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康复期的治疗与管理
康复训练
在病情稳定后,患者需要进行康 复训练,如肢体功能训练、语言 康复等,以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调整生活方式
患者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 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等,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风 险。
定期复查
在康复期,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 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 出现的问题。
分类
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如冠心 病)和出血性(如脑出血)两大类, 根据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表现 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 高,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 死因之一。
死亡率
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 较高,每年有大量患者因 此病去世。
地域差异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 异,与地区经济发展、生 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干预。
心脏检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检查,及早发现心脏异常并进
行干预。
药物治疗与控制
降压药
对于高血压患者,根据 医生建议使用降压药物 ,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
内。
降脂药
对于高血脂患者,根据 医生建议Fra bibliotek用降脂药物,降低血脂水平。
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冠心病、脑梗死等 患者,根据医生建议使 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
戒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限 制饮酒量,男性每天不超过25克酒精,女 性每天不超过15克酒精。
定期健康检查
01
02
03
04
血压监测
定期检测血压,了解血压状况 ,及早发现高血压并进行干预

血脂检测
定期检测血脂水平,评估血脂 状况,及时发现高血脂并进行

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总结及实践

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总结及实践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方案
高危人群
加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严格控制危险因素。
中危人群
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辅以必 要的药物治疗。
低危人群
以健康教育为主,提高自我保 健意识和能力。
特殊人群
如老年人、孕妇等,根据具体 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
04
实践经验分享
成功案例介绍
个案一
患者A,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 的调整,成功降低了血压和血脂水平,减少了心脑血管病 发作的风险。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确定了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
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提出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筛查等多方面的防治措施。
验证了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验证了上述防治措施在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 死亡率方面的有效性。
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防 治措施总结及实践
汇报人:XX 2024-02-03
目 录
• 引言 • 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 • 防治措施总结 • 实践经验分享 •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总结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防 治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背景
心脑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 公共卫生问题,具有高发病率、 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加强防治知识宣传
利用媒体、社区等渠道,广泛宣传心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提高公 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05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发病率和死亡率
通过统计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评估防治措施的总体效果。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第一篇: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XX市XX区20年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分析报告背景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全球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恶性肿瘤而跃居世界第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世界卫生报告,世界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口的30.3%。

在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

据卫生部统计,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病(193/10万,其中脑血管病113/10万、心血管病80/10万)。

目的随着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解无锡崇安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 以便加强预防, 现对2011年心脑血管疾病资料进行分析。

工作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社会资源消耗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推动我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根据《XXXX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区卫生局组织专家技术组制定了《XX区心脑血管疾病登记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目前已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

辖区各医疗机构发现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每月报告一次,辖区内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100%,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报告发-1-病率不低于死亡率。

方法全区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统一使用报告卡进行报告,一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收集、登记、核对、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疾控中心下发的报病卡后审核并确认;所属医院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所有新发门诊、急诊和住院病人的发病、死亡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区统计局提供的20年常住人口数。

内容:包括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出生日期、发病日期、诊断日期、诊断医院等。

质控与评价:疾病诊断根据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进行,报告病种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未分型卒中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

心脑血管病事件报告

心脑血管病事件报告
满分( 10分)
心脑血管病事件报告
12/23
考评形式 (1)
相关资料查阅:
— 相关文件(开展监测依据)
— 相关工作统计
- 有工作计划、规章制度、总结及质量控制统计等。
- 各种原始资料(汇报卡,数据库,报表)、统计资料 分类管理,符合档案管理要求。 - 有定时例会、有与相关机构协调工作统计、培训记 录等。 - 有质量控制统计。
心脑血管病事件报告
2/23
脑卒中、冠心病死亡率比较(1/10万)
国家 美国 英国 俄罗斯 中国
脑卒中 31.7 51.2
131.0 123.2
冠心病 115.0 135.2 203.2 36.2
心脑血管病事件报告
3/23
脑卒中诊疗定义
脑出血(脑实质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死
血栓形成性梗死 栓塞性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I21.304)
冠心病猝死(I46.101)
脑卒中(I60-I66)( 指:脑出血、脑梗 死、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 出血)
并用ICD-10 进行编码。
心脑血管病事件报告
16/23
内容和方法(规范)
汇报方法和方式:建立脑卒中和心肌 梗死病例登记汇报网络;采取卡片 和/ 或 网络汇报方式。有条件地域从医院 信息管理系统(HIS)抽取相关信息。
一个患者在某时段可发生多起事件 事件时间概念: 28天(MONICA标准)
心脑血管病事件报告
9/23
示范区考评
搜集辖区内全部医疗机构汇报心脑 血管事件
— 包含全部医疗机构 — 建立监测网络 — 搜集心脑血管事件
每年分析监测数据并撰写监测分析 汇报
心脑血管病事件报告
10/23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

毕业论文---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 精品

心血管疾病目前发病现状的调研与防治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脏及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又称之为循环系统的疾病。

主要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疲劳等。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现已取代感染、肿瘤、饥饿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对健康危害极为严重【1】。

掌握心血管疾病发病现状和特点,采取相应控制对策尤为重要。

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它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活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国民体质的水平。

1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与特点1.1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

据国家卫生部门调查统计:2004年,中国十八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百分之十八点八,有260余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天大约有7000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但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的人仅占总患者总数的30.2%,而真正得到有效控制的人仅占6.1%【2】,中国内地目前高血压患者呈快速增长势头,已达到一亿六千万人。

估计到2015年,几乎有2000万人将死于心血管病,主要死于心脏病和中风。

预计它们将继续成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数据,2006年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病(193/10万,其中脑血管病113/10万、心血管病80/10万),预计到2008年,该比例将占总死亡人数的36%。

2006年我国心血管病病死率为183.7人/10万,2008年为241.0人/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27%【3】,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的首位,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同时我国每年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已经达到1300亿元,与1993年统计数据比较增加了约7倍。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调查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调查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调查报告作者:陈斌(陈艳华.刘泽辉.郭晓勇.滕运峰.李军)指导老师:李庆利一、调查的背景、意义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严重危害到了我们人类的生命健康,由于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来说,心脑血管疾病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

虽然目前的医学已经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了一定的治疗手段,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我们健康的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自己的发病特征,那就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以及多并发症。

在我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已经达到了2.7亿人之多。

近几年我国患心脑血管病人群日趋增多,且趋于年轻化,据专家统计死于心脑血管病人数达1200万。

心脑血管病早期防治研究在世界医学尚是空白,心脑血管疾病经医院检查出来已经成器质病变。

西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也是缓解不能根治。

早期心脑血管病,中医通过四诊即诊断出来。

《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古代医学家认为,脸部五色反应脏腑功能盛衰,《素问.经络论》说:“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中医四诊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汉唐,成熟于明清。

“有诸内必形诸外”现代美容界认为,紫外线对人体危害,造成色素沉着,红血丝,大红脸等。

在我国众多的死亡病例中,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高达300万人,已经超多了死亡总数的50%,并且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幸存者中,有75%的患者已经丧失了运动能力,并且有超过40%的患者成为了重残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也非常的高。

脑中风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复发的人超过了30%,出院后五年内复发的患者超过了55%。

并且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状况,脑中风患者的复发率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1倍之多。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及时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让它不再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由此,也引开了此次调查的必要性。

二、调查地点北方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南方以浙江沿海城市为例。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知识专项讲座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知识专项讲座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知识专项讲座一、内容简述首先我们要知道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朋友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面临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这场讲座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如何预防和改善这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会简单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与我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哪些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

然后我们会学习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这部分的内容会包括如何通过饮食调整、运动、药物等方式来防治疾病。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事情,只要坚持就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实这跟现代的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过度的工作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脑血管健康。

不良饮食带来的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三高现象频发,都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所认识,并积极采取行动来预防和控制其发生。

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愉快的心情去享受美好的生活。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二、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心脑血管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影响我们心脏和脑部血管健康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还有年龄等因素。

这些疾病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而且危害很大,有时甚至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重视心脑血管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比如我们可以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吸烟不饮酒或少饮酒、合理饮食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其实都是我们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保障。

接下来我们还会详细介绍其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和知识。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守护我们的心脑血管健康!1. 心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心脑血管疾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但是对于它的具体定义,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清楚。

心脑血管疾病调查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调查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调查报告为了落实国家卫生部关于做好预防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提高中老人身体素质的精神,要求各级部门踊跃参加,对此北海市奥力源运动营养科学研究所,积极响应,现根据本市中老年人的生活、学习、身体情况,作出如下普查实施方案:一、实行中老年人的健康知识问答1、召开中老年亲身交流会,主题是“健康长寿,人人幸福”。

2、开展为中老年人健康“心脑血管疾病”义诊。

3、实行中老年人健康资料档案。

二健康相关知识问答1、全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2002年300万人,2003年340万人,2004年360万人,2005年380万人2、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2002年约950万人,2003年约920万人,2004年约1000万人3、什么是高血压?指人体血压高于临界正常值的称为高血压。

4、什么是高脂血症?指血液中脂类物质分泌过高,即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过高或过低的一种全身代谢异常。

5、什么是高粘血症?指是由于一种或几种血液粘滞因子升高,使血液过度粘稠,血流慢所造成的。

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症。

6、什么是栓塞?是心脏或血管内已形成的血栓脱落,顺血流堵塞其他重要脏器血管的综合症。

7、什么是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脂质物质含量过高。

8、什么是血栓?是流动的血液在血管腔内或心腔内发生凝固而形成的血凝块,其堵塞血管腔后可引起血管内血流明显减少,甚至完全中断的一组疾病。

9、什么是正常血压?指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10、什么是血脂?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统称为血脂。

血脂的正常值:总胆固醇小于5.20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3.12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于1.04毫摩尔/升、甘油三脂小于1.70毫摩尔/升11、高粘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头胀、耳健忘、眩晕、乏力、倦怠、肢体麻木等。

(2)、眼部症状:有视力减退、视物模糊,严重者可失明。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一、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心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

近30年来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卒中和周围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提前。

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990年以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心血管病死亡率和死因构成比均居首位。

2015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为264.84/10万和298.42/10万;心血管病死因构成比分别为42.61%和45.01%[2,3]。

全国33个省监测资料[4]显示,2013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372.4万,比1990年增加46%,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人数分别增加91%、143.3%和18%;根据生命损失年估计,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我国人群死亡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国早期流行病学研究[5,6]表明,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率较低,而卒中发病率较高。

冠心病、卒中发病率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总趋势为北方高于南方。

近年来一些地区监测报告显示,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仍在增高,而出血性卒中发病率有所下降[7,8,9];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也在持续增高,且中青年男性增幅较大[10,11]。

2012-2013年全国卒中流行病学调查(NESS-China)[12]显示,20岁以上人群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246.8/10万人年,估计我国每年新发卒中人数2 400万。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2],目前主要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

二、我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自1980年以来,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和医疗费用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增加迅速。

2015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数1 887.7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12.87%。

2015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住院费用中,急性心肌梗死153.40亿元,颅内出血为231.99亿元,脑梗死为524.26亿元。

浅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浅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浅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摘要】在当前社会,人类生活质量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铺天盖地的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最为致命,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每死亡 3人中,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病症。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仍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老年人涉及心血管疾病的有冠心病占19.6%,接近五分之一,高血压 12.9%,心率失常 7.o%,脑供血不足 5.6%,3项疾病累计占到 45.1%。

心血管疾病危害巨大,据统计:每年因疾病死亡的人口当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由此可见心血管疾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治疗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心脏及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对健康危害极为严重。

以下我们来一一看看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一: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心血管疾病除了包括心脏先天器质性疾病,主要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起因主要是心脏血管硬化,无法供应心肌足够的血液和氧,导致死亡率极高。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二:血栓导致的中风、猝死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有血管壁硬化。

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加上粘稠的血液,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凝块进入血循环。

血液凝块可能造成血管堵塞,形成血栓。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三:大量危险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由于心脏长期泵血不良,全身器官都可能淤血缺氧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肺部淤血造成易发肺部感染,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可出现肝硬化,高血压造成肾衰……这些又反过来加重心血管疾病病情。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四大注意事项一、积极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经常检查。

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该怎么做?最佳答案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该怎么做?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如今,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血管的老化、硬化使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要预防这些疾病就要保持血管年轻,以维持人体血液运输线畅通无阻,避免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多食鱼:鱼肉富含甲硫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及牛黄氨酸的鱼类等优质蛋白,有改善血管弹性、顺应性及促进钠盐排泄作用。

此外,富含W-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及改善纤溶功能。

◆◇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富含精氨酸补肾填精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氧化的合成,减少血管损伤。

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多吃富含叶酸食物:若膳食中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6、B12,会使血中高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补充叶酸对降低冠电讯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有重要作用。

专家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病人,应注意多摄食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红苋菜、菠菜、龙须菜、芦笋、豆类、酵母及苹果、柑桔等。

参考资料:北京华军中医院URL。

URL分享给你的朋友吧:请问心脑血管疾病吃什么食物预防好呢,最佳答案五种食物有利心脏健康很多营养学家推荐以鱼、谷类、水果、蔬菜、豆类、坚果和种子为主的地中海式饮食。

美国《新闻周刊》日前刊登文章说,如果你的饮食与之迥异,那么你应该考虑在餐桌上增加以下5种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食品,同时还应少吃3种食物。

应该多吃的5种食物鱼美国心脏学会推荐多吃鱼,尤其是鲑鱼、鲭鱼和长鳍金枪鱼之类含脂肪较多的鱼,每周至少吃两次。

这些鱼富含Ω-3脂肪酸,能减少冠心病风险。

大豆最近研究人员发现,大豆、豆奶、豆豉之类的豆制品可以降低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心脑血管疾病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膳食和营养治疗(1)讲义一、心脑血管病概述1.心脑血管病的定义心脑血管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即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导致组织器官发生的缺血性和出血性疾病。

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2.心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年报道,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亿,即每5个成人中有1名患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的构成40%以上,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

心脑血管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的特点。

(1)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脑卒中,出血、水肿、坏死)和脑缺血(脑梗塞,缺血、坏死)。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告我国现脑卒中患病人数1300万,2015年农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3.63/10万,城市为128.23/10万。

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2)心血管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冠脉痉挛、动脉粥样硬化伴血凝块引起的心肌缺氧、坏死。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概要在2019.4《中国循环杂志》上发布心血管病流行趋势: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是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45亿。

柳叶刀(2017)报告: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中国的饮食相关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为299(275324)/10万,是世界人口前20的大国中最高的;日本有着最低的饮食结构造成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糖尿病死亡率。

二、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1. 高血压中国高血压调查(CHS)于2012 2015年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中国大陆31个省的262个城市和农村抽取451755名≥18岁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3.2%),男性高于女性(24.5% vs 21.9%),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控制率依然很低(见下图)。

心脑血管疾病简介

心脑血管疾病简介

03
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
定义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意外,是由 于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的脑
组织损伤。
原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 肥胖等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症状
突然出现的面瘫、手脚麻木、失语 、晕倒等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
脑出血
定义
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 血液流入脑组织引起的脑 组织损伤。
原因
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 管畸形等是脑出血的主要 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与预防
控制血压
调节血脂
控制糖尿病
戒烟限酒
保持健康体重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 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定期检测血压,采取健 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 限酒等,有助于控制血 压。
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 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改善饮食结构, 增加运动量,服用降脂 药物等措施可以调节血 脂水平。
详细描述
心律失常是心脏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通常是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 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猝死。
心肌病
总结词
心肌病是指心肌本身病变引起的疾病, 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
VS
详细描述
心肌病是心脏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通常 是由于遗传、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患 者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 ,严重时可能导致猝死。
定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微栓塞等原因引起 的短暂性脑组织缺血。
原因
高血压、低血压、心功能不全、吸烟等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 危险因素。
症状
突然出现的眩晕、耳鸣、眼花、手脚麻木等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 常见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缓解。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调查分析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调查分析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调查报告————————————————————————————————作者:————————————————————————————————日期:2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调查报告作者:陈斌(陈艳华.刘泽辉.郭晓勇.滕运峰.李军)指导老师:李庆利一、调查的背景、意义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严重危害到了我们人类的生命健康,由于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来说,心脑血管疾病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

虽然目前的医学已经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了一定的治疗手段,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我们健康的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自己的发病特征,那就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以及多并发症。

在我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已经达到了2.7亿人之多。

近几年我国患心脑血管病人群日趋增多,且趋于年轻化,据专家统计死于心脑血管病人数达1200万。

心脑血管病早期防治研究在世界医学尚是空白,心脑血管疾病经医院检查出来已经成器质病变。

西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也是缓解不能根治。

早期心脑血管病,中医通过四诊即诊断出来。

《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古代医学家认为,脸部五色反应脏腑功能盛衰,《素问.经络论》说:“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中医四诊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汉唐,成熟于明清。

“有诸内必形诸外”现代美容界认为,紫外线对人体危害,造成色素沉着,红血丝,大红脸等。

在我国众多的死亡病例中,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高达300万人,已经超多了死亡总数的50%,并且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幸存者中,有75%的患者已经丧失了运动能力,并且有超过40%的患者成为了重残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也非常的高。

脑中风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复发的人超过了30%,出院后五年内复发的患者超过了55%。

并且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状况,脑中风患者的复发率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1倍之多。

心脑血管病防治健康教育

心脑血管病防治健康教育

吸烟和饮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心脑血 管系统,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 危险性。
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和识别
脑卒中症状:突然出现的头痛、眩晕、呕吐、肢体无 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脑卒中是一种紧急状况 ,需要立即就医。
心脏病症状: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等。严 重心脏病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意识。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对于疑似心脑 血管疾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 。
04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与康复
药物治疗
合理用药
患者需根据医生的处方, 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可 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更换 药品。
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心脑血管疾病常需多种药 物联合使用,患者需了解 各种药物的疗效和可能的 副作用。
长期用药
心脑血管疾病多需长期用 药,患者需树立持续治疗 的观念,避免因短期症状 改善而自行停药。
非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
患者需控制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 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
生活方式改变
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 累。
心理调适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需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
康复训练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如散步 、太极拳等,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
危险因素控制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得到了有效控 制,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
救治水平提高
医疗机构的救治水平不断提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生 存率逐年提高。

心脑血管工作总结

心脑血管工作总结

心脑血管工作总结2013年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的支持和帮助下,心血管病科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医、教、研等各方面任务,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一、全面完成目标责任病房收治心血管专科病种比例增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包炎等,专科病种率占71.00%。

2013年共出院病人数1099余人次,病床使用率99.8%,平均住院天数10.6天。

各项指标均完成责任目标;共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30台。

目标完成情况手术完成情况二、提高医疗质量管理1医疗质量是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科主任是医疗质量第一负责人,严把科内医疗质量、手术质量、护理质量、病历书写质量关,使医疗质量管理更趋科学化、专业化,全年无一份不合格病例出现。

认真学习岗位职责、核心制度,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绩效考核的各项要求顺利通过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绩效考核专家组对我科的检查评估。

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制度,杜绝抗生素不规范及滥用情况发生。

严格医院院感报告制度,全年无院感及传染病漏报病例发生。

2今年继续优化和完成起搏器程控工作。

每周四下午由专人负责,全年完成程控及起搏器患者随访80余例,整理和收集起搏器患者资料100余份,进一步加强了对起搏器出院患者的管理。

三、注重人才培养,鼓励研究中医1.我科重视人才的培养,根据个人的知识结构,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科室人员参加院内、院外学术活动,强化“三基三严”训练。

对住院医生进行专科培训,通过学习最新的国内外指南、业务讲座、危重疑难病例讨论、主任重点查房等,使其全面系统掌握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规范医疗行为。

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派出参加短期学习培训,如长城国际心血管学术会议、起搏器学习班等,学习本专业领域新进展,提高解决危重疑难病的能力。

全年我科共组织开展“三基”学习讲座4次,技能培训3次,培训考试2次,其中理论考试1次,操作考试1次,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岗位技能,夯实了基础医疗质量。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因素和主要预防方式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因素和主要预防方式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因素和主要预防方式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日益升高。

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带来了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严重生理疾病之一便是心脑血管疾病。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并且具有易患病、易致残、高治疗成本的主要特性。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逐渐年轻化,呈现“低龄多发”的趋势,然而许多年轻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对自己而言遥不可及。

该论文针对以上提到的心脑血管疾病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并从当代公民对心血管保护的认识层面出发,积极寻找导致该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以及主要防范措施。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方式[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WYP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1]。

它是一种涉及到人体血液流通的综合性病症,该病症的主要发病诱因常常与患者的三高症状以及机体各部分的血管隐患所关联。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发病范围极广的病症,仅仅在2008年,全球范围内由于该病症以及相关的各并发症致死的人员达到了1730万人,在各大致死性疾病中高居前列。

纵观国内,大约每年因为该疾病导致患者死亡的人数在300万左右。

这对于疾病致死领域的研究来看,不得不说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的调查,目前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约有2.9亿[2],其中93%患高血压,其余为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心病,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1.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发展状况对于中国而言,目前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呈明显上升态势,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并且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将使中国的慢性病负担增长50%,人口迅速老龄化则可能使中国慢性病负担增加40%。

心脑血管报告年度总结(3篇)

心脑血管报告年度总结(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为了更好地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趋势和防控现状,以下是对本年度心脑血管疾病报告的年度总结。

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1. 发病率:本年度,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2. 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较高,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地域差异: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存在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病率高于中西部地区。

二、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现状1. 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等。

2. 医疗机构防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诊疗和康复工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 社会防控:通过媒体宣传、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三、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存在的问题1. 知识普及不足:部分群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不足,缺乏预防意识。

2. 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未能有效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导致疾病恶化。

3.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医疗资源匮乏,患者就医困难。

四、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建议1.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提高公众预防意识。

2. 完善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3.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

4. 强化社区健康管理:加强社区医生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降低疾病复发率。

5. 开展多学科合作: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提高诊疗水平。

总之,本年度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反映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目标,加大工作力度,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调查
报告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知识普及
调查报告
作者:陈斌(陈艳华.刘泽辉.郭晓勇.滕运峰.李军)
指导老师:李庆利
一、调查的背景、意义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严重危害到了我们人类的生命健康,由于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来说,心脑血管疾病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

虽然当前的医学已经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了一定的治疗手段,可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我们健康的头号杀手。

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自己的发病特征,那就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以及多并发症。

在中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已经达到了2.7亿人之多。

近几年中国患心脑血管病人群日趋增多,且趋于年轻化,据专家统计死于心脑血管病人数达1200万。

心脑血管病早期防治研究在世界医学尚是空白,心脑血管疾病经医院检查出来已经成器质病变。

西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病也是缓解不能根治。

早期心脑血管病,中医经过四诊即诊断出来。

《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古代医学家认为,脸部五色反应脏腑功能盛衰,《素问.经络论》说:“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中医四诊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汉唐,成熟于明清。

“有诸内必形诸外”现代美容界认为,紫外线对人体危害,造成色素沉着,红血丝,大红
脸等。

在中国众多的死亡病例中,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高达300万人,已经超多了死亡总数的50%,而且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幸存者中,有75%的患者已经丧失了运动能力,而且有超过40%的患者成为了重残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也非常的高。

脑中风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复发的人超过了30%,出院后五年内复发的患者超过了55%。

而且由于中国当前的医疗状况,脑中风患者的复发率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1倍之多。

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及时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让它不再危害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由此,也引开了此次调查的必要性。

二、调查地点
北方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南方以浙江沿海城市为例。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第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国特大城市之一,中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

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变化范围在-29℃-36℃之间,年平均气温6.7-8.4℃,极端气温最高34.6℃,最低-30.6℃,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

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冬寒时间较长,少雪;夏季时间较
短,多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迅速,春季多风,秋季晴朗。

沈阳市市区面积394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93平方公里,人口1002.6万(包括外地来沈人员以及各个县市),全市户籍人口786万人,市辖区户籍人口513.5万(沈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

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

省会杭州市。

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气候季风显著, 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 光照较多, 雨量丰沛, 空气湿润, 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

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 极端最高气温33~43℃, 极端最低气温-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浙江有人口4677万,列中国各省区第10位。

时,全省人口首次超过5000万。

11月1日零时,浙江省的常住人口为5116万人,有畲、回、壮、苗等53个少数民族。

末,浙江省常住人口达到5180万人,比上年增长1.17%。

三、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对调查区域内居民心脑血管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居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现状进行的评估,并从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的行政提供参考。

为此,本课题采取如下研究方法:(1)访谈调查。

对60户居民(南北方各30户)进行了入户
访谈,抽取的调查样本覆盖居民家属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符合随机抽样要求。

(2)随机问卷调查。

对沈阳市区做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3)所有问卷收回后进行统计分析
四问卷分析
由对问卷的分析可知,被调查的人中有大约半数人不太参加体育锻炼。

而且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血压不正常
大部分人在平时还不注意饮食,大量摄入高脂肪食物
由此分析可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物质生活非常充分,随之也就出现了营养过剩。

加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根本没时间锻炼,因此就很容易出现三高问题。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在三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超过70%-80%
中国心脑血管的发病率正处于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患者人数巨大,当前市场上还没有根治的特效药。

心脑血管药在全球范围内是第一大类药,约占药品总规模的20%;在中国,心脑血管药属于第二大类药,约占全国药品销售总额的15%。

进入全国样本医院使用的药物按大类统计心血管系统药物,增长幅度为21.53%。

五访谈所得:
(1)地区分布:北方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南方;同一地区,城市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