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用量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老鹳草味辛、苦,性平;归肝、肾、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毒,止泻痢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泄泻,痢疾,疮疡。
内服: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用。
2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肠痈肺痈,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
内服:煎服,6-15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慎用。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牌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3木通味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的功效。
主要用于热淋涩痛、水肿、口舌生疮、心烦尿赤、经闭乳少、喉痹咽痛、湿热痹痛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饮食禁忌:1、忌食油腻生湿之物。
2、忌食酸辣刺激性食物,如烈酒、原醋辣椒、酸味水果李、杏等。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4荠菜味甘、淡,性凉;归肝、脾、膀胱经具有利水消肿,明目,止血的功效。
主治水肿证、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血热出血、淋证、崩漏等。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入丸、散。
外用:捣汁点眼。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5臭梧桐味辛、苦、甘,性凉;归肝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平肝的功效。
主治风湿痹证,风疹,湿疮,头痛眩晕。
内服: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
外用:适量。
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
注意事项: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6荷叶味苦,性平。
归肝、脾、胃经主要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的功效。
3~10g。
荷叶炭3~6g。
注意事项:《本草从新》:“升散消耗,虚者禁之。
”7生铁味辛,性凉;归肝、心经具有平肝镇惊的功效。
主治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所致癫狂,热病痰内服:煎服,30-60g。
或入丸、散剂。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肝虚及中焦虚寒者慎用。
落壅发狂,头痛;易惊善怒,失眠,疮疡肿毒,关节酸痛或扭伤疼痛等。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党参20茯苓20白术15甘草5克
党参20茯苓20白术15甘草5克在中医药领域,药物搭配与配伍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是常用的中药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并且在配伍中有着协同增效的作用。
党参党参是一味具有补气益中、滋阴润燥的中药。
它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体质的人群,常见于气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党参还有较好的提升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适合于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的人群服用。
茯苓茯苓是一种具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的中药材。
它常用于治疗脾胃湿热、水肿等症状。
茯苓还有调节体内水分代谢、促进排尿的作用,适合于患有水肿、尿频等症状的人群服用。
白术白术是一种常用的健脾祛湿、益气安胎的中药材。
它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虚乏力、食欲不振等情况。
白术还有缓解胃肠道不适、增强消化功能的作用,适合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服用。
甘草甘草是一种入药常见的调和药。
它具有缓和药性、增加药材口感的作用,常用于配伍中起到调和其他药材功效的作用。
甘草还有一定的保护胃黏膜、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综合使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这几味中药,可以起到补气健脾、滋阴润燥、益气健脾、调和药性等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特点合理搭配这几味药材,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配,并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用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党参20茯苓20白术15甘草5克的配伍,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搭配方式,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可以在中医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合理搭配、科学用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中药饮片用量
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中药饮片用量2015版中国药典中药规定用量下表列出了2015版中国药典中常用中草药的规定用量。
药品名称规定用量土荆皮外用适量土鳖虫 3-10g大皂角 1-1.5g山豆根 3-6g制川乌 1.5-3g川楝子 5-10gXXX 0.3-0.6g制天南星 3-9g生天南星外用适量木鳖子 0.9-1.2gXXX 外用适量京大戟 1.5-3g牵牛子 3-6g狼毒外用猪牙皂 1-1.5g斑蝥 0.03-0.06g 蒺藜 6-10g水蛭 1-3g甘遂 0.5-1.5g北豆根 3-9g仙茅 3-10g白附子 3-6g白果 5-10g生半夏外用适量法半夏 3-9g姜半夏 3-9g清半夏 3-9g朱砂 0.1-0.5g制草乌 1.5-3g鸦胆子 0.5-2g常山 5-9g商陆 3-9g硫黄 1.5-3g雄黄 0.05-0.1g 全蝎 3-6g红大戟 1.5-3g芫花 1.5-3g鹤虱 3-9g苍耳子 3-10g两头尖 1-3g吴茱萸 1.5-4.5g 附子 3-15g杏仁 5-10g苦楝皮 3-6g金钱白花蛇 2-5g 南鹤虱 3-9g急性子 3-5g蛇床子 3-10g绵马贯众 5-10g 蜈蚣 3-5g蕲蛇 3-9g丁香 1-3g人参 3-9g九香虫 3-9g 三七 3-9g三棱 5-10g 大血藤 9-15g 大黄 3-15g 大腹皮 5-10g 大蓟 9-15g 山茱萸 6-12g 山药 15-30g 山慈菇 3-9g 川木通 3-6g 川贝 3-10g 川牛膝 5-10g 木贼 3-9g木通 3-6g五味子 2-6g 五倍子 3-6g 太子参 9-30g XXX 9-15g车前草 9-30g 瓦楞子 9-15g 牛蒡子 6-12g 牛膝 5-12g 升麻 3-10g 姜黄 3-9g化橘红 3-6g 丹参 10-15g 乌药 6-10g 石膏 15-60g 龙胆 3-6g北沙参 5-12g 仙鹤草 6-12g 白及 6-15g 白术 6-12g 白头翁 9-15g 白芍 6-15g 白芷 3-10g 白前 3-10g 白扁豆 9-15g白蔹 5-10g白鲜皮 5-10g剔除格式错误,并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1.9-15g川芎,女贞子,小茴香,小蓟,马勃,马鞭草,XXX,天冬,天花粉,天竺黄,天麻,天葵子,木瓜,木香,地榆,芒硝,地锦草,西红花,青果这些药品的用量为每日9-15克,包括川芎、女贞子、小茴香、小蓟、马勃、马鞭草、王不留行、天冬、天花粉、天竺黄、天麻、天葵子、木瓜、木香、地榆、芒硝、地锦草、西红花和青果。
各种常用中药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北沙参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9g玉竹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6~12g莲子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 6~15g百合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然。
用法用量: 6~12g芡实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 9~15g薏苡仁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 9~30g山药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只,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15~30g红枣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 6~15g枸杞子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聪明目。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 6~12g龙眼肉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用于气血缺少,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 9 ~15g党参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衰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9~30g当归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痈疽疮疡。
酒当归活血通经。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害。
赤小豆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 9 ~30g。
外用适当,研末调敷菊花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本草纲目中本区常见中药材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葱白【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胃经。
【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主治】感冒风寒轻症;阴寒盛、格阳于外;外用疮痈疔毒。
【用法用量】3-10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不宜与蜂蜜共同服。
2.生【性味】辛、温。
【功用】(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
配大枣能调和营卫。
(2)温胃止呕:用于胃寒腹痛呕吐,常配半夏。
(3)解毒:解生半夏、生南星以及鱼蟹毒。
【用法】3~10g,或三片。
生用发散力强;煨用偏于温中。
附:生皮:性味凉。
功能和脾行水,主要用于水肿。
用量5-10g,煎服。
二、辛凉解表药1.菊花本品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
归肝、肺经。
【功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成分】花和茎含挥发油,花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等【药理】1、抗病原体作用。
2、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
【用法用量】10-15g。
煎服或入丸散。
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清热明目和平肝多用白菊花。
【注意事项】无野菊花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
归肝、肺经。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成分】含野菊黄酮甙、野菊花甙、野菊花酯、苦味素、挥发油等。
【药理】1、降压作用。
2、抗病毒抗菌作用。
【用法用量】10-18g。
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无2 根本品为豆科植物野或甘藤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
归脾、胃经。
【功能】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项强痛。
【成分】主要含黄酮类物质,有大豆甙、大豆素、根素等。
【药理】1、解热作用2、降压作用3、扩心冠脉4、增加脑血流量5、对胃肠平滑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6、根煎剂小鼠口服有避孕作用;能使正常家兔血糖先升高继而降低。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
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且兼行气止痛。入心、肝、脾三经。心主血,肝藏血,脾通血,故能主治一切血症,为血病之要品,尤为妇科良药。因此,凡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胎产等症,不论血虚血滞,皆常用为主药。另外也可用于痈疽疮疡、跌打损伤、肠燥便秘。总之,凡属血虚血滞所引起的一切病症,均可使用,而以血分有寒者最为适宜。当归惟属补润之品,又有活血之功,故湿盛中满,大便泄泻,及崩漏经多之症,则不宜用。
茯苓【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用法用量】9~15g。
生甘草: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黄芪是补气药,是用蜜炙过了的,增加了补中益气的补益作用.【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党参:[功效]:益气、生津、养血。[应用]:1、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能补益中气,常配黄芪、白术等。2、用于肺气亏虚的咳嗽气喘,语声低弱等。能补益肺气,可配黄芪、五味子等。3、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及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有益气生津和益气生血的功效。
炒白芍:炒后长于养血和肝,多用于肝旺脾虚痛泻者。炒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常用毒性中药材(63种)
常用毒性中药材(63种)235 川楝子有小毒苦,寒,有小毒。
归肝、小肠、膀胱经4.5~9g 川楝子与苦楝子不同,后者毒性大于前者,临床用应加区别,并注意用药剂量。
6 制天南星有毒苦、辛,温。
有大毒。
归肺、肝、脾经3~9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注意区分生品与制品,孕妇慎用。
7 木鳖子有毒苦、微甘,凉,有毒。
归肝、脾、胃经0.9~1.2g,外用适量,研末用油或醋调敷。
以外用为主,如内服只宜少量且要慎用,气血虚弱、脾胃不实者忌用。
8 水蛭有小毒咸,苦,平。
有小毒。
归肝经1.5~3.0g 因具抗凝血、扩血管、降低血液粘度作用,应用时须注意出血倾向。
49 艾叶有小毒辛、苦,温,有小毒。
归肝、脾、肾经3~9g。
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
曾有口服用量较大而中毒的报道,应予注意。
10 北豆根有小毒苦,寒,有小毒。
归肺胃、大肠3~9g 注意剂量和持续用药时间11 白附子有毒辛,温,有毒。
归胃、肝经制品3~6g。
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后,酒调敷。
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12 白果有毒甘、苦、涩,平,有毒。
归肺经4.5~9g 白果含银杏毒及白果酸,均有溶血作用,银杏毒还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痹作用,所以在应用时应有所注意。
13 半夏有毒辛,温,有毒。
归3~9g。
外用适量,生品为国家规定毒性中药管理5胃肺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
品种*。
临床应用时应以半夏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入药为宜,不得与乌头同用,另有法半夏同半夏。
14 全蝎有毒辛,平,有毒。
归肝经3~6g 因毒性成分对热不稳定,一般煎服少见中毒,但也应注意,尤其注意含本品的固体制剂。
15 苍耳子有毒辛、苦,温,有毒。
归肺经3.0~9.0g 【按语】《本草从新》提出:苍耳子散气耗血,虚人勿服,《唐本草》“忌猪肉、马肉、米泔”。
16 附子有毒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3~15g 孕妇妇禁用,不谊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6脾经及同用。
17 苦杏仁有小毒苦,微温。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微寒;归心、肝、胆、小肠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黄疸,痈肿疮疡,喉痛,蛇伤,烫伤。
内服:煎服,15-30g。
鲜品25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服。
2大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吐衄、咯血、崩漏等血热出血证,肠痈、肺痈等火热毒盛的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
外用:捣敷。
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事项:脾胃出血,脾胃虚寒者禁服。
3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
主治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含漱;研末调敷。
1、中药配伍禁忌:杏仁为使;畏款冬、雌黄、附子、防风、麻仁;恶瓜蒌。
2、饮食禁忌:得盐良,可同用;畏凉水,忌同食。
少食寒凉生冷之物。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孕妇慎服。
4红豆蔻辛,温。
归脾、肺经功能: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3~6g。
注意事项:《本草纲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5山萘温;辛;归胃经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禁忌: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6沙棘味甘、酸,性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咳嗽痰多,瘀血证。
内服:煎服,3-9g。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7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内服:煎服,6-10g。
清热化痰宜生用,清胃止呕宜姜汁炙。
注意事项: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的常用剂量会因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性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药的剂量是按照克(g)来计算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中药的常用剂量范围供你参考,但请注意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建议剂量,具体剂量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处方来确定。
- 根茎类中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常用剂量为9-15g。
- 果实类中药:如五味子、枸杞子、酸枣仁等,常用剂量为6-12g。
- 全草类中药:如蒲公英、益母草、鱼腥草等,常用剂量为9-15g。
- 动物类中药:如鹿茸、阿胶、蜈蚣等,常用剂量为1-3g。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
剂量的确定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根据具体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使用中药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用法和剂量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常用中药材
• 药性:山药性平微温、 味甘无毒,为入脾、肺、 肾三经,山药成份含有 自由氨基酸、黏蛋白、 胆碱、淀粉 、维生素 B1 、 B2 、 C 及矿物质 钙、磷、铜、铁等。 • 功效:山药为和缓平稳 之补品,具有补而不滞, 温而不燥的特点,对于 老年小孩皆宜,应用小 儿慢性腹泻最为有效, 在药膳及食疗也常使用。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 炒后可使健脾止泻作用 增强,故用于健脾止泻 及作散剂服用时宜炒用。
• 应用 • 1.脾气虚证。本品能补气以 健脾,兼能化湿,药性温和,补而 不滞,适用于脾虚湿滞,食少、便 溏或泄泻。唯其“味轻气薄,单用 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 • 2.暑湿吐泻。暑多夹湿。夏 日暑湿伤中,脾胃不和,易致吐泻。 本品能健脾化湿以和中,性虽偏温, 但无温燥助热伤津之弊,故可用于 暑湿吐泻。
甘草
【性味】:甘,平
• 【功效与作用】:益气补中; 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 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 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 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 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 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 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 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 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 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3~9克(大剂量30~60克)。外 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 敷。
•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 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 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 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 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 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 功能与主治:补脾养胃, 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 止,肺虚喘咳,肾虚遗 精,带下,尿频,虚热 消渴。 麸炒山药补脾 健胃。 【用法与用量】15~30克。
白扁豆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中药的用量标准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
1. 当归(Angelica sinensis)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当归能够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一般情况下,当归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水泡服或煮汤饮用。
2. 人参(Panax ginseng)人参是一种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免疫力的中药。
对于体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人参是一个有效的药物选择。
一般情况下,人参的用量为3-9克,可以煎煮成汤或用来炖煮。
3. 陈皮(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陈皮是一种具有健胃、理气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消化不良和胃脘胀满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陈皮的用量为3-10克,可以入药方中煮汤或泡茶饮用。
4.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感冒、咽喉炎等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黄芩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5.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丹参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丹参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6. 白芍(Paeonia lactiflora)白芍是一种具有补血、调经、止痛作用的中药,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白芍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7.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何首乌是一种具有补肾益精、黑发的中药,常用于肾虚、脱发等问题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何首乌的用量为10-30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不同的中药对应的用量会有所不同,具体的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方来确定。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
野 菊 花
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成分】含野菊黄酮甙、野菊花甙、野菊花内酯、苦味素、挥发油等。
【药理】1、降压作用。2、抗病毒抗菌作用。
【用法用量】10-18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无
桔 梗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功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主治】咳嗽多痰,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痰,疮疡脓成不溃。
【成分】含桔梗皂甙。
【药理】
1、祛痰止咳作用。
2、抗炎作用。
3、解热、镇痛和镇静作用。
【用法用量】6-10g
【注意事项】大量与生食易引起中毒,宜加注意;咳嗽痰稠不利者慎用。
---------------------------------------------------------------------------------------------------------------------------
【性味归经】辛,凉。归肝、肺经。
【功能】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主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薄荷醇、薄荷酮等。
【药理】
1、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搔痒等。
2、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白 果
本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成熟种皮
【性味归经】甘、苦、涩,平;有小毒。归肺经。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量的准确把握对于中药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中药的用量标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应用。
一、黄连黄连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其用量的合理控制可以有效治疗一些胃肠疾病。
通常使用的黄连草药用量为3-10克,可根据不同病情酌情调整。
二、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等作用的中药材。
一般建议每次使用5-15克,可加入其他中药搭配使用。
三、当归当归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其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通常每次使用3-9克,煎汤饮用或加入其他中药配伍。
四、鸡血藤鸡血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用量适中可以治疗风湿、痛疾等病症。
一般用量为9-12克,可加入水中煎煮。
五、当归尾当归尾是中药材中的一种,用量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建议使用6-15克,可用水煎汤或加入其他药材一同炮制。
六、川芎川芎是一味常用于妇科疾病治疗的中药。
常用的用量为3-9克,可视病情需要进行调整,一般配伍使用。
七、红花红花在中药应用中常用于疏经活血的治疗,其用量需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一般建议每次使用3-10克,可煎汤冲服。
八、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用于清热解毒,每次用量为9-12克,可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
九、金银花金银花常用于解热解毒,用量一般为6-15克,可饮汤或与其他中药搭配饮用。
十、柴胡柴胡是一种常用的中药,用量需准确掌握。
一般建议每次使用3-9克,可煎汤饮用或与其他草药搭配。
总结:中药用量的准确掌握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注意,用量的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1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补脾胃的中药配方及剂量表格图
补脾胃的中药配方及剂量表格图补脾胃中药配方及剂量表格:品名材料用量(克)黄芪黄芪根 30白术白术根 15党参党参根 15茯苓茯苓茸 15陈皮陈皮 5芡实芡实 15补脾胃中药配方是一种中医经典的方剂,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健体强身的作用。
中药配方的成分主要由黄芪、白术、党参、茯苓、陈皮、芡实等药材组成,对于人体提高免疫力、调节肠胃功能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黄芪是一种补气益阳,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重要中草药,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白术具有益气健脾、除湿止泻、补脾胃等多种功效;党参则是一种被称为“气之总管”的中药材,有益气、补脾、健脾的功效;茯苓可以清热利水,健脾和胃;陈皮属于常用的行气药材,可以促进肠蠕动和消化;而芡实则是一种常用的补益安神药材,具有补脾益肾、固涩止泻、安定神志等多种功效。
这个补脾胃中药配方的用量应该是根据个人体质,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讲,每天服用这个中药配方3次,每次服用30克左右即可。
在食用这个方剂配方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服用前先咨询医师,根据自己的体质来确定用药量。
2.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服用,并及时就医。
3.中药配方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药方给出的比例来配制,否则药效有可能会受影响。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补脾胃中药配方并不能单纯地起到治疗作用,同时也需要搭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所以,在饮食上,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清淡的食物,如粥、米饭、粉条、面条等。
每天还需要适量的补充蛋白质、维生素、水果和蔬菜等,来有效调节身体机能。
同时,在生活方面,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运动,这些都可以起到促进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配方补脾胃是一种非常适合许多人的健康保健方案。
这个方剂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效果很好,所以,如果你身体有些不适,希望保持身体健康,就不妨尝试一下这个中药配方,同时也请养生者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饮食和运动的习惯,以达到更好的身心健康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名性味归经剂量功效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3-10g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辛、甘,温。
归肺、心肾、肝经。
3-10g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
归肺、脾、胃经。
5-10g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5-10g 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
归肺、肝、脾经。
5-10g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辛、苦,温。
归肺(膀胱)经。
3-10g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薄荷辛、凉。
归肺、肝经。
3-6g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6-12g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3-10g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
归肺、肝经。
5-10g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5-10g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苦、辛,微寒。
归肺、肝、脾经。
3-10g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甘、辛、凉。
归肺、脾、胃经。
10-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苦、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15-60g清热泻火(清气分、肺胃实热),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5-15g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
归心、肝、胃、肺经。
5-15g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 苦、辛,寒。
归肝经。
10-15g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
5-15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胃、大肠、肝经。
2-10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
归肝胆、大肠肾膀胱经。
6-10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3.清热解毒药 ①治湿热病药金银花微苦辛甘,寒。
归肺心胃大肠经。
10-15g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辛,寒。
归心肺、小肠经6-15g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板蓝根苦、寒。
归肺、心、胃经。
10-15g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②治热毒疮疡药蒲公英苦、甘,大寒。
归肝、胃经。
10-30g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鱼腥草辛,微寒。
归肺经15-30g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③治热毒泻痢药白头翁苦,寒。
归大肠经。
6-15g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④治咽喉肿痛药射干苦,寒。
归肺经。
6-10g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胃、肾经。
10-30g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寒。
归心肺胃肾经。
10-15g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6-12g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
赤芍苦,微寒。
归肝、心经。
6-15g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泻肝火。
5.清虚热药青蒿苦、辛,寒。
归肝、胆、肾经。
6-12g清虚热,凉血,解暑热,截疟。
地骨皮甘、微苦、寒。
归肺,肝、肾经。
6-15g清虚热,凉血,清肺降火。
泻下药 1.攻下药大黄苦,寒。
归大肠、脾胃肝、心经。
5-15g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清泄湿热。
芒硝咸、苦,寒。
归胃,大肠经。
10-15g软坚泻下,清热消肿。
2.润下药 3.峻下逐水药 祛风湿药1. 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辛、苦,微温。
归肝、6-12g祛风湿,止痛,肾、肺经。
解表。
木瓜辛、酸,温。
归肝、脾、胃经。
10-15g祛风湿,舒筋,化湿,(和胃)。
2.祛风湿清热药秦艽辛、苦,微寒。
归肝肾、胃胆经。
5-10g祛风湿,舒筋活络,退虚热,清湿热。
防己苦、辛,寒。
归肝、肾、膀胱经。
5-10g祛风湿,止痛,清热利水。
3.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 辛、苦,甘,温。
归肝、肾经。
5-10g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 辛、苦、甘,平。
归肝、肾经。
9-15g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广藿香辛、微温。
归脾、胃、肺经。
5-10g化湿,止呕,解表。
苍术辛、苦,温。
归脾胃、肝、肾经。
5-10g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
厚朴苦、辛,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
3-10g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白豆蔻 辛、温。
归脾、胃、肺经。
3-6g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茯苓甘、淡,平。
归脾、肾、心经。
9-15g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薏苡仁甘淡,微寒。
归脾胃、肺大肠经。
9-30g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泽泻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5-10g利水渗湿,泄热。
2.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 甘,微寒。
归肾膀胱、肝、肺经。
9-15g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川木通 淡、苦,寒。
归心小肠、膀胱经。
3-6g清热利尿,通经下乳。
3. 利湿退黄药茵陈蒿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
6-15g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金钱草 甘淡,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15-30g 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苦,寒。
归肝、胆、肺经。
9-15g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
温里药附子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3-15g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干姜辛,热。
归脾、肾、心、肺经。
3-10g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辛甘,热。
归肾、脾、心、1-5g补火助阳,散肝经。
寒止痛,温经通脉。
吴茱萸辛苦,热。
有小毒。
归肝脾胃经。
1-5g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
理气药陈皮辛、苦,温。
归脾、胃、肺经。
3-10g行气调中,燥湿,化痰。
枳实辛、苦,微寒。
归脾胃、大肠经。
3-9g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辛、苦,温。
归脾胃大肠肝胆经3-9g行气止痛。
香附辛、微苦,平。
归肝、三焦经。
6-9g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川楝子苦,寒。
归肝、胃、小肠经。
3-10g行气止痛,疏肝泄热,驱虫,止痒。
消食药山楂酸、甘,微温。
归脾、胃、肝经。
10-15g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莱菔子 辛、甘,平。
归肺、脾、6-10g消食行气,降胃经。
气化痰。
鸡内金 甘,平。
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3-10g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驱虫药槟榔苦、辛,温。
归胃小肠、大肠经。
3-10驱虫,缓下消积,行气,利水。
止血药 1.凉血止血药小蓟苦,凉。
归心、肝经。
10-15g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地榆苦、涩,微寒。
归肝、大肠经。
10-15g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白茅根 甘,寒。
归肝、肺、胃、膀胱经。
15-30g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2.化瘀止血药三七甘、微苦,温。
归肝、胃经。
3-10g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苦,寒。
归肝经。
10-15g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白及苦、甘、涩,寒。
归脾胃、肝经。
3-10g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 苦、涩,平。
归心、肝经。
3-10g收敛止血,止痢。
(补虚,消积,,杀虫。
)4. 温经止血药艾叶辛苦,温。
有小毒。
归肝脾肾经。
3-10g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化瘀药 1.活血止痛药川芎辛,温。
归肝、心经。
3-10g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 辛、苦,温。
归肝、脾、心经。
3-10g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辛、苦,寒。
归肝、胆、心经。
5-12g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丹参苦,微寒。
归心、肝经。
5-15g活血祛瘀(调经),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红花辛,温。
归心、肝经。
10-15g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桃仁苦甘平有小毒。
归心肝肺大肠经。
5-10g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益母草辛、苦,微寒。
归肝、心膀胱经。
10-30g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牛膝苦、甘、酸,平。
归肝、肾经。
6-15g活血祛瘀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4. 破血消症药莪术辛、苦,温。
归肝、脾经。
3-15g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半夏辛,温。
有毒。
归肺、脾、胃经。
3-9g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2. 清化热痰药桔梗 苦、辛,平。
归肺经。
3-10g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川贝母甘、苦,微寒。
归肺、心经。
3-9g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浙贝母 苦,寒。
归肺、心经。
3-9g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开郁)。
瓜蒌甘、微苦,寒。
归肺胃、大肠经。
10-15g 清化热痰,润化燥痰,利气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3.止咳平喘药苦杏仁苦辛微温。
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4.5-9g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苏子辛,温。
归肺、大肠经。
3-9g止咳平喘,降气化痰,润肠通便。
百部苦、甘,微温。
归肺经。
3-9g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桑白皮 甘,寒。
归肺、膀胱经。
6-12g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苦、辛,大寒。
归肺、膀胱经。
3-9g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安神药 1.重镇安神药磁石咸,寒。
归心、肝、肾经。
15-30g镇心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2.养心安神药酸枣仁 甘,平。
归心、肝、胆经。
9-15g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远志苦、辛,微温。
归心、肾、肺经。
5-15g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平肝息风药 1.平抑肝阳药石决明 咸,寒。
归肝经。
15-30g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咸,微寒。
归肝、肾经。
15-30g 平肝潜阳,镇心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赭石苦,寒。
归肝、心、胃经。
10-30g 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2.息风止痉药牛黄苦,凉。
归肝、心经。
.15-.35 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
钩藤甘,微寒。
归肝经。
10-15g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甘,平。
归肝经。
3-10g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全蝎辛,平。
有毒。
归肝经。
2-5g 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开窍药麝香辛,温。
归心、肝经。
.03-0.1 开窍醒神,活血止痛,(通经,催产)。
冰片辛、苦,微寒。
归心、肝经。
.03-0.1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石菖蒲 辛、苦,温。
归心、脾、胃经。
5-10g开窍醒神,宁心安神,化湿和胃。
补虚药1.补气药人参甘,微温。
归肺、脾、心、肾经。
3-9g大补元气,补益脏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党参甘,平。
归脾、肺经。
10-30g补益肺气,补血,生津。
太子参 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10-30g 补气,养阴。
黄芪甘,微温。
归脾、肺经。
10-15g补脾升阳,益肺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白术甘、苦,温。
归脾、胃经。
6-12g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甘草甘,微寒。
归心、肺、脾、胃经。
3-10g补心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热毒及药食毒,调和药性。
2.补阳药鹿茸甘、咸,温。
归肾、肝经。
1-3g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固冲任,脱毒生肌。
巴戟天甘、辛,微温。
归肾、肝经。
10-15g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
淫羊藿 辛、甘,温。
归肾、肝经。
5-10g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