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凝结及沸腾换热_传热学

合集下载

《传热学》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传热学》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适用范围:
水平管:
适用范围:
(由于管径不会很大, 一般不会到达紊流)
进行修正后,得到:
垂直壁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垂直壁与水平管凝结换热强度的比较—— 由于垂直壁定型尺寸远大于水平管,因而水平管凝结换热性能 更好,在实际管外凝结式冷凝器设计中多采用水平管。
垂直壁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另一准则方程:
层流膜状凝结换热 速度变化规律:
蒸气静止,且对液膜无黏滞应力作用
层流膜状凝结换热 温度变化规律:
ts为蒸气饱和温度
可采用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对垂直壁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加以研究
1.X方向液膜动量方程: 将: 代入,得:
v为蒸汽密度
假定液膜流动缓慢,则惯性力项可忽略,动量方程可简化为:
一般情况下:
从而:
已知壁温:
二、管内沸腾换热
特征:由于流体温度随流向逐渐 升高,沸腾状态随流向不断改变
液相单相流 h较低
垂 直 管 内 沸 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泡状流
h升高
块状流
h高
环状流
h高
气相单相流
h急剧降低
水平管内沸腾
液 相 单 相 流
泡 状 流
块 状 流
波 浪 流
环 状 流
气 相 单 相 流
汽水分层,管上半部局部换热较差
第七章重点: 1.膜状凝结换热特征和计算方法
2.沸腾换热的四个阶段 3.热管的工作原理
谢谢观看
三、水平管束管外凝结换热
上一层管子的凝液流到下一层管 子上,使下一层管面的膜层增厚
下层管上的h比上层管的h低
计算方法:用nd代替d代入水平单管管外凝结换热计算式

传热学名词解释——章熙民(第六版)

传热学名词解释——章熙民(第六版)

名词解释这些名词解释都是学长自己从传热学课本中总结的,课本上有的基本上都在这里。

绪论:1.传热学:传热学是研究温差作用下热量传递过程和传递速率的科学。

2.热传递:自然界和生产过程中,在温差的作用下,热量自发地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物理现象。

3.导热(热传导):是指物体各部分五项队位移或不同物体直接接触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现象。

(固液气中均可发生,但是在引力场的作用下,单纯的导热一般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中)4.热流密度q:单位时间内,通过物体单位横截面积上的热量——W/㎡。

5.热导率(导热系数):单位厚度的物体具有单位温度差时,在它单位面积上每单位时间的导热量——W/(m*K)。

6.导热热阻:温度差的情形下,导热过程中,物体抵抗传热的能力——K/W。

7.对流(热对流):在流体内部,仅依靠流体的宏观运动传递热量的现象称为热对流。

8.对流传热:工程上,流体在与它温度不同的壁面上流动时,两者间产生的热量交换,传热学中将这一过程称为“对流传热”过程。

9.表明面传热系数h:单位面积上,流体与壁面之间在单位温差下及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热量——W/(㎡*K)。

10.对流传热热阻:温度差的情形下,对流过程中,物体抵抗传热的能力——K/W。

11.辐射(热辐射):依靠物体表面对外发射可见和不可见的射线(电磁波,或者说光子)传递热量。

12.辐射力E:物体表面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对外辐射的热量成为辐射力。

13.辐射传热:物体间靠热辐射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辐射传热。

14.传热过程:工程中所遇到的冷热两种流体隔着固体壁面的传热,即热量从壁一侧的高温流体通过壁传给另一侧低温流体的过程,称为传热过程。

15.传热系数K:单位时间、单位壁面积上,冷热流体间温差为1K时所传递的热量——W/(㎡*K)。

16.单位面积传热热阻:温度差的情形下,传热过程中,单位面积物体抵抗传热的能力——K/W。

第一章:导热理论基础1.温度场:温度场是指某一时刻物体的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一般来说,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传热学》第7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传热学》第7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补充例题3
v 思路: 膜态沸腾换热套用公式计算即可。
稳定的膜态沸腾时,金属丝的电流的发热量 一部分通过沸腾换热传给了水,其余部分则 使金属丝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一 个能量平衡。
补充例题3
v 解:膜态沸腾换热系数的计算套教材中的公式,略 去。结果为: h=236.70 W/(m2.℃)
每米长金属丝的传热量为:
理论解的修正
h
=
0.943

gγρ
µH (ts
2λ3 − tw
1/ 4
)
实验证实: Re < 20
时,实验结果与理论解相吻合
Re > 20 时,实验结果比理论解高20%
所以在工程计算时将该式的系数加大20%
h
=
1.13

gγρ 2λ3
µl(ts − tw
)
1/
4
定性温度
tm
传热学
第7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Condensation and boiling
简介
蒸气被冷却凝结成液体的换热过程称为凝结换热; 液体被加热沸腾变成蒸气的换热过程称为沸腾换热
——有相变的对流换热
一般情况下,凝结和沸腾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要比单相 流体的对流换热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7-1 凝结换热现象
膜状凝结换热 的主要阻力
=
1 2
(ts
+
tw
)
其他
单根水平圆管外壁面上的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h=
( ) 紊流膜状凝结换热
0.729

gγρ µd ts
2λ3 − tw
1/ 4
( ) 整个垂直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传热学课件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传热学课件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第一节
二、膜状凝结换热




1.层流膜状凝结换热的理论解(纯净蒸汽在竖壁的膜状凝结) 3>.实用关系式 上式结果与实验相较,实验h值比上式计算值高20%左右,故 在实际使用时,将系数0.943修改成1.13。 对于水平放臵的圆管外壁的凝结换热,若以外径d定型, 1 其h为: 2 g3r 4 h 0.725 d t t s w 上列各表中定性温度均为:tm=(ts+tw)/2 对于竖放管外壁凝结换热,其计算可用竖壁公式计算,此 时定型尺寸为管长l,故只要管子不是很短,横放时管外凝结 表面的换热系数将高于竖放,如当l/d=50时,h横>2h竖,故冷 凝设计多用横管。
第二节




三、管内沸腾(有限空间沸腾)换热简介
换热一般经历: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过冷沸腾→泡态沸腾→液膜对流沸腾 →单相换热(湿蒸汽换热→ 过热蒸汽换热)
流动一般经历: 液相单相流→泡状流→块状流→环状流→气相单相流。
第三节


力管注 式壳入 热 热、工 管 管管作 就 利芯液 是 用和体 将 重工后 通 力作密 的 场介封 金 回质的 属 流三管 管 ,部子 子 不分。 抽 设组通 成 管成常 真 芯。是 空 。重由 , 热 管 的 构 造 和 简 单 原 理
第二节
一、沸腾分类




大空间沸腾:指加热壁面被沉浸在无宏观流速的液体表面 (自由表面)下所发生的沸腾。 有限空间沸腾(管内沸腾、受迫对流沸腾等):液体在压 差作用下以一定的速度流过加热管(或其它形状通道)内部 时,在管内表面上发生的沸腾。 另根据液温与壁温的关系可分为: 过冷沸腾:通常tw>ts,而tl<ts,目前研究不充分。 饱和沸腾:tw>ts,且tl>ts,从壁面产生的气泡不再被凝结。 通常有三种基本的沸腾状态: ①自然对流沸腾:只有少量气泡产生; ②泡态沸腾(核沸腾):大量产生气泡; ③膜态沸腾:壁与液体间产生气体隔膜。

传热学-第七章newppt课件

传热学-第七章newppt课件
(2)特点:凝结放出的潜热不须穿过液膜的阻力即可传到冷却壁面上。 当凝结液不能润湿壁面时,凝结液在壁面许多点上以—颗颗小液珠的形式依
附于壁面,在重力的作用下,液珠滚下并与相通的液珠汇合成较大的液滴, 在向下滚动的同时.扫清了沿途的液珠,让出无液珠的壁面供继续凝结.凝 结过程主要是直接在冷壁面上进行的,没有凝结液膜引起的附加热阻,因此 有较高的换热强度。实验表明珠状凝结的换热系数比膜状凝结要高5—10倍 以上。 虽然如此,但到目前为止.在工业冷凝器中还没能创造出持久地保持珠状凝 结的工作条件。珠状凝结的机理及保证产生珠状凝结的条件正在广泛地研究 中。 如果冷凝壁面水平放置,壁面迟早会被冷凝液覆盖;如果冷凝壁面是竖直安 放,液珠会逐步变大而沿着壁面向下滚动,使得冷凝壁面始终能与蒸汽直接 接触,保持良好的热交换性能。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珠状凝结的表面传热系数定大于膜状凝结的传热系数。
量外,层流底层之外以紊流传递为主,换热大为增强
竖壁紊流膜段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C o875 508 PR r0.5c(eR0 c.7e525)3
对竖壁的紊流凝结换热,其沿整个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计算式为:
hhl
xc l
ht
1
xc l
式中:hl 为层流段的传热系数; ht 为湍流段的传热系数;
xc 为层流转变为湍流时转折点的高度
u v 0 x y
Thermal boundary
x
layers
u(y)
( l u u xv u y)lg p xl y2u 2
Velocity boundary
layers
ut vt x y
al
2t y2
下脚标 l 表示液相
完整版PPT课件

第七章凝结及沸腾换热_传热学

第七章凝结及沸腾换热_传热学

23
3 大空间饱和沸腾曲线:
表征了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全部过程,共包括4个换热规律不 同的阶段:自然对流、泡态沸腾、过渡沸腾和稳定膜态沸腾, 如图所示:
qmax
qmin
24
4.几点说明: (1)上述热流密度的峰值qmax 有重大意义,称为临界 热流密度,亦称烧毁点。一般用核态沸腾转折点DNB作 为监视接近qmax的警戒。这一点对热流密度可控和温度 可控的两种情况都非常重要。 (2)对稳定膜态沸腾,因为热量必须穿过的是热阻较 大的汽膜,所以换热系数比凝结小得多。
25
三. 大空间泡态沸腾表面传热系数计算
沸腾换热也是对流换热的一种,因此,牛顿冷却公式仍 然适用,即
q h(tw ts ) ht
但对于沸腾换热的h却又许多不同的计算公式 影响泡态沸腾的因素主要是过热度和汽化核心数,而汽 化核心数受表面材料、表面状况、压力等因素的支配,所 以沸腾换热的情况液比较复杂,导致了个计算公式分歧较 大。目前存在两种计算是,一种是针对某一种液体,另一 种是广泛适用于各种液体的。
与膜状凝结换热不同,液体中的不凝结气体会使沸腾换热 得到某种程度的强化 2 过冷度
只影响过冷沸腾,不影响饱和沸腾,因自然对流换热时,
h (tw, 因t f 此)n ,过冷会强化换热。
30
3.液位高度
当传热表面上的液位足够高时, 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与液位 高度无关。但当液位降低到一 定值时,表面传热系数会明显 地随液 位的降低而升高(临界 液位)。
2t y 2
5
考虑(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
l (u
u x
v
u y
)
0
考虑(7)忽略蒸汽密度
dp 0 dx
考虑(5) 膜内温度线性分布, 即热量转移只有导热

凝结与沸腾传热知识点总结

凝结与沸腾传热知识点总结

凝结与沸腾传热知识点总结一、凝结传热1. 基本概念凝结传热是指气体或蒸汽在与冷凝器或凝析器接触时,由于在高温高压下从气态转变为液态而释放出的潜热,使得冷却表面获得热量,达到热交换的目的。

凝结传热广泛应用于蒸汽动力设备、空调制冷系统、核电站等领域。

2. 传热机理凝结传热的机理主要包括蒸汽在冷却表面附近冷凝成液态的过程。

蒸汽接触冷却表面后,从气态开始逐渐降温,当温度降至饱和温度时,蒸汽开始冷凝成液态,同时向冷凝器表面释放潜热。

这一过程中,冷凝器表面得到了传热,达到冷却的效果。

3. 影响因素凝结传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冷凝器表面的特性、冷却介质的流动情况、冷凝器的结构设计等。

其中,冷凝器表面的特性对传热性能影响较大,如表面粗糙度、表面材质等都会对凝结传热产生影响。

二、沸腾传热1. 基本概念沸腾传热是指在液体受热时,液体表面发生气泡并从表面蒸发的过程,通过气泡与液体间传热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液体。

沸腾传热广泛应用于锅炉、蒸馏器、冷却设备等领域。

2. 传热机理沸腾传热的机理主要包括液体受热后,液体表面产生气泡并从表面蒸发,同时气泡与液体之间发生传热。

气泡在液体中的形成、生长、脱离和再次形成的过程构成了沸腾传热的基本机理。

3. 影响因素沸腾传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液体的性质、加热表面的特性、液体的流动情况等。

其中,液体的性质对沸腾传热产生较大影响,如液体的表面张力、黏度、温度等都会对沸腾传热产生影响。

三、凝结与沸腾传热的比较凝结传热与沸腾传热在传热机理、应用领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凝结传热是气体或蒸汽在冷却表面附近冷凝成液态,释放潜热的过程,适用于蒸汽动力设备、空调制冷系统等领域。

而沸腾传热是液体受热后,液体表面产生气泡并从表面蒸发,通过气泡与液体间传热的方式,适用于锅炉、蒸馏器等领域。

在传热特性上,沸腾传热的传热系数通常比凝结传热高,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沸腾传热更适于热交换。

此外,在应用领域上,凝结传热主要应用于蒸汽动力设备、空调制冷系统等领域,而沸腾传热主要应用于锅炉、蒸馏器、冷却设备等领域。

C8凝结与沸腾换热

C8凝结与沸腾换热

可见, (tw – ts ) ? , Rmin ? ? 同一加热面上,称为汽化核心的凹 穴数量增加 ? 汽化核心数增加 ? 换热增强
二、大容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
书中推荐适用如下经验公式 :
? ? qmax
?
?
24
r?
1 v
2
g?
(?l
?
?v) 14
三、大容器膜态沸腾的关联式
横管的膜态沸腾
h
?
0
.62
其中:
hr
?
?? (Tw4 ? Ts4 )
Tw ? Ts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
影响核态沸腾的因素主要是壁面的过热度和汽化 核心数,而汽化核心数则受到壁面材料、及其表面 状况、压力、物性等的影响。
沸腾表面上的微小凹坑最容易产生汽化核心,因 此,凹坑多,汽化核心多,换热就会得到强化。近 几十年来的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主要是增加表面凹 坑。目前有两种常用的手段: (1) 用烧结、钎焊、 火焰喷涂、电离沉积等物理与化学手段在换热表面 上形成多孔结构。 (2) 机械加工方法 。
五、凝结换热的强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液膜的导热热阻是膜状凝 结换热的主要热阻。因此,强化膜状凝结换热的 关 键措施就是设法将凝结液从换热面排走、尽可能减 小液膜厚度。例如,目前工业上由水平管束构成的 冷凝器都采用低肋管或锯齿形肋片管,利用凝结液 的表面张力将凝结液拉入肋间槽内,使肋端部表面 直接和蒸气接触,达到强化凝结换热的目的。
对单个汽泡在液体中存 在的条件(满足力的平 衡和热平衡)分析可得, 气泡的半径需满足
R?
Rmin
?
2? Ts r? v (tw ?
ts )
式中: ? — 表面张力, N/m ;r — 汽化潜热, J/kg

第7章凝结与沸腾换热-42页文档资料

第7章凝结与沸腾换热-42页文档资料
根据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求得液膜厚度、液膜内的 速度场和温度场,再根据导热方程和牛顿冷却公式 得出表面换热系数的理论解。
2019/12/28
52-12
计算结果:
液膜厚度:
4llg(tsl2rtw)x1/4
r-潜热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hx 4lg(trs l2t3lw)x1/4
dp dx
dp dxv
vg
2019/12/28
52-10
u v 0 x y
dpdp dx dxv
vg
( l u u xv u y)lgd d p xl y 2u 2
ut vt x y
al
2t y2
假设7:液膜内只有导热,无对流 未知量两个:u,t。故只需两个方程。
52-14
定性温度: tm(tstw)/2 潜热定性温度:ts
当其它条件相同时,横管与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 系数比值为:
hH 0.729l(gtsrl2tw3l)d1/4 hV 0.943lg(tsrl2tw3l)l1/4
hH 0.77 l 1/4

0
g 动量方程: ( l u u xv u y)lgd d p xl y 2u 2
tw
t 能量方程:
ut vt x y
al
2t y2
ts
x
假设5:液膜速度很低,忽略其惯性力
dp/dx为液膜在x方向压力梯度,等于y=处蒸汽侧压力
梯度( dp/dx)v: 假设4:蒸汽静止。
蒸汽流速高
4 蒸汽流速
蒸汽流速将对液膜表面产生剪切力和冲击作用,从而 影响液膜状态:厚度、稳定性、形状等。
例如:撕破或减薄液膜可增加h
2019/12/28

传热-第7章-2

传热-第7章-2

主讲:魏高升
(5)振荡流热管(脉动热管);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 NCEPU
主讲:魏高升
第7章 小结
(1)表面凝结的两种基本形态膜状凝结和珠状凝 结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2)努塞尔关于竖壁膜状凝结换热的理论分析方法;
(3)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主要因素 ;
主要讨论大空间饱和沸腾
主讲:魏高升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 NCEPU
1.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
大容器饱和沸腾的特点:加热表面上有汽泡生成, 随着汽泡长大和脱离壁面,容器内的液体受到剧烈扰动, 换热强度很高。
饱和沸腾曲线: qw~t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 NCEPU
主讲:魏高升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 NCEPU
主讲:魏高升
强迫对流沸腾简介 外力驱动下流体在宏观定向 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沸腾现象。如 电站直流锅炉水冷壁管和制冷系 统蒸发器管中的沸腾。 强迫对流沸腾过程中始终 伴随有汽液两相流动。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 NCEPU
h
43
hc
43
4 w
hr
43
(7-22)
hr
(T _ T )
4 s
Tw Ts
主讲:魏高升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 NCEPU
7-6 沸腾换热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化

传热学第七章答案..

传热学第七章答案..

第七章思考题1.什么叫膜状凝结,什么叫珠状凝结?膜状凝结时热量传递过程的主要阻力在什么地方? 答:凝结液体在壁面上铺展成膜的凝结叫膜状凝结,膜状凝结的主要热阻在液膜层,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成液珠的凝结叫珠状凝结。

2.在努塞尔关于膜状凝结理论分析的8条假定中,最主要的简化假定是哪两条? 答:第3条,忽略液膜惯性力,使动量方程得以简化;第5条,膜内温度是线性的,即 膜内只有导热而无对流,简化了能量方程。

3.有人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平管外的凝结换热一定比竖直管强烈,这一说法一定成立?答;这一说法不一定成立,要看管的长径比。

4.为什么水平管外凝结换热只介绍层流的准则式?常压下的水蒸气在10=-=∆w s t t t ℃的水平管外凝结,如果要使液膜中出现湍流,试近似地估计一下水平管的直径要多大? 答:因为换热管径通常较小,水平管外凝结换热一般在层流范围。

对于水平横圆管:()r t t dh R w s e ηπ-=4()4132729.0⎪⎪⎭⎫ ⎝⎛-=w s t t d gr h ηλρ临界雷诺数()()1600161.9Re 434541324343=-=rg t t dw s c ηλρ由100=s t ℃,查表:kg kJ r /2257= 由95=p t ℃,查表:3/85.961m kg =ρ()K m W ∙=/6815.0λ()s m kg ∙⨯=-/107.2986η()()mg t t rd w s 07.23.976313235=-=λρη即水平管管径达到2.07m 时,流动状态才过渡到湍流。

5.试说明大容器沸腾的t q ∆~曲线中各部分的换热机理。

6.对于热流密度可控及壁面温度可控的两种换热情形,分别说明控制热流密度小于临界热流密度及温差小于临界温差的意义,并针对上述两种情形分别举出一个工程应用实例。

答:对于热流密度可控的设备,如电加热器,控制热流密度小于临界热流密度,是为了防止设备被烧毁,对于壁温可控的设备,如冷凝蒸发器,控制温差小于临界温差,是为了防止设备换热量下降。

(完整版)《传热学》第7章_相变对流传热

(完整版)《传热学》第7章_相变对流传热
13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3. 管内凝结 管内凝结传热情况与蒸气流速有很大关系:当蒸气流速较低时,凝结
液主要聚集在管子底部,蒸气在管子上半部;当蒸气流速比较高时,形成 环状流动,中间蒸气四周凝结液,随着流动进行,凝结液占据整个截面。
4. 蒸气流速 努塞尔理论分析忽略了流速的影响,只适于流速较低的场合。当蒸
16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家用空调的冷凝器中已成功应用了二维和 三维的微肋管。 低肋管凝结传热的表面传热系数比光管提 高2-4倍,锯齿管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微 肋管可以提高2-3倍。 及时排液的技术: 两种加快及时排液的方法: 第一:在凝液下流的过程中分段排泄,有效地控制了液 膜的厚度,管表面的沟槽又可以起到减薄液膜厚度的作 用。主要用于立式冷凝器。 第二:右图中的泄流板可以使布置在该板上不 水平管束上的冷凝液体不会集聚到其下的其它 管束上。主要用于卧式冷凝器。
的潜热改为过热蒸气与饱和液的焓差即可。 6. 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努塞尔理论分析忽略了液膜过冷度的影响,并假设液膜中的温度呈
线性分布,利用r`代替公式中的潜热r即可兼顾以上两个因素。
r r 0.68cp tr tw
上式也可以表示为:
r r1 0.68 Ja
其中,Ja是雅各布数,定义为
竖壁凝结传热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可以表示为:
h hl
xc l
ht
1
xc l
hl,ht分别是层流和湍流层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xc是流态转折点的高度,l为壁面的总高度
整个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可以通过以下实验关联式计算:
Nu Ga1/3 58 Prw1/ 2
Prw/ Prs
Re 1/ 4 Re 3/ 4 253

凝结与沸腾换热-传热学-课件-09讲诉

凝结与沸腾换热-传热学-课件-09讲诉

4 Al P
4
Re c
4um l l
4M
l
(7-3)
式中M=um,是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的壁底部断
面的凝液量,kg/s·m
凝液M释放的潜热,等于高H,宽1米壁上的换热量
hts tw H 1 M
Then, an important form of Rec
Re c
4hH ts
l
tw
(7-4)
6. 水平圆管外壁的层流膜状凝结(Laminar film
condensation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a horizontal tube)
A single horizontal tube
1
h
0.728
l
2 l
g3l
do ts tw
4
(7-2a)
A bank of tubes
H ts tw
4
1
水平管理论解
h
0.728
l
l2 g3l
do ts tw
4
准则关联式
垂直壁理论解
Co
1.47
Rec
1 3
水平管理论解
Co
1.51Rec
1 3
(7-1b) (7-2a)
(7-1c) (7-2b)
讨论:Rec>30后,理论解低于实验数据。这主要是因 为在液膜表面张力以及蒸汽与液膜间的粘滞应力作用 下,层流液膜发生了波动,它促进了膜内热量的对流 传递。
6. 说明: 凝结液润湿壁面的能力取决于它的表面张力 和它对壁面附着力的关系。
➢ 附着力>表面张力膜状凝结 ➢ 附着力<表面张力珠状凝结
1.2 膜状凝结换热

传热学-相变对流换热

传热学-相变对流换热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相变:物质系统不同相(气液固)之间的转变。相变过程 伴随吸热、放热的相变潜热
相变对流传热
凝结传热 (气相变液相) 沸腾传热 (液相变气相)
凝结传热: 夏天出空调房间后的眼镜表面膜状凝结
沸腾传热: 烧开水 相变传热的特点:
由于有潜热释放和相变过程的复杂性,比单相对流换热更复杂 相变对流传热的重点在于确定表面传热系数,然后由牛顿冷却公 式计算热流量
实验结果修正
实验关联式
膜状凝结实验关联式:
竖壁(层流)
hV
=
1.13
⎡ grρ
⎢ ⎣
η
l
l(
t
s
λ2 3
ll
− tw
⎤1/ 4
)
⎥ ⎦
Rec<1600
竖壁(湍流) Rec>1600
Nu
=
Ga1/ 3
58
P rs− 1 / 2
⎛ ⎜ ⎝
P rw P rs
Re
⎞1 ⎟
/
4
(R e 3
/
4


253
)+
9200
7.3 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热强化
2. 管子排数
分析解及关联式只针对单根管道
对由多排管道组成的凝汽器 上方管道上的凝结水落下时,对下面管道上的液膜造成影响(飞溅与扰动) 取决于管束的几何布置、流体物性等 参照凝汽器设计手册
7.3 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热强化
3. 管内冷凝
此时换热与蒸气的流速关系很大。 蒸气流速低时,凝结液主要在管子底部,蒸气则位于管子上半部。 流速较高时,形成环状流动,凝结液均匀分布在管子四周,中心为蒸气核

传热学-7 凝结和沸腾传热

传热学-7 凝结和沸腾传热

7-2 沸腾传热
2 汽泡的存在条件
汽泡半径R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能存活(克拉贝
龙方程)
R
Rmin
2 Ts rv (tw
ts
)
可见, (tw – ts ) , Rmin 同一加热面上,汽化核 心的凹穴数量增加 汽化核心数增加 换热增强
7-2 沸腾传热
二 大容器沸腾 1 饱和沸腾曲线 大容器沸腾:指加热壁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液 体中所发生的沸腾。 特点:产生的气泡能自由浮升,穿过液体自由面进 入容器空间。 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表征了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全 部过程,共包括4个换热规律不同的阶段:自然对 流、核态沸腾、过渡沸腾和稳定膜态沸腾。
7-2 沸腾传热
饱和沸腾:液体主体温度达到饱和温度,壁面温度 高于饱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 特点:随着壁面过热度的增高,出现 4 个换热规律 全然不同的区域。
过冷沸腾:液体主体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 壁面温度大于该饱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换热。
7-2 沸腾传热
产生沸腾的条件: 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产生沸腾的条件: 1)液体必须过热; 2)要有汽化核心。 一 汽泡动力学简介 1 汽泡的成长过程 实验表明,通常情况下,沸腾时汽泡只发生在加 热面的某些点,而不是整个加热面上,这些产生气 泡的点被称为汽化核心,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壁面 上的凹穴和裂缝易残留气体,是最好的汽化核心。
7-1 凝结传热
3. 过热蒸气 要考虑过热蒸气与饱和液的焓差。
4. 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如果考虑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实际情况,要用
下式代替计算公式中的 r,
r r 0.68cp( ts tw )
5. 管子排数 管束的几何布置、流体物性都会影响凝结换热。
6. 凝结表面的几何形状

64-传热学-7-1

64-传热学-7-1

第七章凝结与沸腾换热Condensation and Boling Heat Transfer凝结换热与沸腾换热都属于相变换热主要是发生在固体与流体界面上的过程凝结换热:蒸气被冷却凝结成液体的换热过程沸腾换热:液体被加热沸腾变成蒸气的换热过程电站锅炉压水堆核电站示意图冷凝器中放热;蒸发器中吸热压缩制冷装置压缩制冷空调工作原理§7-1 凝结换热凝结换热:蒸气被冷却凝结成液体的换热过程一、概述膜状凝结珠状凝结均相凝结(容积内凝结、雾的生成)直接接触式凝结凝结换热分类(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本课程主要学习蒸气同低于其饱和温度的冷壁面接触时发生的凝结换热膜状凝结、珠状凝结两种形式:膜状凝结:凝液能较好润湿壁面,在壁面上形成液膜;凝结时蒸气放出的潜热通过液膜传至壁面条件:表面张力<附着力,润湿表面工业中98%~99%冷凝器是膜状凝结Film condensation珠状凝结:凝液不能润湿壁面,而在壁面上形成小液珠珠状凝结时、液珠下落时清扫壁面,部分壁面直接与蒸汽接触,热阻较小条件:表面张力>附着力,不润湿表面特点:换热强;寿命短、成本高、不稳定珠状凝结比膜状凝结的表面传热系数大10~15倍实验测量:1个大气压下,水蒸气凝结,表面传热系数珠状凝结:4×104~105;膜状凝结:6×103~104 W/(m 2K)Dropwise condensation膜状凝结:凝液能较好润湿壁面,在壁面上形成液膜;凝结时蒸气放出的潜热通过液膜传至壁面珠状凝结:凝液不能润湿壁面,而在壁面上形成小液珠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大小与液膜流态和厚度直接相关二、膜状凝结换热层流状态:上部、流速低、换热依靠膜层导热、膜层愈厚、局部表面传热系数愈小湍流状态:膜层增厚、流速增大、对流换热主要通过膜层内的热对流、膜层愈厚、局部表面传热系数愈大(Film condensation )假设:1) 液膜内流动为层流;液体物性为常数2) 液膜表面温度等于饱和温度,蒸气度梯度,仅发生凝结换热,无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3) 蒸气静止,蒸气对液膜表面无粘滞应力作用4) 液膜很薄且流速缓慢,可忽略液膜的惯性力5) 凝结热以导热方式通过液膜,忽略液膜内热对流作用层流边界层动量微分方程:22u x p g y u v x u u ∂+∂∂−=⎟⎟⎞⎜⎜⎛∂∂+∂∂ηρ积分:液膜的动量微分方程简化为:dy d ηc∴忽略对流作用、并忽略沿x 方向的导热(边界层)对上述Nusselt 理论解的修正:1) Nusselt 理论解与实验数据比较发现:30Re ≤c 时,二者符合得很好时,理论解逐渐低于实验数据1800Re 30<<c 原因:时,实验观察发现:凝结液膜表面光滑、无波纹,故理论解与实验数据相符;30Re ≤c对上述Nusselt 理论解的修正:1) Nusselt 理论解与实验数据比较发现:30Re ≤c 时,二者符合得很好时,理论解逐渐低于实验数据1800Re 30<<c 原因:时,实验观察发现:凝结液膜表面光滑、无波纹,故理论解与实验数据相符;30Re ≤c 凝结液膜的三种流态:层流、有波纹的层流、湍流时,由于液膜表面张力以及蒸气与液膜间的粘滞应力的作用,层流液膜表面发生波动,它促进了膜内热量的对流传递—膜内的对流换热不可忽略1800Re 30<<c Laminar, wavy laminar, and turbulent时,层流液膜表面发生的波动促进了膜内热量的对流传递,使理论解逐渐低于实验数据41⎤时,要把理论解得到的表面传热系数提高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四.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
沸腾换热是我们学过的换热现象中最复杂的,影响因素也 最多,由于我们只学习了大容器沸腾换热,因此,影响因 素也只针对大容器沸腾换热。 1 不凝结气体 与膜状凝结换热不同,液体中的不凝结气体会使沸腾换热 得到某种程度的强化 2 过冷度 只影响过冷沸腾,不影响饱和沸腾,因自然对流换热时,
2.分类:
沸腾的分类很多,书中仅介绍了常见的大空间沸腾(池内沸 腾)和强制对流沸腾,每种又分为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
a.大空间沸腾(池内沸腾):加热壁面沉浸在具有自由 • 表面的液体中所发生的沸腾;
20
加热表面
b.强制对流沸腾:强制对流+沸腾
Liquid flow Bubble flow Slug flow Annular flow Mist flow
Prl
C pl l
l
合情况的经验常数
q — 沸腾传热的热流密度 s — 经验指数,水s = 1,否则,s=1.7 28
上式可以改写为:
g ( l v ) C pl t q l r C r Pr s wl l
12
3
可见, q ~ t 3 ,因此,尽管有时上述计算公式得到的 q与实验值的偏差高达100%,但已知q计算 t 时, 则可以将偏差缩小到33%。这一点在辐射换热种更为明 显。计算时必须谨慎处理热流密度。
23
同一加热面上,称为 汽化核心数增加 换

3
大空间饱和沸腾曲线:
表征了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全部过程,共包括4个换热规律不 同的阶段:自然对流、泡态沸腾、过渡沸腾和稳定膜态沸腾, 如图所示: qmax
qmin
24
4.几点说明: (1)上述热流密度的峰值qmax 有重大意义,称为临界热 流密度,亦称烧毁点。一般用核态沸腾转折点DNB作为监 视接近qmax的警戒。这一点对热流密度可控和温度可控的 两种情况都非常重要。 (2)对稳定膜态沸腾,因为热量必须穿过的是热阻较 大的汽膜,所以换热系数比凝结小得多。
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
§7-1 凝结换热
§7-2 沸腾换热
1
§7-1 凝结换热 一.概述
1.凝结 工质在饱和温度下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 2.凝结形式 tw ts
tw ts
(1)膜状凝结:
当凝结液能很好地润湿壁面时,凝结液将 形成连续的膜向下流动 (2) 珠状凝结
g
g
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的浸润壁面时,则在 壁面上形成许多小液珠
g
m (x )
微元控 制体
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t(y)
Thermal boundary layers
x
u(y)
Velocity boundary layers
u v x y 0 u u dp 2u v ) l g l 2 l (u x y dx y t t 2t al 2 u v x y y
竖壁湍流液膜段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Re c Co 8750 58 Pr 0.5 (Re 0.75 253) c
14
对竖壁的湍流凝结换热,其沿整个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 数计算式为:
式中:hl
ht xc l
xc xc h hl ht 1 l l 为层流段的传热系数; 为湍流段的传热系数; 为层流转变为湍流时转折点的高度 为竖壁的总高度
下脚标 l 表示液相
5
考虑(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
u u l (u x v y ) 0
考虑(7)忽略蒸汽密度

考虑(5) 膜内温度线性分布, u t v t 0 x y 即热量转移只有导热
dp 0 dx
u v x y 0 u u dp 2u l (u v ) l g l 2 x y dx y t t 2t u v al 2 x y y
2
(3) 两种凝结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比较 膜状凝结:由于沿整个壁面形成一层薄膜,并且在重力
的作用下流动,凝结放出的汽化潜热必须通过液膜,因
此,液膜厚度及运动状态直接影响了热量传递。 珠状凝结:由于凝结液体不能很好的浸润壁面时,则在 壁面上形成许多小液珠,此时壁面的部分表面与蒸汽直 接接触,因此,换热速率远大于膜状凝结(可能大几倍, 甚至一个数量级) 虽然珠状凝结换热远大于膜状凝结,但可惜的是,珠状 凝结很难保持,因此,大多数工程中遇到的凝结换热大 多属于膜状凝结,因此,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膜状凝结.
3
二.膜状凝结换热
1. 层流膜状凝结换热理论解
(1)假定
1)常物性; 2)蒸气静止;
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
4)气液界面上无温差,即液膜温度等于饱和温度; 5)膜内温度线性分布,即热量转移只有导热; 6)液膜的过冷度忽略; 7)忽略蒸汽密度;
8)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
4
(2)理论解的推导
tw ts
无波动层流
凝结液体流动也分层流和湍流,并 且其判断依据仍然时Rec,
Re 20
有波动层流
Re c
d eum

Re c 1600
湍流
式中: um 壁的底部液膜断面平均流速; de 液膜层的当量直径。
11
如图
de 4 Ac / P 4b / b 4
4um 4M
gr hH 0.729 l d( ts tw )
2 l 3 l
1/ 4
gr hS 0.826 l d( ts tw )
2 l 3 l
1/ 4
式中:下标“ H ”表示水平管,“ S ”表示球; d 为水 平管或球的直径。定性温度与前面的公式相同 横管与竖管的对流换热系数之比:
(3) 准则关联式
Co 1.76 Re c 1/ 3
Ga
gl 3
2
竖壁:
Re c Co 1.08 Re1.22 5.2 c
水平管:
Co 1.51 Re c 1/ 3
13
三. 湍流膜状凝结换热
液膜从层流转变为湍流的临界雷诺数可定为1800。横管 因直径较小,实践上均在层流范围。对湍流液膜,除了靠近 壁面的层流底层仍依靠导热来传递热量外,层流底层之外以 湍流传递为主,换热大为增强
2 l 3 l
1/ 4
(3) 修正: 实验表明,由于液膜表面波动,凝结换热得到强化, 因此,实验值比上述得理论值高20%左右
竖壁:
gr hV 1.13 l l( ts tw )
2 l 3 l
1/ 4
8
倾斜壁:
用 gsin 代替以上各式中的 g 即可
水平圆管: 努塞尔的理论分析可推广到水平圆管及球表面上的层 流膜状凝结
15
四. 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
1. 不凝结气体
不凝结气体增加了传递过程的阻力,同时使饱和温度 下降,减小了凝结的驱动力 t。 2. 蒸气流速 流速较高时,蒸气流对液膜表面产生模型的粘滞应力。 如果蒸气流动与液膜向下的流动同向时,使液膜拉薄, h 增大;反之使 h 减小。 3. 过热蒸气 要考虑过热蒸气与饱和液的焓差。
16
4. 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如果考虑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实际情况,要用下式代替计 算公式中的 r ,
r r 0.68c p ( ts tw )
5. 管子排数
管束的几何布臵、流体物性都会影响凝结换热。
前面推导的横管凝结换热的公式只适用于单根横管。
6. 管内冷凝
此时换热与蒸气的流速关系很大。蒸气流速低时,凝 结液主要在管子底部,蒸气则位于管子上半部。流速较高 时,形成环状流动,凝结液均匀分布在管子四周,中心为 蒸气核。
Heated Surface
c.过冷沸腾:指液体主流尚未达到饱和温度,即处于过
冷状态,而壁面上开始产生气泡,称之为过冷沸腾
21
d
饱和沸腾:
液体主体温度达到饱和温度,而壁面温度高于饱和温度所发 生的沸腾,称之为饱和沸腾
二.大空间饱和沸腾
1. 汽泡动力学简介
(1) 汽泡的成长过程
实验表明,通常情况下,沸腾时汽泡只发生在加热面的某些 点,而不是整个加热面上,这些产生气泡的点被称为汽化核 心,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壁面上的凹穴和裂缝易残留气体, 是最好的汽化核心,如图所示。
26
为此,书中分别推荐了两个计算式 (1)对于水的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教材推荐适用米海 耶夫公式,压力范围:105~4106 Pa
h 0.122 t

2.33
p
0.5
q ht

h 0.533 q
0.7
p
0.15
(2)罗森瑙公式——广泛适用的强制对流换热公式
27
(2)罗森瑙公式——广泛适用的强制对流换热公式 既然沸腾换热也属于对流换热,那么,st = f ( Re, Pr )也应该适用。罗森瑙正是在这种思路下,通过大量 实验得出了如下实验关联式:
ts tw tm 2
1/ 4
定性温度:
注意:r 按 ts 确定
7
(2)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 t ts tw C )
gr hx 4l ( t s t w )x
2 l 3 l
1/ 4
整个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gr 1 l hV hx dx 0.943 0 l l l( t s t w ) ts tw 定性温度: t m 注意:r 按 ts 确定 2
1 hHg l 0.77 hVg d 4
9
另外,除了对波动的修正外,其他假设也有人做了相关的 研究,如当 Pr 1 并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