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主阵地

合集下载

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

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

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的根本理念摘要: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才能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育深入人心。

主题词:以人为本德育教育现代社会处于某种人的自觉时代,人的问题越来越占据哲学研究的中心地位,越来越成为社会开展的中心目标和根本动力。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也发生了从物到人的位移,弘扬人的主体性,张扬人的个性,凸显人的价值和尊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然而,我国教育界曾经存在甚至至今仍然存在着对个体的轻视和压抑,存在着以权威化、绝对化的道德理念提升人反而事实上遮蔽人、贬抑人的现象。

“传统德育教育是‘人学空场’,不是以人,特别是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它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标准,在实施中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与规律。

本来应当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德育,变成毫无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

〞1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才能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育深入人心。

因此,首先需要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做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意蕴1.以人为本的内涵在西方,“以人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普罗泰格拉就曾经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

在中世纪,神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地位被神淹没了。

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

这种人文主义思潮高扬了人的意义和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对于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开展。

“以人为本〞作为一股普遍持久的社会思潮,其后的开展贯穿于法国的启蒙运动和空想共产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

在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思想同样源远流长,其中以儒家的阐述最为系统和典型。

?尚书?是最早揭示民本思想的文化元典。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了人 民。笔者认 为 , 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在教 育领域 ,
为 , 只有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人 的本质 的学说 为指导 , “ 才有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 持马 克思主 义人学思 想为指 导原则 , 对 于 明确教育发展特 点 , 把握 教学 发展规 律奠定 了科学理 论基 础 。借鉴马克思 主义 理论 , 深刻 领略人学 思想 的核心 内容是 人的本质理论和人 的全面 而又 自由的发展理 论 的同时 , 依托
义关于人和社会 的关系 、 和人 的关 系 、 人 人的本质 、 的主体 人
性、 人的需要 、 的价值 以及人 与人 的权利和 义务、 的 自由 人 人 和平等 、 人的理想和信 念等理论 , 为思 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 拓展 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只有 以此 为指导 , 以社会 历史发展 和人 的全面发展的一致 性为 出发点 , 开展思 想政治 教育学科 理论研究 , 才能在 当今众 多 学科 体 系发展 取 向中 , 扬各 家之 长, 避各家之 短 , 融合 提炼 , 自成一 家 , 立起有 中国特 色的 、 建 有相对稳定性和坚实理 论 内容 、 为社会认 同的现代 思想政 并 治教育学 。 ” 当下 , 以人为本放置到高校思想教育机制 中, 将 对于高校 思政教育 , 上构建科 学 的人 学轨 道具有重 要的理论 价值 和 走
[ 关键词 ]以人 为本 ; 高校 思政教 育 ; 学 人 [ 中图分类号 】G 4 6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5 1 ( 0 1 0 -03 — 2 6 1 9 8 2 1 )8 0 8 0 [ 刊网址]ht:/ w . bb n t 本 t / w w hx . e p
类 的问题 , 不但需 要寻找理论的支撑 , 同时也需要 教育政策 的 支持 , 才能 真正做 到 , 促进大学生全 面进 步和人 之为人 的全面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吴键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3年第02期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始终以其固有的本质特征自觉或不自觉地肩负着一种责任———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任何一次教育变革,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萌发或教育流派的产生,无不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并各取所需地对以往的教育进行着目的性很强的扬弃。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在对历史进行客观评价,对现实进行客观分析,对未来进行客观预见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了以新课程为载体的轰轰烈烈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凸显出“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这恰恰是历史的必然性和时代的需求性相结合的结果。

学校作为国家教育机构的基本单元,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深入思考和开拓性工作。

那么,和时下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纷纷着力抓校园建设这些“硬件”相比,对校园文化这一“软件”的反思和构建就尤显重要。

何谓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从内容上讲,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园“三风”以及学校特有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等内容。

从性质上讲,校园文化总体上属于隐性教育要素,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从功能上看,校园文化的形成,使学校存在着一种“文化场”,这种“文化场”是学校的一种气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校园心理,是一种学校精神的凝聚物。

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随着高考指挥棒的舞动而律动,有人评价说“我国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面异化。

当下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这种文化以高考为核心……在…考试文化‟中,唯见考试,不见教育。

”学校、教师、学生、家庭都背着沉重的枷锁在通往高考的小道上艰难地跋涉,苦不堪言。

三维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三维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三维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全新的教学方式,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就三维教学在语文学科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以寻得语文教学观念、教学形式的革新和突破。

一、三维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唯物主义哲学指出时间、空间和物质构成了世界的三个维度。

以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为内涵的三维教学是哲学层面的三维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延伸与实践,是一种强化目标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强调学科协同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三者之间循环互动,和谐发展。

从微观上讲,三维教学所提倡的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为两翼,探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三维结构隐涵在学校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从宏观上讲,三维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超越时空禁锢,构建的是以实物教学与虚拟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促进、课堂教学与生活教学相发展的大教学观,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追求的是哲学意义的人文精神关怀。

二、三维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它呼唤着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在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同时,打通课堂与社会、文本与学生的通道,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在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天地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1、坚持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语文教学绩效。

无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反思,还是现代教学论的启示,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轴点,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在于回归主体、改进教法、重视学法,培养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基础”。

所谓回归主体,就是把传统教学中被老师“一言堂”所夺走的主体地位回归学生,把教学目标回归到发展学生个性的轨道上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实现由“经师”到“人师”的战略转变,充分发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教育发展中的以人为本与解放思想

教育发展中的以人为本与解放思想

教育发展中的以人为本与解放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新世纪头20年我国教育工作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纲要》把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教育的工作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我国现行的教育尚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有些方面与《规划纲要》的精神是相背离的。

有些人不知道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变味";了,教育放弃了教育,成了"目中无人";的教育,捆绑了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大脑,教育追求的目标发生了偏差。

人们惊呼"教育迷茫了";,教育迷失了方向。

走出教育的迷茫,让教育回归教育,是国人的期盼,刻不容缓。

一、从教育的"变味";到教育回归教育教育的本意包括向教育对象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格两个方面。

中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提出的"传道、授业、解惑";揭示了教育的完整内涵。

然而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级学校的建立,教育常常被异化了,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强了。

许多学校在教学中普遍以知识为本,似乎传授了知识,就完成了教育任务,学生有了知识就是人才了,而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教育的育人功能被逐渐淡化了,教育逐渐退化为教学,教学又退化为教书,教书又逐渐退化为仅仅是传授知识。

早在200多年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就强调了"教学的教育性";,即教师不能只顾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中注重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人”就是学生,它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学生的发展。

学校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要切实把握好三个层面。

一、教育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人能够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树立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就是要着眼于学生走向社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就是要“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真正当作教学的主体,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二、教育方法上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方法上的人本理念,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营造能够使学生自发展的广阔空间。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于先天及家庭教育、培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讲的是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活动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滴成长进步。

教师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编写教案,把差异转化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并内化为教学的动力与活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采取低起点、宽入口的教学方式,面向全体,充分关照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个别辅导上,要增强针对性,引导学生掌握符合自身个性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求精不求多,因课因时因人而异,切忌简单重复,还学生休息、睡眠和追求个性发展的权利。

兴趣培养上,要尊重学生的特长和自愿,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其参加各类兴趣小组。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篇1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

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

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

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核心理念和宗旨。

立德树人,即培育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以人为本,则是强调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幸福。

这一理念贯穿于我国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是国家对于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是在教育工作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只有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才能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立德,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情感品质,让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树人,则是指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自立自强的能力。

立德与树人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我国教育工作的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新一代人。

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和培养。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总结,也是对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深刻指导和提升。

只有真正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新一代人。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要真心实意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要坚持以德育为先导,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工作者要发挥示范作用,做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初中校本教研总结6篇

初中校本教研总结6篇

初中校本教研总结6篇作为教师回顾自己的教研工作,有收获也有不足,可以记录在教研总结中,未来应付任务而完成的教研总结是没有价值的,网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校本教研总结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校本教研总结篇1本年度数学教研组的工作,在学校的指导下,在全体数学教师密切配合下顺利开展。

我们数学组的老师齐心协力,积极投身教改和教研活动中,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

一年来,我们共同合作、共同探索、共同成长。

下面将本年度我们组的.工作总结如下:一、组风建设:我们数学教研组每位教师有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治学,讲师德,图进取,有民主、竞争、团结、高效的组风。

遇到教学中问题总是共同探讨,经常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一起研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交流经验,数学组形成了一个团结勤奋,锐意进取的战斗集体。

我们每位教师都有严谨、扎实的良好教风,并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探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及时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对作业能严格要求,认真及时批改、及时反馈。

大家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有所得。

教法切磋,学情分析,我们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

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

二、集体备课:为了节省老师的备课时间,发挥每位老师的特点,同仁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数学组采用了集体分节备课,每位老师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风格再进行修改,在教学上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教案力求符合下列要求:1、教学目标应有: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确定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引导与规范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成为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实施者也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还是人,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头脑的,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一、科学而全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这里的“人”指的就是教育对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教育对象为本。

首先,我们要搞清人的本质、本性是什么?这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前提。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论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是自然属性,“人直接的是自然的存在物”。

人具有同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属性。

第二,人具有社会属性。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具有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思维、创造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道德性、阶级性等属性。

第三,人有实践性,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

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理解为人的本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活动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才能不断改变自身现状,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的一般本性,超越自身生命活动的存在,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价值生命的“乌托邦”精神,这是人与一般动物相互区别的最根本的地方。

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浅谈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教学新理念的科学而具体的阐述。

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自主学习氛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更为强烈。

”为此,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者。

语文教师就要承担起引导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担子,改变“一言堂”、“填鸭式”、“灌输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洞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借助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具和优质课件,课堂上通过大屏幕的展示,让学生动手动脑,勤于思考,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组织学生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谓“合作”,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相互配合互动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施“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举措。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广大语文教师不断进行自身角色的转变。

就笔者而言,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和合作伙伴,使课堂成为学生合作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主阵地。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谓“探究”,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或课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探索与研究,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的学习方式。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目前,传统的观点和通常的做法都是将监控措施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内容。

而我们认为,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与时俱进,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激励导向为主替代强化监控的趋向,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良性循环。

一、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弊端目前,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而且各学校还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监控机制的顺畅运转、监控体系快速完善的多种途径。

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不足: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是为了鉴定、考核,还是为了推动、改进;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为了教育发展。

前者侧重于鉴定分等、区分优劣排名列次,后者侧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此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

前者是以监控为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所强调较多、着重实践的,这对当前形势下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国内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性功能,强化过程性和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这正如美国评估专家斯塔费尔比姆认为的:“评估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因此,从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实目的必须还原,也就是说既要证明,但更要改进。

2、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公正意识的强弱和他们之间可变心理的复杂性.都制约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的主 要对 象,是阅历不深、 文化不 高 、心理不稳、年纪

不大的青 年群体,在各种 利益和 文化 现象、生活方式的 诱惑


增大 的背景下,培养他们 健全 的 人格、健康的心态,对 于他

们走好漫 长的人 生道路 十分 重要。培养良好的 人格素 质 ,就

是要为人们建构一个“ 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完 善人格和



格素质的培养形成比较规范 的体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在


构建“ 精神家 园 ”中 ,不要把心理问题当 作思 想问 题。现在,


生活节奏 日益加 快、社会竞争日 益激烈。 人 们的心理压力日


益加重,导 致的心理问题 甚至心 理障碍 也日益严重。要 重视


对人们 特别是弱势群体 的心理 教育 ,既要引导人 们昂首 迎接


得对各 种文化现象进行 剖析、兴 利 除弊,不善于把大道 理讲


实 、把小道理讲正、把深道理 讲透、把歪道理讲倒。第三 ,


增大人文 内涵利 于理解 政 治教育本质。我 党的政 治教 育是对


中国社会 政治、经 济 、军事等文化的提炼 和总结 而得出来的


结论,更体 现了 在阶级社会人类 不断进 步、 社会不断发展的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价值的最充分体现,也是思想政 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时代感和针对性、主动性、 实效性,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是指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的价值观为基础,把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和保护人的权利,尊重和尊重人的尊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素质,使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使人的精神得到满足。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性和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的权利,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1”课堂教学模式

“2:1”课堂教学模式

“2:1”课堂教学模式一、基本课改理念:关注全体共同成长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的精神,使每一位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从教师层面讲,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施教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在人生旅程中也是获取人生经验的过程,更是成为名师的途径。

所以“全体”包含师生,成长也是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课改目标:一是使我们的教师能适应新课程教学,做课程的研究者,培养铸就一批名师、专家型教师;二是使我们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成为社会上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三是在学习洋思和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打造十河教学模式。

三、课改模式:“2:1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节课45分钟,学生活动时间不少于2/3,教师的讲评时间不多于1/3。

该模式的确立,主要是让教师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位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由学生主宰课堂: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上说、评、议、写、演,让学生感受学习之乐趣、成长之幸福、生命之意义,使学生知能并进、身心健康、敢于作为。

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沉闷”的,直接变化就是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教师融进了学生,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只有在学生“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时候,教师适时进行讲评。

四、我校的课改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展示为特征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以学定教”,我们统一规定:“课堂上学生能讲的、能写的,教师不讲不写,学生讲不了、写不了的教师再讲再写”,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时必须统一思想:哪些是“必讲”、哪些“不讲”、哪些“略讲”?整个课堂师生围绕“学习”而活动,展示贯穿于课堂始终,学生或讲、或写、或演……教师或引导、或参与、或占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

以人为本 教育之本

以人为本 教育之本

以人为本教育之本--用陶行知人文教育思想指导化学课堂教学宜兴市新芳中学钱君近年来,新课程标准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

作为一个教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让我理解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

所以,我们的教育是培育生命、丰富生命的事业,是人本化的教育;新课程的理念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思想,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最完美化追求,这决定了教育必须根植于生活实践,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完善,使学生完全蕴涵其中。

化学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在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任务的同时,也应当把对学生的情感、兴趣、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的培养、人文情怀和良好品格的塑造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呢?人文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

陶行知的人文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与我们今天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陶行知教育的人文教育思想,用陶行知的人文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

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人权”,应该教学生“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

那么课堂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例如我们在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时,教师往往认为这节课很简单,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步步进行的。

但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内涵,必须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时教师可以先说基本知识点,并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做实验,然而有些操作,如检验蜡烛火焰温度的高低,时间和姿势的掌控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挑战,让学生多试几次,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热情就会一下被点燃起来,课堂的气氛也会热烈起来,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始终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引言: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体现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使学校生活不再显得枯燥与乏味,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和生活气息,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健康发展;关键词:双主课堂教学模式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努力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由低效性向高效性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健康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特提出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一、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所在,是落实新课程、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现学生、教师充分和谐发展的主阵地;课堂变则教育变;课堂新则教育新;课堂教学效益高则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高,师生发展就好;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效益低、质量不高、师生没得到应有发展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单一;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教师讲解,轻学生体验;以教定学,师生难以互动;要从根本上解决低效、无效教学的问题,必须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教学研究做细、做实、做好,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有效、高效课堂;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需要,是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需要;是全面实施新课改的需要;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所有教师一定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处理好“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做到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三维目标”理念;立足学生发展,树立“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理念;树立效果、效率的理念;敢于放弃,敢于创新;树立精细化、精致化管理理念;以学生学的如何作为重要标准,树立多元性、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理念;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课程课改的理论,特别是双主课堂教学的理论,把握有效、高效教学的实质,增强开展有效、高效教学研究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构建双主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去学习学科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学科学习的内容,实现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基础;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做到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二者互为基础,相辅相成实现“双主课堂”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研究性学习和有效高效教学的理念,掌握其基本方法;建立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理念变观念,二是观念变方法,三是方法变文化,四是文化变信仰;观念决定行动,观念决定方式,观念决定结果;只有树立有效高效教学的理念,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观念的蜕变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盘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非一气呵成、一蹴而就的事;观念的转变需要学习,需要认识,需要实践,是教师自己的事,非别人强迫;二、迎接挑战,锐意改革,主动适应新课改;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试验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们要迎难而上,积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锐意改革,实现自己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的蜕变,建立起双主课堂教学的思想体系;1、积极面对高中课改下的新挑战;主要挑战有三个:一是面临整合教材能力的挑战;高中课改,不仅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革,也包括学材、学法、评价的改革;教师首先要面对新的学材,要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必须要有整合学材的能力,整合本册书内容的能力,整合教材和课外资源的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的能力;2、是面临一直以来“安逸教学”的挑战;传统教学的教师只要对教学内容教过一两次,基本上就可以了然于心,甚至可以达到不备课、不带教案也上得了课的境界;因为整节课只需要老师讲得清、讲得完就可以了;但是,双主课堂教学却不允许这样做,它要求老师要达到一课要有一个导学案,要求老师必须对学情进行预设,要求老师能应对得了课堂随时发生的“意外”;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班的学生,每一节课都不一样,这就迫使老师必须掌握更多的东西,预备更多的导学方案;因此,有效教学、高效双主教学背景下的教师就不再像原来那样安逸了;3、是面临教学安全感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基本上除了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外,教室都是封闭的,老师一个人在里面主掌大局,高高在上,自己觉得怎么讲好就怎么讲,把教学内容在40分钟讲完就是一堂“好”课;但是,双主课堂教学却对老师发出了威胁:一方面,学生随时会提出问题、随时会发生问题,老师要随时准备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课堂是开放的课堂,除了接受学生的考问外,还要随时接受学校验评组、巡课组的考评;这就要求老师把每一节课都要上好,把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原来的教学安全感就不在了,教学危机感就形成了;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必须要有危机意识、问题意识、学生意识、高效意识;需要解决课改中出现的“十易十难”问题:一是教师的观念明白易,内化难;二是学生新的规范要求易,养成习惯难;三是集体备课组织易,奏效难;四是导学案编写易,保质难;五是学习小组建立易,建好难;六是学校验评、巡课、考评易,引领难;七是教师作用发挥易,主导难;八是课堂展示参与反馈易,精彩难;九是学习任务设计易,达标难;十是教学质量暂降易,提高难;学校、教师要研究这“十易十难”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三、正确理解“双主课堂”教学含义,树立双主课堂教学理念“双主课堂”教学追求的是高效率即学习速度与高效益即学习结果的统一;高效率就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这是“双主课堂”的知识指标;高效益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与健全人格,这是“双主课堂”教学的生命指标;“双主课堂”教学本身是想通过课堂革命,促进整个教育的变革与突围,是用课堂做支点,来推动整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主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全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改革课堂教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科学方法;完善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大力优化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双主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就是以学为本;全面发展就是学生全体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发展;“双主课堂”教学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与表达”;新课改主张“自主、合作、探究”,正是双主课堂教学的“六字真言”,落实成方法:群学——对学——群学,自学——展示——反馈;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主体,双主课堂教学的理解是“学生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双主课堂”教学的变革意义体现在:重建教学关系,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重建师生关系,即变师中心为生中心;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学校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称谓只是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特定的职业称谓,教师和学生首先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而存在的;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教育首先要把生和师当人看,然后才能提到职业的问题;长期以来,管理者的眼里只有老师和学生,而没有看到他们和自己一样,首先都是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人;只是在不同的环境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已;教师在学校是老师,在家里是父母或者儿子,在社会上是一个公民,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学生也是这样,不仅仅是学生,首先是一个儿童,一个活脱脱的生命,不仅仅是老师眼里的学生,还是和老师一样的人,有着和教师一样完整而独立的人格,所以教育首先要把人当人看,要尊重人性,而不是当学生看,更不是当学习和分数看,这些都是对人的完整意义的肢解;过去的教育是在把儿童变成学生,把学生变成学习,把学习变成考试,把考试变成成绩,把成绩变成分数,把分数变成一纸证书;现在需要回到完整的人上来对待教育,学习是生活,生活还是生活,教育即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即“人为本”;人为本,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以人人为本,以所有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为本,以所有人的发展为本,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自由发展;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人的发展上来,回归到人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完整的精神世界,独立自由的发展时空中来;然而学生和成人之间又存在很大的差别,学生是与教师不同的人,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与成人不同;所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成人当成人看,把孩子当孩子看,把每一个人当成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看;2、以生为本;以生为本,首先是基于师生关系而言,先有学生,再有老师;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当老师首先要从当学生做起,道理很简单,就像想当爷爷就得先从孙子做起一样;其实,在学校里,只有能者才能为师,而不应该有绝对的老师,绝对的老师就成了权威,成了真理的化身;所以在一所学校里,师生关系是一对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要当好先生,先当好学生;师者亦生,生者亦师,打破截然的师生概念,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所以我们有了学生中的千百个小老师,有了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生为本,也是以生生为本,以每一位学生为本,而不是以部分学习尖子生为本;所以我们才有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理想发展的教育;3、以学为本;以学为本,首先是基于教学关系的重新构建,确立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关系同师生关系一样是一对相互转化的关系,教者亦学,学者亦教,但并不对应师生关系,教者未必师,学者未必生;何为师者何为教者能者为师,能者为教;教学关系也不是相伴相生的同期关系;没有教存在照样可以有学产生,但没有学存在,教便失去价值和意义;因此学是根本,学是归宿;我们倡导:学习就是自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人为本、生为本、学为本是不可颠倒的顺序;三本也是三维一体的,人为本是前提,生为本是目的,学为本是途径;三本观是“双主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一、“双主课堂”教学的精髓:成功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1、“双主课堂”教学的“三主三性”教学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双主课堂”的关键取决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的绝对依赖,打破教师专业化水平对学生发展的框定、抑制;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处于这种状态;而唯有敢于把学习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又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学生主体,即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最大可能的贯彻和体现,这才是双主课堂;3、“双主课堂”教学的三主原则: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主导性原则——教师及时引导;训练性原则——学生训练为主线;4、“双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抉择:把课堂变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定位: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知识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不是讲知识的,是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5、“双主课堂”的“三个关注”:一要关注全体学生;即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师、教材出发,即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课堂活动中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要转换教师角色,诚心诚意地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真正做到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合作交流;二要关注学习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追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全过程的内在体验;三要关注师生发展;一是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二是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二、“双主课堂”的特征:学生能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体验、监控和调整;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学习内容具有适当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与激励,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发展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2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学习即生活,教学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学校生活不再显得枯燥与乏味;3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关注生命体,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一种生命的活动;4反思性;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气息,学习成为一种重建的需要;5主动性;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我把主动性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传统课堂太过被动;6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动是瞄准了学生在课堂的精神状态而言的,新课改的理念一直在讲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传统课堂的不人道,从来不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一味的打压,一味的强迫;7生成性;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个性的学习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的智慧、高潮、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让现场服务于教师的预设;传统的教学就是注重围绕预设而进行;真正的生成是在自然状态,当生命被激发,被点燃之后,才有真正的生成;而传统课堂所谓的预设就像猎人挖一个陷阱而已;8“双主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这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条件;二是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三是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9“双主课堂”要符合三个量:有信息量、有思维量、有训练量;10“双主课堂”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避免一问一答式教学,让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发言,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11“双主课堂”要达到三动:一是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二是心动——思维在动;三是神动——思想在动;12“双主课堂”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三“双主课堂”的目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促进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面向优、中、差某一个层面;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模式,落实面向全体的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全心全意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知识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是有限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伙伴的帮助,或师生间的协作互动而实现;要充分认识主体发展、主动发展和合作学习的价值,把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主动进取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习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教师和同学的质疑;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师生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在双主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开、分离;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要反对教师的霸权,又要反对企图以降低教师的地位、淡化教师作用来凸现所谓“以学为主”的单主体的做法;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每一节课要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充足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既要重视有深度、有个性的合作交流,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思维品质,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充满智慧挑战的生命经历;科学的评价:将三维目标落实情况作为评价的标准,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关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关注教师的行为,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体现评价的多元化,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四“双主课堂”的灵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一切的方法和出路;相信学生才是师德;传统课堂也有文化,一般叫不相信学生的文化;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学应该叫教解放学;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更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是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五重新建构两个关系:校园的两个关系: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教学的两个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惟学、惟生;两惟观:围绕“十六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灵魂,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由惟师改变为惟生;相信学生才是师德;传统课堂也有文化,叫不相信学生的文化;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学应该叫教育解放学;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围绕两惟关系改变学习状态就是课改: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两惟实现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两惟观念下解读主体与主导关系:教师的角色即人格,高效教师的三种素养——人格、性格、专业化;教皈依于学:限制讲是为了保障学,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才能保障权益,放手才能学会走路;模式是生产力:解脱学对教的依附,解脱教师的责任和压力;专业化和教学艺术顺从于模式:让学和模式发挥效能;明确通过学生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假如一味发展教师的表演水平,才能更有助于霸占讲台,而教学最终应落脚在学生身上,是研究如何学才能更好;唯有这样,才可以很好规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而制约教学质量的问题,我们的主张是让学生直接和学习对话,即教师放手发动学生“一传”,坚决摒弃让教师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和贩卖者,中国农村教育的振兴和根本解决之道或许就在这里;六“双主课堂”教学就是好课;好课就是高效课;学生学得好的课才算是好课;在“双主课堂”上,学得好体现在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学会,二是会学,三是乐学,四是创学;这是基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和学生主体的定位;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概括为学会;。

和谐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愿景

和谐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愿景

---------------------------------------------------------------最新资料推荐------------------------------------------------------ 和谐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愿景和谐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愿景董林伟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08 年第 11 期摘要:本文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理解和实施和谐教育之理念;阐述了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目标是实现整体的人的发展;着重从课堂教学层面上提出了实施和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对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提出了值得参考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和谐;和谐教育;以人为本;和谐课堂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社会的主体是人,作为发展人的教育,理应顺应时代要求,努力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以适应人的发展的全面需求。

什么叫和谐?从美学的角度看,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完美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相应、谐调,《辞海》中则解释为思想、大小、颜色、音调等方面各部分彼此之间或者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均衡匀称,没有什么使人产生不愉快或讨厌的感觉。

1 / 16从字面上看,我们更能体会到和谐两字之本义:和=禾+口:民以食为天,粮食丰收了,可以养家糊口,肚子吃饱,整个社会安居乐业为和;谐=言+皆:大家都可以说话,言论自由,说出的话有道理,让人信服,你信任我,我信任你,为谐。

和谐即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

我国新的课程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每一个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些要求,无不体现教育的和谐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主阵地
作为初中的一名数学教师,天天都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与学生的交往几乎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我们的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

作为教师,我们应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事事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研究他们,了解他们。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而体现这一思想最好的阵地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数学课堂。

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一、创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教师创设情境的材料设计合理,运用得当,就会牵动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所学数学课程的关注,尽快进入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因此数学课堂上创设有趣、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激发兴趣的关键。

例如在讲“等式的性质”时,采用天平,或自制的橇橇板,使学生能够在操作中感知“等”的理念,感知知识、理解等式。

另外,我觉得情境的创设还可起到悬疑的作用。

例如,在讲“证明”这一章节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用铁丝绕半径为100 m的小球一周,形成一个大圆,再用一根比这圆周长长1m的铁丝做成另一个圆,使得两圆相套形成同心圆,试问:两圆中间能放下一
粒芝麻吗?一颗红枣呢?一个拳头呢?
学生几乎都认为一个拳头是肯定放不下的。

而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决,先让学生去争论、解决。

这比自己讲解起到的效果也许更好。

二、打造学生思维绽放的课堂
在数学课堂上,弥足珍贵的就是学生的思维。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成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会在无意或有意中打断学生的“不搭调”的思维火花,无形中打击和遏止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把学生逐渐变成我们的“应声虫”,因此越到高年级,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少,思维的火花越来越少。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爱护和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思维的教育。

教师不应强求每个学生都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应该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需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师害怕学生在课堂上说得风马牛不相及,甚至说错。

其实“错误”也是一笔财富。

对于学生来说,说错以后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纠正,完成与老师情感上的一次交流,也能立刻形成正确观点。

对于老师来说,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学生把症状暴露出来了,教师循此才能找到学生犯错误的症结所在,及时纠错,逐渐使他们的错误减少到最低,课堂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尊重学生情感表现的课堂
注意观察的老师其实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功能被老师观察到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平时数学不是很好的学生对于基础计算会表现出很强的表现欲,他们会非常积极地要求到黑板上板演给同学们看;对于中等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会为自己解决了一个一半的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沾沾自喜,信心倍增;基础较好的同学会为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而更加得意。

教师要注意观察这些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热情,适时地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和及时地肯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表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地看待学生。

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共同体”,创建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做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地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接受新知识。

这是新课标中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能使学习过程丰满,充满活力。

要营造数学课堂中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需要教师具有开朗、豁达的心态,需要教师具有幽默的语言素质。

要善待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感受到师生之间爱的交流。

有一位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字不好,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表扬。

突然有一次,她很想把字写好,于是那次的语文作业,词语抄写的特别的端正,特别的用心。

第二天课堂上,果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是表扬的话刚一说完,老师话头一转:我知道你姐读四年
级,是不是你姐帮你写的啊?除了做必要的解释,那位学生一节课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而且以后的字她也不认真去写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位学生就是我,这件事情对于书写一直不好的我来说是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

我现在很后悔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为什么不继续把字写好呢。

四、完善不同层次学生获得发展的课堂
尊重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视同至宝,精心呵护与引导。

尤其是“学困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如此,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相信”是师生之间传递的一种积极信号。

陶行之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轻易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意味着扼杀人才;漫不经心的冷眼和讥笑,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教师才能避免偏颇,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

尊重学生,就要承认和接受他们的差异。

教学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用。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师表达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体现自己“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主阵地也是课堂。

只有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课堂教学,才能使教育双方都受益,学生可以不断
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教师也能提升自身的素质,体会到教学的轻松,育人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光华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