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规划
合肥高新区发展规划
合肥高新区发展规划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合肥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到了促进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
高新区的发展规划非常关键,能够有效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背景介绍合肥高新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成立于1991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区的成立旨在推动合肥市的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
合肥高新区不仅有了先进的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优惠。
二、发展目标合肥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创新创业中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高新区的发展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二是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四是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引进外资和开展国际合作。
三、产业发展规划合肥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力争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优势产业集聚效应。
目前,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未来,高新区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努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链。
四、科技创新计划合肥高新区将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具体来说,高新区将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鼓励企业和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高新区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高新区还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引进高级人才和合作研发等方式推动科技创新。
合肥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简介
合肥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简介1. 引言合肥市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腹地。
近年来,合肥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简要介绍合肥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包括城市规划的发展背景、重点项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2. 城市规划的发展背景合肥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1992年,合肥市就制定了第一份城市总体规划,随后在2006年和2016年相继修订。
这些规划文件为合肥市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重点项目为了推动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政府积极引进了一系列重点项目,以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以下是主要的几个重点项目:3.1 合肥新城合肥新城是合肥市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该项目包括市政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商业区开发等。
合肥新城的建设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3.2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合肥市中心地带,是合肥市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区。
该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科技企业,并提供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合肥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3.3 交通建设项目为了改善合肥市的交通状况,政府大力推进交通建设项目。
建设了多条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合肥市还启动了地铁建设计划,并逐步建设地铁线路,提高城市的交通便利性。
4. 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将继续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注重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
以下是合肥市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4.1 城市绿化合肥市将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建设公园和植物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2 产业发展合肥市将继续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培育和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企业。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未来发展规划是合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指导城市发展,提出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措施。
以下是合肥未来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首先,合肥将继续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目标,加快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
通过土地整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的升级和优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其次,合肥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根据合肥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科技、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培育壮大本土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业中心城市。
再次,合肥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如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
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合肥将积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生态园区和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最后,合肥将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
加强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合肥工作和创业。
总之,合肥未来发展规划以城市化、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和人才引进为重点,旨在推动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合肥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成为中国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的重要选择之一,也将在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
合肥市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及战略布局深度研究
合肥市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及战略布局深度研究摘要:文主要介绍了搭建共享平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调整战略布局的相关内容。
文章详细阐述了共享平台的搭建和功能拓展,以及加强平台监管的重要性,旨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同时,文章还分析了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服务创新和投融资渠道拓展等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与保障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强调了人才引进培养及激励机制设计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此外,文章还展望了监管评估反馈机制的构建,以推动政策落实和产业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文章探讨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的推广实践,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途径,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行动计划。
文章还强调了社会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治理创新,提倡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
整体来看,本文旨在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完善政策支持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合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目录第一章合肥市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 (1)一、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1)二、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分析 (2)三、产业发展优势与瓶颈识别 (2)四、创新驱动能力评估 (4)第二章国内外市场环境与机遇挑战 (5)一、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及影响 (5)二、国内市场需求变化预测 (6)三、合肥市面临机遇与潜在挑战 (6)四、政策法规对产业影响解读 (8)第三章合肥市未来重点发展产业选择 (9)一、先进制造业领域筛选及布局 (9)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确定 (10)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 (10)四、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推进 (11)第四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路径设计 (12)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完善 (12)二、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策略 (13)三、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用协同机制 (14)四、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提升 (15)第五章区域合作与开放共享平台建设 (16)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融入 (16)二、跨区域合作模式和机制创新 (17)三、开放型经济格局构建和优化 (18)四、共享资源平台建设推进举措 (19)第六章政策支持体系完善与保障措施 (20)一、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和执行 (20)二、金融服务创新和投融资渠道拓展 (21)三、人才引进培养及激励机制设计 (22)四、监管评估反馈机制构建 (23)第七章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战略布局调整 (23)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推广实践 (23)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途径 (24)三、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行动计划 (25)四、社会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治理创新 (26)第一章合肥市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一、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三角洲西翼,环抱巢湖,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肥市整体规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合肥市人民政府2015年12月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合肥市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精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合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等上位规划;3、《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规划期限2011年2020年。
第1.5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合肥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的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和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112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岸边,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见附图8)第1.6条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
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第2.1.1条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合肥未来的大产业发展趋势
合肥未来的大产业发展趋势合肥未来的大产业发展趋势引言合肥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合肥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科技研发和创新中心,同时也是安徽省的经济、科技、金融和文化中心。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合肥未来的大产业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朗。
本文将重点讨论合肥未来的大产业发展趋势,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合肥将进一步突出自身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
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园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合肥将继续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合肥将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产业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产业成为了未来的发展热点。
合肥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并且也有较为成熟的新能源技术研发能力。
未来,合肥将加强新能源与清洁能源产业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合肥的大规模应用,助力合肥打造一座绿色生态城市。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合肥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园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将继续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合肥拥有完善的制造业基础,尤其是在光电子、光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未来,合肥将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推动合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将成为未来的朝阳产业。
合肥拥有一批优秀的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企业,并且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人才。
未来,合肥将加强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的研发和创新,推动医疗设备、药品和健康服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合肥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健康保障。
五、文化创意产业合肥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具备良好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
合肥经开区规划
合肥经开区规划合肥经开区是合肥市政府确定的重要开发区域,位于合肥市东南部,毗邻宁国市、蒙城县等地。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合肥市政府制定了合肥经开区规划,旨在规划并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经济开发区。
以下是关于合肥经开区规划的介绍。
一、总体目标:合肥经开区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综合性经济开发区,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功能布局:合肥经开区规划将以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确定以软件信息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为重点发展领域。
计划建设研发中心、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以及商务、物流、住宅等功能区。
三、产业结构调整:合肥经开区规划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将采取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工艺创新等措施,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新兴产业方面,将加大对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和吸引一批有实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企业。
四、城市建设:合肥经开区规划将注重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改善。
通过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措施,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区。
加大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为企业和居民提供良好的阵地条件。
五、生态环境保护:合肥经开区规划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环境质量;推动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六、开放合作:合肥经开区规划将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与合作。
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本和人才,提升经济开发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各类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
七、安全稳定:合肥经开区规划将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经济开发区的安全稳定。
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规划
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规划合肥市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取得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加,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地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探讨合肥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首先,在产业结构上,合肥市应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
目前,合肥已经形成了一批不错的高科技企业和产业集群,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同时,应该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
其次,在资源利用上,合肥市应该加大资源的清洁利用和循环利用。
合肥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阳光、风能、水能等。
政府应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应该加强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注重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设计和规划,促进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的发展。
第三,在环境保护方面,合肥市应该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合肥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政府应该加强监测和治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加大对污染源的整治力度。
同时,应该加大环保科技的研发和推广,推动清洁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发展。
最后,在社会发展方面,合肥市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民生改善。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幸福感。
同时,应该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关注和帮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合肥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加大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注重人才培养和民生改善。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规院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面临挑战的合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
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
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
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
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
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合肥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倍。
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合肥,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合肥,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合肥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合肥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
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合肥十三五规划
合肥十三五规划
根据合肥市的十三五规划,合肥将致力于实现人民富裕、城市宜居、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治理有效的目标。
以下是合肥市在十三五期间的规划重点:
一、经济发展: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合肥的经济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产业集群。
二、城市建设:推进合肥城市功能提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注重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三、人民生活: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推动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四、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修复工作,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五、文化与教育:推动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丰富文化活动供给,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
六、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能力,构建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合肥市的十三五规划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
通过此规划的实施,合肥将实现人民富裕、城市宜居、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治理有效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分析
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分析摘要:文主要介绍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
文章详细阐述了产业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保协同和社会治理协同等核心策略,强调了这些策略在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文章还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举措,包括交通网络优化布局、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智慧交通建设以及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区域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文章强调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推进的重要性,通过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建共享,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福祉。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地方面,文章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项目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实践、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以及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推广活动开展等多个层面,旨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最后,文章展望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挑战,并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方向和目标设定,同时强调了加强区域合作和拓展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以共同推进区域繁荣进步。
目录第一章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与意义 (1)一、合肥都市圈概述及发展历程 (1)二、一体化发展政策背景与支持 (2)三、高质量发展目标与愿景 (3)四、研究意义与价值阐述 (4)第二章合肥都市圈现状分析与评估 (4)一、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剖析 (4)二、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情况 (5)三、创新能力与科技资源分布 (6)四、存在问题及挑战识别 (7)第三章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8)一、产业协同发展与优化升级策略 (8)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 (9)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10)四、改革开放深化与营商环境优化 (11)第四章策略分析:创新驱动能力提升 (12)一、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机制构建 (12)二、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体系完善 (13)三、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模式探索 (14)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优化 (15)第五章策略分析: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实施 (16)一、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 (16)二、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策略部署 (17)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举措 (17)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推进 (18)第六章策略分析:绿色低碳发展 (19)一、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项目推进 (19)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实践 (20)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 (21)四、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推广活动开展 (22)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23)一、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果回顾 (23)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策略制定 (24)三、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25)四、广泛合作交流,共同推进区域繁荣进步 (26)第一章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与意义一、合肥都市圈概述及发展历程合肥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长三角西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联系的关键枢纽。
合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合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决策,紧密结合安徽实际,进行了具体部署。
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合肥市敏锐感知机遇、主动抓住机遇,充分用好机遇,进行了率先探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走上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界定主要是方向性的。
中央从全局出发,提出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各地则根据自身实际,分别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
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但判断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具体的标准,主要是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合肥的实践表明,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仅有概念上的认识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主动作为,付诸行动。
近年来,合肥坚持把中央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具体化,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基础,提出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公共安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样,既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使我们提出的产业指向有坚实的基础,而且通过努力能够做到。
同时可以看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多方面也是基于合肥的现实基础,又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一、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效及其深远影响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不仅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为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打牢了坚实支撑,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效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合政[2006]42号【发布部门】合肥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4.07【实施日期】2006.04.0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合政〔2006〕4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紧密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切实做好年度目标任务的分解,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实施中的有关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二○○六年四月七日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合肥跨越式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基础与宏观环境“十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一)“十五”发展成就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3.6亿元,年均增长16.5%,高于“十五”计划目标6.5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15.9%,比“九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130.88亿元,年均增长25.4%,高于计划16.4个百分点,5年翻了一番半。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15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
2023合肥发展报告
2023合肥发展报告引言2023年是合肥市发展的关键一年。
在过去的几年里,合肥经济不断快速增长,成为中国内陆城市的经济引擎之一。
本报告将分析合肥市在2023年的发展情况,包括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表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潜力。
经济发展GDP增长2023年,合肥市的GDP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根据初步统计数据,2023年合肥市GDP总量预计将达到X亿元,较去年增长X%。
这主要得益于合肥市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合肥市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
传统制造业仍然是合肥市的支柱产业,但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也在不断崛起。
2023年,合肥市将进一步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以推动经济转型。
外贸发展2023年,合肥市对外贸易的规模有望扩大。
合肥市将继续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拓宽出口市场,并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
预计合肥市外贸总额将达到X亿美元,较去年增长X%。
就业形势合肥市在2023年继续保持较低的失业率。
预计合肥市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将超过X万个,这将有效改善就业形势,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合肥市将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劳动力素质,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合肥市在2023年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推动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
合肥市将注重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加强城市功能布局,推动城市建设朝着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同时,合肥市还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城市交通合肥市将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在2023年,合肥市将加快建设地铁、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优化道路交通流量,并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
这将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同时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环境合肥市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023年,合肥市将推动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并加强垃圾分类和废物处理工作。
合肥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合肥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一、研究背景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日益增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合肥市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城市向现代化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变。
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合肥市的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次可行性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合肥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对合肥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选择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发展建议,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调研:搜集合肥市相关行业报告、统计数据等资料,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2. 实地调研:走访合肥市各主要产业企业,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收集市场信息。
3. 专家咨询:邀请多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座谈,了解对合肥市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四、分析总结1. 合肥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合肥市目前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为主要支柱产业,经济总量逐年增加。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
2. 合肥市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合肥市将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重点发展新能源、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能力。
3. 合肥市未来发展战略选择(1)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核心竞争力。
(2)政策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3)人才培养:建设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可行性分析合肥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实现产业升级。
六、发展建议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3.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合肥发展方案
合肥发展方案1. 引言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近年来,合肥市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本文将探讨合肥的发展潜力与优势,并提出一系列发展方案,以促进合肥的可持续发展。
2. 合肥的发展潜力与优势2.1 经济地位合肥作为安徽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近年来,合肥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已成为中国内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2 制造业基地合肥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尤其在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合肥已成为国内众多大型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加入。
2.3 科技创新中心合肥拥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众多高水平研究机构,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流大学。
这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孕育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和创新企业,使合肥成为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3. 发展方案3.1 产业升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合肥需要加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首先,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合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创新的重要基地。
其次,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3.2 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是推动合肥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合肥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通过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合肥创业和工作。
其次,要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3.3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合肥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合肥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城市,并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
4. 实施策略4.1 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上(2010-2030)
水湖
吴山 高刘
下塘
梁园
石塘
紫蓬
三河
长临河
第二章 、城乡体系规划
四、主要城镇发展指引
长临河
发展定位:合肥市第一批镇级市之一,环巢湖四大核心区之一、城乡统筹示范区、商务游憩 文化休闲胜地 发展规模: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6万人以内,城镇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14平方公里。 用地主要发展方向是向东南。
四、发展指引
3、小城市
在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 发挥中心作用,有分担城市职能的作用, 应完善基础设施、突出产业特色、健全 公共服务、加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 等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应强化 对周边乡村地区的综合服务职能,积极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企业,依托产 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 群,发展专业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
二、合肥市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名称 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 一般镇
店埠副中心 城区
上派副中心 城区
南岗副中心 城区
双墩副中心 城区
肥东 肥西 长丰
内容
中心城区 店埠 桥头集 撮镇 上派 桃花 严店 南岗 小庙 磨店 双墩 三十头
石塘、长临河、梁园 紫蓬、三河、高刘、 水湖、下塘、吴山
市域城乡分为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 小城市、镇和中心村(社区)等五级等 级。 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滨湖区组成 副中心城区:店埠副中心城区、南岗副中心城区、
上派副中心城区、双墩副中心城区等四个副中心城区。
合肥经济发展规划
预计合肥市政府将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改善教育、医疗、社 保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THANK YOU.
农业现代化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 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 竞争力。
合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科技创新
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协同发展
人才引进培养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 设高水平研发平台,推 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
加强交通、能源、水利 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支 撑能力。
城市空间规划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居住、生态等各类 用地,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吸引 更多优质资源流入。
城市能级提升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合肥 市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入驻。
05
合肥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产业布局优化
预计合肥市将加强区域 统筹发展,优化城市和 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 业向城市群和城镇集聚 。
对环境保护的预测
环保投入增加
为确保可持续发展,预计合肥市政府将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实 施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
污染防治
预计合肥市将加强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进水、大气、土壤等环 境质量的改善,实现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打造人才高地
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层次人才来肥发 展。
加大对本地人才培养力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家培训等计划,提高人才素 质。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全面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对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重新认识,从而总结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思想。
本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但是及这一切伴生着的是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阻碍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人类被迫重新审视和反省自己走过的历程,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只是谋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是谋求经济发展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合肥及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还有相当差距,要尽快缩短差距,合肥绝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合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未使环境污染继续恶化,并且局部地区环境质量还有所改善。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合肥在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如人口的数量、素质问题,能源结构及其利用率问题,水质、大气污染等问题。
这些现实而严峻的问题要求合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合肥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实力上,同时体现在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上。
改革开放的及时俱进,以及我国加入等大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致使合肥不仅要和国内的城市展开竞争及合作,同时也将和国外的一些城市发生竞争及合作。
这也要求合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章合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1.1 合肥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1.1.1 合肥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条件建国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肥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从而为合肥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经济领域,一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九五”时期及至“十五”初期,合肥市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从1992年到1997年,年均增长达到19.1%。
2001年,合肥市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由21位提升到18位。
图1-1 1978-2000年合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波动情况合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波动5010015020025030035019781980198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年份G D P (亿元)0510152025G D P 增长率(%)二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合肥市2001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6.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合肥三次产业比例为10.5:48.5:41。
图1-2 合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合肥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0%10%20%30%40%50%60%70%80%90%100%19781980198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三是城市功能实现了转换。
近年来,合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城市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城市道路基本搭起了“二环九射”加方格网的大框架。
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绿化已基本构成完整体系,管道燃气供应也已初具规模。
在社会领域,一是教育事业取得较大进步。
合肥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素质教育得到重视。
合肥不仅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质,而且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
图1-3 1978-2000年合肥市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的增长和变动情况二是形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
目前,合肥共有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十所科研院所和普通高等院校。
合肥已经基本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多层次的科研格局,建立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经基本由温饱跨入小康,并正向富裕迈进。
体育、卫生保健事业也得到长足进步。
在生态环境领域,一方面,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开始得到遏制。
合肥在生产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开始得到遏制。
大规模环境治理过程开始得到重视。
另一方面,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合肥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着手对重污染的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清理整顿。
通过治理整顿,合肥将污染严重的15家企业从市区迁出。
合肥一贯重视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素有环境优美的“绿色之城”之称,连续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
此外,合肥市淡水资源利用条件优越。
由于合肥市气候湿润,所以水系丰富。
在合肥水系上游修建了几十座大中型水库和数千口塘坝。
这些水流组成水网,为合肥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1.1.2 制约因素合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虽然有不少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如下一些制约因素。
第一,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制约。
虽然有十几所大中专院校在合肥落户,但是合肥对于这些院校尤其是一些顶级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国科大每年虽然有将近2000名毕业生,但是留在合肥就业和创业的却寥寥无几。
这充分暴露了合肥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
第二,在产业结构及增长方式方面的制约。
合肥目前国有中小企业普遍不景气,面临着国内城市共同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问题。
同时,合肥高新技术发展势头虽好,但是总体看仍显薄弱。
第三,在资源和能源方面的制约。
一方面,合肥目前耕地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农用地又粗放经营,生产率低下。
第四,在环境生态方面的制约。
合肥市的一些化工、冶金、造纸等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城市造成了严重污染。
11合肥市环保局,《合肥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第61页,2001年10月。
1.2 战略目标及思路1.2.1 战略目标合肥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应该是: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和整体的健康、持续发展,以逐步实现自然的统一、人及人的和谐。
具体来说,人口应规模适度、密度合理、素质良好;资源利用应该合理、高效。
1.2.2 战略思路第一,要坚持“三个公平”的发展原则。
所谓“三个公平”指的是人及自然的公平、人及人之间的公平(也称代内公平)、当代人及后代之间的公平(也称代际公平)。
第二,坚持三位一体系统发展的思路。
以往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割裂了人类及环境共存和谐的关系,最终对人类自身造成了伤害。
人及自然关系的真正解决,不仅依赖于科技发展,而且依赖于人类价值观念的调整和改变。
所以这个思路要求合肥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三大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以发展为核心,实现三位一体的高度和谐统一。
第三,坚持以创新推动发展的思路。
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将传统的资源、环境不可承受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化为资源、环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这就要求进行全面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观念创新,使得生产方式从高耗、高污染型转变为低耗、低污染型,消费方式从过渡消费型转变为适度消费型。
第四,坚持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制约合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不仅表现于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同样表现在科技、体制、观念、素质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
世界发展的经验表明,即使资源环境条件先天不良,也能通过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进行有效地转换。
因而,合肥的可持续发展应立足于加强能力建设,应通过体制能力的提高、科技水平的提高、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保证经济、社会、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
第五,坚持全方位合作和社会参及的思路。
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需要合肥市内外、安徽省内外和国内外全方位的合作和全社会的参及。
一是要加强市内外协同,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市、区(县)两级政府及区县之间协同,强化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能力,同时加强政府及企业、公众之间的协同,促进全社会共同参及和推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加强安徽省内的协同和合作,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尤其应该在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协同合作力度。
三是加强国内外的协同及合作,在全国城市乃至全球网络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且通过加强及国际间的交往,吸取国际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技术甚至资金和人才,促进合肥的可持续发展。
1.2.3 战略重点合肥可持续发展应牢牢掌握如下战略重点。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污染少的行业。
合肥要加快城郊型农业的发展,要按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合理组织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一批集生产、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绿色农业基地。
合肥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但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要顺应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其中要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要载体的知识产业,逐步实现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
对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
要进一步加大金融、贸易、咨询、信息、服务等无污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
在产业布局上,合肥要根据“市区体现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实力和水平”的格局,在市中心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第二产业向各大工业区转移,在形成规模效应的同时,为城市进一步发展腾出宝贵的土地和发展空间。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废弃物的资源化。
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这一线性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合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要注意从三个层次上构建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持续农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利用产业。
第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
消费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模式的合理及否对可持续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
合肥应根据国情和市情逐步养成一种低能、低耗的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最关键的是要更新消费观念,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引入消费过程。
首先,要引导居民消费耗材少、节能、污染少的绿色产品;其次,提倡少使用、不使用一次性产品,尽量使用可供反复使用的产品;第三,对于报废的用品要分类回收,化废为保,减少环境污染。
第四,加快教育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市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