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5:散文阅读(一)
2020-2021学年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散文阅读专项训练(1)

最新一轮复习人教版散文阅读专项训练(1)(9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凤凰的翅膀林清玄我时常想,创作的生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像恒星或行星一样,散发出永久而稳定的光芒,这类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巨大而深刻的作品;另一类是像彗星或流星一样,在黑夜的星空一闪,留下了短暂而眩目的光辉,这类作品特别需要灵感,也让我们在一时之间洗涤了心灵。
两种创作的价值无分高下,只是前者较需要深沉的心灵,后者则较需要飞扬的才气。
最近在台北看了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的作品《女人城》,颇为费里尼彗星似的才华所震慑。
那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火车上邂逅年轻貌美的女郎而下车跟踪,误入了全是女人的城市,那里有妇女解放运动的成员,有歌舞女郎、荡妇、泼妇、应召女郎、“第三性”女郎等等,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费里尼像在写一本灵感的记事簿,每一段落都表现出光辉耀眼的才华。
这些灵感的笔记,像是一场又一场的梦,粗看每一场均是超现实而没有任何意义,细细地思考则仿佛每一场梦我们都经历过,任何的梦境到最后都是空的,但却为我们写下了人世里不可能实现的想象。
诚如费里尼说的:“这部影片有如茶余饭后的闲谈,是由男人来讲述女人过去和现在的故事;但是男人并不了解女人,于是就像童话中的小红帽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一般。
既然这部影片是一个梦,就用的是象征性的语言;我希望你们不要努力去解释它的涵意;因为没有什么好解释的。
”有时候灵感是无法解释的,尤其对创作者而言,有许多灵光一闪的理念,对自己很重要,可是对于一般人可能毫无意义,而对某些闪过同样理念的人,则是一种共鸣,像在黑夜的海上行舟,遇到相同明亮的一盏灯。
在我们这个多变的时代里,艺术创作者真是如凤凰一般,在多彩的身躯上还拖着一条斑灿的尾羽;它从空中飞过,还唱出美妙的歌声。
记得读过火凤凰的故事,火凤凰是世界最美的鸟,当它自觉到自己处在美丽的巅峰,无法再向前飞的时候,就火焚自己,然后在灰烬中重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岸边朱以撒春潮带雨,暮色渐渐压了下来,这条从夹峙的两山间穿出的江流,越发显得急了起来。
我坐在高高的岸上,闲看流水浮动着泡沫,捱搡着枯木朽株向前。
没有航标的江流,它一以贯之的流动只是惯性的作用,或直前,或转弯,就看两岸的笔直或者弯曲。
我不太愿意乘船外出,缘于不愿投身于激流的颠簸之中,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
自然之岸成形的巧妙非人工可比。
常常是两边高耸的巨石相接,断岸千尺,江流无法逾越,这使许多巨石成为规划江流走向的标志。
这些巨石是上苍安放停当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的面貌。
我们听说的变与不变,就是从某一种物来证实的。
岸正是不变之物。
如同易变的一样,我看到了岸边的树林,那是一片杂树林,种类繁多,长相迥异。
挺拔者接收了大量的阳光云霓,横撑者占据了大量的湿气,而更多的则是斜的、歪的,暮色中更暴露了随意和无人管束的野性。
现在我居住的城市已经不用这类杂树绿化了,树的品种明显得到了改良,种在两边街道,更不至东歪西倒。
每过一段,有园林工人持电动剪刀前来,修剪伸出的枝桠。
远远看去,是无数把一律朝天的乒乓球拍。
这和岸边野生的形态,是一种极不相称的悖反生长规律。
树的种植,原本就是为这个平庸无奇的城市增添天然之趣的,生机被不断地压抑着,如果观者在深夜被惊醒,一定心存惋惜——这些横生出来的原始生态,传递着自然气息的前锋,被刀斧手们扼杀了。
分辨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别,简易的办法,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一起。
不动的岸与永动的江流,启迪了人最原始的认识——动与静、行与止、存在与流逝。
千百年间有过许多不动的东西,岸就是最突出的一种。
这种无从飘流的物质,嵌在一个位置上,几乎就是永生。
消耗极少,变化无多。
可靠,就是由这种不动而生发出信赖。
岸边坐定,坐享入眼的动荡之美而不须耗费自己的能量,即便多年之后,在许多江流由盛而竭,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簇拥之势,我们要寻找屹立不移之岸,还是轻而易举。
2020高考高考散文阅读专项训练(知识讲解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高考散文阅读专项训练(知识讲解与答案解析)壹、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一、阅读流程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③分析题目含义。
——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读——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抓每层每段的中心句。
——用铅笔做好标识。
三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整合;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二、阅读题型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词语特殊含义:指代义、修辞义、语境义方法:从原文中摘取、提炼、概括考查词句含义的往往是: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①标明句子出处;②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③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答案要点:抓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借代义、指代义、比喻义)+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分析作品结构关于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一有什么作用?作用题两大要点:①内容上;②结构上。
结构作用(专业术语):(1)文首:开篇点题、总结全文;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情感;深化主题;收缩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三:鉴赏艺术手法提问方式:(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的?(3)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复习练习: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

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练前提示句段作用题是以句段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全文结构思路的一种题型。
答好这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
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含讲义例题答案)

专题散文阅读散文之所以难读懂,就在于形散而神聚。
怎样将“散形”用“线索”串起,透过“散形”聚焦“主旨”,这是一个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的问题。
具体来说,应当具有三种意识。
一、散文阅读的三种意识(一)整体阅读意识整体阅读是散文阅读最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阅读一篇散文,首先必须大致了解散文结构,知道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线索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
(二)段落摘要意识段落摘要就是要摄取散文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散文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
要针对散文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散文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散文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找出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上下照应的地方,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
(三)提取线索意识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散文的思路。
一篇散文,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
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1)以具体事物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综合考查形式看,散文的考查呈现如下特点:(1)选材范围。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会选取中国现当代散文,尤其是那些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鲜明民族情感和文化特色的散文作品。
(2)考查重点。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a、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b、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e、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二轮复习冲刺练习: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Word版含解析

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概括思想内容练前提示概括思想内容是高考散文考查的重要内容。
其考查角度有二,一是局部概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
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灵。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
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注入了新的热力。
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
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
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更清新的感受。
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的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仪式!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沙井半日邱振刚深圳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色彩的国际大都市,但是,大概很多人都没想到,就在深圳市区内的沙井一带,竟然还有这样连绵成片,仿佛被时光遗忘了一般的古建筑群。
其中最醒目的,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道石桥,桥的四周,错落环绕着高高低低,样式不一的古代楼舍。
此桥名为永兴桥,始建于康煕年间,是目前深圳唯一一座古桥梁。
我走到桥边,只见桥的样式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条石铺成的三拱石桥,各种雕饰也零散稀少,比起各处更有名的桥,如赵州桥、卢沟桥,显得朴素得多。
但是,和很多已经仅供欣赏的名桥不同,永兴桥仍不停有行人步行或者骑车穿过。
当地文献上说,永兴桥建好后,周边的几个村落,村人要办理大小事项,如采买物品,探亲访友,无不要从这桥上经过,再加上茅洲河的水运功能,物资客商在此处往来穿梭,时间久了,旁边的村子都因桥而得名,如新桥村,桥东村等。
甚至,桥边在清中期就培育起一个颇有些名气的集市——清平古墟,也就是我们下车时看到的桥头古建筑群。
这些一户连一户的古建筑,构造互不相同,说明当年各有各的功用。
向导说,这个清平古墟,当年有杂货铺、粮仓、打铁铺子、糕饼店等各色店面,如今还因为保存得好,还时常有学美术的学生来写生。
谈及沙井,蚝不可不说,因此当地的蚝文化博物馆便成了必经之地。
沙井蚝早就名扬海外,沙井人养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本地渔民利用瓦片、石头,摸索出最早的养蚝技艺,并逐步将之成熟完善,一直到了今天。
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味皆美。
”这寥寥短句,竟讲出了两种蚝的食用方法。
问及当地盛产此物的原因,向导说沙井地处珠江口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特殊的水质给了蚝特殊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它们清甜肥美的口感。
向导想必也是嗜蚝之人,一番关于沙井蚝的演讲,越说越热闹,篇幅颇不短,最后以一句“沙井蚝要等到每年冬至才上市,可惜你们早来了一个月”宣告结束。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到平江路去①在一个阴天,将雨未雨的时候,带上雨伞,就出门去了。
②小区门前的马路上,是有出租车来来去去的,但是不要打车,要走一走,觉得太远的话,就坐几站公交车,然后下去,再走。
③走到哪里去呢?是走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喜欢的地方,比如说,平江路,就是我经常会一个人去走一走的古老的街区。
④其实在从前的很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那些古旧却依然滋润的街区,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我们的窗景,是我们挂在墙上的画,我们伸手可触摸到的,跨出脚步就踩着它了,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我们用不着去平江路,在这个城里到处都是平江路。
⑤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糊里糊涂,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似乎有点清醒了,才发现,我们失去了财富,却又不知将它们丢失在哪里了,甚至不知是从哪一天起,不知是在哪一个夜晚醒来时发生的事情。
⑥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苏州正变成现代的苏州,这是令人振奋的,没有人会不为之欢欣鼓舞,只是当我们偶尔地生出了一些情绪,偶尔地想再踩一踩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我们就得寻找起来了,寻找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每时每刻都踏着的、但是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老街。
⑦这就是平江路了。
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⑧在喧闹的干将路东头的北侧,就是平江路了,它和平江河一起,绵延数里,在这个街区里,还有和它平行的仓街,横穿着的,是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葭巷,胡厢使巷、丁香巷,还有许多,念叨这一个一个的巷名,都让人心底泛起涟漪,在沉睡了的历史的碑刻上,飘散出了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⑨在这座古城最早的格局里,平江街区就已经是最典型的古街坊了,河街并行、水陆相邻,使得这个街区永远是静的,又永远是生动活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训练二十五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3题。
悼易水张承志我曾在易水,掬着销肠伤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
已经时隔二十年了,忆起来仍然禁不住打一个寒噤:好凉啊!如今窗下南眺,只见楼涛楼浪滚滚向南,只有混凝土沙漠上腾曝着的灼烫蒸气,哪里望得见南方的易水呢。
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
静想来,怀念易水真是乖僻招嫌得很呢,看看中国智识阶层诸色人等,有经商的帮闲的求官的淫烂的,人人忙得不可开交,谁会突发异想怀古易水呢。
而我之怀念易水,先是怀念我自己的少年。
那时节曾经两次下易水,第一次十七岁,第二次十八岁。
在当年的清华附中,不知缘由地悄悄有一股崇拜狼牙山的思潮。
壮烈的狼牙山五勇士,仿佛直至一九六六年还在悬崖边缘上振臂呼唤,那股凛冽的豪气直直北上逼进北京,我们怎能坐得住呢。
于是,第一次是步行,由涿州而易县,在易县郊外的冬日里,首次看见了清冽微黑的易水。
雀跃欢乐在易水河畔,我们久久不去。
都喝了几掬易水,那水冷冽透心,回想起来犹觉凉意。
易城郊外,冬村烟树,旷野无声,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
第二次也是隆冬。
我们一行伙伴数人,骑自行车出清华南门,经高碑店下京保大道,过易县、涞水、紫荆关、浑源、蔚县,折回沙城、官厅——穿行太行山脉两遍,共翻越十架大山。
最后粮尽钱绝,各自选路逃回。
有的饿着肚皮骑车两天败兵似的窜回,有的在官厅车站押了自行车甘当囚徒被遣返——而那次千里关山的第一站,又是易水。
我们列队一排,都骑在车上,停在易水上一座木板桥上,拍了一张照片。
如今那张褪色的旧照片已是宝贵的收藏了:八九个少年英气压不住傻气,搭着肩,定着车,一字排开在薄薄的木板小桥上。
易水泊泊碎裂着,摇闪着变幻的亮星,从桥下不绝地流淌过去。
看得出水流薄薄泡着石滩,也看得见河底卵石上的薄薄冰壳。
苍茫的大地上,仍然凝滞着北方那种解释不清的悲壮气氛。
背后的狼牙山,仿佛是易水的某种解释。
而如今,无论是易水还是狼牙山,都从中国人的意识中褪尽了。
今天这样突兀地忆起易水,不仅觉得寒意袭人,而且觉得那一股寒水也是拒绝自己的。
如今不知易水怎样了.........。
每逢提襟涉渡,总觉得上游人烟繁殖,工业林立,河水浊腻不爽。
想起当年易水的清纯冷冽,往往有恍世之感。
抽出插架岁久的一册《史记》,见注云:“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
而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读罢,呆坐良久,周身麻栗阵阵。
古人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勇者,看来研究体味得早已入木八分,透骨及髓了。
而今人类学如恶草蓬生;什么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环境人类学——比起《史记》一条注,简直都是腐臭垃圾。
作为勇者的人,还有那道沉默杀机的易水,也许永远也不想向后世昭示他们的秘密了。
作为燕人,居于燕京,我应当寻暇再去看看那条易水。
若去时,还是要在冬季等一个无雪的日子。
在萧萧寒风中看村野如烟,在迷蒙空漠的大地上,试试能不能遇着二十余年前那些切肤的感受。
然后,我要掬一捧易水饮下,看看它,不,是看看自己的肚肠还有没有那种冰冽的感性。
(清泉摘自《风土与山河》)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实中的人们,或经商,或帮闲,或求官,或淫烂,人人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人会怀想易水,只有作者对古易水的感觉如昨,感情依旧。
B.第一次下易水,先写临河掬喝易水,再写城郊的萧条和棋盘砣主峰下雪天的昏暗和远处易水的亮光,意境开阔,立体地展现了易水的苍茫和刚硬。
C.文章写两次下易水,是为了具体地展现当年自己和同时代的人对易水的景仰崇敬之情,以便和今天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怀念和批判的主题。
D.前有荆轲在易水义无返顾的告别,后有狼牙山五勇士的英勇赴死,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作者说:背后的狼牙山,仿佛是易水的某种解释。
2.第二段为什么要写“楼涛楼浪”及“灼烫蒸气”?请分条陈述。
(6分)3.加点的句子“如今不知易水怎样了”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要单独成段?请作具体说明。
(6分)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4—6题。
原始胡杨林周涛进入到这一大片原始胡杨林里———哪怕是仅只涉足于它的边缘,也是相当费力的一件事。
它具有所有的原始事物共有的那种远避、拒绝的特性。
它不想见谁,更不想被人探访和宣传,结果,这些特性反而加强了它的神秘感和诱惑力。
沿着汽车行来的方向,整片胡杨林的形势和布局可以看得很清楚———这片坐落于北塔山一侧戈壁深处的原始自然林,呈现出大面积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颜色。
它的生态形势正与北塔山每年春夏雨水漫流而成的沟道相呼应,原因和结果就这样清晰地写在北塔山下,证明着世间没有什么奇迹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在戈壁上,孤立的胡杨往往会成为一种景观,似乎隐藏着某种含意、寓意或天意。
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突兀地出现这样一个存在,而且往往特别高大,周围连一棵矮树都不长,这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仿佛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伟大和孤独。
但是要是不只是一棵树,而是片林子;不只是一片一般的林子,而是漫进戈壁深处、接连远处地平线的大片原始胡杨林生长区域的话,它给人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敬畏了。
那是宇宙洪荒的感觉,或许还应该是太空人初次踏上月球的感觉。
非常陌生,十分寂静。
仿佛进入了一个你不应该进入的领域,你觉得你在冒犯什么,随时都可能会有意料不到的奇怪事物发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见了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汽车在接近这片胡杨林的时候,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
它看起来的确很近,近在眼前,但是走过去很费力。
汽车从几十公分厚的浮土之上开过去,浮土虚尘里掺杂了枯枝败叶。
灌木根系在下面纵横交错,汽车轮下不断发出压断枯树的脆响。
秋黄的茅草凄然摇曳,芦苇丛丛或片片出现,红柳茂盛,有时拥簇成阵,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和旺盛。
终于,四辆汽车进入了胡杨林边缘。
要想进入它的腹地似乎是不可能了,不过它的边缘已经足够让人领略。
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各种形态,使无语的胡杨仿佛有形有灵,仿佛这些千年、百年的原始胡杨除了不能移动、不能开口说话之外,一切都了然于心。
千年的修炼果然能使树木成精怪么?不然为什么分明在树身之外已然具有了别的生灵的样子?像龙蛇盘踞的,似鹰鹤独立的;还有的像狗熊的背影,有的像骏马的惊立,有的干脆就是一只恐龙、一只海龟、一只鳄鱼、一只巨蜥……当然,还像人,像僧侣入定,像剑客远行,像几个人在一处密谋。
是流水无形也无心造就的生命。
是漠风有声也有意雕镂的塑像。
这些巨大的胡杨正在这片无人问津的荒原上空度岁月,纵有千姿百态,无人观赏。
时光的足迹留在它们身上,是树皮上的皱褶翘起来,有人的一掌厚;树皮还是尘土已分辨不清,酥松如泥土了。
不少高大的胡杨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枝叶依然绿意蓬勃。
它死了,它活着。
在它一身之上也许叠合了祖孙数十代,它这样延续,它这样存在,它这样与漫长的时间对抗,以求不朽。
在处处衰朽的外貌下顽强地活着,在种种艰苦的压迫下扭曲地活着,在时时寂寞的荒凉下勇敢地活着,最终,获得不朽,获得奇迹般的伟大群体。
这,就是原始胡杨林。
按《水浒传》里的话说,就是“前面兀地现出一片猛恶林子”。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原始胡杨林不想被人探访和宣传,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极有情趣地写出了原始胡杨林远离人世的特点,展示其神秘感和诱惑力。
B.北塔山每年春夏雨水漫流,北塔山一侧的原始自然林则呈现多种颜色,两者有因果关系,春夏雨水漫流正是原始自然林呈现多种颜色的自然结果。
C.文章多处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如用单个胡杨的伟大和孤独来衬托原始胡杨林的令人敬畏,用茅草、芦苇、红柳的明艳和旺盛来衬托原始胡杨林旺盛的生命力。
D.雨水漫流形成戈壁,生成胡杨,在风的作用下胡杨树形成各种形状,令人惊叹,好像雕刻家有意为之,所以作者说“是漠风有声也有意雕镂的塑像”。
5.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6分)6.原始胡杨林给人类怎样的启发?请试作探究。
(6分)三、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7—10题。
萧红带我回到身后的村庄孙惠芬遇到萧红,是1986年。
这一年3月,我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窗絮语》,小说写一个青年在城里读了两年书之后再回到乡下家里的烦恼心绪,她闻不惯乡村恋人身上浓烈的化肥气味,听不惯奶奶、父母哥嫂随地吐痰的声音,更不接受原来有着远大理想的闺中密友已结婚生子、被活生生拉进泥土的现实……想不到,小说发表之后,一个读者专程驱车从大连开发区来庄河见我,还带来一位热爱小说的朋友,那位朋友送给我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
与慕名而来的朋友究竟说了什么,全然记不得了,惟一记得的就是把他们送走后,封皮上“呼兰河传”四个字向我闪烁着急盼盼的眼神。
在那个遮蔽了窗帘的昏暗的宿舍小屋,我彻夜无眠,像吸附在一块磁石上的铁屑,随着磁石的移动微微颤抖:一到冬天就裂了口子的大地,一到春天就陷进泥浆的马车,只有秋天才热闹起来的山野,还有漏雨的粉房,荒凉的草房人家,还有祖父、祖母,还有在大街上自由串动的蜻蜒、蚂蚱、小燕子,分布在小城街头的金银首饰店、布庄、茶庄、彩纸铺……我不知道是被游走在文字里自由自在的灵魂打动,还是被镶嵌在荒蛮大地上的孤独寂寞感染,我一经走进去,便再也不能自拔。
第二天早上,当我睁着一双熬红了的双眼爬起来上班,我的眼前,已经站立起另一个村庄。
她坐落在盆地中央,前后街两排草房,她前边有两条细长的河谷,河谷两岸长着丰沛的野草,她就是生我养我的辽南乡村山咀子。
1986年,通过萧红,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
我的村庄一直都在,它叫庄河,庄河,庄庄有河,所有的河谷都通着大海。
我故乡的河谷,两岸长满了野草,顺着长满野草的河谷向东南方向走,不出一小时就能走到海边小镇,那小镇叫青堆子。
在乡下呆得寂寞厌倦时,被父母管束得喘不过气时,我就顺着河谷小道逃往青堆子小镇,叛逆的情绪往往随着河谷岸边的野草一起摇曳。
我初始写作,抒写的就是这种急于逃离的叛逆情绪。
虽然在这种情绪中,也触及了村庄的人和事,也描绘过大街、土地、山野、草丛,可我的情感是厌恶的,憎恨的,我对村庄人事景致的书写是下意识的。
朋友喜欢《小窗絮雨》,或许是他看到了那里边下意识的部分;朋友的朋友送来《呼兰河传》,或许是觉得我下意识书写的村庄和萧红笔下的村庄有点像,可他们不知道,他们唤醒了我对属于自己的那个河谷村庄的感情——那天早上,当我满眼都是我故乡的村庄河谷,河谷两岸丰沛的野草,一股挚热的溪流涌进眼角,我一瞬间热泪盈眶。
伤害也同样来自于1986年。
这一年5月,我从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拥有城市户口的城里人,成了天天在文化馆上班的文化人,可是野草一样在山野里长大的我,对按时上下班,对程序和秩序有着天然的抵触;尤其受过教育的小城文化人的假模假式,为一件小事反复争议不断重复的无聊会议……我备感压抑,甚至得了严重的失眠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