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课堂观

青龙小学朱奋勤

我的课堂观。我的态度与做法中所反映的基本教育理念是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很多,我认为,保持师生双方心理平衡,创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有效办法。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课堂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本文着重就保持师生双方心理平衡,理顺教、学双方的关系,进而达到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的问题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兴趣相投

老师有兴趣教,这是教师的职责,容易做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这才是问题的要害。这里的关键是师生双方的注意力应调到同一个焦点上。对教师来说,讲课要讲得深、讲得透,讲得学生愿意听、爱听。对学生来说,应当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听得进、记得牢。只有教、学双方兴趣相投,才能激发和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减轻学生精神负担。如教小学六年制第九册课本中相遇问题应用题一课,教师讲到什么是相遇,谁来表演一下,这是学生难得的表演机会,因而感到老师讲题还要我们表演,感觉新鲜有趣,乐意动脑思考。一些肯动脑、思路活的同学很快就理解了什么是相遇。反应慢的同学可能一时不能理解。但经同学这么示范后也就理解了。这时,由于师生双方的兴趣都在“表演”上,学生就

听得进,喜欢学,课堂效果就好。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把老师所讲的问题理解了,掌握了,那么课外作业就可以少布置些,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就减轻了。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问题与学生所听所想的问题要相吻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所授的课业就能听得懂、教师讲的内容学生要专心听,积极想,思路要随老师授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最小公倍数”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数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涵义,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怎样让学生经历最小公倍数概念的形成,教学中很有讲究,为此,我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探索了一条新路,要求学生帮老师来定一个家访日期,小明的爸妈从7月1日起,重新调整上班时间,,他爸工作3天要休息一天,他妈工作5天要休息一天,老师想趁小明父母多在家时去家访,那么在这个月里,老师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家访呢?你会帮老师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通过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加工改造,使课堂里的数学能够以充满了一种数学的内部联系(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外部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整体面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构建一种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具体的说,就是先将数学“退回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能够“自动地”反映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内部结构特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并总结出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各种外部的物质材料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能真切地清楚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针对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诱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所提的问题上来,并产生同步效应。这种同题同步的教学方法,学生听得懂,记得住,既能提高学生理解深层次问题的能力,又能起到减轻他们负担的作用。

三、同频共振

教学双方同频共振,正如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一样,只有调准了频道和频率,才能显示出清晰的图像和发出动听的声音。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教学双方思维要同步,即同频,只有同频了,才会产生共振,学生才能学得活,记得牢。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而思维则贯穿于学习整个过程。学生在课堂听课,积极思维至关重要,边听边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好老师所授的知识。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也要通过不断地思索理解,才能正确地掌握它,这样学到的知识才会扎实、牢固。如一次讲求平均数应用题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几道写数量关系式。怎么写呢?经过师生交流讨论,学生有了些眉目了,老师就小结道:做应用题时,可以从问题出发,求什么?必须找到求问题的条件。也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两者可以相结合。学生们参考老师的指导开始思考,这节课,学生的作业正确率很高。这节课之所以成功,主要是老师的精心辅导和提示得当,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这真是出乎意料,我认为,这就是课堂上教学双方同频共振的结果。

放得开,收得拢。只要能保证教师作为组织者的有效声音的存在,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同时,也不怕别人为此批评我的课堂纪律。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我们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传道者向激励者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