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论文
论《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的法律适用

论《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的法律适用论文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是一部私权保障法,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强化私权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系统的归责原则理论,这是侵权责任法能够正确适用的前提和依据。
我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
其中过错责任原则是一般的、最常用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是特殊的归责原则,只有在法律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公平原则是一项辅助性的原则,是在前三种原则都无法适用的情况下起补充性的原则。
四项归责原则在侵权法的法律适用问题上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它们是法官在审理侵权案件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正确运用了归责原则才能使侵权责任明晰,才能正确适用具体的法律条文。
本文首先对归责原则的概念和分类作了具体的介绍,接着分别对四项原则的内涵与具体的法律适用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
在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中,过错是确定行为人责任的主观因素,过错的程度决定了责任的大小;而在严格责任的适用中,行为人无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都应承担责任,即使存在免责事由,也是被严格限制适用的;在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中,采用的是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法官就推定行为人存在过错,应承担责任。
笔者希望通过对我国《侵权责任法》各项归责原则的介绍,能够对该法的法律适用起到一定的帮助。
全文共8441字。
正文:2009年12月26日,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侵权责任法》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侵权责任法》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归责原则体系,既对私权利形成了更加周密的保护,又为《侵权责任法》未来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地规定了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及严格责任等多重归责原则,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
时至今日,《侵权责任法》已实施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关于侵权法的具体适用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王利明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王利明侵权责任法是我国民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保护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并规定了侵权行为产生的民事责任。
侵权责任法中的归责原则主要指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损害应由谁承担责任的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在侵权责任法中,归责原则主要包括了过失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举证责任原则。
下面,我将对这些归责原则进行详细探讨。
过失责任原则是最为常见的归责原则,它规定了当侵权责任发生时,需要判断是否存在过失行为,并将责任归于过失方。
根据侵权法相关规定,过失是指当事人在一定义务和注意义务下,未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从而导致了损害行为的发生。
对于具有过失行为的侵权人,他应负有损害赔偿的责任。
例如,如果乙方在驾驶车辆时,未能谨慎驾驶,突然转弯撞击了正在过马路的甲方造成了伤害,那么乙方就应承担过失责任,需要承担甲方的医疗费用和精神损失赔偿等责任。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归责原则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指当侵权责任产生时,并无过错行为存在,但又确实存在侵权行为。
根据这一原则,无过错方需要承担产生的损害责任。
依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无过错行为是指在承担其中一风险时,既未能充分履行相应的注意义务,也未能尽到必要的合理预见义务,从而导致了损害的发生。
例如,在建筑工地上,施工方采取了合理的安全措施,但由于其中一种原因,导致被动方受伤,这时施工方需要承担无过错责任,承担被动方的损害赔偿责任。
举证责任原则是归责原则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规定了当侵权责任产生时,需要侵权方举证证明其无过错行为,否则将负起有过错行为的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在确实存在损害情况时,如果要求追究对方侵权责任的,那么需要对方举证证明其无过错行为。
如果对方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其无过错行为,那么就应承担有过错责任。
例如,在交通事故中,甲方希望追究乙方的过失责任时,乙方需要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自己在事故中没有过失行为,否则就需要承担有过错责任。
探究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探究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探究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摘要:探究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以及各归责原则的具体内容。
首先,介绍归责原则的含义,及确立归责原则在实践中拥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次,分析学界对归责原则体系界定的各种学说,得出归责原则体系即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三元归责原则体系。
再者,具体介绍各归责原则的含义、构成要件、实际运用中的注意点。
最后,对归责原则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
关键词: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一、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概述所谓归责原则是指据以确定侵权民事责任应由行为人承担的理由、标准或者说最终责任归属决定性的根本要素。
而侵权的归责原则,实际上是归责的规则,它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依据和标准,也是贯穿整个侵权行为法之中,对规范各个侵权法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
一定的归责原则直接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侵权立法的政策,同时也集中表现了侵权法的规范功能。
在司法实践当中,对一个案件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就要适用不同的具体规则,法官在审理具体的侵权案件的时候,他必须要首先确定这个案件要适用什么样的归责原则,只有确定了这个案件要适用什么样的归责原则,他才可以按照所选择的归责原则指向的具体法律适用规则办理案件。
如果在对一个案件适用法律时,选择归责原则出现错误的话,那么这个案件就会出现根本性的错误。
所以,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一个核心问题,侵权责任法必须规定清楚。
在现阶段,由于侵权法规范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世界各国的侵权法的归责原则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二、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体系归责原则体系应该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其体系内各归责原则应是既相互区别,各有功能,又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
所以确立合理的归责原则体系是侵权责任立法的重要课题。
关于侵权的归责原则体系,主要有四种观点:(1)一元论即单一的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说,这种主张将过错延展为侵权责任之唯一归责原因。
论归责原则与侵权责任方式的关系

论归责原则与侵权责任方式的关系论归责原则与侵权责任方式的关系引言:归责原则和侵权责任方式是法律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归责原则是指在法律领域中,对于违法行为的犯罪者或责任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侵权责任方式则是指在侵权行为中,侵权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本文将探讨归责原则与侵权责任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于法律领域的影响。
一、归责原则的意义归责原则是法律领域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保证法律公正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归责原则是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违法行为的责任者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侵权责任方式的分类侵权责任方式是民事法律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按照侵权责任的不同情况,可以将侵权责任方式分为无过错责任、有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三种方式。
1. 无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侵权人无须证明其有过错,只需证明侵权事实及与其之间的因果关系。
比如,交通事故中的机动车驾驶员无需证明他的过错,只需证明造成事故的因果关系即可。
2. 有过错责任有过错责任是指侵权人需证明其有过错行为,即违反了法律、合同或其他法律关系的规定。
有过错责任是常见的侵权责任方式,适用于大多数侵权行为。
3. 严格责任严格责任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侵权人无论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责任。
这种方式适用于某些特定行业和领域,如危险性行业和产品领域。
比如,当生产商制造的产品有缺陷并导致消费者受伤时,制造商无论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责任。
三、归责原则与侵权责任方式的关系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方式形成的基础。
在法律领域中,归责原则通过明确规定责任人和责任方式,确保侵权行为的责任得到适当的承担。
首先,归责原则对侵权责任方式的选择起到了指导作用。
根据归责原则,侵权责任应当由实施侵权行为的责任人承担,同时要求侵权责任方式要与侵权行为的性质相适应。
例如,在交通事故中,由于交通事故是一种常见的侵权行为,因此适用于有过错责任方式。
侵权责任法——论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论归责原则归责原则是指,在侵权责任法中,法律对违反侵权规定的行为进行归责,即通过确定违法者承担责任,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归责原则体现了法律正义和公平的要求,构建了承担责任和补偿义务的基础。
首先,归责原则维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在侵权行为中,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归责原则保证了受害人的权益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
侵权行为可能给受害人造成经济损失、身体伤害、精神痛苦等,通过归责原则,迫使侵权者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受害人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和救济。
其次,归责原则强调了侵权者的违法行为应承担责任。
侵权行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违法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归责原则将侵权者与受害人的法律关系明确化,便于责任的确定和维权的实施。
通过归责原则,可以有效地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
第三,归责原则推动了社会公平与正义。
在侵权责任法的适用中,依据归责原则,要求侵权者根据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责任。
这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使侵权责任的承担更加公正合理。
归责原则迫使侵权者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起责任,确保了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并为社会公众树立了正确的行为准则。
然而,归责原则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在具体的侵权案件中,确定违法行为与责任承担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简单明了的。
根据归责原则,侵权责任应由违法行为者承担,但对于责任的量化和补偿标准的确定,仍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另一方面,归责原则也可能导致责任的过重或轻微,对于一些轻微违法行为是否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以及责任的大小如何确定等问题,也需要权衡利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压力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总之,侵权责任法中的归责原则是维护公平正义、保护受害人权益的重要原则。
它通过确定侵权者的违法行为与责任承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法律的作用和价值。
但在具体应用中,也需要考虑到个案差异和情况特殊性,综合判断违法行为和责任的大小,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试析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体系

试析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体系试析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体系[摘要]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侵权法的精髓。
我国2010年7月生效的“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等两个原则。
本文试从各项原则的本质及社会价值出发,对我国现存的归责原则进行分析,提出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兼采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建议。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建议“侵权责任法”的精髓是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决定着侵权法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即一定的归责原则统帅着侵权行为的分类与责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分配、减轻责任乃至免责的事由、赔偿的方式和方法等。
因此,确定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在立法、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有关侵权责任立法的归责原则体系问题谈些个人见解。
一、侵权责任归责任归责原则及其意义所谓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即在致害人(或其监护人等)使他人遭受的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确定致害人(或其监护人等)是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根据;它贯穿整个侵权行为法之中、对各个侵权法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司法机关处理侵权纠纷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侵权责任法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围绕归责原则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如责任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分配、减轻责任乃至免责的事由、赔偿的方式和方法等。
因此,确定合理的归责原则,建立统一的归责原则体系,实际上就是构建整个侵权责任法的内容和体系。
二、我国侵权法关于归责原则的体系(一)“侵权责任法”出台前我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在“侵权责任法”出台前,我国法律学者对归责原则体系的主张,有着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等三种主张。
1.一元归责论。
承认过错责任这一个归责原则,否定在过错责任之外存在任何其他的归责原则,主张扩大过错责任来解决侵权责任法领域中的一切问题。
2.二元归责原则说。
持二元说学者认为,我国的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构成了二元民事侵权责任。
对于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且需要法律做出特别规定。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论

责原则决定 着侵权法 的逻辑结构 和 内容 , 即一定 的归责原则统 帅着侵权行 为的分类
为法是指对侵 害他人财产 、人 身以及 知识
产 权 等 绝 对 权 的行 为 予 以 制 裁 ,以 及 对 其
与责任构成要件 、举证责任 的分配 、减轻
备受关注的素有“ 民维权指南” 公 之称 的 “ 侵权责任法” ,已于 2 1 7月 1日 0 0年
起 实 施 。这 部 在 社 会 主 义 法 律 体 系 中 起 支
视 为个人的不幸或宿命 还是采取 “ 以眼
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来实施报复性 惩罚;还是通过侵权法或保险等其他方式 , 阻止个人伤害他人 、 为已经发生的损害提供
召回 、惩罚性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等 。而
“ 侵权责任法” 的精髓是侵权 责任 的归责原 则。个人一旦理解归责原则 , 她便能准 他/
确 、轻 松 地 把 握 和运 用 “ 权 责 任 法 ” 侵 。归
于他人的原因和标准的中心问题。
我 国 侵 权 法 关 予 归 责 原 则 的 外 延
护 :受法律保 护个人权益 涵盖 网络 时代个 人隐私权等人身、财产 的广 泛领域 ,维护 权益的路径设计更加坚 实、有力 ,如产 品
Lw o a 侵权 责任 法 , 是指规定在通常没有
合 同 的情 形 下何 种 行 为属 于 侵 害 他 人 的人
人、为已经发生的损害提供救济 , 那么 , 人 们面对的问题是 , 在什么条件下应该由他人
侵 权 行 为法 之 中 、并 对 各 个侵 权 法规 范起
关键词 :侵权 责任 法 归责 原 则 过错 责任 无过 错 责任 法律价 值 理 念
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其适用

二、过错责任原则 ( 一)过错责任原则的含义 过 错责任原则 (a l l a i i y f u t ib 1 t )又称 “ 过错原则 ”或 定过错行为人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 。 值得注意的是 ,过错推定是对传统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和
修正。根据传统 的过错责任原则 , “ 无过失即无责任 ”,受害
( 四)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1 、过错推定责任原 则的含义 所 谓过 错推定 责任原则 ,是指 在适用 过错责任 原则 的前
提 下 ,在某 些特殊 的场合 , 由损害事 实本身推 定行为人 有过
错 ,从而减 轻或者 免除受害 人对过 失的证 明责任 ,并据 此确
2 1 年第1 卷第1 02 1 期 一 5 — 3
形 ,它 仍然 以侵权 人一方 的过错 为责任 的根据 或标准 ,因此
不可将 其与过错 责任原则相提 并论 ,更不 可将 其作为我 国侵 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之一 。”
2 、过错推 定责任原则的适用
4 、受害人的过错可 以免 除或减轻加害人赔偿责 任 。如果 受害人 是故意导致损害发生的,则加害人虽然 客观 上造成 了受
则 ,任 何人无权 突破、超越法 律的规 定。根据我 国 《 权责 侵 任法 》的规定 ,大体说来 ,下列情况适用 这一原则 :一是在
关于责 任主体 的特 殊规定 中,监护人责任 、雇主责任 、无 民事行 为能力人在 教育机 构受 到损害 的责任 ,适用过错 推定责任原 则;二是在 医疗损 害责任 中 ,医疗 机构的侵权行 为适用过错 推定责任 原则 :三 是在饲 养动物致 人损害责任 中,违反管理 规定未对动物 采取 安全措 施造成损 害的 以及动 物园 的动物造 成损害 的,适 用过 错推定 责任原则 ;四是在物件致 人损 害、建筑物 以及建 筑物 上 的搁 置物 、悬 挂物致人损 害、堆放物致 人损害 、林木 致人 损害 、公共场所危险施工致人损害责任中都适用这一 原则。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王利民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王利民侵权责任法是我国民法体系中的重要法律法规,是维护公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工具。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在侵权行为中的归责原则,即侵权人应当为其行为导致的损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归责原则是侵权法领域中的核心原则,对于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责任主体的界定。
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
一般来说,法律上主要将侵权责任主体分为个人和单位两类。
个人侵权责任主要由自然人承担,而单位侵权责任主要由法人、非法人组织承担。
这种明确的界定有助于保护个人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损害赔偿的责任。
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应当由侵权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对于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依据是侵权行为的过错原则和因果关系原则。
这意味着只有在侵权人有过错的情况下,才会承担赔偿责任;同时,损害赔偿的数额也应当与侵权行为的结果成正比,即依据因果关系确定赔偿数额。
第三,举证责任的归属。
在侵权行为中,举证责任是各方当事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侵权法通常规定,侵权人应当举证证明其没有过错或者行为没有造成损害,而被侵权人则应当举证证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
这样的归责原则有利于保护合法权益,避免不法行为的逃避和规避。
第四,民事责任的归属。
侵权责任法还规定了损害赔偿的责任归属。
根据侵权法的规定,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由侵权人承担,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由单位、监护人等其他主体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个原则规定了责任的划定,有利于保护权益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是侵权法中的核心原则,明确了侵权行为中责任主体的界定、损害赔偿的责任归属、举证责任的归属和民事责任的归属等方面。
这些原则的确立,有利于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
同时,也为侵权责任的界定和赔偿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感到非常高兴,另一方面,也感到非常不安,我从事法学教育,对法律更多的是理论上的研究,大家在实务部门都是身经百战,我的理论解释是否能经得住大家的实践检验呢?所以今天对我来说也是个考验。
侵权责任法颁布后,立法界、司法界、学术界一致认为,侵权责任法是三界密切配合,互相交流,共同合作的成果。
今天在这里我们也是学术界和司法界的互相交流,希望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今天我想谈一下我对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的理解。
所谓“归责”,顾名思义,就是把某种责任归属到某人身上;所谓“归责事由”,就是要把某种责任归属到某人身上依据是什么,是过错还是损害,这种依据或理由体现了法律的价值考量;所谓“归责原则”就是把确定责任承担的依据或理由加以固定,形成一般条款的形式,使之能够普遍适用。
因此我们说归责原则不仅确定了归责的依据,而且确定了不同的责任构成要件、免责事由、责任承担的方式等。
我们知道侵权法的实质就是要解决侵权行为的责任问题,所以说归责原则在侵权责任法中居于核心地位。
我个人理解,我们的《侵权责任法》体系就是完整的按照归责原则建立起来的体系。
从内容上大家可以看到,侵权责任法的第6条规定了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第7条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原则,由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共同构成了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体系,当然有人也认为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还包括过错推定原则和24条规定的公平责任原则,我认为这还是值得探讨的,在后面我还会说到这个问题。
在第6条和第7条规定的基础上,第5章产品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第 6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主要适用过错推定责任、第 7章医疗损害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第 8章环境污染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第 9章高度危险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第 10章饲养动物损害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第 11章物件损害责任适用过错推定责任 ,在第 4章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中 ,有关监护人的责任、用工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
试浅论我国《民法》中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试浅论我国《民法》中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试浅论我国《民法》中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2010级法律事务13区队王昌莲(学号:20102739)【内容摘要】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就是确定侵权行为人侵权民事责任的一般准则。
它是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侵权行为人应以何种根据使其负责,为确定侵权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原则,是处理民事纠纷,确定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
归责原则决定着责任构成,举证责任承担和免责条件等一系列问题,在侵权行为法中居于核心地位。
【关键词】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行为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准则,是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了确定侵权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原则。
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的理论核心,贯穿于整个侵权责任法体系之中,对具体规范起着统帅作用,是司法机关处理侵权纠纷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本文从归责原则的历史起源及其在我国法律中的具体体现等方面,对归责原则体系作进一步分析,以期为日后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支撑。
从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主要形式来试论述侵权责任的归责问题:一、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归责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之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就是对这个原则的确认和运用。
公平责任以公平观念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确定责任,它是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结合的产物。
它的确立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合理性和在更高的水准上要求人们承担互济互助的社会责任,也是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在处理侵权问题时,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例如生活中出现一些损害事故,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不具有主观过错性,按照过错原则,行为人不负赔偿责任。
同时,这种损害并非出自特殊的法律事实,也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受害人无端遭受损失却得不到任何补偿的情形显失公平,因此侵权理论在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之外产生了公平责任原则。
论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论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法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在民事活动中发生的侵权行为进行了规范和处理。
侵权责任法明确了侵权行为的主体责任和法律后果,其中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归责原则是指根据侵权活动的性质和后果对侵权责任主体进行法律上的归责。
在侵权责任法中,归责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侵权责任的主体归责。
归责原则规定了侵权责任的主体,明确了实施侵权行为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法对不同主体的归责进行了界定,例如对于个人的侵权行为,法律规定了个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侵权行为,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样,侵权活动的主体明确了责任的界定和承担。
其次,侵权责任的程度归责。
归责原则规定了侵权责任的程度,即侵权行为的后果和损害程度与侵权责任的大小成正比。
法律明确规定了若干情况下,侵权责任会被认定为过错责任,例如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损害但依然进行,责任会相对加重;反之,如果侵权人不能预见或者不能避免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侵权责任可能会相对减轻。
这样,侵权责任的程度将根据侵权行为的后果进行归责。
再次,侵权责任的追溯归责。
归责原则规定了追溯侵权行为的归责,包括追究违法行为的责任期限、诉讼时效等。
法律规定了一定的诉讼时效,规定了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对侵权行为提起诉讼,以保护合法权益的受损主体。
这样,归责原则将侵权责任的追溯进行了规范和限制。
最后,侵权责任的补救归责。
归责原则规定了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侵权责任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不同种类的损害赔偿和追究方式,例如经济赔偿、精神赔偿等,以补偿受害主体的损失和伤害。
归责原则通过补救措施实现了侵权被补救和追究的过程。
总体来说,归责原则在侵权责任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明确了侵权责任行为主体的界定和法律责任的追究,维护了公平公正的法律秩序。
归责原则还能够制约侵权行为的发生,增加了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和追究成本,确保了侵权行为的补救和赔偿能力。
我国《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

浅谈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摘要】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使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得已明确。
而我国学术界关于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一直存在争议,并存的有“三原则说”、“二原则说”和“一原则说”。
而根据法律委员会就《侵权责任法草案(第二次审议稿)》所做的说明可知本法采取“二原则说”。
【关键词】侵权;归责;原则我国于2009年12月2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并于2010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
《侵权责任法》以强调如何保障民事主体的私权利,以及私权利受到侵害时如何进行救济为基本功能,对包括生命权、健康权、隐私权、专利权、继承权等一系列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提供全方位保护,与《物权法》一样核心在于保障私权、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民事法律规范框架基本构建的形式标志。
《侵权责任法》具体规定了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本文通过对该法制定前的学说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一系列司法解释发展脉络的总结分析,来阐述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一、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概述关于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问题,我国民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三原则说”、“二原则说”和“一原则说”。
“三原则说”,认为中国侵权责任法并存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三项归责原则。
“二原则说”,认为只有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两项归责原则。
所谓“公平责任”,实质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公平,法律规定由双方当事人分担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属于“特殊救济措施”,并非归责原则。
“一原则说”,认为侵权责任法仅有过错责任一项归责原则,法律规定不以过错为承担责任的要件,属于“例外规定”,不得称为归责原则。
[1]在我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法律委员会就《侵权责任法草案(第二次审议稿)》作了说明,明确指出“我国侵权责任制度实行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2]。
本法第6条是关于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第7条是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
论《侵权责任法》中的公平责任原则

论《侵权责任法》中的公平责任原则引言概述:《侵权责任法》是我国民法典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其中的公平责任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原则之一。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侵权责任的确定中,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以公平的态度来确定侵权责任的承担。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侵权责任法》中的公平责任原则。
一、公平责任原则的基本概念1.1 公平责任原则的含义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在侵权责任的认定和赔偿的确定中,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来确定责任的承担。
1.2 公平责任原则的法律依据公平责任原则在我国法律中的主要依据是《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该条明确规定了在确定侵权责任时应当考虑公平原则。
1.3 公平责任原则的重要性公平责任原则是保护被侵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原则,它能够确保侵权责任的公正和合理。
二、公平责任原则的适合范围2.1 公平责任原则适合于各类侵权行为不管是民事侵权行为还是刑事侵权行为,公平责任原则都适合。
2.2 公平责任原则适合于不同的侵权主体无论是自然人、法人还是其他组织,在侵权责任的确定中都应当遵循公平责任原则。
2.3 公平责任原则适合于不同的侵权伤害赔偿公平责任原则适合于财产损失、精神伤害赔偿等不同类型的侵权伤害赔偿。
三、公平责任原则的具体运用3.1 公平责任原则的运用原则在运用公平责任原则时,法院应当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确保侵权责任的公正和合理。
3.2 公平责任原则的适合条件公平责任原则的适合条件包括侵权行为的主客观要件、伤害赔偿的原则等。
3.3 公平责任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法院可以考虑利用调解、和解等方式来实现公平责任原则的运用。
四、公平责任原则的意义和价值4.1 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公平责任原则能够确保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4.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公平责任原则的运用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4.3 促进法治建设公平责任原则的运用能够促进法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
浅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所谓 归责 , 就是 确定责 任的归属 。因侵权 行为造 成受 害人
原则 古老 体系 的进 程 。 过错责 任原 则作 为 一般 归责 原则 出现 , 是在 1 8 0 4年 《 法 国民法典 》 中。 法 典第 1 3 8 2 、 1 3 8 3条对 过错责任 原则进 行 了高
人 身或财产 受到损 害 , 由谁来 承担 责任后 果 , 应 当依据 什 么来 判断, 这就是 归责原则 。此种 依据 体现 了法律 的价 值判 断 , 即
二、 过 错 推 定 原 则
定: 若 自由 民以其船租 与船工 , 船 工不慎 , 致 船沉 没或 损坏 , 则 船工 以船赔偿 船主 。⑦ 在 罗马法 时代 , 《 十二 铜表法 》 也出现 了
过错 责任 原则 的雏 形 , 在有 关私 犯 的条文 中 , 多处 使用 了 “ 过 失” 的概念 。之后 , 商 品经济进 一步发 展 , 在罗 马法 的基础 上 ,
造成 损害结 果 ,就 应 当承担全 部责 任 。这 种完 全不 分是非 黑 白、 一味 追究 赔偿 的 归责原 则 , 使 得 正 当防卫 、 紧急 避 险 等正 当行为造 成的结果 也必 须承担 民事责 任 , 这显 然是 不合 理 的。
素 就是 “ 主 观过错 ” , 无过 错 , 即无责 任 , 这 是过 错 责任 原则 的 真谛 。所 以要适 用过错责 任原则 , 就必须 证明对方 存在 过错 。
③此后 各 国民法纷纷效 仿 , 陆续 确立 了过错责 任原则 为主导 的
归责 原则体 系。 ( 二) 过错责 任原则 的概述
系 的证 明 、 举证 责任 的分 配 、 免 责事 由等一 系列 问题 , 它 贯穿
于整个 民事侵 权案件 , 是 司法机 关办案 的基本 准则 。
论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论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论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09 年12 月26 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2 次会议通过,并与2010 年7 月1 日起施行。
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十分宽泛,包括了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人身权和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财产权益。
这使得侵权责任法成为保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重要法律规范。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依据和标准,也是贯穿于整个侵权责任法并对各个侵权法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在整个侵权责任法中居于核心地位。
整个侵权责任法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侵权行为的责任问题。
采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对当事人责任的认定以及最后的责任承担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首先,归责,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使他人损害事实发生后,应依何种根据使其承当责任,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
1归责原则则是确定侵权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的一般准则,它是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确定侵权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以及对自己所管领下的人或者物所造成的损害,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原则。
“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实际上是归责的原则,它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也是贯彻整个侵权法之中,并对各个侵权法规范起着统率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
一定的归责原则直接体现了统治阶级的侵权立法政策,同时又集中表现了侵权法的规范功能。
”2而对于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构成,学者们都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包括:(1)一元论。
认为我国侵权法应以单一的过错责任原则构造中国式的民事责任制度。
(2)二元论。
有学者认为我国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应是过失责任原则与无过失责任原则并存。
(3)多元论。
主张归责原则多元化,除设立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外,还应当设立诸如公平原则、过错推定责任等归责原则。
浅议侵权法的归责原则

浅议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摘要」: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实际上是归责的规则,它是司法人员处理侵权纠纷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
一定的归责原则决定着一定的责任构成、举证责任的承担、免责条件、因果关系的证明等一系列问题,在侵权法中居于核心地位,关于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中国侵权法学者主要持有四种有代表性的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侵权法体系只能实行一种归责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
虽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强调过错责任原则的重要性方面不无贡献,他们对严格责任原则的否定和排斥却不能不说是这种观点的一个严重缺陷。
第二种意见比较接近美国侵权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即认为侵权法的归责原则不仅应该包括过错责任原则,也应该包括严格责任或无过错责任原则。
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应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以及公平原则。
第四种意见认为中国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应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公平原则。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观点代表了中国侵权法学界的主流,并已在《民法通则》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得到了体现。
但是,这种观点对公平原则的提倡实际上构成了它的一个较大的缺陷。
本文在对现在国内归责原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对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的产生发展、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得出了现代侵权法就是过错侵权法的结论。
本文中过错责任原则均是指客观过错责任原则。
「关键词」: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对有关词语的说明所谓归责原则是指据以确定侵权民事责任由行为人承担的理由、标准或者说最终决定性的根本要素,是贯彻于整个侵权行为法之中、并对各个侵权法规范起着统帅作用的立法指导方针,是司法机关处理侵权纠纷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⑴归责原则在侵权法中居于核心地位,可以说侵权法的历史就是归责原则发展的历史。
所在现代,由于侵权法规范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世界各国的侵权法的归责原则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我国学者的意见分歧较大,在词语的使用上也极其混乱,充斥着许多归责方面的词语,在对侵权法归责原则进行研究时,有必要对一些词语进行界定和说明。
侵权责任论文:浅议《侵权责任法》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侵权责任论文:浅议《侵权责任法》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摘要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以《侵权责任法》为代表的中国侵权法体系中,无过错责任原则占重要地位,其在维护侵权行为受害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
关键词侵权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公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历来在各国民事立法活动中备受重视。
大陆法系各国通过本国民法典、单行法等多种方式对侵权责任法律制度进行规定,其中多有判例补充。
美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除判例法、单行法外,仅《侵权法重述》就有近千个条文之多。
我国目前为止也已有《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四十多部法律包含有关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规定。
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现代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体系通常包括两个主要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
对比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在许多领域有特别之处,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概念与历史发展(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概念侵权法上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不以行为人过错为要件,只要其活动或者所管理的人或物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除非有法定免责事由,行为人就要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标准。
对无过错责任原则中“无过错”的含义,有学者认为,“无过错”即没有过错,无过错责任原则即行为人没有过错也要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豍也有学者认为,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核心在于确定行为人是否应承担侵权责任时,不问其有无过错,受害人也无须证明行为人有无过错。
《侵权责任法》采该观点,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笔者认为,《侵权责任法》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表述方式是恰当的。
如果仅将无过错责任原则中的“无过错”解释为没有过错,则易使人误解为,行为人只在无过错时才承担无过错责任;受害人仍需就行为人“没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行为人则可能通过证明自己有过错来进行抗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中国法制化进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作为整部侵权责任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法学界对其体系构造亦有较大分歧。
笔者赞同由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相结合的模式构成的三元论学说。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归贡原则
2010年7月1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在跨两届人大、历经4次审议后终于正式实施。
他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方面规定的许多内容都是第一次在法律上加以明确,其中包括对隐私权、生命权、健康权等一系列私权利的保护。
作为以保障私权为核心的《侵权责任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着支架的作用。
纵观《侵权责任法》,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即侵权是否构成?责任如何承担?这决定了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范就是由归责原则和责任方式构成的。
笔者主要探讨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归责是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归责原则,即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它所解决的是侵权的民事责任的基础问题。
可以说,侵权责任法的
归责原则就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是侵权责任法适用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对侵权行为进行分类、确定侵权责任的构成、明确举证责任的分担、减轻责任的事由和免责条件以及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都有一定的制约。
只有确定了合理的归责原则,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侵权责任法的体系。
由于确立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标准不同,法学界对归责原则的体系构造亦有较大分歧,目前对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分类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即一元论说,该学说不承认其他归责原则,认为侵权责任法只有一个归责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二元论说则将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分为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认为公平责任不是归责原则,而是赔偿标准问题;三元论说本身又存在分歧,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承认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只是在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上有所争议。
笔者认为过错推定原则应该属于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比较认同三元论学说中将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分为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的说法。
一、过错责任原则
该原则是指加害人主观上对于侵害行为存在过错,即有满意或者过失的,才能成立侵权责任。
决定加害人行动的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即过错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且第三人或受害人的过错对责任承担亦有重要影响。
在第三人对损害结果也有过错时,应该根据过错的大小按照比例原则分担民事责任,此时构成共
同过错,应承担连带责任。
而如果受害人也有过错的,则构成混合过错,此事可能满足减轻加害人的民事责任的事由。
作为侵权责任法的一般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主要适用于一般侵权行为,其适用方法即常说的“谁主张谁举证”。
即在一般侵权中,只要行为人尽到了合理的应有的注意义务,即使发生损害结果亦不承担赔偿责任。
只有在存在过错责任下,才会承担相应责任。
而该过错一般由受害人负责举证。
而过错推定原则则是由加害人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即此时的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如果加害人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不成立侵权责任,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推定其有过错,而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可见,过错推定原则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仍是加害人存在过错,其特殊之处只是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而举证责任倒置,即受害人只要能证明加害人实施了加害行为,并且造成了损害后果,而且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无需对加害人的主观情况进行证明,就可以此推定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使其承担相应责任,而加害人为免除其责任,只能由其自己证明主观上无过错。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
该原则是指加害人即使主观上对于侵害行为没有过错,仍要根据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其特点在于确定侵权责任时,无需考虑亦不必推定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受害人与加害人均不对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但对原告承担损害结果及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并不免除。
作为侵权责任法的特殊归责原则,必须是法律明确
规定的情况下方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严格来讲,《侵权责任法》中又将无过错责任原则去分为以下两类:绝对无过错责任和相对无过错责任。
绝对无过错责任又称为严格责任,是指不得有任何免责事由的无过错责任;相对无过错责任是指有条件的无过错责任,即在出现法定的免责事由时,如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或者第三人的原因,等等,可以适当免除当事人的部分或全部责任。
我国大多数无过错责任属于相对无过错责任。
三、公平责任原则
该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的造成均无过错,但若不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法院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和公平理念,要求当事人分担损害结果的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是对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补充,其适用的前提是当事人既无过错,又不能推定其有过错,并且不存在法定的承担无过错责任的事由。
当然,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平责任原则不能作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之一,而只能作为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的一种补充性规定。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待商榷。
因为在此情况下,虽然双方当事人均没有过错,但为了达到一种公平的社会效果,可以由法院分配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
在即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亦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前提下,其所依据的正是公平责任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