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走向和谐_中国社会保障发展60年_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新中国的早期,国家主要通过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提高劳动者工资、保障职工基本待遇等方式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城市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实行“缴费领取”的制度,即职工每月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到达退休年龄后可以领取养老金。
医疗保险则通过职工的工资集体缴费建立,为职工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1961年,国家实行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将医疗保险范围扩大到全国人民。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失业保险政策,为失业人员提供生活保障。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
除此之外,发达国家模式下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中国得到尝试,比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企业按照缴费人数和缴费工资定额缴纳养老保险费。
1997年,我国首次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法规定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基本框架及运行机制,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0年,国家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开展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逐步形成全民化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长足发展。
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新时代普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这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更加完善,覆盖范围会更广泛,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开始逐步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全面、更有保障的社会保障服务。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
争和国内经济困难,社会保障制度处于萌芽阶段。
政府主要通过发放低保金、提供免费医疗等方式解决一部分社会保障问题。
2. 1978年至1993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进行调整。
1986年实施的《职工工
伤保险条例》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步,其后陆续推出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
3. 1994年至2002年:1994年,中国全面推行了“五险一金”制度,即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全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4. 2003年至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2003
年开始实施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扩大了保障范围。
此后,还相继提出了全民医疗保障、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并逐步加大了保障水平。
总体来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起步到完善的过程,不断拓展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未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全体人民的保障需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成立于1951年的中国劳动保障部是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里程碑。
此后,我国相继出台了《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保障制度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985年,我国推出了第一个社会保险实施方案,正式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
1999年,我国出台了《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性质、范围和内容,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此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最低工资法》、《失业保险法》等,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
2009年,我国推出了新版《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了社会保险覆盖的范围和付费义务等。
此后,我国相继推出了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系列保险制度,为我国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全面、更优质的社会保障服务。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从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再到生育保险,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并不断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需不断提升,以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实际需求。
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有望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覆盖范围,实现全民共享社会保障的目标。
总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层次、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稳定和可靠的保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
公平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60年
自现代社会保 障制度产生以来 , 平原则 就是其遵循 的 公 首要原则 。( )9世纪末产 生于德 国的现代社 会保 障制度 , 1l 其最初 的设计 目标是保 障 老年人 、 业者 、 伤者等 社会 成 失 工
保 障项 目对 于其适 用范围内的社会成员 而言机会是 均等 的 ,
因而 它可 以促进机会公 平 ; 社会保 障实质上是一 种再分配 政 策, 具有调节收入差距 的 功能 , 因而 它又 可 以一 定程 行为 。它包 含着平 等 , 不 等 同于平等 , 基本 含义 但 其 应 当是一视 同仁 , 不偏不倚 。( ) 2 从人 们 的贡献 与获益 的过
李 玲 , 李迎 生
( 中国人 民大学 社会与人 口学院 , 北京 10 7 ) 0 8 2
摘 要: 自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 生以来, 平原则就是其遵循 的首要原 则, 平与社会 保 障制度 具有 内 的一致 性。新 中 公 公 在
国成立 6 O年来, 中国社会保 障在理念上先后经历 了平均主 义、 效率至上到公正主义的演变。理念上的 变迁, 直接影 响 了中国社会 保 障的道路选择 , 使得新 中国成立 6 0年 来社会保 障制度在公平性 上经历 了从极 端到理性 的 回归。在 迎接新 中国成 立 6 0周年之
会保 障的道路选 择 , 使得新 中国成立 6 0年来社 会保 障制度
在公平性上经历 了从极 端 到理性 的 回归。在迎 接新 中 国成
立6 0周年之 际 , 真反思 我 国社 会保 障制度在 公平性 上存 认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以国家提供的免费或低价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其他福利为主。
这个时期,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人口覆盖率较低。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特别是在1990年代,社会保障开始由国家福利向社会保险转变。
1997年,中国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个人
和单位的缴费相结合,形成了“养老金累进制”。
此外,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
保险制度的目标,以扩大社保覆盖面。
为此,国家大力推行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对城市居民养老保险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个人账户制度。
2013年,中国实施了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城市居民医保与农村居民合并,并逐步实现基本医保覆盖全民。
同年,中国还开始实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一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保、多层次、全方位的新格局,涵盖了退休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为中国广大人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服务。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知识讲解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
”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
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69年。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
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
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
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
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破坏和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我国开始逐步建立起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1951年,我国实施了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福利保险。
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1951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这个阶段,我国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并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
1978年,我国实施了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医疗保障的全覆盖。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障的内容。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了深化改革,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997年,我国实施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引入了个人账户制度,增加了个人缴费的比重,提高了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2000年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03年,我国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一体化。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
2011年,我国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2013年,我国启动了全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个人账户制度试点,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可持续的养老保障。
此外,我国还推动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保障水平和保障范围。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基本到完善的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继续取得新的成就,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障。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60年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60年一、中国社会保障初步建设阶段(1949―1956)新中国建立之初,面对的是一个长期处于国民党政府腐败统治下民生凋敝的中国,自然灾害严重,社会经济秩序紊乱。
在这种情况下,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迅速着手进行了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建。
第一,主要集中于对社会救济事业的接手和改造,主要通过改造旧中国救济院,劳动习艺场所及慈善堂等使之成为新中国官办福利机构。
同时,政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到1956年,已初步建立了以城乡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险,职工福利和社会救助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法制体系,确立了国家,农村集体,城镇企业单位普遍承担社会保障任务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新格局。
第二,在医疗保障方面,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并通过报销方式实现政策兑现。
劳保医疗保险采用基金运作模式,由企业行政和工会共同管理。
在劳动保险方面,确立了劳动保险金制度,主要由国家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在社会福利方面,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事务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
在城镇职工福利方面,劳动部承担着制定企业职工福利政策的职能,工会则直接参与管理,成为职工福利在基层的具体组织实施者。
在养老保险方面,实行现收现付制度,由国家财政拨款保障职工养老,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国家财政年度预算中列支该项目,企业在营业外列支该项目预算。
这种社会保障使得国家行政事业经费连年增长,成为后来企业和国家机关精简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保障事业由缓慢前进走向停滞阶段(1957―1978)1957年以后,走向缓慢发展阶段进而走向完全停滞,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缓慢发展阶段(1957―1965)。
国家颁布了劳动保险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法规,对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疾病医疗,生活必需品供应和职业病等,对于养老社会保障中的职工退休退职,军队义务兵或现役军官的退休退职都做出了明文规定。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府就开始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最早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集中在农村的社会救济和个别的城市社会保险项目上。
从1951年开始,中国政府通过实行土地改革等措施,逐步建
立了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了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
这些服务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医疗、养老和意外伤害等方面的保障。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政府逐步引入了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了以企业职工为主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这些制度为企业职工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并且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用。
在新世纪初,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
2009年,中国全面启动了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村居民也能够享受到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障。
此外,中国政府还逐步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并增加了保障水平。
例如,2013年,政府提出了全面推行医疗保险跨
省就医直接结算的政策,方便参保人员在外地就医时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到了202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力求为所有居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60年_成就与教训_郑秉文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60年:成就与教训郑秉文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对社会保障的成就与教训进行总结与反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①。
中国社会保障60年的历程可大致分成两个时期,即前30年高度计划经济的“国家/企业保险”时期和后30年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保制度时期。
前30年建立的苏联式“国家/企业保险”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后30年实行的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分责制的“现代社会保险”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对比前后30年的制度特征并进行国际比较,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社保制度做出准确定位,将有助于社保制度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改革,以适应和促进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双重需要。
一、前30年社保制度的历史地位(一)阶段特征改革开放前30年大致可分为3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58年的“制度初创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保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和政策成果是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和1956年进行了修订),其基本特征是:(1)在城镇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即几乎所有类型的企业都被覆盖进来。
(2)设立项目广泛,均进入企业成本,基本上包括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职工家属也享有相当的待遇水平。
(3)养老保险融资渠道为企业缴费和国家“兜底”,即企业与国家分层负责,上缴国家部分由国家调剂使用。
(4)管理体制为国家主导,企业工会具体执行。
(5)实行城乡①本文中“社会保障”的概念是指涵盖缴费型的社会保险与非缴费型的社会福利的广义范畴。
2分立制度,以体现“城乡差别”。
农村养老制度主要是以1956年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为政策依据,重点体现在“五保”上;在医疗上实行的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由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和医生共同筹建保健站,通过缴纳少量的保健费,农民可以免费享受预防保健服务及免收挂号费和出诊费。
(6)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分立制度,以体现“干企差别”。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1951年,国家成立了中央社会保险局,开始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随后,1952年,国家开展了全民社会救济工作,确保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2年,国家颁布了《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等重要法律,明确了职工的权益和社会保障的内容。
1984年,国家建立了企业退职制度,实现了职工的退休养老保障。
1986年,国家成立了中国社会保险基金会,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经济支持。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1997年,国家启动了个人账户制度改革,将养老金的支付方式由企业直接支付改为由个人账户支付。
此举增强了个人保险意识,提高了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
1999年,国家推行了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同年,国家成立了国家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03年,国家颁布了《社会保险法》,明确了社会保险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
2005年,国家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工作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随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失业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等,逐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2014年,国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保障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
2019年,国家出台了《社会保险法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险制度。
同年,国家出台了《养老保险基金法》,加强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和管理。
此外,国家还推行了网络社保卡、电子社保卡等创新措施,提升了社会保障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在建国初期,由于战争和经济困难,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
直到1951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了《劳动保险条例》和《工伤保险条例》,为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
19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高潮,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963年,国务院发布了《社会保险条例》,规定了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
这些措施为劳动者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从而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
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1986年,国务院制定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实行个人账户制,使养老保险更加公平、合理和可持续。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保障。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完善。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
在此基础上,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行全民医保、建立全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等,为全体人民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社会保障服务。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最初的无保障到现在的全面保障,不断完善和提高。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更多福祉。
建国6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路径分析
建国6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路径分析Post By:2010-7-9 9:21:29 [只看该作者]——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减震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本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
在此基础上,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分析工具,从制度的供求、制度的路径依赖以及制度变迁的国家因素这三个视角全面探析了建国60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
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的问题,据此提出建立维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续性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社会保障,历史变迁,新制度经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与新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相伴而生的制度模式,在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同时,对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顾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反思、总结其间的经验与教训,无论对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都是有益的。
一、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之路,经历了1949—1955年的创建时期、1955—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1977年的“文革”时期、1978—1985年的重建时期、1986年至今的改革时期。
(一)社会保障制度创建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社会保险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从1949年到1955年,一系列发展社会保险事业的政策措施开始制定施行,全国开始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和体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做出要在我国“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的决定。
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蓬勃开展,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在全国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载陈佳贵、王延中主编:《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0,No.4》,第一篇,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第1-52页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一、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变化(1949-1978年)郑秉文 高庆波 于环本篇完成于2009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
新中国走过的60年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
在这60年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全面覆盖,从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偏重城市到城乡统筹,从追求温饱到和谐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走过了辉煌的发展道路。
(一)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概述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稳定人民生活,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第三十二条规定:“人民政府应按照各地各业情况规定最低工资。
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这是新中国在成立之时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颁布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福利保障项目。
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苏联“国家保险”模式为中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国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
在覆盖范围方面,劳动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类型的企业,包括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以及私营企业。
但是后来由于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全民所有制开始一统天下,导致了劳动保险逐步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特权;在筹资和资金统筹方面,《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企业必须按月缴纳相当于企业全部工人与职工工资总额的3%作为劳动保险金,其中的30%上缴中华全国总工会,作为劳动保险统筹基金,70%存于该企业工会基层委员会,作为劳动保险基金;在待遇方面,由于劳动保险制度是对计划经济低工资制的补充,因此,它为劳动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保障,在1953年和1956年对《劳动保险条例》进行了两次修订,各项保险待遇进行了调整,总体保障水平是上升的。
新中国60年社会保障制度回顾4
新中国60年社会保障制度回顾4(一)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1998~2008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也迎来了黄金时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从1998年的8475.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6587万人,同期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也从1511.6亿元增加到7390亿元。
这一时期城镇养老保险的主要成就体现在:——部分积累制逐渐实现。
统账结合模式建立之初,因为没有明确隐性债务的解决途径,导致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个人账户“空账”问题,部分积累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原有现收现付制的延续。
2000年国务院发布《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开始做实个人账户,并探索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分账管理运行机制。
到2008年末,共有13个省份做实个人账户,积累个人账户基金1100多亿元,部分积累制开始逐步实现。
——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初具规模。
虽然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构建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但一直未能改变养老保险制度在事实上只有一个支柱的局面。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明确了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制度,并将其定位为信托制DC型制度。
至2008年,全国有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为1038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911亿元。
养老保险三支柱目标中的第二支柱逐步建立起来,三支柱制度框架日渐显现。
——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为解决政府在社保制度建设中的历史责任问题以及缓解未来的社保支付压力,2000年全国社保基金建立,同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成立,以对社保基金进行管理和投资。
截止到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权益总额与资产总额均超过5000亿元,累计投资收益额达1598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为8.98%,而全国五项社保基金的年均收益率只有2%。
——扩大覆盖范围,理顺管理体系。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由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扩大到了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并提出到2005年,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的目标。
倾注民生六十载 谱写和谐绎今朝——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60年综述
倾注民生六十载谱写和谐绎今朝——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
会保障事业发展60年综述
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期刊名称】《实践(思想理论版)》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经过了60多年的风雨历程。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劳动保障部门几代人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使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从建立、改革、完善和发展到日臻完善,保障功能不断增强.各项工作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为推动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风雨历程六十载交通事业铸辉煌——内蒙古自治区交通事业发展60年 [J], 内
蒙古自治区交通厅
2.和谐之基安邦之策——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纪实 [J], 王树森
3.辉煌六十载无悔地勘情——青海煤炭地质事业发展60年综述 [J], 张锦平
4.七十载戮力同心铸辉煌看今朝砥砺奋进谱新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综述 [J], 李甜
5.发展民生水利促进人水和谐——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民生水利事业发展巡礼 [J], 李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60年社会保障制度回顾
作者: 郑秉文[1];于环[2];高庆波[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100007;[2]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
院,100872
出版物刊名: 当代中国史研究
页码: 48-5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新中国60年;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变迁
摘要:中国走过的60年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60年来社保制度的发展历程可分成4个阶段:1978年以前是传统社保制度的发展阶段,1978~1992年是对传统社保制度的反思和探索新制度阶段,1992~1998年是新型社保制度的选择阶段、1998年以来是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阶段。
在这60年中,中国的社保制度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全面覆盖,从单位保障到社保,从偏重城市到城乡统筹,从追求温饱到和谐发展,走过了辉煌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基本情况1、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就业体制,城乡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一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全部就业人员由1952年的2.07亿增加到2008年的7.75亿,增长了3.74倍,其中1978年到2008年年均增加1200多万人。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由1978年70.5%、17.3%和12.2%调整为2008年的39.6%、27.2%、33.2%。
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就业局势总体平稳。
二是基本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体制和机制。
目前已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实现了由政府“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向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转变。
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和多层次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三是中国特色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形成。
以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就业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有效实施,促进了各类群体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不断强化,2003年以来,将城镇新增就业和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
2007年8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并颁布《就业促进法》,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积极有力的法律保障。
2、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一是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
经过6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实现了从单位福利向统筹互济的社会保险的转变。
二是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2008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3.18亿人,8.15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保障制度,6600多万居民享受城乡低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9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 界的排名由 1978 年的第 29 位跃升 到 2008 年的第 3 位,仅次于美国与 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
0.8% 提高到 7.9%。 ◎ 2 0 0 8 年,我国外汇储备达
到 1 . 9 4 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 储备第一大国。至 2009 年 6 月底达 2.13 万亿美元。
◎ 中 国粮食产量居 世界第一, 2008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52871 万吨。
◎ 2009 年 9 月 26 日,国家发 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称, 中国已成为第一大能源生产国。 钢、煤产量居世界第一,发电量居 第二,原油产量居第 5 位。
◎ 2008 年,中国生产汽车934.5 万辆,位居世界第二,超过美国的 868.1 万辆,日本生产汽车 1156.4 万
辆,居世界第一。 ◎ 2009 年 9 月,世界银行和国
际金融公司发布《2010 年营商环境 报告》,新加坡排在榜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排 名从去年的第 8 9 位上升到了今年 的第 86 位。
◎英国《经济学家》2009 年 8 月公布最新的“世界宜居城市榜”, 其中天津排在第 72 位,苏州第 74 位,北京第76 位,深圳第 83 位,上 海第 84 位,大连第 85 位,广州第 89 位,青岛第 95 位。
. 小 ● 资 料 ●
数字中国 经济贸易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8 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38600 亿美元,在各国和各地区 GDP 排名 中位居第三,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6. 4 %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 2009 年 3 月,中国商务部部 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 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均 GDP 在世界处在第 105 位。世界银 行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 达到 2770 美元。
文化走廊
TIANJIN SOCIAL INSURANCE
《走向和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 6 0 年》
新 书 推 介
《走向和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 60 年》一书由中国劳动社 会保障出版社出版,胡晓义主编。该书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一批多年从事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和制定的专家合力完成的一部社会 保障60年发展史。该书入选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组织出版 的《辉煌历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重点书 系》。该书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 6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 度改革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和 经验,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 与任务。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了解研究我国社会保障 发展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本书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 系,也提供了开放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