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word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
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讲解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球形状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4.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等。
5.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温度、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课标解析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重点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对气压带和分带分布的影响;重点掌握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分布状况,并能够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示意图。
学会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概念:成因:意义:假设条件: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再是,最后近地面形成压带和个风带。
动:随南北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移,冬季成因:对气压带的影响表现:季风:的影响因素 、 、 、三、典题解析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
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5)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断出该图表示的是7月份。
再从印度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其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印度洋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向东运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东亚吹东南季风,附近为日本暖流。
答案:(1)7月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 日本暖流(3)西南顺(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5)因东亚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其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最典型。
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由此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气压带与风带是如何形成的?
b.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何影响?
c.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涉及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4.完成课后练习题,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练习题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全面检测学生对气压带与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气压带与风带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科普文章,了解气压带与风带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应在课后及时完成,确保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在图中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位置及特点。通过绘图,学生可以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空间分布的认识,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4)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8.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9.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课后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气压带风带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气压带风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
3. 掌握地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
2. 地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地球大气环流的规律和特点。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现象,了解气压的概念,引出地球大气环流的问题。
2. 学习新知识。
(1)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教师通过讲解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
教师通过地图和图片的展示,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地球大气环流的关系。
3. 梳理知识点。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梳理地球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
4. 拓展延伸。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拓展延伸相关知识。
五、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球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对地球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现象、讲解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点,梳理知识点,拓展延伸,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本节课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明白得解。
3、使学生明白得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阻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摸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缘故。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阻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阻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明白得。
专门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样学生较难明白得。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阻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阻碍的缘故。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阻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如此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什么缘故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摸索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课程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掌握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区域类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气压带的分布与特点–亚热带高压带–副热带低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2.风带的分布与特点–北极地区风带–副极地区风带–赤道地区风带–季风区风带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影响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播放相关气象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存在,并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首先,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区域类型。
其次,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地气候差异带来的生活方式、经济生产上的差异,并探讨如何适应和利用这些气候条件。
第三步: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案例,例如南亚季风、地中海气候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个气温带和风带的具体气候条件,并分析其对当地农业、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步: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就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从对气压带和风带的认识、气候条件和影响方面出发,进行交流和探讨,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步:拓展通过邀请地理专业人士或科普人员,进行现场或视频授课,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应用。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影响,认识到气候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创新思维。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教案章节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等压线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二:赤道低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赤道低气压带的概念2. 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3. 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赤道地区等压线来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概念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3. 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副热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中纬度温带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概念2.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3.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中纬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__》Word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输送和交换热量。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案及课标解读。
2. 相关地图和图片。
3. 教学道具和模型。
教学过程: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存在。
2. 讲解: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第二章:气压带的形成原因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对气压带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气压带的分布规律。
2. 讲解:解释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对气压带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压带形成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形成原因的理解。
第三章:风带的形成原因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对风带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风带的分布规律。
2. 讲解:解释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对风带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风带形成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风带形成原因的理解。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讲解:解释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续)4.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解。
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应气候类型的异同;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第二步:知识讲解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并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探究自然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待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b.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c.结合实际案例,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二上课前。
5.课堂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活动,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特点及应用。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验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2.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增强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校园内的气象观测站,观察并记录气压和风力的变化。
七、学习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标分析知识与技能:说出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是课标的明确要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实际是气压带风带性质对气候的影响,为此我们首先要根据气压带气压高低与气流升降的关系,推出其少雨或易雨性质,再根据其分布纬度推出其气温状况;根据风带风向是是否有利水汽凝结,推出其少雨或易雨性质,再根据其纬度分布情况推出其气温情况。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以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与特征来认识单一气压带、单一风带和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地区气候的形成。
海陆气压中心季节变化是气压带风带的一种特殊表现,其作用下形成的季风气候应当予以补充,这对认识我们的气候现象非常必要。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的影响就是形成气候格局,为此必然引出气候分布模式图,它不仅是有助于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气候规律的工具(用以判断气候分布、说明气候特征和成因、规范气候名称)。
但是课标并不要求全面掌握有关气候特征、成因和分布,所以我们不提出气候模式图,而只要求学生根据某地位置,对照气压带风带或季风区位置,说出其气候主要特点(冷热、干湿及季节配合),并通过比较找出对应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而对气候名称和特点及分布按了解层次要求。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读限于在比较中认识其气温和降水状况,对描述气候特征不作要求,也不引出判断气候类型的主要指标和程序。
本节课过多不涉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不需要对某种气候特殊分布作多要素的综合分析。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充分利用规律认识分析具体气候的成因和主要特点,突出了知识的实用功能。
具体分析过程相对抽象,需要紧密联系前面所学的许多知识,所以需要利用地理图标叠加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是表示气候特征的方法,读这种图的方法和步骤也需要学生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相关分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是探索规律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从而改变对地理学科的错误认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word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明白得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把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明白得、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稳和水量平稳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阻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阻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阻碍。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教具】多媒体、板图【教学过程】【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阻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全然缘故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明白大气运动的全然缘故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摸索: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引入】“大气环流是如何样的呢?”这确实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二、三圈环流【指导看书】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33—35,摸索三个问题:1.做了如何样的假设?2.阻碍大气环流的形成的因素?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回答】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word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明白得。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差不多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师: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引起大气运动的跟本缘故是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
大气运动的形式要
紧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要紧表现为上升和下沉,水平运动即是风。
近地面的风受到哪些因素的阻碍?其中阻碍风向的是哪些?
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阻碍风向的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师:同学们利用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设问:假如上面说的 A 地是极地, B 地是赤道,如此大范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摸索: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承转】“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确实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
活动
(活动)P
33
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平均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
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如何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
师: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在教材第33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PPT演示。
师: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因此,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淌,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淌。
师: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坚持?
生:不能。
师:什么缘故不能?
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运动方向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阻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
师:专门好。
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平均的,因此单圈环流这种理想状态下是不存在的。
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平均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
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得)
1.低纬环流
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②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阻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
北纬30°邻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
力的阻碍,偏转成东北信风。
如此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称为盛行西风。
②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
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
③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邻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
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④北纬60°邻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
纬环流。
因为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即向南北流走,致使北纬60°邻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阻碍向左偏,因此相反。
(投影)“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图”
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请大伙儿观看,找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
1、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2、高压气流下沉
低压气流上升
3、信风、极地东风高纬吹向低纬
西风低纬吹向高纬
口诀经历:
风压相间、七压六风;○三六九、三低四高;高吹向低、北右南左
师:请大伙儿观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PPT演示
师:(引导学生摸索)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因此是热力缘故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缘故形成的。
课堂练习(PPT展现)
【承转】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师:请观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摸索)什么季节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现在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什么季节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现在太阳直射点在什么位置?
生:夏季,直射北半球
冬季,直射南半球
师:(教师引导)观看季节移动动画,你能得出季节移动的规律吗?(以北半球为例)
生:春秋分时,所有风带、气压带的位置关于赤道对称。
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北偏。
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南偏。
教师总结: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 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师:设上述各气压带宽度大约为10个纬度,画一幅北半球投影图,并将夏至日时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形,画在相应位置上。
(图示)
师:假如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
生:可不能。
因为假如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就没有了季节移动。
【新课小结】
本节课要紧学习了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要紧因素和季节移动的内容,其中三圈环流和季节移动是学习的重点。
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势阻碍的理想模式。
但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的,那么在考虑地表不均一的情形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分布的呢?下节课我们来共同
查找答案解开疑问。
板书设计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单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三)季节移动
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
缘故: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