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及解析

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及解析

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及解析江城子江景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注】本词写于作者任杭州通判时。

凤凰山,位于西湖边。

芙蕖,指荷花。

1、词的上阕描绘荷花的美丽。

请从艺术手法角度欣赏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4分)2、此词的下阕重在抒情。

请从情感抒发的角度,赏析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5分)参考答案1.(1)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

通过写双飞的白鹭,羡慕荷花娉婷的姿态,表现荷花的美丽。

(2)拟人。

写白鹭时,用如有意慕,写荷花用娉婷,是把白鹭与荷花,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态,生动可爱。

2.写景融情(借景抒情,1分)(手法)。

数峰青,写江上凄清寂寥之景,间接把作者因找寻不到弹奏古筝,让人浮想联翩的人所产生的落寞、失意之情,融合到这种江景之中(手法和情感解析,3分)。

言虽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效果,1分)。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例如描写、拟人、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抓住关键词,分析其表达效果或情感。

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荷花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以白鹭对荷花的喜爱来赞美荷花的美丽,这种手法为侧面描写。

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情感抒发的角度有很多种,例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分析时,应根据对整体意境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寻问处,人不见,表现的是作者因追寻不到令人浮想联翩的弹奏古筝的人的落寞诗意之情,数峰清属于景物描写,渲染的是凄清寂寥的氛围,将二者相结合起来思考,很容易得出作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苏轼《江城子》赏析

苏轼《江城子》赏析

苏轼《江城子》赏析苏轼《江城子》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江城子》赏析篇1江神子/江城子苏轼北宋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

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

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

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作品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

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

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

④酒酣胸胆尚开张。

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

⑧【作者】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卒谥文忠。

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

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

苍:苍鹰。

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

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

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

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

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苏轼《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

苏轼《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

苏轼《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苏轼《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江城子·江景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注】本词写于作者任杭州通判时。

凤凰山,位于西湖边。

芙蕖,指荷花。

1、词的上阕描绘荷花的美丽。

请从艺术手法角度欣赏“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4分)2、此词的下阕重在抒情。

请从情感抒发的角度,赏析“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5分)参考答案1.(1)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

通过写双飞的白鹭,羡慕荷花娉婷的姿态,表现荷花的美丽。

(2)拟人。

写白鹭时,用“如有意”“慕”,写荷花用“娉婷”,是把白鹭与荷花,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态,生动可爱。

2.写景融情(借景抒情,1分)(手法)。

“数峰青”,写江上凄清寂寥之景,间接把作者因找寻不到弹奏古筝,让人浮想联翩的人所产生的落寞、失意之情,融合到这种江景之中(手法和情感解析,3分)。

言虽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效果,1分)。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例如描写、拟人、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抓住关键词,分析其表达效果或情感。

“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荷花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以白鹭对荷花的喜爱来赞美荷花的美丽,这种手法为侧面描写。

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情感抒发的角度有很多种,例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分析时,应根据对整体意境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寻问处,人不见,”表现的是作者因追寻不到令人浮想联翩的学科网弹奏古筝的人的落寞诗意之情,“数峰清”属于景物描写,渲染的是凄清寂寥的氛围,将二者相结合起来思考,很容易得出作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

江城子·江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江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江景原文、翻译及赏析.doc》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uji/3322247.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7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苏轼《江城子》宋词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江城子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一)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在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

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上。

(二)十年漫漫生死隔两茫茫。

不用去细思量,你的形影我难忘。

千里遥远的孤坟,竟无处向你诉满腹凄凉。

纵然是夫妻再相逢你也许认不出我,灰尘满面,两鬓如霜!夜里做了个渺茫的梦忽然返回故乡。

在那小门窗,她正在梳妆。

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淋淳热泪千行。

料想得到,她为惦念我年年痛断柔肠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注释】① 十年:苏轼妻王氏去世十年。

② 千里孤坟:王氏去逝后葬在四川。

【赏析】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江城子·江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江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江城子·江景》原文、翻译及赏析《江城子·江景》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江城子·江景》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江城子·江景宋代: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江城子·江景》译文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

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江城子·江景》注释湖:指杭州西湖。

张先:北宋著名词人。

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芙蕖:荷花。

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

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

筝:弦乐器,木制长形。

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

《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江城子·江景》赏析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

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

苏东坡悼亡词《江城子》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本词作于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东坡梦见亡妻,醒来颇多感慨,写下这首词。

开了悼亡词之先河,也成了悼亡词之绝唱。

上阕开始作者并未以通常的写景、写情起头之手法,而是直接进入叙事主题。

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苏妻王井病逝汴京(今开封),夫妻一生一亡正值十年。

因分离已久,茫然不知对方这些年如何渡过。

因此,“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不仅抒发了生者的深哀至痛,也为后面的相逢应不识打下了伏笔。

“不思量,自难忘”,出句貌似平淡,却流露出夫妻间那种深挚的情分。

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入作者脑际,不去想也不会在心中抹掉。

下面点出亡妻的墓地。

“千里孤坟”指其坟葬在眉州彭山,相距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已逾千里。

即使有贴心话想倾诉,亦无法立刻赶到,岂不是“无处话凄凉”?所以,用“十年”和“千里”,将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再加上夫妻间生死界限,以此来强调作者对夫妻不能相见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既然如此,那么只有在梦中沟通了。

但作者并未直接继续写梦,而是先宕开一笔:“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因为十年的仕途失意,生活颠簸不定,神情疲惫不堪,再加上了年纪而容颜哀老,面貌自然变得使亡妻认不得了。

这上阕的最后一句,又将词推向感情的高峰,那悲凉的心境催人泪下。

下阕进入昨夜的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下笔未将凄凉、伤感的气氛继续下去,而是忽地回乡,又见新婚燕尔之情景:“小轩窗,正梳妆”。

作者清晰看到了真实美妙的画面,娇妻在窗前,桌上放些花粉胭脂,对着铜镜梳妆打扮。

紧接着笔锋一转:“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句与上片“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呼应。

梦境虽不受时间、空间和生死界限的限制,但即使真能相遇,也会因夫妻分离久远,还由于情感波动,思绪如麻,话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淌不尽的泪水。

江城子古诗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江城子古诗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江城子古诗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江城子古诗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导语: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

兴起于晚唐,来源于唐著词曲调,由文人韦庄最早依调创作,此后所作均为单调,直至北宋苏轼时始变单调为双调。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江城子古诗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原文江城子作者: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释:1.张先:字子野,北宋词人,有《子野词》。

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之句,世称诵之,故号张三影。

同赋:用同一词牌,取同一题材填词。

2.筝:古弹拨乐器,因最初流行秦地,又称秦筝。

3.凤凰山:在杭州之南。

4.芙蕖:即荷花。

5.盈盈:轻盈美丽的样子,此处用来映衬弹筝姑娘的姿态。

6.白鹭:鹭的一种,又称鹭鸶。

此处暗指爱慕弹筝人的男子。

7.娉婷:形容女子美好的姿态。

8.弄:弹奏。

9.遣:使,教。

10.烟敛云收:仙人在天上驾云而行,所到之处烟云缭绕。

烟敛云收,是指仙人收起云雾,下凡到人间,此处是把弹筝姑娘比作下凡的仙人。

11.湘灵:即楚地崇拜的神祗湘夫人,此处暗指弹筝姑娘飘渺超绝。

12."曲终"句:是化用唐诗人钱起《湘灵鼓瑟诗》中的末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人数峰青"。

翻译: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

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苏轼的五首《江城子》中,三首堪称千古一绝,值得你去用心品读!

苏轼的五首《江城子》中,三首堪称千古一绝,值得你去用心品读!

苏轼的五首《江城子》中,三首堪称千古一绝,值得你去用心品读!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

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调知湖州途中。

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别恨是全词主旨,上片写别时情景,下片想象别后境况。

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江城子·江景——苏轼

江城子·江景——苏轼

江城子·江景[宋代] 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释】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芙蕖:荷花。

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

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

筝:弦乐器,木制长形。

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

《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译文】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

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赏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

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及解析

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及解析

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及解析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及解析江城子江景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注】本词写于作者任杭州通判时。

凤凰山,位于西湖边。

芙蕖,指荷花。

1、词的上阕描绘荷花的美丽。

请从艺术手法角度欣赏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4分)2、此词的下阕重在抒情。

请从情感抒发的角度,赏析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5分)参考答案1.(1)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

通过写双飞的白鹭,羡慕荷花娉婷的姿态,表现荷花的美丽。

(2)拟人。

写白鹭时,用如有意慕,写荷花用娉婷,是把白鹭与荷花,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态,生动可爱。

2.写景融情(借景抒情,1分)(手法)。

数峰青,写江上凄清寂寥之景,间接把作者因找寻不到弹奏古筝,让人浮想联翩的人所产生的落寞、失意之情,融合到这种江景之中(手法和情感解析,3分)。

言虽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效果,1分)。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例如描写、拟人、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抓住关键词,分析其表达效果或情感。

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荷花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以白鹭对荷花的喜爱来赞美荷花的美丽,这种手法为侧面描写。

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情感抒发的角度有很多种,例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分析时,应根据对整体意境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寻问处,人不见,表现的是作者因追寻不到令人浮想联翩的弹奏古筝的人的落寞诗意之情,数峰清属于景物描写,渲染的是凄清寂寥的氛围,将二者相结合起来思考,很容易得出作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内心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苏轼《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

苏轼《江城子江景》阅读答案

江城子·江景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1、词的上阕描绘荷花的美丽。

请从艺术手法角度欣赏“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4分〕2、此词的下阕重在抒情。

请从情感抒发的角度,赏析“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5分〕参考答案1.〔1〕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

通过写双飞的白鹭,羡慕荷花娉婷的姿态,表现荷花的美丽。

〔2〕拟人。

写白鹭时,用“如有意〞“慕〞,写荷花用“娉婷〞,是把白鹭与荷花,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动态,生动可爱。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例如描写、拟人、比照、借景抒情等手法,抓住关键词,分析其表达效果或情感。

“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荷花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以白鹭对荷花的喜爱来赞美荷花的美丽,这种手法为侧面描写。

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二:〔1〕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3分〕比喻、双关——“一朵芙蕖, 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

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动听。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2〕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意味深长,试作简要分析。

〔3分〕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要扣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3分〕。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1江神子/江城子苏轼北宋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

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

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

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

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

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

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赏析江城子·江景宋代: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译文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

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注释湖:指杭州西湖。

张先:北宋词人。

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芙蕖:荷花。

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

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

筝:弦乐器,木制长形。

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

《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赏析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个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仅仅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个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但准确,而且极有情趣。

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苏轼古诗词《江城子·江景》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古诗词《江城子·江景》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古诗词《江城子·江景》原文译文赏析《江城子·江景》宋代: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译文】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

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赏析】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

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

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

江城子古诗词赏析

江城子古诗词赏析

江城子古诗词赏析江城子,又称江城子·东篱,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本文将对江城子这首古诗进行赏析,探究其艺术特点和内涵。

江城子苏轼曰:秋江景色,多沉湎于庐山之趣者,未必知江城子诗之真也。

诗中分明风景,非庐山而何?眭令公曰:予亦以为江城子诗,本不描庐山,凡描沙を成山,不计有无,上使触之生悲。

所以云入江枫染。

诗之为诗,殊不在物有无然。

秋江画船,人未散、天山架碧欲崩,楚江残照动微波,会向洞庭去。

巫峡千寻深,随平野尽成疏。

洞庭青草沙,江湖夕阳照残霞。

游人凭栏遥望,正怅望、不可到家。

道旁过马,草遗香,绕月城将那。

红栏柳插香茜雨,数点鸥雁一时斜。

述水思山多休,伤脉细血多流。

好风频借问,离岸泛波浮。

可知江湖来回,问舟船、人倚阑干,明月花影原犹在,碧云寒鸦啼未休。

“江城子”是杜牧创作的一首绝句,以秋江景色和江城的风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城之美的追溯和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首节“秋江画船,人未散、天山架碧欲崩,楚江残照动微波,会向洞庭去。

”描绘了江上秋天的壮丽景色。

天山参差交错,碧蓝的天空将要崩溃,江面映衬着满天红霞,微波轻拍,似乎正要流向洞庭湖。

这一节通过细腻的描写,以画船为切入点,营造出绚丽壮丽的秋江景色,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

第二节“巫峡千寻深,随平野尽成疏。

”通过描写巫峡的深邃和江面的漫漶表达了诗人对江水的情感。

峡谷千寻深,与平野渐渐融合,无须过多的文字描绘,给人以开阔宽广的感觉。

这种以笔触的疏密来表现景深的手法传达出诗人的沉思之情。

第三节“洞庭青草沙,江湖夕阳照残霞。

游人凭栏遥望,正怅望、不可到家。

”此节通过描绘洞庭湖畔青草和夕阳映照的残霞,以及游人凭栏遥望而又无法到达的情景,传达了诗人的离愁之意。

诗人在怅望之际,无法到达家园,流霞中的江湖更显得无处安放。

最后一节“道旁过马,草遗香,绕月城将那。

红栏柳插香茜雨,数点鸥雁一时斜。

”描绘了一幅和谐的自然景象,即江城的夜幕将至。

路旁的马匹悠然行走,掠过的时候留下了一丝清香;红栏和垂柳相映,芬芳的香草掺杂着细雨,几只鸥雁斜飞而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江城子·江景》诗词鉴赏
江城子·江景
宋代: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译文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

一朵荷花,虽然开
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
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
忍心去听。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
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
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注释
湖:指杭州西湖。

张先:北宋词人。

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

芙蕖:荷花。

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

江上:宋袁文《瓮牖闲评》引作“筵上”。

筝:弦乐器,木制长形。

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

《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赏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
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个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
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
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
描写上,作者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仅仅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
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
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个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
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
喻写她,不但准确,而且极有情趣。

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
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

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
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
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
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
在倾诉自己的哀伤。

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

词写到这里,把乐
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

词的最后,
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但没有正面
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
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

它不但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

“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