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的绝唱——张荫麟《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史学史纲要宋衍申读书笔记1000字

“乌鹊嘶吟,天道崩殂”——读《中国史纲》有感。
我不知道是否只有生在乱世中的人们才能写乱世,才能写出那种让人看了万般震惊而又热血沸腾的作品。
但是张荫麟——这位生于中国“千年来未有之浩劫”的民国乱世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给人以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悲凉之感,其中以他的著作《中国史纲》尤为甚。
“旧的一切瑕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剜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锤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
”公元前722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它是周朝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无力统治诸侯的导火索,从那一刻起,有什么在黑暗中渐渐腐朽,又有什么在微光中得以重生。
张教授一定最清楚那个时代,一定是这样的场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人类内心的惊恐也抵挡不住这乱世的骚动,那些所谓的礼教和斯文都通通死去,陪葬了曾经盛世里精美的建筑、鲜花和凉亭。
贪婪、杀戮、残忍、淫欲、背叛……等等这些最邪恶的东西,却成了那个时代理所当然且司空见惯的场景。
血腥充斥了整个世界的嗅觉,没有人奢求长命百岁,所有人只有麻木、疲惫和绝望。
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多么相像。
东周以前,人们相信神明眷顾周朝,天子是至高无上的,分封制是颠扑不破的,诸国的盟誓是上达天听的。
1840年以前,人们相信天朝上国是世界最强国,科举为官才是最好的出路,只有华夏才是正统,其余都是蛮夷小国不足为惧的。
然而却有了弭兵大战和鸦片战争。
旧制度就这么被破坏,它不仅在政治方面,弭兵大会以前的长期混战除摧毁了无数的生命和财产外,还摧毁了许多的迷梦。
它证明了“昊天不惠”,它证明了“渝盟无享国”一类的诅誓只是废话,它证明了“牲牷肥腯,粢盛丰洁”无补于一国或一身家的安全,它证明了人们最可靠的靠山还是自己。
当郑子产昌言“天象远,人事近,它们是不相及”的时候,理智的锋刃,已冲破传统迷信的藩篱。
从前尽人相信一切礼法制度是天帝所规定的;现在有人以为它们是人所创设而且是为人而设的了。
从前尽人相信王侯是代表天帝(君,天也)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恶君被弑或被逐,有人公然说他罪有应得,并且对叛徒表同情了。
评中国史纲

评《中国史纲》摘要:《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暂的一生留下来的唯一一部著作,他是民国时期极具才华和思想的人,这一本虽是尚未完成的著作,但已足见作者深邃敏锐的识见和渊博厚实的学问。
张荫麟先生的所书的这本《中国史纲》,主要把着眼点放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的方面,来讲述和分析了从商至东汉这一历史阶段的事。
这本书整体来说,易读易懂,见解深刻,意味深长。
关键字:张荫麟;《中国史纲》;古代社会进程与发展“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过滤器煞是无情。
大江东流不止,潮起潮落,风行的未必就能传承,精粹遭遇冷落亦时或有之。
所幸时光似水,反复冲刷筛洗,是砂砾还是金子总会逐渐分明。
真正的金子,即使因缘种种不幸遭际,被尘土无辜掩埋了,或迟或早都能再见天日。
”○1而张荫麟先生及其所书的《中国史纲》绝对经得起筛洗,配得上如此之赞誉。
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张荫麟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
十八岁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三年级,192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修哲学。
1933年11月,陈寅恪致函傅斯年举荐:“张君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一人之身也。
”1934年回国后,应清华大学聘,任历史、哲学两系专任讲师,并兼北大历史、哲学课,其后历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35年,暑假后应教育部之聘,编撰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出“上古篇”。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张荫麟只身南下,应浙江大学所聘,在西天目山禅源寺为新生讲中国通史课,不久辗转南迁,返回东莞,收集资料撰写《中国史纲》。
1938年,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0年,浙江大学迁至贵州遵义,任浙江大学国史教授兼史地研究所史学组主任导师。
1942年10月24日,年仅37岁的张荫麟因病去世,学术界为之震惊,诸多人士深表遗憾悼念称其“宓素以荫麟为第二梁任公”○2,赞誉其为“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何止牍三千。
《中国史纲》--史学的丰碑

《中国史纲》--史学的丰碑《中国史纲》--史学的丰碑《中国史纲》,作者张荫麟,一代英才,天才的史学家,英年早逝(年公37岁),学界扼腕,国人叹息。
《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的主要代表作品。
《中国史纲》在其逝世时尚且写到“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故为一部未完成的著作。
即便如此,也不影响其人其书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恰恰相反,在张先生逝世之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史纲》在国内的相继出版,更加明证了张荫麟的史学天才和《中国史纲》的史学价值。
一、关于《中国史纲》史料的选择偌大一部中国史画卷,每人每日每事都可以成为历史,如果细大不捐都写进去,姑且不说集任一时代所有史学人之力不可能完成,即使那样勉强完成那还能称其为“通史”吗?那不成了“中国史百科全书”。
所以,张荫麟在写《中国史纲》之前,首先确立史料选择的着眼点和选择的“笔削”即标准。
选择着眼点即主要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著作的立足点。
张荫麟在自序中就说明,《中国史纲》的着眼点在于: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化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因为,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
所以,本书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即以所知商朝的实况为鉴别这些传说的标准。
再看“笔削”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张荫麟主张在五个方面,即:新异性的标准、实效的标准、文化价值的标准、训诲功用的标准和现状渊源的标准。
他继而指出,除第四种外,其他四种皆是今后写通史的人所当自觉地、严格地合并采用的,这为后人撰写通史类历史著作提供了一种方法范式。
二、关于《中国史纲》主要内容《中国史纲》以商朝为起点,向前延伸至夏朝,向后仅说到东汉的中兴。
从相对较完整的时期来划设,大致覆盖夏、商、西周、东周(春秋)、东周(战国)、秦、西汉、新朝及东汉等九个时期,每个部分遵照“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化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①商朝。
主要讲了商代的文化,包括:商人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法,农作物有黍、稷、稻麦、蚕、桑。
读《中国史纲》体会

读《中国史纲》体会一《中国史纲》这本书是张荫麟先生所做。
提到张荫麟先生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不像钱穆先生那样广为人知,《中国史纲》这本比较薄的册子也不像《国史大纲》那样流传广泛,但是《中国史纲》却能与其相媲美,遗憾的是这本书不像《国史大纲》那样完整,张荫麟先生写到两宋时,就因病撒手西去。
张荫麟(1905--1942),无字,号素痴,亦常做笔名,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1923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9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留学四年,修完应修课程,未带期满,已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提前回国。
1934年,应聘清华大学,任历史、哲学两系专任讲师,并兼北大历史、哲学课。
1935年,着手编写当时教育部计划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第一部。
为此,他专门请了两年长假,潜心策划《中国史纲》的体例和细节。
当时张荫麟先生专写先秦至唐以前的部分,其余部分计划由吴晗、千家驹、王芸生等分别撰写。
这本书是讲述中国历史的,虽然不能将历史全部的内容囊括进去,但是张荫麟先生用粹美流畅的语言将上古的大的重要历史事件讲述的绘声绘色,因此可称之为中国通史。
但由于此书只写到东汉的建立,没有像《国史大纲》那样一直写到清末的除旧与开新,故又不能称之为通史。
因此我说这本书是不像通史的通史,虽不完整,但也对中国的历史学界有着深刻的影响。
读过此书,使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将从书的文字、内容、框架以及价值角度来说出我的认识。
二读过《中国史纲》的,多会惊羡它的文笔流畅粹美,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举重若轻,在通史著作中当时称绝,后也罕见(唯钱穆《国史大纲》可相匹敌)。
全书没有累赘冗烦的引文考证,不故作深奥高奇,史事都以“说故事”的方式从容道来,如行云流水,可令读者享受到一口气读完不觉其累的那种爽悦。
①刚买回来这本书时,大概翻看了一下,当时觉得读这本书应该会很累,等到我认真阅读第一章后,反而没感觉到累。
作者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讲述距离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不像一般的就历史教科书那样,整篇排列各种人名和年号,让人很是头疼,毫无新意。
新史学的绝唱――张荫麟《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新史学的绝唱——xx《中国史纲》读书报告曾福泉清末民初几十年间,乃学问盛世,大师辈出。
自梁任公、陈寅恪二先生以降,窃谓可称大史学家者有三:一曰钱宾四(穆),一曰吕诚之(思勉),一曰张荫麟。
三者皆著有中国通史传世。
钱著《国史大纲》,至今广受各阶层欢迎,时有人置于案头翻阅;吕著《中国通史》,尤为专业研究人员推重,亦颇有口碑;张荫麟君于国难之时草撰《中国史纲》,书未竟而身先去,留下薄薄一册石印本,竟渐渐远离了后人的视野。
如今翻开这部几乎早为世人淡忘的中国史著作,只需细看几页,必先惊叹于其文笔的流畅粹美,深可玩味,阅之不倦;复讶异于作者对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天才的把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里谈一二心得,请师长指正。
《中国史纲》乃受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为高等中学所撰的国史教科书。
张君为此遍咨通人,商订体例,“析四千年事为数十目”。
其友人王焕镳曾谓:“自xx没,二十年来,无此作也。
”张荫麟君间属号“素痴”,可见其个性。
张君治学扎实,成名之作皆为考据的力作。
但其治史不以考据为底止,更注重推出义理。
因而《中国史纲》一书,殊无繁冗的考证,多有隽永的断语。
试摘数例:例一:‚周代的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史的基础。
从这散漫的封建的帝国到汉以后统一的郡县的帝国,从这阶级判分,特权固定的社会到汉以后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较平等的社会,这期间的历程,是我国社会史的中心问题。
‛(第2章第1节)例二:‚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好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第5章第1节)例三:‚在这幅员和组织都是空前辽阔的大帝国里,怎样永久维持皇室的权力,这是始皇灭六国后面对着的空前大问题,且看他如何解答。
‛(第7章第3节)这些断语,是基于对史实的深刻分析而阐发。
其中蕴藉着作者的匠心,反映了张君的历史哲学。
《中国史纲》的历史哲学,归结起来有如下二条:一曰线性史观和目的史观批判,而认为“人类历史是人自身创造自身的历史,一切超于个人心智以外之先验的历史目的与计划皆是虚妄。
《中国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后感《中国史纲》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历史进程的著作,作者张荫麟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丰富,同时也对作者张荫麟的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解析。
张荫麟在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而且深入分析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剖析,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
其次,张荫麟在书中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同时,他也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重点。
这种划分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此外,张荫麟在书中还注重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分析。
他认为,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他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过于简化和片面,没有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因素和变量。
此外,由于这是一本比较古老的著作,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可能已经过时,需要结合现代的史学研究成果进行修正和补充。
总的来说,《中国史纲》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史学著作,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还可以启迪我们的思考和探索。
虽然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本经典的史学著作的地位。
我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相信它会给你带来很多启示和收获。
《中国史纲(国民阅读经典)》读书笔记模板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张荫麟(1905年11月-1942年10月24日),出生于广东东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著名学者、历史学家。他 是“文学院四才子”之一,曾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40多篇,其代表 作有《中国史纲》。1942年10月24日凌晨3时,张荫麟在贵州遵义病逝,享年37岁。
第九章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新朝的倾覆 第六节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3
第十一章改制 与“革命”
4
附录
5 《国民阅读经
典》(平装) 书目
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商代文化 第二节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奴隶 第三节庶民 第四节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家庭 第六节士 第七节宗教 第八节卿大夫 第九节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楚的兴起 第二节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晋楚争霸 第四节吴越代兴 第五节郑子产
第四章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孔子与政治 第五节孔子与教育 第六节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第二节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秦的变法 第四节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国际局面的变迁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读书笔记篇1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是一本由张荫麟撰写的书籍,该书以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结构,概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从远古时代开始讲起,一直讲到明朝灭亡。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伟大。
从夏朝到明朝,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些文化和历史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文学、哲学、艺术到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战争、外交等方面,中国古代历史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然而,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例如,在政治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等;在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文化上,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
总之,《中国史纲》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多样性。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篇2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撰写的一部非常独特的通史。
这本书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脉络,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的建立,涵盖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阅读《中国史纲》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体验。
张荫麟先生对于历史的描绘既有宏观的视角,又包含深入的剖析。
他以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见解为引导,引领读者走进历史的长河。
他的文字犹如一位智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且富有深意的故事。
中国史纲 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后感假期我找到了张荫麟先生的唯一专著《中国史纲》(上古篇)拜读。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广东东莞石龙人。
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
次年,考入清华学堂,张荫麟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文学院四大才子”。
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
是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
1934年,回国应清华大学之聘,任历史、哲学两系专任讲师,并兼北大历史、哲学课。
《中国史纲》原为高中历史教材,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
张先生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历史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历史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历史人物性格和活动。
在“封建组织的崩溃”中我读到了这样文字:至迟在东周的初期,整个帝国里已有与此相类似的情形,充满了这个时代历史的是王室和诸侯间的冲突,诸侯彼此间的冲突,公室和氏室间的冲突,氏室彼此间的冲突。
但亲者不失为其亲,宗族或姻戚间的阋争,总容易调停,总留点余地。
-----宗族和姻戚的情宜经过的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名分,最初靠权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权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纸老虎,必被揭穿,它的窟窿愈多,则权威愈减。
光靠亲族的情宜和君臣的名分维系的组织必不能长久,何况姬周帝国之外本来就不能特殊的这两种链锁拘束的势力。
在“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中,张先生写道:顾名思义,战国时代的特色仍在战争。
这时代的战争,在质量上都大变春秋的旧样。
在春秋时代,征战的目以取俘夺货、屈敌行成为常例;以占夺土地、残杀敌人为例外。
在战国时代,则征战的目的以占夺土地、残杀敌人为常例,而仅只取俘夺货、屈敌行成为例外。
国家对士兵,以首级论-功,每次战争动辄斩首十万八万,甚至二十万,甚至一坑四十万。
我们的字典中最凶残的“屠城”一词是在战国时代出现的。
“师这所处必生荆棘”,“大兵之后必有凶年”,都是这个时代形容战祸的实话。
《中国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后感《中国史纲》读后感1张荫麟先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
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
这本教科书,除文笔优美之外,“运思情深意远”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给予的另一评价。
这位通史学者认为,只有钱穆的《国史大纲》可以与之媲美。
这本书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中突破了以往中国史书喜欢从远古时期的炎帝、皇帝说起的做法,而是有理有据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商代开始记述,商以前的历史仅略述。
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大量严肃的语言,不注重考证,也没有大量的引用原文,而是以作者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事件。
虽然仅仅是简略介绍了商至汉的历史,但是却为我们描绘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简洁明了,可读性强。
从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到张荫麟先生的历史观点: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价值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历史的效益问题,涉及到制约史学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读者。
不能伤害历史的科学性。
张荫麟说:“一个健全的文化就是能使一切最后的价值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都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
”因此,一个健全的历史学,不但要求真,亦要求美。
史学要想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就必须具有艺术功能。
第二,张荫麟认为,客观历史本身是史学艺术功能的自然基础。
第三,张氏谈到了历史的隐喻问题,即艺术性的修辞手法在史学中的地位问题。
他说:以史事为直比或隐喻即狭义之所谓用典。
此种修辞之技术若用之而洽切清新,明易不诡,则实足以沟通幻想或现实之美与史界之美,而予一意义以深远而丰富之背景。
近人以典故为文病,相戒为用,此实一新式“塔布”,其由来则矫枉过正而昧于历史之美学价值也。
对于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
如:熊十力说:“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
使天假之年,纵其所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王芸生称“张荫麟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国宝。
不该被遗忘的声音——读张荫麟《中国史纲》

文 学 、 学 、 学 等 方 面 均 有 所 建 树 . 认 为 是 “ 二 梁 任 哲 史 被 第
公 ” 同时 他 还素 有 “ 史 学 ” 任 承担 者 的 称誉 , 惜 英 ①. 新 重 可 年 早 逝 他 对 新 史 学 最 重 大 而 又 具 体 的 贡 献 就 是 通 史 教 材原 理 的发 明 即《 国史 纲 》 这 是 他 一 生 中 最 精 湛 的 理 中 , 论 著 作 , 时 也 是 他 精 研 史 学 原 理 的 结 晶 。 中 国史 纲 》 同 《 虽 然 只 有 短 短 的 十 几 万 字 .却 是 从 先 秦 写 到 东 汉 的 一 部 通 史 ; 虽短 小 精悍 . 处 处 体 现 出 了作 者 的“ 雅 能 文 ” 。 它 却 博 ②
没 有 如 传 统 的 教 科 书 一 样 以 时 间 为 顺 序 . 以 传 说 故 事 为 开 始 来 写 商 朝 的 建 立 及 发 展 . 反 而 是 根 据 文 献 记 载 如 甲 ⑩ 这 里 我 们 想到 了 中 国古 代 山水 画 中 的“ 远 ” , 三 法
即 以 有 限 的 笔 墨 点 缀 出 一 个 无 限 的 空 间 。 人 们 通 常 认 为 这 种笔 法 之所 以能 够 渲染 出无 限 的意境 ,其 根 源在 于 它 引 起 了 我 们 想 象 力 的 无 限 扩 展 。 然 而 事 实 上 这 种 扩 展 并
不是 真 正 “ 限” . 管每 一 位 观 者 的想 象 空 间是 不 同 无 的 尽
对 于这些 传 说 , 者 也不 是 全 部抹 杀 的 。 是相 对 于传 说 作 只 而言 , 者 更倾 向于 实证 , 够 以所 知 的 实况 作 为 鉴别 传 作 能
中国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史纲读后感(一)《中国人史纲》是我在假期里看,厚厚的一大本书,我花不少时间去读它,不过觉得蛮值得的。
《中国人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在九年多的监狱里写下的巨作,它描述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满清王朝末期腐败无能下的那一段不堪耻辱历史,这部着作贯穿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感时忧国,是一部使人忧天下,探世变的巨着。
它描写没有空洞乏味,但精彩好看不乏深刻的洞察力,是一部好作品。
长期艰难的狱中生活磨炼,使柏杨对历史上各种制度的优劣、政策的得失、社会的兴衰、人心的向背、人性的善恶有着超于常人的洞察力,而这恰是许多高头讲章式的历史教科书所缺乏的。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用既深邃又开阔的视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兴衰,东西方不同的境况,让我们了解不同的时期的中国,使我们为中国前期的鼎盛感到自豪光荣,为中国前期的先进而欢呼,为了后期的满清王朝的腐败衰落而痛心,为了后期的落后而受到的屈辱感到悲愤。
柏杨娓娓的诉说了中国人的历史,以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梳理几千年的中国,按时间逻辑编写,对于中国人民遇到的艰辛和苦难给以深切的同情,对于那腐败的阶级统治表达谴责。
……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
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
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我很佩服柏杨先生,他的一生多灾多劫,从过军,坐过牢,数度企图自杀,曾经几乎被枪决……被别人称过为“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
我佩服敢勇于写出自己的话,直接的披露社会百态。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中国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后感第1篇:《中国史纲》读后感读《中国史纲》有感张荫麟先生,笔名素痴,他的《中国史纲》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
正如许多人评价的,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通史。
因其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
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
本书在形式上较为生动,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但同时又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
且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含情感与敬意,故全书无任何浅薄、空疏、浮夸。
本书文笔流畅优美,如“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然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 且语言平实,虽其学识渊博但并不炫耀摆弄以致文章晦涩难懂。
时而引入史据而证其实,而非莫名叙出结论。
通俗之处夹杂古言,二者相互映衬,慢慢引导读者进入历史的气氛。
正如,“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张荫麟先生为编纂书籍而所做的准备,真是难以小量,值得我们敬佩。
并且,作者总会在事件的尾处添一句自己的精到总结。
本书的着眼点在于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多以笔墨述写重大事件,虽少于细节,但作为一本教材却是恰到好处地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见闻。
有人形容这部历史课本是“好莱坞大片”,“看起来一点也不费脑子”。
他甚至开始后悔,如果他的高中教材就是这本书的话,他也许就选择读文科了。
我对于东汉之初比较有兴趣,所以仔细地阅读了王莽之“新朝的覆灭”。
据我个人所知,王莽所行之事乃属外戚干政,一直认为他是一个篡位奸臣。
书中,“王莽之过绝世人有三焉:其智足以饰非夺是,辨能穷诘说士,威则震惧群下,又数阴中不快己者。
”然,治国非答辩,狡于口舌强于词理者,莫能胜任也。
且非一人可导全国,王莽的破亡,在于其不知大体。
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史纲》、封建的争论和中国史观《中国史纲》是中国著名史学家张荫麟的代表作。
本书有一些内容值得好好的争论,可以启发我们的史观。
一、封建到底是什么意思“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是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张荫麟《中国史纲》)在张荫麟眼中,西周就是标准的封建社会。
西周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田地属于国有,庶民和奴隶在公田里耕作,为统治者劳动,统治者又给予庶民土地,让其自己耕作,除了收取一定的赋税以外其余归庶民所有,土地不可买卖,庶民自己的田地也只能世袭而不能转让。
在一般语境中,西欧的封建制度指的是查理·马特建立的采邑制度。
国王对于服军役或执行其他任务的臣属,以封赐土地或金钱等作为恩赏,称作采邑,国王下面的大封建主也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下属,而这些下属又把自己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土地为纽带的领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这样领主既要负起保护下属土地的责任,而下属也有义务效劳,为领主作战。
同时,逐渐形成了采邑制的一些惯例:1、受领采邑者必须服军役,如果封臣不履行军役义务,则采邑应该收回;2、受封采邑享用期以封君或封臣在世时为限,双方任何一方死亡,采邑都应交回。
但得到采邑的封臣都力图把采邑变成自己世袭占有的土地。
后来随着加洛林王朝的衰落,到了西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时期,采邑世袭被正式合法化了。
大体上看,西欧和西周是基本相同的——由上层向下步步分封,等级观念强;下层要为上层效力;土地不能转让,不能私有;领主统领封地里的行政、税收等大权。
二者也有许多不同,首先是二者在从属关系上差别较大。
先秦的分封制是层层从属,从礼制上讲,诸侯效忠于天子,大夫效忠于诸侯,如此大夫也效忠与天子,即效忠于上级的上级直至天子。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引言《中国史纲》是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精炼的笔触、全面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勾勒了中国历史的脉络。
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对于认识和理解我国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的读书笔记旨在梳理《中国史纲》中的关键事件、人物及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书中的核心内容。
概述《中国史纲》主要讲述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灭亡的中国历史。
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每个部分都详细介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各个时期的疆域变化、战争和民族关系等。
分论1. 先秦时期* 背景:远古时代,华夏族逐渐形成,夏商周三代相继崛起。
* 事件:夏朝建立,商汤灭夏,周朝分封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兼并战争。
* 人物:大禹、商汤、周文王、周公旦、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
* 分析:这一时期经历了从部落文明到封建制度的转变,分封制的出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也为中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同时,出现了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秦汉时期* 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汉武帝时期,通过削藩平叛,巩固了中央集权,使中国疆域空前辽阔。
* 事件:秦始皇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 人物:秦始皇、汉武帝、董仲舒等。
* 分析:这一时期实现了从封建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为后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同时,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背景: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 事件:九品中正制的确立,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等。
* 分析: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经济受到破坏。
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有利于世家大族的崛起,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内涵。
张荫麟史学思想探析——以《中国史纲》为例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 n o Be V o r M fHu i T Umv  ̄i e t y
Vo .0 No 1 1 , .0 3 Oco e 01 . 9 ~ 0 2 t b  ̄2 0 0 1 9
一
、
而不 是一家~姓所得私有的 。 尧怎样获得帝位,传说没有照 顾 到 。 本 是 历 山( 今 山东 ) 农夫 , 一 串故 事 ( 里 从略 ) 舜 在 的 有 这 表 明他 是一个 理想的孝子和理想的贤兄 ,又有一 串故事( 例 如他在哪里耕种 ,哪里的农人便互相 让界 ;他在哪里打渔, 哪 里 的渔 人 便 互 相 让 屋 ;他 在 哪 里 造 陶 器 ,哪里 的陶 工 便 不 造劣器 。) 表明他是一个 理想的领袖 。 P ”1( 关于夏朝的历 】l 史 ,只能 “ 在后人关于夏朝 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 ”“ 出比 抽 较可信的事实 ” P, ¨。 作者 以实物 为基 准 向读 者介 说着历 史上 曾有 的生活 , “ 从状人物 的雕刻 品和其他遗物 , 我们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 的;知道当时一部分人 的服装是交领、右衽、短衣 、短裙 、 束 带 、其 鞋 翘 尖 ;知 道 当 时女 人 脸 上 涂 朱 ;头饰 极 复 杂 ,左 右两 鬓 或 额 间 的头 巾上 缀 一 绿 松 石 砌成 的 圆形 物 ; 头发 中 间 束 一 骨 圈 ;发上 戴 雕 纹 嵌 绿 松 石 的 象 牙 梳 ;又 簪骨 制或 玉 制
的笄 ,小的一两枝 ,多的几十枝 ;笄头雕各式各样 的( 己 现 发现 四五十种 ) 兽头和花纹 ;她 的头饰 比头还高 ”【 ) 2 。这 I ( 种细腻的描述是建立在 对实物 的仔细观察之上的, 作者力图 在有 限的实物上挖 掘出尽量 多的历史 ,哪怕是细微的历史。 另外 ,张 氏虽然不 以美 妙的传说故 事为依据来编排历 史 ,却对 某 些历 史现 象 有 着 大 胆 的 推 想 ,比如 “ 于 商 人 的 关 居室, 我们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据 。 在殷 墟曾发现版筑 的遗迹 , 那是房屋 的基址 。 有一处基址作长方形, 四围有许 多大石卵, 其相互 间的距离 ,大略相等。这些石卵大约就是柱础,原来 上面是安柱 的。有一基址长三十公尺 ,宽九公尺 , 石柱础之 外 ,并有铜柱础十个 。 殷墟绝无砖瓦 ,房顶想 必是用茅草编 成 的 。 古人 所 谓 ‘ 茨 土 阶 ’ 茅 ,大 约 就 是商 朝 宫殿 的写 照 ,I 。再如第三章第三节推论小国对 于所依 附的大国的 ,J ( 义 务 及 第 五 章 第 四 节 对 “ 山填 谷 ”的 论述 ,都 非 常 符 合 情 斩 理。在实物 的基础之上进行浮想 ,可以知晓作者 的观点 ,也 可以给读者提供 需要进一步求证的提示和线索。 这种推想符 合人们在碰 触到 自己不 认识或不熟知 的事物时会对它进行 猜 测求证 的 日常 思维 习惯 。 二、轻训诲 、重济世 对 于史料 的择取 , 作者有 自己秉承的五个标准 , 中之 其 是 “ 训诲功用的标准 ” “ , 所谓训诲功用有两种意义 :~是 完善 的模范 :二是成败得 失的鉴戒 。 2 张 氏认为这个标 ”l 】 ) 准在通史 中是要被放弃的。对于张氏这 一编史原则 , 存在两 种不 同意见 , 谢文通认为 “ 这给 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1P 9 [f2 ; l2 )
《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史纲》读书报告第一篇:《中国史纲》读书报告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历史——《中国史纲》读书有感王国维先生曾说品读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人作诗时的心态等等方面来赏析诗歌,方能知其内蕴,掌其脉搏,不堕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之窘境。
对于文学书籍,也是这个道理。
卢沟桥事变前二年,张荫麟应教育局邀请写当时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事变后三年,书半成创作到东汉时代,可谁知而后草创未就,张先生竟英年早逝,凭留半部著作供人吊念。
张先生被誉为文学院四才子,曾赴美留学,后在清华任教。
他青年时,正是中国文化界蓬勃发展,各种思想主义碰撞,新旧之交之际,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关头”(张先生语)。
那是一个幸福的年代,百家争鸣,交相辉映,名家辈出,旧的一切假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清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见解的冲突与碰撞,擦出智慧的光火,一点点,一片片,闪耀在神州的星空上,织出一张璀璨的精神银河;这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国土沦丧,外无主权,内无合力,积弱百年,终尝苦果,各个势力轮番上台,保皇共和之斗,国共之争,礼教之变,民族之戾,仿若西方社会的百年演变,在朝夕间便在神州大地集体上演。
这是一个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的时代,又是一个日寇寇边,内侵,屠戮,使得文献陷落,百姓流离,生活动荡的时代。
个人的生命在时代的大浪面前,脆弱的如随风飘零的落叶,处于其中,挣扎而显无力,顺从而罔知何从。
但是,尽管个人的命运飘忽难以捉摸,国家的前途飘摇,古训有言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张荫麟仍奔波四方,操劳竭力,呕心沥血著写《中国史纲》,日夜不辍地写书立说。
试想在那个炮火纷飞,命若草芥的年代,一个青年,在废墟和火光的背景下屹立,在轰鸣和呼啸的伴奏之中沉思,在枪炮和刀剑的威胁下游走,只为高中生们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过往,我不禁纳问,何也?何解?何为?读罢《中国史纲》,辅之王家范先生写的长篇序言与张荫麟先生自己写的三次自序,我想我有了答案。
一个人的《中国史纲》

70一梁启超第一次知道“张荫麟”这个名字,缘于《学衡》杂志的一篇文章。
那篇署名张荫麟的短文,以《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为标题,开门见山,驳斥了梁启超“老子生于孔子之后”的六条证据。
后人虽然用了“言简意赅,文气贯通,逻辑严密,考辨精细”等褒义词评价了《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这篇文章,但是一个悬念始终在我心里无法放下,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先生,是否会像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坛中人,拍案而起,雷霆震怒,甚至对簿公堂?黄脆的史料化解了一个后人的担忧。
那个时代的风气,超越了我的想象。
任公先生用了“天才”二字,评价一个陌生而又名不见经传的挑战者。
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史学界,名家辈出,如同夏一个人的《中国史纲》文/詹谷丰. All Rights Reserved.夜的繁星,照亮了数千年历史的幽暗,即使如此,用“天才”这个大山一般分量的形容词评价一个无名作者,不免让人感到唐突和冒失。
幸好,这个内涵为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大词出自梁启超这样声名显赫的大家,任公的观察力、判断力为旁人架设了一座坚固的长桥,后来所有对张荫麟的赞美,都从这座桥上安全通过。
梁启超先生在《学衡》杂志上读到反驳他的《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文章的时候,“张荫麟”这个名字,还是一个谜。
《学衡》杂志的编辑们,也对这个陌生的投稿者一无所知,他们从敢于挑战梁启超的勇气和老辣的文笔猜测,作者应该是一个具有深厚学术功底的大学教授。
那个时候,梁启超已在清华讲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经过打听,他也知道了用文章质疑他的张荫麟,是一个未满十八岁,刚考入清华学堂不久的学生。
任公没有想到,张荫麟竟以一种低至尘埃的隐蔽姿态,在课堂上听讲,在文章中质疑。
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准评判,1923年的张荫麟,绝对是一个性格怪异的学生,每一次同老师见面交谈的机会,他都敝屣一般地放弃,而在具有强烈锋芒的学术文章中,他却无比珍惜每一个质疑的文字。
那天晚上的课堂上,出现了意外的戏剧性情节。
《中国史纲》读书感悟

《中国史纲》读书感悟《中国史纲》读书感悟近日读了张荫麟《中国史纲》,感悟很多。
其中一个事情我犹有感触,所以想在这里说一下。
武力和仁义,到底哪一个才是国家兴旺的本钱呢?这个问题已经缠绕了我很久,但是这本《中国史纲》更加重了我的疑问。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两个例子,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现在大家都认为商朝的灭亡是由于国家和国王的腐化所致,纣王无道,残害百姓,在百姓水深火热之中时,周朝的文武二王得天意、顺民心,通过伐纣战争,集合诸侯,打败了商纣的军队,建立了延续800载的大周国。
但是书上提出了另一种说法是,由于纣王过分看重武力,急于征伐,大肆进攻东方的外族,导致国力虚耗。
而西方的周国却借着自己粮食歉收的时机,充分运用“哀兵必胜”的道理,一举战胜了商朝,“克殷而年丰”。
结果,商朝败在了重视军事、失去仁义上。
另一件事情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徐戎在周穆王的时候,在徐偃王的统治下,曾盛极一时,单是东方臣服于他的诸侯就有36个。
但是他在晚年却开始力行仁义,放弃军队的统治,不修军备,结果虽然国内的百姓十分的和谐,但是楚人伺机而伐,徐偃王一战败死,徐国的霸业也就烟消云散了。
徐偃王重视道德和仁义的力量,却因为这一点,加之忽视了军队建设,导致了国破家亡的悲剧。
在我看来,军队和仁义都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的渠道。
一般而言,军队主要是针对外国势力而言的,它的作用是一种防范性的作用,用于防御他人的攻击,为国内的和谐与发展奠定一种和平的国际基础。
正确合理地利用武力是保证国家存在的必然要求。
如果一个国家过分依赖于武力,并把侵略当成自己国家一切任务的中心,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容易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在国家间的大战中,随着战争的持续和战场的扩大,国家要付出越来越多的惨重代价,这些代价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而国家资源大量投入到战争中去,又很可能会与百姓的生活需求产生冲突,造成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使一个国家面临国内民众和国外敌国两个方面夹击的困境。
如果这时候被国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起来,他们不仅可能会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比如军备、银行产业),还可能会造反夺权,使统治者退出政治舞台。
阅读中国史纲读后感

阅读中国史纲读后感读《中国史纲》后感从阅读《中国史纲》开始,张荫麟先生影子就若隐若现,仿佛就像一位指引者,带着我从先秦到东汉一路走过来。
而先生也由陌生到熟悉,由敬佩到感动。
本书是20世纪30年代为高中学生撰写的历史教材,受到学界最高称赞,称之为“一本良好的读物”。
为何会有这样高的评价?为何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下面就从自己阅读本书的过程体会中一点一点去给大家分享。
先从对通过网络和书本等途径对张荫麟先生的认识,再对阅读本书的一种自己认识来给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张先生短暂的人生却给后人留下了让后人一部从先秦写至东汉的一部通史,虽短小精悍,却处处体现出先生“博雅能文”。
先生是一位英年早陨的天才,他学贯中西,精通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
正如张其昀说:“《中国史纲》一书是呕心沥血的著作,他常常工作至午夜以后,因此就深伏了病源。
本书价值,识者自有公评,即就文字而论,亦用力至勤。
世人多惊羡其文笔之粹美,以为胜过一般文学创作,不知其字字珠玑,皆为潜心涵泳几经锤炼而后成。
”陈可艰先生所言:“读《中国史纲》,既是享受文学,又如亲历历史,其乐无穷”。
虽然没有陈先生这样深刻的体会,但也有自己的简单认识。
很欣赏张先生的对比手法,把不同的事物经行比较后让读者一目了然的对这两者产生了深刻的认识,《中国史纲》一书中同样有很多运用非常传神的地方。
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本书第六章战国时代的思潮中对孔子和墨子两位传奇的思想家的对比。
“在战国及汉初,孔、墨是两位常被并称的大师,同以德智的崇高和信徒的广众为一般学人所敬仰,虽然汉以后孔子被人捧上神坛,而墨子则被人忘记了”,再在总评的基础上细数两者之不同,“就学术和生活而论,孔、墨却是相反的两极。
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孔子不辞养尊处优,而墨子则是恶衣粗食,脐手眠足的苦行者。
孔子不讲军旅之事,而墨子则是以墨守著名的战士。
孔子是深造的音乐家,而墨子则以音乐为应当禁绝的奢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史学的绝唱
——张荫麟《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曾福泉
清末民初几十年间,乃学问盛世,大师辈出。
自梁任公、陈寅恪二先生以降,窃谓可称大史学家者有三:一曰钱宾四(穆),一曰吕诚之(思勉),一曰张荫麟。
三者皆著有中国通史传世。
钱著《国史大纲》,至今广受各阶层欢迎,时有人置于案头翻阅;吕著《中国通史》,尤为专业研究人员推重,亦颇有口碑;张荫麟君于国难之时草撰《中国史纲》,书未竟而身先去,留下薄薄一册石印本,竟渐渐远离了后人的视野。
如今翻开这部几乎早为世人淡忘的中国史著作,只需细看几页,必先惊叹于其文笔的流畅粹美,深可玩味,阅之不倦;复讶异于作者对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天才的把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里谈一二心得,请师长指正。
《中国史纲》乃受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为高等中学所撰的国史教科书。
张君为此遍咨通人,商订体例,“析四千年事为数十目”。
其友人王焕镳曾谓:“自任公没,二十年来,无此作也。
”
张荫麟君间属号“素痴”,可见其个性。
张君治学扎实,成名之作皆为考据的力作。
但其治史不以考据为底止,更注重推出义理。
因而《中国史纲》一书,殊无繁冗的考证,多有隽永的断语。
试摘数例:
例一:‚周代的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史的基础。
从这散漫的封建的帝国到汉以后统一的郡县的帝国,从这阶级判分,特权固定的社会到汉以后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较平等的社会,这期间的历程,是我国社会史的中心问题。
‛(第2章第1节)
例二:‚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运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好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第5章第1节)
例三:‚在这幅员和组织都是空前辽阔的大帝国里,怎样永久维持皇室的权力,这是始皇灭六国后面对着的空前大问题,且看他如何解答。
‛(第7章第3节)
这些断语,是基于对史实的深刻分析而阐发。
其中蕴藉着作者的匠心,反映了张君的历史哲学。
《中国史纲》的历史哲学,归结起来有如下二条:
一曰线性史观和目的史观批判,而认为“人类历史是人自身创造自身的历史,一切超于个人心智以外之先验的历史目的与计划皆是虚妄。
”
二曰突变史观批判,而视历史为一种“演化的发展”。
历史发展有其先决的“目的”吗?倘认为有,则必亦认为世界各地的民族竟会沿着一个模式发展,竟奔向了同一的结局。
张君曾著《传统历史哲学之总决算》,深刻批判此类机械进化史观,坚持由中国社会历史遗留的痕迹去重构其本身的特点,“其能立与否,全视乎事实上之从违”。
试看本文例一,于周代社会的分析,相比今日教科书惯言的“奴隶社会”,殊为不同。
“奴隶社会”一说,乃是照搬对西方历史的研究模式,硬生生地加在生动鲜活的中华文明史之上,无视历史事实,将其阉割划分。
张君在第2章“周代的封建社会”,详细分析了周代的社会组织:奴隶、庶民、都邑与商业、家庭、士、卿大夫等。
令人信服地得出结论:周代乃一散漫的封建社会,阶层判然,上下难以交通,存在着纯乎的“贵族阶层”。
无论是从经济状况,社会文明还是政治构架来看,均与当时西方的奴隶社会不同,又如何可以硬说是一致的?诚如钱穆先生言:“要把中西历史一一相拟,这中间是有绝大出入的。
”
而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社会演化五阶段说”的理论在史学界甚嚣尘上,掩盖了其他的声音,不能不说是史学研究的倒退。
历史不是为概念活着的。
中国社会,有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有其独特的演进历史,极具个性。
史学家应当承认这种个性,并认为历史乃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并非有一冥冥悬设之目标。
在此基础上方始考量我们民族的发展与命运。
窃以为张君在此方面的见地,远胜今人。
所谓突变史观批判,仍然是反对刻板的、机械的历史研究方法。
张君明言:“……各时代新事物之出现,虽或有疾迟多寡之殊,惟无一时焉其面目顿改……”张君反对突变史观,则必反对将历史做截然之划分,似乎各个时期前后殊无联系,一切只因在理论上应该有的一次跳跃。
试看本文例二,描述春秋战国间的社会演化,即印证此理论。
而中国社会自秦汉以降,是一个混一的郡县制大帝国。
中国古代的体制,不在长期停滞,妙在最富弹性。
秦汉、明清,历史的两头差异何殊,岂是突变而来?倘无视这中间种种演化,又何来一部中国史呢?
再看本文例三,张君轻轻一句,即已将本书后文的纲领条目点明:一个饱尝“大”的好
处、也数遭“大”的痛苦的民族,不断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考量着宽猛、收放、和战、治乱等等难题,维系两千年的社会秩序,逐步演化发展的历史。
写到这里,不免要说说当今高中的历史教育。
予就读文科班,深感历史教科书刻板可憎,因循着目的史观和突变史观的思路,将生动的历史变为乏味的教条。
发散的思维再不见容于课堂,我们何日可再有如张荫麟这样的史学大师呢?史学之出路,盖全在于这样一种极其活跃、极其开阔之史学思维和史学视野欤?
《中国史纲》作为张荫麟传世的唯一一册书,系统地诠释了张荫麟的历史哲学。
张君久治考据,然而不为旧框架所拘。
自清华学堂卒业后,游学美国,饱览西洋哲学社会学——盖皆为治史之预备。
张君尝言:哲学将广我以超放之观,社会学将喻我以人事之条贯也。
观张君已实践者,几可以无憾矣。
融通斯宾塞以来社会学理论,张君得以一活物的观念来考察人类社会,深知社会秩序是一个有机体:此即社会学在张君治史中作用的一例。
《中国史纲》作为一部没有完成的通史,可以管窥张君于写通史方面的心得。
张君认为通史的任务,绝不在于罗列史料,做一“中国史料百科全书”而已;乃在乎“记新异以显时空之变,述因果以明递嬗之迹,陈流极以示时效之殊,溯往事以穷现状之源,撷精英以张人文之重,别善恶以昭法律之严”。
以此为纲目,《史纲》既重社会组织之变迁,亦写社会思潮之流转;既重面的铺叙,亦有点的刻画。
第3章第5节,专门为子产做传;第4章更是命名为“孔子及其时世”,由孔子而带出整个春秋季世。
其文笔纵横捭阖,挥洒自如,而体例又使人感觉有条不紊,可以为鉴。
《中国史纲》作为一部面向大众的国史教科书,深蕴义理于平易生动的文字之中。
故而本书的特色和价值并不在考据,而在其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
张君文字之粹美,前文例子已可见一斑,其特色正体现在作者论史的精辟性往往与语言的隽永相结合,润物于无声。
现摘抄一段论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的评论:
‚……它(旧秩序的破坏)证明了‘昊天不惠’,它证明了‘渝盟无享国’一类的诅誓只是废话,它证明了‘牲牷肥腯,粢盛丰洁’无补于一国或一身家的安全,它证明了人们最可靠的靠山还是自己。
当郑子产昌言‘天象远,人事近,它们是不相及’的时候,理智的刀锋,已冲破传统迷信的藩篱。
‛
张君著书之时,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刚刚涤荡了旧的污秽,正在淬炼新的光晶。
“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一代史学家的理想,因为
新时代新史观的感召而日益勃发。
张君虽不似钱宾四一样,太息民族文化的枯萎,明言要为我民族做一新史学——但其用心已深蕴于本书之中。
宾四先生尝言:“张君天才英发,年力方富,又博通中西文哲诸科;学既博洽,而复关怀时事,不甘仅仅为记注、考订而止。
然则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
”呜呼,倘天假荫麟以年,宾四斯言可为一完整《中国史纲》之序也哉!
参考文献:
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张荫麟,《素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