运、基质稳态和细胞粘附[4]。
维生素D通过增加活性氧和G蛋白RhoA的产生,抑制细胞内葡萄糖转运体所需的通路从而发生代谢综合症[1]。
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n =240),Roy等指出,严重维生素D缺乏与调整危险因素后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有关。
类似研究结果被纳入了包括18 225名参与者在内的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中,在10年的随访中,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参与者患心肌梗死的风险约为对照组(低维生素D水平)的一半。
如何预防小儿维生素D缺乏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浅谈美国儿科学会维生素D摄入量新指南

第7卷第6期2005年12月中国当代J乙科杂志ChinJContempPediatrV01.7No.6Dec.2005・临床经验・如何预防小儿维生素D缺乏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浅谈美国儿科学会维生素D摄入量新指南向伟1,丁宗一2,郑维3,蒋湘玲1(1.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海南海口570311;2.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研究室,北京100045;3.美国芝加哥大学医院胃肠营养科,美国芝加哥60637)[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8—8830(2005)06—0530—03维生素D(vitaminD)缺乏性佝偻病(以下简称佝偻病)系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骨骼钙化不良而致骨骼病变,多见于婴幼儿,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1o。
研究表明在出现佝偻病典型临床表现之前,患儿可出现长达数月的维生素D缺乏。
佝偻病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近年来佝偻病的发生率明显回升心J。
2003年4月,美国儿科学会提出了预防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摄人量新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其基本点是预防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所有的婴儿、儿童、青少年每天维生素D摄人量不低于200IU,母乳喂养儿亦应常规补充维生素D,不推荐日光浴作为预防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的手段‘3。
1维生素D缺乏与佝偻病的定义佝偻病是指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所造成的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营养代谢性疾病。
维生素D缺乏系指体内维生素D含量不足。
维生素D缺乏与佝偻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维生素D缺乏先于佝偻病的发生,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的最终阶段。
41;二是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仅仅影响钙磷代谢,而且具有广泛的生理和病理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细胞生长和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如影响免疫、神经、生殖、内分泌、上皮及毛发生长等。
维生素D不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是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结合而发挥作用的。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临床意义论文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意义,促进临床合理应用。
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对该药物药理作用、血药浓度安全范围、临床应用现状等予以阐述。
结果维生素d受体(vdr)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除了调节人体钙磷代谢和骨质钙化外,对全身各组织细胞都有广泛作用,与多种重要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25(oh)d3血浆浓度只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在预防治疗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其血浆浓度的低下又预示者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结论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无论在药理学、治疗学还是临床诊断方面有着广泛而重要的意义。
25(oh)d3血药浓度检测纳入常规医学检查指标有助于临床疾病诊断和预防及个体化给药。
【关键词】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血药浓度;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维生素d(vd)有了更多的认识,vd是所有生物活性物质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成员,具有多种作用。
它是维生素,但本质上是激素,还可能是细胞因子[1] vd是来源于食物的必需营养物,而且人体需要量非常小,所以说它是维生素。
它主要是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从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而来,然后随血液运行到全身发挥作用,所以属于类固醇类激素。
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具有更广泛的生理作用,除了调节钙磷代谢外,还具有抗增殖、抗分化、调节细胞凋亡、介导免疫反应、调节多种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调节造血组织造血的作用。
这些功能是vd的类似物骨三醇(1,25-(oh)2d3)通过与具有vd受体(vdr)的细胞相结合并经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而起作用的。
这些肾外来源的骨三醇,作用于细胞周围的某一部位,所以按照其作用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细胞因子。
无论如何,vd及其类似物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更加科学合理使用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课题。
1 vd的来源与生理作用1.1 vd的来源 vd主要以vd3和vd2两种形式存在,他们在体内发挥相似作用,其中vd3占绝大部分。
维生素D和子宫肌瘤-文献和新概念的回顾

维⽣素D和⼦宫肌瘤-⽂献和新概念的回顾微创腔镜概要本⽂详细介绍了⽬前关于维⽣素D及其受体在⼦宫肌瘤(UFs)⽣物学和管理中的作⽤的知识。
作者提出了该领域未来步骤的想法。
使⽤以下关键词在PubMed中进⾏⽂献检索:“⼦宫肌瘤”和“维⽣素D”。
已经讨论了2002年1⽉⾄2018年4⽉以英⽂出版的现有研究结果。
维⽣素D是⼀类类固醇化合物,对⼈体的许多部位有很强的影响。
据信这种维⽣素可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抑制⾎管⽣成,并刺激细胞凋亡。
如今,维⽣素D缺乏症被认为是UF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在许多研究中,维⽣素D似乎是抗UF的强有⼒因⼦,导致肿瘤细胞分裂的抑制和其⼤⼩的显著减少,然⽽,该化合物及其受体在UF的病理⽣理学中的确切作⽤尚不完全清楚。
根据现有研究,维⽣素D及其类似物似乎是有前途的,有效的,低成本的化合物管理UF及其临床症状,维⽣素D的抗肿瘤活性在UF⽣物学中起着重要作⽤。
维⽣素D和选定的抗UF药物之间的协同作⽤是⼀个⾮常有趣的问题,需要进⼀步研究。
关于维⽣素D对UF⽣物学的⽣物学效应的进⼀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维⽣素D制剂(单独或作为联合药物)可能成为与UF作⽃争的新⼯具,具有额外的有益多效性。
1.简介⼦宫肌瘤(UF)是单克隆的良性肿瘤,其源⾃⼦宫的平滑肌细胞并且主要位于⾻盆中。
它们是⼥性⽣殖道最常见的病理之⼀。
UF发⽣在所有⼥性的5-70%[1,2,3,4],并且在选定的⼈群中发展,以年龄和种族为主要风险因素[3,4]。
UF在育龄妇⼥中更为普遍,并且在青春期前的⼥孩中没有观察到,表明肿瘤起源取决于激素的变化[1,2,5]。
⼴泛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与UF发⽣率较⾼有关的⼏个因素,但数据不⼀致且相互⽭盾[3,6]。
在最近发表的系统评价中,Stewart等⼈强调了增加UF发病率的因素,包括:⿊种⼈,体重指数(BMI)升⾼,年龄,绝经前状态,⾼⾎压,阳性家族史,⾃那时起最后的劳动⼒,⾷品添加剂和⾖浆的消费[3]。
维生素D及受体基因多态性的非经典作用研究进展

维生素D及受体基因多态性的非经典作用研究进展侯丽君;亓文波【摘要】维生素D经体内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VD3,与骨矿物质代谢密切相关,以调节钙磷代谢作为经典作用.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维生素D还有重要的非经典作用如影响葡萄糖的代谢、影响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影响细胞免疫功能等.国内外大量研究已阐明了维生素D与糖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仍有尚无定论的问题.本文将综述维生素D受体(VDR)结构、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11【总页数】4页(P874-877)【关键词】维生素D;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糖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作者】侯丽君;亓文波【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16;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维生素D经体内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VD3,与骨矿物质代谢密切相关,以调节钙磷代谢作为经典作用。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维生素D还有重要的非经典作用如影响葡萄糖的代谢、影响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影响细胞免疫功能等。
国内外大量研究已阐明了维生素D与糖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仍有尚无定论的问题。
本文将综述维生素D受体(VDR)结构、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维生素D代谢及其生物学作用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属于类固醇激素。
维生素D一开始在皮肤中由原维生素D3通过非酶方式转化为前维生素D3而生成。
由于少数食物含有大量的维生素D,所以仅有30%维生素D可从膳食摄入中得到[1];维生素D可在脂肪组织中贮存。
皮肤合成或膳食摄入的维生素D都需经两次羟化过程才具有生物学活性,先在肝脏中由25-羟化酶转化为25-(OH)VD3,再在肾脏中经1-α羟化酶转化为1,25-(OH)2VD3,后者为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它与VDR有较高的亲和力。
维生素D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类视 黄醇 受体 及 甲状腺 素受 体 的沉 默调 节 子 ( s i l e n .
c i n g me d i a t o r o f r e t i n o i d a n d t h y r o i d r e c e p t o r ,
S MR T) 、 核 内共 抑 制 子 ( n u c l e a r c o r e p r e s s o r ,N c o R) 等共 抑制 因子 结合 抑制靶 基 因转 录。1 , 2 5 ( O H) : D , 与V D R结 合后 引起 受体构 型改 变和 磷酸化 , 共 抑制
V D R还 参 与 了 某 些 基 因转 录 的抑 制 性 调 控 。
胞( 如心肌、 血管、 单核细胞 、 皮肤等 ) 的1 0 【 一 羟化酶
进 一步将 2 5 . 羟维生素 D 转 变 为维 生 素 D 的 活性 形式 , 即1 , 2 5 - 二羟 维 生 素 D ( 1 , 2 5 ( O H) D 3 ) 或钙 三醇( c a l c i t r i o 1 ) 。最 终 1 , 2 5 ( O H) D 和 2 5 一 羟 维 生
m i n D i n t e r a c t i n g r e p r e s s o r ) 之 间 的相 互 作 用 诱 导 基 因转录。当 V D R结 合 配 体 后 , n V D R E介 导 V D R / R X R与 V D I R之 间的相互 作 用引起 辅助 激活 因子解
R 3 3 1 中图分 类 号
维 生素 D是一 种重 要 的类 固醇 激 素 , 在 体 内有 广 泛 的生物 学效 应 。 除 了调 节 钙 磷 代 谢 , 越来 越 多 的研究证 实 维 生 素 D 还 参 与 了 免 疫 调 控 、 物 质 代
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在肿瘤发生与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临
・
床
军
医
杂
志
76 ・
C NI AL J LI C OURNAL OF MEDI Ak OF C R C FI E
第 3 0卷 第 4期 20 0 2年 8月
维 生 素 D 及 其 衍 生 物 在 肿 瘤 发 生 与 治 疗 研 究 中 的 应 用
胞 上 有 中 等 程 度 的 VD 表 达 , 随 低 分 化 而 表 达 消 R 并 失 。 无 V l DR 基 因 表 达 的 细 胞 没 有 维 生 素 D 诱 导 的 凋 亡 作 用 。从 以 上 的 证 据 中 可 以 得 出 维 生 素 D 有 抑 制 乳 腺
Ya。 【 等人 检 测 了 不 同分 期 结 肠 肿 瘤 患 者 血 清 中 rn7 J 2 . , , 5D 5D3 1 2 . 3和 甲状 腺 激 素 (r ) FT 的水 平 , 与 健康 人 H 并 对照 相 比较 , 据 T 依 NM 分 期 法 将 患 者 分 为 I, , , Ⅱ 医大 学 十 四 队 , 西 西 安 陕
7 0 3 ; 第 四 军 医 大 学 西 京 医院 病 理 科 , 西 西 安 10 2 2 陕
70 3 ) 1 0 3
关 键 词 : 生 素 D; 瘤 ; 瘤 治疗 维 肿 肿
中 图 分 类 号 : 7 .4 R7 .3 R 3 5 R9 7 2 3 2 1 7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3 2 ( 0 2 0 —0 60 1 7 —8 6 2 0 ) 40 7 .3
期 。 所 有 患 者 血 样 在 确 诊 时 已 取 出 。 2 . 3通 过 用 稀 释 5D
癌 的 作 用 , 此 种 作 用 是 依 赖 于 维 生 素 D受 体 的 。所 以 而 维 生素 D受 体 的 基 因 产 物 势 必 会 影 响 到 乳 腺 癌 的 发 生 。 崔 静 等 5在 研 究维 生 素 D受体 基 因 的多 态 性与 乳 腺 癌 的 1 j 关 系时 , 收集 8 6名 乳 腺癌 息 者及 1 4名 对 照 , 聚合 酶链 3 用 反 应 限制 性 片断 长 度 多 态 性 方 法 , 维 生 素 D 受 体 基 因 在
维生素D在系统性血管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维生素D在系统性血管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近年来,维生素D(VD)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关于VD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及其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K)、白塞病(BD)、巨细胞性动脉炎(GCA)等系统性炎症性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标签:VD;免疫调节;TAK;BD;GCAVD是人类生命必须的营养素之一,机体通过自身合成及从食物中获取,体内的VD先后在肝和肾中进行两次羟基化,形成它的活性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
1,25-(OH)2D3与细胞核内的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诱导与由视黄酸激活的X受体的异二聚化,再与响应VD的基因启动子区域中特定DNA序列元件(VDRE)结合,诱导或抑制基因转录,从而调控许多蛋白质的合成,发挥VD的免疫调节作用[1]。
除非特指,下文中所述VD均指1,25二羟维生素D3。
1 VD的免疫调节作用1.1 VD对固有免疫的调节作用(1)VD对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
VD对单核巨噬细胞的调节是其免疫调节作用的核心部分。
VD与单核细胞的VDR结合,上调CD14的表达,而感染后阶段又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下调TOLL样受体2(TLR2)和TLR4的表达[2]。
Ojaimi等发现,VD缺乏患者只有当VD水平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刺激TLR2表达增加,而当无感染者VD水平较低时,TLR2的表达下降、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细胞介素(IL)-6表达增加。
VD还能使单核细胞处于低反应的状态,可能在感染后期起到阻止过度炎症反应的作用。
另一方面,VD可促进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增加巨噬细胞表达抗菌肽,增强巨噬细胞趋化和识别、吞噬、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VD还可以下调单核细胞铁调素的表达,减少细胞中的铁浓度,限制病原体在细胞中的增殖。
(2)VD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VD可以抑制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同时又能阻止幼稚树突状细胞向成熟树突状细胞分化[3],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
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关系的研究进展

测月份对 25(OH)
D 水平的影响却是显著性的(
F
=37.
068,
P =0.
000).上述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
可能与不同地区、不 同 种 族、不 同 研 究 对 象、不 同 检
测方法以及 维 生 素 D 缺 乏 或 不 足 的 判 断 标 准 不 同
等有关.
3 维生素 D 与 PE 的关系
妊娠期维生 素 D 缺 乏 不 但 影 响 孕 妇 骨 代 谢 状
3%
[ ]
于妊娠早期(均 P <0.
05).此 外,程 莱 等 20 通 过 混
合线性模 型 固 定 效 应 检 验 分 析 孕 期 和 月 份 对 孕 妇
25(
OH)D 水 平 的 影 响,发 现 孕 期 对 孕 妇 血 清 25
(
OH)
D 水平无显著影响(
F =3.
173,
P =0.
075),检
水平 <30ng/ml是 PE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重缺乏)高达 75.
38% ,不 足 率 为 20.
74% ,尤 其 是 贫
l
vedi
nr
egu
l
a
t
i
ngc
a
l
c
i
umandpho
spho
r
usme
t
abo
l
i
smand
ma
i
n
t
a
i
n
i
ngbonehe
a
l
t
h.Pr
e
e
c
l
amps
i
ai
saspe
特发性高钙尿症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特发性高钙尿症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王少刚;刘继红;胡少群;叶章群【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03(013)004【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高钙尿症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筛选36例特发性高钙尿症患者,采用PCR-RFLP法检测其VDR基因的Taq1、Apa1 、FokⅠ多态性,并分析其与特发性高钙尿症的相关性.结果:特发性高钙尿症组与健康组之间,启动子Fok Ⅰ等位基因各基因型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基因型为ff 型者24h尿钙含量显著高于同组的其它基因型(P<0.05).Apa1、Taq1基因多态性在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特发性高钙尿症与VDR基因启动子Fok1等位基因多态性有关,而与VDR基因Apa1和Taq1多态性无关,ff型等位基因有可能成为特发性高钙尿症的遗传标志基因.【总页数】4页(P4-6,9)【作者】王少刚;刘继红;胡少群;叶章群【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泌尿外科,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8【相关文献】1.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相关性 [J], 张凤丽;王鸥;邢小平;李梅;孟迅吾;周学瀛2.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多态性与特发性早产的相关性 [J], 蔡蔚;沈小雅;朱宝平;潘石蕾3.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和Taq 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的关系 [J], 朱晨曦;叶章群;陈志强4.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J], 张凤丽;王鸥;邢小平;李梅;孟迅吾;周学瀛5.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Ⅰ和Apa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特发性低枸橼酸尿症关系的研究 [J], 朱晨曦;叶章群;刘冠林;吴钉;邹义华;陈志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 :570311 海口 ,海南省哥大学医院胃肠营养科 (郑维)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542 ·
一 、维生素 D 及维生素 D 受体 VitD 1922 年发现并命名 。VitD 除肠道吸收外 ,皮肤合 成也是重要来源 ,VitD 在肝脏和肾脏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 其活性形式 1 ,252(O H) 22VitD3 [2 ] 。 VitD 不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 ,而是通过与维生素 D 受 体 (vitamin D receptor ,VDR) 结合而发挥作用的 。VDR 的配 体为 1 ,252(OH) 22D3 ,受体与配体相结合形成激素2受体复合 物 ,再与细胞核的 VitD 反应元件相结合 ,激活或抑制含有 VitD 反应元件的基因 ,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3 ,4 ] 。 VDR 属于甲状腺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核受体超家族 成员 ,VDR 基因已经被克隆 ,人 VDR 受体基因位于第 12 染 色体长臂 q13214 区 ,含有 11 个外显子 , ⅠA 、ⅠB 、ⅠC 编码 51U TR 区参与 VDR 转录 ,VDR 基因与其他核受体基因类 似 ,含两个锌指 ,不同的是 VDR 基因存在第 5 号外显子 。 VDR 基因存在多态性 ,常见的多态性有 2 号外显子的 Fok Ⅰ 位点 。研究发现 VDR 能在多达三十个不同组织和细胞中 表达[4 ] 。 二 、维生素 D 、维生素 D 受体生理作用 研究发现 VitD 具有广泛的重要的生理功能 ,除调节体
中华儿科杂志 2004 年 7 月第 42 卷第 7 期 Chin J Pediatr , J uly 2004 , Vol 42 , No. 7
·541 ·
维生素 D 及其受体与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
·综述·
向伟 丁宗一 郑维
维生素 D (Vitamin D ,VitD) 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儿童健康 具有重要意义 ,VitD 缺乏性佝偻病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 四病之一[1 ] 。临床发现 VitD 缺乏性佝偻病除骨骼病变外 , 同时可影响神经 、肌肉 、造血及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1 ] 。 近年来对 VitD 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
淋巴细胞的活性 。此外 ,1 ,252(OH) 22D3 提升巨噬细胞细胞 毒作 用 , 阻 滞 中 性 粒 细 胞 arachidonic 酸 释 放[3 ] 。因 此 1 , 252(OH) 22D3在感染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
研究发现 ,60 %以上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 252(OH)2D 水平低于 50 nmol/ L ,16 %的患者低于1215 nmol/ L ,活动期 患者降低更明显[19 ] 。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应用 VitD 制 剂能减少 IL21 、IL26 、IL212 和 TN F 的合成 ,明显抑制疾病的 活动 性 , 作 用 与 剂 量 有 关 , 1 μg 1 α2VitD 疗 效 不 佳 , 2μg1α2VitD或较大剂量的 VitD 和 252(OH)2D 治疗则能明 显缓解患者疼痛 ,伴随血 C 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3 ,20 ] 。
预防营养性佝偻病 ,一是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二是应 认识到常规补充 VitD 的重要性 。2003 年美国儿科学会提 出了关于预防佝偻病和 VitD 缺乏 ,小儿 VitD 摄入量新的指 南 ,推荐所有婴儿 (包括纯母乳喂养儿) 在生后的前 2 个月内 VitD 摄入量每天至少为 200 IU ,这个推荐量也适合于所有 的儿童青少年[9 ] 。
特殊作用
抑制γ干扰素生成 ,通过 IL26 抑制 IL21 生成 生成神经生长因子 ,neurotrophin23 白血病抑制因子 分化 分化 子宫发育 细胞生长下降 表面活性物质 TRH 受体 TSH 活性下降 胰岛素分泌 folliculogenesis 和细胞生长下降 A 型心钠素下降 脂蛋白酯酶 细胞生长下降 (c2fos ,c2myc 下降) 分化 (p21 ,p27 ,Mad21) 细胞凋亡 (Bcl22 下降)
三 、维生素 D 及其受体的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 VitD、VDR 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而且在 人类疾病发生和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 (一) 佝偻病和骨质疏松 VitD 与佝偻病及骨质疏松的关系无疑是最引人注目 的 ,近年来美国儿童佝偻病发生率明显回升[6 ] ,同时佝偻病 在其他人群中 ,如年轻人 、中年人和老年人已很常见 ,如在波 士顿 18~29 岁医务人员中 ,冬末约有 36 %的人患有 VitD 缺 乏症[7 ] 。 佝偻病 、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家族性 ,有人推测可能与 VDR 基因有关 ,研究表明 VDR 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 、骨质 疏松 、高甲状旁腺血症相关联[2 ,3 ] 。佝偻病儿童 ff 基因型检 出率较低 ,FF 基因型较高[8 ] 。 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组织 12α(OH) 酶活性
分类 免疫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血液系统 上皮
内分泌系统
肌肉 脂肪 其他
表 1 维生素 D 及维生素 D 受体位点及其作用
1 ,252(OH) 22D3 靶组织或细胞
单核2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 ( Th1) 脊神经根 ,神经胶质细胞 ,海马
皮肤上皮/ 角化细胞 毛囊 女性生殖道 乳房 、前列腺 、结肠上皮 肺 甲状旁腺 甲状腺 胰腺β细胞 卵巢 心肌 脂肪组织 多发的细胞及癌细胞株
内钙磷平衡外 ,还影响免疫 、神经 、生殖 、内分泌 、上皮及毛发 生长等 ,故有学者认为 VitD 是一种激素而不是维生素[2 ] ,称 之为 VitD 内分泌系统 。VitD 及 VDR 靶位点及其作用见表 1[4 ] 。VDR 基因剔除鼠 ( VDR 裸鼠) 的问世为研究 VitD 及 VDR 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手段 ,VDR 基因剔除鼠杂合子表 型正常 ,纯合子表型与遗传性低钙血症性抗 VitD 佝偻病临 床表现极其类似 ,不仅有低骨密度 、低钙血症 、低磷血症 、高 甲状旁腺素血症 、1 ,252(OH) 22D3 10 倍升高 、24 ,252(OH)22D3 明显降低 ,而且出现脱发 、高血压 、免疫异常 、肿瘤等[5 ] 。
中华儿科杂志 2004 年 7 月第 42 卷第 7 期 Chin J Pediatr , J uly 2004 , Vol 42 , No. 7
降低 ,导致肾性佝偻病和继发性高甲状旁腺素血症 。假性 VitD 缺乏性佝偻病与 12α(OH) 酶基因缺陷有关 ,其基因缺 陷位点与人类 12α(OH) 酶在染色体上的位点一致 ,克隆鼠的 12α(OH) 酶 P450 cDNA 也证实了这一点[4 ] 。人类 VDR 基因 缺陷所致的遗传性低钙血症性抗 VitD 佝偻病表型特征不仅 有佝偻病表现 ,如严重的下肢弓形 、身材短小 ,且常表现秃 头 ,提示 VDR 与毛发生长有关[4 ] 。
VDR 多态性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联 。与对照组 比较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 Bsm Ⅰ多态性 、自身免疫性肝 炎与 Fok Ⅰ多态性明显相关 ,此有助于明确自身免疫性疾病 复杂的免疫耐受的机制[24 ] 。
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病患者血清 252(OH)2D 水平明显降低 ,在 IL210 基因剔除鼠动物模型 ,如合并 VitD 缺乏 ,能自发出现与人类炎症性肠病类似的症状 ,如腹泻 、恶 液质等 ,死亡率很高 ,补充 VitD 明显改善[3 ] 。VDR 基因多 态性研究发现 ,与对照组及溃疡性结肠炎比较 ,克隆病患者 8 号 外 显 子 352 密 码 子 Taq Ⅰ多 态 性 ( 基 因 型“tt ”) 明 显 增高[25 ] 。
(四) 1 型糖尿病 VitD 与胰岛素功能密切相关 ,其活性下降导致胰岛素 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减少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黑色皮肤的亚 洲移民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发病率比英格兰白种人要高 4~5 倍 ,动物实验表明 VitD 参与 NOD 鼠糖尿病的进展 。 VDR 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 ,At 、Bt 增加 1 型糖尿病的危险 性 ,而 A T 和 at 则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提示 VDR 可能是糖尿 病易感基因 。其机制考虑与 VDR 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因免 疫紊乱在 1 型糖尿病发病中有重要作用[26 ] 。有人发现 1 型 糖尿病患儿 VDR 基因多态性未发现明显改变 ,但糖尿病女 童 Apa Ⅰ、Bsm Ⅰ和 Tru Ⅰ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27 ] 。 (五) 肿瘤 1 ,252(OH) 22D3 对细胞健康是极其重要的 ,不仅调节细 胞生长和分化 ,而且影响细胞凋亡 、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 。 流行 病 学 资 料 发 现 癌 症 的 发 生 与 预 后 同 VitD/ 1 , 252(OH) 22D3的水平及 VDR 基因多态性相关联 。生活在高 纬度地区的人癌症 (如结肠 、乳腺和前列腺癌等) 的发生率及 死亡率较高 ,并且发现 1 ,252(OH) 22D3 ≥20 ng/ ml 的正常成 人 ,结肠癌的危险性减少一半以上 。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能表 达 VDR ,1 ,252(OH) 22D3 在能抑制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细胞的
(二) 心血管系统 1. 高血压 :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 VitD 与血压呈负 相关 ,血压升高或高血压的检出率与纬度呈线性相关[10 ] ,冬 天血压较夏天为高 ,血浆 1 ,252(OH) 22D3 水平与血压呈负相 关[11 ] ,应 用 紫 外 光 及 VitD 治 疗 能 降 低 高 血 压 患 者 的 血压[12 ] 。VitD 与血压相关联的机制尚不清楚 。有人认为与 VitD 影响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关 ,新近研究表明其可能与 肾素2血管紧张素系统密切相关[13 ] 。VitD 水平与血浆肾素 活性呈负相关 ,应用 1 ,252(OH) 22D3 治疗能降低血浆肾素活 性及血 管 紧 张 素 Ⅱ水 平 , 降 低 血 压 和 延 缓 心 脏 肥 厚 。在 VDR 基因剔除鼠 ,肾脏肾素 mRNA 和蛋白质水平增加 ,血 浆血管紧张素 Ⅱ含量增加 ,但肝脏的血管紧张素原表达不 变 ,提示 VitD 可能是肾素表达的负性调节子[14 ,15 ] 。有研究 表明 VDR 基因剔除鼠心脏 A 型心钠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 VitD 下调其表达 ,心钠素影响水盐代谢和血压 ,此也证实 VitD 与血压相关 。 2. 冠心病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血浆 252(OH)2VitD 水平 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呈负相关[3 ] 。与静坐生活方式比较 ,体 育锻炼增加血 252(OH)2VitD 的含量[16 ] ,不饱和脂肪酸饮食 能减少血清 1 ,252(OH) 22D3 与 VitD 结合蛋白的结合 ,故具 有生物活性的 1 ,252(OH) 22D3 含量相对增加[3 ] 。研究表明 IL26 、TN F2α与 252(OH)2VitD 呈正相关 ,1 ,252(OH) 22D3 抑 制 IL21 、IL26 、IL212 和 TN F 的合成[17 ,18 ] 。此可能为 VitD 与冠心病相关的机制之一 ,因冠心病是一种低度系统性慢性 炎症性疾病 。 (三) 免疫调节与免疫性疾病 VitD 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1 ,252(OH) 22D3 促使单 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为机体第一道非特异性免 疫防线 。巨噬细胞含有 1α羟化酶 ,能促进 1 ,252(OH) 22D3 的合成 ,反过来 ,局部 1 ,252(OH) 22D3 增加又能提升巨噬细 胞酶的活性[3 ] 。1 ,252(OH) 22D3 能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 ,减 少细胞表面 MHC2 Ⅱ分子 ,减少巨噬细胞对淋巴细胞抗原特 异性活性 。抑制 Th22 细胞 IL22 、IL26 的产生及 T 细胞增 生 ,抑制 GM2CSF、γ干扰素的产生和细胞毒及自然杀伤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