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人物介绍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人物介绍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人物介绍

费加林对其获奖成就解释说:“一旦在分子层面控制了运动,就为控制其他各种形式的运动提供了可能。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新材料的研发开启了广阔前景。”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3.33万美元),将由这三位获奖者平分。

■背景

诺贝尔化学奖

曾有171人获奖一人梅开二度

化学奖是众多诺贝尔奖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的发起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就是一名化学家。诺贝尔的不少发明和成就,都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根据诺贝尔的遗愿,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化学领域做出最重大发现或进展的人”。

受战争和“宁缺毋滥”影响八年未颁发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至今总共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这八年没有颁发。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综述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综述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让-皮埃尔-绍瓦热、弗雷泽-斯托达特爵士和伯纳德-L-费林加获奖,领域是“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分子作为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他们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其大小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 一个分子水平的器件可以被定义为有许多不连续的分子元件(比如一个超分子结构)组装起来,用以体现一特定功能的组装体。要构造分子机器首要的是合成相关的分子元件,首先在这一领域做出突破的是科学家让-皮埃尔-绍瓦热。他于1983年将两个环状分子连成链状,并命名为索烷。随后的1991斯托达特成功合成了轮烷,一环一链,环分子可绕链转动。(摘自百度百科) 众多分子器件的合成与当时化学的一个分支科学—超分子化学分不开,超分子化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积少成多,即从原子或分子开始建造纳米结构。这个观点最早由查理费曼(R.P.Feynman)于“基础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超分子化学迅速发展。众多的研究者开始认为,对于构建纳米级别的机器,分子相对于原子时更为方便的构建单元。主要观点基于以下几点:1.分子比较稳定,而原子难以操控,2.自然界中用以构建大量各种各样又来维持生命的纳米器件或机器都是来源于分子而非原子3.绝

大多数实验室中化学实验的处理对象是分子而非原子4.分子式已经有明显形状的实物,有着与器件相关的性能(如被背光化学和电化学输入操纵的性能)5.分子可以自组装或者可以连接成更大的结构。(摘自分子器件与分子结构-通向纳米世界的捷径).基于以上几点,大量科学家们于分子水平造出大量的分子器件,例如分子起重机分子肌肉,分子芯片等等。为分子机器的合成奠定了基础。 分子机器的另一个问题便是能量。,可想而知,由热能产生的布朗运动可能不足来提供及其所需的能量,那么可能的能量可以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化学能,光能,电能。但由于化学能的产生来源于化学键的断裂和发生的化学反应,其过程中添加原料的繁琐与废料的麻烦,使得分子机器的能量大多来源于电与光。代表性的诺奖得主费加林于1999年找出了第一个分子发动机,并用它转动了比他大一万倍的玻璃杯。 如果由分子马达提供能量,那么由斯托达特设计的分子穿梭机则控制了分子的运动,它使得精确控制分子机器的运动成为可能,斯托达特设计的轮烷就是一个略为粗糙的分子开关他利用分子两端的化学基团的相互反应来实现分子在化学位点的来回运动,不仅如此,利用分子穿梭机对条件的反应,斯托达特更设计出利用轮烷的记录储存装置,与最先进的储存装置相比毫不逊色。此后五花八门的分子开关层出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6-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7-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8-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0-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1-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2-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3-1934-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5-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6-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锂(离子)电池历年高考试题汇编

- 高考化学锂(离子)电池试题汇编 1.(2018全国卷Ⅲ,11)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当电池放电时,O 2 与 Li +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 成 Li 2O 2-x (x =0 或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 B. 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 C. 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 Li +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 D. 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 Li 2O 2-x =2Li+(1-0.5 x )O 2 【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Li -e -===Li +,正极反应为(2-x )O 2+4Li ++4e -===2Li 2O 2 -x (x =0 或 1),电池总反应为2+2Li===Li 2O 2-x 。该电池放电时,金属锂为负极,多孔碳材料为正极,A 项错误; 该电池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锂电极流向多孔碳材料电极,B 项错误;该电池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 Li + 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 Li +向锂材料区迁移,C 项错误;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 Li 2O 2 x ===2Li +(1-x )O 2,D 项正确。 2 2.(2018 浙江卷,17)锂(Li)—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锂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Li +通过有机电解质向水溶液处移动 C.正极的电极反应:O 2+4e — == 2O 2— D.电池总反应:4Li+O 2+2H 2O==4LiOH 【答案】C 有机电解质 Li 固体电解质膜 空气 电解质水溶液 【解析】金属锂失电子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 正确;在原电池内电路中,阳离子向正极运动,B 正 确。正极浸在电解质水溶液中,故正极反应为:O 2+4e —+2H 2O=4OH — C 错误;电池总反应 4Li+O 2+2H 2O=4LiOH , D 正确。 3.(2017 全国 III.11)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 a 常用掺有石 墨烯的 S 8 材料,电池反应为 16Li +x S 8===8Li 2S x (2≤x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 2S 6+2Li ++2e -===3Li 2S 4 B .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 0.02 mol 电子,负极材料减重 0.14 g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6)(DOC)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6)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汇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 时间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 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 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 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 格 奥地利 “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 治疗价值”

【2019年整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 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维尔纳(Al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 获奖理由盘点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有机化学发展史和诺贝尔化学奖

影响世界的有机化学发展史 1828 Wohler F(徳)意外地由无机物氰酸氨加热得到有机化合物脲素。1850- Pasteur L (法)成功拆分酒石酸钠铵外消旋体。 von Liebig J(徳)发现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基团理 论,建立近代化学实验室的范本,发展出以他为核心的“吉森学 派”。 1856 在英国传教士Williams A所著《格物探原》书中首次出现中文“化学”一词。 1858 Kekule A (徳)提出碳是四价和碳碳原子间可以成键的概念。1864 Butlerov A M (俄)提出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论。 1865 Kekule A (徳)提出苯的结构,以1,3,5-环己三烯表示。 1874 van’t Hoff J H(荷)提出碳的正四面体的结构理论。 1891 Fischer E (徳)给出葡萄糖的完整立体结构。 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确立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 1900 Gomberg M 发现苯甲基自由基,碳正(负)离子概念出现。 Tsvett M (波)发现色谱分离分析方法。 Baekeland L H (比)发明酚醛树酯。 1910 Grignard V (法)发现格氏反应。 Lewis G N (美)提出共价键理论。 Pregl F (奥)建立微量分析方法。 1920- Staudinger H (徳)提出以共价键联结的链式巨大分子概念。

脲素酶结晶成功,化学学科开始渗入生物学科。 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联合碳化物公司(美)建造 石化工厂。 糖精投放市场。 1930- Pauling L (美)提出杂化轨道理论和共振的概念。 Carothers (美)成功合成聚酯,发明尼龙66;高压聚乙烯和合成橡胶问世;石油工业开始取得实效。 Robinson R (英)和Ingold C K(英)提出电子转移理论和动力学方法研究有机反应。 使用超离心机成功地纯化各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 发现DDT杀虫效能。 氟利昂制备成功并得到应用。 1940- 石油催化裂化技术得到发展;涤纶纤维上市。 青霉素、链霉素用于治疗;37步反应得到“可的松”;“药物设计”的概念出现。 发现DNA碱基对。 我国有机化学家黄鸣龙发现羰基还原改良法。 有机玻璃开始生产和使用。 1950- 磺胺药物出现;各种类型抗菌素走向世界。 Pauling L (美)提出蛋白质的α-螺旋。 Sanger F (英)确立胰岛素的肽链结构。 Diels O – Alder K反应得到发展。

生化诺贝尔奖

生物化学研究的诺贝尔奖 (1952——2013)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勒夫科维兹(Robert J. Lefkowitz)与布莱恩·K·卡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获奖。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得主是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赖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他们的研究主题是“染色体如何受到端粒和端粒酶的保护”。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而获得。 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丁·沙尔菲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下村修和钱永健共同分享了。 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逊等发表论文,详细描述了提取发光蛋白质的过程,同时也提到他们分离出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日光下呈淡绿色、灯光下呈黄色、在紫外光下呈绿色。将这种蛋白质称为绿色蛋白,也就是今天的GFP 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他们利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引入特定基因修饰。 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A.Ciechanover, A. Hershko and I.Rose, 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过程获奖。1999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Gunter Blobel获得199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的贡献是发现蛋白质具有控制其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 1998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Rolert F.Furchgott(美国),Louis J.Ignarro(美国)和 Ferid Murad(美 国),发现NO(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统的信号分子。 1997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Stanley B.Prusiner(美国),发现一种新型的致病因子——感染性蛋白质颗粒Prion。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 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 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 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 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 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 1901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伦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冯·拜尔(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保罗·萨巴捷(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未发奖 1917年未发奖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发奖 1920年沃尔特·能斯特(德)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英)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发奖 1925年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奥地利)对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的证明,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 1926年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德)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 1928年阿道夫·温道斯(德)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阿瑟·哈登(英)汉斯·奥伊勒-克尔平(瑞典)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菲舍尔(德)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的合成 1931年卡尔·博施(德)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德)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1932年兰格缪尔(美)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赫伯特 查尔斯 布朗

赫伯特·布朗——不断追求的化学家 赫伯特·查尔斯·布朗,美国化学家,1979年因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而与格奥尔格·维蒂希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黑色童年努力向上 1912年5月22日,赫伯特·查尔斯·布朗出生在英国伦敦。他的爸爸是犹太人,原本生活在乌克兰,但当时为了避免受到德国沙皇的迫害,带着全家人来到了英国。两年后,父亲又带着全家人来到了美国,因为长年四处逃难,家里的积蓄早就用光了,他们只能生活在芝加哥的贫民窟里。 为了生计,布朗的爸爸勉强用剩下的不多的钱开了一家五金店。因为父亲思想比较传统,觉得孩子还是要学习知识,所以尽管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依然把家里的孩子们送去学校学习。 布朗是在贫民窟里和黑人小孩子一起长大的,他们感情非常的好。上了学以后,布朗很用功的学习。因为家里太穷了没有钱,晚上没有灯可以让他看书,于是他就坐在路边的路灯下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老师们非常喜欢这个又聪明有刻苦学习的孩子,尤其是布朗的女数学老师。 这个时代,美国存在着很严重的种族歧视。美国白人们看不起黑人,也看不起犹太人。布朗学习的学校里面有很多白人的富家小孩子,他们非常看不起穷人,虽然布朗的成绩非常的好,但依然得不到他们的尊重。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题。她点了好几个学习好的富家子弟来答题,但是都没人回答的上来。后来老师叫了布朗,布朗站了起来,走到讲台上,把正确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老师在课堂上当众表扬了布朗并且借此机会教育了一下那些富家子弟们。 那些富人家的小孩子对此感到非常的不满,在当天放学后,他们一堆人围住了布朗,一边骂布朗一边打他,并且威胁他让他不要再到这个学校里来上课。经过这件事后,布朗没有办法再在这里上学了。父亲把布朗转到了一个贫民学校,虽然这个学校教学水平有些差,但都是贫民小孩,大家彼此之间相处的很融洽。布朗在这里开心多了,当然他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学习劲头,成绩还是非常的好。 失去亲人肩负重任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4)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4)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完整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doc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 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 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 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 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1903 年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玛丽·居里法国共同研究”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 1904 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 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 年菲利普·爱德华·安 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东·冯·莱纳德 1906 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 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 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 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 1910 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 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 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 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 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 X 射线衍射现象” 1915 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 “用 X 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 1917 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 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 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 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 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 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 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 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 瑞典“他在 X 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 [3] 巴恩”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9) 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起,至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476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有162人。在这476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 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 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 (玛丽?居礼)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包含有5对父子。共同得到1915年物理奖的是William Henry Bragg & William Lawrence Bragg(布拉格父子);分别得到1906年物理奖和1937年物理奖的是Joseph John Thomoson & George Paget Thomson(汤姆逊父子);分别得到1922年物理奖和1975年物理奖的是Niels Bohr & Aage Niles Bohr(波尔父子);分别得到1924年物理奖和1981年物理奖的是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 Kai Manne Borje Siegbahn(赛格巴恩父子)。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10位女性科学家。其中得到物理奖的是1903年得奖的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与1963年得奖的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格利雅(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蒂埃(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未发奖。 1917年未发奖。 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未发奖。 1920年—1929年

2016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公布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基本信息: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共设有物理学、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为了纪念诺贝尔,诺贝尔奖的颁发时间是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 1968年,瑞典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给予诺贝尔基金大量资金,增设了名为“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常被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没有设立数学奖,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因为他的情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不过实际上诺贝尔认为应该把奖授予在实际应用上能造福于人类的杰出人物,而不是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事理。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最新颁布的几个奖项吧。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者: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获奖原因:他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发现 这三名科学家均出生于英国,目前分别在华盛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布朗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者: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 获奖原因: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 让-皮埃尔·索瓦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971毕业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名誉研究主任,武汉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弗雷泽·斯托达特出生于英国爱丁堡,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任美国西北大学化学教授。 伯纳德·费林出生于荷兰,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有机化学教授。 诺贝尔和平奖 获奖者: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 获奖原因:促成与哥武的和平协议,为结束该国历时50多年内战所作出的努力。 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出生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毕业于卡塔赫纳海军学院,后再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获奖者:大隅良典 获奖原因: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