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1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学设计1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一、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陷入了一种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其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力求挖深讲透,学生总想全盘“接收”,被动记忆,“享受”现成结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机械地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经过个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主动地来建构并获取新的知识。

故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设问题情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基础概念,是联系初中高中知识的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后续课程学习中经常出现且逐步加深的一个核心概念。

所以,理解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概念显得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精神、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佛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的涵义。

b、理解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并能熟练进行相关计算。

过程方法:a、经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经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a、这过“摩尔”这一概念建立过程的简单分析。

使学生树立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b、通过小组的交流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物质的量”概念在高中化学中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是用来计量肉眼看不到,现代称量工具也难以称量的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理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而且易于和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数量混淆起来,故把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分析以主体探究式教学为主,经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求欲,在由浅入深层层逼进的类比设问中,将问题引向深入,逐渐形成对“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和宏观的中介的一种物理量的概念认识,然后经过分析讲解,抽象概括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概念,在此理解基础上通过规范性书写练习,例题分析,模仿提高形成能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来应聘高中化学教师的20 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板书)。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展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量的概念、符号及单位来进行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摩尔质量等相关知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这一物理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表征物质的物理量的相关内容,是深化、拓展、完善的过程,同时为下一节课学习气体摩尔体积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依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之始,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她们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对物理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不够深入;知道质量极其单位,但还不知道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处于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但她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因此,为了更好的突破这一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同时对于旧知识,多联想、多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高中化学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及质量之间的换算公式。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

学生初步树立“科学技术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结合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对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及物质的量与粒子数及质量之间的换算公式的掌握。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2. 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3. 能够运用摩尔计算公式解决与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摩尔的理解;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与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实验材料;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量,提问:“你们知道物质的量是什么吗?它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量和讨论。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解释物质的量是物质中含有的基本单位个数的多少。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3. 计量单位摩尔的引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并通过实例解释摩尔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1摩尔物质中含有6.022×10^23个基本单位(原子、份子或者离子)。

4.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和实验演示,向学生说明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质量,并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5. 摩尔质量的引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摩尔质量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解释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摩尔质量是1摩尔物质的质量。

6. 摩尔计算公式的应用(2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和实例演算,向学生讲解摩尔计算公式的应用。

引导学生根据摩尔计算公式解决与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问题。

7.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摩尔计算问题,并引导学生思量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8. 总结与归纳(5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的量与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并对摩尔计算公式的应用进行归纳。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从这样靠前的安排,我们不难看出本节内容的对于整个高中化学所起的重要基础作用,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为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提供了新视角,让学生体会到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同时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属于“工具性”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使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新考纲对本节内容明确指出“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可以看出新课标已经淡化对物质的量概念本身的掌握,而强调其实际应用,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应用。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2、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数学中也已经介绍了集合体的概念,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实施提供了可能(2)认知基础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一学生思维具有较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前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稍差,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反复举例说明【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理解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B、了解NA的含义,能进行n、N、NA之间简单的化学计算;(2)过程与方法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4、重、难点重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NA的含义,n、N、NA之间的换算;难点:如何深入浅出的引入n的概念、NA的含义【过渡语】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二、教法、学法1、说教法【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则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搭建支架,学生回答问题,构建支架,实现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通过透彻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边讲概念边举例,重点讲解概念的应用,从而突破难点内容2、说学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归纳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学习、类比学习法【过渡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将从四个环节展开教学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通过向学生提出“如何知道一滴水中水分子个数”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并提示学生利用“曹冲称象中化整为零”的思想的去解决问题,为后面介绍集合体埋下伏笔,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一个能连接宏观和微观的物理量,这样就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附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案(附说课教案)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

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由来
教学方法
A.23 B.23g C.23mol D.23g/mol
8、在下列物质中,其物质的量为0.2mol的是[ ]
A.2.2g CO2B.3.6g H2O C.3.2g O2D.49g H2SO4
9、计算题
1.计算下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
(1)11gCO2
(2)56g CO
(3)250g BaCl2
10、计算下列物质的摩尔质量。
(3)1 mol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molH2O中呢?
讲述: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进入情境,思考问题。
学生看表格,并从中理解物质的量和其他物理量一样
学生学习理解
学生活动
让学生对物质的量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物质的量
设计意图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物质的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的教材分析主要是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进行的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

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

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及高一学生的特点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2、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3、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关系4、初步学会定量研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与其他物理量对比得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出现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高一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三化学知识学习,头脑中普遍存有了微粒的观念。

能力方面:对抽象事物具有一定的思维想象能力;也具备较为成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对化学实验仍然存有较大的兴趣。

心理方面: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仍然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然而“物质的量”这一节把学生从理所当然的宏观世界拉进到到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这就需要学生使用更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难点: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在头脑中的初步形成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和本课时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化学ⅰ人教新资料1.2.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

化学ⅰ人教新资料1.2.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

化学ⅰ人教新资料1.2.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首先我们看说教材,包括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学情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I〕》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

本课时主要涉及第二节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本课时内容排在第一章,足以可见其重要地位及基础性。

本节不仅承上启下,还贯穿了中学化学的整个教学,甚至还运用于物理学中,表达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学生在今后的使用频率很高,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实验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可见,《新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概念的应用。

2.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的书写、原子个数的初步求解,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学生并不明确地知道如何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由于本课时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要通过老师的讲及学生的多练强化记忆。

3.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②知道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概念;③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解释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②理解物质的量的意义及适用范围;③灵活运用“N、n、m”之间的相互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②通过了解使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出现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③培养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到宏观和微观的完美结合。

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课教案)

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课教案)

物质的量单位-摩尔(优质课教案)第一章:物质的量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计量单位——摩尔。

1.2 教学内容(1)物质的量的定义:物质含有多少个微观粒子叫做物质的量。

(2)物质的量的符号:n。

(3)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摩尔,符号为mol。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物质的量概念。

1.4 教学步骤(1)引入:提问学生什么是物质的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符号及基本单位摩尔。

(3)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摩尔的符号,加深学生对摩尔的认识。

(4)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物质的量概念。

第二章:摩尔的计算2.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摩尔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摩尔进行物质的量计算。

2.2 教学内容(1)摩尔的计算公式:n(mol)= N(个数)/阿伏伽德罗常数。

(2)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23/mol。

(3)摩尔与微观粒子的关系:1mol物质含有6.02×10^23个微观粒子。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尔的计算方法。

2.4 教学步骤(1)讲解:讲解摩尔的计算公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

(2)实例:给出实例,让学生运用摩尔进行物质的量计算。

(3)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摩尔的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摩尔计算的理解。

(4)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摩尔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摩尔与质量的关系3.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尔与质量的关系。

(2)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1)摩尔质量:1mol物质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

(2)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M(g/mol)= m(g)/ n(mol)。

(3)摩尔质量的应用:通过摩尔质量可以计算物质的量。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尔与质量的关系。

3.4 教学步骤(1)讲解:讲解摩尔质量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化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这两个概念是化学定量分析的基础,对于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及其相关计算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用以衡量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它的单位是摩尔(mol),这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物质的量的定义是基于阿伏伽德罗常数,即1摩尔任何物质都包含大约6.022 x 10^23个基本单位(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这个数目被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用符号NA表示。

因此,当我们说1摩尔的氢气,我们实际上是在说含有大约6.022 x 10^23个氢原子的氢气。

接下来,我们讨论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是指1摩尔物质的质量,它的单位是克每摩尔(g/mol)。

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例如,水(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因为氢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所以H2O的质量是2*1+16=18),因此水的摩尔质量也是18克每摩尔。

摩尔质量使我们能够将物质的质量与数量联系起来,进行化学反应的计算。

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是如何应用的。

假设我们需要制备0.5摩尔的氯化钠(NaCl)溶液。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氯化钠的摩尔质量,它是58.5克每摩尔(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5,所以NaCl的质量是23+35.5=58.5)。

接下来,我们计算所需的氯化钠质量:0.5摩尔 * 58.5克/摩尔 = 29.25克。

这就是我们需要称取的氯化钠质量,以便制备所需的溶液。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尤为重要。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例,还能够让我们预测反应的限度和平衡。

例如,当我们写下化学方程式时,我们通常会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反应的定量关系,并据此计算出反应所需的物质量或者预测反应的产物。

2.3.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 课件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3.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  课件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宏微结合看本质
问题驱动
四、教学相长
1、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在人体内
有重要功能,已知其分子式为C6H8O6,根据
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mol C6H8O6分子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2)1mol C6H8O6分子中含有的分子数为 6.02×1023 (3)1mol C6H8O6分子中含有8NA 个氢 (4)1mol C6H8O6分子中含有8NA 个H (5)1mol 石榴的数量为NA 个
3.能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 进行简单运算。
二、学科知识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建立以物质 的量为中心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之间转 化关系的建构
二、学科知识
教学方法
教法
问题驱动式
学法
对比、类比、归纳、 演绎
三、课时价值
建立集合观 念
形成集体意 识
模型认知和 建构能力
课前
四、教学相长
每一组同学发放一个石榴,让组内同学 设计不同方案,数出一个石榴中的石榴 颗粒数目。
方案预测
方案一
剥开石榴,认真数
方案三
剥开、分堆、称重
称重、分成若干份
方案二
四、教学相长
课中
各小组分享方案、上报石 榴籽数目
问题驱动
四、教学相长
石榴数量(个)
1 2 3 ......
物质的量(mol)
1 2 3
......
问题驱动
四、教学相长
3、如果一个石榴的重量为230g, 某同学将该石榴榨汁,所得汁中水含 量约为180g,请结合相关知识,测算 该同学一次食用了多少个水分子? (学生展示测算结果)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课件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课件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在屠呦呦发展青 蒿素的知识情景 中弘扬爱国精神; 总结回信,首尾 呼应课后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感谢聆听
重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单位、以物质的量 为中心的转化关系建构。
难点
物质的质量、微观粒子数、物质的 量之间转化关系的建构。
通过师生互动练习方式突破难点
1.教材 2.学情 分析 分析
3.教法与 4.教学与 学法分析 评价目标
5.教学与 评价思路
6.教学 过程
知识储备
学生在初中已初 步接触过分子与 原子的简单知识, 会计算物质的相 对分子质量和原 子质量也具有一 定的认识。
情景化创设“物质的量
评 “和”摩尔质量“的来

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启发学生了解相关
思 知识。
路 诊断并发展对化学知识
发现和认识水平。
自主阅读、闯关游戏, 与小考验,引导学生收 集证据,建立模型。
诊断并发展学生提取信 息,建立思维模型的水 平。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让学生在写信的体验中 收获,在收获中感悟物 质的量与摩尔质量对科 技、化工等的重要意义。
能力水平
学生已具备一定 的自主学习能力, 归纳概括能力和 分析问题能力, 但是缺乏对知识 进行主动探究和 建构的能力。
心理特征
处于青春期的高 中生们思维活跃、 好奇心强,对未 知事物具有强烈 的好奇心,对实 验探究充满兴趣, 但自主学习意识 不强。
1.教材 2.学情 分析 分析
3.教法与 学法分析
拟人化来信引入
4.教学与 评价目标
5.教学与 评价思路
6.教学 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
体验式
观察辨析
多媒体教学
归纳总结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鞠躬),我是来应聘高中化学的5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这是学生经过从实验学化学后第一个学习的化学概念。

物质的量属于工具性概念,在本节的学习中要形成一个“量”的认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它连接物质微观与宏观的桥梁,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不仅承上启下,而且贯穿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来制定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掌握摩尔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根据教材内容剖析,确定本节课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难点:学生通过体验物质的量概念形成过程。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经验来说,通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知道宏观物质用质量体积计算,知道微观粒子很小,但是缺乏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从认知发展水平来说,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对于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质的量对于学生来说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我将通过类比的方法将抽象的物质的量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建立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从而快速形成物质的量的知识建构。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物质的量说课稿[推荐五篇]

物质的量说课稿[推荐五篇]

物质的量说课稿[推荐五篇]第一篇:物质的量说课稿《物质的量》说课稿(第一课时)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因此教好本节课,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b.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c.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b.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c.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依据:学好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对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因此,我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确定为本节重点。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依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抽象、难懂的,因此,我将此确定为本节难点。

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的特点,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比、类比及逻辑推理、形象化的启发式方法解决抽象问题,同时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更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即这节课学习第一节物质的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44页表“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让学生自己说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的单位 - 摩尔》说课稿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的单位 - 摩尔》说课稿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课程标准: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的量对于学生的两方面的意义:其一,物质的量是化学计量中的核心量,是连接微观量——粒子数目与宏观量——质量、体积的桥梁;其二,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物质的量也是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科思维从定性转向定量的桥梁。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概念及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与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简单计算,尝试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培养归纳、演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定量研究,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3. 教材的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概念及关系难点:通过理解与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简单计算,尝试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培养归纳、演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升入高中以后第一节定量化学课。

学生曾经在初中的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中接触过简单的定量思维。

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两种定量含义:微观的粒子数目关系、宏观的质量关系。

在电解水的反应中,还接触过宏观的气体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

但对宏微观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认知。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定量描述,但缺乏严谨的定量思维,尽管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已经学过物理量的基本研究方法,但本节中出现的大量物理量及符号还是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通常的教学中,为了突出物质的量作为宏微观桥梁的作用,往往采用生活中的一些集团计量的例子,如何能测量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如何能测量出一页纸的厚度?进而如何能测量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然而概念已经很抽象难懂,要学生试图使用一些不熟悉的概念去建立桥梁,是否有些操之过急?可否把难点拆分,当学生吃透一个难点之后再切入下一个难点,逐步达到最终的目的呢?为了尽可能减少学生对各种新概念的恐惧,我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说课稿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说课稿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说课稿《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课时内容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而是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属于“工具性”内容,学生在今后几乎每节课的学习都会不断频繁使用,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2、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具有高度的知识陌生性,而且很容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二、说学情1、通过初中学习,学生很清楚宏观的东西很大,可以用质量,体积等来进行描述;也很清楚微观的东西很小,看不见,摸不着。

2、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海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过渡语】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额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2)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该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到宏观与微观的完美结合。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运算关系。

难点:如何深入简出的引出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接受和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

【过渡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五、说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联系六、说教学过程我的总教学流程是:建立集合概念——引出“摩尔”这一单位以及使用范围——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了解微粒数和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练习。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课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课件
mL , 含 有 大 约 1700 000 000 000个水分子 个水分子, 000 000 000 000个水分子, 万亿亿个个水 即1.7×1021 1.7万亿亿个个水 万亿亿个 分子。 10亿人去数 亿人去数, 分子。让10亿人去数,每人 每分钟数100 100个 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 的数,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的数,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伊宁市第八中学 制作:赵慧娟
【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
4、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纯数,没有单位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纯数, 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
√ √
C.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1 mol 的任何粒子 的粒子数
D.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 6.02×1023 mol-1
伊宁市第八中学 制作:赵慧娟
学生自学阅读 咀嚼概念 教师归纳总结 概念
伊宁市第八中学 制作:赵慧娟
国际单位制中七种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 物理量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强度 热力学温度 发光强度 物质的量
专有名词
单位 米 千克(公斤) 秒 安[培] 开[尔文] 坎[德拉] 摩 尔
单位符号 m kg s A K cd mol
物质的量n 物质的量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阿伏加德罗常数 A 粒子数N 粒子数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伊宁市第八中学 制作:赵慧娟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 三个名词,一个公式, 三个名词,一个公式,并认识了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伊宁市第八中学 制作:赵慧娟
具体教学设计
创设故事、实例情境, 创设故事、实例情境,引入新课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范文.doc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范文.doc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的量对于学生的两方面的意义:其一,物质的量是化学计量中的核心量,是连接微观量——粒子数目与宏观量——质量、体积的桥梁;其二,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物质的量也是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科思维从定性转向定量的桥梁。

2.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概念及关系(2)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与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简单计算,尝试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培养归纳、演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定量研究,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3.教材的重,难点:重点: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概念及关系难点:通过理解与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简单计算,尝试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培养归纳、演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升入高中以后第一节定量化学课。

学生曾经在初中的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中接触过简单的定量思维。

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两种定量含义:微观的粒子数目关系、宏观的质量关系。

在电解水的反应中,还接触过宏观的气体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

但对宏微观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认知。

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定量描述,但缺乏严谨的定量思维,尽管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已经学过物理量的基本研究方法,但本节中出现的大量物理量及符号还是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通常的教学中,为了突出物质的量作为宏微观桥梁的作用,往往采用生活中的一些集团计量的例子,如何能测量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如何能测量出一页纸的厚度?进而如何能测量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然而概念已经很抽象难懂,要学生试图使用一些不熟悉的概念去建立桥梁,是否有些操之过急?可否把难点拆分,当学生吃透一个难点之后再切入下一个难点,逐步达到最终的目的呢?为了尽可能减少学生对各种新概念的恐惧,我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作者:————————————————————————————————日期: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是《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
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

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

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

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

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

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

显然,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

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

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

因此,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方程式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12克碳32克氧气44克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联系。

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m c=1.993×10-23克,一个氧分子的质量m O2=5.316×10-23克。

通过计算12克碳、32克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6.02×
1023。

是不是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接着给出一组不同微粒数的质量,来计算其所含有的微粒数目。

物质的质量一个微粒的质量所含微粒的数目
18克水 2.990×10-23克
56克Fe 9.302×10-23克
98克H2SO4 1.628×10-24克
根据这组数据,同学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1023。

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

继续设问,你如果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集合标准,理由是什么?学生大多会选择6.02×1023 为标准,因为这个标准能将物质的质量、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应用非常方便。

这时顺理成章地引入了物质的量的概念。

物理量物理意义单位名称(符号)单位标准
物质的量(n)表示一定粒子数目的
集体摩尔(mol) 6.02×1023 个微粒
定为1mol
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

(三)巩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 6.02×1023 倍 6.02×1023 个碳原子 6.02×1023 个氧分子 6.02×1023 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物质的量角度1mol碳原子1mol氧分子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12克碳32克氧气44克二氧化碳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

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

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
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2、1mol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4、1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5、0.5molNH
3
中含有1.5mol氢原子。

6、1.204×1023H
2
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

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
的方式。

例如,看到CO
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
2
含有1molC和2molO。

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

例如C+O2=CO2 ,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 C和1mol O2 反应生成1mol CO2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五)复习小结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

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智力快车,谁能最快到达
1、1.204×1023 个H
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质量是克?
微粒数氧原子
6.02×1023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
1mol
2、1mol O2 的质量是克?
3、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