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史学思想的比较-精品

合集下载

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比较

司马迁与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比较

#3!G H8u40司马迁与司马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史学大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和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都是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无法湮没的名著。

《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长于历史人物;《资治通鉴》的体例是编年体,以记载政事为主。

二者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因《史记》在前,《资治通鉴》在后,司马光在编写过程中,难免要以《史记》为参考,因此在记载史事方面,《资治通鉴》有很多是同于《史记》的,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也比较一致。

二人的史学,不同之处有之,相同之处亦有之。

司马迁与司马光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司马迁是西汉人,处于封建社会前期,司马光是北宋人,处于封建社会后期。

二人所著史书的体例不同,内容侧重不同,因此,若想对二人的治史作深入全面的比较,难度很大,本文主要对二人治史最显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论述。

对二人治史作比较研究,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史学文化优良传统,促进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

一、不同的治史目的:“成一家之言”与“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司马迁作《史记》与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最显著的一个不同之处莫过于二人修史的目的不同。

正是由于这个不同,带来了两位史家修史内容的差异。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在司马迁眼里,五百年即为一个历史发展的循环周期,现又五百年将至,必有大的变化发生,有后继孔子的圣贤传世,司马迁便是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诩,继《春秋》而作史。

在这里,司马迁借先人之言,阐述自己的著史理想,体现了他高度的史学自觉意识。

司马迁还在《报任安书》中明确提出《史记》的总纲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不仅是《史记》写作的主旨,也是司马迁作《史记》目的的高度浓缩。

从《史记》到《资治通鉴》:古代史书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从《史记》到《资治通鉴》:古代史书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从《史记》到《资治通鉴》:古代史书的文学价值与影响引言古代的历史书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以《史记》和《资治通鉴》为例,探讨古代史书所具备的文学品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史记》:纪传体与辩证法的结合1.1 简介《史记》,作者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全书共分为十二本,包含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内容。

其独特之处在于将纪传体(以纪事和人物传记为主要体裁)与辩证法相结合,塑造了丰富生动的历史形象。

1.2 文学品质•情节紧凑:在呈现历史事件时,司马迁巧妙地设计情节,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形象描写: 通过精彩细腻的描写手法塑造各个历史人物形象,使其生动饱满。

•文章结构:《史记》采用了分本、分纪传的结构,既使得内容井然有序,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1.3 影响《史记》作为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观念,并成为其他历史学著作的典范;•奠定了中国历史学的基础,为以后历代编纂正史奠定基础;•纪传体在历史著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后世历史书籍常见的写作方式之一。

二、《资治通鉴》:总述式与客观评价手法2.1 简介《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这部书是中国唐朝至南宋初年间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官修通史。

全书共294卷,收录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内容。

2.2 文学品质•信息量大: 司马光广泛搜集了各种材料,并进行整理归纳,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当时最权威、最全面的历史总述著作之一。

•评价客观:司马光在书中努力保持客观中立,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公正评价。

•字句优美:司马光以简练、精确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历史思想,使读者易于理解。

2.3 影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通史之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历史学家和文人写作产生巨大影响,塑造了后来历史书籍的写作风格;•在政治、军事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为后世研究提供基础。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比较研究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比较研究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比较研究《资治通鉴》和《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两部著名的史学典籍。

它们都是汇集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而,《资治通鉴》和《史记》在内容、形式和价值上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将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一、内容差异《资治通鉴》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历史的官方编年史,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计40卷,涵盖了2500多年的历史。

它主要关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历史,着重描述朝代更替、政治制度的变革和主要历史事件。

由于大多数篇章均是由官员编辑编写的,其内容相对客观,从而成为了学界普遍认可的历史研究参考著作。

相对于《资治通鉴》,《史记》更加注重文学性和综合性。

《史记》是一部由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纪传体典籍,包括了中国历史上从上古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传记。

《史记》以“五经”(太史公自述、尚书、春秋、礼记、周官)为脉络,采用“纪、传、志、列传”四种形式,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深入地描写了历史人物的思想、立场和个性等特征。

因此,它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成为了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二、形式差异《资治通鉴》的编写方式是依据年代为序,记录和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实,是一部纪实性的历史著作。

编辑者们在编写时,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性把握,力图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同时,在篇幅限制和文献资料有限的情况下,编写者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时间可能会存在分布不均,可以说,这是一本事实性的历史著作。

相比之下,《史记》在形式和风格方面更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和综合性。

其中,“纪”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历史事件的简述,主要是呈现历史事件的事实;“传”是按人物为主题,以人物的一生为线索来介绍其生平经历和为人处世的风貌;“志”则是对史料内容进行分类概述,对所采用的史料进行归纳;“列传”则是通过几个列传中的人物来反映一段历史及群众的命运。

这些形式的不同,使得《史记》不仅是一部事实性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具有独创性和艺术性的文学巨著。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叙事风格对比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叙事风格对比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叙事风格对比概述《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分别是司马迁和司马光的代表作品。

尽管都着眼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但它们在叙事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史记》和《资治通鉴》之间的不同之处。

内容概述1. 《史记》的历史叙事风格•独立性:每篇章节相对独立,可以单独阅读。

•大量引用:作者司马迁以直接引用的方式记录了大量前人的著作和文字。

•注重人物描写:着重展现了各种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特点和功过得失。

•情节丰富:通过描述各个时期发生的战争、政治斗争、灾难等事件丰富了内容。

2. 《资治通鉴》的历史叙事风格•连贯性:各篇章之间紧密联系,构成了整个历史的连续性。

•简明扼要: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概括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偏重政治经济:注重统治者的政策决策和国家经济发展,对战争等事件相对较少关注。

•时代风貌描写:通过对当时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描述,展现出不同时代的特点。

对比分析1. 描述方式差异《史记》注重人物描写和情节叙述,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来吸引读者。

司马迁倾向于引用前人文字,力图保留历史事件原貌,并深入分析人物行为和动机。

与之相比,《资治通鉴》更趋向于简明扼要地概括历史事件,聚焦于政治、经济等核心内容。

司马光在讲述历史时更偏向于提炼精华,去掉繁复细节。

2. 结构体系差异《史记》由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编撰而成,各篇章相对独立。

每一篇章可以作为一个单元阅读,对于读者灵活性较高。

《资治通鉴》则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各篇章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全书的结构更加连贯一致,读者需要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阅读以获得更完整的历史脉络。

3. 内容侧重点差异《史记》在人物描写上做得较多,强调个人的英雄事迹、品德和功过。

而《资治通鉴》则更多关注统治者的政策决策和国家经济发展等大局观。

结论《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两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著作。

虽然都涉及历史事件的记录,但在叙事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

《史记》与《资治通鉴》写史风格异同

《史记》与《资治通鉴》写史风格异同

《史记》与《资治通鉴》写史风格异同1 司马迁与司马光司马迁前145年-?西汉《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光 1019-1086 北宋《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体例。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

2 《史记》与《资治通鉴》概况史记: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3000多年。

资治通鉴: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1362年。

3 《史记》与《资治通鉴》主要内容与目的主要内容主要目的史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地理、律法、民族、科技等为了传承和发扬儒家道统资治通鉴:政治和军事,经济方面略有涉及,文化等方面可以说就是一笔带过为政治服务,为皇帝治理天下提供参考《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引言《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历史文献中最重要的两部著作,都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记载。

尽管目标相似,但这两部作品在内容、风格、写作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详细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探讨它们在历史记录上的特点和影响。

一、背景介绍1.《史记》:由司马迁撰写,在西汉刘氏王朝统治期间完成,共分为十二卷。

2.《资治通鉴》:由司马光编纂,元丰四年(1081年)完成,成书时代跨越宋代至辽金之际,共294卷。

二、内容比较1. 记载对象•《史记》:主要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前后约三千年的历史,并结合了各类典籍、楚墓竹简等材料。

•《资治通鉴》:主要记录了从春秋战国到北宋初年近一千年的历史,以及历代帝王统治的评述。

2. 内容分类•《史记》:分为纪传体和十表,其中纪传体包括十二个门类,如本纪、列传、表等。

每个门类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资治通鉴》:按年代划分,从古至今依次记载各朝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动态。

3. 风格与写作方式•《史记》:司马迁以"才子佳人"的文风撰写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注重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

•《资治通鉴》:司马光责任编辑了大量公文文件,并引用了许多其他历史文献。

因此,《资治通鉴》以简短明快的语言、详尽全面的数据记录为特点。

4. 历史视角与立场•《史记》:司马迁秉持着明确而宏大的历史使命感,他将儒家思想贯穿于整部著作中,尤其注重道德伦理和君主政治的探讨。

•《资治通鉴》:其编选目的是为了提供准确的历史数据和客观的评述,以便后来者能够了解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发展。

三、影响力比较1. 文化价值•《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文献中第一部纪事本末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不仅在历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还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戏剧等艺术创作中。

•《资治通鉴》:其全面系统的编年体形式使得它成为后世编纂类似著作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同时,《资治通鉴》也为后来政治家、思想家提供了丰富而客观的案例和启示。

《史记》与《资治通鉴》对比分析

《史记》与《资治通鉴》对比分析

《史记》与《资治通鉴》对比分析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两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巅峰之作。

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出版时间上来看,《史记》和《资治通鉴》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对后世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部著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其内容、写作风格以及价值和影响等方面的比较评价,探讨它们在中国历史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首先,简要介绍《史记》和《资治通鉴》的概况;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容与写作风格差异;接着,评估它们在历史记录上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并探讨它们对于历史观念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在总结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个人思考与意见。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不同之处,深入了解这两部著作在史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并探讨它们在历史观念塑造上的价值和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提供个人思考和意见,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探讨和建议。

以上是对文章“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

2. 史记与资治通鉴简介:2.1 史记概述:《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共分为纪传、表、书三种形式,并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史记》以其内容广博而闻名,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它以详实准确的记载著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通过塑造各个历史人物形象,展现出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同时,《史记》也包含了司马迁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2.2 资治通鉴概述:《资治通鉴》是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国别通鉴体编年体历史著作。

这部巨著囊括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间长达1556年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总共包括了294卷。

《资治通鉴》以其编年体的方式记录了中国自古至今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历史。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史学思想对比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史学思想对比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史学思想对比研究简介《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分别由司马迁和司马光编纂而成。

这两部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将从文体、宗旨、方法论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以深入了解其史学思想。

1. 文体对比1.1 《史记》•《史记》采用纪传体文体,主要以表行纪事为主,结合传统的编年体、编系法。

•纪传体注重个人事迹的铺陈与个性特点的描写,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变革。

1.2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采用纪事本末体文体,主要根据时间顺序将事件串联起来,并提供各种不同观点和解释。

•纪事本末体注重历次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阐述,强调长期演变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2. 宗旨对比2.1 《史记》•《史记》的宗旨是为了立言立传,弘扬仁义道德,提供人民及君主治国施政的典范。

•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展示不同朝代君王及其臣子的善恶得失,以警示后人并启迪治理之道。

2.2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宗旨是总结历代王朝治乱得失,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现象进行剖析和批判。

•通过多视角、多源头的记录,为以后制定政策、行使统治权提供有益依据,并警示当代政府避免重蹈覆辙。

3. 方法论对比3.1 《史记》•《史记》以纪传体为基本形式,在每篇文章中加入许多寓言故事和辞章赋诗,注重艺术性与文学价值。

•司马迁运用一些文辞修饰来表达自己关于历史事件以及人物性格评价的看法。

3.2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以纪事本末体为基本形式,强调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追求客观地记录历史。

•司马光注重考证史实,力求准确性和客观性,并尽量避免个人情感以及主观评价。

结论通过对《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文体、宗旨和方法论上存在差异。

《史记》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道德启示,通过艺术化的描写来展现历史。

而《资治通鉴》则更强调历次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政治经济发展。

两部著作在不同方面都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史记》与《资治通鉴》:两种古代史书的比较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两种古代史书的比较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两种古代史书的比较研究引言《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两部极为重要的古代史书,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这两部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在内容、编写方法以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异同点。

一、《史记》概述1.1 著作背景《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共分为十二卷,涵盖了从伏羲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

### 1.2 内容特点 - 详实全面:《史记》以纪传体写作,既有列举事实的纪年形式,也有生动描写人物的传记形式,使读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 文风骈俪:司马迁运用多种修辞技巧和艺术手法,使整个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着重思想品质:作者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在描绘历史人物时,强调德行和政治品质,体现了尊儒抑法的思想倾向。

二、《资治通鉴》概述2.1 著作背景《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所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从周朝末年到北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历史。

### 2.2 内容特点 - 编年体结构:《资治通鉴》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将历代重要事件逐年记载,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全貌。

- 简洁精练:由于篇幅有限,《资治通鉴》对于每个事件只给予简要说明,注重阐发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 注重客观中立:作者力图做到客观公正地记载历史,在评价人物时避免主观色彩。

三、异同点比较3.1 内容广度和深度•《史记》相对较为详实且全面,主要关注中国早期历史和春秋战国时期,而《资治通鉴》则更加关注后期封建王朝的历史进程。

### 3.2 文体和语言风格•《史记》以纪传体为主,较注重文学性,构造华丽,富有感染力。

而《资治通鉴》倾向于更加简洁明了的编年形式。

### 3.3 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史记》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对于世界观与伦理道德的影响,强调人物的品质与德行。

《资治通鉴》则致力于客观中立的历史记载,避免明显的思想偏袒。

四、对中国历史研究和影响4.1 学术研究意义•《史记》和《资治通鉴》以其内容的全面性、深度性和可靠性,成为中国历代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与影响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与影响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与影响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有很多,其中《史记》与《资治通鉴》是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两部书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们的史学价值与影响深远,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一、《史记》的价值及影响《史记》是司马迁所著,全书共分为十二卷,包括了中国历史上的五千年,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历史记载全面《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用纪传体写成的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史学上,《史记》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艺术史以及社会史的重要参考书。

2. 书写精湛司马迁的文笔精湛独特,其史学观点成熟清晰。

他不仅贯彻“传世之义,具体之事”的原则,而且运用了许多描写技巧,使《史记》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使读者更能深入理解古代历史的生动场景。

同时,他还以明确而深刻的原则和态度,来评价和鉴定所记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历史本来面貌。

3. 建立了完整的史学体系《史记》不仅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信息,还营造出了史学的完整体系,为后来的历史学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它开创了以纪传体撰写史书的新时代,对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各种历史文献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资治通鉴》的价值及影响《资治通鉴》是唐朝司马光所著,全书从周朝春秋时期开始,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14个朝代,一直到南北朝结束,几乎涵盖了中国的整个封建历史时期。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直观地记录了历史进程《资治通鉴》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对于历史进程的连贯性和全面性的记录。

此书极其详尽地记述了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既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时还包含了文化、道德、社会等多个领域。

这种全面综合的史学记录方式,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历史的进程,了解历史的变迁和演化,从而更好地掌握中国历史的全貌。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写作风格对比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写作风格对比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写作风格对比研究《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中国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它们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地位。

虽然这两部著作都是关于历史的,但是它们的历史写作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下《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写作风格对比研究。

一、史记《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以纪传的方式来叙述历史。

其中“纪”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历史事件,“传”就是按照人物一代传一代地叙述历史。

《史记》的框架十分完整,内容涵盖了从上古时代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这本书是以“五行缺一不可”为主题,主要目的是描绘中国历史的起伏和变迁。

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南宋司马光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的写作风格不同于《史记》,更偏向于叙事性和叙述性。

《资治通鉴》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历史的综合性著作。

它的目的是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反映历史,以此作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

《资治通鉴》的特点之一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较为详尽,注重事实的记录和描述。

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来叙述历史事件,力求达到“真、实、明、道”的效果。

与《史记》不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并没有过多地添加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他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来记录历史,避免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评价。

三、两者的差异此外,两者在叙述历史的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史记》采用纪传体的形式,将历史按照时间和人物纪传的方式进行叙述;而《资治通鉴》则更为注重时间线的顺序,以时间为主线来叙述历史。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记载比较研究1. 引言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史书,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

它们不仅是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两部著作的历史记载方法、内容选择以及思想倾向等方面,以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对历史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2. 历史记载方法比较2.1 叙事方式•《史记》:以年代顺序为主线,按照朝代进行分期,采用纪传体和编年体相结合的形式。

在记载时注重人物生平事迹、谋略智慧等,并配以适当的评语。

•《资治通鉴》:以编年体为主要形式,整理重点关注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

传承了春秋笔法,强调条理性和事实性。

2.2 资料来源•《史记》:以当时的官方史书和各种传说、传闻为主要来源,注重人情风俗、文化背景等细节。

同时,也参考了其他历史著作和文献资料。

•《资治通鉴》:采用多种历史文献和年代志等史书作为资料来源,严谨地审查推敲,力求历史真实性。

2.3 记载特点•《史记》:在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注重情节的曲折性和生动性。

并以较为个人化的视角来呈现历史细节。

•《资治通鉴》:在记载上更加客观、中立,并以政治军事为中心,侧重分析统治者的政策行动与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内容选择与涵盖范围比较3.1 内容选择•《史记》:主要着眼于个人英雄及英雄传奇;重点介绍了中国历代帝王、名臣良将等各类人物形象和他们的事迹;兼顾描述并评价不同的政制、法律、文化习俗等。

•《资治通鉴》:更多关注于时代整体背景和宏观进程;侧重个人英雄外,着力研究统治者的决策和国家政权的变迁。

3.2 涵盖范围•《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上古时期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共计纪传100余篇。

内容包括了各个朝代的帝王、名将以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资治通鉴》:全书共纪录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两宋元明清等历史事件,涵盖了大约1800年至1644年间中国历史上主要的政治和军事事件。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是什么?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是什么?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是什么?《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的“史学双壁”,在古代史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也代表着古代最高史学成就。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也被并称为“史学二司马”,两个人在史学界也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

司马迁被后人称之为“史学之父”、“史圣”,司马光可以被认为是仅次于司马迁的存在。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史记》和《资治通鉴》既是非常优秀的史学作品,也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我们在中学阶段,经常学习到两部史学作品中的片段。

比如选自于《史记》的《陈涉世家》、《鸿门宴》、《报任安书》等,选自于《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等。

两本书的创作目的和创作理念明显不同。

司马迁先生抱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写出了《史记》一书。

司马光先生则是抱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态度写成了《资治通鉴》一书。

两部史书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体裁的不同。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在描写历史的时候,以人物传记为核心。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此外还有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史记》对后世史书的影响非常大,此后历朝历代的正史基本上都采取“纪传体”的体裁修撰。

《资治通鉴》是非常典型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以年代为纲、以事件为目编写史书,共分为《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梁纪》、《陈纪》、《隋纪》、《唐纪》、《后梁纪》、《后唐纪》、《后晋纪》、《后汉纪》、《后周纪》。

《史记》和《资治通鉴》时间上有所不同。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史记》的时间跨度更长,《资治通鉴》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其中重合部分为三家分晋到汉武帝时期。

《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记载比较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记载比较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记载比较研究概述《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文化领域中两部重要的文献著作,它们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巨大的价值。

本文将对这两部文献在历史记载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编辑出身和目的不同1.1 史记《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共分为十二篇,包含太史公自己所写以及整理修订他人作品。

它强调个人的择善而从,注重描绘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及个人行为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1.2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南宋时期司马光所撰写的编年体通史,从唐朝开始逐年编写至北宋灭亡。

由于司马光本人曾任宰相,因此他更加注重政治思想、军事策略和统治方法等方面。

二、记载风格和重点不同2.1 史记《史记》以"纪年"和"列传"为主要篇章形式。

在纪年中,太史公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编年叙述,比如战争、政治动乱等。

而在列传中,则以人物为中心,描述了很多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的生平事迹。

2.2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每年都有相应的记录。

其中包括同一时期发生在不同地区的事件,对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重点是对君臣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和评价。

三、信息来源和权威性有异3.1 史记《史记》收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口头传承资料,其中涵盖了从商朝到西汉初期的历史事实。

太史公本人也早前曾担任宫廷职务,在撰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官方档案和亲身经验。

因此,《史记》被视为中国最早正式编修编年史的著作之一。

3.2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主要凭借司马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个人的独立思考编写,对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较高。

然而,由于司马光当宰相期间受到很多政治压力,部分内容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政治偏见。

结论综上所述,《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它们在编辑出身、记载风格以及信息来源和权威性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通过比较分析这两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并从中探寻真相与历史发展规律。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写作风格对比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写作风格对比研究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历史写作风格对比研究引言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记载和见证,而历史写作则是将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后世。

在中国古代历史学中,《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两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史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写作风格独特,内容广泛涵盖了从夏朝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资治通鉴》则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的一部纪事体通史,涵盖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的历史。

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的历史写作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

《史记》的历史写作风格纪传体的运用《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即将历史事件分为纪传两个部分进行叙述。

其中,“纪”是对历史事件的简要记述,“传”则是对历史人物的详细叙述。

纪传体的运用使得《史记》既能够把握全局,又可以深入展现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人物形象的塑造《史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非常出色,通过详细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性格特点,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个性和魅力。

例如,《史记》中对于刘邦、项羽等人物的描写,既凸显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又展现了他们的人性化一面,使人读之愈发为之动容。

史实准确性的追求作为一部正式的历史著作,《史记》对于史实的准确性追求极高。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采取了严格的查证手段,努力确保内容的真实可靠性。

他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事件,不作任何篡改或美化。

《资治通鉴》的历史写作风格纪事体的运用《资治通鉴》以纪事体的形式进行叙述,即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将不同时期的事件串联起来。

这种写作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历史的发展演变,把握历史的脉络。

精简扼要的叙述与《史记》相比,《资治通鉴》在叙述上更加精简扼要。

司马光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大量历史事件,使得整部书的内容显得紧凑而易读。

这种写作风格使得《资治通鉴》成为史书类著作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世广泛传颂。

重点突出和思想评价《资治通鉴》在史事记述中注重突出重点和思想评价。

司马光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综合评价,使得整部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史料汇编,更是对历史的思辨和反思。

《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观与叙事风格

《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观与叙事风格

《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观与叙事风格引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两部被认为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著作,它们分别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这两部著作在中国历史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对后世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其历史观和叙事风格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

本文将重点探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观和叙事风格,并对两者进行比较与对比。

历史观比较《史记》的历史观《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用史书作为记录人类历史的媒介。

他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追求史书的真实性和系统性,以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在《史记》中,司马迁明确了历史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即"舍短取长",既要记载褒扬的事迹,也要揭示错误和不当的行为,以期引以为戒。

《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史记》不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撰写。

他在写作《资治通鉴》时,对历史的取舍比较慎重,注重事实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尤其重视政治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

司马光认为,历史应该是以政治为中心的,政治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是历史主角,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决策,才能推动历史的进程。

历史观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历史著作,但它们对历史观有着不同的看法。

司马迁注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追求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而司马光则注重政治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认为政治家是历史的主角。

这两种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部著作的叙事风格和叙事重点。

叙事风格比较《史记》的叙事风格《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展示历史,将纪传和表表两部分进行结合。

纪传,即列传,记载了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其中还包括了自传。

通过详细的记录和深入的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人物的个性和行为特点。

表表则相对简洁,它总结了每个朝代的重要事件和国家发展的总体情况。

这种叙事风格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历史的进程和历史人物的角色。

《资治通鉴》的叙事风格《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它按照时间顺序,通过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

当感性的《史记》遇上理性的《资治通鉴》,你更爱哪一部?

当感性的《史记》遇上理性的《资治通鉴》,你更爱哪一部?

当感性的《史记》遇上理性的《资治通鉴》,你更爱哪一部?文/裴晓锋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历史爱好者最为喜爱的一部史学著作之一,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都有全新的感悟,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同样的史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同样令人心驰神往。

当个人感情色彩浓郁的《史记》和理性评论为基调的《资治通鉴》相遇,同是史学'司马'所著,你更喜欢哪一部?就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同与不同。

一《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同《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修撰描述历史的正史史书,在内容上,都是通史,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在文学价值上,文笔生动,语言简练,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修史态度都极为严谨。

《史记》和《资治通鉴》的这些同仅仅只是表象上的同,其实,《史记》和《资治通鉴》的最大的同则是来源于两司马借古通今的史学观点。

01 司马迁的史学观点司马迁像《史记》作者司马迁具体的生卒年还是疑问,但司马迁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汉武帝时代度过。

所以,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目击者和见证者。

汉初沿用秦朝历法,到汉武帝的时期,决定改革历法,编订《太初历》,而主持这项工作的正是司马迁。

所以,司马迁也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

司马迁的《史记》花了很多篇幅来记载汉武帝这个时代。

而且司马迁看汉武帝,有其他历史学家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他就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就生活在汉武帝身边。

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光看文字的话,会发现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是晦涩不明的。

很多话不能直接说,直接说有压力。

但透过字里行间,仔细分析,就会察觉到司马迁对汉武帝也是很有看法的。

司马迁作为目击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以一个思考者应有的冷静眼光,记录着历史,以为当世和后世所用。

02 司马光的史学观点司马光像宋神宗刚继位的时候,司马光职务是'翰林侍读学士',就是为皇帝讲历史,《资治通鉴》就是在此时编修成的。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

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资治通鉴和史记的区别1、体例不同:《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为中心,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2、作者不同:《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资治通鉴》作者是司马光。

3、写作年代不同:《史记》是西汉写的;《资治通鉴》是北宋写的。

4、著作内容不同:《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资治通鉴》从战国到五代。

5、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中,资治通鉴不属于。

6、《史记》是私人修史,《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

《史记》简介《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先,司马光⽣活的时间晚于司马迁,所以他有机会参考《史记》,甚⾄直接复制粘贴司马迁的作品,⽐起司马迁为了找材料实地考察来,司马光幸福多了。

举个栗⼦《魏公⼦列传第⼗七》:吾过⼤梁之墟,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春申君列传》: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司马迁有点⼩骄傲呀!其⼆,个⼈写作风格不同。

司马迁崇尚英雄,对于贩车引浆者流也不吝惜笔墨,对于他们⾝上的个⼈英雄主义⽐较赞扬,除了有司马迁个⼈的性格特点之外,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

有⼈说《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还可以当做⽂学作品来读,这是《史记》的魅⼒所在。

⽽《资治通鉴》的风格就⽐较死板了,读起来冷冰冰,没有⽣⽓。

正如求名⼀样,司马光写作的⽬的是为了总结统治成败的得失,也就是说,他是皇帝必读书⽬,是要作为施政参考的,⽐起《史记》的⽼少皆宜,《资治通鉴》的读者显然偏少。

另外说明⼀下,《资治通鉴》并不是⼀个⼈所写,他的作者还有刘攽、刘恕、范祖禹三⼈,也就是说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主编,很多⽂章是由别⼈写的,他只负责审核把关,但是⼈们只记得司马光这个作者,这对其他三位作者来说有点悲催。

第三,从⼆⼈的做官经历来⽐较,司马迁做过太史令、中书令,司马迁的经历⽐较纯粹,所以作品也⽐较⼲净,没有过多的思想教育。

但是司马光做过宰相,加上本⼈是道德君⼦,所以⽼是担⼼⼈们不知道什么,在作品中也加了不少私货。

举例:司马昭死后举⾏丧礼,按照古礼,⼦⼥应该受三年丧礼,当时天下⾂民都作权宜之计,服丧三天后就不再遵⾏。

然⽽晋武帝司马炎⾃⼰坚持服丧三年。

⽂帝之丧,⾂民皆从权制,三⽇除服。

既葬。

帝亦除之,,然犹素冠疏⾷,哀毁如居丧者……遂以疏素终三年。

《资治通鉴晋纪⼀》司马光评论道:三年之丧,⽩天⼦达于庶⼈。

此先王礼经,百世不易者也。

汉⽂师⼼不学,变古坏礼,绝⽗⼦之恩亏君⾂之义;后世帝王不能笃于哀戚之情,⽽群⾂谄谀,莫肯厘正。

⾄于晋武独以天性矫⽽⾏之,可谓不世之贤君;⽽裴、傅之徒,固陋庸⾂,习常玩故,不能将顺其美,惜哉!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司马光反对王安⽯变法了!再说晋纪⼀下⾯的⼩字:起旃蒙作噩,尽⽞黓执徐,凡⼋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史学思想的
比较
作为两位不相伯仲的文史大家,我们通过文本阅读可以发现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两位在运用春秋笔法、对宗教态度、史学思想方面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而言可进行如下比较,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和司马光思想的相同方面
1、进步的民族观
两部著作在叙述少数民族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等内容来看,对少数民族反对穷兵黩武,主张民族和睦,体现出进步的民族观。

《史记》中为少数民族立传。

如《越王勾践列传》、《朝鲜列传》等。

司马迁为夷狄民族列传开启了史书介绍周边少数民族情况的优良传统。

并提出了华夏民族由夷狄而来,同是炎黄子孙的进步民族观,主张都是皇帝的子孙,对少数民族反对穷兵黩武,主张民族和睦。

《资治通鉴》在叙述一系列民族关系问题上,能够比较公正客观地叙述少数民族政权或人物的功过,提倡各民族之间应讲信用、正确对待民族战争,批评褒汉贬胡的民族偏见。

在记载少数民族人物的言行时,司马光也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选择和组织材料。

他对哥舒翰、姚襄、宇文泰父子等人物,都比较全面地叙述了他们的能力和功过。

他特别赞赏对少数民族信守盟约、互不欺枉。

因而他对搞好民族关系的事情和人物竭力推崇。

记载魏孝文帝下诏对“淮北之人不得侵掠,犯者以大辟论。

”又引用孝文帝的话说“:人主患不能处心公平,推诚于物,能是二者,则胡越之人皆可使如兄弟矣。

”这种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是与他主张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相一致的。

由此可知,司马光是深知处理好各民族间关系的重要性的。

2、歌颂建功立业的人
《史记》歌颂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人,推崇百折不挠的精神。

“大禹治水”主人公大禹是英雄形象,“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刺客列传》中豫让的“忠臣有死名之义”正是司马迁推崇的人生信条。

《资治通鉴》由于编年体的体例所限,司马光在写人方面力求将人物写得客观真实,尽量避免主观的感情用事。

司马光在不书奇节、坚持性格趋向的一致性,力求真实客观的写人原则。

但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史书的可读性,司马光对于既不虚构又能避免呆板枯燥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他在细节描写中尽力展示人物风貌,在行文中增加活泼的小故事。

在这一方面需要作者以个人生活经验为标准去对已有的材料进行适当的想象,并且做出相关的取舍。

相对于正史
和现存杂史,凡“近譬诸身”而可能有的、能为人物颊上添毫的细节,没有司马光所不取的。

如刘邦无赖,谓项羽“幸分我一杯羹”等。

二、司马迁和司马光思想的差别
1、春秋笔法的运用
《史记》中对人物一字定褒贬,如《匈奴列传》中“太史公曰: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

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

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

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司马迁对汉武帝穷兵黩武之事借用前代之事来评价。

又如:杀无罪的叫“杀”,杀有罪的叫“诛”,下杀上叫“弑”等。

《资治通鉴》则采取了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的求实态度,对其中言简意明而又符合实际的文字表达坚持利用,但对其中以正统王朝为是非标准的记事方法则加以抛弃。

因此,尽管在《资治通鉴》中仍有许多“拭”、“伐”“、寇”“、贼”等词,但对司马光在叙述每一具体历史事件时,并不是以一字定褒贬,以正统原则定是非,而是尊重客观事实,秉笔直书,表现出完全不同于春秋笔法的叙事方法。

对此,在正统者看来,那是完全大逆不道的。

叙述有关农民起义的史实上,在叙述农民起义的经过中有很多胜过前人所著正史的地方,也并未完全遵守春秋笔法。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就被称为“起兵”,绿林、赤眉起义被称为“以饥寒穷愁起事”.《资治通鉴》在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九十七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一百一十八篇,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历史观点。

2、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待历史人物时,时常情不自禁地叹息。

他读屈原投江之时“未尝不垂涕”.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

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在屈原身上,司马迁崇尚忍辱奋争的生死,极力赞颂这种人生观。

在给贵族人物的传记里,突出地描写了一些下层人物。

如:学士,他们著书立说,反映各个阶级的思想,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或杂士,这类包括屠夫、刺客、游侠等人物,他们游说于各个诸侯国间,尽显个人才能。

还专门为下层人物下了传记。

如《刺客列传》、《滑稽列传》等。

他因人叙事,把同一类人放在一起,集中表现人物的共同性。

尤其对失败者和弱者的同情,对侠士重义的讴歌,充分体现司马迁个人的价值观。

司马光以编年为线索写历史,重点写帝王、将相等上层人物,对下层人物涉及的较少。

涉及到写历史人物时,他的感情与司马迁不同。

他认为读书做事,“叙国家之兴衰,著民生之休戚”,应该既服从封建礼教,又能为现实政治所服务,他编《资治通鉴》是给封建统治者的提供借鉴,这就符合了封建正统思想。

3、典章的记载不同
《史记》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更包含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货殖列传》中范蠡、白圭等的故事体现出反对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不惜笔墨地收入了司马相如所写的三赋、一檄、两书,表现了司马迁对司马相如在辞赋以及散文创作方面发的赏识。

《资治通鉴》则是一部典型的政事史,例如哲学、、典章制度等方面,或疏于记载,或间断概况。

对于战国时代的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资治通鉴》中没有记载。

对于经济方面、文化典章制度等方面也没有太多的记载。

4、对宗教迷信的态度
曾受业于董仲舒,骨子里深受道家思想精髓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反映出他所受的这种影响。

《史记》中所载刘邦“母刘媲。

其先刘温尝息大泽之破,梦与神通。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运用史学思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在五德论逐渐衍化成正统观后,衍生出的“祥瑞”、“灾异”、“占卜”之类的内容也就成为正统史家编写史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治通鉴》引用刘邦的一段史料时对于“老父”相邦全家、拔剑斩蛇等事,仅录引了可能发生的“拔剑斩蛇”一事。

由此可见,司马光对怪诞、“天祥”之事并不感兴趣。

司马光,能在当时儒家昌盛、佛老之说泛滥的北宋,有违悖五德论正统观的思想、反对阴阳的言行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资治通鉴》中也记载了一些地震、月蚀等现象,但是把自然现象和历史事实加以区别,把天象与人事分开,祛除了祥瑞怪诞的迷信色彩。

5、在史学思想方面
《史记》通古今之变,是纪传体通史,反对专制主义,向往百家争鸣的倾向,强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不是单纯的记载历史,记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内容,重点放在政论方面,而“成一家之言”显示了作者的主张大一统的理想社会。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明确交代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是司马光给古代帝王编写的“教科书”,注重政治和军事。

《资治通鉴》以历代君臣治乱来详细记载的史实,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结语
综上,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不朽的著作。

在修史的过程中,作者的个人政治倾向体现在作品中。

此外,二者在接受儒家思想、对待养士的态度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卷齐纪六齐明帝建武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2]司马迁.史记·夏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