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 教案与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教学反思《词四首》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十二课,通过四篇名篇介绍了爱情、友情和生命的深刻含义,同时深化了学生对于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本篇教学反思将对于本节语文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到不足之处,以便日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名篇,理解生命、爱情、人生以及词语的重要意义。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为四篇名篇:《飞鸟集·四十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红楼梦》第六十回。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与预习环节在教学开始之前,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了一段鸟类飞禽的纪录片,引出了飞鸟集中的一篇诗歌,并通过PPT中多媒体图片、海报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及作者的相关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第一篇作品学习:《飞鸟集·四十五》在讲解《飞鸟集·四十五》这一诗歌时,我向学生解释了“盈盈”的含义和动物身体里的“鸣悲”的具体表现方式。
并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思考生命的宝贵和重要性,并启发学生用句子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3. 第二篇作品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课件的呈现,我向学生讲解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歌下联的含义,并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思考友情的力量和深刻内涵。
同时,我指导学生径直地找到诗歌中的哪些词语是被赞叹和称颂的,然后引导学生尝试将这些词语妥善地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4. 第三、四篇作品学习:《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与第六十回在教学最后,我将《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和第六十回的情节进行了重点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经典词语及含义。
这些词语如“悔恨”、“劝解”和“依依惜别”等都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深层含义,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把这些词语将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我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了安排,但是在实际授课中发现时间安排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九下语文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①大雁南飞:边塞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战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语文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过程、策略):
2.(2~3位学生朗读)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再看书,我请同学逐词逐句地讲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大家能说出来吗?
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
(标、增、改、删、调)
一、导入新课: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 注音: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翻译: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却是那么的憔悴。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漂泊了八年还想着那个家作什么。既然我那么痛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离开也没有什么难的!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教案语文词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1. 能够正确理解词意,能够把握词的含义;2. 能够正确运用词汇,并能够灵活运用;3. 能够准确拼写词汇,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板书:把要研究的词汇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记忆;2. 讲解: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3. 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掌握词汇的用法;4. 总结: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把握词汇的意义,熟练掌握词汇的用法。
四、教学建议:1. 注意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在讲解的过程中,多加讲解,多加练,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2. 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3. 在总结的过程中,多开展朗读、拼写等活动,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掌握。
五、词汇:1. 惊蛰:指每年春天的第一个节气,也就是三月的第三个节气;2. 春暖花开:指春天的景色,花儿开放,大地活力充沛;3. 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水深,桃花从底深处伸展出去,犹如千尺深渊;4. 不及汪伦送我情:指王维有诗《送别》,讲述了他与朋友分离时,思念、惋惜以及对朋友对离别的深情。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教学板书——讲解——实践——总结”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汇的意义,并能够更好的掌握词汇的用法。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练,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词汇的掌握。
今后,我会继续加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汇的意义,并能够更好的掌握词汇的用法。
九下词四首教案
九下词四首教案教案标题:九下词四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四首词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四首词的内容。
2. 掌握四首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四首词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2. 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代词曲音乐,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古代词曲的特点和魅力。
二、呈现(15分钟)1. 依次介绍四首词的背景和作者,并简要介绍词的形式和特点。
2. 分发词的课文,让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了解大意。
三、讲解(20分钟)1. 分析每首词的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义。
2. 针对每首词的特点,讲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每首词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四、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每首词,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每首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一些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习。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四首词的内容和特点,让学生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谈论对这些词的理解和感受。
六、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词曲的发展和流派。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优秀的古代词曲作品,并进行欣赏和分享。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词曲作品。
2. 学生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词曲,进行朗读和表演。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对词曲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和课后作业,包括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和深度。
3.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态度,包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 教案与教学反思
12 词四首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解四首词的内容。
2.教学难点: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四首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朗诵下面的诗句。
(出示课件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教师:(出示课件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继续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
教师板书课题:12 词四首(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本知识预设:词(出示课件5)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词,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2.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词四首》的鉴赏文章,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搜集其他著名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拓展词学知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对每首词进行详细解读,分析词牌、韵律、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词学知识。
2.深入剖析词作中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3.结合历史背景,讲解词作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词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九年级下册的《词四首》单元,精选了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代表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词的艺术魅力,领悟词人情感,传承中华文化。本教学案例围绕这一单元展开,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标,运用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词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通过本案例的实施,让学生在领略古词之美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爱国情怀,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以下讨论主题:
1.分析四首词在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探讨词作中的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3.结合现实生活,讨论古诗词对我们的人生启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我会在一旁观察,适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3.品读鉴赏,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教学重点:1.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难点:1.了解词独特的形式特点,体会词独特的抒情方式。
2.通过重点意象、典故的解读,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把握词人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让学生熟读诗词;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音,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学案,让学生对词人及词作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教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请同学们试着回忆一下,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代诗歌中,有哪些是关于将士戍守边疆、抒发爱国情怀的呢?(两三个同学分享自己能够背诵的相关主题的诗歌)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
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先一起齐读一下这四首词。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12《词四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2《词四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词四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同时,本课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能够对诗歌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叙述。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随机教师会挑选一位学生作为主持人,让他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读,其他学生评分,得分最高的同学可以获得小奖励。
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韵律和格律。
2. 文本导读教师在此环节主要是通过逐行分析,分析出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并且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的结构和意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小组讨论随机选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这首诗歌。
每一个小组应该有一个组长,其他组员可以畅所欲言,从不同方面来讨论这首诗歌,如情感,意义,结构,词汇的巧妙运用等。
4. 格律分析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格律,对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分析,并让一些学生上台表现。
5. 个人表达针对这首诗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它们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两百字的随笔,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一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或对诗人的评价。
四、教学评估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评价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课后用课堂讨论和写随笔的方式来评估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因材施教。
•在自由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方向,避免跑题。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诗歌的分析,在教材上获得更多的乐趣。
初中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体会词句的绘画美,领悟词的意境美。
2、情感与价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整体感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体会词句的绘画美,领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四首词的插图,让学生对词中的景物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咏物的诗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四首词,读后交流对四首词的初步认识。
2、引导学生关注四首词的题目,讨论题目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词,从字、词、句、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咏物的。
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词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首咏物词,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每首词的内容?2、让学生齐读四首词,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二、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词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品词赏句1、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绘画美。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熟读四首词,背诵《卜算子·咏梅》。
2、写一篇关于咏物词的短文,可以是心得体会,也可以是评论。
教学反思《词四首》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诗词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在感悟中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同时,设计了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对咏物词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不够,今后需要在这方面加以改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质教案
12词四首◇教材分析◇本课所选的四首词都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渔家傲·秋思》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苏轼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四首词。
2.品味语言,体味词的韵律美、意境美。
3.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感受词的音韵美。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从整体上把握词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意蕴。
(2)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九年级上册时,我们一起学习了《岳阳楼记》,我们从中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他的边塞情怀。
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渔家傲·秋思》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词四首》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感慨。
通过对这些词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词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古代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词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词作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美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四首词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2.难点:深入理解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词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词的文学特点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词的全面认识。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3.欣赏法:教师通过朗读、播放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案。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学习氛围。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词有什么了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第12课词四首【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九年级词四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词四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词。
理解词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把握词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词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名句。
2、教学难点理解词作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词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主题、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文人的画像,然后提问学生:“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九年级的四首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四首词,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精读理解1、《渔家傲·秋思》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范仲淹在边疆的经历和感受。
重点分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边疆的荒凉和孤寂。
探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
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意境和情感,感受战士们的愁苦和无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 第12课 词四首 教学反思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
《词四首》教学反思
原本计划安排2课时,可是实际是一首词一课时,共五课时,还有一课时回顾词的知识,并进行了朗读体会活动。
讲完这一课,原本想通过朗读入境悟情,这一点在6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通过老师的范读,感染学生,学生读得很到位,在品析过程中,孩子们分析很细致,课堂知识自动生成,每节课都落实到了教学目标。
然而在2班,不论如何指导朗读,学生的反应还是平平。
也只有在老师的带读下稍显一点成效,这也是我最受挫的地方。
学生不出声,指名读,却又没几个具有朗读才能的孩子,读完学生点评,能指出不足,再让读时,却依旧还是不改。
诗词教学的朗读指导,在平行班始终无法落实到位。
课上指导是一种情形,下节课再读就又回到了老样子。
在品析方面,学生基本能按课堂活动去做,但分析时,用词贫乏,千篇一律。
很多点分析不到,推得很累,上的也慢,知识是灌输,而非生成。
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词四首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
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词人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明确:①“狂”在装备齐全,何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明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赏析本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
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委婉地表达出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三、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写景:荒凉、萧瑟抒情:思乡、报国借景抒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装备齐全随从众多倾城观猎下阕⎩⎨⎧益壮而狂雄心壮志气势磅礴报效朝廷第2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一、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
郭沫若为什么会如此评价辛弃疾?今天就让我们从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2.研读细品,理解本词的情感与主旨。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会“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明确: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
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
“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渴望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3.探究本词的写作特点。
(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明确: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雄壮、勇猛;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
所以叫作“赋壮词”。
目标导学二:《满江红》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自号鉴湖女侠,心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明确: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以谐音字“身”与“心”、“列”与“烈”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现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明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出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而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了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分析词的异同对比阅读这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
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则是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三、板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阕:描述军旅生活 挑灯看剑 沙场点兵下阕:描写战斗场面 马作的卢 弓如霹雳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上阕:回顾过往生活——苦闷、不屑下阕:展望未来前途——忧虑、期待 可取之处 1.注重朗读,并能够引导学生赏析词句,明确四首词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